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蒙庞西耶王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蒙庞西耶王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28 02: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蒙庞西耶王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蒙庞西耶王妃》是一部由贝特朗·塔维涅执导,Gaspard Ulliel / Mélanie Thierry / Lambert Wilson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蒙庞西耶王妃》观后感(一):起于胡格诺战争,终于圣巴托罗缪之夜

  第一个钟头乡村贵族味道浓。为了土地界定长达十年的诉讼,老饕的养殖经、和家仆共处一室,与佃户打猎(分割猎物)……老蒙庞西耶和病妻唠叨着“亲家打算送我两头孔雀哩!孔雀我没要,我们的狗会吃掉它们的”,一股《农事诗》里“公爵本质是一个农民”派头,很高兴能在电影里看到这一面;安茹公爵说着波兰语出现了,抱怨出身付出太多挺好玩的,他眼神警觉、内心缜密外表轻佻、又带着述不清的厌倦和冷诮,与我心目未来的亨利三世颇吻合,那时三亨利都还年轻(二十岁上下),挺有泥泞中的肥马轻裘想象回味空间

  下半部分老蒙庞西耶的续弦,叫裁缝衣服——让人想起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里老庸人波洛涅斯送儿子远行前论及服饰段落(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这一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也很能体现编剧的考据功底灵感火花

  安茹搅黄吉兹公爵与玛丽,完全是为玛戈打抱不平,而不像是他也爱上了玛丽(以“爱上你”为借口搅黄你,这种解释也可以)。以预言女巫方式出现的凯瑟琳太后,像一个肥胖富商老婆,哈哈。查理九世只出现咳嗽声,玛戈则被提了几次。

  此外,我心目中的蒙庞西耶王妃,一直觉得是《玛戈王后》里,波兰大使来访,抬蛋糕进场,引领镜头回到安茹与凯瑟琳太后那个过道的那名美人

  改编拉法耶特夫人小说的电影,以现代女性主义说事,多不讨喜,因女性觉醒在几百年前是火光闪电,让当代人看却已不够。如苏菲玛索现代版的克莱夫王妃《忠贞》(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6172/ ),因电影本身就支离破碎,常常看得上气不接下气。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头一尾,克莱夫王妃初入巴黎,与未来丈夫邂逅——现代版也是苏菲玛索在街头与一男士邂逅,男士快结婚了,但被她深深吸引,两人一起去呆了几个小时……之后男士推掉婚约,执意与她结婚,但男人总被当初的邂逅所困扰:你并不那么喜欢我,都愿与我颠鸾倒凤一番,现在遇见你心仪的男人,难道不会背叛婚姻吗?——瞧,这成现代妒夫的困惑了。最后身为摄影师的苏菲玛索遁入修道院,专事拍摄植物,鉴于今日法国仍有不少人(甚至是年轻人)在修道院里隐居,这样的古佛青灯式的结尾化用得也有特色

  而本片中的玛丽,其情感泥潭,我也深表理解,虽然理解,也看出其虚荣肤浅,既然肤浅,就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与丈夫阔别两年,再见时小别胜新婚,丈夫先是发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贪吃、俗气的乡下贵族老爹养出的女儿,在我同一个老师教导之下,也会写诗、也有情调了;然后是鱼水之欢,顿生恩爱之感、独占之欲。而玛丽与吉兹公爵、安茹公爵的相遇,此时的吉兹公爵按史实,更增英伟、权势炽天,他还向我倾诉旧情,的确会让一个乡鄙少妇飘飘然,安茹公爵将她引入巴黎,进入那个喧闹浮华的卢浮宫,在宫墙下有男人为我击剑争风,有男人在隔间为我细述衷肠……的确没多少女人会拒绝,但正是这份情感起于虚荣与肤浅,一夜偷欢之后,结局也无非是片尾时另娶新欢的吉兹公爵那副拒绝的嘴脸了。所以,倒是夏班纳伯爵那深沉压抑、甘于自我牺牲的爱,让人久久无法释怀,女主角站在其墓碑之前,与尼古拉的相遇,串起电影首尾……她所失去的,最珍贵感情,就长眠于此。

