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洋之歌》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海洋之歌》观后感10篇

2018-05-25 20: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洋之歌》观后感10篇

  《海洋之歌》是一部由汤姆·摩尔执导,大卫·罗尔 / 布莱丹·格里森 / 丽莎·汉尼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洋之歌》观后感(一):以眼泪、以静默。

  什么是强大

  曾经我认为强大是坚硬岩石,它历经风雨,它无坚可催。

  世上有很多关于失去故事,失去亲人、失去爱人、失去青春…甚至是失去你的狗狗。本的故事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们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他对妹妹西尔莎的百般刻薄,只因葬入海底的除了他的母亲还有他爱的能力

  猫头鹰女巫亲手将自己儿子变成了石头,儿子的眼泪掀起的不是人世间的狂暴暴雨,更将她的心搅得天翻地覆,就像哭泣的你被妈妈狠狠打了一巴掌,哭什么哭,人世间的苦还多着呢。这一巴掌打在儿子身上,却痛死了女巫。

  “现在,如果有人说他可以带走这些痛苦,你会允许他帮助你么?”将那些糟糕情绪封印,让世界充满温暖微笑。你天真的以为,如若能永不失态,就能回到最初的模样

  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修炼得道、百毒不侵,心如石头一般宁静沉着,你控制理智最大的敌人,以为自己终于有了无所不能的能力,可以坚定的去任何地方。可是,不会哭不会痛的你,如何还能知道快乐,你的心太重了,早已忘记飞翔感觉,那是恐惧与美的交织,那是坠入深渊义无反顾。你的行走,早已没有意义

  后来,我以为强大就是能够直面内心情感。不疯癫不成活。

  白素贞修炼千年,不求成仙,但求贪恋人间温度,妖、比人懂情,她纯粹,不问前尘过往。总有人保有赤子之心,他纯净眼神让你看不起自己的过去,我倒并不羡慕西尔莎此时的纯粹,她是海豹女哇,她有一半精灵血统。只愿长大后的她依旧爱哭爱闹爱笑。

  我更爱最后的猫头鹰女巫,她卸下了石头心,伤心的哭泣,变成了金色的模样。

  《海洋之歌》观后感(二):关于爱与成长

  海洋之歌

  电影的一切都做得实在美好了 在影院里出现字幕时候还在捧着手机一篇文章开始心想先看完文章再说 但是就是一抬头看那个画面 主题曲一响起 就感觉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现实世界的种种都被忘却了

  这部电影从技术流看 完全弱爆了 没有什么动物身上栩栩如生羽毛 没有3D 也没有酷炫的追逐打斗场面 就连反派人物的渲染也是最古老阴影黑暗处理了一下 对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邪恶的 甚至都没有激烈矛盾 也就没什么戏剧效果 就是这么一个略微平淡的故事 我却从开场一直在流泪 不受控制的一直流泪

  故事有些细节也用了模糊处理 比如他们的妈妈为什么离去而留下了妹妹艾尔莎 他们的爸爸是不是知道艾尔莎是海豹精灵这个秘密从而把海豹外衣给扔了呢? 考虑这些细节对电影没有意义 童话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美好的幻想 让我们在现实世界得到某种救赎

  小男孩本面对最亲爱的母亲的离去 父亲中日昏沉无法继续扮演家长角色 照顾妹妹的任务落到了本的肩上 然而他无法继续得到爱 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爱他的妹妹 电影中我对本的心疼更甚 妹妹艾尔莎根本未曾体会过母亲的爱 她对爱的概念是模糊的 无从期待 不知所措;然而本却实实在在的在母亲的怀抱中体会过温暖 清楚记得妈妈讲过的任何故事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妈妈 当爸爸抱起妹妹走开 本自己站在那里 看着无比的落寞

  他们在从奶奶家逃离的路上 经历了奇妙的旅行 小男孩本逐渐开始接受妹妹 开始照顾妹妹 并体会到了妹妹对他的爱 这是男孩儿的成长 看着妹妹逐渐消逝 他开始克服自己的恐惧 并最终跳下船沉入海底寻找妹妹的海豹外衣

  结局当然是好的 在艾尔莎的歌声里 那些痛苦终于消散 逐渐僵硬麻木的奶奶/猫头鹰玛卡 爸爸/巨人都重新“活”了过来 本和艾尔莎一起快乐的长大

  整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人类遭受痛苦 成人有些选择逃避--比如爸爸/巨人 这些人被悲伤打败 无法直视失去爱人的生活 终日昏昏 沉醉不醒 对周遭一切变化视而不见 时间在他们身上似乎静止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什么事情都无法唤醒他们 沉浸在往日的怀念中无法自拔

