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8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精选10篇

  《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由米兰达·鲍恩执导,罗里·金奈尔 / 蕾切尔·斯特灵 / 约瑟夫·马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一):是爱还是性

  给五分,其中一星给拍摄

  这部剧跟以前看过的英剧拍摄手法不太一样

  整部片采取剧情穿插的方式,不仅仅是故事的交叉叙述,还有时间顺序上的交叉展现。让人边看边感叹,原来是这样。就像是一篇论文,一边给出结果,一边解释原因提供论据。

  镜头切入的时候,全是近景,妈妈搓灰时的灰尘母亲发丝动作特写姐姐奔跑摔倒时的白马,采蜜的蜜蜂。刚看的时候,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整部片子很多次拍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夕阳中的郊外草坪,透过斑驳树影投射下来的光斑,从窗户投射进来的阳光,海边柔和的光,黑暗湖水中唯一的一束光,非洲沙漠上带着热浪的昏黄的幻影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姐妹舞会上溜走,跑到河边游泳后,姐姐在岸边起舞的那一段。昏暗光线宁静的湖水边,一位曼妙的女人伴着歌声起舞。姐姐跳舞的那个背景,让人想起莫奈的花园。还有当Gerald与Rupert乘着小船在湖中顺流漂荡,以及宾客撑着浆缓缓滑动的画面,简直都是那些经典油画的重现。

  所以,这部影片视觉上已经让人印象深刻了。

  回到短剧的主题。并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感觉片中有大量文学气味很浓的对白。对人性,对爱,对性,对信仰的探讨与质疑。直白,却又晦涩

  上半集专注于探讨时代发展人们对爱与性理解变迁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不仅仅是人们生产力提高科技发展使人们用汽车摩托车。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带动观念转变传统观念中,爱与性是一体的,性是令人羞耻难以启齿的。然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幸福感不仅仅来源物质,更来源于精神身体上的满足。精神满足来源于爱,然而性,作为动力,提供了身体上的满足。下半集则侧重于探讨爱与性的关系。有没有可能存在没有爱的性,或者没有性的爱。

  上半集写了四个关系。Ursula与军官,Ursula父母,Gudrun与老师,Rupert和那个上流社会女人以及Gerald。Ursula 的母亲在前半段代表典型的传统思想——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正确的,把性单纯作为怀孕生子的途径而忽略它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难以面对自己性欲,对性难于启齿。Ursula与军官,Gudrun与老师,代表两个新一代新的性观点的两个阶段。Ursula已经从传统的性观点中解放,并通过怀孕流产这件事正视了自己的性欲。不为之可耻,承认性是自身的欲望之一。但最终,母亲正视了性,也终于释放了自己新的活力。Gudrun则更加开放,认为it is just a fuck. 不必要为之大惊小怪。但做爱必须是遵循自己意愿的,与自己喜欢的人的行为。毕竟归根结底,它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原始性欲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做爱,这种行为在一开始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个人utility最大化更无从谈起

  Rupert是上半集中最有趣一面。因为在讲述他的时候,许多复杂因素参与其中。他是神父,他说科技变革更应该让我们相信:因为上帝,我们才是最智慧人类,从而有这些发明创造。他虔诚地信仰着上帝,因此他坚持传统的性观点。女人爱男人,男人爱女人。他同时是一个只能对男人有真正爱一的人。他爱Gerald。两人在湖中小船的那晚,他就很委婉地表明自己对Gerald的敬佩或者说另一种爱。所以当他在火车确定自己的性取向而被侮辱时,他愤怒慌张,又迷惘。上帝没有告诉他男人可以爱男人,上帝告诉他当你爱别人时,别人同样会回报你爱。同性恋最出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可,和信仰冲突在这里被探讨。当确认自己的性取向,他抛弃了信仰,实现了自我认可。但是因为缺少社会认可,他始终没有出柜。这种结果,可能还是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可度依然不高,即使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虽然同性恋越来越普遍,但它依然没有达到异性恋的那种认可度。不管是生理上,还是精神上。

