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梅子鸡之味》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梅子鸡之味》的影评10篇

2018-06-22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梅子鸡之味》的影评10篇

  《梅子鸡之味》是一部由玛嘉·莎塔琵 / 文森特·帕兰德执导,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 格什菲·法拉哈尼 / 玛丽亚·德·梅黛洛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梅子鸡之味》影评(一):生命黑暗长夜,希望与爱情火光艺术就是那根火柴

  和大多数法国电影一样带点孤芳自赏的小矫情,略带荒谬的嘲弄,又清新可爱,很多场景似真似幻,具有脱胎于插画的魔幻风格男主的寻死一开始似乎是过分矫情的,可是当剧情徐徐展开,各种倒叙插叙讲述着他的一生,他身边所有人的一生后,又突然释然了——他们本就活在如此的黑暗和绝望里。

  都说生活就是漫长缓慢的绝望,大多数人心知肚明却对此装聋作哑。但是艺术家不是,他们无法在黑暗中生存,于是毕生寻找那一点希望的火光——痴情爱人在这点上与艺术家很类似,所以艺术家里多情圣。男主失去了所爱,却也在痛苦中触到了艺术的衣角,从此浪迹四海,为心中永存的爱人拉着那把小提琴。生命是黑暗的长夜,希望与爱情是火光,而艺术就是那根火柴,在引燃美好光亮同时,损耗着自己,直到燃尽——所以艺术家们少有长寿的,甚至大多在短暂的一生中也常困苦潦倒作为艺术载体的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去引燃那根火柴,以此照亮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不能理解艺术家,却总是不自觉地去追捧、崇拜艺术家,也许就是希望他们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让我们分享片刻那明亮温暖吧。

  《梅子鸡之味》影评(二):梅子鸡之味:再伟大的生命也要回归平凡

  一开始看到片名,极度不情愿点进去看,我以为它是魔幻片或是什么由一道菜为起源的爱情片。在b站徘徊了几天终究还是决定了要看,因为它一直占据着首页让我的视线离不开它。

  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纳沙阿里的一生,这是一位小提琴音乐家,也曾伟大过,但也极其不负责任,穷了一生。妻子对他极其愤怒,所以摔破了他的小提琴,他从来不曾爱过她的妻子也从不料理家庭事务,对儿子女儿不管不顾失去琴后,纳沙阿里万念俱灰一心寻死,他决定了要自杀。他选择了一种他认为尚为优雅的死法,他躺在床上等死。

  在这等死的8天里(他第八天死了),他想起了自己过往的一生。肯定绕不开童年时期了,艺术家一般都有悲惨的童年世界的,或是不被理解的。哦漏,猜对了小时候他与弟弟有着天壤之别,弟弟属于优等生,而他则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学校窗户被弟弟打破了,老师认为是他打碎的,老师公开批评主人公,指着两兄弟让学生们为弟弟鼓掌,而带头让学生对主人公吹嘘声。

  第三天时他想到了苏格里拉自杀时的伟大,为弟子留下了不朽的思想,他在想他死后人们会如何评价他呢?他希望他死后精神永存,于是他叫来儿子女准备教导以伟大不朽的思想,结果他说话时儿子放了个屁。他呆住了,他幻想到自己的儿女长大后极其平淡庸俗的一生,(上大学、大学期间踢足球恋爱,然后结婚生子,自己的孙女未婚先孕,而且由于太胖根本不知道自己怀孕了,极其滑稽的一段幻想)遂放弃了与儿女相谈。

  他不吃不喝妻子法兰姬十分着急,她为纳沙阿里做了他最爱的梅子鸡大餐,她以为能博得他一笑。法兰姬暗恋了他一生,从清纯可爱的童颜长成到满脸幽怨全是皱纹妇人脸,期间也拒绝了难得的几次求婚。他环游世界演奏小提琴20年后回到故乡,在主人公母亲要求下他们结婚了,那年她30岁,他41岁。妻子捧着梅子鸡到他床前,看着妻子的脸时纳沙阿里想起他一生的挚爱:依兰。在拜师学艺期间他遇见依兰,两人相爱,却遭到依兰父亲的阻拦,她父亲嫌弃纳沙阿里是个穷艺术家。依兰与他人结婚生子了,多年后已为人奶奶的依兰与他街头相遇,佯装不记得他了,转身后却声泪俱下。如要说这部电影最唯美之处莫过于此了。

  纳沙阿里想起他母亲临死时的场景,她曾大声地训斥过他不负责任自私,求他不要再为自己祷告。第六天的时候他看见了死神要来带走他,他问后悔还来得及吗?死神说已经太晚了。

  第七天他发烧了。

  第八天时他去世了,葬礼时爱他的人都在场,以及他爱的人依兰也在树下远远地看着他。(PS:我实在不懂他的墓上为什么会飘出一团烟,难道这是主人公的灵魂?哈哈)

  这部电影很短却伟大经典,看时激起内心波涛汹涌,整个剧情都穿插着琴声渲染了凄凉悲哀,期间贯穿着滑稽幽默原谅我无法脱离现实的世界去看待主人公,这只不过是一个情场失意的穷艺术音乐家,有着失败婚姻失败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我与他妻子的立场是一样的,这个男人既无情又不负责任,以一句“我不爱你”便推开了深情的妻子,对孩子的一切视若无睹,仿佛这不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年轻时期确实是成功的,琴艺精湛,环球演奏小提琴,有观众因他的演奏泪眼婆娑。这看起来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吗?可他只是沉浸在拉琴中,沉浸在对依兰的思念中。按照我们21世纪的现实生活不该是按照幸福生活的趋势发展的吗?每一场演出费用都能赚个几十上百万,20年演奏期间红遍全球声名聒噪影响力动辄以亿人计,结束演奏生涯后已腰缠万贯。难道是我对这世界的愿景太美好了吗?我实在想不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最后落得个这么可怜下场,演奏生活结束后的生活费都没有,生活中柴米油盐费都需要老婆工作赚钱维持,自己却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摆弄自己的小提琴。