  电影里卢瓦卢王朝的卢浮宫总是“挤挤一堂”,在狭窄楼梯接踵摩肩,有大事发生时佩剑马靴叮当作响,在许多法国作家小说中也有类似场景描写,安茹公爵的嬖幸们寻找玛丽时,出入的房间里,跟班仆人打地铺睡觉、下西洋棋,如油画群像,大约这也是实地推演的往日情境——阴暗凄凉的石砖砌建的宫殿,拆去了华丽的壁挂和帷幕,只有尔虞我诈的幽火燃烧着地板与石墙,很符合小说家与电影镜头的追思与想象;也具有古代建筑及室内装修与历史事件的互相印证研究法的乐趣

  最后,印象最深刻的,倒是三场战争/屠杀。开头第一场还有一点战术在,夏班纳离开军队一路走过乡野,就想起让-吉奥诺那些法国农村小说了,风光迷人、强匪彪悍,菲利普与老师相遇,绞死强盗,都很有细节感和实地感,看得非常喜欢;不过那独眼强盗,我总忍不住老是注意他一下帽子没戴、一下帽子又戴着的穿帮镜头衔接。中间一场看起来乱糟糟一团,有时碰到的敌手很勇敢、很难缠,再走个几步又碰到几个散兵游勇,几乎是来观光的,根据吉兹公爵所说的他父亲之死,应当是吉兹之父死于科里尼之手一役;与结尾的圣巴托罗缪之夜相对应,一个人所见、所处的战局,是非局部的一小节,圣巴托罗缪对比梅里美的冗长、大仲马的精彩(宰杀了一夜,当然漫长;集中笔墨于围剿科里尼海军元帅,尤其精彩),我想这更贴近真实——在无名小卒围攻无名小卒、平民攻击平民的漫长战线和偏僻街垒后边,英雄无用武之地,被几个业余长矛手、屠杀小分队给干掉,再真挚的感情、再多学识、爱过恨过悔过参透过,又如何?

  《蒙庞西耶王妃》观后感(二):从前有个王妃,她恋爱不慎,结果她杯具了。

  拉法耶夫人的原著全文可以在百度百科上找到,基本上是一个坐着说话为主的小短篇,结果硬生生导演扯成了《玛戈王后》的长度秘诀在于加入了大量的狗血战争场面,加上绝大多数场景发生在乡下,于是可以被称为《乡下的玛戈王后》,看来导演果然是预算太多用不掉。

  本来在原著里的猥琐伯爵被塑造成了高大形象能文能武,高大威猛,洞察世事人生导师,以至于男女主角都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因此相互嫉妒(误)。最后伯爵更是为了拯救妇孺倒在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血泊里,已经堪称伟大了。

  亲王的苦逼程度长相都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高司令相比之下他那个热衷于打猎的老爹倒是喜感十足。

  演亨利德吉斯的还是过于奶油了,不是脸上划几道刀疤就攻得起来的。

  倒是安茹亲王(未来的亨利三世)gay气十足,风趣幽默,只不过法国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gay,所以看上女主什么的,才没有那样的事。当然原著就是那么写的,怪不到导演头上。

  关键的关键,最大的硬伤是女主过于现代了。原著里是个欲求冲破了理智,遭受一点点感情挫折就一命呜呼的林妹妹人物,在剧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作风大胆泼辣刚毅女子,但就像其他评论说的女主的气场撑不起整个剧,于是只能沦为四个男人相爱相杀之间的花瓶了。

  《蒙庞西耶王妃》观后感(三):瑕瑜互见

  “用太平洋的手法拍30年战争中的下级军官大头兵,用海滨帝国的手法拍总督法官银行家包税人,再用罗马的手法让王公贵族们串个场再现些名场面”——这是我以前在围脖上提起过的对17世纪历史剧的期冀。当时以为是痴心妄想,不意其中最后一条倒真有了一次接近实现机会(尽管时间上略有偏差,应在了16世纪)、而且是在这么一部影片里。