  有一些选择了强制自己不去悲伤--比如奶奶和猫头鹰玛卡 他们假装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 而失去了快乐 他们拒绝承认生活中的那些痛苦 拒绝面对这些失去 就像猫头鹰玛卡那些情绪瓶子 我们不允许自己失控 不允许自己悲伤而流泪 痛苦而哀嚎 愤怒而吼叫 即使自己的身体/情感逐渐僵硬如岩石 我们却觉得生活依然十分美好;甚而他们开始制定规矩 要求别人也必须这样才能得到救赎 奶奶的口头语就是 这样怎么可以 真是难以想象……本 你在奶奶的车里不准哭 你到了奶奶家里也不许哭 他们一起坐着听着怪异歌曲 品尝下午茶 假装生活一切都很好;猫头鹰玛卡则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 你们不懂 你们不明-- 变成石头的生活 是如此平静 多美好

  电影最后本和艾尔莎的歌声 或者本的成长对爸爸 奶奶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他们的勇敢 爸爸和奶奶终于觉醒 这当然是童话电影必须的结局

  身为一个4岁男孩儿的母亲 当然已经体会到生活的种种滋味 这滋味确实算不上甜美 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失去 还有很多无奈 甚至什么都没有只是逐渐的麻木 所以面对电影里的小本总是控制不住的心疼 替他委屈 有时我们故意让自己变得麻木 让一切变得简单 拒绝感受孩子内心的需求 粗暴的拒绝孩子的需求 让孩子觉得无助 孤独 甚至不仅仅是别人 我们对自己也没有那份耐心 生活愈发冰冷 我们却拒绝接受现实 拒绝改变自己 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会让自己受伤

  有时候我们又像猫头鹰玛卡一样 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允许发泄 假装自己一切都很好 假装一切正常

  控制自己 控制他人

  这些都是现实不是童话 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或许我们也不需要永远正确吧?

  又或许 我们只是需要再勇敢一点 勇敢一点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这样冷漠的生活

  接受他 甚至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但至少 我们可以拥抱我们的孩子 告诉他们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即便 那不是真的

  一部电影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 只是希望我们能保留心底的那份柔软 并希望我们依然勇敢 希望我们能够守护住孩子的幸福

  《海洋之歌》观后感(三):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背后

  邪恶的小小推测一下,海豹仙妈妈为什么要生小海豹仙后离开家?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海豹仙都有唤醒精灵的魔力——海豹仙妈妈就没有:证据1,她吹响海螺时就没有小星星飞,而她女儿就能行;证据2,如果她能唤醒精灵,完全可以早早就施展魔力解救掉精灵了。

  只有海豹仙和人类的孩子才有机会获得这种魔力,而且不是一定会!海豹仙妈妈终日陪伴着那个酒鬼,莽汉,一无所有渔夫,并不是爱情,而是宿命让她不得不找个人类成婚希望能生出一个真正有魔力的海豹仙。

  所以当她生好小海豹仙后发现她是个女孩,她的使命结束了,要么小海豹仙有魔力去解救精灵,要么小海豹仙就得重复妈妈的宿命继续长大再嫁个人类再期望下一次机会。。。

  她如此匆忙离开了那个渔夫,甚至不想道一声别;海豹仙的故事只讲给儿子听而丈夫毫不知情。当她感到阵痛准备生产时推开了丈夫的手选择独自离去,只是内疚可怜的儿子而说了句“对不起”。这个细节让我坚定的相信海豹仙子与渔夫的生活并不幸福,还好小海豹仙结束了她们家族这个世世代代宿命的轮回

  《海洋之歌》观后感(四):零零碎碎写点东西

  没有直接写点什么,而选择刷豆瓣来避免自己的观点太过肤浅,真是失误。

  索性关闭豆瓣,随心说一说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一些理解,大概很浅,聊以自娱。

  入场时迟到了几分钟,错过开头,随着画面一帧一帧呈现,故事以一种明快的节奏渐渐展开,我的脑中便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童年起便开始接触的三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女娲补天、白蛇传。

  渐渐进入剧情,惊诧绘画者对平面几何与美的自然又老辣的融合,恨不能将每一幅场景都截取留存,把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细细体味。

  一个多小时里,一气呵成,好多次忍不住轻声感叹

  此刻梳理,意犹未尽

  删繁就简,不失为一种体贴

  对电影动画的制作一无所知,但是在IMAX、3D等等名词一路打着呼哨儿侵入各种风格类型的电影——或者只是为传统电影套上一层色彩更炫丽的糖纸——的此刻,技术迎合了观众不断膨胀的好奇心和更强烈感官需求,却并不能弥补内容不足,而更逼真震撼不见得意味着更美。

