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的影评10篇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是一部由平野俊一 / 山本剛義执导,北川景子 / 木村多江 / 平冈佑太主演的一部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一):LADY请回家吧!(ep01、02、03)
一上来先来了个CPS初作战演习,高科技啊平板电脑啊数据啊balabala 但是总有点莫名啊。测写并不是绝对的,但是组长居然连嫌犯的台词都能精确地一字不差地猜测到,太假了伐?警视厅领导们观看演习竟然还要来点饮料和点心?专业点好吗?
然后正式的初作战上演,CPS小组的办公室简直太嗲了好吗 会议桌拿来开会实在是太浪费了!看起来各位组员不是要办案、画犯罪画像,而是要搞什么虚拟实验啊。。。。太华而不实了。就算知道你这是要走CM路线也给我认真点吧混蛋! 高科技并不能补救莫名其妙的测写和乱七八糟的剧情啊!剧中翔子一直是“我觉得嫌犯怎样”“我觉得怎样怎样”,根据呢?理由呢?测写太混了,直接出结论的么。到组长牺牲了之后才想起来要到前几家被害人的家里调查现场,我就无语了。之前你们几个组员一直都“觉得”几起案件是同一个人所为,但是犯罪现场只去过一家,凭这一家的调查和摆在你们面前的现成的证据就可以轻松靠直觉侧写了么?起码也该到其他被害人家里调查一下吧?
要润的身份是表情分析专家吧?为什么是疑问句?因为第一话除了开始跟两个姑娘调情分析面部,他这个专家好像就没有发挥过专业技能吧。。。。还以为会出现一点lie to me的剧情,结果只是摆设
最后就是结城组长好弱啊。。。。恍惚以为我还在看萤之光2呢。。。。
========================================================
第二话我还是看了!但是很怀疑再下去我会打一星啊混蛋!
CPS小组的本意是什么?看完第二话我越来越不明白了啊 搞什么
结城组长什么事儿都不用干只要一天到晚在自己的办公室写写字胸口痛行了!
内位看起来像是CM里的Garcia同工作的大妈只是负责吃么?造型室客户名单用电脑排查不是更快么!你们不是打的高科技牌么!真是服了好吗
翔子擅长的不是心理测写,而是模仿嫌犯行为模式。那叫一个投入啊!嫌犯的心理告白也要靠她演呢,不愧是FBI的啊!
第二话看来下根本就不需要心理测写嘛,明明是彻头彻尾的侦破剧,却要硬套罪犯画像这个大名号 。
犯罪弱,测写弱,剧情弱。整部剧只是为了看翔子一次又一次强出头和管理官据理力争,表现自己的气魄和能力么!?
========================================================
鼓足勇气继续看第三话。。。。
开头以为第三话终于不再是香月个人测写特辑,要润终于站起来了!要努力迎头赶上了么!结果。。。。摔!只是为了进一步衬托香月的各种能力啊混蛋 我内牛了
看的时候我特意拿了本子记了不爽的地方,于是写满了一页。。。。(我到底对这剧多不满 = =
案件开始了,吸血鬼?P咧 竟然是用橡皮管导出血来的 那你开头装什么吸血鬼啊!?弄地神秘兮兮结果又是烂梗。第三话CPS出勤了!又惯例地被小看了,给他们用的房间只是档案室而已但是这个所谓办公的房间只出现过一次。因为他们看资料、讨论测写都还是在自己的办公室。我一口血吐出来好吗!?协力调查破案不是应该待在人家的地盘直到案件解决么?说了只给你们一个礼拜解决案件了来来回回不是浪费时间么?
我有一个疑问,无论他们去哪儿 都是靠走的么?我以为案件急切都该开车转移要迅速啊!什么?走路那段是想突出要润的心情?好吧,心情很突出。可是案件最后还是让香月一个人解决了。要润只负责苦情部分而已。
再说到内个眼镜大妈,超不爽好吗!办案组员外出,她就只会吃 各种吃。就没见过你工作啊大妈!这次工作了还是香月拜托你的,你真的是这个团队的么?不是客串场景么?
【疑问满满】
1.为什么不亲自再去检验尸体呢?光靠照片真的能够完全尸体的情况么?验尸的话要润还能发挥下本职工作
2.一开始尸体的全身照大概出现了两次,但是没人注意到三具尸体摆放工整、双手握于胸前。这肯定有意义代表着凶手的想法啊!我求求你们了,别什么都让香月来说来做好伐!