  之前也算对拉法耶特夫人的事迹有些耳闻、知道她写的是哪一类故事,加上这样主题明确的海报,故而对影片风格有个十分自信的预判——如此一来开局之舍闺阁而取沙场,确实大出意料。尤其这战场格局虽不大却拍得颇用心,不似敷衍过场,更出现了古装剧绝少涉及的屠戮妇孺情节(战争阴暗、人性扭曲的反思大多存在于一战及以后的时代,那之前是笼罩在英雄佳丽的传奇光环下的),与原本不高的期望值两相对比之下,着实把我的兴致调高了几档。

  影片的前半部分作为“16世纪法国贵族私人生活绘卷”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有卡佩子孙们对“洛林来的外国佬”吉兹家族的敌视,有两位领主争了10年的20里格的猎场,有“洞房花烛任围观”的婚俗,有富有女继承人的诱人嫁妆,有外表鄙陋的乡间古堡,有“疾病血液流出”的医疗理念,有星相蕴含政治哲理迷信……甚至还有鳗鱼的养殖与烹饪(“喂以下水和猪肉打出的酱,养在石床上的清水里,一个月就肥”、“剥皮,烤至褐色,涂以凤尾鱼油,用面包渣滚一滚,再烤上10秒,蘸着橄榄油、柠檬、芥末、胡椒调成的汁食用”)。我们熟悉19世纪贵族们的圆顶礼帽、紧身胸衣、马车、穿制服的男女仆人、舞会、家宴、剧院包厢,16、17世纪的贵族却似乎只是属于宫廷的——如果不和王室成员扯上关系,他们似乎就无关紧要;一旦离开都城,就不要指望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出现。于是可以想见,本片中这些细枝末节在我看来是多么有趣和值得玩味。

  到此时为止,我已经转而认定本片只是想借拉法耶特夫人的小说为框架做一次时代还原的实验,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处理好实验与作为框架的主线剧情的关系,而这在我看来本是不难解决的。然而当影片进展过半、越来越深入主线剧情后,我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一点成了它的软肋。它终于还是落入了四男一女爱情纠葛的窠臼,似乎再也没办法脱身。前半部分如此吸引我的展现时代特征的细节越来越罕见(宫廷芭蕾、安茹公爵的波兰语课和老蒙庞西耶续弦勉强算是,其质量也无法与上半部的相比),狗血倒是毫不吝惜地泼了一桶又一桶。如此落差让我失望之余不免生出一睹原作探明究竟冲动

  很容易找到原作的英译版,篇幅不长,读起来却挺艰难——因为它实在是太乏味了。我自认为对于年代古早的作品颇有体谅之心,如《源氏物语》就还让我觉得别有一番风雅格调,但这篇小说在我看来实在毫无亮点。几乎没有对话,叙事手法如同流水账;作者最大的优势本在于其对贵族生活的了解,却对环境风俗等不着一字;就连它的主旨——爱与责任理性与情感的争斗(可叹,我原本是钟爱此类题材的)——都表现得极其苍白,既然它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物内在的刻画,全部的心理描写无非是“恋人太过可爱,使得他/她情不自禁”一个模式而已。我并无意贬低拉法耶特夫人的才华,她的另一部更著名的作品《克莱夫王妃》很好,但就事论事,《蒙庞西耶王妃》要平庸得多了。