  也许英雄懦夫只是一念之差。你可以说主人公他过的很充实纯粹快乐终极意义上都是幸福的,无憾的,因爱过才会痛,才会被唯有爱能激发起的强大力量牵引着。起码,他真爱过,他的艺术之花因为爱的浇灌产生灵感真正的开放了,是一个为了挚爱与梦想而用尽心力的伟大的音乐艺术家。原谅我从一个凡夫俗子角度出发,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经不起生活经济压力的懦夫,是一个冷漠的无爱的不负责任的自以为拥有高尚情怀文艺患者。在他不工作的日子里,自己的亲生儿子发高烧了他也不照看,不带他去看医生,轮到他照顾儿子的日子他就把儿子甩到邻居家。面对妻子的咆哮也是一脸漠然,如果不是妻子去教书工作维持生计,以他的自私程度我能幻想到影片的最后是他瘫坐在床沿看着饿死的妻儿面目狰狞模样。论一个女人的自杀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论题获胜答案无疑是嫁给一个无责任感的穷艺术家。总有美丽女人爱上有才华的艺术家,牺牲大好年华等待那个正在等待伯乐的艺术家,百分之九十的结果就是换来两个人穷极潦倒的一生,当初的爱情也在柴米油盐中消磨掉。

  再伟大的生命也要回归到平凡,回归到现实。一个艺术家一个名人一个领袖,他除了是个名人以外他还必须是个普通人,是个需要吃饭需要物质的普通人,能像普通人那样过好公众眼光下以外的生活才能算的上是一个伟大成功的艺术家。

  《梅子鸡之味》影评(三):怎样的梅子鸡味道

  很多人看完一部电影都会到豆瓣上找找同类,我没找到有大面积写纳沙阿里和依兰的爱情的,于是我又来用上我拙劣文笔了。

  这个寒假我家电视新装了一个某猫的盒子,可以连上WiFi,给免费试用三天。我一看,卧槽这么多电影!于是我在沙发上卧了一整天,收藏了几部片子,看了三部电影《玻璃兔》、《幸运卢克西行记》,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感情点开了《梅子鸡之味》,一些零碎的就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大力水手菲力猫兔八哥(啊被发现我喜欢动画片

  在开头,纳沙阿里在路上叫住了一个灰白头发的女人,这段开始让我有些不解,但也不以为意。全片色彩偏暗,而依兰的回眸一笑则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色中的一抹,更衬托出这一画面惊艳深邃水灵的一双眼睛,洁白整齐牙齿,是真的美,尤其是笑起来从两边鼻翼到嘴角弧度的两条线,使脸庞层次而立体。是真正的第一次心动感觉

  话说纳沙阿里这一见钟情还真挺神奇,先听见高跟鞋敲击地面声音,在还没看到脸的情况下,便追了上去,这样来说,这是对依兰的腿一见钟情,又或者,是对依兰走路的节奏

  到了片尾,我明白了那个灰白头发的人就是依兰,她的故作冷漠,她一转过身就忍不住的泪水,她背靠墙哭泣,都让我心疼

  她拉着的外孙没在镜头内,但他或许觉得很奇怪,吓坏了,不停地拉着外婆衣襟,不停的说,说外婆,外婆,你怎么哭了呀。

  她真的心碎到了疲惫到了无法分出心来安抚外孙。

  我可以相信,这部电影所改编的原作绘本作者真实经历过纳沙阿里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譬如孤独,譬如无人理解,导演也很好的呈现了这种感觉,从事演艺、导演这类艺术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同身受,所以情感表现的很真实。

  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梅子鸡之味”呢?本片更重点的不是与依兰的爱情吗?看的时候我一直有这疑问,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其实,本片的根本是在表现艺术家们的生活,不为人所理解的心灵,自古艺术家多没好下场。这次的“梅子鸡之味”不是纳沙阿里心情好喜欢吃的、妻子做的梅子鸡味道,而是他躺在床上时,妻子端来的那盘梅子鸡的味道,他没有吃。他已对生活几乎失望,但梅子鸡的味道对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梅子鸡之味也在诱惑着他,但死的决心是大于这种诱惑的,哀莫大于心死啊。梅子鸡的味道,是一种无奈苦涩、绝望的味道。

  《梅子鸡之味》影评(四):漫画式死亡

  漫画式死亡

  [梅子鸡之味]Poulet aux prunes

  导演:玛嘉·莎塔琵/文森特·帕兰德

  主演:马修·阿马立克/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类型:剧情/喜剧

  出品:法国Le Pacte

  片长:93分钟

  ★★★☆

  文_西帕克

  [梅子鸡之味]讲述的是自杀艺术家的故事,虽然关乎死亡,但轻快的漫画式节奏,却不带有半点悲伤。虽然本片依然把故事设定在伊朗,但与两位导演玛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兰德的前作[我在伊朗长大]关注社会历史不同,本片故事更像是发生在架空背景虚构都市事实上全片第一个镜头便是由漫画直接转接到实拍)。演员操着流利的法语,招牌写着伊朗文,而建筑风格则像极了上世界50年代巴黎和德黑兰的混合。这一切脱胎自莎塔琵的个人生活,但却有着一种只属于电影的超脱。摆脱了沉重的社会枷锁,也让本片有了发挥想象土壤

