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镜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镜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2018-06-04 21:0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镜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黑镜 第一季》是一部由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执导,罗里·金奈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镜 第一季》影评(一):一点拙见

  第一个故事中,看到劫匪对首相要求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叹,我没有想到这种不雅的要求会在这样一部看似“高端”的剧中出现惊讶编剧脑洞大开,但当时的我是把这当笑话来看的,我相信无数的观众们也和我一样,即使在屏幕中,也没有想到它会真的发生,但它就是发生了,以一种荒唐合理方式。民意、舆论媒体潮水般推着故事发展,堂堂一国的首相居然无力决定自己命运,他是一只待宰的羔羊,被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信息包围支配着。在这场闹剧中,首相的反抗是无力的,没有人关心他的处境政府的人做着民意调查,当民众认为首相有必要牺牲自己,为此事负起责任时,他的命运也就此注定了。

  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眼、屏幕、网络仿佛融为一体,现今盛行的直播更是暴露出人们对于他人生活的、人性隐秘的窥探欲,而当这个被窥探的对象是某位大人物时,这种快感仿佛更大了。还有什么比一国首相在全国民众的注视下 一头猪更让人兴奋的呢?我们是很容易代入剧中普通民众的角色的,看到媒体语焉不详报道时,认为这很恶心控制不住的要和人讨论,嘴上说着不要又第一时间守在电脑前。这种全民性的狂热才是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看戏的光。而“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的选择无关紧要的,我们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反正不需要承担起任何责任,因为这是“群体的”,而群体不会有错,而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水滴汇在一起,最终成了淹死首相的洪流

  剧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大概就是公主被绑匪提早放出来,甚至在首相直播之前,可当公主神情恍惚的走在桥上,卧倒在地上时,整个世界一片寂静,纯白的大桥上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人,因为所有人都在看直播。事情发展到现在,事件起因——这位公主已经退居二线,只有首相的丑态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

  第二个故事是三个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未来世界,每个人生活在一个格子里,靠在跑步机上不断奔跑赚取里程来赚取食物消费品。这个故事真的让我真切地感到:人类是那么容易被体制化的一种生物,我们引以为傲,并以此俯视其他生物的自我意识又是那么容易被抹杀甚至自己都感受不到。当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时,屏幕外的我们,以一种上帝视角同情、不愤、哀其不争,感到深切荒谬时,屏幕内的他们呢?不,这对他们来说是从孩提时代就根值在潜意识里,不须任何教导而被大脑默认的一种常态生活方式。这,才是正常的,对此心怀疑虑才是异端。男主角是极少会思考,想要追求真实”的人,在这如死水一般的背景下,需要一个反抗者、革命者来推动剧情发展,成功了,他是英雄失败了,他被抹杀。在他心爱的女孩成了制度牺牲品后,他终于带上了他的武器去面对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去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愤怒,对那些光鲜亮丽评委发出灵魂的拷问,为此不惜性命。最后他没有成功,也没有被抹杀,他沦陷了。

  一场极致表演

  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一幕是镜头拉远,露出无数的,同男主角的格子屋一样的白色监狱,密密麻麻的填充了镜头。最让我放不下的是男主疯狂地想要砸破束缚他的电子墙壁,就像砸破这个束缚他的体制一样,可想而知,他失败了。

  如果墙壁真的被砸开,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是更大更坚固的电子墙壁吗?或是有水有花,也许还有鸟在天空翱翔。

  我也想看看,这个世界的——真实。

  第三个故事,则是芯片植入人体记忆被储存,当激情退却,只能靠回放记忆来缅怀,这是幸,还是不幸

  记忆是过去生活的证明,是我们时间流逝中唯一能保存的并完全属于我们的东西,甚至可以说,记忆即存在。当记忆从无形的大脑拷贝到了芯片里,甚至更精细,更准确,并能无限回放,研究记忆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夫妻之间激情退却,婚后做爱时居然要靠回放过去热恋时的做爱记忆来使自己不感到倦怠,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过去与现在混淆,分不清感情的浓淡,这是无解之谜。