  同性恋中,性与爱是一体的,男人与女人可能因为爱在一起,也可能因为性在一起。Gudrun与Gerald既因为爱也因为性在一起,但是恋爱中的女人,嫉妒猜疑不安,让双方精疲力尽,最后只能分开。但是在同性恋身上,性与爱是分开的。像Rupert一样,他可以满足Ursula的性欲,同时保持对Gerald的爱。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异性之间爱与性的深刻理解。然而对于同性之间爱与性的理解,由于现存的社会歧视,人们似乎不能走的更远。就像剧中,即使结尾Rupert在Gerald床前哭泣,他也没办法说出他的爱一样。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二):何处有真正的爱人

  两个普通中产家庭女孩,母慈父爱自由成长心理大体健全;一个是教师循规蹈矩渴望爱欲结合正常感情,一个是艺术家特立独行追求灵契身融的情爱关系。或许,姐姐有伦理观念,期待天长地久妹妹却要打破桎梏,在新鲜刺激里找寻灵感,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什么,身上散发着一种坚定而明确的力量。 而她们遇上的男人,或者是头脑简单、行为粗暴军人,或者是草根出身迷茫怯懦牧师,或者是内里灼燎、人却已老的教授,或者是心有创伤冷漠不群的矿主。不能寄望那个军人会有任何改变,他需要的是一个甘为卑下、唯命是从的小女仆,帮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供他发泄那点可怜的性欲;牧师需要直面自己,需要更多一些勇气,多一些男人的魄力,对厌恶的事说不,对喜欢的人坦陈心迹,他或是因出身而自卑,始终受着莫名的桎梏,缺少一颗自由奔放的心;教授那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生不同时,是造化弄人,无力改变,而他抛家弃子的行为实在不理智选择了便需坚守,为情感情欲驱动,点燃自我意识,这有情可原,但要明了自己的身份处境责任人生并非只有情感、情欲和自我,到老了依然看不清自己,是可悲的;矿主杰拉德,我爱他这种危险品一般的男人,又爱又怜悯,但我确信自己并非救世主(包括对牧师也是如此),治愈不了他心灵上的创伤,我期待他借着那满架的书自我疗愈,内外都强大起来,他爱上了妹妹,妹妹也爱他,可那种爱是附着于肉体的,他无力拿出那伤痕累累的心灵与爱人碰撞,妹妹探不到他心的属地,便如刺猬一般对他竖起了藩篱,这让他痛苦不堪、无处宣泄(儿时的心理创伤或导致暴虐,自虐或虐他,他虽冷漠,却无伤人之心,或者说,无伤人之心力),赤足跋涉沙地,寻求基督的慰籍,基督却把他带到了天堂,也许他应该归属天堂,我相信他俩是真的爱上了彼此,却因男人的心理隐疾书写了一个悲剧。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正常中产家庭出身的女性内心强大,自我明了,遇着的男人却各有各的隐疾。我能否理解为,男人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愿每个人学会自我疗愈。 我们或许用坦诚爱心培养出了或柔或刚、心理健全的女儿,我们的女儿长大成人后,走到社会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男人呢?她们会不会寻寻觅觅,却找不到灵魂伴侣?她们会不会心疑惑,问上一句,何处有真正的爱人?她们会不会因此受挫,而宁愿投向同性的怀抱,或在孤独里了此一生? 我看到安娜在抚育她最小的孩子,他还是个小婴儿,他是男孩吗?希望他在这样的家庭里,长成真正的男子汉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三):荒凉爱欲

  脱缰之马,呼啸之风,海浪翻滚,海鸟嘶鸣,无穷无尽的沙丘,干涸开裂的地表,永远高光使人目迷的阳光,正如情人喷薄欲出无边释放的能量

  性,对于爱而言,分量多重?