  正如齐泽克常说的一个比喻,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主角不知不觉中从悬崖跑到了空气中,但只有当他发觉自己脚下没有陆地时,他才会真正开始下坠。确实,真正的悲剧开始于我们发现它的那一刻,本片即是如此。童话笔触掩盖了主题的沉重,虽然两位导演在全片进行到三分之一处便已告知了我们主角纳西尔-阿里在八天后死亡的必然结局。但如同观看动画片一样,即使知道主角摔下去定会粉身碎骨,也不会影响观众的任何观影预期,却更能抱着平和心态,去追问促使其自杀的内在原因

  大多数时候,观众都会忘记这一悲剧宿命,被全片多种多样形式所吸引。纳西尔的回忆占据了全片极大篇幅,但这回忆也并非平铺直叙,由饰演死神的埃德瓦·贝耶配音旁白(直到全片快结尾,我们才知道他便是死神本尊),以完全客观视角介绍了纳西尔的一生,更带出了他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慢慢给予纳西尔的自杀以合理解释。在这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动画片、恶搞的美国情景喜剧,以及梦里出现的索菲亚·罗兰巨大胸脯等等多样化段落。镜头语言不拘一格,如漫画画框式的自由极为移动比比皆是。其实这些风格元素在[我在伊朗长大]中都曾出现,而[梅子鸡之味]也显然更像是披着真人电影外衣的动画片。与其说本片是二位导演的转型之作,倒不如说他们是在用更巧妙的方式,延续独特的自我风格。

  虽然借鉴了[日落大道]、[美国美人]这类的复杂倒叙结构,但[梅子鸡之味]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它并没有得出一个复杂的答案和百转千回冲突,而是将一切都归于爱情的悲剧。一场失败的爱情塑造了现在的艺术家纳西尔,而多年后的再次相遇,也让他最终决定自杀。虽然这样的处理逃避了死亡这一终极命题,但却符合了本片漫画式解读的童话基调。全片结尾,纳西尔如约死去,在这八天里,并没有任何转折。两位导演用不同的视角,将全片的关键段落重演。正如死神暗示的那样,其实爱情也只是计划的一部分,无论过程如何,每个人都在飞奔向自己的死亡,一切都仿佛必然。从这一点来看,本片又是残酷的,不管好莱坞如何恶搞童话经典,终归会有大团圆的结尾,让观众不带负担离开影院。但对于莎塔琵和帕兰德来说,可以随意借用童话的桥段,但却不愿意改动生活最本质的规律。这也是这部拍给成人看的童话电影,最后的底线。

  高潮时刻:第89分钟,艾琳出现在纳西尔的葬礼现场。

  精彩台词:由于再次被骗,纳西尔决定杀死自己,八天之后,他葬在了母亲坟墓的旁边。

  适宜人群:怀有童心的成人

  (原载于《看电影》审片室)

  《梅子鸡之味》影评(五):大众影评网:《梅子鸡之味》莎塔琵的第一部真人电影

  2007年,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和剧本原创、伊朗漫画家玛嘉·莎塔琵,凭《我在伊朗长大》获得法国戛纳评委会大奖,受到了欧洲影坛的关注。时隔四年,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两人再次联手,带来一部充满荒诞、魔幻主义的作品《梅子鸡之味》,这也是莎塔琵的第一部真人电影。这次,两人更加随心所欲,也更加成熟自信。

  《我在伊朗长大》首次亮相时,完全让人难以相信是两人合作的处女作(文森特在此之前也只有一部长篇作品),黑白简约的线条和光影直触人心,叙事充满力量。因为是动画电影,这种驾轻就熟也许来自两人漫画家出身,本身镜头感就相对成熟,更因为是沙塔琵亲身经历改编,叙事可信、情感细腻。是当之无愧的佳作。

  《梅子鸡之味》原想可能不如动画电影那般让两人驾驭轻松,谁知文森特和沙塔琵用天才的想象力,把一部真人电影拍得同样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梅子鸡》的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德黑兰,纳塞尔·阿里·汉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却因他的妻子摔坏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而生出莫名的绝望,谁也不知道那把小提琴对于他的意义,那是他全部的艺术灵感、生活希望所在,失去了它,纳塞尔决定用死亡祭奠……

  电影剧本同样改编于沙塔琵的漫画作品,是来自玛嘉的伯父、伊朗著名小提琴家的真实故事。很多导演愿意改编自己或周围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往往善于发掘却不擅表达,表达似是而非的后果就是观众并不能买账,沦为自我意识过强的自娱自乐。文森特和玛嘉在《梅子鸡》里,能清晰表达他们对生死、爱情和艺术的思辨实属不易,因为这个话题向来晦涩,且见仁见智。两人在此基础上,还能让影片呈现出轻松状态,就更为难得。

  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魔幻主义手法。首先是纳塞尔决定自杀后,幻想各种死亡方式让人忍俊不禁,当他最终选择了绝食的方式后,八天的死亡过程更是将魔幻主义表现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对于纳塞尔人生的回顾和预想,导演动用了动画、美式肥皂剧、剧场效果等等手段,巧妙展现了纳塞尔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艺术生涯和情感矛盾,一步步为我们揭示纳赛尔之所以选择死亡的不可抗拒原因。最妙的是每个段落有细微呼应却不繁赘,比如死亡进行第二天,在纳塞尔童年回忆中出现的“母亲”形象,第五天以临终状态再一次出现,现实中跨度几十年,母亲对纳塞尔有些不近人情的严厉态度依然,更深层的母爱却是渐渐被挖掘,情感上这种连贯性和渐进性表现的相当有想法。