  这样看来,本片选择这样的原作为载体,可称是高难度的改编,能有上半部这样的成果也着实不易。要知道夏班纳叛离新教阵营原因原作中根本没提,他和蒙庞西耶亲王的交情、蒙庞西耶公爵对梅齐埃尔侯爵的怂恿、婚礼过程也全部是一笔带过,影片将其丰富到了这样的程度,既符合人物的立场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其间,其实是颇见功力之处。然而一涉及爱情主线,这些优点就全部丧失殆尽。电影对这本谈不上高明的故事无法挽救倒也罢了,竟至于让它变得更糟却实难理解。举例而言,蒙庞西耶亲王在原作中不过一个存在感薄弱、以维护荣誉的丈夫的形象出现的龙套,影片的上半部对其大大加以丰满,塑造出一个重情义沉稳、理智的形象,他对妻子遵从父命出嫁、与自己夫妻之义大过男女之情有着清醒认知,也很接受这个现状;而影片的下半部分却忽然将这个形象砸得粉碎,代之以暴躁、冲动、疑神疑鬼,就此朝着蓝胡子道路狂奔而去——他监禁女主角的情节甚至是原作里都没有的。如果剧情只是需要一个可憎的丈夫作为道具,又何苦先扬后抑?另一个例子,女主角少年时原被许配给马延,与未婚夫兄长吉兹的私情是二人都小心隐藏的,电影中哪里有一点点发乎情止乎礼的样子?女主角对她误认作吉兹公爵的安茹公爵所说的话,原作中无非是提醒谨慎克制,电影中却成了私会的邀约

  说到底,影片不甘忠实再现拉法耶特夫人笔下意志不坚而屈服于情欲诱惑、招致种种不幸的薄命闺秀,又或许难以把她拗成那种当时确曾存在而现代观众看来亦不那么陈腐的惯于风流韵事、尽享情爱欢愉的贵妇,便走了所有道路中最最愚蠢的一条——自以为是地把一些独立自主真爱无罪的苗头硬塞给这个角色,把带有劝诫意味的自食苦果悲剧结局掰成勇敢深情的女性追求幸福却被自私功利男性背叛——放在19世纪背景下或许堪当称颂,可角色偏偏身处16世纪,这些思想于她而言超前滑稽,我们这些21世纪的观众又很难对此类陈词滥调有多少共鸣,于是所有这些尝试也就只能化作矫情中二了。这一点很像我之前看过的另一部以英国内战为背景、同样试图以多男一女的狗血爱情主线带出点批判反思的影片《魔鬼妓女》(相较于着眼贵族私人生活细节的《蒙庞西耶王妃》更侧重大事件的展现,部分场景确也诚意十足,但仍不免被糟糕的主线拖累),所幸《蒙庞西耶王妃》在矫情中二和自以为是方面倒没有走得那么远。但与原创剧本的《魔鬼的妓女》不同,《蒙庞西耶王妃》是一部改编作品,若是对拉法耶特夫人的道德劝谕不屑一顾,至少拿出些比它更严肃更有价值的东西来,何必披着原作的皮贩售一些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立足土壤的廉价口号?

  自然,拉法耶特夫人毕竟也只是身在17世纪而以传说和想象描摹着100多年前的图景,更多是借古喻今排遣自身的愁绪,她的这部小说既未体现太多史学价值,文字技巧亦很粗糙。但是,选择这个载体是否注定失败?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如果还有什么可发挥的地方,一是其背景提供的可供进行“时代还原”实验的空间,二就是它那在拉法耶特夫人笔下也未能得到很好表述的主题——“爱与责任、理性与情感的争斗”了。就第一点而言,影片前半部分做得足够出色,后半部分也并非没有再进一步的机会——比如芭蕾场景,如果不仅仅止步于后台而是让镜头在舞者与焦急等待情人的女主角之间切换,既可增加戏剧性也可借机做一次古代舞蹈的展示。就第二点而言,电影可以运用的技巧其实很多:表演、构图、光线、镜头、剪辑、配乐……如果剧本的后半部分不那么失控,甚至在剧本已经如此的情况下演员(尤其是女主角)的演技能够好上一点,至少本可以做到比原作那些单薄的文字更令人信服。遗憾的是,这些也只能是假设了。

  《蒙庞西耶王妃》观后感(四):其实是很有人性深度的电影

  看之前其实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就当是“南欧小说”(对情色作品的一种委婉的说法)来解闷的,但是一开场就觉得不对劲,居然不是宫廷和香闺,而是展现战争的残忍和非人道,简直有点维克多雨果作品的影子了。下面来分析一下主要人物:

