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BC:非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BBC:非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19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BC:非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BBC:非洲》是一部由Katrina Bartlam执导,戴维·阿滕伯勒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非洲》观后感(一):传承对自然生命敬畏

  真正能被这部纪录感动到了,能拍出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摄制组的专业敬业固然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他们对非洲生物发自内心的爱护和生态保护责任感啊。

  从沙漠草原,从非洲腹地到开普敦海岸,生命以各自的方式顽强求生。在干旱酷热的撒哈拉沙漠里,银蚁只有十分钟的外出觅食时间,否则即会因温度太高而死亡,而它们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下来了。看到这里,不禁对这些小小的生命肃然起敬。生命不分贵贱,今天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自然选择的获胜者,这样看来人类又有什么骄傲自大呢?

  同时,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和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入、偷猎、长年的内战又让古老的非洲大陆生态岌岌可危。最后一集还提到欧洲和中国在非洲大肆砍伐森林,刚果50%的森林竟然被划为可砍伐,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似乎永远国家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很喜欢片中的一句话:“Every individual animal is part of a much bigger story”,每一种动物都是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通过遥远非洲大面积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影响,我们自身也与这块古老的大陆联系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有责任

  《BBC:非洲》观后感(二):这系列超棒

  剪辑造就故事,BBC的纪录片都爱讲故事,也很能讲,加上超棒的配乐。

  (喜欢后面有拍摄团队故事,拍摄任务真的很艰难,导演也是强)拍摄者真的用生命去热爱,并没有我想象那样有太多人有太多镜头装备。很佩服拍摄者,但也希望他们的行为不会影响到生物。

  好多动物奇观,很多经典场面都出自这,感觉非洲干湿季造就的迁徙好壮观,也觉得它们为生存好努力。那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呢。

  很多动物生存靠运气(海龟出生);一大群不同种动物一起捕食生存会让我觉得奇妙,哪怕他们是生态竞争

  第二集的蜥蜴狮子边捕蝇,真是好想法视角摄影设备

  第三集小黑猩猩学习样子超萌的(后面剪嘴鸥小东西学习捕食也好有意思),蛙也很有意思世界美妙

  第五集的撒哈拉沙漠,没想到高温这么可怕,连最强的银蚁都只能觅食10分钟

  最后一集讲危机和保护。黑犀牛、狮子、山地大猩猩、大象、狒狒、海龟(温度影响性别

  大自然真的好奇妙~

  《BBC:非洲》观后感(三):剧情简记

  第一集:

  配乐也极赞,最喜欢小鸵鸟走路,年轻雄性长颈鹿出场的两段。

  卷尾燕在缺少食物的冬天,会报假警、模拟狐蒙的叫声,把找到虫子的狐蒙引开,自己享用食物

  鸵鸟幼雏跟着父母前往水源地,打斗的狮子们赶走了其他动物,使得它们能接近水源。

  喀拉哈里是黑犀牛的最后栖息地,它们白天独来独往,晚上在星光摄影机下却呈现出截然不同一面开始社交

  多如云雾的红嘴奎利亚雀追随暴雨发出的新芽,开始繁育后代,但会喷射恶臭血液的披甲蟋蟀却盯上了这些粉嫩透亮的幼雏。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湖:龙息洞Drago'a breath cave,深不见底,直到25年前才被发现,其中生活着全盲的金鲶鱼。

  一只蛛蜂挖沙三尺,想找一个湿润地方产卵。被她挖出来的黄金车轮迅速滚动,逃离了被当作温床的厄运

  一只老年雄性长颈鹿坚守着沙河上的一片树,只有踮着脚、伸出半米长的舌头,它才能吃到树叶。为了得到雌性长颈鹿的芳心,它和一只年轻雄性打了起来。抡圆了脖子互相撞击,它被打中臀部,几乎要失败之际,老奸巨猾的它躲过了小年轻的攻击,并在它的腹部给予致命一击。