  八天的死亡过程中,导演依次对“俄狄浦斯情结”“性欲望”“人格身份扮演”“艺术和灵感”“亲情”“爱情”“死亡”进行了表达。其中艺术灵感和情爱的关系表达的非常好——要说明的是,对这些抽象的、哲学的概念体现的“好”,并不是指正确与否,而是导演观点鲜明、有想法并会表达,认不认可不重要,反正是行而上的东西。对于灵感这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导演竟大胆的将它设计成“呼吸”,于导师就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实体“气”,于纳塞尔就是一手抓两手空的不得要领,那丝微妙真是应了中文里的“抓住灵感”。相反算是瑕疵的一笔,是影片中“烟”的反复出现,“烟”的形态指代“灵魂”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虽然《梅子鸡》里烟雾的形态很唯美,但难免做作,尤其是第五天段落中,“母亲”那样清楚地说出“烟是生命的灵魂”,就更显刻意。

  影片一直以死神(死亡天使)的第三人称叙述,在第七天,死神才现了真身。这是笔者见过的最可爱的死神造型,简直是从化妆舞会过来的萌少年。黝黑的脸一张嘴一口小白牙,瞬时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与难以接受。顺便说一下,死神讲述故事那一段的剪影动画做的尤其好。另外值得称赞的就是演员表演。饰演纳塞尔的是法国最著名的明星之一,马提厄·阿马立克。他得过凯撒影帝、戛纳最佳导演,看过《潜水钟与蝴蝶》的观众一定对他的无声表演印象深刻。在《梅子鸡》中,马提厄将现实生活中纳塞尔带有黑色的深刻的绝望,和在想象中明快亮丽的性格色彩转换的自然可信,这种见离式表演很考验演员功力。

  影片中文森特和莎塔琵充分的运用了他们的绘画特长,各种风格的二维动画、剪纸动画穿插其中。若在别的影片中一定显得不伦不类,却恰恰符合本片的魔幻主义风格。有人会认为风格不够协调、有杂乱无章之嫌,笔者恰恰以为,主线(现实线)在色调、镜头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穿插段落的无序感则能更好的体现生命丰富而多变的色彩。而因为主人公是小提琴家,提琴和音乐也是寓意的重要载体。死亡前八天段落看似凌乱的编织搭配,恰如音乐旋律般灵动,将叙事手段用演奏的方式体现,主调低沉、和弦明快,主导动机清晰明确。最终完成了一部爱情、艺术与死亡的协奏曲。

  《梅子鸡之味》影评(六):挚爱注定是存在于惦念和记忆中的

  如果喜欢的事情变成了每日的工作,在夜以继日的重复中,或许就会消磨掉最初的狂热。

  如果喜欢的人变成了枕边的爱人,在朝夕相对的日子中,可能就会暗淡了初识的透彻光泽。

  挚爱 大概只有在没有触碰的记忆中才会保有最初的光泽吧。

  2014.02.02

  《梅子鸡之味》影评(七):梅子鸡之味:法国版暗恋

  看完《梅子鸡之味》,我想到的是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这部悲喜剧中,感人的是正是其中《暗恋》的部分。1930年代的上海滩上,江滨柳与云之帆在江边畅想着两个人之间未来美好的爱情,但战事遽起,两者被迫分开,曾经的山盟海誓都化作了云烟,直到40年后,两人都垂垂老矣,才终于在台北的医院里再次相见。

  “之帆,这些年,你可曾想过我?”

  江滨柳在卧榻之上半伸出的一只手,还有急切的眼神,加之这句颤巍巍的问话,道不尽的40年沧桑与思念,一时之间刹时弥漫了整个剧场,让人为动容。但生活的无奈,以及世事的牵连,此时的云之帆与此时的江滨柳都不比当年,于是云之帆说我要回去了,我的儿子还在楼下等着我。随着云之帆缓慢地移动着脚步,可以感受到整个剧场里,除了呼吸声,再没有别的任何声息。“暗恋”终究是“暗恋”,爱情正因为它的残缺才更显得凄楚与哀婉。而所谓爱情的真相,其实作为“暗恋”另一半儿出现的“桃花源”则给出了最终的答案。虽然“桃花源”是喜剧,但喜剧的背后却隐着深深的悲哀,武陵人、春花、老陶三个人之间的爱与恨,从春花的角度,在身在武陵人身边,就觉得老陶好,老陶足够浪漫,而一旦与老陶定了终身,却又开始感念武陵人的好来,而吊诡之处还在于当武陵人真的再次回来,春花、老陶、武陵人之间的所有的爱都显出一地鸡毛出来。所谓的“桃花源”,背后的爱情,其实很不堪。江滨柳与云之帆没有在一起,所以觉得爱情的美好,但谁又知道如果他们真的在了一起,会不会上演另一种庸俗不堪的生活。所谓爱情,与所谓生活,现实与想象的空间,就是那种的扎人。

  而“梅子鸡”的味道,其实就是生活与家庭的味道,日常的饮食如此。无论你是音乐家,还是常人,都是要吃饭的。当你的妻子为你做好你喜欢吃的梅子鸡饭,然后看着你狼咽虎吞的吃下去,这样的生活,其实也蛮美好。在《梅子鸡之味》里,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但导演切入的角度恰好是《暗恋》的角度。一个名满天下的小提琴家,年轻时候错过的爱情,至死都没有挽回过,而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拒绝,则导致了他肉体的消亡。