3.可以说了解案件的过程中只有香月一个人在行动,有必要这么刻意么!完全可以不要CPS这个团队只请香月一个人嘛是不是
4.管理官都是白痴吗?态度恶劣、还拿文件扔组长,不懂得尊重同事么?拍地太做作太假
5.CPS眼镜大妈应该是为大家收集资料、排查线索的吧?但却表现成一个摆设,资料什么的还不是事先都交付CPS的,这要浪费多少时间啊?
6.剧中任何怀疑都是没有根据的么?模拟犯罪行为就能知道这是某种仪式也就算了,但起码说说出处呢?毫无根据随你们怎么说?我觉得整部剧最搞笑的就是模拟犯罪行为,香月一旦开始模拟就肯定能知道答案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释
7.香月抢了眼镜男的排查地点工作之后,判断出凶手的所在地。只能从地图上看出是件医院,从之后内部和外部的情况看起来应该是所废弃医院。对于这个地方不仅没有任何说明而且一群警察就这样随随便便冲进了!我靠了 起码该人手一把枪吧?事前一点点简单的部署也没有,只有管理官的一句“出发!”
8.对于凶手。。。。凶手明明是知道女友已经死了吧?所以才会想要靠人血靠某种仪式来复活她的。那最后香月说这里有医生可以救她。凶手还泪流满面说什么“求求你,救救她”不是前后矛盾了么!如果凶手认为她没死就不会杀人了啊!
我确定了其实全剧只有一个人物那就是香月。。。。其他人都是摆设
西内吧。。。。这种只注重表现人物能力、情感,案件不悬疑 侦破不严密 破绽重重的剧。第一话就弃剧的人最明智啊TWT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二):请原谅我给它“很差”
这不是我本意,实在是这一部剧不合我胃口
第一集里面执行第一个任务的时候,那个组长是多么的干练多么的惹人喜爱啊!为什么之后会变得那么磨磨唧唧并且让人感觉厌烦呢?
要润大叔和平冈佑太在这里面到底是扮演什么角色呢?感觉丝毫没有戏份,而且所有的演出几乎都是为了衬托出北川景子饰演的人物的伟岸、聪明、勇敢、坚定、不屈。这是为什么?这两个人打酱油会不会打的彻底了一点?
再来,北川景子。她饰演这个角色大概真的是选错人了。我不得不说她非常不适合演这种背负着类似于血海深仇,同时也保有自己的内心纯洁的角色。她演出来太苍白太苍白了,我没办法做到和她一起哭,和她一起笑,简直就是上帝视角,冷眼旁观。
编剧的问题就是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刺激,不懂平静下的暗流汹涌吗请问?怎么就不能弄的像伽利略一样,不要给我们看那么多恶心的情节就可以平稳地看完这一部剧呢???难道非要断手断脚吃植物才可以达到你们的目的???我是不懂就对了
然后……这部剧是和 教会 同时看的,现在都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决定放弃LADY了,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科幻爱情剧《是你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切》我会耐着性子看完,虽然是一个烂尾剧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三):关于日剧新十年的开篇简语之《LADY》
作为一个有着13年日剧欣赏史的我,见证了日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启程,中的发展,末的繁荣。新世纪头十年里,随着信息的大爆炸,娱乐节目日趋繁盛,日剧也在新世纪之处遇到挫折之后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包括观众群体的细分化,针对化,在中期一度韩流化等等,到了近年(特别是07年之后)日剧又开始走回了向美国学习的老路。
我不知道别人对这部片子有没有不一样的寄情,但至少我有,尽管只有一点。这样的寄情并非来自演员、导演、制作电视台,而是日剧发展史上又一个十年的开端。
然而,这部片子(至少是第一集)并没有让人在新十年的开端看到新的东西。在破案的技术层面上,日本依旧在拾着美剧牙慧,风格上延续着以往的以事寓义,以育人的核心。这类走着主流破案题材的片子,卖点根本不在破案的技术如何新颖,剧情如何跌宕起伏,而是揭露案件背后的人性。这部片子显然没有做到。剧情上缺乏足够的张力,而人物的刻画又显得苍白(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需要刻画的人物太多,各经纪公司之间的竞争与电视台制作小组的博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仅靠演员卖力的演出和拍摄手法硬撑不是解决之道。
平庸意味着遗忘。从现有的情况看,如果不做改变,这将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在收视上靠着演员的努力维持一个12%左右的平均值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
须藤理彩发福了(90末00初的须藤已经远去了),木村多江依旧没变,中山裕介老了,要润还是很帅。
另外,为竹中直人打了酱油而感到愤愤不平。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四):这是一部教育片
很不错,日剧我都愿意给高分,不一定剧情多精彩,但是看过一定会有收获,这就是我推荐的理由。
一部推理剧,被人说节奏慢,剧情不合理等等,看似就应当可以算作烂剧了,最要命还一点感情戏都没有,是真的没有全剧无CP,连暧昧对象都没有,怎么看?还看什么?
