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忧郁症》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忧郁症》观后感10篇

2022-05-28 02:06: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忧郁症》观后感10篇

  《忧郁症》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克斯汀·邓斯特 / 夏洛特·甘斯布 / 基弗·萨瑟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症》观后感(一):邪恶至死

  YSS STRONGLY RECOMMEND

  记得初中的时候梦想当电影导演。还写了一部中短篇小说,故事中患有忧郁症的主人公极度迷恋电影而最终成为一个导演怪才。之所以设定人物的忧郁特质,是因为那个时期我自己就是这幅德性,天天莫名其妙的沮丧,心情阴暗到想自杀,不过却不知道原由何在。离开那个阶段已经很远了,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又想起当时的感觉,仿如隔日。忧郁,也恐怕是人类天性之一了。

  Justin的最大痛苦,在于她所言: The earth is evil. 她悲伤和沉静地对姐姐说,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邪恶的。这句话,简简单单,却触目惊心。忧郁的Justin是幌子,是拉斯·冯·提尔的自我代言,而整个影片想要讲的中心主题,就是这句话。所以2012如果真的来了,如果彗星真的撞击地球,如果核武器彻底毁灭世界⋯⋯we deserve it.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邪恶的,我们该死。人类该死,而且地球上的万物该死。人类的罪恶,从原罪衍生?人类的丑陋,尽在贪婪和恐惧。可是各种生命,昆虫、动物、植物⋯⋯莫非不都只是人类的低级体现?地球上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不自私,就灭亡。人不为己,亦天诛地灭。依照这样的逻辑,世界末日是宇宙之主应该给我们的惩罚。只是,我们是宇宙创造的结果,我们无法摆脱来自于自身的限制。按照《海奥华预言》的说法,地球属于宇宙中最低等级——第九级星球,是整体生物体心智发展水平最低的空间领域。我们的生命,更多的是根据本能而非灵性。只是我们目光短浅而且自以为是罢了。

  《忧郁症》的执行方式,让人看到拉斯·冯·提尔最美的一面。超现实的视觉,在空旷和灵异中传递深刻入骨的忧伤。没有《反基督者》的诡异阴森,没有《破浪》的沉寂冰冷,《忧郁症》仿佛一幅文艺复兴油画,在小提琴和钢琴的合旋下,走向令人崩溃的美丽的终极。

  世界末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爱的世界,和反复无常的爱。邪恶是我们的宿命,爱是我们的慰籍。

  《忧郁症》观后感(二):忧郁症:拉斯·冯·提尔的末日论

  在幸福指数直线下降,贫富差距越发明显,被负面情绪主导和操控的今时今日,对末日的宣扬和舆论如同无法抑制的瘟疫般开始肆意的蔓延,更成为各类电影争相效仿屡试不爽的热门题材,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具有灾难片王国之称的好莱坞,基本每年都得冒出来几部,虽说总能博得观众的目光,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剧情大多都没啥新意的一个走向,惯用着大同小异的套路和计量。不过这样的主题,一旦落入惊世骇俗号称疯导的拉斯·冯·提尔的镜头里,必能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影像风格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忧郁症》的出现,就带着显著的冯式标签,呈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末日假设和结论,精致而唯美的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头雾水,静止的画面中携带着微妙的运动,营造出来的意境相当的美妙动人,就像一张张动态幻灯片的组合,在精益求精的构图中带着些许隐喻式的悬念,让人浮想联翩,诡异悲鸣的配乐,与影片阴郁神秘的氛围交相辉映,画面上更是极尽讲究,犹如一幅幅饱含艺术价值的油画作品间的衔接,而突然间看似凌乱的剪辑,并不会觉得有碍影片的流畅性和叙述节奏,相反对整体效果来说却很莫名的贴切,同时也更加凸显出了拉斯·冯·提尔对影像极具个性和坚持自我的玩转,先撇开内容不谈,单从视听上来讲,这部电影都称得上是一场华丽而壮观的盛宴。

  拉斯·冯·提尔在片中对造成末日的原因提出了两种观点,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就像他把影片分为前后两章,第一章表面上看主要讲的是身患抑郁症的贾斯丁如何搞砸自个婚礼的过程,但从各个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的塑造来看,孤傲冷漠的母亲,糊里糊涂的父亲,一厢情愿的丈夫,虚伪势利的老板,加上循规蹈矩繁琐呆板的婚礼流程,像是展现出了在人类精心编织和打造的社会环境下为何会把自己一步步逼向绝境的原由,而贾斯丁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典型的受害者而已,这种极尽癫狂的病症早已成了现实生活中大多人压抑在内心的一种通病,如同一种自我毁灭式的末日降临,造成这样的结果社会与家庭环境的驱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影片最后地球被“忧郁症”吞噬的场景,似乎也有着类似一语双关的含义。

