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家》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艺术家》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6-13 20:2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家》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艺术家》是一部由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执导,让·杜雅尔丹 / 贝热尼丝·贝乔 / 约翰·古德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家》影评(一):声音玄妙

  如果卓别林开口说话了,你会愿意倾听么?看完《艺术家》,我在回家吹着小风的路上,冒出这个问题

  如果你看过他的所有喜剧,无论是城市之光里善良的夏尔洛,还是你最最熟悉的摩登时代,你是愿意听他开口用对白讲一遍他的故事呢,还是会捂着耳朵,大声叫嚷“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干嘛加对白嘛!”

  这位有声电影诞生之后坚决抵制了其十几年的默片大师曾经说过:“有声电影彻底埋葬了传统的哑剧,而这却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演员应该懂得,是镜头讲述故事,而不是对白。”

  1895年,电影在巴黎诞生,无声电影红红火火的捧起了一代人,这一切,在这个荧幕上,缩影在《艺术家》里的科顿身上。他拥有最好的肢体语言表情眉毛鼻子嘴巴有着丰富表达,甚至连胡须都会说话,幽默笑容与生俱来让人觉得明朗快乐绅士风度华丽丽的让他变成了大众情人,这一切还不够,缺乏了某种戏剧效果,所以,他还拥有一只可爱聪明训练有素的小狗,在镜头里,他是一个完美无可挑剔男人

  可是这一切的表达里,他不能用声音为媒,他是无声电影演员。

  无声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能带给你什么?

  美好时刻里,你捂上耳朵,看到美丽烟花。那就像是天上开出的花儿

  而在煞风景的时刻,你有可能是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完美的背影,看了很久很久,觉得气质娴静,迷人的无可附加,可是,这个时候,包里铃声一响,你不喜欢的调子,她接起电话,声音是你不熟悉的方言,在讲柴米油烟的琐事儿。甚至是抱怨公司领导同事,你如梦初醒,索然无味女神不见了,仙气儿飘飘摇摇的散开去了车窗外。

  玲珑的人太少,如果只以最美好,想象空间最大的一面示人,一切或许就会完美一点吧。而无声电影里,就有一种完美,那是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会说话的美丽的脸,就可以缔造的。

  电影,在诞生之初,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幻术,而它的本质,也不过是一个幻术,不过在这个幻术里,你可以做一场梦,关于任何的任何,而无声电影里,声音就是你可以做梦的空间,一个美丽的主角儿讲的所有的话,都可以是你已知的最好的声音,他的面貌,可以搭配任何语言,低沉优雅的法语,甚至是70年代电影的播音腔。只要你认为它够好,够贴切。它都可以为你于荧幕构建某种完美。

  所以,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是苦差,改编经典名著,更是一个险活儿。往往不论如何努力,都会骂声一片。你错就错在,坏了一场美梦

  而科顿,他是如此熟悉镜头、荧幕和观众,他熟悉无声世界里他们喜欢的一切,所以,当他亲手为她点上了一颗痣,一切如此自然,她注定了会红。一张脸因为一颗痣,不仅仅迷人,更增加了荧幕的辨识度。

  她不能讲话,在无声的世界里跑着龙套,直到时代列车轰轰隆隆的开到了有声电影的站台,她才作为一个愿意被倾听的新鲜人走到日光下。而他,作为无声的巅峰,却在瞬间惨遭遗弃,他把腰杆子挺得笔直,无声电影已经被他巅峰造极了。这是神话,是他的信仰,谁动了这个神话,就是要他的一身荣耀暗淡、散尽。

  于是卓别林抵抗有声电影,电影中科顿也是同样,拒绝接受拍摄有声电影。抱着旧梦,继续拍摄无声电影。

  可是时代,是不宠爱怀旧的人的,怀旧是落后,停滞的代名词。他在旧梦里轰轰烈烈的破产。所以,他的故事开始悲剧进程。一个夜里的一场梦里,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场景里,他突然发现杯子落在桌子上是有声音的。那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声音,一切像是从梦里骤然坠跌到现实,他自己的声音不见了,外面一切一切都是有声的,姑娘们的嬉笑声,门关上的重重声音,羽毛落在地下,那细小的声音在潜意识里却振聋发聩。他梦到自己被一个人遗弃在了无声的世界。

  这种孤独感,是无法无法言说的。可以将人的信仰击溃。

  但与此同时,那个爱慕她,在镜头前,说说笑笑的姑娘。却风光霁月的大红大紫起来,那是有声电影的躯壳年轻、新鲜、美丽。万人迷恋。

  他不理会这一切,关上了门,躲在无声电影的世界里。

  她远远的看着她,以最默默的方式,一次次的雪中送炭,可是物质上的任何帮助,都不能挽救一颗枯萎、颓废的心,他一把火将所有的胶片烧了。将自己也仍在火海里。

  死里逃生的他后来知道了她做的一切,这一切如此的屈辱,他的骄傲无法承受这个结局,他回到已经烧毁的旧屋,拿出了火舌未吞没的枪,他打算了结自己,与此同时,她开着车横冲直撞的到了他家楼下,这个时候,字幕说,砰的一声响,以为是他已经开了枪,自杀了,下一个场景,却是她的车撞到了他楼下的树,观众松一口气,这当真是只属于无声电影的悬念

  分析电影隐喻,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附会的事儿,但是,在这部像无声电影致敬的片子里,却是觉得贴切。在她的狂飙路上,我在想念那个眉毛会飞舞,让人无比开心的科顿。

