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10篇

  《我决定简单生活》是一本由[日] 佐佐木典士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一):极简摘录

  按照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理念,这本书就不应该买到家里来,因为水分很足,不过读书嘛,最重要的是在书里找到一些有用东西,而不必整本书都很好。

  极简主义在哲学类似中国的“身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是一种洒脱,极简主义对现代的物质主义算是一点小小的反动,无论你是否认同这种理念,都值得引发反思。日本人喜欢把这种方法论为主的东西又联系世界观,其实是很接地气的。我这里摘录一些自认为有用或有意思地方。极简主义盛行的一个原因科技的进步,类似iPhone就取代了很多物品;物品的泛滥是因为“喜新厌旧”,这是一种难以改变思维模式,购物带来的愉快体验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通过使用的物品展示自己价值是一个捷径,但是也容易走入误区;扔东西是技术,是可以培养的:询问内心无法舍弃的理由;同一样东西不会超过两件;舍弃一年没用过的物品;将难以舍弃的物品拍成照片,纸质文件可以扫描变成电子版;丢掉收纳的东西,就像清除杂物的巢穴,死角不要放东西;珍惜房子空间,把超市等当自己的仓库,把咖啡厅当自己的客厅;买一件信新物,减一个旧物;购物失败时,及时止损;降低数量提高质量;不是变幸福,而是感受幸福。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二):我决定物质地生活

  断舍离的概念已经不新鲜了,断舍离的书也已经泛滥到满大街都是了,甚至还有断舍离的电视剧:《我的家空无一物》。然而在跟风尝试了几次扔扔扔之后,发现可能自己还是更能从买买买中得到愉悦感。作为北漂一族,能力范围和常出差的工作性质使得我只租了一个十平米左右的次卧,抛去床、书桌衣柜这些家具空气净化器这种大家电,搁下我三大箱的书、三大箱的衣服和其他各种零零碎碎之后,大概只有两平米的地方可以站人。当我提出想买一个咖啡机的时候,遭到了“你那屋子有地方放么?”的质疑。

  也许我不需要这么多物质的。每次整理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看过的书好像永远不会再看;换季整理衣服的时候,也会发现有几件衣服整个季节都没有穿过;更不用提到了过期也用不完的二十多只口红和过期了也喷不完的七八瓶香水,此处如果有人喜欢气味图书馆的香水可以留言,如果有机会可以送给需要的人。于是我曾在闲鱼出售自己的二手物,主要是书籍,可是有一次十块钱出售了一本书后,选择了邮政平邮居然没有寄到,对方可能也误解了我,总之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然后我就变卖为送,即使这样,我断舍的速度还是赶不上采购的速度。我喜欢物质,喜欢被物质包围的感觉实际上我小时候并没有遭受物质匮乏带来的心理创伤,相反由于相对不错家庭条件,我一直是衣食无忧地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也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如此虚荣崇拜物质的原因。

  啊,虽然我也很羡慕那些能够将自己全部的行李打包成一个箱子说走就走的人,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仍然需要更多非生活必需品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俗话说,物质上越丰富精神上就越匮乏。我的感情似乎真的变得稀薄了。自己待着从不觉得孤独,不去交新朋友也不觉得自己奇怪恋爱压根也不想谈,很少生气,很少焦虑到睡不着(最近几次失眠都是因为下午喝了咖啡或茶),跟亲戚一年也不联系,过年也不回家只是想随便找个地方安静地待着。我不知道在节假日自己独自在饭店吃饭的形象是不是在旁人眼里会有些可怜,也不知道当玩得要好朋友们一个一个恋爱结婚的时候自己是不是看起来形单影只事实就是)。亦舒曾在小说里写道: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可是今年我真正顿悟的一点就是,其实我们每个人或许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爱。也许正是物质的无限充足导致了人们反而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

  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一定是我们认为的那么好么?那不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么?那个东西只能靠顺其自然获得吧,尤其是一些想要纯洁感情的人,恐怕不能接受物质对那些崇高精神的玷污吧。断舍离的内涵,并不是让我们丢掉物质吧,毕竟物质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赖以生存根本。也许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断掉自己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舍弃一些过度膨胀的欲望离开一些我们根本无法建立真诚感情的人。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三):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第三步 无声的改变