  可是我们没办法批判,怎么批判呢?你敢说,如果你是主角,你能不被影响坚持本心不动摇吗?如果你是吃瓜群众,你能不对所谓“首相 猪”表示兴奋吗?这是人的劣根性,你我都有,只是在所给的场景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放大了而已。

  第一个故事中,全民观看直播时,人们的表情经历了兴奋到流泪的转变,为什么流泪,是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本身是多么荒谬吗?还是在毫无预示的情况下潜意识里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内心,进而不知所措绝望了呢?

  《黑镜 第一季》影评(二):讽刺的究竟是谁

  第一集

  第一集给我的震撼最大,因为在看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他是讲什么的,没有任何剧透,没有弹幕。

  从绑匪说了要求以及极有可能首相真的要sex with a pig的时候,我其实心里暗爽了一下,觉得这部剧不错,是部神剧。

  然后中途的各种小讽刺先略过,到后面随着舆论的发酵,我的内心也只是嘲讽啊,呵呵,人言可畏。

  ut,一切从真实的看到那只猪开始,我就觉得恶心了,我们真的是想看到这样子的场景吗?

  。。。。

  第二集

  这集开始让我很不爽,它没有我想要的美式的逆袭,黑人小哥最后的发言表现逊爆了,虽然重点是评委把它曲解成了一场show,还给出了看起来很操蛋的诱惑,他还答应了,额,完全没有改变任何世界,内心不爽。。但,又想继续看。

  第三集

  我挺喜欢的一集。里面的科技设备,我其实是非常想拥有的。对于我这种怀旧记性不好的人,简直拥有致命吸引力,其实,不往高处说,就简单的说一下男主,是你,你会选择残酷真相还是谎言?额,算了,老生常谈

  反正男主本来就很多疑,这个科技设备只不过让他更加的便利去查询自己的那些猜想,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观看记忆的细节。。。。

  总之,是部好剧,但,看完,不是很舒服

  《黑镜 第一季》影评(三):我们的玻璃世界

  在看的过程当中,我脑子里想着的是最近在看的《人类简史》一书中的一段话: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用一句话来讲,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本身,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拟存在的,包括现在的电子科技。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毁灭我们的生活。从毁灭我们的生活这一点来看,就是科技的不可控制性,我们在享用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愉悦同时,却无法去想象未来是否会被科技所控制,因为对目前的人类来讲,科技带来的利益是远远大于弊处的,谁也别不会因为这个不可控制性,而把科技扼杀在摇篮里。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们衣着统一,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骑自行车赚钱以及待在自己的隔间里对着屏幕。这是个以享受为主的世界,大家不需要为了物质需求四处奔波,科技围绕在你的身边,只要有消费点数,就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看似令人向往的世界,却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就连人,除了在自己的小隔间里,在外面呈现的形象却是屏幕上的一个动画人物,你需要为这个“自己”去购买服饰、换发型、买奢侈品等等,你所为了的,就只是那个虚拟的“自己”,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生生的自己,这该有多可怕。出现这种情况,不单单是科技全覆盖带来的吞噬性,还有社会的同化性。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社会的变迁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家生活在一起,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很多人的关注,于是我们被告知,你必须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当你小心翼翼地提出“为什么”,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因为别人都这么做。于是我们被一个人传染,被一群人同化,再被其他人模仿,一个社会死循环就这么产生。哪怕Bing已经意识到这样子的生活方式毫无意义,他想让他喜欢的人去冲破这个玻璃间,却没想到外面的人更可怕,他用这一千五百万将Abi送入了另一个可怕的地方,最后,连他自己,哪怕没有喝静心水,他也还是选择了更大的玻璃间,当周围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当周围所有人都对你喊“do it”,不论对错,你已被陷入泥淖,不需要“静心水”的迷惑作用,你的思想已经不知不觉在被同化当中。当社会的同化性与科技的吞噬性共同发挥作用时,人类的生活将陷入到一个可怕的模式当中,这时,科技的不可控制性在不断扩大。