  有声电影从无声电影里走出来,并不是粗暴的抛弃,将无声电影赶上绝境。这种关系是爱,又像是一份情,彼此牵着最柔软部位。我从你这儿生长出来,我爱你、敬你。

  最终他获救了,很喜欢导演最后的处理,那是时代的遴选眼光,他最终没有妥协去拍有声片,他不愿意在镜头前说话,他也觉得他已经开不了口了,他和他的影迷都无法去打碎那个梦了,聪慧女主角便带着他去跳他们相遇时的踢踏舞。

  这是一种新的类型片的诞生么?我没有考究,但是,无疑这是一种进步。这个结局的妙,比让他接受有声电影来得更真实。也更加暖心,因为,结束的时候,我也莫名的松了一口气,他最终没有开口,将这个气氛破坏瞧瞧!我也是个如此的观众。

  1936年,《摩登时代》里,一直拒绝有声电影的卓别林,在电影结束时哼了一支歌,那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

  电影教科书里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学院里的拉片课程,有时候,会关掉声音,看看纯粹的没有声音的电影,我想说,如果关掉声音,还是能让观众耐着性子看完的电影,一定不是一个太坏的故事。

  《艺术家》影评(二):平凡处有感人星光

  我并不是很迷信奥斯卡某某奖项,只是在于这部剧本身去欣赏评价

  整体的剧情其实很老套,这一点我觉得没有太多新意英雄救美换成了美女救英雄。有意思的是男演员似乎听不见那一刻还是有些转机

  人生总有起有落,不变的道理了。明星会老去,行星会陨落。

  不太喜欢的是他们熟悉的面孔,男演员感觉死而复生的穿越了,女演员却模仿了一个好莱坞时代标志人物,玛丽·莲梦露。或许对于那个高速发达社会有本身的畏惧与陌生,我在抗拒那种金钱埋起来的空中楼阁

  从视觉上说,黑白还是有其的独特性,画面衔接与视觉性还是很强的。在男演员面对废墟准备自杀时,本来凌乱的场景变得静默,大家似乎都等着剧目的散场,一声枪响,可是同样的他留下来了。

  对于有着电影记忆的人这或许是很好的倾诉与勾起回忆的调剂。可是对于我来说,我不处在那个年代,我陌生。我是在想我需要附和那些赞扬还是说自己的看法。那么,我说我还是感动过在影片的某几个时刻,那么只要是一点触动,影片就能有它的价值

  《艺术家》影评(三):乱七八糟的影评

  这是乱七八糟的影评。

  1、尝试做出绝对的区分往往怀着某种意识形态用心(当然,意识形态只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将电影中有声与无声作为电影史阶段的划分,在今天看来更有可能是一个陷阱式的命题别有用心结论(经常落尽非此即彼境地,或者一种线性的进步观)。默片可以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存在于电影发展潮流中,并有自身的经验长处,如此可以与今日流行的声片互为补充依靠动作、表情、流畅剪辑结构起来的默片富有动作性和时间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时间—影像”和“动作—影像”(非专业运用德勒兹的概念)的结合。黑白的人物像使影像带有严肃风格,尽管载歌载舞,恰如本雅明所言,黑白摄影术是古典绘画艺术在摄影时代到来之时的一次回光返照(类似这样的话)。在《艺术家》中,以上诸点都尽量顾及——并非是各种“致敬”的镜头、场景或段落决定,在我看来,是类似“默片光晕”的存在在今日的观众群中造成审美距离。从叙事上,过肩镜头、交叉剪辑、线性叙事,甚至“最后一分钟营救”所带来的happy ending都尝试回归这种本体论式的“光晕”。这是讨巧的。

  2、接下来尝试论证下这样的默片在讨巧之余,是否“反动”。线性时间观在现代性的构建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当创作者试图从过往召唤一种(已经过时的)艺术形式,等同于召唤一个古老的亡魂或幽灵——而这一亡魂或幽灵是被线性进步观或所谓的历史必然压抑着的。“被压抑者的回返”,不是从过去而来——在二三十年代默片的荣光中找不到影片的现实指涉——而是从未来(相对于过去的现在和未来两个时态)而来。每一次的历史断裂,总是新的权力表述过去的一次机会为此他们甚至制造一次次的断裂),回溯性地重构描摹过去的模样和结构,并不断加以重复再重复,使之接近真理,或成为真理本身。《艺术家》至少在两个层面展开这样的重构与重复:一是关于电影史的叙说(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历史必然性——但影片本身是这一必然性的悖论);二是影片故事的叙述(男人引导女人,女人帮助男人,最终各自吸引,共同成就的完美寓言——这样的故事成为电影史叙事的复调)。最终在《艺术家》观众的视界里,默片成其所是。

  3、女性的凝视以及占有菲勒斯。这从男女主人公相互关系的反转与扭曲可见一斑。女性强大的占有欲望首先直观表现为男主人公电影失败之后,巨幅海报女主人公的凝视——这种从上而下的俯视真切地带威胁性,一种去势的威胁。而女主人公巨细无遗地购买男主人公的用品则是一种真切的占有(这种占有随着影片叙述而发展:两人相遇女主吻了男主——女主在化妆间里想象性地与男主拥抱——跳舞——购买拍卖——在身体救助男主——在精神拯救男主)。因此,从男性视角(默片的经典视角)来看,即使是最后和谐的结局也难以消除这种威胁性的凝视以及顽固的占有欲。