可是真的很有教育意义,本剧的每一个案件都在反复述说着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一直在强调父母的责任。没有太狗血的家庭伦理情节,而是更直观的面对赤裸裸的结果,最坏的结果。这部剧里差不多每一个犯人都有不幸的童年,家长真的要引以为戒。
最后的结局很好,很日剧。看完这后我们真的要问问自己,怎么样才真的能从伤害中走出来,是怨恨?是报复?还是。。。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五):扯,接着扯,还能再扯点吗
每集不是组里内斗就是和警察示威,然后发表些教科书上看来的对破案毫无用处的推断,汗~
破案主要是靠囧子神婆上身与罪犯身灵合一或是灵光一闪参透了关键。要命的是靠那些神一样的推断居然可以破案,其实那些犯人是他们自己安排的吧!要不然怎么会从小一号的衣服立马就知道是妹妹,当时还不知道罪犯是女的吧, 咋不猜是犯人的前女友(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囧子果然不是正常人)吸血鬼那集倒猜是女友了, 怎么不猜是妹妹,女儿什么的,每猜必中想必也是靠着FBI的理论依据和概率学的统计数据, 要不然怎么说妹妹就是妹妹,说女友就是女友
CPS的神奇在第一集就展露无遗,组长姐姐怎么就从一封预告信就知道罪犯是男的,在20~35左右,文化程度高(其实电视看多了,谁都猜得到吧)粉红衬衫,黄色领带(厉害啊 不是流行吗 岂不是戴的人很多)最后居然可以一字不改的说出罪犯的原话,神技啊!! 个人觉得她们因该集体改行去买彩票,如此神技不能浪费在几个小贼身上。 再说,有此技能只要警方把资料给她,她猜出罪犯接下去要做的事要说的话,警察就可以守株待兔了,不是吗?
扯吧,扯吧,LADY~让我看看你能扯到什么程度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六):直击人性的恐怖片
这部日剧描写了一支从犯罪的蛛丝马迹之中推定犯人的特征、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将犯人逼入绝境的犯罪分析刑侦队伍。
她们被称为犯罪画像师。
最初对这部剧感兴趣是因为主演是北川景子。而且我对侦探类的连续剧本来就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这部剧的诡异程度却比我以前看过的侦探剧要高很多。
北川景子饰演一名新晋犯罪画像员,不仅推测罪犯的心理,还能锁定犯人特征、并剖析其作案动机的现场主义行动派。
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人会相互残杀,因为父亲曾说她是一位可以接近人心灵的孩子。
所以做了一名犯罪心理画像师,她可以通过犯人的举动推测出犯人的杀人动机心理,直达犯人最黑暗的角落。
看这部剧的时候是有点心惊胆战的,因为那么多的凶手,全部都是变态的。
他们杀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是因为内心的阴影。
因为报复,因为妄想,因为快感,因为阴暗。
这些人简直就是怪物,杀人的手法也是惨不忍睹的。
从来没有想过,阴影这东西对人的影响可以如此可怕。
可以把人带到地狱。让人变得如此残暴和可怕。
但就像香月翔子最后对她的杀父仇人说的那句话:杀人之后是不会快乐的。
不管曾经有过多么惨痛悲伤的经历,不管谁伤害过你,这都不能成为你杀人的理由。
杀人之后的快感只是自欺欺人的错觉罢了。伤痛依然还在,甚至更痛。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七):2011日剧巡礼之《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剧评:一部高科技仿制剧的伟大与失败
2011日剧巡礼之《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剧评:一部高科技仿制剧的伟大与失败
这两年影视剧的一大特色便是“高科技”元素成为一大卖点。例如,电影方面,《盗梦空间》虽然目前科技上还不成立,但是其故事架构中运用了至少包括数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电视剧方面,除了今天谈的《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外,欧美剧中也有大量含有科技成分的影视作品。在人们为这些此生不曾见的高科技叹为观止的时候,其实编创也冒着很大的风险:越是让人“看不懂”的电视剧,越少有人看,反倒是那些陈年老酒,无甚新意,换了几个新颜,改了几个新词,倒能博得一众喝彩。而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其实也不“高”,皆因现世的普罗大众科普常识不够,又不愿动脑子学,反倒使得这些剧情曲高和寡。所以《盗梦空间》不如《国王的演讲》,这部《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诸多非议也难以幸免。不过,在自知会影响收视的前提下,依然费心费力制作,并兼有科学普及的功效,故此,在评点本剧之前,先给这部剧一点掌声,给这些影视剧以绵薄支持。