  《BBC:非洲》观后感(四):镜头记录

  第一集 卡拉哈利沙漠

  1.卷尾燕学狐獴叫声发出天空有飞鹰来袭的警告

  2.鸵鸟带着小鸵鸟寻找水源

  3.黑犀牛在月光聚会

  4.红嘴奎利亚雀与披甲蟋蟀

  5.龙息洞(地下湖)里的盲鱼

  6.蛛蜂与蜘蛛

  7.长颈鹿之间的战斗

  第二集 非洲大草原

  1.尼拉贡戈火山

  2.牛羚迁徙与蜥蜴在狮子身上捕捉苍蝇

  3.月亮山“造雨师”形成河流,沿途形成森林,是黑猩猩最后的生活区域

  4.鲸头鸛捕捉鲶鱼,只抚养一直鲸头鸛长大

  5.河马在旱季的泥巴

  6.草原火灾中,卷尾燕、食蜂鸟和金丝雀捕捉昆虫

  7.干旱迫使大象迁移,小象死亡,干旱结束之后,大象重回家园

  8.小红鹤在腐蚀性的水中觅食

  9.冠鹰等待果蝠的到来

  第三集 刚果

  1.猩猩吃蜂蜜

  2.岩蟒暖身产卵

  3.晚上发光的真菌

  4.青蛙寻偶

  5.岩鹛筑穴与哺育下一代

  6.剪嘴鸥学飞

  7.大象聚会社交

  8.森林动物到海滩休闲

  第四集 好望角

  1.刚出生的绿海龟拼命跑向海洋

  2.蝴蝶从森林飞上最高的地方

  3.Gorongosa国家公园各种动物捕鱼

  4.无鰾石首鱼聚集进入内陆水域逆流而上,然后不知为何绕圈

  5.大白鲨按体型轮流进食

  6.南非企鹅在高温下孵卵

  7.雾气带来了鲜艳花朵

  8.跳羚奇怪的跳跃

  9.海豚群和蓝鲸捕捉沙丁鱼群

  第五集 沙哈拉沙漠

  1.巴巴利猕猴在雪松中颤抖

  2.沙尘暴

  3.斑马与雌斑马群

  4.地底的裸鼹鼠

  5.海市蜃楼

  6.复活草

  7.蜣螂滚粪球

  8.绿洲中的鱼类罗非鱼与鳄鱼

  9.家燕迁徙飞跃沙哈拉经过有毒的乌姆海吃苍蝇取水

  10.沙丘的变化

  11.银蚁寻找食物

  第六集 未来

  1.保护臭脾气的黑犀牛

  2.马沙伊人保护狮子

  3.黑猩猩栖息地被农田包围

  4.拯救被困大象,高速路下建通道

  5.杰拉达狒狒因为气候变暖往高处迁移,栖息地越来越小

  6.横跨11个国家的防护林

  7.绿海龟的保护,气候变暖的影响

  8.Gorongosa国家公园繁荣的旧景与重建的可能性

  《BBC:非洲》观后感(五):我好像看过这个

  首先我觉得我看过这个片子,记得这个封面的狒狒君,还依稀记得是在人人影视上搞来的资源问题是现在人人被封了,我也没办法证实这件事情真实性,同时我也没有在豆瓣上做标记,也没有把它保存在百度云上,迅雷的下载记录也查询不到,所以,我只能说我好像是看过。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下笔记

  一、卡拉哈里大沙漠

  草原上的神秘怪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只超级骗子+模仿达鸟卷尾燕把狐獴玩得团团转、一群丑萌的小鸵鸟在父母的努力下终于喝到了水、夜色掩映下的犀牛们大开派对、逐雨繁衍的自然界雨神红嘴奎利亚雀雏鸟差点成为体型硕大的披甲蟋蟀的美餐、沙漠之下无边际的地下湖中视力退化的金色鲶鱼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沙漠中如挖掘机般的蛛蜂在荒漠中寻找蜘蛛以在其体内产卵、两只长颈鹿为了领地和交配权将脖子当成了挥舞的武器

  二、非洲大草原

  东非大裂谷,地形复杂多变,但对于适应于此的动物们来讲,这里是个乐园

  泥拉贡戈火山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岩浆糊,是非洲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红色的岩浆流出来,表面是黑灰色的像是豆皮一样的东西。火山运动改变影响着这片土地,无数次的火山喷发带来了大量的火山灰,形成了大草原,草食性动物在这里繁衍。

  一大群牛羚从岸边的高处跳下,越过河流,到达另一片草场。

  同牛羚迁徙一同到来的还有苍蝇等小昆虫,长得很像蜘蛛侠的飞龙蜥蜴抓住了这千载难逢机遇,伺机捕食过往的苍蝇。而另一边,狮群也是他们的备选餐桌,跳越在一群坏脾气的庞然大物之中大快朵颐的蜥蜴们,怎么也算是蜘蛛侠的徒弟

  月亮山将西边的古森林和东边的大草原一分为二山顶储存着非洲最大的冰川,仅在赤道以北几公里的地方。山体独特形状形成了独特的天气冰雪融化成水从山上流下,流经丛林。森林在变少,因为干旱的气候。丛林中生活着山地大猩猩。森林四周变成了沼泽和草原,他们完全被困在了日益变少的丛林中。

  班伟乌灵沼泽中,生存着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喙很大、长得像始祖鸟、直立一米多高、抓鲶鱼吃的鲸头鹳。鲸头鹳一次养育两只雏鸟,大一些的雏鸟会欺负小一点的那只,而且父母会无视这种行为,因为最终他们只会继续抚育大一点的雏鸟,小些的雏鸟只是备胎而已。

  东非的旱季来临,河流萎缩,土地干涸。河马泡在稀泥中。火灾这时也来凑热闹火焰将一切化为灰烬。卷尾燕、金丝雀和食蜂鸟在火焰中啄食逃命的昆虫。大火带来了新的机遇。

  乞力马扎罗山下的安波塞利草原,季雨迟迟不来,干旱的草原变成荒漠,龙卷风卷起尘沙。一群饥渴的大象在沙尘中寻找水源和食物。象群被迫迁徙,只能吃干枯的树枝。一头小象走不动,母象选择留下来等待,但最后小象还是死掉了。