  第二章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环境造成的末日危机下人的不同表现,拉斯·冯·提尔设想一个名为忧郁症的行星撞击地球前的情形。姐姐克莱尔试图耐心的帮助贾斯汀走出困境,但随着末日论的越演越烈,贾斯汀更加的沉迷自我,而克莱尔也不自觉的陷入到一种深度的恐慌和畏惧中,就当末日来临之际,显得异常淡定和漠然的是贾斯汀,失去理智的克莱尔却惊慌失措的抱着孩子东奔西跑的寻求庇护,在自然环境的威胁下,所表现出来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更像是对人类面对末日时的一种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合理划分,被疾病缠身的贾斯汀沉溺在痛苦的泥沼中,赤身全裸的召唤着“忧郁症”的来临,因为渴望解脱,而拥有体贴丈夫懂事儿子如此幸福的克雷尔,则期望着“忧郁症”的擦肩而过,因为害怕失去。拉斯·冯·提尔以末日作为前提和背景,用犀利精准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类持有的两种相互排斥而极端的真实状态。

  通过这部电影,拉斯·冯·提尔再次向糟糕得一塌糊涂的社会提出了质疑,人类性格中的孤傲、虚伪、懦弱和自私等消极而负面的人格特征,渺小的存在,不值一提的微薄力量,以及无能为力的坐以待毙,在婚礼中和大难临头的时候得到了一一展现,而片中怀着希望和留恋的克莱尔表现出对未知的本能恐惧和害怕,却在心如死灰的贾斯汀那得到了安抚和告诫,社会环境下所赋予人类的悲痛和绝望,最后只能通过自然环境的毁灭来获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本身就像是对人类社会的一大悲观性解读和讽刺,令人唏嘘不已。在我看来,《忧郁症》是拉斯·冯·提尔作品中最为通俗易懂的一部,除了片头有些意识流的刻画外,一切都显得清晰明了,套一句导演的原话:是部名副其实的电影。而正是这样的效果才更加的摄人心魄,虽也有稍显形式感和刻意之处,但仍不失为一部富含个人思想内涵的末日杰作。

  《忧郁症》观后感(三):信仰与死亡之歌——浅评《抑郁症》

  整部影片用两部分,实质上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只是略带悲壮、略带浪漫、略带几分末世的凄凉——导演通过两部分讲述了姐姐布莱克帮主妹妹贾斯丁走出抑郁症,其次是一颗命名为“忧郁星”的小行星即将撞上地球。两个看似毫无相关的故事却被创作者们巧妙地柔和在了一起,为观众展开了一场死亡与信仰的博弈。

  电影的开篇足足用了六分钟,通过一系列镜头的缓慢处理,每一幅镜头的构图美得令人窒息。无论是主角贾斯丁身着白色婚纱在树林中奔跑,还是展现地球之外的那个日益靠近,直至毁灭地球的“忧郁星”的宏大特效场面——导演通过对色彩光线的细腻拿捏,以及故意放缓画面主体运动,使得开场六分钟就足以令人神往。同时用这些组合的画面,实质上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事先铺垫,将影片中所涉及的重要情节,运用这样抽象的艺术处理,让后面的剧情能在观众心理产生强力的共鸣。比如影片结尾,“忧郁星”撞上地球那一瞬间,除了持续的音效,画面被剪辑掉,只剩下黑色的荧幕,这样一直持续了二十秒——这时观众会潜意识的运用心理补偿机制,不知觉得联系到电影开头,几组蔚蓝色的忧郁星雨地球相撞的壮丽画面——导演正是运用这样的方式,使得整部影片虽然采用两段式,但前后的联系边的紧密。通过我也在一定程度下避免落入类型片,结尾处往往采用“炸场”式收尾这样一种俗套中。虽然故事结局是人类乃至整个地球都没有逃脱出被“忧郁星”毁灭的厄运,但其浪漫的整体构思,两段式叙事,精致的开头引导——如果从科幻灾难片角度上了思考这一点,《抑郁症》的结尾为整个这一系列的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构思创作模式。