  撇开社会,来讲讲科技的在这部剧中的作用。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你生活在一个小小的被科技充斥的玻璃间里,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即可。虽然现在的科技生活还没达到那么恐怖层次,但不容否认,我们的生活也已经被科技所包围,电动牙刷、洗碗机、家务机器人、电脑等等,这都是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科技产品,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所依靠的科技产品也越来越多,着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该说人类越来越懒惰还是越来越勤奋,也许是人的身体越来越懒惰,而脑子是越来越勤快,在目前看来,这样子的生活是属于进步范畴的,毕竟人类从采集狩猎时代到农业革命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再到电子信息时代,是在呈现一个发展的趋势,要是让现在的一个人回到采集狩猎的时代,他一定是一万个不同意,但是不愿回到过去就能代表是进步是发展吗?在剧中的未来世界里,我相信一定有个人还有着一点点自己思想的余温,我相信他一定会有一点意愿回到过去的生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科技也很有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科技渗透到社会,再渗透到个人。剧中所有人都没有办法摆脱科技,要么是已经沉溺于科技无法自拔,要么是被科技束缚到难以脱身,不管什么原因,科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已无法脱离。就比如我们现在,人人一部手机,二十四小时不离手,手机从最初的通讯设备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必需品,出门随处可见的除了人,还有遍地的拿着手机的人。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吗?如果这样问大家,几乎没人会信誓旦旦地告诉你——我可以不需要手机。可见,科技对我们生活的渗透力有多深厚。我们有时候会想,古代人生活该有多无聊呀,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空调等等。出现这种想法,主要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科技带来的生活才是有趣味的,我们处在这样的科技社会中,所以无法去想象没有科技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们创造了科技,但到头来,我们却被科技所侵蚀。这大概就是这部剧想要告诉我们的,在灾难还没有到来之时,我们已经有了忧患意识,这一点也是人类高于科技之处,人类的忧患意识能对科技的不可控性起到缓冲作用。

  所以,当我们渐渐趋近于那样子的未来世界时,一定会有一个“楚门”会不顾一切冲出那层厚厚的玻璃门,我希望的结局是如此,而不是我冲破了小玻璃门,只是为了到达更大的玻璃世界。

  《黑镜 第一季》影评(四):第二集的外延阶级造就价值观

  单就短片电影而言这几集都不错,但看过第二集后有较大的共鸣感,可能是类似的想法自己曾经想过。不敢说编剧的意图表达也是如此,但好的电影就是这么个有趣的东西,没个人看后都会多少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所以编剧或导演起的作用就是无心插柳,余下的交给观者了。

  黑人男子代表了一个反抗者,在这黑死的社会中,勇于站出来呐喊的人。我们欣赏这种人,因为他还有生命力,他不会一味地去妥协,不像众生版有着生命确如草芥。他是革命者,就这样他站出来了,被人发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他成功了。生活得到了改善地位提高了,他上升到了上层阶级,这时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没有必要再为低层的人继续呐喊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足够了。悲剧产生了,他成为了他曾经所反抗的制度的一份子,他欺骗着,以为阶级不同了他所考虑的也就不同了,没错他是自私的,但人之常情,很难跳出这个圈子,现实社会也一样,他不是圣人

  现实社会里的勇于站起来的革命者,历史上一时的革命浪潮不胜枚举,但现在呢?社会还是这个样子,穷苦的大多说依然存在,上层阶级依然压迫底层阶级。这个由于人本自私所造成的循环反而有条不紊的在平衡的这这个世界,一代又一代……