  东非红色的碱湖,富含水藻,吸引了大群的火烈鸟。

  降雨终于来了。大雨改变了一切。

  非洲最大的哺乳动物迁徙——果蝠,他们是非洲冠鹰(以及其他鹰类和雕等猛禽)的食物。非洲冠鹰每两年繁殖一次。

  象群找到了水源,繁衍在即,公象争夺交配权。

  东非也造就了适应力最强的生物——人类。

  三、刚果

  非洲的中心,热带雨林的中心,非洲动物最密集的地方。

  无刺蜂采花酿蜜,藏在树皮下,黑猩猩使用大树枝锤破树皮,用小树枝获取蜂蜜。工具的使用需要学习。

  雨林中植物密集,有些树为了获取阳光,长得很高。

  森林中最大的掠食者——岩蟒,晒太阳提升体温。岩蟒的巢穴中挤满了蛇卵,它轻轻缠住卵,将阳光的温度传给下一代。蛇卵孵化会立刻离开巢穴,寻找食物,独立生活。

  一棵树的果子成熟了,吸引了大群的动物,动物饱餐后将树种扩散至雨林各处。

  黑夜降临,真菌类消化雨林中的垃圾,某些菌释放出的酶会发出光亮

  刚果的森林被称为非洲之肺,吸收阳光,释放氧气和水蒸气。水蒸气聚集产生了大暴雨,暴雨带来了洪水。树蛙开始了繁殖,雄蛙爬上植物顶端,将声音传播出去,吸引雌蛙,为争夺顶端位置,会发生争斗。雌蛙将卵产在叶片上,雄蛙将叶片折叠。几天后,卵孵化成蝌蚪,大雨将他们冲入小水洼中。

  森林洪水泛滥。蝴蝶鱼可以飞出水面,躲避天敌

  岩鹛,古老的雨林生物,白胸、黑身、黑翅、黑尾、白脖、橘底黑块头、黑嘴,终身配偶制,在巨石下泥浆筑巢。亲鸟轮换孵卵。

  雨林中的河流汇聚成大河,运入大西洋。入海口的河流平缓开阔,吸引了大量来自海边的剪嘴鸥。下喙稍长,紧贴水面飞行,用来捕鱼。他们逆流而上,在河边的沙滩上哺育幼雏。暴风雨来临,河水上涨,幼鸥刚好学会飞行,安全撤离。

  丛林象在雨林中撞到树木开拓出四通八达道路。他们会在盐湖聚集,获取生命必须的盐。在荷尔蒙刺激下,公象会变得狂躁,发情。盐湖成了约炮圣地(那么长一段~~~)。

  森林与海洋交接的地方,一片世外桃源。大象在岸边吃着沾了盐的草,河马在海浪中游泳(这也算是河马和鲸类亲缘关系与演化的证据了吧)。水牛、森林野猪、大猩猩……但他们最终还是会回到森林中。

  四、好望角

  非洲的最南端,温暖的印度洋和寒冷大西洋交汇于此,形成大量水汽,翻涌的云海覆盖了山头

  沙滩中的绿海龟孵化了,七厘米身长的小龟奔向海洋的途中,沙滩看起来像是雄山峻岭,且藏着即使身形比他们小但完全可以拖走他们的沙蟹,而空中飞满了疯狂捕食他们的海鸟,所有他们要历尽艰难险阻才能投入大海怀抱。而即使进入海洋,他们也不安全,浮出水面换气时还是有被鸟类捕食的危险。幸存下来的绿海龟可以活到八十岁。

  绿海龟游进世界上最大的洋流——厄加勒斯(Agulhas)暖流,暖流向南流向好望角。温暖的海水蒸发出大量的水汽,凝结成云,飘往内陆,最终地球人迹罕至的地方——莫桑比克山脉。此处是南非最湿的地方,被叫做蝴蝶森林,因为雨后会有大量的蝴蝶聚集。森林枝繁叶茂,蝴蝶很难找到配偶,因此他们沿河而上,到达开阔的山顶,完成交配。高度速度是雄性吸引雌蝶的法宝,盛会每天早晨持续半小时,交配期仅数个星期,完成交配的蝴蝶会飞回森林。

  雨水沿着莫桑比克最高峰顺流而下至低地,水流减缓,形成了沼泽区。长须鲶鱼协同合作,浮出水面吸一口气,然后潜入水底吐出,织成一张气泡网,捕食小鱼。各种水鸟(鹈鹕)聚集于此捕食鱼类。鳄鱼捕获了无法吞食鲶鱼的鹈鹕。河水流下下游,泥沙含量增加,汇入大海,与厄加勒斯暖流相遇。泥沙在海底形成了独特的景象。

  巴扎鲁托群岛的沙丘地带,美如天堂,但生存于此却很艰难。厄加勒斯洋流在海底翻起阵阵风浪。风平浪静的地方,生机勃勃。巨型无鳔石首鱼是此处的霸主,体型和重量与人类相似。逆流而上内陆淡水河,不产卵,不捕食,几星期后返回大海,目的未知。

