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同性恋的禁地》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同性恋的禁地》的观后感10篇

2018-06-13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同性恋的禁地》的观后感10篇

  《同性恋的禁地》是一部由Scoot Mills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一):"他""她"

  At the end of the documentary,the gay said, I was created in God's image.I know I am normal just like other people,and I know I can succeed in life just like others.I feel bad when they harass me,when they abuse me.But I don't think that's the end of the world.I know it will be better some day.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二):同性恋·艾滋病·政治阴谋

  中国古代从汉到清一直有同性之恋,广为接受,从未涉及道德问题;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在没有圣经、古兰经等等一系列人类迷信起源学说对同性恋违背常理影响下,始终没有艾滋病的出现。越是古代文明发达国家越早有同性恋。为什么现代同性恋就牵扯到艾滋病?第一起艾滋病从1981年被发现,从5个同性恋男青年身上发现。此前牲畜就携带过,为什么时隔几千年才出现在人类身上?有人说这是英美政治阴谋,让亚非等国家感染艾滋病后政治经济都无法发展。有人说艾滋病是主对同性恋的惩罚。谁能用科学方法解释这三者的出现和存在?这三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因为反同立法导致艾滋病猖獗,修改立法后是不是需要变更发展婚姻法,针对同性恋滥交也要立法制止?到底有没有个科学的合理的前后不矛盾逻辑好的解释!!!难到非要等到艾滋病疫苗研究出的那天???靠,特么的未解之谜,想不通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三):看之前是五星的期待,看完之后觉得只有2星的价值

  看之前真的觉得挺兴奋,因为非洲的同性恋问题确实是很热,然而同时尚未有很多系统性的介绍和研究的议题。能有BBC出这样一部纪录片,以为会很长见识加深理解。看完之后觉得很失望,甚至觉得对整个BBC的纪录片体系产生怀疑,这种质量的片怎么能拿出来在频道里面播!?

  主观浅薄片面——就一个人跑去这个国家采访几个根本不知道什么来头的人,拍了几张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报纸,上了个不知到底有多有价值多有普及程度节目,就说这是这个国家,甚至整个非洲的情况实在有失偏颇

  resenter太多主观意见,开口闭口都是我是gay,我在英国长大多么自由遇见一个觉得gay不好的人就显得很义愤,好像自己多么正义别人多么过错。个人认为这种纪录片的presenter不应该带这么多个人情绪,尤其在评论时候动不动就说别人dangerous,让他觉得恐惧什么的。他这样一来,就算他的观点其实是有价值的,也像是在煽动观者的不满情绪让观者盲目附和,甚至,如果这种做法适得其反,观者产生很逆反的情绪,那么即使这些想法其实是有价值的,也无法被人公正客观地作出自己的评判。另外,他在对人进行采访的时候,太多leading questions,还太多带有主观情绪的问题,很多时候,在别人回答问题之前,就在双方之间建立起敌对关系,这样的采访得出来的数据资料能够被信任么= =

  整个节目没有一点文献基础,没有一点事前调查背景分析。没错他是找了一个从乌干达逃离的gay,但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局内人,没有任何学者研究人士的观点,也没有从任何社会科学人文历史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只是说,我去了那儿,那儿好可怕,那儿的gay们好可怜,这样的意义在哪里?作为一部纪录片的价值又在哪里……

  C甚少让我感觉如此失望,真的。Need to do more research, and have some literature review please. This is not the way things should be done here.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四):Who is cheating?

  纪录片很好的完成了对乌干达地区反同性恋面貌的绘图,但是在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内所呈现的背后问题比较有限。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里面看出乌干达反同性恋背后的文化冲突

  一、中学生

  主持人希望在乌干达未来一代人中聆听到不一样声音,就与若干中学生进行了交谈。他抓住了问题核心,想了解孩子们心中反同性恋的信息来源是谁。他得到的回答是,牧师和圣经为主,父母老师也这样教导他们。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回答她为什么这样想的时候,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他们要为非洲而战,同性恋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非洲的,要抵制西方的“邪恶影响”。这里很有意思,他们一方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对立性,另一方面又默许西方教会思想掌控权。