  《恋爱中的女人》2010年BBC版将劳伦斯两部小说《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合二为一。数对男女花了3小时讨论,传达劳伦斯对于该问题矛盾与反复,挣扎与痛苦。

  母亲Anna:老式保守的女人。

  从开始Anna就不信任婚姻,草草和Will结婚,生子。作为家庭主妇厨房碗筷、晾衣、洗衣、叠衣、摆餐具。Anna足不出户,明知丈夫对自己有爱有欲望,却羞于欲望的表达,宁愿让丈夫花钱到酒馆和女人发生关系,只要他还会回家。

  性对Anna而言,只是生育的必须过程

  女儿Ursula的激情和丈夫的忠诚让Anna最后还是冲破心理界限裸体与Will相对,相拥。

  姐姐Ursula:公开要求性满足的女人。

  在上部开篇,被突然脱缰的马冲撞而致小产,腹中私生子是在军人Anton离开服兵役前夜的激情结果。没有孩子的牵绊,Ursula更加容易放手Anton,因为他根本无法满足她身体的欲望。听到分手原委的Anton将Ursula压在身下,终究也没让她获得满足,可笑的Anton在战败者的报复心理下半途扔下Ursula,并令她光脚步行回家,感受真切的痛。

  在Ursula的恋爱哲学里,既然存在完全不为爱的性,那么也必将存在不为性的爱。

  妹妹Prune:走得更远——性并非什么,及时行乐或者施与,却不敢把握爱情的女人。

  rune曾做伦敦有妇之夫画家Robert的情妇,不顾道德伦理,只效忠于自己的欲望。Robert却是完事后转身离去的男人,而且自信不足,始终怀疑美丽年轻的Prune怎会爱上年老有家室的自己。直到Robert之妻带着两个小女儿来到沙龙当众羞骂Prune“Bitch!”,Prune终于放手。之后Prune终于成名,开办自己的画展

  野外写生的Prune与贵族Gerald相遇,后者傲慢尊贵,前者不屑并反抗。Gerald介绍Prune做妹妹的家庭教师,高傲的两人为彼此折服,随时随地“性”,Prune却从未真正屈服或属于Gerald。但是Prune嫉妒Gerald和德国贵族女子跳舞,察觉Birkin对他的暧昧情愫。在非洲无垠的沙漠,Prune向Gerald摊牌,他们属于两个世界的人,Gerald不能像个男人一样爱自己。Gerald就像世上最昂贵食物,一入口很美味,但终会腐烂。

  妒火遮眼的Gerald将Prune掐得几乎断气,Prune哭喊着终于承认自己不敢爱Gerald,他会如世界上其他男人一样,怎敢留他?当然想留他!害怕,所以放手。

  牧师Birkin:poor guy。

  他可以放弃上帝,放弃工作,放弃原有的生活轨道,只想拥有爱,并且可以不分男女而爱。曾对Gerald有情,意迷情乱的火车斗室间,二人距离如此之近,试探的轻吻,被Gerald猛推开,并扔下一句“死基佬”转身离开,Birkin从此不再相信上帝——上帝只能做到令他爱上别人,却无法突破性别禁忌对方也爱自己。

  irkin曾拒绝Ursula的求爱,之后被表妹Herminone纠缠发现对Ursula有爱却不敢在众人面前公开。对神和人都感到失望的Birkin重新追求Ursula,只想获得内心的平和渴求不同寻常的结合。

  贵族Gerald:看透性,却得不到爱的男人

  Gerald老父重病弟弟早夭。多年前,弟弟因Gerald的劝导放下捡到的枪,卸下男人“那话儿”的弟弟反被父亲毒打,饮弹自尽。Gerald终日怪责自己害死弟弟,也用男人的“那话儿”征服更多的女人。但他从Prune那儿获得的性却是对方施与的同情和怜悯之恩泽,不能代表有爱。

  好友Birkin挑衅Gerald在床上耗尽体力,Gerald能清晰看清,男女之间虽说通过性来联系,但性和土地、阳光、空气一样,是普通存在的,只有爱是特别的。他从风流中意识到对Prune的真爱,Prune的若即若离令他身心疲惫,跋涉过荒漠,跪倒在孤苦伶仃十字架面前,虚脱,不再醒来。

  影片中反复出现马的意象:开始自由不羁,无拘束。如电影中所有男女都曾裸奔,裸泳,裸体相对,彻底的抛弃道德伦理羁绊。在Prune和Gerald相遇那时,Gerald便概括马的特性:要么自由自在,要么被人驾驭。

  爱情恰好是有约束的,对于恋爱双方。一旦陷入其中,再潇洒的人也会捕风捉影,猜疑,争风吃醋,折磨自己,折磨爱人。雪白的脖子,相爱时印满爱怜温柔的吻,反目时钳子一样的大手截断声息吐纳。“马”在爱中沦陷,不辨来时路。不管出发点始于哪里,爱和性到最后,都是荒凉的虚无。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四):where love leads us to ?