  德拉肯斯山脉,山崖峭壁,高耸入云,挡住了水汽,造成了山脉后的干旱,形成了沙漠。

  非洲西部,本格拉洋流,海水寒冷,富含养分。鲨鱼可以提高自己的体温,比海水高10度。鲨鱼按照体型大小,按次序进食。低温的海水,生存着非洲企鹅,与南极的寒冷相反,他们要与高温作斗争,保护卵不会受到烈日的暴晒,而不是保暖。有些企鹅会因为高温而遗弃卵。本格拉洋流很少带来降雨,但可以带来湿润的空气,形成水雾,凝结成露珠,沙漠中的植物到了花期,五颜六色,吸引昆虫,海岸沙漠成了花海。金龟子是主要授粉虫媒。

  沙漠少雨,但也会有短暂的暴雨。跳羚逐雨而来,雨后草木生长,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海豚,在洋流交汇处聚集,追捕沙丁鱼,将鱼群从寒流赶到暖流处,鱼群无法进入暖洋流,被困住,海豚趁机捕食。布氏鲸,非洲最大的食肉动物,也加入进来。海豚将鱼群感到水面,更多的动物加入,海鸟和鲨鱼。

  厄加勒斯暖洋流和本格拉寒洋流使得非洲南部好望角成为了生生不息的大地。

  五、撒哈拉

  非洲北部,摩洛哥阿特拉斯群山中,巴巴利猕猴居于此处。太阳升起,积雪融化,雪水融汇成河流,在干涸的山地间蜿蜒前行,尽头处河水被蒸发了。地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近在眼前。

  北非占据整个非洲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地区之一。

  撒哈拉沙漠,狂风怒吼,卷起滔天的风沙,吞噬生命,许多物种在灾难中灭绝了,但仍有一些物种在沙漠边缘存活下来。

  格氏斑马,不喝水可行走三天。一匹公马等候母马的到来。公马会赶走领地的其他公马。母马选择最终的胜利者交配,之后离开。

  剑齿裸鼹鼠,居于地下,皮毛退化,过着群居的生活,类似蚂蚁。鼠后是所有工鼠的母亲,会不断怀孕。鼠后会养育一位母鼠,长大后会在夜晚离开洞穴寻找公鼠交配,并成为新的鼠后。

  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生物无法存活于沙漠中心,但有些动物会穿过沙漠。尼日利亚南部,家燕飞往欧洲繁衍,中途经行撒哈拉沙漠。沙地面积不到撒哈拉的五分之一,其余是石头和风蚀岩。

  随风在沙漠中滚动,可能已死去一百年,但遇到水,几分钟就展开干枯的枝条。雨水降下,滴在纸条上,种子蹦出,发芽,生长成新的植株。

  撒哈拉曾有世界上最大的湖。石化的树木,废弃的人类建筑遗迹。

  地球运行轨道移动,雨水南移,草原随之消失,而这一过程只发生在六千年前,大多数生物没能适应这一变化。

  骆驼,沙漠之舟,但也无法适应撒哈拉的严酷,他们只能依靠人类的导航才可以找到绿洲和水。

  埃及境内的白沙漠,被风侵蚀的白垩。骆驼粪吸引了蜣螂,她需要把新鲜的粪埋到湿润的地下。蜣螂采用倒退式前行,但无法看到路。

  沙漠中也有囤积水源的地方。瓦安娜慕斯火山口。鳄鱼出现,鱼儿跃出水面。罗非鱼将小鱼吞到嘴里,保护小鱼。

  乌姆海,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几千年的剧烈蒸发,水的盐度超过海水,有毒。大量的苍蝇聚集于此,成了鸟类的食物。鸟通过捕食苍蝇获取水分。

  沙子表面温度超过70度。沙粒坍塌移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银蚁的外壳可以反射阳光,移动迅速,但也只能在地表坚持十分钟。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在撒哈拉蒸发殆尽,湖底的矿物质以沙尘的形式被吹向亚马逊雨林,成了丰富的养料。撒哈拉影响了整个地球,是很多陆生动物的摇篮,包括人类。

  六、未来

  黑犀牛因其简直连城的牛角而成为偷猎者的第一目标,濒临灭绝,脾气暴躁,喜欢突然进攻。犀牛角在中国作为中药使用,在越南当做万能药。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作用。野生犀牛所剩无几。莱瓦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麻醉犀牛,然后进行健康检查,采集血液,获取的DNA可以用来追踪非法捕猎的赃物。

  非法捕猎造成非洲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甚至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大部分捕获的肉被作为牛羊肉来销售。

  马萨伊人猎杀狮子,他们相信这一行为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男人。

  狮子捕杀牛群,动物保护者给狮子带上项圈,在狮子到来前警示牧民,避免损失。

  人口数量的骤增,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造成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的急剧减少。

  大猩猩不得不出现在人类的世界,但他们要面临被人类携带而来的病毒和寄生虫的威胁。国家公园树立了边界,限制农田的开发,对大猩猩进行集中管理,已见成效。但这一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动物。

  大象的原栖息地已不适合时生存时,他们会选择不断的迁徙。集中管理显然不适合大象。人口大量增长,城镇村舍的建立,阻断了大象迁徙的路线,造成大象难以及时迁徙到合适生存的地方。将公园链接,设立公园间的通道,扩展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方便动物迁徙,构建野生动物的生命线。