  4、影片中声音、影子幻象小人)的应用都带有隐喻性(这种隐喻性的实现需要有充分对比:无声/有声、具象/影子、骄傲的巨星/落过气的演员)。其中,环境声与人物声音的出现,成为影片梦魇式最骇人的因素——“伟大哑巴”居然说话,而演员不能发出一点声音。无声的呐喊成为人遭遇实在界最惊骇的反应,更为可怖的是,这种惊骇完全是一种个人隔绝式的惊骇:环境声仍在,而人声被硬生生扼杀在喉咙中。因此,男主的妻子这样诘问男主:“为什么你拒绝说话?”这并非是艺术挂念的差异,并非是自傲自大的男主看不起说话的表演,更大程度上,这是一种精神官能症式的征兆,一旦男主遭遇实在界的可怖,无声/失声自然就成为一种本能反应,一种最深层的隐忧。这种尴尬的反应,成为默片应对声片众声喧哗的本能反应:要么发声而被规训,要么做出发声的样子然而没有半点声音。

  《艺术家》影评(四):《艺术家》一次对曾经那个失去辉煌默剧时代的深深致敬!

  提起默片,可能大部分人并不太熟悉。但提起卓别林的无声电影,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早期的电影即是默剧,说白了也就是无声电影。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电影,电影诞生之日开始,电影一直以默剧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期间默片创作达到了顶峰,并诞生了如格里菲斯、卓别林、梅里爱、茂瑙、爱森斯坦等一大批对电影发展做出过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大师。创作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战舰波金将号》《月球旅行记》等一部部名垂影史的佳作。至此,电影创作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早期电影之所以出现无声的状态。当然主要是处于技术原因。但随着有声技术的发展,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爵士乐的歌星》公映,电影开始步入有声时代。然而作为老一辈的默片艺术大师却很厌恶抵触有声电影。有的是处于利益考虑担忧有声电影过于直接的表现手法,会很轻而易举的撼动那些靠肢体语言绝活来表现故事的电影大师,抢了他们的饭碗。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早期有声技术的不成熟对电影本身的破坏——声音的出现对早期蒙太奇艺术的精妙产生不良作用;早期有声摄影机异常笨重,会使得拍摄有声电影时不能像无声电影那样灵活地移动镜头,从而破坏影片的表现质量。

  了解了这段历史,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这部电影的意义了。虽然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但却看不出太多法国电影的痕迹。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剧情片,影片故事上采用了传统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剧情以人物的因果关系为基础而展开,叙事的重心始终在人物的心理原因之上。而社会环境的的因素则作为故事发展的催化剂。最后故事大多呈现出一个封闭性的结尾。正如电影中因为女主角——起初一个不知名的临时演员“米勒”与默剧时代大明星“乔治”的偶然相遇,幸运的登上了报纸的头条,所以来带了一夜成名,在“乔治”帮助下成为了赤手可热的红星。在影片所表现的时代上,正好处于默片的没落,有声片的异军突起的大变革环境之下,所以这成为了故事戏剧性发展的催化剂——“米勒”爆红,很快富有而受万人敬仰。“乔治”此时却已是明日黄花,穷困潦倒受人白眼。但故事的重点却始终萦绕在表现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心理状态上——“米勒”成名,内心人开始浮夸、自大,无意间伤到了自尊心极强的“乔治”。但内心深处却忘不了“乔治”的恩情,更无法割舍那份内心深处对“乔治”的迷恋与爱慕。而“乔治”毕生心血拍摄的默片票房惨败,破产。心态由自信、自负变得痛苦、颓废、敏感,但却放不下那不名一钱的尊严和自己的固执,更放不下那份对“米勒”一见钟情的爱。两人之间巨大的身份对调与情感的激烈碰撞演绎出了一段夸张且极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然而,结尾却又是叫人欢喜圆满的——两人终成眷属,在“米勒“真诚的爱的感召下,“乔治”放弃固执,放弃孤傲的自负,坦然积极地去接受了一个新的伟大电影时代的来临。最终做到了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完美契合!

  当片子看到半个小时左右,其实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说故事接下来将怎样展开,已经能猜出个大概了。即便如此,影片也一样对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叫人不舍得错过每一帧画面。我相信,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是不会觉得此片乏味的。看,故事的发展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是,那份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深深敬意。观影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次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发展史的回顾,许多曾经的经典桥段都出现在了影片里——男女主人公欢快的舞步不就是《雨中曲》么?“乔治”机灵可爱的小狗和《丁丁历险记》里的“米卢”又差几分呢?穷困潦倒时的“乔治”不就是那个曾经在玩具厂里无奈而又无助地用自己心爱的胶卷做着玩具的梅里爱么?每每看到这些画面,无不叫人全身颤抖,眼角湿润。逝去的那个时代,纵然她并不一定如现代人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么辉煌。但她毕竟还是逝去了,毕竟那些珍贵的默片拷贝很多已经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现代人哪怕想再一睹大师们风采的机会也不可能再有了。致敬,缅怀,其实是对那些曾经为电影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驱们的最好肯定。更是电影艺术返璞归真的一次很好的实践!在商业片当道迷乱人眼的今天,这样清新质朴简单的东西更显得弥足珍贵!