  那么圣人是否存在?昂山素季,列宁他们出身于上层阶级却为下层阶级呐喊,他们不单单是革命者,他们是革命的圣者,他们的存在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荣光,哪管是暂时的。毕竟几个人的力量还是薄弱的,他们不是救世主单就圣人这个人字,他们还难以改变这个世界,只希望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未来我们是可以期盼的。

  这个短片反映到社会中腐败这个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这里说说咱们国家。我*党*是农民*起*义*出身,当初为什么那么多阶级唯独农民这个阶级发动起来了,因为那个时候农民生不如死,与其它阶级相比,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其就这样压迫着等死还不如站起来反抗,哪管结果都是死,但相比等死有了革命成功的希望。就这样我*党一步步打下来了,抱着这个心态的革命者内心就是出于为自己这个阶级卖命的心态,内心是自私的,这个阶级走上这个政治舞台后,它能继续为底层人民着想吧,我想很难的吧,所以这种革命胜利,只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本质上不过如此,不必期望过高。

  说多了,怕被*和*谐,希望圣人越来越多,世界越来越好吧。

  《黑镜 第一季》影评(五):可怜的首相

  仅仅看过第一集,但已然印象深刻。可怜的首相最后和猪做了爱,如果他没有兽交的爱好,那么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耻辱,而且这个耻辱被1.3亿人亲眼目睹,并暗暗留存。我不认为这是facebook和twitter的错,即便两者对事件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依然是关于人的话题。当然科技人为、科技为人,但那些民意和观众的的确确是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类。包括首相和公主。如果不是二者的身份,以及可能会有的大众对政客的讨厌以及的确有的大众对公主的喜爱,那么整件事的发展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我是决计不会让我的首相是干这种事的。因为他也是人,脱下首相外衣的他躲在厕所一样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恶心伤痛。即便他的行为可以拯救一个国家,我也不会投出赞成票,因为我知道“我”的意见会影响在那个位置上的人的最终决定。而更重要的是,就算他最后收获盛名、人前风光,对于他来说,人性的尊严已经当然无存了。我不希望做这样的侩子手。我不知道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民众有多少为自己的意见后悔,我希望那些恶心厌恶表情后面存在一些思考,或者下一次时他们会关掉电视。我会一直记着首相受辱的画面,并希望在面对不远的下一个“事件”时,我可以站在文明和道德的一方,说出不会让自己后悔的话,而那些利益和结果的考量,就留给在其位之人吧。

  《黑镜 第一季》影评(六):民意的力量?牢笼还是避难所?记忆真的能被翻阅吗?

  首先对黑镜的第一集,我只能对外国朋友说,你们真的很大胆,这样恶搞英国首相真的好吗?同时,我心中也感到一丝恐惧,民意的力量真的那么可怕吗,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唐太宗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疑本集是将英国的民主夸大化了,但是细想如果因为大众的强迫而使一个人有悖于人伦道德的事情(强奸一头母猪),这无疑令人头皮发麻,这集看到的是两面,一面是大众围观的心理(看热闹不嫌事大,对上流社会的报复),二是政客乃至上层阶级对权利的紧抓不放(首相的选举以及王室的脸面),为此,民众可以无动无衷地看完整场直播,首相可无所禁忌的来场人猪之恋,乃至无视道德的存在,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你将全部决定权交诸公众,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当你面对一群无序的人员时,道德还是什吗?