  非洲某处的温度,二十年间上涨了3.5摄氏度,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融化了百分之八十,冰川也在不断融化。

  山区地带,狒狒逃离低地的炎热,躲避在寒冷的高山。温度的增高,使狒狒们迁往更高的山地。而温度的持续升高,使这一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沙漠边缘的动物,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险。非洲的人们开始设立防护林。

  热带雨林被过度采伐。

  全球变暖造成的气候变化也影响了海洋动物。由于温度决定海龟的性别,温度过高的沙滩使得孵化的海龟都是雌性,造成成年后的海龟难以找到交配的雄性。

  戈龙戈萨公园曾以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而风靡一时,因为内战,现在所有的大型动物都消失了。人们试图引入大型野生动物,用以重建公园的生态系统。

  《BBC:非洲》观后感(六):关于BBC自然类纪录片

  自从纪录片这一影视体裁诞生以来,自然生态一直是最受青睐的题材之一。早在1895年,德国电影制作人马克斯•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在一部18分钟的黑白短片《拳击的袋鼠(Das Boxende Känguruh)》中第一次把野生动物搬上了荧幕。1907年,英国博物学家奥利佛•派克仅靠几根绳子维系生命,在苏格兰圣基尔达岛的岸崖上记录下了当地鸟类的生活。他的首部电影《在鸟的世界里(In Birdland)》在英国热映数周,派克也借此开创了英国人在自然类纪录片这一领域的先锋传统。

  这一传统的继承者是1957年成立的BBC自然历史部。这个全球第一个专门致力于记录自然的电视部门经历了广播、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几个年代,而在最近的三十多年里,自然历史部在题材发掘、视角革新、效果改良方面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另一方面,BBC的制片人们对自身和影像——人与自然的定位却是始终如一的,这种定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在关于非洲荒野的30年代影像中,美国夫妇马丁和奥萨•约翰逊记录了他们射杀动物的“探险故事”——这些放到现在会成为众矢之的的狩猎集锦满足了当时观众追求刺激的猎奇心理。而同一年代,英国人切里•吉尔顿却推出了《冰冻星球》的雏形:在他的《欢乐的探险之旅(An Adventure in Search of Laughter)》中,吉尔顿极少干预影片主角——被他称作“小喜剧演员”的企鹅们的“演出”,自己大多出现在背景里,至多摆着手模仿一下“喜剧演员”的憨态。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我们依然看到这样两类泾渭分明的纪录片——一类近似于好莱坞“探险类型片”,其中人是自然的参与者乃至征服者,譬如史蒂夫•欧文系列;另一类则遵循更纯粹的记录风格,人是不出镜的观察者或出镜而不作为的“陪伴者”,譬如大卫•爱登堡的系列作品。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自然类纪录片可以说是这一媒体观最朴素的体现。在城市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这些纪录片担负起将宅居动物的感官延伸到荒野中各个极限的任务。BBC自然类纪录片的每一次新技术引进几乎都是为了一场眼睛的革命:水下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帮助眼睛适应深海和黑夜;微形摄像机把眼睛带入草丛和地底;鸟背上的摄像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鸟瞰;高倍放大镜头聚焦昆虫的身体;卫星镜头提供宇航员的视野;热成像则提供了蝮蛇的视野。所有这些技术成熟之后,《非洲》带给我们的几乎是一种“上帝视角”:从太空中的非洲大陆轮廓到箭蚁“太空服”上的纤毛,尽收眼底。

  技术上的完善给纪录片的视角带来了无限可能。像南非沿海围猎沙丁鱼这样一场自然界的大戏已经在《蓝色星球》中已经呈现过了,没关系,在《非洲》中让鲸鱼成为主角,让观众的视线顺着巨鲸搅起的湍流冲向鱼群。同一集里的海龟孵化也是老戏了,但是这一次从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身后望向大海,观众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同在第一人称游戏中,镜头引导观众代入海龟的世界观,一起参与到下海任务的完成中。这一段有点像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同样残酷只是方向颠倒。

  在《非洲》中,感官的延伸并不局限于眼睛,让人赞叹的还有影片对声音的处理。BBC同时弥补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缺陷,人为强化了自然界的声响。从长颈鹿的决斗时重击的回响到箭蚁的窜流声,我们在影片中听到的声音比我们真的身处野外时更加清晰,夸张的音效有效地辅助了镜头的戏剧效果。《刚果》一集的声音更为丰富有趣,毕竟在雨林中,录音可能是比摄影更有效的生态记录方式,它往往比镜头交待了更多的物种。(希望BBC出品一部自然录音带配上爱登堡的解说。)