  当Gerald松开掐住Gudrun的手,脱掉鞋子,走向无尽的沙漠时,我知道他放弃了所有。沙漠中的十字架没有带给他救赎,却更像一座坟墓。指向的不是永生,是死亡。他喃喃地说:I‘m sorry, I'm sorry. I've had enough. I want to go to sleep. 干涸的沙漠中,流下了他最后的泪。Gudrun 抱着姐姐 Ursula 说,她爱他。 他们相爱,却不知道怎样好好相处,缺乏信任,对对方,也对自己。

  我正在看小说原著,只看到一小半。同名迷你剧改编有些大。但视觉的冲击确实更令人印象深刻。恋爱中的女人,关乎恋爱,关乎女人,却无关美好的爱情。就像书里面,Birkin对Ursula说的那样,爱和恨一样,只是人类众多感情中的一种,爱不比恨高尚,也不比其他任何一种情绪特别。为什么,我们视爱情为人类最崇高的情感?

  很喜欢D. H .Lawrence对爱情最直接的描写。除去我们对爱情过于美好的幻想,还原它本来的样子,并不容易。因性而爱,因欲望而爱,因越来越深的了解而害怕对方,因无法相守而互相伤害。爱情,不能带领我们走向天堂。

  人性,是最难以捉摸的。太多面,太善变,太复杂,太脆弱,又太黑暗。直面自己,需要莫大的智慧,更需要勇气,还有时机和运气。当女人恋爱时,会更多的认识自我。是面对还是逃避,是欢喜还是恐惧,由命运决定。自己,能做得太少,能承受的太有限。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五):害怕爱,不论中外,不分东西

  什么是爱?什么是爱情?性和爱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这个剧目一直在问的问题。此外,剧中,尤其是第一集中常常出现的有些耀目的阳光和奔腾的骏马,好像在隐喻着女性的自由,或者是,女性内心到底是渴望真正的自由,还是渴望被一个男人所征服?

  保守的姐姐实际上一直在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感情,不羁的妹妹实际上一直在逃避内心的恐惧和感情。当妹妹十分痛苦地对姐姐说“我不敢去爱他”时,我想起《性爱大师》里面的女主角。有时候,倔强的独立只是因为害怕依赖,因为依赖和亲密会有一种强烈的脆弱感,因为依赖和亲密有个影子叫做分离,就如同妹妹所说,“我用什么能够留住他一直在我的身边?”

  妹妹说,我和你是平等的,我会一直抗争到底。她在抗争的到底是什么?是拒绝男人只将她作为性的对象?她在用什么抗争?像男人一样去把性和爱分开?爱是什么?如果我们在某个人的身旁可以让对方形成对生活中不安的抵御,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被工具化,我们是不是愿意如此去做?这是不是爱呢?至少在人类最开始的阶段,婴儿阶段,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不是吗?

  Gerald(妹妹的爱人)最后一个人走在路上,穿过小路,走过山岭,来到沙漠,然后倒下在十字架旁边——“对不起,对不起,我扛不住了。”也许,他用性去征服女人只是他对抗内心对于失手杀死弟弟的内疚,他需要妹妹这样的一个女人的陪伴。在他父亲离开人世之后,他猛然间崩溃,是不是对他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可以去原谅他?而父亲永远留给他的只是一个背影。

  最后这一段的配乐是非常轻松的钢琴曲,是整个剧中最轻松的配乐。是导演想在说,终于每个人都放下那些个包袱,Gerald可以睡去,妹妹可以说我是那么地爱他,而Rupert也可以接着死亡的名义可以真正近距离地接近他一直的真爱了吗?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六):细节取胜的剧本

  D·H·劳伦斯,一个八十年代如潜流湿润过中国大学校园的名字,这部剧改编于他的《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两部作品。

  这部剧描述了三个女人的爱情,母亲和两个女儿。二女儿葛珍是剧中主角,这个角色取材于《恋爱中的女人》。而大女儿厄休拉则取自《虹》的第三部分,布兰文家族的第三代。此剧围绕“激情”的意义将故事铺开,细节描写是这部剧最出色的地方。