  《艺术家》影评(五):《艺术家(The Artist)》:一痣定情

  http://qfmeng.blog.com/10263.html/

  Tags: 2011, 影评, 黑白, 默片

  0

  The Artist (2011)

  本片是我一直关注的电影,无奈影片放映的范围以及它的法国血统,使得世界上的0day组织对于此片不屑一顾,上映将近半年后才有DVDSCR放出。如果本片是Michael Bay导演作品,早就有同步TS版欣赏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1927年的好莱坞,男主角是一个知名的影星,他的一部电影刚刚获得巨大成功。男主角在与观众和媒体见面时,因为一个误会,让他遇到了女主角。女主角非常兴奋,亲吻了男主角,使得她成为各大报纸上男主角的神秘女孩。女主角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演员,恰巧在片场中再次遇见男主角。男主角很喜欢这个女孩,为了与她接触,在拍戏中频繁的出错,只是为了能与她共舞。此时,女主角也爱上了男主角。拍戏结束后,男主角告诉女主角,想要成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随手就给女主角脸上画了一个痣。就这样,女主角依靠自己的努力,渐渐在好莱坞有了名气。两年后,有声片开始盛行,而男主角却依然沉浸在默片中。公司老板希望男主角在拍电影时说话,遭到男主角拒绝。男主角认为观众是来看他表演,而不是来看他说话的。随后,公司决定抛弃男主角,启用新人,新人之一就是女主角。男主角看到此种情形,决心拍一部最好的无声电影。于是,男主角自己投资,费尽心血终于拍摄完成一部默片。拍摄完成后,男主角发现他的电影档期与女主角的新电影档期在同一天,而且还在吃饭时听到了女主角对默片表演的讽刺,这一切都让男主角很生气。上映日期到了,男主角的电影无人观看,而女主角的电影广受欢迎。此时适逢经济危机,男主角又投资电影失败,他破产了。破产后,老婆离开了他,自己也搬到了一个小公寓,还把自己忠诚的司机撵走了。为了生计,男主角拍卖掉所有的东西,每天喝酒买醉。两年后的一天,越来越堕落的男主角,因为愤怒想要烧掉自己所有的胶片,可是却引发了一场火灾。幸好忠诚的小狗叫来了警察,让男主角没有被烧死。女主角从报上得知男主角进了医院,匆匆忙忙的来探望他。女主角此时才发现,男主角也深深爱着她。于是,女主角将男主角带回家静养,并细心的照料他,使他渐渐康复。此时,女主角帮助男主角争取了重新演电影的机会。可是,男主角发现其实是女主角暗中买下了他所有的东西,让他生活不愁。女主角的行为让男主角很生气,他回到自己公寓要自杀。但是,在男主角迟迟不敢下手时,女主角及时赶来,两人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最后,男主角还是不愿意在电影中说话,但他用自己的踢踏舞征服了所有人,也包括电影公司老板。

  好久没看老电影了,不过本片不是老电影,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新片。但是看本片如同看二、三十年代的老电影一样,因为它是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是非常纯粹的一部无声片,当然不包括电影的最后几分钟。本片的主题很简单,即编导们对黑白默片的致敬,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影片的意义在于,给那些从来没有、或者不屑于看黑片默片的观众们上一趟启蒙课,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电影”,什么叫做真正的“电影艺术”。说白了,就是告诉广大的观众们,即使没有声音,电影一样也可以很好看!

  我之所以用“他们”,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于看默片,更不用提黑白片了。因为在我的心中,真正的好电影都集中在好莱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期间,即所谓的好莱坞“黄金年代”。除了这个时期之外,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时期有那么多经典、优秀、出众、让人难忘的电影了。至于默片,在我心中的第一的是《大都会》,其次是《日出》,可见德国表现主义对默片的影响,第三位是Buster Keaton的《将军号》和《福尔摩斯二世》,第四位才是喜剧天才Charles Chaplin的默片。所以,本片在我心中的默片中是排不上名次的。

  虽然拿一部2011年的默片与那些电影大师相比是不公平的,不过事实确实如此。本片仅仅是因为形式的独特使得它在今年众多电影中显得有着不同,从深层次来讲它就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故事。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受。首先,电影故事是很俗套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沙滩上,这样的情节各类电影中已经频繁出现多次了。此外,关于默片时代影星的遭遇,已经有珠玉在前的《日落大道》,本片是无法超越它的。换句话说,默片时代过气明星的悲惨生活,已经让Billy Wilder剖析得非常透彻了,比本片不知深刻多少倍。其次,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极其的好莱坞化,非常不现实。男女主角从相识到彼此有感觉,只经历了几次见面就产生了,这是非常突兀的。而且,男主角还是一个有老婆的男人,即使婚姻不幸,也不至于喜欢上路边认识的女人吧。而且,电影片场中的女人众多,为什么偏偏选择女主角?我要这样问,编导估计会说,因为只有这样设置剧情电影才有看点嘛,毕竟爱情是故事的主线。第三,本片要向默片致敬,可是并没有特别突出表现默片时代的元素,比如Charles Chaplin和Buster Keaton电影中的滑稽表演,或者是黑色电影的拍摄风格,再者如表现主义常用到的一些画面,等等。在我来看,本片只是采用默片形式拍摄了一部反映默片没落后一个艺术家的俗套爱情,而它的形式仅仅学到了皮毛,并没有进行完美的致敬,或者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第四,电影皆大欢喜的结局使得影片没有深度。因为一个过气默片明星的遭遇不可能依靠踢踏舞就可以改善的,男主角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伴舞者。真正的主角是需要说话的!过于美好的结局更使得电影流于俗套,因为它的重点在于爱情,而并没有深入表现默片的没落,仅仅进行记录是不够的。总之,在默片中进行纵向比较,它是很平庸的。