  在众多贴了此类标签作品中,《海洋之歌》之流便多少显得低调以致朴素。它们不立体不可触不环绕,但只要你愿意坐下欣赏,总有些作品不会令你失望,甚至恰恰是这种“简单笨拙”,不需佩戴3D眼镜,反而更能轻而易举地唤醒童年。就像初识这世界,人生里第一节美术课,色彩与形状经绘画者的笔,翩然拆解,由喧闹拥挤的现实世界回归到画册里,裙摆上,白墙上,黑板上……

  在我的理解中,美很直观,不一定需要很多“吊书袋”一般的批注、释义和装点。尤其动画,当孩子可以摘掉那些笨重的满是划痕指纹的3D眼镜,只用那双干净澄澈如暗夜星辰眼睛,去感受一部作品,大概也是制作方的体贴爱护吧。

  如果没有了情绪,生命与石头有什么区别

  其实自己是很不会做评价判断的人,看的电影读的书也都很少,所以根本不敢拿鉴赏力、眼光之类词汇诚实描述自己对于影视作品极狭窄单调浅薄认识

  所以小心翼翼回顾了一点自己还记得影视作品的故事主题,发现似乎传达“欲望魔鬼”一类思想比较多。而在《海洋之歌》中,则对生活有了另一个角度诠释:想要通过魔法消除掉痛苦哀伤,后来索性也剥夺快乐喜悦,当个体不再有喜怒哀乐,便化为石头,生命也不复存在

  作品以情绪直观地传达了“七情六欲”对于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同时告诉孩子与成人,及时充分表达可以令快乐感染快乐,也可以逐渐抚平伤痛

  丧失告别是生命的必修课

  电影最后的片段,在神圣空灵氛围中,丈夫与妻子告别,孩子与妈妈告别,令人动容而不致沉重。我没有接触过关于丧失处理的专业内容,只是知道一点点告别的重要性,隐隐觉得,这个片段可以作为向孩子解释死亡、丧失的引子,或许物质实体会在某一天变成星、化为尘,甚至是穿上了精灵衣裳回到自己的精灵故乡,而爱与温柔却可以如海浪绵延,如歌声传唱。

  夜半,有猫儿在楼下吟一首它的国度的诗,有人还在归家的路上。

  就写到这里吧。

  《海洋之歌》观后感(五):又是一个趁别人洗澡偷衣服的故事

  你们百度一下,这是源自一个爱尔兰民间传说之赛尔奇精灵的踏上中东去而复返……呸我瞎说的。

  总之是一个迷途和返乡的故事。其实就是牛郎织女、李逍遥和赵灵儿的故事。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男主角女主角他妈来到地球上,可能只是来洗个澡吧,然后衣服就被男主角和女主角他爸偷走了……呸我瞎说的。

  然后男主角和女主角他妈和男主角和女主角他爸就相爱了,但是一相爱就不得鸟,喂,你是大家的女神好吗,你要带领我们回家好吗,你在人间谈恋爱生孩子是闹哪样?你逗留的时间太长,害的我们这些精灵被大魔王老太婆都变成了石头好吗?……呸我瞎说的。

  男主角和女主角他妈生下男主角之后,幸福过了几年就怀上了女主角,但因为她是女神,而且是海豹女神,白色的超级萌哦,所以她和别的人分娩过程不一样,在生女主角的时候跳海自杀了……呸我瞎说的。

  真相男女主角他妈终于找到了男女主角他爸藏着的白色睡衣,终于能回归神仙生活了,但是海洋法庭肯定会说:这几年你到底肿么了居然还生了个新女神,肯定蒙混不过关,所以留给男主角和女主角他爸和男主角抚养……呸我瞎说的。

  男主角太爱妈妈了,认为是女主角害的妈妈失踪,觉得都是女主角的错所以一直对她不好——诶,怎么感觉好熟悉桥段——

  男主角和女主角他爸因为沉浸在丧妻的悲恸中萎靡不振借酒消愁,对男主角和女主角也根本不关心

  有一天女主角发现了自己被爸爸藏起来的白色睡衣,命中注定的就穿着下海了——不是那个下海——并且变成小女神玩的很开心,但是怕奶奶发现就回到岸边。

  以为孙女落水被冲上岸的老太婆之刁蛮技能迅速激活,把男主角和女主角强行带到陆地上的城市,但是又不会带小孩,甚至让他们下午四点就睡觉。

  男主角和女主角当然不干啊,就想回到灯塔之家。这时候女主角命中注定的就遇到了最后三个还有法力的精灵,但是被大魔王老太婆的手下发现也变成石头了。三个精灵临终之前说,找到女主角的白色睡衣,穿上并唱海洋之歌,所有的精灵就都能回家了。话说你们到底是为什么来到地球上啊?

