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10篇

  《恋爱中的女人》是一本由D.H.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59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一):无题好了

  大一的时候读完多利丝莱辛的《好人恐怖分子》时觉得多利丝是多么伟大,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革命,她的故事着眼点不大,但整个故事却很大气,所以我仍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而多利丝是伟大的故事家。

  但是读完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我的脑海根本跳不出“伟大”这个词,故事太简单了,没有任何技巧的故事,不离奇不刺激,很普通。也没有很明显的故事结构,就像在讲普通人的日常,虽然的确就是在讲日常。但是我觉得十分有趣,大量机智深刻对话激情澎湃诗意盎然的心理分析,甚至我觉得没有一句无聊的话。劳伦斯与妻子弗里达也经常那样斗嘴,外人无法插足的绝对空间,这让我想如果能成为他们的邻居该多好。

  书中都是普通人,但是都是不合群也不所谓也不想合群的普通人,但就算同样不合群也各自不同,无法达成一致,甚至一达成一致就会开始怀疑对方。要说到看上去善于交际的人,大概就是赫麦妮了吧。可是她却有独特想法,赫麦妮和伯金总是争论,他们互相太了解对方,赫麦妮想要成为伯金的附属品却总是被伯金逼得不得不去思考,用知识理性武装自己却说着那样崇尚原始欲望的话,伯金了解赫麦妮,尽管赫麦妮嘴上说着原始欲望却一直用理性维持着自己的意志,所以伯金不爱她。

  伯金跟厄秀拉也总是争吵,但是厄秀拉总是会把伯金问住无法解答,尽管他们都是愤世嫉俗的人,但厄秀拉总会用一种融入现实又脱离现实的思考方式反驳伯金,伯金因此被吸引着,虽然说着希望厄秀拉放弃自我跟着他,但就是因为他们都各自保持着自我才能相爱,才能形成一种超越爱的关系

  伯金有着反人类思想,他觉得世界上如果一个人都没有了包括自己都消失了,只有青草动植物的世界将会是完美的新世界。虽然我跟伯金一样,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的时候,会觉得只要有青草相伴就什么都不需要了,但是还没有到达反人类的地步。虽然我跟伯金一样讨厌工业主义,就像我对老家那些霸占了江边的造船厂一样怨念深重,但是我知道现在工业已经诞生了,你没有办法在将他推回胚胎当中扼杀掉,人们习惯了工业的存在,就像伯金虽然厌恶工业却会开着车与厄秀拉夜游一样,无法摆脱了,只能寄希望于适度发展了。虽然我跟伯金一样想要过一种居无定所生活,不想要一个固定的家,但就像厄秀拉说的那样,人到哪儿都得有一个像家的地方呀,伯金没有反驳大概因为他在心里也默认了吧。劳伦斯跟妻子弗里达也总是搬来搬去呢,自传色彩有点浓厚呢。伯金诉说了自己想要的乌托邦,他跟厄秀拉还有其他的几个人生活在一个小范围内,那里的人都是看透世事觉得发生什么都不会大惊小怪的。这个时候厄秀拉的独占欲就显露出来了,她觉得不需要其他几个人,只要他们两个人就够了。关于这一点,我两方都不太认同呢,精神交流圈子像伯金那样就足够了,现实世界却要正常进行,不去关心合不合群,自己做自己不违心就好。