  还想起古龙笔下的侠客。其中之一,从小痴迷于剑法,结果无论他怎么练,师傅都不满意,告之曰,你练得只是技法,而不是剑法。剑法有术与道,只有悟道,方才能练成独步天下的剑法。而年轻的侠客一边练剑,一边认识了一个貌若天仙的姑娘,而且这姑娘也终于爱上了他。本来郎才女貌,令人艳羡的爱情就要得来。但悲剧在于,女孩的父亲却断然否决了这门亲事,并带女孩游走天涯,再难与小剑侠相见。失恋的痛苦,让小剑侠将悲痛灌注于剑法之上,终于他的剑开始有了感情,而不只是技法。于是师傅大赞,并中给了他天下的名剑。名剑在手,加上满腔的悲愤,一代宗师终于出炉,卓然天下。但成为大师的剑侠也是要吃饭的,于是他另娶了一个女人,虽然他从未爱过她。他爱的只是他的剑,还有被投诸于剑之上的他的失去的爱情。他认为他的妻子不懂爱,太现实。其实,这位妻子不仅仅是这样的,她爱他,而且愿意为他去做他爱吃的梅子鸡饭。而且,她也知道,他的剑之后有故事,而这个故事让她羡慕也让她嫉妒。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碎了他的剑。剑侠没有剑,是一件很可耻的事,于是剑侠再去寻觅他趁手的剑。但再也无法找到,即便是在他眼前的是另一把名满天下的剑。因为,别的任何的剑,都不再有他曾经投于其上的爱情,而他的专注与孤僻,又让他将他的剑幻化成自己曾经的爱情。所以,当属于自己的器没了,附着于其上的魂也就消散了。

  而最不堪的事,当他终于想随便再找一把剑去适应的时候,上天的捉弄,曾经的旧爱却突然来到了他的面前。而曾经老去的她,盯着他看,却说:抱歉,我不认识你!虽然,这句话是谎言,谎言的背后,是老去的美女痛哭不已的哀容。但对于单纯的剑侠来说,这已经足够,对他的打击已经足以要去他的生命了。于是,他选择弃剑,进而弃世,绝望绝食而死,生命留给他最后八天。八天,让他去回忆整个人生,还有所有的事情。

  以上,你可以去理解是古龙的故事,也可以去理解赖声川的“暗恋”的另一个版本,也可以理解是《梅子鸡之味》的情节。

  玛嘉·莎塔琵留下了一部《我在伊朗长大》的故事,非常动人,而在这部《梅子鸡之味》里,仍然动人,以一种非常法国式的唯美与浪漫进行了表达。《我在伊朗长大》以她自己的故事为线索,这次是他的舅舅危险,进行了另一段真实而又不真切的幻想之旅。故事发生的伊朗,伊朗革命以前的岁月,那时候酒还是一般的商品,生活方式也是一件西化了的生活方式。但跟今天的伊朗比起来,却是那么的不真实,好像没有存在过一样。那样的爱情,那样的生活,那样的情节,都是虚幻的,这也是一种痛。只有在电影之中,就像是《暗恋·桃花源》中“桃花源”的部分,看似喜剧,其实还是悲剧,而且是更大的悲剧。看《梅子鸡之味》,你必须坚持,将前面的看似枯燥看似比较二的部分捱过去,然后才能接近真相,然后被震撼,然后被感动,然后为之愕然,怅怅地说不出一句话来。所谓爱情,原来可以是那样的,有些人,还是那样地坚持着......

  《梅子鸡之味》影评(八):伟大艺术的悲剧宿命

  伟大的艺术往往离不开悲剧。对创造艺术的人或是欣赏艺术的人皆是如此。

  艺术属于精神层面,艺术的创造与分享是在精神层面进行的。当然,唯物论告诉我们精神依附于物质,艺术的创造与分享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是,对于艺术的存在而言,它是一种在近乎单纯的精神世界当中对意义的创造和分享。

  伟大艺术家的自身命运带有悲剧色彩。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所以也是单纯的,敏感的,脆弱的。他们总有一个感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可以尽情地创造,让庸俗的世人惊叹不已。然而作为群体性生物存在的人类,必须考量现实社会这个因素,这就意味着人要生存就必须依存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材料。简单的说,一味沉浸在精神世界的艺术家们也是人,生而为人,他就必须会有家庭,就有与生俱来的被社会赋予的某些责任。同时也需要挣取维系自己生活所需的金钱。在这一点上,物质与精神【也可以理解为现实与理想】之间必将产生矛盾,因而引发悲剧。弗朗西斯在责备阿里不照顾孩子,不顾家庭的时候,阿里回答道:我是个音乐家,不是工人。阿里的悲剧在于他必须答应母亲,娶了一个十分现实的妻子,尽管这个妻子有浪漫的梦和爱他的心。但是她不懂艺术不懂阿里。