  于是男主角踏上了回家之旅,而女主角是踏上了解开大魔王老太婆心结之旅,但是男主角一副霸道总裁模样限制女主角的人身自由,害的一波三折女主角要以身试法被大魔王老太婆抓走。

  男主角为了寻找女主角不小心找到了一个头发全白但不是林青霞、长度超长但不是Repunzel的老爷爷,终于得知妈妈怎么失踪,接着顺利找到了大魔王老太婆的老巢准备一举歼灭,并且发现

  最开始老太婆不忍见儿子太痛苦就把他的喜怒哀乐提取出来,失去了情感的儿子就变成了大石头,但是大魔王老太婆一发不可收拾,上瘾的把所有精灵的情感都提取出来,并且坚信:我这是解放你们唉,让你们不再收怒、悲等消极情绪影响,然后顺便把自己的情感也提取出来

  所以,男主角和女主角他妈本来就是来到地球上唱首歌解救被拐卖精灵的,因为衣服被偷耽搁了,同时因为生下女主角而失去神力,由女主角继承,自私的爸爸不想让女儿回归神仙生活于是藏起了白色睡衣,没有外挂的女主角由于时间太久本体逐渐老化衰弱……呸我瞎说的。

  女主角用尽最后的法力用吹海螺释放了所有被大魔王老太婆封印的情绪,大魔王老太婆终于回归正常了,剩下的就是寻找白色睡衣的任务了。很不幸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他爸喝多了阻止他们寻找,男主角就跳海了……找睡衣去了。

  最后女主角穿上了白色睡衣,唱了首海洋之歌,解救了所有被拐卖的精灵,包括老太婆和她儿子。并且发现原来妈妈没死,这个时候出现是要按照规定带走女主角回到精灵世界。

  然后爸爸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就跟大魔王老太婆她儿子一样,误以为自己的家人被杀害但其实是被另一个凯尔特女神嫉妒他生活美满变成了天鹅所以狂哭不止。

  这时候男主角不想失去妈妈又失去妹妹,妈妈说没问题,女主角是半人半精灵,而女主角的使命也完成了能开口说话了,只要把白色睡衣交给我以后就再也不相见了。

  于是所有人最后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洗澡一定不要随便丢衣服,不然就回不了家。

  《海洋之歌》观后感(六):艺术唤起情绪,奋起终致平和

  画风特别喜欢,人物纯平面的,色调饱满,暖黄深蓝,人物勾勒轮廓,偏偏表情丰富。

  爱尔兰风格浓郁,翻译过来没处听口音了,歌声倒可以听出一点。

  小孩看人物故事,瑰丽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

  背后讲的是,以传承的故事为线索,精神/心灵/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情绪,包括沉痛的记忆和负面的情绪,从浑噩麻木中醒来,终致解脱平和辉煌。对真理的追求使胆小者无所畏惧、卑怯者勇敢。海豚(精灵)是难得的天才,把包含着不可思议力量的艺术带给人类,脱去海豚外衣即放弃天赋的才能,泯于世俗的情感羁绊。这些对艺术的追求、对人情绪的解放发生在灯塔——先驱指引方向,艺术的来源是大海——人类的起源,最纯真的人性,渺茫浩瀚孕生万物的主体。

  从画风、人物、故事到背后的含义,都很值得推荐。

  关于浑噩麻木: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

  ——《野草集》

  《海洋之歌》观后感(七):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部动画真的美如画,每一帧都很精美,首先绝对是视觉享受,其次还讲述了一个如此温馨治愈的故事,真的让人感慨今年奥斯卡评委的脑袋被挤了,说实话,绝对比某大白菜片要优秀很多,单单就不比较作画质量了,从情怀上就完败你好吗,讲了这么一个烂俗的故事还有一大群人捧场,我就真的呵呵了。现在动画的质量是有多差劲啊,每每回忆上个世纪的动画作品的时候(无论是短片还是长片),我就在想,今年能不能出点同水平的作品呢,但是往往让我大失所望,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制作公司真的被商业冲昏了头脑,完全不思考艺术的本质了,还是他压根就思考不出来,只能做出一些烂片。但是作为观众,怎么能容忍自己被牵着鼻子走呢,我们是花钱买享受,不是花钱教唆努力拍烂片啊,你们到底有没有对手中工资的良知,要对得起自己努力的汗水啊!