  最初你在一些容易做到的地方克制,比如少买几件衣服,少点几个菜。逐渐地,“克制”的肌肉会渐渐强壮起来,从外蔓延至内。你会不自觉地扩展到难以察觉的地方。

  比如,会尝试一年完全不购买衣物。因为察觉现有的衣服已经足够了。

  你开始很节省地饮食,无论外出还是在家,都吃一点儿足够你饱腹的食物,而你发现所需是多么的少,也许只要你的一个拳头大。少量简单的食物就可以保持身体能量健康,这样的认识让我们觉得解脱轻松。我们不必大动干戈,不必烟雾缭绕,不必大张旗鼓坐下来,考虑这顿饭要去哪吃,要吃多少钱,少量的蔬菜,一点儿米饭,一杯咖啡,一杯茶,足以让我们饱足。

  从前你总想要好好规划利用时间,要做这个要做那个,现在你却发现,利用时间最好的方式是排出次序来,只做极其重要的事情,剩下的事情最好不做。

  比如说,睡眠很重要。锻炼和睡眠哪个更重要,从根本上来说,前者更重要。于是你会调整锻炼的预期,降低强度保证足够的睡眠。

  保证睡眠之后,你发现可以减少化妆程序皮肤细腻了,眼神明亮了,脸颊肌肉更挺拔了,还有必要做那么多修饰吗?

  化妆台上的物品开始渐渐稀少下来。

  当真正的排序尘埃落定时,你发现要做好至关重要的事情要花的时间远比你从前预计的要多,很多别的事情都要为之让步。比如说,身体塑形。

  要拥有身材要花费最多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需要时间做有氧运动减脂,做特定的锻炼塑形,操心自己的饮食,日复一日。很多人会发现这是一项耗时庞大工程。如果你不准备做健身网红的话,最好为这件事情找到折中的做法

  比如,减少食物摄入,调低结果预期。

  一旦少吃,健康地吃,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起码,你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将大码的你变成小码的你,而仅仅只是要在小码的你身上做一些塑造。

  即便每日饮食总量骤减三分之二,也不会影响你整日的体能。吃得更少,更健康,吃得更早,傍晚以后不进食。这将成为一种长期的习惯

  改变以索取的姿态面对世界以后,你会对生活的环境要求更少,付出更多。“保护环境、土地和水”这样的想法会在这种时候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内心。

  去哪里都用自带的瓶子喝水,因为你不必使用星巴克的纸杯,不必购买商店的瓶装水。纸杯的生产会造成污染塑料垃圾是垃圾中难以处理的那类;

  你会收集水用来二次利用。以前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节省水费,现在你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大量用水产生的污染,以及减少因为水的治理和漂清衍生的能源消耗;

  你开始在家里做垃圾分类,起码,要做厨余垃圾和日常垃圾的分类。尽管只是很少的人做这些,也许在有些时刻还是无用功。但是正确的事情,即便只有一个人做,也不应该放弃,不是吗?

  消费较少的东西可能是个人层面保护环境能做的最根本有效努力

  向内索取的人最典型特征之一是拥有了更柔软心态,更充沛耐心,他开始做一些以前他认为难理解,难以征服的事情。

  比如,从前对金钱毫无概念的人开始尝试理财。从前她不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它很困难,也很乏味,比起那些她感兴趣的事情来说。

  现在她觉得对自己的人生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的话,保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健康运转是排序最靠前的事情之一。

  一些人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尝试那些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无论是跑马拉松,瘦十斤,

  从容。你的内心逐渐变成稳定的一棵树,你的根基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你不再关心是否有人看见你的努力,你不再担心结果迟迟不能实现,因为你知道它迟早会到来。以你满意的方式。

  宁静

  因为你只和少数的几个人保持密切的来往,当你决定是否要为他人付出时,决策变得简单。

  开始获得足够的睡眠后,人会很明显地柔软和安宁下来。

  谨慎克制。等待观察,不再轻易发表评论。不做没有意义浪费能量的小动作。比如为无法控制的他人的行动沮丧担忧;结交一些没必要的朋友

  你仔细察觉内在能量的流动,你珍惜它们,不再随意地使用它们。

  自由

  从前总爱周末两日周边行,周五晚或周六早出发,三四个小时车程,中午就到了全新的异地。访古觅食,听听乡音,换换心绪,将短途旅行作为调剂生活的良药。不过只有最近才体会到这种随意出行真正的乐趣

  因为不必再带着一大包护肤化妆品的行李。我是爱美的,渐渐地,不禁被这件事情所累。护肤要四五道程序,不肯将就,产品一定要用相熟的,不肯替代;美妆也要五六道流程睫毛夹,睫毛膏,防晒,隔离,粉底,定妆散粉,腮红,腮红刷,唇膏也要两支,卸妆油也不能少。一大包。一路难免为之所累,还不能跟同伴叫苦。