  设想当你身处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地方,不愁吃不愁材,不用工作,拥有一个虚拟世界,你需要的仅仅是踩单车,无止无休的踩单车,你会选择这个地方吗?没有答案,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避难所,无需在为生计奔波,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牢笼,限制了自由,我想,这对宅男是个福利吧,哈哈。这个世界里,你只有一条上升途径,通过一张一千五百万的门票去参加一个选秀节目,当你被成功选中后,你才能不需要踩单车。有多少人想要往上爬,当你达到顶端时,你又发现原来你还是只蝼蚁,你的命运取决于三个导师以及观看节目的观众。在上层与爱情之间,总有人做出选择,也许女主怀着这样的想法也是必然,谁想做一种重复劳动呢,做一群猪猡呢,哪怕成为一名艳星也在所不惜。而主角用自己的生命去警醒别人时,却被当作了笑话,当你身处体制内时,人人之间的反抗已经成为人人攻击的对象,或许出于一种嫉妒心理,你以为拿块碎玻璃威胁自己的生命真的能打动别人,一种僵化的思维怎么能轻易改变,一所自我构建的牢笼,又有几人能自我打碎。或许不断的警醒会唤醒其他人,但是怕的是你已经将他当作一种职业,而非一种道德。

  当你真的凭借以往的记忆过活时,你才发现你真的老了。爱情这种东西总是会有保质期,不断刷新以往美好的记忆,留在过去,你迟早会厌倦。或许记忆芯片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成为了记忆天才,再小的事,再久远的事,通过记忆的不断翻阅,你总能想起,你的全部历史如同一本书赤裸裸的记载再其中,当你疑惑时,你可以翻阅原来的记忆,当你失去激情时,你可以翻阅,甚至你的记忆已经不完全属于你大脑的所有物,它能够放映,能供其它人观看,更可怕的是,当记忆能够人为的删除,你还是你自己吗,或许这对于拥有悲惨记忆的人是个福音,但当科技真的发展到这种地步,你还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黑镜 第一季》影评(七):只能说导演太牛逼了!

  其实说实话,这片子可能不是大众片,相信得有百分之四十的人看完之后会觉得,很无聊,因为如果你不认真仔细看的话,这东西就是白开水,但是就算你认为这是白开水,当你把白开喝进去的时候,心里也会有异样的感觉吧,可是片子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人,却百分之百 构成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

  镜子能正衣冠,但是black mirror 却是用来看灵魂的深处的,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一面,但你已经麻木了,不会意识到了,当你自己照这面镜子时你会发现什么?

  一个人,整天麻木的做着同样的他自己称之为生活的事,而每天睡觉时却只觉得一天什么也没经历过?

  一个人,对上层嗤之以鼻,叫嚣打倒,可是当自己拼命置身其中时,却与其同流合污?

  一个人 ,努力奋斗,想要完成那个不是世俗的梦想,却在梦想将要达成时,变成了一个世俗的人?

  一个人,对任何蛛丝马迹都感到敏感,想要一探究竟,可最终却遍体鳞伤?

  一个人,把自己当上帝,觉得自己有些事情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可当真相发生时,却悔不当初?

  一个人,为了达成虚荣的目的,抛弃一切,但是结果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生活就像片子中描述的一样,大家其实都是看客,看着别人的喜怒自乐,为别人的某些事情笑或者哭,可是自己却只是每天的麻木的“骑着单车”麻木不仁,而在镜子中的你看你的时候你又何尝不是呢?当你发现自己麻木的时候,你永远都在庆幸,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对发生事情的人不感冒,而当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又在怨别人麻木不仁?

  片中导演,用最简单的方法,撕开人最虚伪,虚荣,恶俗的一面,放在阳光下照镜子,让自己看,让所有人看。片子第三集后半部分我是跳着看玩的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我是三集连着看的,结果就是越往后看,心情越不好,一直到最后一集,几乎就是受不了了,看着所有人麻木不仁的盯着电视的那个慢镜头,想着她们的内心,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这片子恐怖吗?如果你认为恐怖,只能说明你对人类社会了解太少了,片在中的欺骗,压榨,痛苦,在世界里每天循环往复的运行着 ,而更可悲的是,我们从片子当中看到了别人的痛苦,哀求,无奈。却无法在现实社会中,真正体验自己的。。。。

  《黑镜 第一季》影评(八):黑镜子 15.Million.Merits

  这个迷你剧真的很出彩,剧中人们靠骑单车生存正映射了我们的人生,就像我们从小的寒窗

  苦读一样。剧中人物通过努力攒够积分去参加达人秀比赛就和我们参加高考等种种的选拔考试一样!剧中所指应该正像我们的终身教育制!