  虽然本片在默片中数不上名次,但它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却显得极其与众不同。将它与同时代电影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会发现它有着很多优点。第一,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摒弃了九十年代电影以后复杂的拍摄方式,看起来很轻松。本片既没有闪回,也没有倒叙,更没有一层又一层的外壳故事,以及各种高深莫测的理论。它只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着故事:开始如何如何,过程如何如何,结局又是如何如何。这样的电影看起来多么惬意啊,再也不用一边想着复杂的结构,一遍琢磨剧情了。第二,演员的表演生动而形象。因为没有了大量的对白,所以影片情节的推进全部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这使得电影真正回归为一种视觉艺术。看着片中演员们细腻感人而又传神的表演,让我重新找回看电影的感动。确实,现在对于我们看字幕的观众来说,根本不是看电影,其实是在看字幕。此外,少了对话的干扰,也使得我更关注于演员表演,真正欣赏到了电“影”。第三,音乐生动、贴合剧情,而又催人泪下。同样的,因为对话,使得电影重点都在画面和音乐中,而对于默片来说,音乐又是渲染剧情的一大因素。庆幸的是,本片音乐不仅紧密的与剧情合为一体,更使得影片画面在完美的音乐衬托中让人潸然泪下。本片音乐的出彩之处数不胜数,有生动诙谐的过场音乐,有慷慨激昂的片中片音乐,有令人伤感的凄凉背景音乐,还有那段让我差点掉下泪来的煽情旋律——女主角在车中看着男主角徒步离开而掉下眼泪的场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片配乐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好的音乐,没有之一。而且,本片音乐量是一般有声片不能比的,因为它除了几个场景没有音乐外,其余部分全都有音乐响起。本片的原声配乐如果拿不到更大奖项,那么评委们都是聋了耳朵。总之,本片因为在形式上的独特,使得它在众多有声片中脱颖而出。所以说,它在默片中很一般,但将它放在二十一世纪中,与其他电影进行横向比较,却使得它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哎,今年的颁奖礼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最后来说电影的拍摄方面。前面说过,本片的致敬不彻底,只学到了皮毛,不过它学到的皮毛也是很有看点的。比如片头第一个画面,明显是模仿“科学怪人”之类的恐怖片,片尾的踢踏舞是典型的好莱坞歌舞片模式。只是男女主角的舞蹈比起《欢乐时光》中的Fred Astaire和Ginger Rogers差好几个档子。此外,影片中对于默片的模仿非常细致,例如观看电影的观众们反映、片场拍摄人员们的神情、男主角那种“挤眉弄眼”的表演方式,以及服装、造型、布景、道具等等诸多方面。影片的画面、视角等等也都贴近于默片,尤其是那由大及小到圆形的场景切换,太像D.W. Griffith了。总之,本片在形式上是一部模仿的很像的默片。

  唯一例外的是电影的剪辑,本片的剪辑很凌厉,各种场景的切换流畅而自然,尤其是火灾时的场景,具有很鲜明的现代电影风格。换句话说,如果是二、三十年代,可拍摄不出这样的效果。在这一点上,编导露出了马脚。不过,如果本片的剪辑真如默片一样的话,那我们这些现代观众肯定会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睡着了,因为那个时代的电影不是一般的枯燥!

  额外说两点。其一,是电影最后的演员们发出声音,是编导们的小幽默。通过这个场景告诉观众们,默片就是这样变成有声片的。其二,片中的小狗太可爱了,疯狂的拯救主人,以及它可爱的模样,看起来非常讨人喜欢。不过这也体现出电影的梦幻化,现实中这样聪明伶俐的小狗并不多见。我相信拍摄本片中这些小狗的场景,肯定消耗了制作人员们不少的时间与精力。

  最后说一下演员们的表演。其实本片演员是不需要评说的,因为他们都太棒了。一部默片,只有好的演员才能成功的演绎,本片演员们恰好是这样的群体。男主角Jean Dujardin“挤眉弄眼”的表演方式,非常生动的诠释出一个过气明星的喜怒哀乐。其实,Jean Dujardin的“挤眉弄眼”只占影片一小部分时间,他大部分时间的表演还是很含蓄的。无论是固执、自负,还是悲伤、痛苦,以及愤怒,都凭借他那张大大的脸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好演员,不拿下各大奖项影帝,老天都觉得不公平。女主角Bérénice Bejo的表现同样出色,而且在我的眼中,我认为她的表演比Jean Dujardin更出色。Bérénice Bejo扮演的角色虽然没有男主角起伏那么大的经历,但是也经过了各种波折,从小人物慢慢才成长为大明星。这样的身份转变,她诠释得很到位。而且,Bérénice Bejo还有好几场极富深情的表演,让我感动不已。那个独自拥抱自己的场景,更是生动又感人。所以说,Bérénice Bejo也应该获得各类奖项影后。唯一有一点比较遗憾,她长得很难看、不漂亮,将来很难红起来。其余演员都是常年绿叶,如John Goodman、James Cromwell,以及惊鸿一瞥的Malcolm McDowell。这些老家伙都是曾经的当红演员,看来本片编导还是有些号召力。通过演员的国别也可以看到拍摄默片的另外一个好处,因为没有语言的限制,世界各国演员都可以在一部电影中天衣无缝般的合作。从这个角度看,其他有声片与本片竞争又是不公平的,因为本片演员们不用说话嘛!