  现在却只要带一瓶护肤乳,一小瓶护肤水,一支防晒,一管唇膏,一个小小的双肩背包已足够,顶多再来个遮阳帽。

  不必使用什么就能让自己满足是自由的。自由是柔软、淡然和宽容带来的。

  当你占有很少的物品,改变来得十分容易。你能够在心理上和现实中做更多尝试。

  还会有一些小小的,但是却意味深长变化

  手机话费套餐换成更小的套餐,因为发现每个月流量用不完;

  牙膏挤出更小的容量,你发现也足够;同理在洗发水,护发素方面

  空间方面,清洁是最重要的。

  保存很少的物品后,实用审美诗意混合在一起。那是你精心选择的结果, 你现在必然更懂得爱惜的含义了。

  付出。

  开始做慈善力所能及的付出。对他人奉献时间和精力,金钱。一个原因是你察觉自己的确已拥有足够生活的物质。

  其次是因为你从繁杂的自我的生活部分地解脱出来,开始有精力关注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我是在物质极其贫乏的环境里长大的,当我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几口人同住的屋子里只有一个有柄的裂口水杯,所有人共用那个杯子喝水。现在我知道自己不必拥有好几套价值不低的餐具杯盘,但保留一套最符合心意的餐具是应该的。

  简单生活的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你的内在。你开始低头观察自我,内在精神在丰盛地成长,因为它们获得了足够的关照和浇灌

  我曾以为在断舍离的后面会跟随着大张旗鼓,令人振奋的新鲜状态渴望刺激巨大的改变,后来却发现改变是细微的,长久的,甚至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比从前更乏味的:你在物质上的变化更少,所做的事情也减少到一两件,和更少的人保持亲密的来往,一切的表象看起来都比从前更缺少刺激。

  但我知道隐秘的地方,丰和舒展在渐渐地增长。在你真正在乎的事情上,你看见绵长的稳定的进步,你曾经的渴望和羡慕正在变成真正的热爱和擅长;亲密的人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共度时间的增长和交流增加,使得你们在关系的深层获得更多满足,你甚至迫切地想知道继续往前走的话,将产生哪一种甜蜜和富饶;你从拥有的物质上移开眼睛,花足够的时间打磨世间珍贵的一件物品-你的身体。让它得到足够的休息,倾听它真正的需求,让它柔软让它强壮,你的精神依存着它,它滋养着保护着你的生活...

  很多年前我就想练习瑜伽优美,柔韧,足够的复杂精深。一直没有行动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能支付高昂学费,以及不能付出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可这颗小种子一旦发芽了,它就住在我心里,冷眼旁观我在现实中那些可笑的做作:可以支付琐碎的小笔的大笔的经费去添置各类衣物,杯盘碗碟,无意义的社交开销。和没有什么乐趣的人勉为其难晚餐,交谈,三四个小时过去,内心懊恼不已。新年即将到来的前几天,我去交了瑜伽课的年费,买了两套衣服,于是事情开始了。现在一个季度即将过去,多么欣喜我做了正确的决定。因为将喜爱的事情排在重要的序列,过去的每一天我都过得更满足了。

  事情一旦发展到复杂的阶段,往往将更有创造力独特性。“简单生活”的方式也不例外。每一个试图以这种方式来生活的人,必定将发展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实践

  我们生活在一个成长期的国家里,一切都在向上,不管是以健康还是畸形的方式。社会学家认为,人们无法真正逃脱他所处的时代。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游离在时代的价值观以外,以冷静的、他们真正想要的方式生活,而这,是以竭尽全力的方式争取而来。

  有年六月,酷热,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边,一间四面玻璃墙的咖啡厅,冷气足得让人汗毛竖起来,披上一支丝巾,抿一口冰咖啡,翻开身边唯一的一本书。海边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一刻我意识到,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静静地隐入自己的内心。

  本阶段可继续参考法国作者多米尼克.洛罗的《简单生活的艺术》,以及《简单的艺术》,张之简译版本;日本作者佐佐木典士《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卡森《寂静的春天》。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四):放弃更需要勇气

  看这本书,其实是对自己过去27年生活的反思。现在回忆过去27年的人生,发现大学以前的那段为了准备高考,活在封闭环境里的自己更充实。

  为什么呢?明明那时候除了课本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连电视机都只能收到新闻联播。那时的我,周末看中央台的《朝闻天下》、《新闻联播》成了唯一知晓外部世界的途径。那时的我,在乡下每日就是做题看教科书,没进过杭州城,也不知道西湖长啥样。以至于当年我高考时和妈妈做了一个协议,如果考上重点大学,就给我买一台电脑。没错,那时的我考大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拥有一台电脑。

