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兴衰》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5 21: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精选10篇

  《帝国的兴衰》是一部由段鸣镝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一):最后总结表面看是御史大夫丞相能力造成

  140分钟讲了这样一个事情

  帝国似乎陷入了某种悖论之中。他需要建立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是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它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西汉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所以它进行了多种社会实验。显然,这些实验均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以小农经济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在其后的两千年里,不论多么伟大王朝,都没有逃脱西汉帝国谱写的命运

  帝国的兴衰看着似乎是御史大夫和丞相的能力决定。。其实是要有一个合格的皇帝。。。皇帝世袭制又不可能保持每个皇帝都合格。。。皇帝不合格百官必然混乱问题自然就来了

  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都可以解决了。。。。

  片子开始全然无视梁王刘武腰斩的晁错死在了车里。。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记"大汉帝国"观后感

  很久没看纪录片了,尤其是我国的历史纪录片,上一次看还是那部大明宫,只记得情景还原得美轮美奂,历史脉络梳理清晰,是一部非常上乘的纪录片电影。

  这次的这部大汉王朝,虽然在制作方面比不上大明宫那么精致,但也不失为一部佳作,对于西汉帝国的兴衰分析到位,最后的总结相当精辟,值得一看。

  西汉建国初刘邦收回异姓王的权利,分封同姓王,景帝时期削藩实现完全中央集权;吕后推行分田制,轻徭役,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再经过文景之治,八十年间为汉王朝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都为武帝发动战争讨伐匈奴创造良好政治环境物质基础。西汉之后的节节胜利更是象征了帝国的强盛

  然而连年累月的战争也耗尽了国家的财富,为王朝的衰弱埋下祸根,中期土地的私有买卖,又造就了一大批豪绅,更是隐患重重。

  豪绅盘剥农民

  农民沦为流民。

  社会又怎能不动荡呢。

  即便最后那位圣人帝王莽推行王田制,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的一厢情愿理想国终究只存在于理想中,现实永远都是最为冰冷残酷的。

  短短两个小时的片长,将一个帝国的兴衰娓娓道来,就好像一个人一生般,从弱小强大,再从强大到衰亡,其间因为思想理念自己做的许多决定,在使国家繁盛同时也早已埋下了毁灭因子。分田制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却默认了土地的私有性;政府收回矿盐等产业经营权,导致热钱流向土地;土地买卖培育了一批豪绅,豪绅盘剥重利,民不聊生,于是社会开始震荡。

  王朝既是监管人,又是被监管人。独裁导致腐败,灭亡是必定之路。

  这也是之后所有王朝在不断轮回的历史。

  归根到底,只一字可概括。

  那便是“利”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才是中国人真理吧,这才是治国之本吧。

  追记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刘邦,吕雉,韩信,王莽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王莽,这位殉道者般的皇帝,抱着他的理想,最后落得一个凄凉结局,不免叫人唏嘘。这样的人,难说对错,只是最终这举身赴死的姿态,依然让我心生敬意,被人民狂热推举上位,最后又被人民蚕食而亡,历史这东西真是讽刺悲哀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三):没写完= =

  我只是偶尔陪奶奶看过几次考古纪录片,没想到某天在微博上吃了安利,加上最近无聊就去看了一下。所以从一个对纪录片无兴趣的素人角度来说,它真是太惊艳了——观影数量低下限制了我对这一部纪录片的想象力 XD

  场景人物表现力等方面不作评价,配音似乎被人诟病(以及字幕古文和配音白话也有所争论),但是个人觉得是能够渲染出一定氛围的。此外,网传有5集被阉割成3集,但是目前粗略找到的版本似乎只有两种,一个是5集20~30分钟的,另一个是3集60分钟左右的。大概那真正的5集版本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看到的。期间数次穿考古发现带来的许多证据以及专家解读,仿佛是两个时空遥远呼唤回应

  整个片子最为出色地方还是从经济学(小部分人口学?)的视角讲秦至西汉王朝的兴衰。一开始重复频繁出现高中历史课本上的词汇,什么帝国封建制中央集权郡县制……幸亏上过高中(。)所以顺利地看了下去,感觉是一次历史知识的拓展与温习。但是,如果将图穷匕见一词打一个应用错误比方,那么这部片子的鸿图就在引用《史记》那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迅速展开,显出锋利匕首,割开了一个清晰无比的历史画卷