  总结一下。本片因为是一部默片、是一部在新世纪特立独行的电影, 这使得它在众多有声片中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虽然如此,但它在默片世界里是不值一提的,它只能在与众多有声片横向比较中才显出优势。所以说,它能在各大颁奖礼获得好评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如果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显得不那么公平,毕竟不是同一个层次的竞争。简单来说的话,本片不算好看,只是形式相对于现在来说显得新鲜,仅此而已。

  érénice Bejo

  érénice Bejo

  序列:0694

  The.Artist.2011.DVDSCR.XviD-ZOMBiES

  2012-01-20

  《艺术家》影评(六):我们前进却并没有获得更多

  一个女友,一直考试很厉害,去自己想去的国家,读自己想读的学校,赚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名牌包。中学时喜欢她的男生现在都还是喜欢她,但,喜欢归喜欢,人家和别人结婚和别人生孩子,虽然还是喜欢她。

  另一个女友,一直读书很厉害,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为了出国继续念书与男友分手,在大洋彼岸留下来工作生活,在一个午夜问我:为什么,我只是一直想尽力做好,却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呢?

  我一直以为,读更多书,赚更多钱,就可以有更多选择。不是这样的。我们拎上了Bottega Veneta,就没法再拎自己精心彩绘的那个帆布包。我们穿上了Armani,就没法再穿自己剪裁的那条大裙子。我们走过许多地方爱过许多人,家乡的初恋就不会再等你。我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只有另一种选择。

  科技发展,我们有了阿凡达。我们有更多选择了吗?没有。但《艺术家》提醒我们,不是这样的,卓别林的表现手法,现在依然行得通。这是一个好故事吗?我不觉得。很普通的故事吧,默片时代的情节,又是默片时代拍不出来的东西,空前绝后,只此一家。

  《艺术家》影评(七):寂静无声的艺术品

  在色彩绚丽、声音多样甚至已经恨不得拉到观众眼球前表演的大银幕上来一段无声的黑白影像,如果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和完美的表演是任何疯狂电影人都无法设想出来的事情。法国人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很冷静的通过向默片时代的好莱坞致敬的方式创造出了这样一件艺术品。在外界不断的鉴赏和把玩后,这件艺术品愈加的显示其传世经典的地位。

  这段黑白故事不例外的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就像剧中佩皮•米勒参演的那些有声电影不外乎都是男女主角拥抱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却依然能让现场观众每每叫好一样,爱情故事一直是大银幕上发育最早成长最成功的影片类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只用环境落差做为戏剧冲突、只依靠双方长久以来的心有所属就能终成眷侣的爱情故事,在导演巧妙致敬电影发展的故事安排下,跌宕起伏略加感动的展现了出来。这样简单纯粹的、从头到尾听不到男女主人公山盟海誓的甜言蜜语的爱情故事,还原了爱情电影最初的本质。乔治•瓦伦丁和佩皮•米勒用不着太多表白,眉宇眼神之间,爱意就已浓厚。一卷他舍不得烧的她演的胶片带,一颗她舍不得擦的他点的朱砂痣,足以表明所有。

  当影片放弃了语言表达,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就承担了所有重任。在这样一个出色的默片中,对演员的要求也颇高,上到男女主角,下到周围龙套角色,甚至连小狗的表演都得是堪称一绝的。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和狗狗们自然都达到了这个要求,让•杜雅尔丹的外形和大笑时大开大合的嘴角天生切合默片时代演员明星范;贝乔在自己手套在瓦伦丁的大衣袖里抚摸自己佯装和瓦伦丁拥抱时的表现简直神了;而狗狗不论是真的热爱演戏还是受香肠诱惑都无法撼动它超出狗众的演技。

  这些强大演技派的演员的支撑下让抛开台词叙事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影片中出现台词都觉得是多余的。影片只将少量的能够引起剧情冲突的关键台词出单独一帧画面,这样既在形式上模仿了默片影片模式也为导演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充分利用字幕台词的效果,在剧中有一段出色的设计:当瓦伦丁口含左轮准备饮弹自杀的时候米勒正不熟练的开车赶来,突然一帧“BANG!”的字幕出现,惯性以为是瓦伦丁开枪自杀了而实际却是米勒车撞树上了。这种双关的效果,声音是无法表达的。而且影片也并不会因为台词的缺失而简化剧情的复杂度,瓦伦丁由默片巨星不断的衰败,经历了家产拍卖、纵火焚烧自己的影片、发现米勒一直暗中相助的真相,一系列的故事转折都很成功。在基本的故事叙述上影片就已经很完美了。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也在影片出色不少,比如瓦伦丁无法接受老板有声电影的提议决定离开,下楼时遇上了公司新捧的米勒,米勒站在瓦伦丁的上一个台阶上,这是很有象征意味的场景,两个人的发展前进也在预示中。而瓦伦丁单干拍摄了一部丛林历险默片上映档期遇上了米勒主演的有声电影,为了表现瓦伦丁的影院冷落的惨败,导演恰好设计了瓦伦丁拍摄的影片以瓦伦丁饰演的角色被流沙吞噬并打上“THE END”,这正好是瓦伦丁现实失败的写照。而此类手法在向电影致敬上更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默片时代声音的缺失是条件的限制,立体时代声音的缺失则是致敬的怀旧。如果影片只是简单的借用黑白默片的形式来怀旧和致敬的话未免显得矫情,影片讲述的这段跌宕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形式上确实适合用默片来表现,而散落在剧情中的那些暗示电影发展的桥段,则让全片致敬的效果诚意十足。影片借用坚持拍默片的老演员和尝试有声电影的新演员的交替展示了电影的发展历程,瓦伦丁的巨星没落和米勒的新星升起暗示了黑白默片的没落和有声电影的崛起。有声电影在表述上更为丰富,它的出现是电影历史的进步,这进步无法逆转。瓦伦丁坚守作为艺术家的所谓情操,坚持拍摄默片。即使影片的很多段落都在强迫瓦伦丁开口说话,甚至影片开篇时上映的瓦伦丁主演默片中坏人也在逼迫他说话。万物皆有声音,羽毛落地声也轰然。瓦伦丁坚持拍默片似乎让人无法理解,其实这种坚守就像老一代导演们无法适应数字拍摄还在坚持使用柯达胶圈进行胶片拍摄一样,没有必然的无法接受的原因,只是那是他们进行了大半辈子的艺术创作形式,无法简单丢弃。