  本片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基本上没有采用铺设轨道拍摄,而是采用肩扛式。有时显得镜头主题飘忽不定,甚至有很明显的摇晃,在加上导演后期剪辑是常常运用很多画面的组接,也就使得画面略显得混乱。特别是在第一部分开头,坐在婚车上的贾斯汀和新郎麦克,一起指挥着司机倒车。镜头一直处于晃动状态,画面中主角贾斯汀的面部表情一会儿处于画面右上方,一会处于画面中间。甚至,在晃动中镜头出现了几次推成特写人后有拉回近景,明明画面的主体是贾斯汀和麦克,可麦克的面部时常处于拍摄区之外。我想导演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拍摄,以及不符合视觉习惯的拍摄手段,象征着人物内心世界的不安,凸显主角贾斯丁以及其他人物,他们心里的恐惧。特备是在故事接近结尾的一个桥段——布莱克发现“忧郁星”最终还是会撞上地球时,开始满屋子里寻找丈夫约翰时。画面晃动得更加明显,并且音效故意放大了布莱克的急促呼吸声以及不匀称的脚步声,使得整个镜头放在一起更像是新闻调查累的纪实片。导演在这一段落,没有像以往为了表现紧张气氛,大肆运用蒙太奇。相反导演运用晃动的长镜头,镜头跟随着布莱克的运动而运动,一会儿推进,一会儿拉远,导演想要给观众凸现什么,镜头就立马运动然后给画面。更有意思的是,当布莱克找到妹妹贾斯汀,询问丈夫的情况时。镜头给布莱克的时候,观众依旧能在晃动的画面中找到紧张感,然而镜头切向贾斯丁时画面却呈现出与之相反的平静。这一幕,我理解为,反映那时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时,各自人物的内心世界。

  除此以外,本片的故事构架也很出彩。除了两段式的叙述结构,在人物塑造上面也是极富个性张力的。比如剧中姐姐布莱克,在第一段中她的出现总是以一个控制全局的形象出现,她总是希望一切都能幸运地按照实现排好的计划进行,希望自己一手策划的妹妹贾斯丁的婚礼能够精彩,能够使得妹妹开心。然而当妹妹一次次在婚礼上有意无意地出乱子时,布莱克先是一次次挽回局面,极力与各个当事人沟通协商。可最后,发现一切还是被妹妹搞砸了于是站在阶梯上,以一个愤怒并且威严的形象,对妹妹贾斯汀说:“有时候,我真的好恨你!”

  然而到了故事的第二部分。随着“忧郁星”日益逼近,布莱克的情绪也正发生着一点一点的变化。到了故事最后,布莱克极力想逃出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境地。她企图抱着儿子坐车逃走,慌慌张张中导演极力想通过晃动的画面,来渲染布莱克内心的绝望与无助。在前面,当妹妹告诉她我们都无处可藏时,布莱克又说出了同样一句台词:“有时候,你知道,我真的好恨你。”不过这一次,布莱克是哭着说出这句话的。与姐姐布莱克形成反差的是妹妹贾斯汀。她从第一部分的心灵的弱者到后来,末日时给予他人安慰,敲碎他人幻想的这样一个心灵强者,观众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与以往任何一部灾难题材中的人物都有区别的这样一个形象。贾斯汀从某些角度上看像一个救世主,当她告诉姐姐自己早就预见到了末日的命运时,她仿佛不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与布莱克进行对话,更像是以上帝的口吻来劝导布莱克“认命”。并且贾斯汀一直在强调,“这个世界如此险恶,我们都不会留恋的,没人会想念的,我知道我们注定孤独”。以及最后,在她的安排下她和布莱克以及年幼的侄子,躲进了只是几根枯枝烂叶互相支撑着的“魔法洞穴”里,等着“忧郁星”毁灭地球的那一刻的来临。

  《抑郁症》的导演为我们阐述了一个古老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来战胜死亡,甚至是超越死亡——答案是信仰。真正可怕的“抑郁症”,不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也不是灾难来临时我们无处可躲——而是我们在失去生命之前,却先失去了信仰——我们需要战胜的永远都是自己。

  死亡、毁灭都是人生中一处不可避免的终点站,而又有多少人能幸运得像贾斯汀一样,在生命结束之前找到自己的信仰。我想那时,死亡和毁灭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忧郁症》观后感(四):没坚持到1个小时就破功的,那就遗憾了。。

  宣传很强大,又是喜欢的科幻类型。决定看看,结果不到20分钟就让我和某人产生入睡的感觉。第一次是没看完的...