  其次,艺术的创造在于情感。这一点阿里的师傅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技术层面上来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你是最棒的。但是你的音乐绝对是令人厌恶的。技术不可能让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思想……你的手指移动,他的声音蹦出来,但他是空洞的,他是无意义的。什么都没有。”没有情感的东西不叫艺术品,至多被称为工艺品。“通过艺术,我们理解生活。”前文已经提到,艺术,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展现。如果不曾经历,不曾遍尝喜怒哀乐惧,不曾体验过什么是难以平复的紧张激动欣喜以及无以自拔的无奈失落痛苦,【想起一句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那么将不知生活为何物,也无以创造出真正伟大的艺术。在邂逅伊莲之前,阿里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只停留在技艺的层面上。而那段阿里与伊莲在一起的日子,虽然影片没有明确展现出来,但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拉出的音符一定是唯美的浪漫的醉人的。如果阿里与伊莲从此便相依相守,白头偕老,或许又会平添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话。但是,世间将少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因为生活并不只有得到只有快乐,甚至,照钱钟书的话,快乐其实总是短暂的,我们一生都在无尽的等待和痛苦中追求那一丝丝的愉悦。未尝苦痛的阿里奏不出完整表达生活的音乐。【往这个方向想开去,会回到第一种悲剧的结果。因为他不是伟大的音乐家,那么他需要养家糊口,终有一天他们缺乏物质经济基础的爱情将以悲剧收尾。在这个层面上,伊莲的父亲并没有错。】而失去伊莲,唯有失去,他的生命才完整了,他的音乐也才完整了。这是伟大艺术悲剧宿命的又一要因。

  “生命就是一次叹息,……现在你将迷失于一把琴,认真对待你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她是你的呼吸你的脉搏。这份爱如此珍贵,因为它永恒。”

  对于阿里来说,伊莲是带着对他的爱而离开的。生命就是一次叹息。她离开但是还爱着,因为她还爱着,所以他才有所寄托,所以他随时间和空间日益扩大的失落悲伤痛苦无奈的伤口依然能够不断地愈合。这份爱,是一声叹息,而并未断气。

  20多年过去,阿里环游世界。即使娶妻也不过是个形式,他不爱弗朗西斯。20多年来,伊莲出嫁生子成为奶奶,可她还是阿里的伊莲。我一直在想,如果阿里和伊莲不在街头重逢,如果伊莲不是故作陌生,阿里是否会决定去死?

  20岁的年纪谈死亡,是件很可笑的事。

  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选择自杀,应该是生无所恋了吧。作为一个精神生物,撑起阿里的精神世界的两大支柱——艺术和爱情——几乎同时坍塌。弗朗西斯在盛怒之下摔坏了阿里师祖传下来的小提琴,随即在与伊莲重逢时那心里燃起的火和眼睛里闪现的光芒被一盆冷水似的漠然从头淋到脚。这二者间,真正致命的是爱情的死亡。爱情一死,以此为生的艺术也到了尽头。或许阿里一开始还不清楚,他还赶着去买小提琴,妄图在音乐的世界复活。不过很快,他便意识到了。于是他决定去死。这个决定,我们姑且把它称作精神之死。于是,八天过后,他终于如愿。

  另:有意思的是,在阿里等死的第六天死神出来了。而阿里初见死神却惊慌而逃。这一点有些难以理解。既然死意已决,为什么还惧怕死亡呢?并且在死神离开之前,阿里问他:“死神?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死神回答说:“不是有点迟,我亲爱的朋友,而是太迟了……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谁走,谁就一直走下去。”我想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人的复杂性。没错,阿里作为一名艺术家几乎生活在纯粹的精神世界,而在人极度虚弱的时候,当意识不再清醒的时候,作为生物人的本能——求生的意识会出现。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性和复杂性也在于此。

  这部片子可供分析探讨的角度还有很多,例如纳赛尔·阿里的妈妈在死前的那段话。在她看来,死亡是种解脱,当生活变得难以接受的时候。而我们在因为自己的不舍而不断祈祷,希望把一个应当去往天堂的灵魂留在人间的时候,实际上是自私的表现。再比如阿里母亲葬礼上出现那个说“你不再为你妈妈祈祷,这很好“的疯子,死神讲的那个故事等等。我们无意揣测导演的意图,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都是自己面前那堵墙上的影子罢了。但愿我们都能从那些影子里找到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力量。

  莫负此时。此地。此身。

  《梅子鸡之味》影评(九):爱情 音乐 生命 人物与剧情分析

  这部片子我下载了很久,被它的封面和故事简介所吸引,但是一直没有拿出时间来看。主要是因为看了简介,所以把它单一的归类为悲剧,怕看完之后影响心情。今天我偶然的打开视频列表,点开了预览,画面中跳出了餐桌上Nasser Ali与妻子Faranguisse的对话,不知道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魔力,我忘记了之前对故事的预想,就这样从头看起了。

  A:Nasser Ali

  F. :Faranguisse

  是不是偶尔会在独自一人晚上回家,走在路灯昏黄的灯光下时,期待有一个人能够在身边陪你。总是幻想着,这样的一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又会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相遇。人是独立的个体,爱情是上帝赐予人的礼物。这是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力量,让两个陌生人的生命相互交集,带给对方不同的颜色去体会生命的意义。

  最初的NasserAli是一个拥有熟练技巧的年轻的小提琴家,为了提升他的音乐造诣,他的母亲把他送往西兹拜访有名的音乐大师学习琴艺。在这里,他的生命出现了转折。音乐大师的一番话启迪了他,他说"技巧这东西,谁都能学会。这是艺术,与技术无关。因为正是通过音乐,我们才能理解生命。乐器只是为了让音乐发光,你的手指动动就可以发出声音,可是它是空洞的,它什么都不是。生命是一阵微风,生命是一阵气息。"