  然而,当我真的进入了信息的世界之后,恍恍七八年过去了,却发现这时的我在羡慕那时的我。通过电脑,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了很多想看的电影电视剧,但也发现在一直渴望的这七八年里,生活被这些泡沫般的无穷信息填满,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我的大脑、心灵空瘪瘪的,好像枕头里放满了棉花,一压就扁。

  我也像佐佐木典士一样,为了装作很有造诣的样子,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买过很多装逼的东西,比如多到书架上也堆不起的书籍(很多未拆封),很多不合身的衣服,各类电子设备,烘焙工具等。

有限的硬盘里装满了不必要的信息,又在乎他人的眼光,盲目追求物质,管理杂物。如此这般,我们当然就难以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了。而且长期消耗心力,享受短暂快乐的结果,到最后也会厌烦,开始沉迷手机,闲谈,酒精,变得得过且过。

  没错,在拥有超载信息和物品后的我,就是得过且过在活。这种生活除了留下占满房间的没用的杂物,停滞不前的职业道路,欠银行的几万贷款,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朋友关系外,几乎没有剩下什么实在的东西。

  直至我遇到极简主义,它更像是改变人生的方程式。相较于这几年流行的断舍离,极简主义是断舍离的进阶版。断舍离只教你如何丢掉杂乱的物品,整理房间,而极简主义则是教你如何整理杂乱的人生。极简主义不仅仅需要扔掉多余的东西,还要丢掉没用的过去,简化关系,简化理想。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扔掉这些多余之后,把全部的精力付出在最想做的事情上。

  关于物欲,佐佐木典士说:

一旦开始追求物欲,东西就会越来越多,物欲越发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只能继续执着地追求物品。这种感觉就像一只越吃越饿的贪吃怪物...过去的我是对物品极端贪婪的人,永远只看着自己没有的物品,真的非常痛苦。

  关于过去,佐佐木典士认为:

当人执着于过去,就无法接受新的事物。如果不完全断绝与过去物品的关系,就无法正视最重要的现在...沉溺于过去事物代表自己一直活在过去,等于不断在自己身上刻印洗刷不了的偏见。如果想要改变自己,那么身边就只能留下现在所必须的物品。以前我觉得自己个性阴郁,内向保守,丢掉东西让我丢掉“过去”那个讨厌的自己,摆脱错误的执着。丢掉自己以为“有一天”需要的东西,以及“过去”的认为需要的物品,只留下“现在”丢掉东西让我更能专注于当下。

  关于人际关系,极简主义是这样:

有一个让人在一瞬间变得不幸的方法,那就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打开社交网站,也要将自己跟那些看上去过得很快乐的人比较。看到路上的行人跟朋友有说有笑,又觉得自己一个人好孤独...问题在于比较是没有终点的...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就跟追求物质一样,永远也没有终点。世界上到处都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如果总跟这样的人比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梦想永远无法实现。有句话精准道出了一个人需要的朋友数量:人的一生只要有“3个”朋友或重要伙伴就够了。只要有3个了解彼此、可长久相处的好朋友,就算每个周末只见一位好朋友也能度过充实的一个月。

  断舍离只是极简主义的起点,丢掉不必要的物品,让房间变得空无一物。“人的幸福50%来自遗传、10%来自环境、剩下的40%来自日常行为。”遗传我们没法改变,但是剩下的50%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的时间、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从环境的极简开始,舍弃过去,舍弃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才能变得更加专注,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

  除了以上的这些,我觉得极简主义还需要简化兴趣和理想。从小我就是个有很多兴趣,很多理想的人。我想写作,成为作家;我想画画,成为插画家;我想摄影,成为摄影家;我想旅行,成为旅行家...太多的理想与兴趣就像买了过多不必要的物品,只会占满人的时间,落到什么都会点,却又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地。我想如果是极简主义者,也该虔诚地问问自己,“如果这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会做什么”?

  以上是《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这本书带给我的所有思考。如果你真心地实践过,会发现极简的过程其实是满痛苦的。要扔掉那些曾经喜欢的东西就需要足够的勇气,更何况要抛弃那些有过美好回忆的朋友与同事以及追求过的理想。

