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场来信》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战场来信》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16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场来信》经典观后感10篇

  《战场来信》是一部由范思澳执导,Miguel Nunes / Margarida Vila-Nova / 雷卡杜·佩雷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场来信》观后感(一):电影的迷人性(二):作为反例的《战场来信》与《横风之中》

  导致《战场来信》失败原因,既不是摄影的强力导致的画面空洞,也不是画外音对信件内容的念白不具有情节性,而是不断在寻求表达的画面与反复唠叨不止的画外音间 形成的角力。只有在一方从属于另一方的情况下,电影才能获得一种真切实在感。在画面凌驾于声音的情况,是我们惯常所看到的那类“正常”电影,在声音凌驾于画面的情况,是我们看到的以杜拉斯的电影为代表的“反常”电影。而《战场来信》的情况是,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愿从属另一方。一个较为直接的例证是本片对于配乐的使用依然在渲染画面的情感色彩,而不知要想借由画外音来传达电影的迷人之感,必须虚弱画面。

  葡萄牙语作为一种美妙语言,比法语更适合作为一种画外音来引发影像的迷人质感。如果说作为画外音的法语可以产生的是类似小说阅读感,那么作为画外音的葡萄牙语则有让人聆听诗歌朗诵之感。但《战场来信》没能引发任何诗意,原因何在?就在于这部电影的声音与画面同等重要,处于相互竞争局势。削弱任何一方都将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而现在看来,它只能是一部失败之作。

  葡萄牙电影独特的影像美感部分得力于葡语美妙的语感,因而能产生许多杜拉斯式的电影。仅就这几年来看,米古尔·戈麦斯的《禁忌》、《一千零一夜》、若昂·佩德罗·罗德里格斯和朱奥胡格拉达玛塔合导的《最后一次来澳门》均是这类典范。正是画面从属于声音的简单设定,才产生出此类影像的迷人质感。《战场来信》因此提供的是一个反例:证明了引发影像迷人质感的不仅仅单单出自画外音的运作,而是来自于画外音与声音的辩证距离感。

  与《战场来信》不同的是,《横风之中》中的画外音所念诵的不是信件,而是日记。但这两者并不太大的本质差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当《战场来信》的画面仍然需要通过蒙太奇来获致其表现力的时候,《横风之中》用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长镜头。但这种创造性依然是一次失败之举,原因就在于长镜头依然是过于表意的造型方式

  《横风之中》尝试演员作静立处理,让镜头缓滞地在如雕塑般站立的演员间穿行。且不提在画面中木然不动的演员偶有眨眼动作导致观众出戏(这是致命的),即便整部电影按照导演的设定完美完成,也不能获致一种迷人感,而是会被画外音与长镜头间不对关系产生的角力所消极。当观众一方面需要动用脑力来分析画外音传来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借用身体体验长镜头的空间造型能力,这两类殊异的感知方式一旦未能区分开主次,便会导致相互消解的后果

  《战场来信》观后感(二):我们终将在等待面目模糊

  本片讲述1971年葡萄牙殖民战争期间,名为安东尼奥的年轻军医被迫从军三年,与怀孕的妻子分处两地,只能通过书信表达相思之苦。在军旅生活中经历相遇与离别温情残酷、死亡与新生绝望期待后的安东尼奥在影片结尾给妻子寄了最后一封信,恳求她前来相聚,然而妻子的答复却成为未解之谜。

  许多观众也许会诟病片中所有叙事都依靠几乎不曾中断的大量旁白(内容皆为安东尼奥写给妻子的书信与他的日记),而削弱了电影影像的力量,实则不然。让我们回忆开场,一个仰视的镜头,从船(送士兵们前往战场的船)的最底部将各个楼层的官兵尽收眼底,仿佛一座封闭的大型监狱,让观者喘不过气来,紧接着是一个俯瞰镜头,官兵们在甲板上休憩,这两个镜头伴随着安东尼奥的声音(朗读第一封寄给妻子的信)定下全片的基调与主题,即对逃离的渴望(仰视镜头的主动性)与被监控的绝望(俯视镜头的被动感)。

  并且,影片并非仅仅通过信的内容叙述,更关键的是读信者的切换。如前述,最初的信由安东尼奥亲自朗读,自第二封起至影片中段,基本都由妻子朗读,而影片至后段,则只有安东尼奥的声音,妻子的声音只是偶尔穿插,几乎隐去。我们从妻子声音的逐渐消失,感受到妻子对安东尼奥冷淡与漠视,一封封战场来信从灵魂心灵交流沟通演变为一场孤独自言自语

  关于书信的另一个重要细节是,全片只呈现了安东尼奥的书信,从未展示妻子的回信,妻子这一人物只通过零星的影像片段与声音表现。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安东尼奥日夜思念妻儿化作一个抽象的隐喻,仿佛她们并不实际存在,只是他哀伤幻想赖以生存的希望。

  此外,本作的影像也并非仅仅附庸于极具文学性的旁白,而是通过出色的摄影展示自己的力量,与旁白相得益彰印象最深的是几处剪影运用

  其一,安东尼奥所处的军队途径被焚毁的村庄,士兵们在及腰的野草丛中列队而行,从画面的左侧平行向右,似要隐没其中。镜头慢慢上摇,士兵的剪影被压迫在画面最底部,渐渐被舍弃在画面之外。镜头再次固定时,滚滚白烟蔓延灰暗的天空。这一幕诗意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芸芸众生的生不由己、和一种悲天悯人关怀

  其二,安东尼奥收养了一名父母双亡的当地少女,将对妻女的深情倾注于她,少女的外公忽然出现将其带走后,安东尼奥在黑夜闪电时隐时现,我们只能看到他孤独的剪影,并不能看到他的表情。此处显然是通过自然现象将人物的内心外化,并且隐去对人物情绪的直接描述,反而让观众得以想象安东尼奥无可估量的苦痛

  其三,又一年在外漂泊的圣诞之夜,安东尼奥将胶片放映机搬至室外,任由电影的影像投向虚空,投向自己的血肉之躯。这一幕有三个镜头,第一个是影像在树林若隐若现,呈现虚构现实的对立、交错、与残缺。第二个镜头是安东尼奥迎向放映机的白色灯光,背对观众,他剪影的轮廓光影间如梦似幻。第三个镜头,安东尼奥面对观众,我们看到电影的影像投放在他身上,他的身影如此不真实,仿佛正在从这个世界消失。

  《战场来信》自始至终淡化叙事,而是通过结构形式的贯彻、影像与旁白的交织表达一种状态与情绪。观众在这105分钟冗长时光中饱受煎熬,深切体会军旅生活高度浓缩的枯燥、孤独与绝望。伴着结局太阳高升的漫长镜头,安东尼奥为妻子读了最后一封信,妻子是否会前去与他相聚?是否依然怀揣着对丈夫爱情原地守候?而士兵们又是否还能见到当晚的日落与明天的日出?我们都不得而知。唯有那一封封战场来信日复一日穿梭于枪林弹雨,虚掷希望。

  《战场来信》观后感(三):战争的底片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但必需给摄影师一个赞,画面和剪辑实在太好看了!

  美得不可方物,旁白的声音听着也挺舒服的,美中不足的是太少情节了,甚至可以称为空洞,总是一直在念信,中间有一段我的……我的什么什么,一大段,颇有老太太裹脚布之嫌,没有惊心动魄,毕竟战争片嘛!所以有点失望,反战意识浓厚,但表达得太高深了,太文艺了,有一种美化残酷的感觉,多一点跌荡起伏也许会更精彩

  风景秀丽,黑白色调,文青必选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