事实上,犯罪心理分析这个东西这两年已经渐渐为大众知晓。在中国国内,犯罪心理分析应该很早进入国人视线了。早在2003年马家爵事件的时候,就有过心理专家分析过马家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文曾引起热烈的讨论,为当年这一轰动的事件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在近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药家鑫连续捅人案中,也有心理学家在电视上对药的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引来不小的争议。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心理学家李玫瑾正是当年为马家爵进行心理分析的专家。心理分析容易招惹争议,尤其是还不能接受心理专家“古怪”推理背后隐藏的科学逻辑的“不明真相的群众”。这就不难理解,《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中有不少情节都在讲当初犯罪心理分析不为警队重视,只是拿他们当“道具”处理了。
这个题材在电视剧中的反应,最早的是美剧《criminal minds》,已经出了很多季了,可以说是这部日剧的鼻祖。连剧中的主要人物香月翔子也是从美国FBI“留学”归日,可见编剧的灵感多半来自这部大热的美剧。这种以其他电视剧中的故事由头并对主要人物工作生活进行模仿,结合实际进行改造的电视剧不妨称之为“仿制剧”。与基本上属于照抄的“翻拍剧”不同,“仿制剧”只是沿用了故事中的技术核心,比如犯罪心理分析、读“微表情”(比如《lie to me》和港剧《读心神探》),更多的是模仿了“噱头”,而人物、情节都重新塑造过了。当然,跟“翻拍剧”一样,“仿制剧”都面临着被观众横挑鼻子竖挑眼,拿来和“原创剧”一较上下的局面。既然提到了心理分析的作品,不妨多给喜爱这类作品的观众多普及一个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适应水平现象”,讲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过去的中国人能吃饱饭就觉得很幸福了,现在的中国人则有房有车还不满足,一定要成为官二代、富二代才觉得“一览众山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仿制剧、翻拍剧“不如”原创剧,不是他们真的“不如”,而是看过“原创剧”的观众的适应水平提高了,他已经不能满足于比原创剧只“高明一点点”的状态了。我没看过美剧的《criminal minds》,所以不作对比评论,不过这倒可以让我没有被“适应水平”干扰的状态下,尽情点评。
作为一部高科技剧,要被观众认同并保持观众继续观看下去的期望,除了必要的情节推动外,另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个高科技玩意讲清楚,让观众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犯罪心理分析画像这个题材来说,就是要让观众知道要分析什么,怎么进行分析。如果看了半天,连这些基本套路他都没看到的话,也就不能称之为高科技剧了,观众的观看下去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最后》的编剧看来是深谙此道。第一集就用前15分钟,模拟了一段犯罪心理分析的场景,分析团队悉数登场,可以说是个非常漂亮的开头。犯罪心理分析,说到底就是根据各种线索,分析犯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并对他的下一步作出推断。几集看下来,基本上也就是知道分析的套路了:犯罪基本上跟犯人的家庭有关,犯罪就是犯人从受害人变成加害人的过程。基本上是用了佛洛依德的那套精神分析理论。这样的套路跟许多侦探片一样,《名侦探柯南》有一阵子也是这样的叙事模式。整部剧,基本上就是不同的犯人来演绎各自的精神创伤史。