  二、牧师

  牧师声称同性恋应当被抵制,因为同性恋会伤害成年人。他对主持人亲口承认,同性恋与恋童癖没什么两样。实际上,恋童癖和同性恋从起源、发展和概念完全不同。当主持人向他说明自己就是同性恋之后,牧师大人坚持他是在欺骗自己而且试图“征募”更多的同类

  三、议员

  节目组约谈的议员先生,正是提案立法将同性恋处死的人。对话不被允许于政府大厅内进行,空间边缘化。关于他有两点需注意,议员坚持死刑并不是目的,而是帮助他们回归正路;主持人问道有些同性恋无家可归而住在贫民窟内,议员却坚持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当主持人同样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后,议员谈笑风生的说“我这不是也在和你说话,没有杀你吗?”转头就马上派人去搜查主持人。

  牧师与议员代表乌干达的宗教世俗层面,牧师内心应当是希望主持人这样的人不存在的,但他只有宗教道德的审判权;在拥有世俗权力的议员那里,这样的意图却是可以付诸实践的。牧师和另一股宗教势力(主持人为体验当地同性恋遭受的折磨而去巫医那里“诊治”)是声称主持人在欺骗自己,他其实是可以结婚生子的,而议员也否认同性恋受到的伤害。二者虽然立场不同,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将同性恋群体正常化。

  在相关人群中,家庭似乎并未直接出场,而是存在于言辞之间。一方面,聚居在一起的同性恋们提到家人与之断绝关系;另一方面,不断暴露同性恋名单主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帮助家长们。甚至有一位邻居也试图以强暴的方式教导一位低龄女同,何为正常的男女关系。(私以为这只是他满足欲望借口,但恰恰是这样声称的名义正表明了乌干达对同性恋的社会心理)因而,同性恋身边的人群也都致力于否认与矫正同性恋群体。

  这些不同人群的反应,与历史上不同时期或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反同性恋毫无二致。但是在一位中学生的答案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种引人深思的声音。最初我们提到一名学生认为同性恋是西方文化影响的“负产品”,另一位男生则引用圣经里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希望包容同性恋的欧美社会有朝一日也会走向末日。这样的信号,显然表明在同性恋问题上,乌干达社会的态度与另一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即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乌干达缘起于13世纪前的酋长国,曾几度被游牧民族征服并建国,后来被农业文明同化。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乌干达地区王国并立,也有过一国独大的形势。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入侵乌干达,教会势力随之传入,成为今天乌干达地区的宗教信仰绝对主体(另外还有伊斯兰与原始宗教存在)。同性恋在乌干达的待遇,是西方文化殖民后遗症的一个缩影年轻一代的想法或许令人感到沮丧,这是他们将许多的西方负面情绪加诸于同性恋问题上了。西方文化只是令同性恋群体觉醒了自我认同,却并不是西方文化带来的传染病毒。这是乌干达社会尚未走出西方文化阴影表现。覆雨翻云间,世事瞬息变化,焉知新的一代不会从西方文化中得到正确的觉醒呢?何况我们也同样看到乌干达同性恋群体。正以生命落魄代价换取自由的勇气呢?一切,尚未可知。

  保留的一星给节目还可改进的一切不足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五):说点什么

  Last night I was watching a BBC documentary called The World's Worst Place to be Gay. I felt really frustrated after that.

  efore I started, I thought this documentary would be talking about Russia, because that was the only country I knew being homophobic publicly. However, very soon I found myself, again, ignorant. It was about another country, Uganda, in Africa.

  From this documentary I saw that, in Uganda, almost every person is homophobic. From Christians to government, from teachers, parents to the young generation. Everyone. They don't just dislike homosexual people, they hate them, and in some more extreme cases, they want them to die. They don't believe that people can be born gay, on the contrary, they say that being gay means being evil, because 'being gay is a choice'. You can imagine that, in such a terrifying environment, gay people hardly have any rights. They are being insulted, beaten, threatened, or even killed, for being themselves. And other people don't care whether they are alive or dead. Even parents kick their own children out of home because they are homosexual. Just like the presenter of this documentary said, "It's very dangerous to be gay here".

  ow I don't want to just talk about what has been shown in this documentary. I want to tell you how I feel about all this.