  今天,趁着等研发给报告,想着IMDB7.8分应该不至于这么垃圾吧,美国观众的评分参考还是比较靠谱的,就索性继续看下去,结果看完大吃1斤。

  一般说来好看的片子前面都有一段郁闷的情节,都是为了铺垫,为后面精彩的内容埋伏笔,这是可以理解的。。。BUT。。如果你认为熬过30分钟就解脱了,那么你就大错特错,这部片子的铺垫部分长达1个小时20分钟(全片120分钟。。),估计前面你坚持不到1个小时就破功的话,那么这部片子的精髓就和你无缘了。说实话,看到1个小时的时候我已经想骂人了,但是忍耐,想看看这片子到底烂到什么程度。。

  前面情节如下:

  以一女人Christine的婚礼为开头,年轻漂亮,事业有成,豪车慢慢开进去,别墅进行婚礼(后面知道是她姐夫的别墅,很有实力,旁边18洞的高尔夫球场也是他们的),女人的老丈人也是她的上司,主持婚礼的时候顺便宣布她升为艺术总监,宴会场面很大,嫁给一个高高酷酷的男人,两边家人前来祝贺,what a beautiful day.... BUT 郁闷的情节慢慢开始了,女人的父母离异,父亲是个花花公子,母亲对生活一副厌恶的表情,两人发表贺词时互相讽刺对方,母亲说希望女儿快乐,又加一句,婚姻嘛其实没有更好(观众呆了,我也差点破功),接下来,女人整晚闷闷不乐,先是莫名其妙跑出去发飙,然后大家等着她切蛋糕时她跑去泡澡,接着拒绝丈夫后一个人跑去偏僻的草坪拉着一个陌生宾客赤果果的.....,宴会快结束的时候,跑去对老丈人说一直受不鸟他,工作SUCKS,于是丢掉工作,最后男人跑来说可能不适合也收拾包包开车走了。。。婚礼结束(影片过去1个小时5分钟)。。What the F....!导演要干什么! 接下来15分钟,一段时间过去后她去到姐姐家,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直到1个小时20分钟,她骑马马不肯走的时候,我发现不对劲了。。牲畜有异动,难道有灾难?难道这女人有人类6大特殊属性里最有价值的属性-预知?

  果然!后面讲述一颗行星即将撞地球,几个剧情人物面临人类灭绝的一系列举动和表情描写,而这女人可以预知这一切。。。预知,但是不可改变,这样一反过来看,前面1个小时20分钟才是真正精华,一个人在预知未来后从沮丧到崩溃到解脱的过程...那么一切就可以解释了,当所有生命都要结束时,恐怕没有一个人的举动会正常。。。最恐怖的是一个人的预知,如果说2012大家都接受了一起挂这个事实,一起准备好被清盘,那都还好,但是这里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其余人都毫不知情各尽其责的欢乐,所以弄出那些离奇情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演的刻画是成功的。最讽刺的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姐夫,起初安慰家人相信科学,一切会好起来,最后发现避无可避之后自己悄悄的自杀了。。。可耻啊。。

  《忧郁症》观后感(五):与《忧郁症》有关的几位大师

  几周前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近作《忧郁症》,造成两个结果。其一,喜欢上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斯索德》;其二,从电影里窥得几位电影巨擘的身影。

  姐妹——英格玛·伯格曼

  贾斯汀和克莱尔这对姐妹,就像伯格曼《呼喊与细雨》中的三姐妹。彼此间深藏芥蒂、怨恨,但比后者幸运的是,贾斯汀与克莱尔还能相互理解,并宽容对方的缺陷。影片以两姐妹姓名,分别作为两幕戏的名字,不同的“被叙事主角”愈加凸显了两人的差别,同时也反映了血溶于水的亲情。

  不过,在影片第二幕后半段,也就是行星撞击地球前夕,贾斯汀的漠不关心令克莱尔暴露而狂躁。以此,可窥探到两姐妹成长中所积累形成的迥异性格。其中,贾斯汀和生母关系极差,甚少得到母爱,加上有“预知未来”的特异功能,从小她便很忧郁,当承受太大心理压力和折磨后,对外在的打击日渐迟钝,麻木不仁,最终完全“沉醉”于自身世界。克莱尔,也许和生母关系强那么一些,同时,有着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基弗·萨瑟兰扮演的丈夫和她组建了一个殷实的家庭,受到众人艳羡。