  好了,吐槽完了,我们来谈一谈这部动画作品。制作团队绝对是很有诚意的,手绘风格让人感觉很亲切,看到开头一部分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最近玩的一部手游,叫做《El》,中文名是《孤独漂泊》,画风真的很相似,是那种纯粹的治愈风,但那部手游更为优秀的是背景音乐,让人留恋啊,只是我现在都还没有找到音乐来源。

  这部动画的核心其实可以概括为“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是指小女孩事实上是一个海豚女——这样一种特殊的身份,在本片中或者说从一出生开始就肩负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要到哪里去”是指小女孩的使命——拯救精灵世界,回归宁静之境。所以,从头到尾都是这样一个很温馨很治愈的故事。最后,小女孩选择了留在爸爸哥哥还有小Q身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看完之后都被萌化了好么!

  《海洋之歌》观后感(八):独立地生而为人

  评价太高,期望太高,看了之后反而有些失望。

  虽然认同大多数评价里说的,这一部动画的画风极美,意义也算是挺深刻。但是可能是剧情控的关系,实在觉得剧情太过简单。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珍宝,也是枷锁。

  甚至有时候到了要把孩子给勒的无法呼吸的时候。受不了孩子受伤,所以宁愿把它变为石头;受不了孩子未来的路不平,所以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不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尤其是在中国,这枷锁被套上“孝道”的帽子,压得多少二女强忍痛苦,无法挣脱呼吸。

  之前还看到一条新闻,是一个聪慧漂亮的女生,因为父母的不断压迫,最终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留下一张字条:生而为你们的女儿,是我最大的悲哀。

  女生走后,父母双双受不了打击入院,而亲戚们却还忍不住对女生心有埋怨,觉得这是“天大的不孝”。

  千错万错,都是儿女的错。而有些父母的罪孽,都可以被曲解为“以爱的名义”。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最自由,最快乐。

  《海洋之歌》观后感(九):殖民地文学如何引领民族独立

  2016年8月中旬上映的《海洋之歌》充满了爱尔兰民间传说元素。电影里的精灵、海豹精灵、盖尔语民谣等看似古老的爱尔兰文化符号,实际上是最近百余年才从民间发掘,并逐渐变为爱尔兰民族象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通过从爱尔兰历史、传说、民歌以及地方文学中汲取养分,创造了爱尔兰特色的民族文学,塑造了爱尔兰的民族认同。

  屈辱的殖民地岁月

  爱尔兰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悲情的国度,而很多悲剧的来源则是它的近邻英国。英国曾多次入侵爱尔兰,特别在都铎王朝后,英国以彻底殖民爱尔兰为目的,对爱尔兰的控制越来越严密。英国的军事征服和残酷统治给爱尔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奥利弗·克伦威尔在17世纪中叶的侵略为例,这场战争和随之而来的饥荒、瘟疫造成了爱尔兰人口锐减,岛上原来的150万人口减少了一半。

  为了巩固在爱尔兰的统治,也为了奖励远征士兵,克伦威尔没收了香侬河以东所有天主教徒(爱尔兰本土居民信仰天主教)的土地,分配给他统帅的议会军士兵和资助他战争的投机商,被没收土地的天主教徒则被赶到爱尔兰西部贫瘠的土地上。进一步压制爱尔兰人民反抗、剥夺爱尔兰人民政治和经济权益的“刑惩法”在在17世纪和18世纪颁布,规定天主教徒不得担任公职、进入议会,不能拥有武器、参加陆、海军,没有选举权,无权购买土地,去世后天主教徒的土地必须平分给他所有儿子,若有一个儿子改宗新教,则可以继承家中所有土地。英国对天主教徒经济的剥夺是卓有成效的,到了1751年,爱尔兰天主教徒只拥有5%的土地。

  1801年,英爱《联合法案》正式生效。英国与爱尔兰合并,都柏林的爱尔兰议会被取消了,爱尔兰的命运彻底落到了伦敦手中,这加剧了爱尔兰的不幸。传统上,英国将爱尔兰人视为一个不同的、卑下的种族,是贫穷、原始、暴力的野蛮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一种普遍观念:贫穷是有坏习惯的人的自作自受。这也让英国统治者对爱尔兰的苦难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冷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1845-1852年爱尔兰大饥荒时期,英国的救灾不力。

  饱受英国统治之苦的爱尔兰人未曾有一日停止斗争。由于本身实力远弱于英国,爱尔兰人民的武装反抗背后大多有着与英国对抗的欧陆强权的影子。1798年爱尔兰起义,法国大革命后的督政府与英国处于敌对状态,曾派一支约1000人的军队在爱尔兰西北部登陆,以援助爱尔兰起义者。1916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起义者则试图从一战中与英国交战的德国走私军火。这些在英国人看来是“背刺”的举动,招致了英国的大举镇压和报复。1798年被俘的法国干涉军在投降后被英国遣返回国,但有数百名与他们配合的爱尔兰起义者却在投降后被处死。而在复活节起义被镇压后,英国军警在都柏林街头枪杀无辜市民,激起了爱尔兰人民的愤怒。