  First I think it was very brave of the presenter, Scott Mills, to go to Uganda and make this documentary. He himself is homosexual, and seeing how gay people are being treated in Uganda must have been very hard for him. Yet he still tried his best to be calm and objective with his interviews. Several of the people he interviewed were homosexual, while the others were homophobic, including the councillor, who actually strongly supported the idea of illegalizing LGBT people, and suggested that they should be hanged. It was total shocking that how much people can discriminate the others.

  I also remember that the words the presenter used most often were "depressing/depress" and "scares/scary/scared". It's true that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are homosexual or not, the things happening in Uganda are upsetting and wrong. I believe that what's right is to consider homosexuality as part of the nature, and do not respect LGBT people less for their sexual identity, 'cause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em. I know so far I haven't done much for this course, but I believe that all the knowing and concern will grow, and be actually useful one day.

  2015-06-10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六):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之奋斗?

  这是一部BBC数年前拍摄的乌干达同性恋生存境况的纪录片,看的时候让我想起以前一部大约叫做《圣战》的纪录片,讲述在伊朗埃及等伊斯兰国家同性恋的恶劣处境。而在乌干达,情况简直令人发指,似乎已经无法更糟糕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这部纪录片拍摄三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2月,乌干达通过了反同性恋法案。看来,时至今日在这个世界,“文明”依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完全不是能轻易得到公认或定义的东西。也许很多事情都一样。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七):还是有价值的

  确实没什么文献价值dj随意暴露自己的观点有点二只找了一个被迫害的gay不太说明问题等等等等。

  但是,一方面,没有绝对的客观。一个主持人要么反对同运要么不反对同运,再加上他白人的身份等等,绝不可能完全客观,在采访的时候肯定就有偏见。与其追求虚伪的客观,不如摆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引发的争论也很有价值啊,让我们看到了在那里出柜是有多么的危险。同运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可以自由的安全的出柜,如果这都做不到,那么可见同运确实很必要。

  另一方面,还是要理解准备啊资料啊说服力的欠缺吧。毕竟在那个地方是不能随便讨论这个话题的。能把这点影像运回来已经很不错了。就跟朝鲜赛的,不能要求太多。

  无论看什么片子都要保持冷静和分析能力,这是观众的素养。不能因为不客观等原因怪罪一部片子。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八):原本以为会看到暴高的豆瓣评分...不公平!

  看了下三星及以下的评论,总结几点:

  1.DJ太蠢,还赤裸裸的炫耀(腐国对gay是多么的开放)

  2.BBC别有用心,非洲未必如此,主持人非常有引导性,完全不客观

  3.欠缺权威的资料,根本没有深入的反思,只是随便采访了几个路人甲

  1.什么叫太蠢,Scott在跟牧师和议员对话时没什么说服力也没有很好地辩论。首先Scott不是专门过去辩论gay到底是不是一种罪恶,他只是要引出对方的观点记录下来,当然他不可避免会愤怒,想争论又很克制(比如在电台他说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欲望抢过麦克风,但是为了节目和自身安全,他忍了),所以在他最能还击也是对话最后的环节他直接告诉对方我就是一个gay man。还有对于这种人你觉得辩论有用么?我们一直在说跟傻逼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傻逼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样低然后用他多年傻逼的丰富经验打败你,这是多好的例子。

  至于说炫耀,我觉得这更八竿子打不着了,他在腐国过得很好所以非常不能理解乌干达如此极端的反同,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DJ跑到脏乱差非洲。怎么就觉得“不就没见过反同么,炫耀你个头”?对比英国和乌干达对gay的态度,天差地别,这也算是提醒英国gay们生活多么滋润但也不要忘了世界上还有很多受苦的人吧....

  2.说出“别有用心”四个字的人,你是不是接下来想说“你是受谁的指示?你有什么企图?统统交代出来!”你丫是受环球时报多深的荼毒啊???还自觉地拿西藏来比较,您政治敏感性高得一比啊!按这说法,同性恋类比于藏独分子?同性恋也会搞暴力袭击啊?没被暴力袭击到死不错了吧。西藏有多强的政治色彩,同性恋不过是人的自然天性,说话过过脑子行不?