  汉王朝吸取秦灭亡教训。如果要维护国土,势必要加强中央集权。从秦的郡县变为汉初的分封郡县并行,完全是为情势所迫。掌权者的眼睛看得很清楚,分出去的土地最后还是要收回来的。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于土地制度的解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社会的维稳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

  ……emmm 几周前写的了,后来有事儿没写完,现在也不知道那时候想些啥了,估计得重新温习一遍才能再把观后感写完了233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四):历史真是个死循环(5集版)

  2011年的作品。并没有改变常规的纪录片叙事策略,采用更倾向故事片的拍摄手法,并且加入解放后中国几个时间段对西汉的重大考古发现的真实影像资料,创造了两个时空之间相互对话的时空线索,本人认为非常出彩。影片输出的价值观更是承载了导演野心,但倒不至于网上说那般危言耸听不然杜牧借古讽今的《阿房宫赋》也不会被选录进中学生语文课本里了。

  主题虽然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中国封建帝制下小农经济悖论,但我更愿从人性角度去解读,人性都是趋利的,正如第三集所提到的司马迁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许只有真正从根上改变家天下的狭隘眼界,才能打破中国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怪圈吧。

  以上为本人看过本片之后发的几句牢骚,现在拉回正题。任何内容都是隐藏在形势之下,本片的情景再现部分达到了形式感的极致,下面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美术制作非常精良,使用电影场景的置景方式,人物造型还原度高。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影调笼罩着一层淡淡铁的青灰色,不知是否是为了和秦汉时期正式进入铁器时代呼应

  其次,为了追求画面质感,使用了非常形式感的布光方式,就连专家采访背景的打光都非常讲究,让人联想到了杜可风早期的作品。而且光影已经完全参与进了叙事,比方有这样一场戏,前景特写油灯突然熄灭,后景的王莽完全没入黑暗之中,来隐喻王莽的最终失败。这里还有个非常赞的细节,布光方式有做到根据西汉帝国的立、兴、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帝王由百废待兴的初期部分身体埋入阴影中,到鼎盛时期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再到帝国垂死的末期完全沉入无边的黑暗之中,这完全是电影的手法了,可见各位主创的用心

  最后,再来夸夸3D空镜的布排,有效渲染了气氛,而且做得非常有质感,但是可能由于制作经费原因,秦、汉两朝的灭亡用了同一组空镜,反而达到了前后呼应的轮回之感,经费不足的小小瑕疵就是某几个空镜在转场时频繁出现,以至于让我强迫症爆发有点出戏了。

  音乐是央视的固定搭档乐音飞扬做的,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说完了形式再来讲一下内容。故事架构基本是按照西汉帝国的建立——繁荣——衰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中间穿插与秦帝国、战国、春秋的纵向比较。以《史记》、《汉书》为蓝本,一连串的历史小故事微言大义,构成了二百年间国家的命运流转。

  说句题外话,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也同意本片论点是因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但万事万物包括宇宙都有它的气数,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缺一不可,正如鼎盛的汉武帝时期迎来了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温暖期”,温暖湿润气候为经济完全仰仗于农业生产的社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帝国摇摇欲坠的王莽新朝二年,黄河突然改道,这一天灾杀死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变成了帝国灭亡的导火索。

  再说到文本,解说词在尽量减少抒情和任何感情色彩的倾向,可以说用的非常克制。对于一部评述历史功过的纪录片,能做到这一点本人认为非常难得,也非常得智慧

  但在第二、三集中,有一处文本BUG,两次重复交代吕后杀韩信的信息,而且也没有前后递进的关系建议修改解说词。P.S.吕后对镜拔簪子和屋外竹签杀韩信的平行剪辑点赞。

  专家采访少而精,点到即止。比起用采访来抻时间的某些同行,简直是业界良心

  从节奏上来说,通篇没有高潮,叙事平缓娓娓道来,平铺直叙悬念设置缺点就是缓慢的节奏易产生审美疲劳兴奋点、悬念点设置的缺失也有中途流失观众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拥有足够艺术性,但是缺少必要的商业化。

  总结,以纪录片在当今中国市场上的生态来说,能看出创作团队的用心和投入,所以值得肯定的是艺术上非常成功。但是商业上注定是失败的,这也是市场所决定的,不过幸好有CCTV来保驾护航,不至于伤害创作者的利益。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五):中国体制正名之开始?