  影片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姐妹俩“暗战”的伏笔:贾斯汀的豪华婚礼,全赖克莱尔一家出资操办,她在婚礼上的失常表现以及“逃婚”行为令夫妇俩大为不满。不过,这些“怨念”皆因克莱尔的宽容所退去,直到事关生死大计的时刻来临,姐妹俩的怨与念才爆发:撞击之前,克莱尔独自带儿子乘车离去,贾斯汀漠然地望着远去的车灯,似乎自己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当克莱尔发觉无路可逃后,绝望地发狂,贾斯汀这才走过来,担负起一个妹妹应尽的义务:和大家守候在一起,并用树枝搭建“神秘之洞”,所有前嫌于死亡前得以冰释。

  北欧女性的特征,与当地冰冷的气候似乎有着某种联系。拉斯·冯·提尔通过《忧郁症》完美呈现了北欧女性的忧郁(贾斯汀)和狂躁(克莱尔)。相信,伯格曼在天之灵一定会十分欣慰,因为斯特林堡式的性别偏见得以延续,而女性将成为拉斯·冯·提尔持久探寻的主题。

  孤悚——斯坦利·库布里克

  看过《闪灵》的朋友一定记得开头那段航拍,伴随着恐怖的音乐,一辆车在道路上孤独的行驶,里面坐着即将发疯的男人,和“他”要加害的亲人。拉斯·冯·提尔一定看过《闪灵》,在《忧郁症》中,出现了两次(如果没记错)“闪灵式的航拍”:贾斯汀和克莱尔在弥漫的阴深雾气中骑马,作为孤独的“个体”,前途迷茫而惊悚。

  用“孤悚”形容两部电影的航拍镜头再合适不过,这不仅仅因为影像声音呈现出的氛围,还有被叙事者的处境等因素。首先,是两部电影主人翁的孤独处境:《闪灵》里杰克一家“独自”来到酒店做看守人,继而又“独自”看守酒店;《忧郁症》中贾斯汀的“忧郁”不被旁人理解,甚至遭受白眼,她独自望着越来越近的“毁灭之星”、“独自”和陌生男子在草地上做爱、独自在行星刺眼的光线下做天体浴。

  孤独的处境必然引发惊恐或惊悚情绪的爆发,杰克变成“魔鬼”,贾斯汀数日一言不发、神志恍惚,都是长期“孤独”造成的结果。当然,这个“孤独”并非只是行为上,更多其实是心理层面,痛苦的生活经历让“孤独”发酵。

  除此之外,“孤悚”还来自两位导演的经历和喜好。拉斯·冯·提尔和斯坦利·库布里克都是从“地下电影”(小成本影片)起家的“作者导演”,具有极高的专业天赋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热衷于创作“与众不同”的惊世之作。不过,两位最一脉相承的还是对孤独个体的关注和对孤悚题材的喜爱:《闪灵》中那场血腥的杀戮,《忧郁症》最后行星撞地球的惊骇,它们都是孤悚题材的代表,同时也是大师才情的延续。

  为涅——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若将巴赫与瓦格纳的某类曲目放在一起听,不分先后,也可以感受到相同的气息。那是一种悲悯、死亡之乐,涅磐、复生之悟,拉斯冯提尔和老前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亦如此。

  《忧郁症》让我想起塔可夫斯基的《牺牲》与《飞向太空》,前者在“毁灭”、“复生”主题上与《忧郁症》一样,后者则在氛围与内涵上贴合。

  拉斯冯提尔和塔可夫斯基都有一种让观众屏息的魅力,一部分来源于他们对人性本能近乎偏执的关注:《飞向太空》里的主人翁在飞船上看到亡妻幻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忧郁症》里的贾斯汀陷入对小行星的“热恋”,她被它所控制,甚至可以说成“被挟持”。

  亡妻和小行星对应,是电影主人翁所关注的,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替代品,那是他们唯一所爱。两位导演心照不宣的揭示了,现实存在异化的痛苦,以及在“另一个区域”寻求希望的出路,我们将这种不得已的行为称之“为涅”。

  而为涅后生,复生明目。

  《忧郁症》观后感(六):《忧郁症》:于获释中幸存

  (芷宁写于2011年11月15日)

  “得体验过怎样的奇迹我们才能从现世获释?”