  杰拉德在这一点上跟我有点像,但是他又比我更现实,更理性。他是个矿主,不像父亲一样总在为了实现矿工们的平等担心操劳(话说老克里奇真是一个好老板呐,处处为员工着想,为员工排忧解难),杰拉德看清了工业的本质就是要让人工作,他是矿主,所以他干着自己的工作,而矿工就是该干矿工的工作,各司其职才是完美的,他已经不去思考公平问题了,他在思考机械如何实现自己机械的使命的问题。这一点实在是让理想化的伯金厌恶,伯金恨他,同时也爱他,伯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了,可是却十分爱他,因为他还不完全是一个死人,他还没有停止思考,还持有自己非机械的那部分意识,所以他们也经常争论,杰拉德也爱跟伯金争论,伯金的理想化让他觉得很有趣,他很愿意去跟伯金争论,可是却不愿爱伯金,就算伯金爱他。他说他需要一个女人,于是他与愤世嫉俗的戈珍互相吸引,可是他并不了解戈珍,只是戈珍的活力吸引着他,让半死不活的他感受生命的激情。戈珍了解杰拉德,她为杰拉德的英俊所沉醉,为杰拉德那次夜晚冲动来找自己的行为所打动,但是她无法爱他,尽管杰拉德很爱她,但他们无法达成一致,这是戈珍所无法忍受的。所以最后戈珍选择了那个伪君子洛克也不算意外了,洛克也同样愤世嫉俗,但他了解戈珍,他发现了戈珍的最深处的黑暗,他利用这一点吸引着戈珍,最终还是问了戈珍家庭状况这种问题,还给戈珍提建议说可以去跟杰拉德伸手要钱,你想带戈珍去你那儿就带走好啦,谈什么家庭状况谈什么钱呢,你这个伪君子。嘴上说着自己愤世嫉俗,自己却这么在乎俗事,戈珍不觉得突兀么。说到底戈珍虽然讨厌人群,但到底也是挺喜欢浮夸的东西呢,所以他俩就像是两个可怜虫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起谈论着艺术和世界,这样有意思么,说实话我觉得戈珍这样一个高调不合群的女人是不会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关系的,她会厌倦的,不过既然她跟洛克达成了不要爱情的一致性那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二):犹疑、统一性及生命密码

  生命是一场幻梦,需要深深扎根,沉入水底才能触摸到一点真相。即使那一点真相也常常犹疑在是与不是之间,一次恍然大悟后面总跟着更深的疑惑。又能怎么办,无论发展多少理性,人类还是靠隐藏在身体独一无二的密码来一一辨认。想起最近读的一首诗:泥土和洞穴里的小生命

  [英] 菲利普·拉金

  泥土和洞穴里的小生命,

  在寻找食物,保持体温,

  它们与我们不同,然而

  却有割不断的亲切感:

  我们渴望也有那样的朴素

  有个小窝,小洞,还有小巢。

  而我们感受到的同一性

  ——也许不确定,也许不真实——

  将把我们一直连在一起;

  当我看到石头、黏土、白垩,

  被压倒的小草,摇摆的草茎,

  我看见的,是你。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三):本周日(12月7日)劳伦斯译者黑马老师讲座:性与美 ——解读劳伦斯随笔中的爱欲与性

  706青年空间 深度°沙龙 性学系列第二期

  性与美——解读劳伦斯随笔中的爱欲与性

  主讲人:黑马

  时间:2014年12月7日周日14:00-17:00

  地点:北京海淀五道口华清嘉园15号楼2010室 (706青年空间)

  费用:15元 | 会员免费

  报名:无需报名,直接来现场签到即可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当中最为重要作家之一。他曾经写下《查泰莱夫人情人》《儿子和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学作品,斐名世界。但他同时也因为作品中暴露的性描写,而在保守的英国饱受争议。人们往往同样因为过于重视性,爱欲,淫秽在劳伦斯作品当中的突出地位,而忽视了劳伦斯作品本身内在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诸如劳伦斯本人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当中的刻画,并不单单着重于情色与肉欲。他在作品当中深刻地揭示了一战之后英国凋敝而灰暗的氛围,指出了战争对于人们精神价值的摧残。劳伦斯经由对于查泰来夫人和看门人梅洛斯的情欲纠葛,揭示了英国对立的阶级矛盾,探讨了经由性和爱获得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净化,为西方的精神危机提供了一条反思路径。他从性出发,却不驻足于性;他贴近卑贱,却不带有肮脏。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作家。

  本次的706深度°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劳伦斯作品的著名译者——黑马老师。他将会从多年对于劳伦斯的文学研究角度出发,为我们分享:劳伦斯作品中的爱欲与性,揭示劳伦斯作品的动人之处,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感受文学中的性如何是美的。