  这里面的多数就像我们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有多数人一辈子只能骑单车,只有少数能脱颖而出,去三位评委的三个方向发展,脱离虚拟,想对真实的活着。那些多数中的一部分是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等蹬不动了,就只能去扫地了。还有一部分人靠自己的努力去参加比赛但还是失败而归,重头再来,就像我们庞大的考试一族一样。当然这里我所指的是,在大扩招之前。很多专家都说,高考是腐朽的,但却不能没有它。因为他是相对公平的,为了公平我们必须做出牺牲。

  主角是个幸运儿,当然他的幸运是由他哥哥的死所带来的。就像个富二代,衣食无忧,整天的混日子没有目标,他还不同于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在他的内心是有希望的。这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为了帮初恋得到美好的明天,他很自然的拿出了他哥哥的积分作为资助,结果他他单纯了,现实是残酷的,她为了脱离贫穷(当然这里是指精神上的贫穷)也可以说禁不住诱惑吧,毅然决然的冲破了道德的底线,奔向了她向往的生活!{注:这里我要吐槽一下,就像我们身边的郭美美,凤姐,京城四少一样,他们虽然被社会的正面舆论代表批得一无是处,但是为什么还会得到大众如此的追捧呢?相信一切尽在不言中啦~}

  当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久违的高潮就要来了,主角热血了,发奋了。又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一个阶段目标,通过努力他也站在了决定命运的舞台上,他想反抗,但由于自身没有深刻的觉悟,只凭一腔热血,结果还是想现实妥协了.(这里更像那些不参加高考,想靠自身闯天下的孩子们一样,这里我深切的劝慰你们,你们还太年轻,我们都是三界中人)

  最后的结尾意味深长,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主角的妥协到底值不值得呢?

  总体上,一部影片,这里我就姑且用影片吧,一部优秀影片所具备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它能不值得我们欣赏吗?

  《黑镜 第一季》影评(九):黑镜子,让你忘记了什么?

  《黑镜子》是英国制片人查理 • 布鲁克去年年底推出的迷你剧,在荒诞、讽刺的作品中,以黑镜子来隐喻当前娱乐过度、传播过度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在本文中, 布洛克提出了同样的质疑:不断更新的科技产品给大众带来惊喜与便利;然而,过于迷恋科技,最终又会将我们引向何方?

  (文 / 查理 • 布鲁克)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重要的地标性事件:第一次接吻、第一项工作、第一桩未被发现的谋杀。或许,只是我有这样的感觉。总之,上周我又经历了一个生命中第一次,不过这次体验更令人担忧:我第一次与一台机器正儿八经地对话。

  当时,我在用 iPhone 4S,对着 Siri 讲话。在我看来,Siri 就是个马屁精——卑躬屈膝的谄媚者,没有丝毫自尊——但它干得真是挑不出毛病。我之所以愿意体验那一重要时刻,也正因如此: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正儿八经地同一部手持设备对话,不为取乐,不是在做实验,而是因为我想得到它的帮助。

  好了,就这样了。可以预期的是,在我的余生,我都要与机器对话。今天是 Siri,明天是一辆会说话的轿车,后天、我就得跟一个会说俏皮话的奶昔纸杯打情骂俏了。到 70 岁的时候,我会跟过世好友的合成影像互诉衷肠;也许在我脑中,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或许,这就是将来的情形。

  迷恋科技,也许让你的生活已经扭曲

  当今社会的疯狂程度并无逊色。现在的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在五年之前,还几乎不可想象。我们一边看着真人秀,一边发着推特;我们分享别人虐猫的视频;我们在 Xbox 游戏机前跳舞,游戏机看着我们,评价我们,告诉我们最欠缺什么。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已被科技所改变——或许,只有打嗝还算是例外。留给我们的,也仅有这一点了。就在昨天,我看新闻说,小便池的上方装了款新的视频游戏,以便惠顾者解闷:你可以通过向左或向右调整小便流向,来控制游戏。再把刚才那段话读一遍,然后扪心自问,自己生活社会,是否仍属正常?