  塞班伯爵:在这个故事中他和玛丽一样是主人公,而且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能够意识到战争的残忍,并且从中抽身而出,最终在混乱的宗教战争中坚持中立,为了救人和赎罪却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事情只有西方人才能做得出来,或者说只能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我们亚洲国家的文学世界中,恨不能人人都是战争之王,个个梦想着通过战争当帝王将相或者至少是黑社会老大,战争是获得名誉、地位、财富、美色甚至爱心以及一切最好最幸福的东西的途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暴力美学和黑暗艺术,只有成王败寇,没有上帝和原则,更没有悔罪与救赎,自然也就没有真正的人性高度和感动。看上去西方人好像很傻,但我们真的比他们更聪明更高贵吗?

  塞班尽管从战争中抽身而退,但并非情场上的逃兵。他不逃避自己的感情,勇于向玛丽承认,并一直守护她、引导她,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打动了玛丽。他始终对美好的事物展现出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呵护,头脑清醒且善于行动。结尾处这样一个生命的逝去,难免不令人感到惋惜,也许他才是玛丽真正的搭档,虽然不一定是情侣和爱人。

  西耶亲王:他和妻子实在是太不般配。既然是政治婚姻、利益婚姻,就不必再去强求什么感情,有个美貌的妻子用来拉皮条其实也很不错。总之这个人真是极其不现实、拎不清。他气量超级狭小,看到太太和其他人说话都觉得不爽。朋友称呼一句太太的名字,他也要板起面孔要求叫公主。看到太太学习写字,他就怀疑会用来偷情。得知太太爱慕者众,便说她是精神疾病的传染源。非得把太太囚禁起来用狗看守,他才能够有安全感。这种人怎么能娶一位美貌的妻子?难怪玛丽对他始终爱不起来,最终也不能不分道扬镳。有多大本事,称多少钱,如果你只能当个车间主任,就不要试图去管理世界500强,不然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麻烦。

  吉斯公爵:他看起来和玛丽很像,但其实配不上玛丽,不过仍然比玛丽的丈夫要强得多。他们两个是帅哥美女,也都活泼热情,吉斯远比西耶要英勇善战,但对战争缺乏反思,比较意气用事,情场上的情形也差不多。毕竟浪漫之爱终难长久,最后两个人也都明白了这一点,也并不后悔自己曾经的激情。影片中偷情的场景处理得很好,足以让人感到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快乐,真是死也甘心。

  安如公爵:典型的花花公子,贪婪好色、狡诈油滑,当面虚伪,背后使坏,挑拨热恋中的情人的关系,行为实在可耻,对玛丽的感情也没有什么深度,只当她是人间尤物。

  最后再来说说玛丽:虽然拥有这么多的追求者,玛丽却一点也不好色淫荡,内心始终只爱吉斯一个人。另外她对于自己的丈夫也是试图去爱的,但爱情是没法出于义务而产生的。当她意识到他们实在不是一类人之后,也果断选择结束婚姻,宁可到修道院去度过余生。玛丽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资质禀赋也很优异,放到现在足以大放异彩,有的是发展自己的机会。但是在当时的年代里,女性只有婚姻这个舞台和战场来释放、表现自我和表达生命,而玛丽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只是在结尾处,吉斯的死亡和忠告提醒她,情场毕竟不是人生全部的意义所在,而且也充满了危险。既然在爱情中她已经此生无憾,那么索性华丽转身,反倒回头是岸。对女性不幸遭遇的同情,对于加诸在她们身上的束缚和暴力的控诉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对于亚洲观众而言,1女VS多男的情节安排比较难以接受。这是因为亚洲国家的女性,长期以来既无继承权,也无人身自由,再加上一夫多妻制的传统,向来只有女人为了争宠求存而争风吃醋,而无男人为了美人芳心而展开爱情竞争。如果发生1女VS多男的场景,要么是在妓院青楼炫富惹祸,要么就与男人之间争夺珍禽或玩具无异,因此亚洲国家的文艺作品中较少出现类似设定,浪漫情节以1男VS多女为主,不似西方文明中浪漫之爱一开始就发生在已婚女性和未婚男子之间,后来这一传统也不曾间断。总之,不能因为电影是1女VS多男的情节设定,就简单地把女主人公视作荡妇,男主人公视作登徒子。