  主讲人简介

  黑马,本名毕冰宾,著名作家,编剧,劳伦斯作品译者及研究者。出版劳伦斯作品译文十余种,包括《虹》、《袋鼠》、《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文艺随笔》、《劳伦斯散文》和《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集》,翻译作品有《劳伦斯传》和《劳伦斯绘画》。著有长篇小说《孽缘千里》和《混在北京》,学术著作为《劳伦斯叙论集》,散文随笔集有《心灵故乡》、《情系英伦》、《名家故居仰止》、《写在水上的诺贝尔》和《挥霍感伤》等。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四):说不清感情

  这本书在我这已存放了一个多月了,还从没一本书看这么久呢,前两百页看得雨里雾里的,一度想放弃,既然都借来了,就把它看完吧,之后的两百多页是最近三四天看的,越发觉得还不错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主角们的感情纠葛,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吗?不是行尸走肉般的及时享乐,就是追求所谓的精神享受,或是直接成了没有思想的工业牺牲品。他们对自己的国家似乎没报多大的希望,只觉得该自己去找全新的世界。这真的做得到吗?

  对书中的人物称不上喜欢,只是同情他们。厄秀拉和伯金虽成为眷属,却达不到他们追求的那种关系,伯金希望从杰拉德那得到补偿,却终究未能如愿,在杰拉德死后,伯金应该更伤感了吧,对世界更怀疑了吧。纵使没有戈珍的存在,没有洛克的横刀夺爱,杰拉德也终将走向死亡,他已经没有多少欲望,只希望从戈珍那得到生的希望。戈珍知道自己和杰拉德不可能走到一起,还是尝试了,最终投入洛克的怀抱,虽然艺术家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思想,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敢苟同。有时候还会替戈珍感到可惜

  不知道作者怎能写出这样细腻的心理,对于作者我只有浅薄的认识,只觉他也是生命的一个奇迹写作中的天才

  《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五):二十世纪初不列颠的爱情

  前言

  时光若是让不列颠倒回到20世纪初,或许国人们会惊讶于其与当今国内的光景相似,新的生产设备和机械在不断涌入这个社会,而在灯火璀璨如伦敦般的国内大城市里,纵情声色的艺术家在如蓬帕杜尔咖啡馆一样的地方如鬼魅般徘徊,由此人们不得不有警惕性,就像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所描写的那样,Romantic正在时代中消亡(虽然他描写的是民国时代的故事,但是却隐喻着当今)。我们难免是会放松警惕,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只不过曾经在国外发生的工业革命和现在信息化变革却在同一个时刻在我们的土地上发生,在坦然拥抱它们的同时,我相信时代的有识之士应该需要审慎,因为涌动的潮流总是会暗藏泥沙和漩涡,在普罗米修斯送来火苗之后,潘多拉也会尾随而至,由此过去时代的先驱们如D.H.劳伦斯所书写的《恋爱中的女人》,可以说是对于当代社会的一种警醒。

  作为题目的爱情

  首先爱情作为一个伟大的母题并非是因为宛如通俗言情小说那样凄婉、浪漫美好,其在严肃文学中的存在是因为涉及到现实的两性关系。因为在生死中人类社会暂时只能把握生,而作为生的物质基础就是生殖,而爱情是导向生殖的必要充分条件。由此爱情自然而然掌握了生命。而与此同时,爱情从主流来说也是连接世界两大群体男性女性)的纽带。于是爱情作为一个小说母题便不断被张扬,被作家和学者不断地挖掘和分析。

  欲望干杯

  爱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于欲望,例如对异性的吸引力(美)的表现,小说中Gudrun的美貌被种马似的艺术家Loerke看中,于是百般设计谄媚勾引Gudrun,使得她离开Gerald,并最后毫无廉耻地说让其做自己的情妇。再如酒吧里黑发而乱性的Miss Darrington吸引了Gerald 而由此产生了短暂交往。再反观两对主要主人公,Gudrun与Gerald以及Ursula和Birkin.

  在婚礼上,Gudrun见到英俊帅气的Gerald的时候文中如此描述:

  There was something northern about him that magnetized her. In his clear northern flesh and his fair hair was a glisten like sunshine refracted through crystals of ice. And he looked so new, unbroached, pure as an arctic thing.