应该说有几集,尤其是前半段的几个犯罪故事还是可圈可点的。第一集吃纸的犯人讲的是从小受到虐待的犯人因为弟弟惨遭父亲虐打致死,长大之后帮助受虐儿童,惩罚虐打他们的父母。虽然罪犯手段残忍,但是罪犯对儿童犹如对弟弟那样的好,末了关于罪犯是天使还是恶魔的讨论发人深思。可以说,这个开头连同上面谈到过的15分钟流程简介构成了非常完美的开头。以后还有关于天才罪犯巽的故事,因为儿时的一个误会,以为自己是带着杀人犯的基因,杀人无数,其实潜意识中只是探寻一个能够使人起死回生的“开关”,各种悲剧令人唏嘘。可以说,大部分所涉及的案例,都有赞有弹,不乏深度,看得出编剧是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就一出又一出的犯案来说,单独视之,很是精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用以还原案件和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的场景设计很有新意。每次用心理学进行案件还原,犯人都是黑影机器模拟人的模样,极类似日本动漫中那些没到最后一刻就不能现原形的人物。而主人公心理分析员香月翔子还原案件时都模仿犯人的举动,这一刀那一挥,似全然变成了犯人,进入了犯人的世界。这一模式也令本剧增色不少。
心理学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交往的艺术。对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焦点。剧中几次犯罪分析员与犯人交流的场景也颇具看点。与一般电视剧闲话家常式的交谈,和一般警匪剧中斗智斗勇式的套资料不同,心理分析更注重犯人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思想已经偏激甚至有较严重精神分裂现象的犯人。比如第一集中翔子冒险假扮小孩母亲只身一人与犯人对弈的片段堪称经典。翔子先是以母亲的身份向曾经因为母亲未能施以援手而留下心理阴影的犯人对不起,了结犯人多年的心结,后以弟弟的身份与犯人对话。这番多重角色的扮演,绝非其他题材的作品所能复演和比拟。再如,吸血鬼一案中,要润扮演的分析官为了让犯人束手就擒,采用的不是威逼利诱,而是顺着犯人的幻想,提出要帮助犯人救治实际他已经死去三年的女友,还像模像样地安排救护车和医生。
此剧另一个看点值得为众多女性观众关注。可能是为了照顾女性观众的感官,除了最后一集的犯人是个糟老头外,其余各集只要是男性犯人几乎都是帅哥一枚,可以说是每一集都有一个花样男艺人客串演出犯人。这大概也跟日本以盛产花样美男著称有关吧。
当然,此剧与完美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限于10集的篇幅,人物塑造欠丰满成了此剧的一大硬伤。虽然此剧也像模像样地花了几集用几个案子讲了几大主人公的故事,不过往往点到为止,浅尝辄止,未能深入下去,只看到他们一起工作,却不见他们的生活,见到他们的过去,却很难预知他们的未来。几个人物都给人硬邦邦的感觉,男生如此,女生也如此,尤其是感情线基本上一条都没有发展。人物的塑造本来是一个过程,以较慢的速度去塑造人物也是可以的,只是限于10集的篇幅,即便不能塑造较多的人物,起码把1-2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的丰满起来,讲讲他(她)的喜怒哀乐,他(她)伟大与失败。而在这部剧中,是有人物比较丰满,但那都不是CPS犯罪心理画像团队中的任何一人,而是那些被分析的犯人,因为分析,他们的形象丰满起来了。一部以心理分析为主打的剧,却没能比较成功地心理分析一个主要的人物,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这也注定了本剧的收尾并不出众,给人一种急匆匆作完结的感觉,毕竟观众还在等待主要人物“成长”呢。
本剧观剧笔记请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668011/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八):麻烦COS CM COS得再强大点
估计没人会不想到criminal minds吧,这在预告片的时候就大告天下了
01集profile过弱了
都知道几个被害家庭的都是虐父母至死,带走小孩
从这点看:起码应该会想到这是犯人选择被害人的基本组成家庭模式。
带走小孩:第一怀疑犯人很可能有恋童癖
但是出于几个家庭都有虐杀父母的情况来看,凶手肯定对父母有怨恨,很可能是在一个不健康/健全的家庭成长,童年很可能遭受过什么侵害
犯人带走小孩的动机可能是出于对自己童年的安慰,把被害人的小孩当成是自己小时候,想去保护这个孩子
这怎么会不是第一调查方向呢,绕个圈子还牺牲了个组长。。。
不过:我就是冲着景子来的,依然美貌啊
希望之后的剧情可以走得强大点,就算是COS CM,也要COS的好点
顺带要提下:这个要润是什么回事啊,就是红不起来,本来演演什么少爷类型的,在这剧里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已婚人士了啊,这样不是连感情戏都可以省了。。
再这样下去要直接变成大叔类型??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九):看惯美剧再看这个,真忍不了...