  放弃更需要勇气,但放弃也能让人改变。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五):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在朋友圈的公众号分享里,偶然读到了一篇关于国人去日本爆买,而日本正出现越来越多“极限民”的推文,出于好奇读完了全文。文中提到了佐佐木典士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极限民”,还著有一书,便下单购买了。 起初只当是极简主义的科普了解,但作者的有些观点着实深得我心,例如旅行时面对毫无杂物的酒店房间时的舒畅感;数万年没有扩容的人类大脑却要接受如今信息爆棚的时代;以及物品是如何从强烈地想要到厌倦的过程,等等等等。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垃圾屋”里走出来的思想变化和真实的生活改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减物的方法。 不过我个人不太喜欢书的分节方式,各种副标题,有种被打断思路的感觉。作者也总是重复一些已经阐述过的观点,引用了部分枯燥的理论、数据,读来有些乏味。对于极简主义起源的探讨和人们通过物品来表现自己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偏激了些。 撇开上述的这些,读完整本书的我,确实觉得已经拥有了生活所有的必需品,很多囤货或是买了又不使用的东西确实有些多余。将它们丢弃、转卖、转送,或是像这样用豆瓣读书记录自己读过的书籍,也是不错的减物方式。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六):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第二步

  断舍离,极简生活这样的概念近年很风靡。我想人们在关注物品的数量和顺序时,并不仅仅在关注物品本身,空间本身。他们同时在隐隐在追寻内心的秩序,生活的重心。

  有一些人反对做什么断舍离,对于普通收入的人来说,生活用品的舍弃和贱卖是非常不明智的。你有三十只大小,风格各异的盘子,你应该舍弃其中的二十只,只留下十只使用吗?

  我的意见是,舍弃,留存,并不矛盾。假如你是个干脆的人,也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信心,我赞成你直接舍弃;假如你是个爱惜物品,并且对收入保守的人,我赞成你保留。但是,对于第二种做法,你应该将其中暂时用不到的二十只整齐地保留在不干涉你生活空间的地方,而把其中十只你最心爱的盘子放在日常使用的地方。直到渐渐地破损淘汰一些,再从杂物柜里取出几只来补充。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秩序。而非数量。

  的确,当你将“断舍离”、“简单生活”的概念和行动引入生活一两年之后,你发现自己的关注点从物品本身转移了,变成了生活里你的风格,在餐具上,衣着上,家居布置上,你都开始发现属于你自己最心爱的那种独特的、强烈的风格。

  前文提到的一个朋友在接触断舍离一两年后,她的衣装风格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原来会在青春风,怀旧风,职业风,甚至混搭之间穿梭,但是现在,无论是她的发型,妆容,首饰,衣着,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优雅风。并不刻板,那是一种温柔,紫罗兰色调的气质。而且,认识她多年的我惊奇地发现,她的性格内在,的确应该是这样一种轻柔,优美的气质。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她想必做了无数次的取舍。

  所以到了这一阶段,我们不应该再提断舍离。

  追求秩序,简洁,明确的个人喜好和风格,忠实于自我的感受,运用外力保持下来,不断地摒弃非必要的物品和关系,摒弃那些并非让他心动的物品,关系,生活方式。我们称之为“一种简单生活的方式”。

  和无关紧要的“朋友”每周一聚是不必要的,每周两三次的健身是必要的;

  看到喜欢的衣服就买下来不是必须的,每年带爸妈去体检和旅游是必须的;

  和一堆人去教堂不是必须的,但每天给自己保留一个小时的静默和沉思时间是必须的;

  和暧昧的追求者吃一顿晚饭不是必须的,回家洗手花三个小时给父母炖一锅汤是有意义的;

  和初阶断舍离时不同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

  你会不断地试探自己的内心,忍受这种痛苦,纠结,想深刻地了解自己,自觉自愿地把舍弃和禁欲当作一种定期训练,他会让你感到轻微的痛苦和受限,但你甘之如饴。

  你在添置物品方面变得逐渐谨慎,无论是购买还是被赠送。外人看起来你似乎经济紧张,变得更吝啬了。但你知道你把金钱花在了更有意义的地方。

  你的意志力似乎在不知不觉间变强。没有咖啡也能生活,不买东西也能生活,在外饮食时,你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警钟:你点的菜已足够。

  你更有耐心了。提前三小时将冰冻的肉拿出来自然解冻,花四个小时守着炉火炖好一锅汤。炉火前,轻轻翻滚渐渐变得浓白的汤里,你仿佛看见自己的灵魂安静下来。

  也许你看起来更冷漠了一点,对比从前的自己。你不再那么活跃地展示自己的状态,你不再频繁地联系朋友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当新鲜的体验给了你冲击时,你首先选择默默地咀嚼,而非发散出去。

  你也许更喜欢白色了。白色的床单的确更容易染上污渍,但你知道衣物漂白剂会给你最满意的清洗结果。而其他深色,只不过隐藏了污渍,你不想再自欺欺人。

  你在很多事情上都开始节制了。你渐渐习惯忍受生活里小小的不方便。你想要一个空无一物,洁净无瑕的门厅,于是你可以做到每次在门外脱了鞋,拎着走进屋子。你想要每一个早晨去跑步,于是你能做到早睡早起,放弃温暖的被窝,走进清新寒冷的风中。因为那才是你内心最想要的东西。