  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存在的意义,也道出了艺术家真正的使命。这为故事做了很好铺垫,正是通过这句话,我才开始体会N.L 为什么会纠结他破碎的小提琴。正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他对Irane的思念,爱情变成了他音乐中的微风,这样的千思万绪透过他的手指,让的琴弦颤动...只有这种技巧之上的叫做情感,能够通过音乐触动灵魂的东西,才是音乐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故事开始让我心酸,N.A和Irane各自嫁了人,虽然那个人并不是自己所爱的,但是各自就这样继续的生活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了男人与女人对爱情和家庭的不同态度:Irane选择把对NL的爱埋藏在心底,把注意力放在照顾家庭上,她的家庭很和睦。直到在她年迈他们再次在路上相遇的时候,她也选择极力克制内心的波澜,面无表情欺骗NA,说她不认识他。其实在过去的日子里,她有多少次的期待过他们的相遇,当她在翻开画册,看到埃菲尔铁塔那一页上的干花时;当她坐在床前收听NA在世界巡游演出的音乐时...这份感情她不曾忘记,只是她选择了家庭,回归现实。而NA的家庭却很不幸福,他与妻子吵架,对孩子和家室置之不理。故事的最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他会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管,只是一把琴而已,难道音乐家就一定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吗? 看到后面我明白,因为他的心里住着Irane没有人可以进去,而那两个天真的孩子虽然可爱,但是那不是他和所爱的Irane的结晶。而他心爱的琴,才是那把唯一可以让他的音乐”发光”的乐器,他的音乐便是他对Irane的所有感情,是他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他费劲力气想要找到一把可以代替它的小提琴,找到一把可以让他的音乐重现灵魂的乐器。可是这样的一把琴没有办法复制,而在他于Irane的再次相遇时,Irane的冷淡的否定让他以为她早已把他忘记,他那眼中一闪而过的火花也随着冰冷僵硬的词语暗淡下去,所以最后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再说说他的妻子F. 这个单纯的女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对NA的等待,但是最后换来的却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她精心给卧在床上等死的NA做他最爱吃的梅子鸡,并在进他的卧室前精心打扮,就算这个家庭不幸福她也选择去坚持,希望一切可以好转,期望着NA爱上她的那一天她是有勇气的,她爱NA,她忠诚于自己的选择,拒绝其他的追求者。就算她爱的人不爱她,她也愿意以身相许,这也是可悲的。 同时她是可恨的,因为婚后的生活不再只有爱情,当她的幻想成真,理想变为现实的时候,她不再愿意单纯的付出,她抱怨NA对家庭对她的态度,以至于最后砸了NA心爱的琴,却忘记了从最开始她去NA家吃饭的时候,NA就已经通过看她时那双毫无感情的眼神告诉了她,他不爱她。两个人不能够同时相爱是有原因的,就算勉强的在一起也无法得到幸福。虽然F.一直都爱NA,可是她没办法理解他。她在NA的琴房外痛苦的流泪,最后却还是选择对他发脾气,并砸碎了他的琴,间接地导致了他的死亡。

  另外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色,她死前的那些话揭露了人性。人总希望对于处于病痛中的亲人能否好起来,于是总是祈祷,所以死亡天使Azrael就没办法来到他们身边。但是这种感情是自私的,我们只为了不让自己体会到与亲人离别的伤痛,而没有想到此时此刻忍着病痛折磨的亲人的真正意愿,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影片中对人物很少夸张的表现,但是却能够深刻的突出人物的情感和特征。虽然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却时不时会穿插一个幽默的片段。比如描写NA幻想苏格拉底时他的儿子放了一个屁,还有儿子长大后在美国的家庭生活(虽然这里描写的很cliché),又比如第二个卖琴给他的古怪店主反串为在他母亲墓前跟他说话的神秘乞丐等等。也有一些有趣的象征性的表达,例如表现小时候他与哥哥的性格截然相反时,选择用昏暗的学校里,带着眼镜的死板的老师和穿着同一校服的听话学生来反衬他倔强不服从的个性等等。下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会更注意电影手法的。

  顺便记录几句台词:

  quot;propos obscurs"晦涩难懂的话语

  “Je n'ai rien à dire, c'est la technique, elle est excellente. Par contre la musique est à chier. La technique, n'importe quelle abouti peut la posséder. Il ne s'agit pas de technique, il s'agit d'art. Car c'est par l'art, que nous comprenons la vie. L'instrument est juste là pour faire jaillir la lumière. Tes doigts bougent, il y a des sons qui sortent, mais c'est le vide, c'est le néant, c'est rien. La vie est une souffle, la vie est un soupire. Et c'est de ce soupire que tu dois t'emparer.”

  “Je souffre énoremément, ce sont des prières qui m'empêchent de mourir.”

  “Tu arrêtes d'appeler le bon dieu.”

  “La fumée est la nourriture de l'âme.”

  《梅子鸡之味》影评(十):因为都体验过了,极致·纯粹。死亦何惧? —— Poulet aux prunes

  这应该是今年Tribeca Film Festival最打动我的一部。

  也甚至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近百部法语片中我最喜爱的一部!

  影片在最揪心感人的地方,戛然而止了。伴随着女主角背靠着墙,滑落的泪水;男主角孤寂一人坐在台阶上。。。影片结束。

  之前看似天马行空不按牌理的非线性多角度时空跳跃的叙事线,不过是导演顺应着人生就是如此恣意凌乱有时不受人为控制的率性而为!