  可以说,同样的是在外形上吸引了他,而与此同时,Gudrun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小说中不断地表露出,拥有完美外型且宛如雄鸡的Gerald让自己仿佛像埃及艳后一般。因此就审美作为对异性性吸引力的一种评述表达方式而言,在小说中,恋爱是由基本的欲望开始发展的,而有关性的欲望占有很大的一个部分的。

  恋爱与性

  然而对于真正的爱情,很多人都表明其是超越性的,但是却也忽视了其关联性,当Gerald和被称为the Pussum的Miss Darrington发生关系之后,他虽然离开了,但是在文中写道:

  he knew he wanted to give her money, She would perhaps write to him on that inevitable rainy day.

  很显然产生了关系的两者确实在感情上也会产生情愫,当然反之也可以成立。但是这种依靠肉体关系建立的感情存在强大的不可靠性,以至于当Gerald和Gudrun一起和那群艺术家相见的时候,Gerald与Miss Darrington的感情已经可以算是微乎其微了。而在反观Birkin和Ursula,或许两人相比Gerald与Gudrun的关系更早进入到精神的层面上去。当然也是因为Birkin身上吸引了Ursula,而且在日常的交往中,Ursula渐渐对于Birkin产生了兴趣,一场湖边的谈话更是让他们彼此虽然争吵但是却敞开心扉,文中坦言Ursula厌恶他身上那种主日学校的自以为是,满是大道理的想法,但是却被其外形吸引,由此一下子对他产生厌恶的,她也觉得怅然若失,文中这样写道:

  There was a certain priggish Sunday-school stiffness over him, priggish and detestable. And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 moulding of him was so quick and attractive, it gave such a great sense of freedom: the moulding of his brows, his chin, his whole physique, something so alive, somewhere, inspite of the look of sickness.

  于是爱情便由此产生,一种占有的欲望在Ursula内心徘徊,面对着Birkin的消极情绪和对人类失望的心态,Ursula一味地与其辩论和开导,但是却被弄得心情糟糕,于是在最后她直接袒露出来:

  he had wanted to him to say love.

  面对着他的追求者Hermione要装饰他的新屋子的事实下,Ursula觉得自己不能容忍,文中如此写道:

  he broke out, yes, and I do mind if she furnishes your rooms——I do mind, I mind that you keep her hanging on at all.

  而Birkin顺势也表达了自己对于Hermione的反感,并展开了对Ursula的追求。诚然文中这两人在交流中两人的思维发生碰撞,而且他们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关于人类和自我,关于爱情和自由,而且两人的矛盾促成了极大的冲突,但是两人却率先承认了彼此的爱情,由此使得他们的恋情展开,但是也埋下了严重的祸根。

  而在Gerald和Gudrun的感情中,也是由于Gudrun被请来作了Gerald妹妹的艺术老师,在他家画室的Gudrun得以与其接触,两人更多的是欲望上的吸引和追求。就比如文中在某一天晚上Gerald送Gudrun回家有力地像矿工吻他们的妻子一样的吻了她,而且这个富有的矿工主还身材健美,孔武有力。而此后虽然告别了,但是强烈的欲望(这里并不单单指性欲)驱使着他折回去潜入Gudrun的房间,文中这样写道:

  He had found his way to the bed, and his outstretched hand touched her warm breast blindly. She shrank away.

  随后Gudrun便要求点亮了灯,Gudrun询问他为何而来,他只是回答了他想来,而且Gudrun从他的脸上看到了这种实情。It was fate. 小说如此写道。

  Ursula在灯火中看到他英俊的脸,她陷入了迷失和幻想之中,文中如此说道:

  There was about him a curious, and almost godlike air of simplicity and native directness He reminded her of an apparition, the young Hermes.

  于是她没有选择,两人就宛如天空中的日月交辉,产生了肉体上的交融关系,由此也导入了后来的恋爱关系的发展。

  孤岛间的桥梁

  文中很大部分的辩论内容实际是一种思维的交锋,而展现在现实的状态下就是争吵,不管是Gerald和Gudrun还是Birkin和Ursula,两人在建立了实在的恋爱关系之后,都开始期望着构建精神之间桥梁。