  最后放一段法国学者对自己国家的评价:自古以来就有两个法国,一个向海洋敞开,追求贸易自由和远方冒险;另一个株守内陆、反应迟钝、深受束缚。法国的历史便是这两个法国之间的无从沟通的对话,双方都不肯改换位置和方向,每一方都固执地想占尽一切好处,丝毫都不理解对方。(Braudel,1979,pp389)

  在电影中,很明显塞班和玛丽是站在同一阵营,而社会地位更高(rank是公侯伯子男,玛丽是侯爵之女)的西耶和安如站在相反的阵营,吉斯则介于两者之间。对于这样一部很有人性深度的电影而言,塞班和玛丽既是法国人的骄傲,也是人类中的杰出分子。

  《蒙庞西耶王妃》观后感(五):madamadadane

  最近忙着写年终报告,又要应付老板,还有准备跳槽的面试,实在打不起劲道来写长篇观后感。但是好巧不巧,昨天的电影课解析的正是同位导演拍于70年代的旧作,老师在讲解途中自然不断拿本片作例证与比较。就他的观点,这是一部不错的古装片,因其“去戏剧化”,镜头“疏离化”,因此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背景。

  我却不以为然。如果目的是要拍一部“史诗”性质的历史片或者“返古”性的田园片,在细节上去戏剧性,在人物塑造上给出距离,是一种方法,但是史诗片需要有冲突的情节,田园需要有深度的思考,这样观众才不会在回到那个时代的同时丢掉了故事失去了人物。而老佛爷夫人的短篇小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老佛爷夫人,在法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较之雨果巴尔扎克等人亦毫不逊色。甚至就索邦文化课老师的意见,我们可以不读雨果的诗不读司汤达尔的小说,但是有两样作品一定必需绝对要读——莫里哀的戏剧和老佛爷夫人的小说,前者是法国戏剧的祖师,后者是法国小说的先驱。

  然而在文学价值上,这两样“必读”作品却远不在同个水平级上。当年为平民所作的莫里哀戏剧今天仍然上演而不息,而用于上游社会沙龙消遣的“老佛爷夫人的小说”却成了一种表达方式,正如我们中国人说“琼瑶剧”——如果有一部文辞优美的小说描写一位花见花开车见爆胎的年轻女性,她赢得了全书几乎所有雄性的倾慕,却因为自己身份与所处历史背景的原因,不得不挣扎于美满的婚姻与热切的爱情之间,反反复复神伤不已,在现代法国它就会被称为“老佛爷的小说”。

  老佛爷因自身生长环境的缘故,对平民的生活一无所知,故此只会描写一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好用爱情来自我折腾的天之骄女骄子,除了“角色个性与历史环境所造就的悲剧”这种基调颇可玩味外,很难说有什么高深的思想境界。一般说来,这些小说多是些无病呻吟只堪用于打发时间用的苍白肤浅之作。

  另一方面,也正因这位夫人出身名门熟悉法国宫廷,因此她笔下所描写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一些皇室形象,颇有文献价值。再则在这位夫人所处的时代,作为第一位现代小说家,其笔下的女主角有一丝萌芽中的女性主义的意味在,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执行自己的使命,在汹涌的感情面前责问自己的处境,她们更多专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决定自己要走的道理,比起今时今日仍然在中国电视屏幕上为了赢取某男的倾心而要生要死的偶像剧女主角来倒更有现代独立的意味。

  角色内心理智与感情,责任与自由之间的角力是贯穿了这位夫人几部小说的主要冲突。围绕这些教养优异的贵族小姐公子们面对家庭甚至国家的责任与自己内心煎熬的感情之间的挣扎彷徨,老佛爷夫人做了大量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因素的铺垫衬托,也成为后世“心理小说”的典范。