  “或许只有当他作为一个死去的人时才得以从这种灾难中幸存——最直接了当的幸存方式。”

  这是布鲁诺·舒尔茨写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漫游》一文中的话语,似乎也可以用于部分地解读影片《忧郁症(Melancholia)》想要表达的东西。

  当夜空中出现了两个圆圆的发光体时(它们并不是小说《1Q84》里的两个月亮,其中一个是地球伴星,另一个是不速之客郁星,它正向地球撞来),当末日来临之际,人们将作何反应?其中,忧郁症患者贾斯汀最为淡定,一扫之前的颓然病态,平静地接受了宿命,并试图给姐姐和外甥以安慰,在她看来这不过是覆灭而已,在这世上多的是比覆灭还要糟糕的事。姐姐克莱尔呢?在世人眼里她拥有一切,丈夫、儿子、财富、地位,可正因为如此,顾虑太多的她恐慌了,无法将儿子抚养长大的忧惧压倒了她,无处可逃、无处可藏、无人可依的现状惊惧了她。而片中那位之前看上去最像正常成年人的姐夫,在确定人类无法躲过这次天灾之后,陡然失去了面对的勇气,抛下妻儿,先行解决了自己。

  似乎面对灾难的第一反应,体现出了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承受能力。以此来看,贾斯汀所受的心理痛苦是有意义的,这种的体验,对生命本身是重要的。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过:“这种病(忧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贾斯汀无疑是有才华的,她也是敏感的,仳离父母的不和显然对她造成了伤害,而母亲在婚礼上的大放厥词,谈及对贾斯汀婚姻的不看好,深深影响到了她。

  据说,抑郁症存在多种易感基因,而这些基因是有遗传倾向的,贾斯汀的母亲便不正常得可以,情感纤细的贾斯汀似乎注定难逃中招的厄运。在她感觉不适时,想和父母分别聊聊,可此时这对前夫妻的本性便显露了出来,自私冷漠,他们一个离去,一个漠视。或许有人会表示,求人不如求己,一切得靠自己,得自救。听上去似乎有道理,只是,如果患者都能自救,还要医生做什么?

  曾经在微博上为《忧郁症》写下了几句话——似乎唯有死亡才能终结忧郁症,而人类所纠结所痛苦所羁绊的东西,比如疾病,比如家庭,比如未来,在灭顶之灾面前,一切都显得脆弱渺小且无足轻重……欣慰于克里斯汀·邓斯特在影片《忧郁症》里表现,没有辜负她11岁时在《夜访吸血鬼》里的出彩,也没有抹杀她17岁时在《处女自杀》中的出众。

  的确,邓斯特此次的表现不俗,丝毫没有在《绝代艳后》等片中表面化程式化的表演,她仿佛完全浸入了忧郁症的状态,令人难免揪心,她可别入戏太深。饰演姐姐的甘斯布,似乎类似的角色她演了不少,让人有疲感。演技炉火纯青的夏洛特·兰普林真是饰演病态妈的上佳人选,眼角眉梢的倦态和漠然、冷淡与刻薄,已诠释出这个妈的特点,于是,贾斯汀的成长和家庭背景便一目了然。

  影片的映像风格很具匠心,片头的几组画面就给人一种凄美的绝境之感。同样受忧郁症困扰的导演拍出了他想要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到底要怎样看待这部影片呢?显然,它不是用来单独解读死亡的,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两大行星相撞,也只是存在的一种方式,当然,它也不是完全用于解读忧郁症的,另外,它还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灾难片,可以说,它是个混合品,有那么点意识流作品的意思。同时,影片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一股子聪明到看清一切的决绝劲儿,不过,仅是聪明,还没达到智慧的地步。

  片尾,郁星结结实实地亲吻了地球,这种妇孺皆有份的境况,揭示着灾难的残酷性,不论受鼓动的外甥安然地接受末日试炼,还是姐姐颤抖地等待致命的那一刻,对忧郁症患者贾斯汀而言,“此等轻盈以免费的形式落入死亡的裙兜——无论如何并不会让他付出任何代价。”(同样来自舒尔茨的《一个怀疑论者的漫游》)

  《忧郁症》观后感(七):蓝色的山羊吃了地球

  这是一部不需要影评的片子。如果你或者你周围的人有遭遇过抑郁症,看完电影你就会像贾斯丁面对末日一般冷静的说:就是这样。

  豆瓣有导演访谈:抑郁症患者面对灾难会很冷静,因为他们平常已经无数次的处理过这样的事了。对此我不能同意更多。

  为了治我的矫情病我研究过抑郁症,直到遇到她,我才知道面对抑郁症我不过是面对末日的普通人。不能否认抑郁症患者存在一种特别的魅力,就像贾斯丁,他们会绽放出世界上最美丽的笑,而真相——那不过是惯性的假装。不可理喻 就像大多数人说的,但那不可理喻背后藏着能毁灭世界的哀伤。最可悲的是这种状态无法由外力改变,一方面抑郁症患者饱受抑郁折磨,一方面他们清楚的知道抑郁是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说到这我其实想说的只是她,很幸运的我遇到了她,很不幸我帮不了她。我们的故事就像影片第一幕。我选择了放弃,我突然意识到不管曾经你有多少信心去帮她去陪她,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忍受。而忍受的过程就如面对一颗正迫近你世界的抑郁星。