原当消遣看看,越来越无语.剧情真是越来越弱智了,一点专业感都没有.好多推理漏洞.手无缚鸡之力每次都想冲上去和疯子拼命,多次不联系总部,受没受过专业训练阿.....分析推理越来越少,情愫纠结越来越多,是不是侦破片阿.....
就说说这编剧所谓的压轴,无比弱智的第10集吧.
从最后结果看,即使有5个受害人,也不是犯罪心理中所说的连环杀手,后面4其实就是简单的仇杀,10年前调查的时候,连这5个人有没有关系都没查清楚,就定为心理变态的连环杀手.要放在美剧里,一查5个人同一学校同一届,又经常欺负一个新同学,最后新同学自杀了,这还有悬念么,还不愁没有嫌疑人么.
新同学杀人后缠带子时,连手套都没有带,难道就没有叫做指纹的东西可查么,缠成那样了得多少相同指纹阿,线索如此直白,即使在天朝,有这样证据的案例,根本没法拍成电视剧,太简单了.居然在本片中纠结了整整十年!不知道是编辑想讽刺警察脑残还是编剧自己脑残....
而且每次的侧写汇报,感觉普通人都能总结,需要这么大张旗鼓的一群"专家"么
再有,小组头头那什么气场啊,感觉一成天受气的小女人,就算心脏不好吧,至少您是和犯罪打交道的,整个一林黛玉阿.看cm里的E姐,那气场强大的....整个小组每天也纠结于各种情愫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无病呻吟的纠结,怪不得简单的案件也破不了....
好在已剧终....
《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影评(十):忍不住批判......
首先说明看这个是因为很喜欢CM,都说这个和CM像,反正现在CM在冬歇,抱着看看也无妨的心情下了...也没有说抱着很大期望,打发时间而已,事实证明我错了,如果没有CM这座大神搁在那里比着,说不定可以勉强三星,可是联想到CM你叫我情何以堪,我压根就不该用这部剧打发时间.....
1剧情太拖沓
也许是为了凑那个时间,导致剧情太缓慢了。快进怕错过了什么重点线索什么的,毕竟破案精彩就精彩在这些细节上了,可惜强忍着看完了发现完全可以快进着看,一个小细节它给你翻来覆去念叨个十遍。
2人物技术太神乎
这部剧一点也不朴实,一看就是瞎编的,这个团队和BAU是没法比了。领导没有领导的范,新人倒一上来就这么厉害,不要告诉我是因为她在FBI学习过,学习是一回事,真正破案又是一回事。领导气场太弱,就是有几个耍威严的地方也没让人感觉出气场来。(顿时十分想念Hotch,即使是CM里那个最令人讨厌的上司Strauss也很有气场的说.....)你说这个案子特征那么明显,前一个多小时这几个人分析来分析去愣是没分析出个关键来,BAU上的话保准20分钟定了,可你要说他不厉害吧,最前面的演习却神得要命,犯人衣服什么颜色,下一句话要说什么分毫不差,CM也不带这晕法,编剧大哥,戏剧性不是这么个出来。
3热血变成狗血
发现日剧总要给你来点让人觉得很热血的剧情,可惜太拖沓了,真正热血的地方来了也没精神了,心里想我还不如去看动漫效果来得好。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情节上,也出现在人物身上,一个个热血激动的了不得,除了那个我叫不上名字来阴恻恻犯罪分析一般都在的刑侦组的男人和气场弱弱的女组长,其他人都和打了兴奋剂似得,拜托,你们都是新人么,你们身体以正义的热血都要溢出来了是不。越想突出人物的个性越是沦为平淡,人物个性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展现方才可靠真实,打肿脸成不了胖子的道理还不明白么......
4演员故事还算靠谱
这个故事倒确实挺悲惨,关于虐待儿童和复仇的。几个演员其实不错,但本身这个剧存在太多问题所以不够出彩。看到凶手演的那么卖力我就不诟病他一看就是凶手了。凶手可以不正常,可不能长得像凶手。这还有什么意思。
写了这些终于抒发了我看片近两个小时积攒的郁闷。弃此剧....老老实实等CM冬歇归来和他的衍生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