  除了武装反抗,爱尔兰人也尝试过议会斗争。19世纪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领导的自治运动。爱尔兰政治家帕内尔成功团结了爱尔兰独立运动中诉求不同的各个派别,并争取到了英国首相的支持,在1886年首次推出《爱尔兰自治法案》,虽未获英国下院通过,但还是让帕内尔等追求爱尔兰自治的政治家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长,帕内尔传出了和有夫之妇的丑闻,这导致他被爱尔兰国内以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各派势力抛弃,于1891年郁郁而终。随着1893年提出的第二件《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国上院被否决,这场自治运动就此失败。

  爱尔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帕内尔的自治运动失败后,爱尔兰知识界意识到,单纯的政治斗争难以拯救爱尔兰民族。甚至他们致力于拯救的这个“爱尔兰民族”,其定义、边界、自身叙述都模糊不清。爱尔兰的解放缺乏它能够自我叙述的传奇、足以称道的英雄、可供标榜的精神。爱尔兰知识分子转而投入文学艺术领域,推动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试图构建爱尔兰民族特有的民族叙事。而这种在文化上塑造“爱尔兰性”,构建民族共同记忆的做法,也有力地支援着政治斗争。

  威廉·巴特勒·叶芝就是这场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旗手之一。然而这位爱尔兰文坛巨擘、致力于挖掘、重塑爱尔兰叙事传统的伟大爱国作家,祖先却是来自英国的移民。他幼年在爱尔兰生活的经历,使他对爱尔兰民间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曾随父亲迁往伦敦,在那里受教育,他的英国同学却不因为他说英语、信仰新教而对他平等相待,反而因为他来自爱尔兰而殴打辱骂他。像叶芝这样出身于殖民地精英家庭,受宗主国教育又遭受过宗主国歧视的文化人士,很容易产生脱胎于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情绪。

  1887 年,叶芝写道,“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爱尔兰诗歌流派——建立在爱尔兰神话和历史之上——一个新浪漫主义运动”。次年,叶芝编著了《凯尔特乡野叙事:一八八八》,收集了“凯尔特民间相信的所有仙人种类”。而在叶芝创作的《莪相的漫游》里,他把自己的志向赋予了笔下的主人公,上古时期的诗人莪相。莪相是爱尔兰神话中芬尼亚英雄首领芬·麦克阿尔之子,在与仙女妮阿芙(《海洋之歌》里巨人麦克利尔的女儿)共同生活了300年后,他毅然回到故乡爱尔兰,追随他的芬尼亚英雄伙伴。在叶芝的笔下,爱尔兰人和他们的的英雄、仙人、精灵生活在一起,自由而纯朴,保留着上古的美德。

  除了赞颂上古的英雄传奇,歌颂民间的精灵和仙人之外,叶芝的诗歌也极力赞颂爱尔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在他的诗篇《因尼斯弗里湖岛》、《在七片森林里》中,他的故乡斯莱戈郡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这是在文化上对故土的收复和重命名,在赞美农耕传统的同时,用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暗示死气沉沉的英国文明和充满活力的爱尔兰文明。

  这种对故土形象的再造,对故土神话的重建,在叶芝参与创作、1902年上演的话剧《胡里痕的凯瑟琳》里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部话剧的背景是1798年爱尔兰起义的前夕。剧中流浪的老妇人就是苦难深重的爱尔兰民族的象征;她苦难的来源是“家里有太多的陌生人”,“四块美丽的绿色田地”被夺走了。当剧中的男主人问老妇人需要什么帮助时,老妇人说她“要的不是钱”,“如果谁想给我帮助,他必须给我他自己,他必须给我全部”。最后,听到了老妇人的歌声和法国军队登陆的消息,男主人那第二天就要结婚的儿子冲出去加入了起义的队伍。全剧结尾,汇聚起了起义队伍的老夫人变成了“一个年轻姑娘,她走路的样子好像一位女王”。爱尔兰民族新生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代代甘愿为爱尔兰捐躯的人身上,而爱尔兰民族也终会记住这些英雄。