  浴衣是必须的吗?洗完澡用一块小毛巾擦干身体,穿上睡衣也不错吧。所以,浴巾是必要的吗?如果我们和他人共同生活,你会发现那大块毛巾包裹身体的方法不论任何时候都是令人不便的。

  你真的需要新买一个能装下新公司笔记本电脑的包吗?也许,你用现有的包袋配上环保袋即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部分人会发现,一件最能打动自己的事情正逐渐从一片混乱中浮现出来,渐渐地靠近你。

  也许是跑步;

  也许是瑜伽;

  也许是写作;

  也许是烹饪;

  也许是事业本身;

  也许是和家人温暖和煦的感情...

  你发现它一点儿都不陌生。因为这微弱的念头曾在你的生活里无数次浮出水面,让你看到它偶尔的笑脸,但从前的你太过忙碌,太过嘈杂,你错过了它。

  而如今,像是喜欢大海的孩子奔赴海滩,又像是旅行很久的人回到家园。你感到放松,亲切,不断地拥抱它之后,你甚至开始狂喜。

  第一重要的事情自己出现,愉悦而慎重地帮你的生活重新做了排序。

  有点儿好感而又不知道怎么处置的那段感情不重要了;

  家里有多少件物品不重要了;

  体重是49公斤还是55公斤也没那么重要了;

  现在是25岁还是35岁也没那么重要了;

  还没有攒够房子首付也没那么重要了...

  令人意外的是,一旦你逐渐稳定而投入地追随那唯一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发现以上这些问题都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解决它们似乎指日可待。

  简单地生活,首要实质是忠诚于自己,其次,是在行动上忠诚于自己。我们只能在很少的一两件事情上令自己满意,我们希望能找到那一两件事情,并且,真的做到令自己满意。

  本阶段可继续参考法国作者多米尼克.洛罗的《简单生活的艺术》,以及《简单的艺术》,张之简译版本;日本作者佐佐木典士《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七):个人笔记

  到这一本终于明白,已经升入初中的就不必再去认真看小学的课本。我没有太强的物欲,也已经不是囤积癖,有自己的整理方法和对待物品的态度,这类书就可以随便翻翻,想在整理收纳方面更精进还是可以读读的。

  全书叙述的都相当重复啰嗦,浓缩一下,兴许一篇稍长的文章就可以概括完全。极简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极繁到极简是个蛮有趣的现象,对物质抱有太多欲望和空无一物的生活环境。因为深爱物品的美,所以个人是保持中立状态,并自信会一直保持中立状态。但这种生活方式仍值得受困于物质的人了解、参考。

  学到的:

  1.极简主义者的定义是: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和为了重要的人生目标减少物品数量的人。并不以拥有数量定义。

  2.极简主义不是目的,是帮每个人找到真正重要东西的方法。

  3.物品分“必要”、“想要”两种状态,必要的并没有那么多,想要的都该舍弃。

  4.物品是工具,不必囤积,想象所有商店都是自己的仓库。

  5.人对物品由“习惯”到“厌倦”的过程会激发物欲。

  6.人生中最宝贵的是时间,感受幸福的基础在于“时间上的富裕”。

  7.减少物品后可以提高集中力,不会接收到物品发送的无用的信息,即使接收到也能立刻处理,不会堆积。

  8.将彼此视为没有生命的物品,人际关系就会僵化,要将对方看成跟自己一样有辛酸苦恼各种情绪的人,不要背叛自己第一时间的好意,多为别人着想。

  9.拥有比较心的人类:“经验”比较比“物品”比较难,因为物品比较更容易确认自我价值。

  10.最喜欢的一句话:在日常生活的任何地方,都能跟幸福不期而遇。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八):想要生活过的更有滋味 定期丢东西

  当“双11”再次来临的时候,我们被一种“买买买”的思潮所引导,主动或被动地选购各种商品。当收到所购之物的兴奋过后,再来看我们眼前的这一堆商品,失落是大于开心的吧?更何况,一定有很多人去年买的牙膏都还没有用完?上次买的以为很流行的风衣只穿过一次。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要买。为什么呢?就这个问题,我问了几个朋友,她们是这样回答的:

  “因为比其它时间要便宜。”

  “身边的人都买了很多东西,如果我不买,好像有点对不起自己。”

  “喜欢收快递的感觉。”