  感谢与她相恋的时光,就像抑郁星,那是一个无比美丽的蓝色星球。即使摧毁了我的世界。但那是无可替代的经历。

  最后是很俗套的问答时间,假如再给我… 当然!但是我希望我能做的更好…

  蓝天 绿草 星芒 月光 雾气 凝霜 黑夜优雅的沉静 空气湿润的包容 眼角的笑 眉梢的俏 我能感受无数生命细小的惊喜与美好 我相信美好也不会吝啬出现在你的世界 我能想到为你做的唯一的事只有为你祈祷

  《忧郁症》观后感(八):第二眼美人

  美人有两种,一种一见钟情,另一种乍一见无感,细细体味后方得其滋味。本片属后者,即第二眼美人。

  因此,仅叙述第二遍观后与第一遍感觉不同之处。

  序幕。第一遍看序幕时,只觉画面绚烂但无趣,等不到三个我就快进到了故事主体。第二遍时仔细观看后才发现,原来序幕是忧郁症少女的先知,也是故事的梗概——噩梦般的毁灭、郁星的迫近、母亲企图带儿子离开、马儿倒下、三人等待郁星到来、少女如在一片缠绕中奋力前进、郁星迫近又离开、少女施展魔法呼唤呼唤郁星、少女等待解脱、制作洞穴、死亡之舞发生…… 值得回味。

  为何分为两个部分:贾斯汀与克莱尔。第一遍觉得情节连贯,没有分节必要。第二遍发现分节代表着忧郁症主体的切换,前面是敏感的贾斯汀在预知郁星到来后惶恐、不安乃至忧郁;后面则是变为得知死亡迫近时无所适从的克莱尔忧郁,贾斯汀反而有种解脱的淡定和从容。

  少女呼唤郁星的到来。生命是邪恶的。第一句是导演本人在访谈时给出的,第二句是电影中贾斯汀说的,两句可以互相理解。第一部分贾斯汀还在惶恐、不安,试图像最亲近的人诉说,试图挣扎出那一片缠绕着她的迷障。可是看看她周围的人——她的老板一边赚着黑心钱一边不忘在婚礼上催她加班、她的母亲打断她的诉说让她滚、她的父亲耽于艳遇无暇安慰她、她的丈夫离开她、她的姐姐对她说I hate you。最爱的泡澡不能让她平静,最爱的绞肉排吃起来像骨灰。既然,生命如此邪恶,干脆一起毁灭吧。当她在月光和郁星的光下,在水中,静静等待郁星到来的时候,她一定觉得自己获得了救赎。

  《忧郁症》观后感(九):《忧郁症》Melencolia 中出现的画作不完全收录和乐曲

  有图的版本(没图还介绍个毛)... ...

  首先是片头第二个镜头出现的画作《雪中猎手》

  The Hunters in the Snow 雪中猎手 Artist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Year :1565

  这幅是老布鲁盖尔的画作,关于老布鲁盖尔的一些情况可以参见由另外一部《磨坊与十字架》引申出来的介绍:

  这幅画作于1565年,也另名为猎手归来。是老布鲁盖尔广为称道的一副板上油画,亦被认为是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表现了在猎狗陪伴下的猎手打猎归来的场景。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次围猎并不太成功,猎人们拖着沉重疲倦的步伐,狗儿们看起来都悲惨而垂头丧气,只有一名猎人扛着他瘦弱不堪的狐狸尸体,显现出他们窘迫的处境。整幅画面处理得十分冷静,笼罩在一片冰凉而阴霾的天气之下。色调灰白,树木几乎片叶不存。在山脚下的山谷中,一个轮子结冰的水车被冻住了,冰封的山尖看起来十分遥远。在冻住的湖面上还有一些像剪影一般的人。

  1560年正处在荷兰宗教改革的时代,布鲁盖尔(以及他老板)或许试图描绘一种他们希冀的,想要的农村景象。

  这幅画并不是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就在他的影片飞向太空/索拉斯星/Solaris(1972) 和镜子/The Mirror(1974)中也用到过这幅画。

  然后Justin在房间里的场景,她看到书架上摊开的都是现代主义画作,几乎全是冰冷的几何抽象以及构成主义。于是重新翻开几本书盖了上去,第一幅画仍然是布鲁盖尔的雪中猎手。之后几幅能够看清的有下面这两幅,出自同一位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米雷斯爵士:

  非常熟悉的奥菲利娅/Ophelia, 作于1851年左右的板上油画,画的是哈姆雷特的情人坠亡在水中的场景。这幅画现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市值估计在3千万英镑... ...