  这部纪录片部分的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不仅仅是探讨哦——CCTV怎么会突然发神经心血来潮搞这么一个纪录片,结合最近中国主流媒体鼓吹“中国模式”之云涌风起,想必各位看官也懂了吧。

  所以,不仅仅是探讨哦!这其实包含了中国统治阶层想法意志。这部纪录片要从几千年的历史中,证明中国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但是电影仅仅探讨了秦汉制度的变迁便戛然而止,让人感觉非常不给力

  记得有观点认为,中国从来没有或者仅仅有短暂封建社会(战国),便迅速的成熟起来,从“王国体制”转向“帝国体制”。以后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的变化,都是对“帝国体制”的完善

  古代的帝国其实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是在我感觉帝国是排他性的,强大的,独一无二的。帝国高高在上。因此成为一个帝国,便需要征服所有的(手下,周围的国家)。实际历史中也多数如此,但是少数情况,比如满清&俄罗斯帝国,互相不能征服,偶尔有交集但是基本不互相打交道。但是清帝国在自己的圈子里(东亚),俄罗斯在自己的圈子里(欧洲)还是比较唯我独尊的,此帝国也。

  不单单对外,对内也是如此。帝国制度要求国家首脑的权威绝对的,不容挑战的。所以罗马前期是民主制度,后期是帝国制度。

  有一个比较有趣现象——民主制度常常会不自觉走向帝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说一下,让我也长长见识

  中国这边,秦始皇扫平六国以后,充其量从6王之一变成唯一的王。而并非严格意义上帝制。但是他改革了政治制度,废除分封制,开辟郡县,海内归一,秦王转变成了秦帝国。

  我一直对西方的元老院制度比较好奇(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5%83%E8%80%81%E9%99%A2)——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这个制度,中国有记载的周朝一直实行的是士大夫制度。我猜西方的元老院是从部落氏族会议或者部落氏族联席会议发展而来。这么说来,中国类似元老的角色应该是诸侯

  希望的元老和中国的诸侯其实还是有差别的。西方元老最初还可以选举,每个人都可以做大元老。而中国的诸侯之上还有一个大诸侯,虽然实力未必比诸侯强太多,但是道统上还是高出一筹的,所谓礼乐征伐皆从周出,至少也要周承认。也许是这一点点差异导致中西后来的制度选择完全不同

  我不清楚希望为什么元老院制度(发展成现在的民主制度)现在还是这么盛行。中国的诸侯制度之所有被废除,据说是秦认为周之所以亡是诸侯作乱,所以诸侯靠不住。(即,中国的上位者,始终以周之继承者自居,当自己做唯一的一),而西方的大元老,即使做了上位,确依然有“平等意识

  这种一的思维,也许是导致中国将来政治制度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始终围绕着如何完善“一”,而没有考虑过脱离“一”这种状况

  当然,各位看官可能又回悲叹中国人的奴隶性,劣根性,我觉得大可不必,刚才我们说过“民主制度常常会不自觉的走向帝制”。理性的看,现在还不能确定哪个更好一点。

  这部记录片——或者说不如说是中国历史证明了,如果选择“一”的体制。那么比较专制的帝制是必然的。我想,这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是大坏蛋,都是专制狂。

  且说刘邦。

  高祖发迹之前据说是乡村里的流氓,极其为“万世一系”的日本人所瞧不起,称其位“典型的中国人”。如果大家看过区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笑话,大概就知道日本人指的是什么了。