  看出来没,买东西的目的,其实和东西本身根本没有关系,而是想得到一种“拥有”的感觉。这种“拥有”的感觉,我们会视为一种幸福感 。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我决定简单的生活》这本书里,日本作者佐佐木典士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作者36岁,未婚,在同一个地方住了十年。二十五平方的房子里堆满了东西,对很多东西常常三分钟热度,与他人比较常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幸福。总以为拥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安全感。

  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佐佐木典士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杂物所占据,房间没有下脚之地,买过一堆衣服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格。被大量的资讯所包围,被自己的物品所控制。

  作者在书中引用拉罗什富科的话说:“人们希望看起来幸福,远胜于拥有幸福,这就是人们感到痛苦的原因。”

  这一切都在说明,尽管我们拥有很多东西,却不知道我们到底真正需要什么东西。在这一痛苦的折磨之下,作者开始学习极简主义的做法。

  那么,什么叫极简主义呢?极简主义并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减少物品数量的人。

  为了学习成为极简主义的人,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五十五条非常实用的减物法则。我把其中的精华总对吗为以下十二条,(更详细的法则,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

  1、 舍弃“无法丢东西”的刻板印象。

  2、 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真正有用的事。

  3、 丢之后绝不后悔。

  4、 同样的东西超过两个以上要丢掉。

  5、 丢掉一整年没用过的东西、丢掉虚荣品。

  6、 分辨“需要”和“想要”。

  7、 首先要丢的是“收纳用品”。

  8、 丢掉永远不会来的“总有一天”。

  9、 丢掉“早已遗忘”的东西、丢掉库存、丢掉不热爱的杂物。

  10、 买一件新物,丢一件旧物。

  11、 不因便宜而买,不因免费而拿。

  12、 舍弃消耗内心能量的杂物。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我所总结的以上十二条法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丢。没错,作者在书的上半部分的着重点也在讲解这个字,丢掉你的杂物,是走向幸福的一个通道。在知乎上的提问上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妙的回答。有人问:如何让生活过的更有滋味?答:定期扔东西。

  我们生活在被各种商品、信息和人群所包围的世界里,相信你也一定是被你自己以为拥有的东西、外面加给你的杂物所压迫的喘不过气吧。不妨来给自己减减负。我们这里所说的减负并不是再去买个大房子、逃避现实生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从你自己的身上开始做起,从丢掉你的多余物品开始做起。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一撮而就的行为,而是需要经过练习的。行为心理学中有一条定律---人对于失去一样东西的感受要远远大于得到一件东西的感受。得到一种东西你的内心当然会感到波动、感到高兴,但是你失去一个东西所产生的负面波动,远远高于得到一个东西所产生的正面波动。

  也许当你决定扔东西时,你就会被以上的心理所折磨和屈服。即使如此,你也千万不要放弃。进入这个阶段,你就得找到你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 ,也就是你自己对于它们是“需要”还是“想要”。

  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书也讲述了十五条进阶扔东西的法则,我总结了以下五条(想学习具体内容的,看书即可获得啦)

  1、 今人满足的不是物品数量。

  2、 想了五次要丢的东西,马上丢掉。

  3、 测试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4、 减少杂物,不会减损自我风采。

  5、 不与人比较。

  通过这样不断给自己“减负”的过程,作者佐佐木典士先生的人生出现这样的转变:他搬离了自己住了十年的地方,身体变的更健康,变的更加自信,更加热爱当下的生活,还因为在丢东西和不断练习极简主义的过程,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写成了《我决定简单的生活》这本书,并在日本大受欢迎。

  环顾你的眼前和四周,是不是被杂物所占据?闭上眼睛,感受你的脑海内,是不是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侵占?你会因此感到焦虑、不安,你想获取更多来败这种痛苦,以获得想要的幸福生活。然而,获得的物品与信息越多,反而更焦虑。如果你也有以上的情况,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找到有价值的物品和信息。其它的都统统丢掉。

  跟着作者在书中列举的方法和过程,给你的人生从现在开始做减法。不再被物品所控制、被信息所左右。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感受当下的不焦虑和轻松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曾经针对“专注”创造幸福进行研究,他将专注状态称为“心流”。当一个人专心处理某件事,不只会忘记时间,也能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当精神更加专注,还能抛开自我意识。随着时间过去,内心开始涌现充实感,体会活着的快乐。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九):物品需不需要?为什么需要?为什么不需要?