  有人会认为野生动物是纪录片的理想拍摄对象,毕竟动物不会“做作”,实则不然。在发现摄影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大多数野生动物会情绪紧张,表现不自然。要捕捉动物的“私生活”,最好的方法是让摄影师乃至镜头隐形。为此BBC纪录片中使用了各式“间谍”式摄像机:混进狮群的遥控“石块摄像机”,潜伏在牛羚群中的“乌龟摄像机”、“鳄鱼摄像机”和“蜻蜓摄像机”,恭候老虎的“树干摄像机”、“原木摄像机”等等。和红外触发相机一样,这些摄像机往往能帮助人们获取宝贵的生态资料。在BBC拍于2010年 的影片《老虎失落之地》中,相机陷阱捕捉到了生活在不丹海拔4000米山坡上的老虎,这一发现为黯淡的老虎生存前景带来了一丝希望。

  拍摄野生动物的另一大麻烦,在于镜头里的动物往往无所事事。找到拍摄对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的资料,想拍到特定的行为更是要求精确与运气兼备。BBC自然类纪录片常常通过超高速摄像和缩时拍摄的结合扭曲时间,以戏剧时空的形式呈现自然时空,从而让“无聊的大自然”符合“精彩”的标准。作为温血动物,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变温动物是格格不入的,在它们的眼里我们的生活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聒噪。于是在爱登堡的《蛇》中,我们看到一条非洲岩蟒数周内的生活在缩时拍摄中飞速掠过,而不到一秒钟的捕食镜头则通过超高速摄像分毫毕现,甚至被拿到X光镜头下分析,这样的手法在《行星地球》中也是屡见不鲜。缩时拍摄可以说是纪录片对人类眼睛的又一场改造,肉眼无法察觉的过程在缩时镜头下得以展现。爱登堡1995年的系列片《植物私生活》中就大量运用这一技术表现植物的明争暗斗,在几秒钟内缩现开花的全过程。在荧幕上,似乎一切有机体都变得像恒温动物一样活跃。但缩时拍摄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在《冰冻星球》和《非洲》观众在一分钟内目睹了“沧海桑田”式的地貌变化——冰川的移动和沙丘的变迁。就这些细节来说,BBC的“地球系列”确是关于地球本身的纪录片,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盖亚”——动植物真菌土壤岩石大气,万物相连且有灵,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有这次技术的整合和题材的融合还不足以让BBC的“地球系列”成为自然类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真正使其封神的是那条贯穿整个系列的理念:把地球拍成外星的样子。你以为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经典描绘了这个星球上闻所未闻的恐惧?不,特写镜头下,南美雨林中“异形”正从一只子弹蚁的头部爆发出来。你以为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为我们创造一个爬行动物统治的世界?不,给一个十条科莫多巨蜥撕扯水牛的低机位镜头就可以。你以为只有在卡梅隆的潘多拉星上才有魔法般的荧光真菌?不不,魔法天天都发生在赤道非洲雨林的夜晚。一个个疑似CG动画的镜头提醒我们,单论美学意义上的创造力,人类也依然只是自然的学生。

  如何才能拍出一个惊艳的非洲?这是BBC给自己制造的难题。且不说大大小小的非洲专题片,2001年的BBC系列片《野性非洲》已经是对非洲大陆的一次全方位考察。事实上,爱登堡出道时刻意避开了非洲,因为他的同事阿蒙德和米凯拉•丹尼斯夫妇已经选择了非洲作为拍摄地点。即使如此,《非洲》仍然充满了惊喜,同时再一次完美地体现了“大地系列”以大地为主题的宗旨。一组简单的镜头作为佐证:《卡拉哈里》中,镜头先是给向独行的豹子,接着移到空中,镜头中的黄黑相间的摇曳草丛仿佛披上了豹子斑驳的外衣。动物与其所栖息的生境在这种“反保护色”的错觉中既在生态亦在美学上融为一体。

  C的“地球系列”诞生以来,许多人褒奖其在拍摄角度和解说态度上的客观冷静。其实完全的客观和冷静在自然类纪录片中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BBC的策略与其说是保持中立不如说是瞄准了观众群中尚未被调动的情感和心绪。把自然类纪录片中传统的正反角对调,在观众同情猎物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捕食者的不易和脆弱,引导人们关注“冷血动物”温情的一面,把人类生活中的风趣、荒诞、诡谲、尴尬等种种微妙的元素融入自然界,这些都是《非洲》对BBC自然类纪录片传统的继承。它让所有的物种成为影片的主角,包括撒哈拉沙漠里那只西西弗斯式的蜣螂。爱登堡和他的纪录片的特殊魅力,正在于他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万物皆美、各生妙趣的视角。或许我们在看过《蓝色星球》、《行星地球》、《冰冻星球》和《非洲》之后,会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爱上这个星球,以至于我们相信即使哪一天我们穷尽了地外星空的全部奥秘,这一颗星球依然是我们最不舍的地方。

  《BBC:非洲》观后感(七):我们是如何看世界的

  看了几分钟就不禁感叹:真是一部好电影!