  导演虽然带着怀旧的心态拍摄了这样一部出色的默片,但他的态度却很明确,在影片的结尾加上了声音。也许瓦伦丁没有向有声电影妥协,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已经接受了辉煌的有声时代的到来。

  《艺术家》影评(八):爱上默片,从《艺术家》开始

  都说今年的奥斯卡奖是向电影史致敬,《艺术家》从外在的声音、色彩到内在的演员表演风格和主题都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对于我们这一代在有声彩色电影中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花花绿绿代替了黑白,对白淡化了音乐,我们也失去了观影时的投入和感动。这部电影,如同一台时光机,把我们带回那个电影梦的时代。

  一场无声电影的成功放映拉开了本片序幕,男主角乔治•瓦伦丁——一个风趣诙谐、善于表现的明星——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二天接受记者拍照时,乔治偶然邂逅极富表演天赋的女主角佩皮•米勒——他的一个女粉丝,并与她合影。佩皮因为这次无意被关注,受到鼓励决定去演戏。在扮演一个个龙套的这个过程中,佩皮的表现引起乔治的关注。可就在他们之间似乎擦出爱情火花时,电影史上的一次转折彻底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比起今天的3D电影,有声电影还要更快速的把无声电影丢在了身后,乔治也因此被制片公司抛弃。而新换上的一批明星里,正有佩皮。不甘心的乔治自己花下血本拍摄无声电影,遭遇惨败,从此一蹶不振,只剩下小狗陪伴在身边。就在乔治走投无路,将要被烧死在胶片的火海中,已经大红大紫的佩皮从报纸上得知了他的消息,从医院将他送回家中。两人也终于走到一起。乔治在经过自尊心的斗争和自我否定后,终于接受了佩皮的帮助和爱,也接受了有声电影,开始了新的演绎旅程。电影最终在两人的舞蹈中幸福地结束。

  如果艺术家只是凭借复古题材赢得了奥斯卡奖,未免被低估了它的水平。从电影艺术和技巧方面,本片都堪称经典。

  首先在声音方面,全片以无声为主,所有感情的渲染都通过音乐来表达。快乐时的诙谐轻松幽默,哀伤时的低沉阴郁伤感,都在弦乐、萨克斯等配乐中徐徐展开,将人们带入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那个繁荣、乐观的“黄金时代”。音乐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改变。如佩皮竞争角色时,在众人面前跳舞,音乐也和着她的舞步;男女主角跳舞的一段,音乐在钢琴和管乐反复的旋律中铺陈一种浪漫;当乔治嘲笑了有声电影,回到自己的房间,音乐戛然而止,只能听到他触摸到的玻璃杯、刷子、凳子发出的声音,和幻觉中走过女子的嘲笑;以及在电影的最后,当男佩皮跳完舞在镜头前喘气,电影中突然有了声音,导演、制片、在场的所有人开始说话,象征着电影产业和乔治的电影事业,以及他和佩皮的爱情都开始了新的一章。

  因为这是一部无声电影,就必须依靠大量镜头的语言来传情达意。其中的语言暗示巧妙而得体,耐人寻味。电影刚开始,乔治的妻子在餐桌前看报纸,报纸的头条写着who's that girl,既指报纸的内容,也好像妻子生气的质问。乔治为佩皮在镜子前面点痣一幕,背景中海报上的字是THIEF OF HER HEART;乔治从拍卖行失落地走出时,一旁楼上写着lonely star,暗示着主角的窘境;时时出现的报纸新闻更是经常被作为故事过渡和镜头切换。

  电影中很多桥段十分精彩,令人过目不忘,其精巧的设计和深刻的寓意,无声地传达出电影深刻的思考。佩皮和乔治演完跳舞的一段戏,独自来到乔治的房间,看到他的衣服,情不自禁的走过去,将一只手伸入袖筒,模仿乔治的手,和衣服拥抱,佩皮陶醉的表情,将她对乔治的爱慕表达的淋漓尽致。乔治遭遇失败后,独自一人去看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偌大的电影院里观众寥寥无几,电影最后乔治在无奈失望中陷入沼泽,仿佛现实中乔治的人生,而一旁无能为力的佩皮,就如同包厢里的佩皮一样,痛惜地看着落寞的乔治,却爱莫能助。剧里剧外的对比,让人心中涌起酸涩与难过。影片中段男佩皮的生活不断对比,以佩皮备受瞩目反衬乔治失意落魄;乔治在酒吧里借酒浇愁,看到桌上出现自己的小人版,端着枪嘲笑自己的失败;乔治在佩皮家中看到自己当年的家产,深受触动,当门被打开,乔治困惑表情的背后,是自己曾经成功的画像,一束光线正好打在上面,那背后的笑容仿佛是对乔治的嘲笑,表达了乔治心中的屈辱和自尊心受伤;当乔治站在服装店的橱窗前看着展柜里的西服,倒影中似乎这件衣服就穿在乔治的身上,再次对比昔日和今天的人生境遇。当乔治哭着颤抖着要扣下扳机自杀,屏幕上出现BANG!四个字母,原来是佩皮的车撞在了树上,既让观众心中一松,是表示虚惊一场。