  1. 所谓的“极简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尽量排除一切没必要存在的东西,舍弃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包括身边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沟通的环节等等。

  2.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你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面对各种选择从容不纠结。

  3. 特别强调,不接触垃圾信息。

  4. 拥有美好事物的方法是成为美好的人,而不是盲目收集大量物品展示给别人看。

  5. 具体方法:垃圾扔掉;备用品扔掉,争取零库存;虚荣心购买的名牌也扔掉;不舍得扔掉的先隔离起来;值钱的放二手店卖;拒绝商店赠品;一年不用的物品扔掉;落了灰的物品也扔掉;角落不放收纳用品;有美好回忆、纪念意义的物品拍照再扔掉;纠结了五次还没想好要不要扔掉的物品扔掉。

  6. 一次次问自己物品需不需要,为什么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从而真正领悟出原来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7. 总结一下,无论什么“物”,不需要,即抛弃。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读后感(十):一本以极简为主题却很累赘的书

  oint 1 极简主义的定义 2 物品对人的意义 3 减物后对作者生活的影响 一、读后感:书中许多章节不断重复相同的观点和例子(最为严重的是第三、四章 ,废话极多,基本只需要看小标题即可),很多观点是以作者自身感受作为论据,也看不到作者自身生活的改变与扔掉物品、极简主义并的必然联系,让人觉得只是作者的想法改变,继而看似改变了生活而已。例如书中不断重复列举一个例子:作者因为物品太多,觉得打扫太麻烦,房间变得杂乱不堪,然后失去自信和干劲、然后沉溺酒精、过着悲催的生活。然后当作者扔掉大部分物品后,因为打扫方便,忽然看到生活的本质,就一下子变得有干劲、不酗酒、生活充满希望。此书以极简主义为主题,但作者累赘的文字表达及大量重复的内容却与主题相当矛盾。 二、摘抄及部分段落概括: #3 本书认为的极简主义:将个人物品数量减至最低 & 为了重要的事物减少其他事物的行为 #4 身边多余的物品越少,人生越幸福 如书中的大部分观点,论据都是出自作者自身的情况或从其他没有办法证明的“事实” # 34 我们拿自己的自由去交换不必要的杂物 #55 用SCANSNAP扫描胶卷照片、信件、贺年卡、杂志等存到电脑硬盘。 #63 人之所以感到不满足是因为实现愿望之后,就会慢慢”习惯“。久而久之,”习惯“逐渐变成”理所当然“。最后对”理所当然“的东西感到”厌倦“ #70 价格与喜悦不一定成正比 #72 人一直处于”获得物品“和”不断厌倦“的死循环中

  #78 功能性才应该是判断一个物品是否(必要)值得拥有的标准 有时人们为了继续拥有一些”非必需品“,继续使其维持其功能性,花大量的心力和时间去管理 人们拥有许多”非必需品“都是为了展现自我价值 #81 人总要透过他人的认同来展现自我价值,深信自己”毫无价值“会使人患上抑郁(只提出观点,没有论证过程) # 82 想确认自我价值,是人最强烈的需求,这会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中。 #85 我们喜欢批评别人,通过降低别人的价值获得安心感,同时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批评的本质。 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作者写此书的动机 既然人是社会性动物,就必需”认可自我价值“。人必需适度自恋才能生存。认定自我价值。 # 89 一些看不得的名著或者只是我们想通过书架来展现自己而已 #109 舍弃物品与舍弃与物品相关的记忆不同概念。物品可以不在,但与之相关的记忆可以以别的 形式保存下来。 #126 如今生活便利,很多物品需要的时候短时间就能买的,不用再惯性思维囤积物品。 #132 《无物品的男子》:我认为自己照片、记录和日记等根自己的过去毫无关系。就算将充满回忆的照片和记录扔掉,过去也会留在我的记忆里。我认为扔掉物品,不用小题大做地认为是舍弃过去。万一有些回忆忘记了,说明这些回忆对自己来做并不重要。重要的人生回忆会自然保留下来。 #135 人之所以”想要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东西“,通常是因为不想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 #136 租得到的东西就用租 #151 很多时候无法珍惜陆续增加的每一样东西,意识容易混乱,永远得不到满足,所拥有的物品,每个类别的数量应尽量减少,买一个新的就丢弃一个 #167 欲望带来的时间浪费,例如花时间排队购买”限量版“ # 时间上的富裕或许比物质上的富裕能给人更多幸福。 感觉幸福的基础在于“时间上的富裕” #217 过去总是围绕一件事烦恼,一个一个对比行动的好处于坏处。想去某个地方,总是埋头研究到达目的地的最有效方法,想累了就躺在床上。其实应该想做就立即去做。 #244 人总会不自觉将每天见面的家人、同事、附近的人视为固定化的物品。与每天见面的人互动,对方一定会做出自己预料的反应,或说出符合对方个性的回答,由于缺乏新鲜感,便不自觉把对方视为物品或高级机器人,继而对其不珍惜、不留情面。 # 273 丢掉“幸福范本” #278 不是变幸福,而是感受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