  可亲爱的M.S导,我真爱透了你那非科班流水线的拍摄手法,蕴含的诙谐幽默细节,对爱情、艺术、人生的品悟。还有电影时而明快、时而暗黑;一会儿是时代文化历史感氛围浓厚,一会又变到了肤浅、夸张、庸俗的美国式的夸张快餐缩影(看到那一段他们刻意为之的美式口音,笑喷了!XDDD)

  影片从片头的影像开始就给人一种美好的Fairy tale意境,男主角带着顽皮可爱的小儿子去寻找新的提琴那一篇章以及他拜师学艺的部分,连空气的流动、道具的设置都颇具魔法的感觉,非常的灵动·雅致。

  到最后 当我被这段终于在结构上拼凑完整的凄美爱情勾起了眼泪,接着就暴露在影院亮起的灯光下。= 后来Q&A中,我和导演Marjane Satrapi交流时,都是红着眼眶含着泪说的,这倒是第一次。

  喜欢她清晰的思维,感性的理解,对每个提问全面生动的回答。

  查资料知道那部几年前我很欣赏的作品《我在伊朗长大》竟是她本人的自传。真是感叹所谓的命运,可以让人颠沛流离,尝尽滋味。却又能把人生点缀的如此丰富、深刻!

  在后来的活动中,我和Marjane来了个大大的拥抱,真想告诉她,当我看完了《我在伊朗长大》,就撰写了提纲“我在天朝长大”,一直庆幸自己竟然可以毫发无损 纯洁、完整、并保持着自我、自由、独立的思想来到美国。。。后来又可以陆续的顺利遇见诸多让我从小大到欣赏、喜爱、崇敬的人们。

  这厢我不过淋漓尽致的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同时深感自己与自己欣赏的人们从内心的境界里越来越近了。 那厢一群见不得别人【可以自由自在有才华有勇气坚持自我梦想 并能让其一个个成真】的小丑nc们,就马不停歇从侧面给我“敲边鼓”,到让我在随心恣意的开怀,真诚喜悦的释放的同时,亦多了份谨慎·专注!内心的踏实与更多的信心。当然还有对【丑陋的天朝人性的更深感悟!】

  因为有了强烈的对比,感慨就是,我坚信不论你出生如何,生在哪个国度,如果你的灵魂是清澈、美好,并一直不受外界影响的向往自由与纯粹,那么最终就是可以带着梦想与目标,来到可以让自己实现所有梦想美好的地方!

  【当然啊,你得忍受并升华到享受 普通人受不了做不到的“孤独”,并有着大多数人没有的才华、精神与强力意志!】

  于此,我和Marjane能够在彼此经历了那么些后有幸相遇在美利坚并欣喜的交流了很多彼此对于艺术、生活的感悟,就是很好的经历与范例! 我也深感 我们都够勇敢,我们值得!

  :我们都是天蝎。更懂了。 她是又一非凡的天蝎女性!

  特别是《我在伊朗长大》中传递的某些思想、行动、信念,不断的有勇气蜕变。。。碉堡了!

  不管曾相距多远,只要内心有信念,存着梦想、信念与对真正生活着[而不是如行尸走肉般生存着]的勇气与决心!那么就是有能量可以成就传奇的人生!

  (某些nc粉,与其可怜的浪费宝贵的生命来JW八卦别人的人生,为什么没有勇气改变下它们狗屎般的生活呢?一味的在网上人森公鸡是多么阴暗可鄙悲哀啊。关于nc粉群体,以后时机成熟了,我真想给它们曝光下,也拍部documentary。lol 多有趣!

  所以我说,对于创作灵感爆棚的人士,真是人生何处不创意不开怀啊!少惹他们。XD)

  反观这部Chicken with Plums里面为了挚爱与梦想而用尽心力的艺术家,不也是这样么。

  他很充实,也很幸福。起码,他真爱过,他的艺术之花因为爱的浇灌产生的灵感 真正的开放了!结出了果实!

  就是因为我们幸福的真切的体验过什么是爱、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才可以毫无遗憾的坦然说:“够了,现在,我选择死亡。”

  艺术家必须纯粹、极端、决绝!这样即有幸能够在人生中体验到太多的芳华、极致的纯美!

  “他极其容易被触犯、孤芳自赏、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是那样可爱和迷人。事实上我也是这样看待我自己。只有孤芳自赏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如果不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切的中心,又如何能够创作?”

  说得对极了!

  此片不会让每个观众都哭,会哭的肯定懂主角选择在8天后结束生命的意义与原因。

  对于纯粹傲然的艺术家们来说,的确很多时候能体会到“爱比死还冷”。不过孛论在于许多艺术家的旷世之作又确实是因为(在世俗的有限意义上)失去了那份珍贵的爱情,于是生命中永远的留出了一个黑洞。(亦是力量·灵感的来源)

  他们的创作灵感、动力 日复一日的努力,就是在填补着这个黑洞,让自己可以更好的体验着存在着。

  但他们终极意义上都是幸福的,无憾的,因为只有爱过才会痛,才会被唯有爱能激发起的强大力量牵引着,永远的为之歌唱、舞蹈、创作!

  看看大多数普通人,可能一辈子连真爱的影子都没有见过,只是安于现状,恐惧、懈怠。八卦下名人的各种花边来聊以自慰罢了。

  于此,艺术家们是充实的、圆满的,轰轰烈烈地生活过的。

  同样的年月,时光,不同境界、底蕴的人可以谱写如此天壤之别的故事。

  有些值得歌颂、有些令人哭泣,还有很多就如被风吹起的尘埃,消逝后便再也不见了。。。

  就像那些可怜的nc粉、non-believers,它们在死后,连八卦它们、嘲笑·YY它们的人都没有吧,你会费尽心力去骂一只臭虫,并在它选择死亡时流泪么?

  http://i.mtime.com/Evangeline7love/blog/736008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