  综上原因,在其所处的时代,这位夫人于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则今时今日,当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当现代女性已经拥有足够的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再来改编这位夫人的短篇小说,其难度并不亚于改编《色戒》(原著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的长度跟《色戒》亦相似)。而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观众理解主角的动机。

  作为两部有意“复原那个年代”的电影,此片与《色戒》在历史还原度上可谓同样的忠实细致。如同中国乃至美国的观众都被汤唯的腋毛惊诧,现代法国观众面对那个时代贵族的“新婚之夜仪式”也很大反应。本片很有兴致领观众参观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主人和仆人如何休息,主食都吃些什么,如何处理个人卫生(比如刮舌苔),怎么医治疾病(放血),法国各地领主和巴黎王室之间的关系,贵族女子闲在家里都做些什么,贵族男子们怎么会平白无故地就决斗起来,等等,另外服装建筑无一不讲究。如果说有人对法国的宗教战争有所了解又对当时期的法国上流社会生活情况感兴趣的话,这倒是一部不错的寓教于乐的片子。

  但是回到“动机”这个问题,本片比之《色戒》剧本的酝酿经营就相差很远了。

  同样是采用女性视角,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纪录一个女人从单纯无知充满无限美好可能的少女到经历世事情感变化的轻熟女的成长过程,在《色戒》中一切故事都是围绕王佳芝展开的,我们看到她走的每一步错与她经历同样的绝望和紧张,与她生出共鸣并最终能了解她的决定,不然“特务刺杀汉奸结果坠入情网还搭上自己”这个故事会显得cliché,这是一个酝酿的过程。

  而本片却是以Lambert的角色切入的,编剧的目的可能是想以此先介绍一下本片的大背景。不过实际情况就是,如果不了解老佛爷夫人的观众,很容易将他误解为第一主角,并试图从他的角度来切入电影(人类本性,先入为主)。而Mélanie Thierry,先不论她的长相是否符合“古典审美”,她的存在感或者说气场亦不足以从半路杀出即从Lambert Wilson的手上拉回观众的视线——两位配戏的年轻男演员也没帮上忙(倒是演Duc d’Anjou的Raphaël Personnaz表现得不错),于是除了最后以她的话外音结束这个故事能表白这本是一个“属于她”的故事之外,这整部电影的冲突中心感觉上根本不在女主角的内心变化,而在于Lambert的心理活动。

  当然这一部分导演也要负责任,比起角色内心与角色之间的冲突,导演明显更执着于抓紧一切机会展现当时的社会场景。于是一切的解释,一切的tension,都消失在这些“展现”之外。Lambert为什么爱上Mélanie,Mélanie对于Gaspard到底怀抱着如何足以自我毁灭的热情,Grégoire跟Mélanie之间除了夫妻之义还有什么样的情愫存在,等等等等……Grégoire出外征战——按照原著所说,足足有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里,Mélanie的寂寞,她和Lambert之间的接触,如果给一点空间和时间去创造一些moment,就不至于在Lambert说出je vous aime的时候吓人一跳了。这些moments的缺失,也阻碍了女主角的成长,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很容易觉得她一直到电影的最后都只是开始的那个花痴女孩,她为什么答应嫁给后来的丈夫——这是老佛爷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理智压制感情的时刻,后来又为什么与以前的情人藕断丝连,到底她在想什么……观众始终是一头雾水。

  于是这就变成了“A和B相爱,但是A却嫁给了C,C因为深爱着A而敌视B,同时D和E也不求回报地爱上了A”,这样的一个cliché,丧失了老佛爷心理描写的张力,失去了角色的成长,只保留了老佛爷小说中最为薄弱苍白的一部分——无聊的爱情故事和纠结的人物关系。中国有琼瑶片,韩国有偶像剧,美国有Twilight,这样的故事全世界都不缺,任何时候都不缺。

  :推荐给对法国天主教vs胡格诺派的宗教战争期间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们

  《蒙庞西耶王妃》观后感(六):连我这个为了练习听力才看这部电影的学法语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了