  母亲倦怠,失去激情,但她理解女儿们。父亲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在回忆中用了这样一个细节:他带着幼小的女儿晃绳子到河的上空,再松开绳子跳入河中。在这样的危险中,在女儿的尖叫中,他开怀大笑。

  厄休拉把结婚戒指归还旧爱:她站在海水中,不舍得离开;男友穿着皮鞋,躲避会弄湿脚的海潮。那双躲避的脚,折射出一颗躲避的心。她怀孕后流产,情人回来求婚被拒。她告诉母亲,她感觉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激情:My feel is more than think. 语言就是这样奇妙,这句话多种翻译版本,无一能完全表达它的原意。

  葛珍爱上老师,她在海边的悬崖上兴奋地大叫。老师很害怕,不敢站上去。女孩认为掉下去是一件很刺激的事,男人喊:掉下去就死了。女孩说:我们一辈子总会过完的,稍微靠近死亡,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活着。此时,青春与中年的对比,鲜明呈现。

  男主角杰拉德是那个不怕悬崖的人。他在书柜顶端取书,不用梯子,而是直接抓着书柜往上爬,身子悬在空中。这个细节替代了对性格描述的千言万语。杰拉德的好兄弟伯基则是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性格,他的形象是很典型的劳伦斯式的男主角,对精神与肉体的追求困在一个不健康的躯壳里,外表苍白削瘦。据说伯基这个角色很像劳伦斯本人,如果真是这样,劳伦斯倒是很像中国旧式文人:扶着丫头,吐血看海棠。

  杰拉德的妹妹是一个只关心服饰打扮的女人,剧中用男主角的一句话概括了她:如果世界末日来临,我的妹妹只会问:你觉不觉得那颗融化的太阳和我的腰带很配?

  故事的结局当然不是大团圆。那是奥斯汀干的事,劳伦斯不写喜剧,他只关注灵与肉,永恒的主题。

  《恋爱中的女人》观后感(七):灵肉纠结中的精神困境

  基本上没看懂,因此下面都是结合剧情猜的。看过DHL原著的或可为我解惑。

  故事主要场景设置在一战前后,第二集开头穿插了段爬出堑壕冲锋的战场场景,虽然很短,但我觉得对理解Gerald这个人物已有一定帮助。他用Rupert给他的生日礼物打火机砸死了一个德国兵,并爬出堑壕完全暴露在火力范围大喊大叫,来杀了我啊,结果被炮弹炸昏了。从后来Rupert的补述得知,他赢得了一枚勋章。

  全剧主要人物两男两女,一对朋友Gerald和Rupert,一对姊妹Ursula和Prune。

  Ursula和度假中的士兵Anton热恋,发生关系,有了私生子,但由于野马脱缰而胎死腹中,她藉此领悟到自己从Anton那里追求的是奔放的性与欲望,而非带有束缚感的爱与婚姻。在Anton再次找来后,她把戒指还给了他,并坦言"他不能满足她",自觉受到羞辱的Anton企图强暴她,还在半途将她撵下车,没收了她的鞋,让她徒步赤脚跋涉回家,感受"痛意"。在Ursula和Anton的关系上,无论性还是爱都遭到了彻底失败。

  妹妹Prune,波西米亚作风的女画家,混迹伦敦上流社交沙龙,奔放不羁,纵情声色,不以道德为规范,奉行及时享乐,bright young people式的生活方式。她勾引有妇之夫的画家Robert,Robert却不相信他们的关系能维持长久,一夕交欢后他匆匆离去,Prune回到伦敦在沙龙上肆意笑谈这桩风流韵事,不意Robert的夫人带着子女出现,告之Robert已背弃家庭出走,因为"无法继续日后乏味的生活",被怒斥为"妓女"的Prune强装笑脸无言以对,只能在人后偷偷饮泣。Prune和Robert的这段关系是否说明光有性不要爱也是失败的?作为那个时代大名人的Edith Sitwell及Wyndham家庭的名字出现在了沙龙的闲聊间。