  首先是Birkin和Ursula,从一开始的时候,其实Ursula就因为被Birkin激怒而脱口而出对他的爱意,而Birkin的一丝妥协也让他们的恋爱在互不理解的基础上开始,Birkin在表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荒诞和无可救药,并表示人类对于爱都庸俗化了,并不了解他内心真正自由的爱,然而Ursula却以一种叛逆少女的热情迫切地期望着男女世俗的情爱,而Birkin在和Gerald这位男性的交往中察觉到了这种自由的爱,不期望占有但是却互相依恋的爱(这里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同性恋,而且文章确实在描述两人裸身格斗的时候似乎也暗喻了这种关系,但是这还是不能同等起来,柏拉图的爱恋更侧重在自由精神上的恋爱,而脱离世俗心的一种爱恋关系,而Ursula显然对传统男女关系更为看重,她相信爱情的独占性和相互性,她觉得自己要全心全意地托付给Birkin,但是对方也要同样对待自己,作自己卑微的奴仆。文中是如此说的:

  he believed that love was everything. Man must render himself up to her. He must be quaffed to the dregs by her. Let him be her man utterly, and she in return would be his humble slave——whether she wanted it or not.

  在恋爱关系上Gudrun和Gerald的也是如此,两人关系的破裂其实也在于Gerald更需要Gudrun,需要她的安慰才能入睡,如婴儿需要母亲一样,而与此同时Gudrun一边在付出但是作为艺术家她更期望能和艺术家有深层次的交流,由此她竟然选择与Gerald分手,并移情别恋于觊觎她美貌且相貌猥琐但会花言巧语的雕塑家Loerke,这也最终导致了Gerald的死亡。

  其实在一开始他们两个人的结合中,文本就展现出了两人关系的实质。在肉体关系中,内心空洞的Gerald依靠在Gudrun而重新成为一个男人,他崇拜她,就向崇拜他的母亲,他生命的来源,文本如此写道:

  he was the great bath of life, he worshipped her. Mother and substance of all life she was. And he, child and man, received of her and was made whole. His pure body was almost killed. But the miraculous, soft effluence of her breast suffused over him, over his seared, damaged brain, like a healing lymph, like a soft, soothing flow of life itself, perfect as if he were bathed in the womb again.

  于是笔者最终读到的结果是,因为Birkin与Ursula实质上的追求不同,导致Birkin依旧依恋着死去的Gerald,而Ursula则自欺欺人地继续和Birkin在一起,两人观点实际上依然生成而且他们谁也没有改变,只是选择暂且的彼此妥协,与此同时Gudrun因为察觉到这场关系中的不平等,也即是Gerald因为内心空洞,所以需要Gudrun,而自己觉得受到了关系的限制,而且还受到了Gerald的威胁和控制,由此以自由和艺术的理由选择移情别恋于猥琐而种马式犬儒主义者Loerke,并愿意充当其情妇,抛弃了Gerald也最终致使了他的死亡。

  隐喻和警示

  当然描写摧毁人的工业是劳伦斯的重中之重,Gerald作为工业之子毅然采取改革措施,淘汰旧职工,购进新机器,并且将矿工当作机器,使得家族产业获得极大提升,而矿工们一开始憎恨,但是到后来却渐渐适应甚至有些崇敬Gerald的举措。而相反,倒在病床上的Gerald的父亲也就是个老矿主则是天生的基督徒心态,虽然赚取了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也是努力地在改善矿工们的条件,为矿工们谋取福利。可是矿工们却受到了贪欲的趋势,更加要求平等。工业文明产生了财富不均,而人们则要求纯粹的平等主义,这显然展现出了冲突。笔者以为劳伦斯更期待返朴归真的自然主义,Gerald虽然是个工业巨子,但是他最后也沦为被机器替代的空虚之中,更不用说那些矿工一个个都成为了机器一般,感情丧失。这正说明了工业文明对人类造成的精神空洞,仿佛二进制一般人类,仅仅存在是否失却情绪感情更不用说自由,也造成了Gerald真正的死亡。

  因此这部撰爱情的小说其实在很多地方牵连到了社会问题,面对一种新陈代谢的发展,人类悄然改变,功利主义促成了效率提高,然而同时也造就了人的精神空洞和荒芜,在现代作品中很多都表达了这一思想,劳伦斯其实也应当算是警示社会的一位先驱者。

  关注,了解更多英国文学,微信公号:muzuoshijie 微博:MUZUER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