  在制作系列剧《电视如何毁灭你的生活》(How TV Ruined Your Life )的过程中,我们到街上请路人对一项所谓的新发明进行评价,我们声称这是一项真实的发明:一款移动电话,允许你跨越时空进行通话,就是说,你可以与过去或将来的人通话。很多人都认为那就是真的:

  到不是表明人们有多容易上当受骗,而是证明,如今的科技,已发达到了让人视奇迹为理所当然。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科技。我对桌面工具柔情低语,从所有神奇的新应用中攫取欢乐。我就像一位瘾君子,醒来就立马就查看推特的 “新鲜事”。我常问自己: 这样做,真的好吗?我们这样做,真的好吗?——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强加给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欣然接受的。不过,这一切会将我们引向何处?如果科技是毒品——用着就像毒品——那么,准确地说,它的副作用是什么?

  迷恋科技,最终将我们引向何方?

  这一领域——介于欢乐和不安之间——正是我的新剧《黑镜子》(Black Mirror )所关注的内容。“黑镜子” 代表什么?它们就在墙上、在书桌上、在手掌中: 是电视机、监视器以及智能手机上发着冷光的屏幕。《黑镜子》的创造,间接受到了罗德 · 塞林的《迷离魔界》(The Twilight Zone )的影响。

  《迷离魔界》于 1950 年代末、1960 年代上映,剧情极为有趣,有时被误读为故事情节扭曲的科幻剧。但事实上,这部作品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塞林是一名杰出的作家,他的一些电视作品针砭时弊,前卫激进,由于集团赞助者的干预,经常被当局封杀,令他不胜其烦,出于此,他才创作了《迷离世界》。如果写南方某镇的种族歧视问题,他将不得不就每行内容与人争辩。但是,如果描述对象是一个比拟的、近似虚构的世界——突然,他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了。

  所有的知识尽在手边,但眼睛却什么也无法看见

  《迷离魔界》的某些场景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冷酷,比如今大部分电视剧所敢于展现的,都更为冷酷。有这样一集,比较出名,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倒霉透顶的书呆子,在核爆浩劫之后,在瓦砾中游荡。

  他发现自己是地球上仅存的人类,于是决定自杀。当他举起枪,抵到太阳穴上时,却意外发现,附近有一处图书馆遗址。意识到自己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所有书刊后,他倏然振作起来,兴高采烈地,开始不停地收集图书,一直到够自己读一年的时候才停止。然而,当伸手去拿第一本书时,他的眼镜跌落在地,摔得粉碎。该集的结尾是:主人公在那儿哭泣,独自一人。

  在塞林的时代,原子弹、公民权利、麦卡锡主义、精神病疗法,以及太空竞赛,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如果在今天,他会写恐怖主义、经济、媒体、隐私,以及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或者,会尝试这样去写这些—— 尽管现在电视剧所面临的审查可能更少,但探索创意的途径也变得更少。 大多数电视剧都冗长、重复,或者模式化:侦探故事、古装剧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压力总是存在,必须这样抚慰紧张的观众:我们说,看,这是第 89 集,和上周相比,剧中人物都一样,环境也一样,剧情纠葛也一样。你知道你会喜欢,因为你已经看过。

  我注意到,《迷离魔界》一类的节目,如《奇闻轶事》(Tales of the Unexpected )、《步步惊心》(Hammer House of Horror ,上世纪 80 年代的一部英国电视剧,剧名确实叫做 “步步惊心”——编注),或是以前 Showcase 电视节目台制作的 《今日剧目》(Play for Today )等,它们所带来的快乐,恰好是你未曾了解的。随着剧集的发展,每周都把你抛入有些许不同的世界之中。这些故事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就像是巧克力,都裹着同样的黑色外衣——但内芯总能带来惊喜。