  刘邦靠县长秘书萧何照顾弄个村长干干,还靠吹牛骗到了乡绅女儿。跑京城出差看见皇帝出巡,哈喇子流到街对面:啥时候我能这样?爱骂娘,爱朝别人帽子里撒尿,爱泼别人洗脚水,爱穿布衣(他不是韩寒)。。。。。。就这么个人物,成了中国的至尊。(我觉得中国现在拆迁队里这样的人可能比较多)

  传刘邦刚坐了皇帝,不改草莽本色,日日和一帮革命年代的哥们寻欢作乐。这帮家伙当着刘邦的面拔剑起舞,或者当众猥亵舞女,或者就地撒尿,却让刘邦忧虑起来。

  这种忧虑和宋太祖在革命成功,同昔日如同自己一样兵强马壮战友喝酒的忧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忧虑和明太组驱除鞑虏,严厉惩治贪官污吏,限制百姓择业,限制人口流动的忧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正常人的思维,不能说他们就是专制狂人,换你,你也一样。用周鸿祎的话来说:你想用我对付雅虎的招数来对付我?没门!(且不说谁是谁非,傅胜果然25仔和周翻脸了,周至少不是权、舆论两失)

  看到这里,不免有看官又开始恨恨的磨牙!!!民族劣根性丫!奴性丫。。。。。。

  大可不必。

  假设不是国家政治这么遥远的事情,就是一个项目组,具体的项目问题,比如招人用人,比如业务洽谈,比如架构确定。你觉得民主开会决定,合适么?

  我觉得这是最烂的方式。

  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项目组治理,我极少看到民主决议的。而仅仅在一些比较不重要的场合,比如周末teambuilding去哪里吃饭。甚至同事调动位置这样简单的事情,民主讨论得出的方案(肯定非常困难的得到,具体过程不表)肯定是一个比较烂得方案。

  人性如此,怎么会此非彼是?

  你信不!!!!!

  好吧,我不是民主控,砖头尽管砸过来吧。——我只是觉得,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顺便说一下,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过,民国初年体制便是比较原汁原味的民主,但是沉没在府院之争和内忧外患之下——这种体制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太低下了。

  最近的舆论,似乎有为李鸿章,袁世凯等正名的趋势,或者说,至少不抹黑抹的那么没逻辑了。那么是否可以认为:爱国心切,情势紧迫,容不得争论,且做就是了——此即当时所谓的政治斗争。即使到而今陈邓之间也“两个聋子,谈什么谈”,不管那么多了,“摸着石头过河”。。。。。

  这方式未必正确,也未必可以轻易完全的否定。即如宗教般的迷信民主。那是不科学滴。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六):中央集权的没落?

  从武帝到王莽,完全的国进民退到完全的复古乌托邦。

  之有中国概念以来,统治者一直面对着这样的选择。

  国家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就必须建立官僚制度。但官僚制度尾大不掉,引发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社会动荡。既得利益者阻挡改革~~~

  如果社会主义土地收为国有,完全平均社会财富,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同时官员不做事,要造反了。行政效率上不去~~

  非左即右的难题。

  西方工业化以后似乎这个问题没这么严重了,不过从欧洲来看这些也只是暂时的。欧洲人迅速殖民其他国家,通过大量掠夺资源把这个问题缓和了。但世界瓜分的差不多了,又跑回商鞅军国主义,爆发两次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提高,问题再次缓和。

  《帝国的兴衰》观后感(七):当裁判员成为运动员后的故事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会押韵。帝国似乎陷入了某种悖论之中。他需要建立官僚体系治理国家,管理利益集团,尤其是商人阶层,但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片中反复提及暗示),人性和现实都让官僚体系不能坐视各利益集团的强势,官僚集团逐步异化为利益集团,掌握政治资源的官僚集团根本无法制止作为利益集团的自己疯狂掠夺国家和商人的财富,把多数产业收归国有,对商人采取重税,没收财产等方式进行“惩罚”。另一方面,资本的本性也是逐利,当没有再生产的渠道后,只能流向土地。这时,官僚集团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西汉灭亡)。如果将土地也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彻底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王莽失败)。西汉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所以它进行了多种社会实验。显然,这些实验均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中华帝国的悖论,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不论多么伟大的王朝,都没有逃脱西汉帝国谱写的命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