  这幅画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很多其他艺术,电影和摄影。Laurence Olivier的电影哈姆雷特/Hamlet(1948)中奥菲利娅之死场景便基于此画。本片片首Kirsten Dunst漂浮在水上的画面也毫无疑问来源于此。

  据说John Everett Millais都是习惯先画场景,再把人物画上去。当时房间的取暖条件大概不太好,他让模特儿在冰冷的浴缸里泡了若干小时使得可怜的姑娘几乎得肺炎死掉,姑娘的父亲差点和他打官司...

  另外一副:守护林人的女儿 The Woodman's Daughter 1851

  显然这本画册这一页介绍的是英国的前拉斐尔派(The Pre-Raphaelite)。

  那么之后是大名鼎鼎地卡拉瓦乔绘制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关于这幅画评议很多,说的是旧约中讲述的犹太人的王大卫用石子击杀巨人歌利亚的故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表现的也是这位王在击杀前的瞬间。

  据说这幅画中的头颅就是卡拉瓦乔画家本人,我好懒,有时间再慢慢写。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BBC的纪录片《艺术的故事》中关于卡拉瓦乔的那一集,有比较有趣和详细的解释。

  剩下的几幅都一闪而过看不清楚,最后姐姐Claire走进同一间房找药片的时候,似乎还扫到了克里姆特的吻。这幅是维也纳分离派时期的作品,金光闪闪,华丽异常,十分受广大人民喜爱。

  画基本上就是这些。此外询问朋友后得知,片中没完没了我痛苦啊我痛苦世界上我最痛苦用到的曲子是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看个欧洲导演的失心疯片儿容易么,需要全面复习西方艺术音乐史,太有文化有时候往往反而是种残障,思考过多生命力衰竭,你不抑郁谁抑郁呢。

  《忧郁症》观后感(十):[影。] 驚悚末日 (Melancholia, 2011)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總能讓人如坐針氈。

  片名 Melancholia,源自希臘語,指心理上無故沮喪的失序狀態,通常有悲觀與行動自閉的特徵,在片裡是行星「鬱星」的名字。

  影片分兩段:前半段是賈絲汀的盛大婚禮,後半段則是面臨行星飛行掠過地球的恐慌。

  婚禮在豪華古堡舉行,一對新人看似如此幸福。然而越走近賈絲汀的家庭,越靠近每個人,裂痕逐步展現。賈絲汀在冗長的婚禮過程中,開始恍神、失序,典型的憂鬱症狀態。他想尋求依靠、接近,但所意欲擁抱的每個人,都如同在擁抱碎玻璃——每個人都太脆弱、有太多傷痕,或者如同姊夫、老闆所代表冷血的金錢暴力,會發現,他的病與身邊的人是相關的連結。

  行至後半段,他嚴重發病——嗜睡、意識不清、自我封閉,由姊姊 Claire 照顧他。也是此時,鬱星接近地球。此處導演運用西方傳統裡的天文學,將疾病與天文學連結在一起。只是這次的世界末日,樂觀的英雄卻率先服藥自殺,英雄死亡。反倒是發病的賈絲汀以先知的角色出現、面對。

  導演想表達什麼呢?硬要連結的話,是現代社會中的疾病,與疏離所造成的崩解(讓我想起 Susan Sontag 的書《疾病的隱喻》,雖然該書主要探討結核病、癌症與愛滋,但面對一切帶有污名性質的疾病,也許我們都該用歷史、文化的視角來看、來反省?);與第二段相對照,憂鬱襲來如同行星般無解。導演也運用馬來代表與自然的連結,還有 Kirsten Dunst 裸身於鬱星之光下的曬—迷離。

  片頭的視覺與音樂予人十分深刻的印象,預告了如坐針氈。建議心理上有所準備再去欣賞。拉斯馮提爾再度抓住人性裡難解卻又十分尖銳的切入視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