  每一个镜头都是经典,让人忍不住想截图。每一个镜头都包含着摄影者对这个非洲原始世界的情感流露。

  配乐很精彩。尤其是一些鸟类出镜的时候,欢乐跳跃的音乐随之响起~~~

  影片就是记录了这片土地上各种生物的生老病死,也能从中联想到人类很多相似的行为。不管环境多恶劣,总会有生物适应并生存下来。也正是由于环境的恶劣,才让影片变得深厚起来。片中能吸引观众的主要矛盾就是恶劣的环境和生物想要生存下去的矛盾,以及人类来了以后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

  每一部的片尾都会讲这一部是怎么拍摄的。摄影师经常等待数周或几个月来获得想要的镜头,这部片子也拍了整整4年。

  最吸引我的,大概就是从镜头中蔓延出来的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看待这些动物的态度,一种欣赏、敬畏、慈悲的态度。

  非洲的一些村民会帮助小乌龟爬向大海,保持海龟的数量,摄影师知道这些发出了发自肺腑的感慨。

  我们人类本就是千千万万生物中的一员,从它们的生存状态中似乎可以看到我们自己身上本真的那一部分。

  《BBC:非洲》观后感(八):《非洲》第二集观感

  东非大草原,充满着勃勃生机。那本能的、强烈的、充满韧劲的求生及繁衍动力,让人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成群成群的牛羚冲下高坡,涉过河流,极速地往前冲,义无反顾地奔向草原,无可阻挡,那是它们的生命之地。

  一只蜥蜴跑到体型远远超过自己的睡狮旁,东奔西跳,为了吃上几口围绕狮子飞的苍蝇。它那股灵活劲儿让人忍俊不禁,但想想它这绝对是以生命在觅食,又让人肃然起劲。

  哪怕在极具腐蚀性的“毒湖”中,仍然有生命欣欣向荣。几百万只小红鹤聚集此地,我只能用“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来勉强形容这个热闹非凡的场面。它们忽地腾空而起,一股股冲向天空,像是浅红色的烟花。

  但看到一头小象的饿死,还是让人觉得,有时候,自然对待存活其中的生灵,是不是太残酷了。持续的干旱迫使草原上的象群离开家乡,一头小象再也走不动了,它的两只后腿已经跪了下来,尽管前腿还在奋力支撑,但几番挣扎,还是倒了下去。其他大象已经走远,这只小象的妈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留下来,还是赶紧跟着其他大象离开?母象没法抛弃自己的幼崽,她多次用自己的脚掌轻轻地推动小象,希望帮助它站立起来,但小象的挣扎只是加速了它力气的消耗。镜头中,小象的头慢慢倒在了地上,看得到它鼻孔的起伏,但慢慢的,也没有了气息。小象饿死了。母象终究还是离开了,但没有它的同伴。尘土飞扬的大地上只有她孤独的背影,不知前路是生是死。

  然而,什么都挡不住生命的力量。严重的干旱之后,肆虐的大火之后、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可能,生命就总是能够找回力量,迅速反弹,又是一轮生机盎然。植物生长,动物大规模地回到家园。在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后,紧跟着的竟然是象群最高的生育峰。就这一个对比,就足以让人对这本能的生命力生起敬意。

  我在想,人是多么脆弱啊,没有动物们这样一些内置的精巧求生技能,又容易多愁善感,不似它们本能而专注地求生。但这样的我们,竟然可以这样好地活在世界上,还能把这些天上地下的奥秘逐渐揭开,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可以把镜头拉近到一只雄狮的眼角,攀升到云雾缭绕的山顶,又或者深入到岩浆翻动的地下,这样的时刻,我着实为人类的智慧和能力震撼,但在这些镜头下动物们的生与死,又让我生起对它们的崇敬心。也许,这就是造物的绝妙安排,每种生物都获取了恩赐海洋中属于自己的一滴。也许这背后,有着我们永远不可知、但永远需要心存敬畏的平衡奥秘。

  《BBC:非洲》观后感(九):创意的角度 动物看人生

  Chapter1 【卡拉哈里沙漠】

  卡拉哈里,意思是极渴之地。名字就可以听出来这里水的珍贵。

  鸵鸟一家子:即使目标近在咫尺,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以外,有时候就是需要这么一点运气!千辛万苦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终于终于看见了,眼前一片希望,但是需要水源的动物还有很多,而且先到的有斑马长颈鹿等体型大的动物,眼看水源近在咫尺,虽然非常渴望,但是过去,他们这么大只分分钟会被踩死,只差一步。没想到这个时候狮子来了,狮子一到所以喝水的动物都四处逃窜,狮子也去追捕他们的猎物了。这个时候,水源就是鸵鸟一家独享的幸福时光。的确,他们有的就是这点运气!

  ——很多时候,努力也是没有用的,较真太多也不一定有结果。Luck!

  黑犀牛:白天是脾气出名差的独行侠,晚上却很温柔很群居。

  感谢高科技,星光摄像头可以拍摄出如此清晰的带声音的画面。原来他们晚上是这么的可爱,都不约而同来到池子边交配玩耍,就像在开Party。为了吸引异性,也会耍宝哦,带着羊角一起够诚意了吧。呵呵。如果我没看上你,走开又很不给面子,好吧,那就装睡觉吧,恩,是个方法。

  ——看到这一幕,还忍心猎杀以获取犀牛角吗?他们现在面临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人类的猎杀,想想看,在如此已经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环境下生存,还要躲避人类的猎杀,他们比我们难多了!