  毁誉参半的爱尔兰文学复兴

  然而爱尔兰文学复兴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文学复兴运动越发激进化,而这种“激进化”在爱尔兰这种殖民地,则是对爱尔兰传统的全面拥抱,是一种保守的表现。一方面,文学复兴的参与者开始无限拔高爱尔兰传统;另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不能容忍英国文化在爱尔兰的印记,激进地反对英国文化的“污染”。这使叶芝处于十分尴尬的地步,他的信仰是新教,同时偏向神秘主义,拥抱的爱尔兰传统是凯尔特传奇。他本人只会用英语写作,而不懂在英国统治下衰退、又在这场文学复兴中重新兴起的盖尔语。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则希望将“爱尔兰人”限定在盖尔语和天主教特性,这种极端本土性显然不能包容叶芝英语文化遗产和爱尔兰民间传统结合的文学尝试。

  其次,当这种激进化日益明显的时候,部分爱尔兰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他们所歌颂的“爱尔兰性”本身带有的劣根性。另一位爱尔兰文坛巨匠詹姆斯·乔伊斯认为,尽管爱尔兰文学复兴重新定义了爱尔兰的传统,使爱尔兰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但是这场运动并未触及爱尔兰文化深处的阴暗面。他认为爱尔兰历史上遭到英国的奴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爱尔兰不断出卖自己,出卖自己的英雄。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写道,“爱尔兰是一个吃掉自己的猪崽子的老母猪”。他对国内越发狭隘的本土主义和保守的天主教传统深恶痛绝。

  在后来爱尔兰争取独立的运动中,本土主义的激进化和对自身传统缺乏批判,以令人厌恶的姿态体现出来。1916年复活节起义,起义者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准备也极不充分。投身这场起义的领袖虽然抱着崇高的民族解放决心,但起义过程完全像一场闹剧,似乎他们并不是为了彻底的成功,而只是仿效凯尔特传奇里的英雄库胡林,通过牺牲自己的鲜血来唤醒人民。叶芝对这场起义的态度也十分矛盾,一方面他肯定起义者为国捐躯的精神,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暴力手段将一发不可收拾,独立运动也会越来越激进,“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当爱尔兰在1921年签订《英爱条约》的时候,已经愈演愈烈的独立运动仍然没有就此停止。激进民族主义者认为爱尔兰以“自由邦”的身份、留在英联邦内、与当时的加拿大自治领宪政地位相同,这样的“独立”是不可接受的。他们与支持签订条约的战友之间爆发了内战,成为爱尔兰历史上难以回避的伤痛。爱尔兰陷入了激进化的旋涡:激进派别出现,他们通过暴力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上台;然而上台后他们发现与英国达成妥协是必要的,就只能和原来的激进派别分裂并镇压他们;原来的激进派别因此变得更激进,新的激进派别出现。这一循环的最后胜出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极为保守:严密防备社会主义运动,压制女权,死心塌地又充满自豪地沉溺于天主教正统道德中,实行严格的文学审查制度,经济上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独立后保守、死气沉沉的政治氛围正是对文学复兴塑造的“田园爱尔兰”嘲讽般的延续。

  独立的爱尔兰吸收了文学复兴的养料而诞生,却因文学复兴中的自身缺陷结出了苦果。爱尔兰文学复兴也随着叶芝这代人的老去逐渐落幕。殖民地文学运动如何引领民族独立,其中的保守成分又是如何限制了民族文化发展,爱尔兰的文学复兴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58年后,爱尔兰放弃了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开放的爱尔兰冲淡了其保守的本土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海洋之歌》这样包含爱尔兰传统文化精华又富含现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才有机会诞生并获得普世意义上的成功。

  《海洋之歌》观后感(十):有什么理由不认为是一部好电影呢?

  觉得要怎样的一部电影才算得上是好的呢?

  比如真人电影,比如变形金刚,为什么风靡全球?它在有些人看来就只是小孩子爱看的电影罢了,但它却还是有很好的评价。

  比如动画,就那最近比较火的超能陆战队说,我看完,是不是也想:诶?这不就是很普通的动画么,只是讲了一个父为救女而犯罪,一群天才少年造了各种机器击败他的故事么?为啥这么火?

  又或者是各种类型的电影,要照你的话来说只是一个暴力的故事,或是有趣的故事,或是悲伤的故事,又或者是恐怖的故事,那么我想说世界上所有电影都这样,问题就是它们拍的好不好,画面场景怎么样,故事剧情好不好,等各种原因来评定它们的优劣。

  就这部海洋之歌来说,总体还是非常好的,在画面之上就已经让从未看过这种画风的人眼前一亮,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可爱的人物及部分场景,用丰富的色彩渲染出如梦似幻般的总体背景,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一般使人为之着迷。

  在现在这种到处都是用3d风格做动漫的时代,我觉得反而偶尔出一部简单2d的动漫更能吸引到一些人,因为它更能引动人内心的触动,也可以说是怀旧吧,但是,有一句话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物以稀为贵。所以这部动漫完全可以吸引很多眼球。