  这就是我们创作《黑镜子》时的目标: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内容都围绕当今的生活展开——或者说,如果我们比较懒的话,围绕我们在 10 分钟之内的生活展开。 关于人类,如果我们只知道一点,那一定会是:我们通常都很懒。而且,即便乞求 Siri 帮助也无济于事。Siri 并不理解眼泪汪汪的恳求。

  相信我,我试过。

  【编译说明】

  编译自《观察家报》网站 2011 年 12 月 1 日评论文章,发布时略有删减:

  Charlie Brooker: the dark side of our gadget addiction

  作者查理 · 布鲁克(Charlie Brooker),英国电视人,作品包括 《黑镜子》 、 《电视如何毁了你的生活》

  英文原文: 请看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11/dec/01/charlie-brooker-dark-side-gadget-addiction-black-mirror

  《黑镜 第一季》影评(十):黑镜里的,是你

  同学很久前就推荐我去看《黑镜子》。英剧一向以短小精悍而寓意深刻闻名,但听说看了这片子后心情都不会好,于是犹豫再犹豫。今晚,终于看了第一季。45分钟的短篇,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上。

  英国王室公主被绑架,释放的条件是,要求首相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全国直播与猪交配的录像。这看似荒谬的条件原先只被当成戏言,但短短二十个小时,媒体,政府,舆论在一波波的刺激下倒向一边。直到开播前半小时,支持劫匪的条件的人数已达90%。最后,当首相无奈执行条件之后,才发现公主在3点半就已释放,昏倒在路中。但此时没有人看到被释放的公主,因为所有人都守在电视机旁,观看首相的直播。

  整部剧震撼到我的第一点,就是信息化网络到底放大了什么。公主被绑的录像最先在Yotube上传播,5分钟内点击人数达五万。当自由达到一定高度,同时随之到来的,就是不相上下的危机。消息再也无法封锁,没有什么措施可以控制群众的情绪和舆论导向,当事不关己之时,每个人的兴奋因子都可能被点燃。

  当群众舆论被左右时,世界上不是没有清醒的人。但如果只剩下你一人清醒,那这清醒,也沦为糊涂。

  或许表面的和平,只是因为某些人的息事宁人。在社交时代里,人心实在太容易被控制了。国内,微博,人人,开心,信息以光速传播,任何一条消息都可能在几分钟内掀起巨浪。现在,我倒有点庆幸中国大陆不开放twitter和facebook了。就国内互联网的承受力,一旦和国际接轨,就如洪水的闸门突然打开。当道德还没有做好准备时,科技真应当停一停。科学是为了人类的进步,真的吗?

  这部剧的第二个亮点,就是让我改变了对法律的看法。如果人失去了道德底线,一切法律都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当利益与人格的矛盾摆在眼前,每个人都想从混乱中分一杯羹时,时局已经无法挽回。法律终究是人定的。如果人心也被动摇,何谈法律?很多时候,如果一件事只关联到你的个人利益,那别人能给你的,最多只是易碎的同情心罢了。别想法律能为你一个人带来什么,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不是你。

  第三点让我感到悲哀的,是信息放大化的背景下,人愈发麻木的心。剧中,当电视播出“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首相会有不雅举动”时,聚集的民族竟举起酒杯庆祝——庆祝自己猜对了这场赌局。另一个人拿尊严来交换的结果,最终只是他人口中的打赌罢了。

  信息传播越来越迅捷,人的承受能力似乎也提高了。首相在丑闻之后并未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无下限”么。真怕哪天再有更为严重的人性问题爆出时,人们也只会瞥一眼,说“这有什么好稀奇的,首相都能和猪交配”。呵,这样的社会是多么恐怖。人已失了心,又何谈“悲”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