  为了表达对伟大法语的尊重,对此片打个尊重分。

  我看得片少导演你不要这样骗我啊QAQ

  拉法耶特夫人,上帝保佑她的灵魂,不知道如何看待她笔下的风雅小说被改编成这样子。

  影片的情节,尤其是在表现女主的聪慧机敏等方面,实在欠缺空白得很,似乎除了美貌女主就没有其他可以吸引人的地方了,更何况梅兰妮(也许是我审美问题?)并没有一副符合那一句句赞美她美貌的台词的容貌,这就让人在看到男主们一个个莫名其妙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时有点费劲。

  至于其他情节,譬如过渡,譬如主线情节,不得不说处理得实在有点弱了,不知道不了解宗教战争这块儿的人能不能看得懂这里面各个主角之间背后的利益冲突与爱恨情仇。

  还有某些情节画面,给人感觉有点多余,让我不得不再感概一次,啊,法国佬的心思果真难猜啊。有些情节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当时看的感觉还在,那就是:为什么这个部分没被剪掉以及为什么要把这一部分拍出来。

  但是表现那个时代风情的镜头和构思还是好的,处理得挺自然。新婚之夜两家首领从棋盘上的不动声色气氛凝重到看到落红后的言笑晏晏,老头娶续弦里不言而喻的意义,主仆不分的居所,地方贵族城堡与皇室城堡的差异,人挤人挤人的宫廷宴会等等,看着都挺有趣。

  说实话我倒是一点都没感觉出来这部片人性思考在哪儿,从chabannes伯爵与王妃间颇有“哲学”意义的对话上看出来的?还是宫廷对星相的热衷所隐含的讽刺?抑或通过几个男主之间的对比差异所针砭的时代?还是我们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女主身上表现出的时代新女性感人特质?

  说好的克莱夫王妃类型的人物呢?为什么我看到的是一个美国型辣妹啊?这难道不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吗?导演的想法略略奇诡,恕我看不明白为什么玛丽对吉斯那么念念不忘即使被安茹公爵这个心机男挑拨(点明)仍然那么一往情深,为什么孩子气的蒙庞西埃亲王哀声下气后王妃还是坚定地要去找吉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我感情世界太过于空白所以感受不出玛丽与吉斯两人间的深深地羁绊吗?

  不要说因为玛丽读了书写了诗视野开阔了有思想了,不要说因为吉斯打了仗立了功身披彩霞更有魅力了,更不要说因为吉斯就是个吃着碗里念着锅里的渣男或者爱她的几个男人跟她只有命中注定式不能在一起的结局,只有吉斯,啊,青梅竹马的吉斯,他们的感情才能被渲染得如此悲剧讽刺具有戏剧性!呵呵,这么说来的话恐怕我也可以是一个分分钟可以和我那些初高中有些暧昧的男同学爱得你死我活的妙人了(此处应有doge表情)。你们根本不明白年少读书时期的暧昧是多么诱人多么让人沉醉的羁绊(doge)。以至于利益婚姻后还心有不甘念念不忘即使对方欺骗忽悠也要冒着名节败裂与夫分开的危险前去问一句“为什么”。

  总之我弄不明白玛丽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套路。也许这正是导演让人们思考的地方?啊,感情,如此奇妙。

  其实这分明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玛丽苏的故事(doge),具有告诫各位涉世未深的少女以及已婚妇女做人不要太作的教育意义,堪为现代女性电影的典范。

  哦chabannes伯爵的故事导演倒是拍得极好的,人物也相对饱满些,如果没有那一句突如其来的“je vous aime madame”就更好了。

  如果不是演安茹公爵的拉斐尔佩尔索纳兹,我看不到影片最后然后写了这么一堆废话。

  影片最后有一种“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挺美的。

  看到此片数目巨大的预算真是大开眼界,我猜这笔预算都用于战争场面(国产片XX县黑势力火拼等级)服饰装扮和租赁城堡取景上去了吧。

  其实这是一篇碎碎念。

  最后一个碎碎念是:导演你的预算花不掉给我花好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