  再来是故事情节了,怎么说呢,现在的无论电影或是电视甚至小说都差不多全围绕着就那么几个的中心点再加之润色和点缀来描述了。

  很多电影的剧情都非常简洁,这里再拿超能陆战队来举例,(我不是要黑大白哈)。这部片子看了后别人如果直接问我剧情啥?我肯定最多就说:一个贪玩天才少年被他哥哥邀请到学校,然后认识了一班朋友,然后出事故他哥挂了,然后他就和那班朋友一起找原因,然后打倒反派然后做了英雄。。。就这么简单。

  而海洋之歌呢?要我说还真说不出哈,为啥?太长了,因为它里面的剧情融合了很多要素在里头,甚至包括到了每个有名字的人物,除了小男孩 本 ,其他人物我都是查了百科后才了解的。所以在剧情这方面这部片从一开始就已经吸引到我了。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就觉的它的内容无时不刻在触动我,从一开始我就想主角妈妈去了哪儿?后来就想西尔莎为啥不能说话?在后面就为俩兄妹的遭遇担忧,为哥哥的冷漠而气愤,为哥哥后面改变而欣慰和温暖,为狗狗小Q的忠诚而感动,甚至为最后的团聚又分离而流泪。。。

  而在看大白的时候就只是想:我擦,好高科技哇,好炫哇。。。各种惊叹。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触动~

  不可否认,海洋之歌剧情真的很赞。

  其实我认为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或是动画、漫画,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上面就说过大白那部电影,我认为剧情真的无吸引力,但是在它里面的对话和大白的设计与动作才是精髓,不可否认剧中大白的很多对话与动作都让我真的感受到了温暖。

  而海洋之歌也是,其中有色厉而内柔的奶奶,聪明而勇敢的狗狗小Q,爱兄妹俩的妈妈,因失去妻子而颓废但却不忘爱儿女的爸爸,为了儿子而把自己的感情抹去的女巫玛查,开始讨厌后来却愿为妹妹做一切的哥哥,身上带着谜团的妹妹,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感情故事。

  再加上最为夺目的画面,那种明明有着现代感却又融合着自然与魔幻的场景,从开始的海中悬崖小屋,奶奶的破旧汽车和收音机,带着雾气的小村落,藏在地下冬眠的小动物一家,让人不知不觉就想起来了好多,心中就涌出奇异的酸楚感(这只是各人反应),还有着那火龙点睛般的音乐,让人躁动的心情与灵魂自然宁静,。。。

  所以说,有什么理由让你认为它不是一部好电影呢?你说的它只是一部童话,确实,但是童话可不只是只有小孩才看的,而且有几部童话能做成电影呢?又有多少部电影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童话呢?

  所谓的你说自己是成人,那只能说:你着相了。不要认为自己是成人就潜意识认为童话没意思,就得看大人看的。没那回事,难道你真的看不出一点感觉么?不会为里面的小兄妹感动?为哥哥的执着勇敢感动?为妹妹的娇弱可爱而喜欢?为里面的自然而感到心灵的平静?如果有那么一点,那么承认吧,你还是喜欢这部片的。。。

  最后说个问题,先说海豹精的由来, 海豹精在海里像海豹一样生活,脱下皮肤后就可以在陆地上像人类一样生活。当一个男人偷了海豹精的皮肤(影片中的“外套”),她就必须成为他的妻子。一旦海豹精找到自己的皮肤,她就会马上回到她海里的家。海豹精回归到海洋之前,只有一小段时间可以接触人类,回到海洋后7年内不得再见人类,除非人类把她的皮肤藏起来或者烧掉。(以上百科复制)

  而我们猜主角妈妈当初正是要在离开之前生下西尔莎,而你说的为什么不唱歌,因为一旦唱歌那么所有精灵都会消失了,那她生这孩子还有意义么?而且她这样就可以把西尔莎就在家人那生活7年,(片中说过6年),最后可以让西尔莎自己选择离不离开。

  还有个各人见解就是西尔莎妈妈在开头已经死去,最后因为歌声才复活的(剧中说过歌声可使精灵复活)。因为不唱歌就会死去,其中妈妈在离开时头发变白就是证据,而她为了留下西尔莎而牺牲了自己。而唱歌的时限我想应该是六年,6年前妈妈遇到爸爸,后生下本,在本5,6岁时生下西尔莎后逝去,而西尔莎6岁时同样头发变白快要死去,最后唱歌而存活。。。。这里可能你会问:那妈妈以前不唱歌是怎么活的?我想这是因为她接触了人类有关,而西尔莎有一半人类血统自然也是如此。

  艾玛,看了电影后睡不着┑( ̄Д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