  当然这一切自然实现的重要关键,就是剧中的男女主角。男主角是法国著名电影明星杜雅尔丹,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影帝和戛纳电影节影帝。女主角是贝热尼丝•贝乔,阿根廷女演员。男主角出彩而细腻的表演、讨巧丰富的表情;女主角热情似火,表演流畅自然。其中,乔治离开公司,与佩皮在楼梯上一幕,表情中难以掩饰又不得不掩饰的失落、愁苦和羡慕,以及女主角在拍卖行结束后坐在汽车里流下的眼泪,都感人至深。

  也许表达对无声黑白电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自己演绎一段美丽的故事,很多对黑白电影并不了解的人在看过此片后都深受感动。同时,用这种形式重温一百年前的电影,也最不失格调。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而导演对这种形式的把握,在对其构成挑战时,也留下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也许每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会有不同,但相信它带给人们最纯粹的电影的美无人可以否认。

  《艺术家》影评(九):勿须语言也能回味无穷

  第一次看默片是阮玲玉的电影,当画面突然黑下来出现大大的白色文字,那一刻觉得那时的人们好好笑,这样子也能看呀!

  这一次是真的体会到了,那好笑的背后是能更加专注的观看演员的表情、甚至猜测嘴型然后为自己猜对而高兴,更加关注场景的布置。。。当男主演使劲跺那只玻璃杯的时候,我也仿佛不适应起来,为什么要有声音?!

  音乐在其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这里的音乐不再是背景而是完完全全的主角,你会发现音乐真的是语言,她能完美的表现不同的情绪,准确美妙更甚语言!演员的表演自不必多说,男主演非常有魅力,让我想起了克拉克·盖博。

  最后我要说说这电影的暗示,影片中介绍了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时期中默片男演员内心的纠结过程。直到他最后穷困潦倒、心里备受打击他才不得不接受女演员朋友的建议,出演有声电影。我想这种时代的变化,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过个两年就要更新换代一次,就像这个比喻,诺基亚再好你也会慢慢用上iphone的。这就是无奈之处。

  最后,我们要想继续过日子就必须像影片最后那样,举起手臂、绽开笑容去迎接新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也不妨看看这部“过时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那时人看的电影是有如此这般的情怀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体验吧!温故而知新。

  《艺术家》影评(十):《艺术家》时代更替产生的悲哀,致敬默片时代的伟大艺术

  看了艺术家,这就是时代的更替吗?当乔治从受人追捧的明星到一个无人欣赏的孤独者,当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爱之泪在寥寥可数的观众中结束首映,这就预示着默片时代的结束吗?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包括自己的妻子,当陪伴着自己的小狗也在抖动着的双腿中渐渐老去,最重视的伙伴也被自己遣散的时候,他是否特别心痛,每天只能用饮酒来抒发自己对默片艺术的惋惜,终于在孤独中欣赏着自己表演的曾经并在一怒之下焚毁了他所钟爱的艺术,而他以前多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却成就了一个女演员的辉煌,或许他真是很爱她,默默欣赏他的电影,在拍卖会上找人购买他所有的物品,将受伤的他带回家疗养,努力在投资者面前为他争取角色,就在这我看到了演员在投资者面前的悲哀,群众演员的地位更是不受重视,没有人会愿意为他们服务,即使你在电影中表演的是伟大的拿破仑,那又怎样。。。

  最后,当乔治发现佩琵的秘密,而在愤怒下离开,当他走在街上看到橱窗里的礼服,而在自己身上比试的时候,却被无名的警察侮辱,这是艺术家的悲哀吗,人们早已忘记他所带来的快乐,不是吗?他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而代替他的是有声的未来,他也在郁郁中来到自己被烧得破败不堪的居所,他身上脏乱的衣服也与之前整洁的礼服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他拿着枪,放进自己的喉咙,此刻屏幕上显示:嘭,我以为他真的自杀了,最终没有,这一幕就像是他演绎的又一部默片,即使没有语言,可是肢体语言的强大也牵动着所有观众的心,佩琵挽救了他,也挽救了他的艺术生命,当他们俩跳着欢快的舞步,我知道又一个他的时代就要到来了,他的艺术生命不会终止。。。

  在这个什么都飞速变化的时代,虽然我们都在尽情享受着新事物带给我们的惊喜,谁又能保证那些曾经的美好所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当年令我们捧腹大笑的憨豆先生,即使多年之后在微博上看到他苍老的面容时,心里不会还是很快乐的吗?

  时代不同,可是不论什么时代,肢体的语言以及深情的眼神不是永远比嘴巴的发声更有力量吗?

  当在结束之时听到乔治的声音,会觉得惊喜吗?我会摇头,因为他的声音表达远不如我爱的他那有趣的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

  电影特别不错,希望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