  Rupert,牧师,无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科技的进步(剧中以摩托车和打火机为例)都能被他解释为上帝荣光的彰显,但在隐秘的凡夫俗子的生活中,他是个同性恋,暗暗恋慕着自己的好友Gerald,却不敢坦白,只能借由"歃血为盟结拜兄弟"这类古怪的理由来接近Gerald,可惜在他婉转曲折地表白心意的那天晚上,一桩悲剧打断了Gerald对结拜这桩请求的进一步反应:他的妹妹Diana在游湖时溺水身亡。Gerald无力挽救她,更糟糕的是,父亲认为他需为此事负责,而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爱Diana。这几乎就像是童年他弟弟那桩悲剧的重复发生。Rupert离开Gerald家,在返程的火车上他与一群士兵同车,车行中途,在一名士兵的暗示下,他们进入火车的洗手间,但这次邀请被证明只是一个恶意的玩笑,Rupert挨了揍还被骂。这里或可解释为Rupert怀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厌?他不敢对Gerald表白爱意也自认为根本不可能被接受,因此放纵了自己去尝试不负责任的露水因缘?他显然认为性与爱是相分离的,可以有爱无性,亦可以有性无爱。他与Gerald的情谊从战前延续到战后,直到最终他也没有向好友出柜,Gerald根本就不明白他的心思,在非洲的一场舞会上两人跳完舞后Gerald还当众kiss了他,Rupert怪异的表情令旁观的Ursula都觉察到了端倪。而最后Ursula窥见的Rupert伏倒在死去的Gerald身上恸哭那一幕,说明他仍然爱着Gerald。在这样的心理困境下,他对上帝的信仰显然难以维继,他惶惑不安,对继续活下去感到绝望。他请求Ursula与他一起生活,请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结合",大约是明白到她和他有某种"心灵上的沟通"或曰共性?即他们都认为灵肉是分离独立的?他不爱Ursula也无法允诺去爱她,但与她一起生活他将是安全的:他不会混淆两者也不会被强迫要求混淆两者。然而糟糕的是Ursula虽然在Anton那里要求的是性的满足,在他这里要求的却是爱。于是Rupert与Ursula的关系也没有摆平。

  至于实业家Gerald,他是四人中最晦涩难解的一个。实在不明白剧里想说明什么。他有人际交往恐惧症,大概还有一定程度的自闭。生活在富贵人家,他却有种种不合时宜的性情,不善应酬,不喜欢闲聊,做事直来直去,比如在高高的书墙上取书不搭梯子而是直接攀岩式上去。他的弟弟夭折,据他说是自己不懂事,开枪走火,误杀了弟弟。他幻象中见到的那一幕里的小男孩,我认为应该是他自己,他找到枪,幻象外旁观的Gerald希望自己能放下枪,则已经发生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但事实上当然还是发生了,他希望父亲打他,希望自己能吞枪自杀,但这些事实上都没有发生,反映的只是他深刻的罪疚心理。他的妹妹溺水身亡,他对Rupert坦承自觉凉薄。他从一战的地狱里幸存下来,而没有如他所愿死去,战后对生活完全茫然(这种生活态度受到了Rupert的责备),他唯一在身边的亲人父亲又终于病逝。这是一个饱受折磨的角色,根本不可能爱人。他无能给予也无能接受,无论性还是爱对他而言都是空的。Prune只是水面上的一根稻草而已,承载不住他往下沉的重量。尽管一直秉性来去顺从最真诚的需要的Prune这回或多或少对他动了真情。Prune是有自知之明,她根本留不住他。而最终在沙漠中向十架跋涉的一幕,是否说明,他最终归向了宗教?

  也许DHL写尽了人的灵与肉这码子事,但他或多或少必然同时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嬗变时代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困境。灵与肉的纠结只是它的一个层面。从此而言,DHL也好,EMF也好,Waugh也好,他们身上有共同的烙印。

  不免想起了Robert Graves的But It Still Goes On。

  -----------------------------------

  乱七八糟的分割线: 特意为班扬叔Joseph Mawle去看的,于是悲催地发现他又一次演了一个苦逼角色。究竟是为什么呢?从冰火里的Uncle Benjen到Clapham Junction里的Tim到Birdsong里的Firebrace再到这里的Gerald,就没有一个不苦逼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