  长颈鹿:原来他们也是会打架的,自然界就是这样,强者恒强。一只长颈鹿在面对干旱濒临死亡前,看到了一片绿色树林,赢得了一线生机。故事还没完,它喜欢这里打算落地生根,只要出现一只雌性长颈鹿,这个故事就圆满了,但是偏偏来了一只雄性。于是他们通过打架的方式选择谁能够留下。人来不也是吗?没水喝的时候一起扶持努力,一起帮助为的是生存。环境好了,就精力转移了,名与利上面的斗争。

  一只年轻的一只中年的,一开始战术一样,分不出胜负,后面各自施展才华进攻,中年的长颈鹿倒下了,engding?不是呢。它在年轻的长颈鹿以为胜利之时来了绝地反击,倒下的是对方,而且是彻底的赢了。即使你现在一时占了上风,别太骄傲,要到终点真正赢了,才放声大笑吧。

  ——当你觉得快不行的时候,坚持一下,也许转机就到了。不到最后一刻,也还说不准输赢的。

  chapter 2 【东非】 变化随处可见。绝地大翻身!

  第二季一开始的镜头是从东非大裂谷上空拍,特别喜欢这个特辑,2个原因:1. 制作人力求从不同寻常的角度,人类原以为熟悉的动物,拍出大家不了解的一面,角度新颖。2.除了动物,还有不少关于动物所生存的环境,整个大自然的画面。从更高的角度去看,这点特别棒!

  在离赤道几百英尺的地方竟然有雪山,Mountains of the Moon。

  这里也是火山非常活跃的地带。

  mountain gorilla ——灵性的动物,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但是他们的生存空间在递减,东非这边的森林面积每年递减。

  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季,2年没有雨水,几只仅存的大象,他们曾经的家园,因为没有及时迁徙,所以留在这一片黄土地中,吃着草根,维持着生命。一只象宝宝奄奄一息,象妈妈在选择留下陪着孩子和跟着象群离开中作出取舍,最后还是留下了,但是宝宝已经无力回天。这一幕,很心酸,但是却是很真实,母性、残酷的生存环境、死亡。雨水的降临,习惯于群居的象群回到熟悉的家园,这一片再次恢复生机,有着充沛的事物,象宝宝们也有了娱乐的时间。这是很罕见的旱季,但是旱季之后的雨季,新生的宝宝有220多只,比之前任何一个时间都多。反弹重生!这是一种绝地反弹的力量!俯身磨刀准备,熬过严寒的冬季,来一个绝地翻身!这里特别感动!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最大感触:变化随处可见,家园也会消亡,但是消亡过后又会重生,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BBC:非洲》观后感(十):我去非洲“走”了一遭「第二弹」

  Kalahari 沙漠里寻找水源的小鸵鸟在非洲Kalahari沙漠里,生活着一种黑犀牛,素有脾气不好的恶名,是卡拉哈里沙漠很不讨喜的居民。在一片小小的水坑旁,总会把其他的动物赶跑,脾气暴躁,想一个人独享这沙漠中的甘泉,自私的动物之一。在白天,我们能看到暴躁的黑犀追着狮子跑,不喜欢群伴和分享。然而在深夜,他们的表现则大大相反,在夜幕之下,他们显得温柔多情,会和别的黑犀牛头碰头亲昵的打招呼,雄性黑犀竟然会使用花样(鼻子上挂着一对羚羊角)来吸引雌性黑犀调情,这个雌性黑犀果然被吸引了。

沙漠里有水流过的痕迹

  在这边干旱的大沙漠里,也有曾经河流流过的痕迹——霍阿尼布干河。称之为沙河,大概是现在已经没有水流过。但是沿沙河还是长者一些树木,根深深的扎进河床下吸取水分,这片树木有着一个年长的长颈鹿统治着,这片树木也能为他吸引年轻的female。然而却来了一个young male和他争夺这里的统治权,一山不容二“长颈鹿”,最终两个人在互相推搡中打起来,一开始两人都是攻击颈部,之后两鹿更换了策略,年轻的去攻击年长的臀部,年长的攻击年轻的腿部。打斗很激烈,终于迎来了最激烈的一幕,young male 给了oid male 致命一击,长者“跪”下了,在大家都认为长者要输了的时候,young male 发起了最后的致命一击,久经沙场的长者弯下了颈部,不仅躲过了一劫,借机重重给 young male腿部一击,我猜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了吧,因为它把young male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然后曾经年轻气盛的长劲鹿灰头灰脸的走了,留下也是伤痕累累的长者和一只female长颈鹿… 最终长者长劲鹿捍卫了自己对这片地方的统治权和female对他的跟随。

正要跳跃的蛙

  我还发现,雄蛙会跳到最高处发出蛙叫声,吸引雌蛙和他交配,因为站的越高,声音就越容易被听到。然而这个制高点的占有权竟也是通过打斗争夺而来的。也是有趣,动物世界里也是充满了竞争、武力、统治、雌雄之间的性。和人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嘛双眼皮的猩猩们

另外,我惊讶的发现,猩猩、黑犀牛都有双眼皮,大象的睫毛好长。羡慕死我这个总是被老妈逼着割双眼皮的却又不敢去的内单爱美的菇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