  3.我是不了解有什么权威的资料之类的,但我感觉非洲这么个穷逼地方,吃饭还是个问题呢哪儿有心情管你同性恋系统的资料和研究。还是那位给了两星的文章,开头说没有非洲同性恋的介绍和议题,所以很期待;中间说这片子居然没有文献基础和背景分析。你想怎样?这片子不就是第一手资料么,人家冒着危险拿回来,你又觉得“你这是不是真的啊”“这么强的引导性”,你到底想咋样?精分吧你。

  还有说Scott拿出的报纸和上的节目不够说服力,Scott也说了那报纸发行量不大,但他既然能买到,那危害绝对不小;进行同性恋访谈的节目都会被禁,你还期待节目会怎样;如果你觉得那报纸和节目不够有名,你倒是说出几个乌干达著名报纸和节目?

  不过有可能我也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你一直觉得BBC的纪录片或者什么的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仅有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各类齐全的数据统计分析,还要有各路教授为你深入解读把握要点。呵。

  毕竟Scott只是个DJ,不是专业的社会学家,你不可能说调查多少人有百分之多少的观点如何如何。如果你说他利用剪辑剪去了不反同的人,那学校里一圈十几个孩子都是反同观点,这是事先挑选好的孩子还是剪出来的?去电台节目四个反同的(包括主持人)对一个同性恋权益活动家,这也是剪出来的/安排好的?

  说煽动性,我觉得纪录片就是有煽动的目的啊。看美丽的中国,那绝逼有人觉得中国好美想到中国旅游的;看历史疑案肯定有人觉得法医这行神秘刺激;看这部也肯定有为gay鸣不平的冲动。你是灭绝师太还是古墓派的讲求养生平心静气啊,高端大气地指责道“煽动性”?

  第一次写影评居然用在这个片子上= =

  首先一在腐国生活得很滋润时不时有机会接触嘎嘎蕾哈娜水果姐姐TAKE THAT的gay DJ看到关于乌干达的极端反同的报道,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虽然有点普世价值观什么的意思,但是我觉得他的意图很好。

  其次采访从民众、教会、政府这三个很关键的角度入手,民众采访的范围包括男女老幼,教会和政府都找了最关键的人物进行采访;还有相当多的gay的现身说法,这样的调查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被说片面。

  最后Scott临走前给躲在贫民窟里的基友们买了两大袋子生活必需品,有点煽情,但是还是很感人!!

  吐槽

  乌干达人民英语讲得真***好...为什么啊!!

  反同的概念就是基督教随着殖民侵略带给世界各地的,结果百十年后殖民者们的国家对性越来越开放,受侵略的却从开放走向了封闭,真是讽刺。

  《同性恋的禁地》观后感(九):一次深入虎穴的旅行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并无同性性行为禁忌,但在成为民主国家以后开始对性少数人群展开猎巫行动的国家。报纸上登载着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性少数人群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住址,鼓励大家积极前往骚扰,至少是把他们赶出社区。很多人只好东躲西藏,生活极度悲惨贫困。国家法律中认定一次双方自愿的同性性行为就可判处终身监禁,多次即可判处死刑。若有性少数人群敢为自己争取权益,等待他们的恐怕是无情的暗杀。

  猎巫行动的理由是对基督教的忠诚、对儿童的保护和预防性病之类。事实是这一行为导致性病感染率一路走高,经常有人打着预防同性恋的名义随便强奸少女可能是重要原因。人们争相利用各种场合表决心,大谈自己对于性少数人群的仇视和对同性性行为的零容忍来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性,呼吁进行更严酷的立法,也不知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恐惧,总之看起来很像是在表演+互相监督+挑动群众斗群众。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名英国的男同性恋,他一再声称在自己国家一点也没有感到歧视和压力,这也多少让人有点意外。英国直到1960年代才将同性性行为非罪化,1980年代以后才陆续开始有人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没想到时代变化如此之快。不过这次深入虎穴的旅行还是给他带来了恐惧:当地一名反同议员得知了他的行踪和目的后,很快发动了警察来追捕他,令他也不得不东躲西藏,多次感到非常愤怒,甚至怀疑乌干达和自己的祖国是否在同一个地球上。

  片中采访到的一些乌干达的黑人同性恋者好像比其他黑人要好看一些,无论男女。这大概既有生理因素,也有文化(阶层)因素。不过我很为他们的安全担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