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炉香赞佛》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炉香赞佛》经典影评集

2018-07-04 03: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炉香赞佛》经典影评集

  《炉香赞佛》是一部由David Grubin执导,The Dalai Lama / 理查·基尔 / 布莱尔·布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炉香赞佛》影评(一):把佛法哲学来读

  影片由美国制作,关于佛陀生平的一个纪录片,娓娓道来画面温情叙述平和西方人对于佛陀的理解理所当然把佛法当哲学读了,倒是迎合了我的口味。我对于佛法的理解就是认识自己,仅仅如此而已。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看来,佛法不像宗教,因为缺乏宗教里主张的“信”。以佛法的反思精神,以及科学的思辨过程,算得上一门哲学,佛陀从不主张信他拜他,而是教导人们关注内心,追问自身。下面就影片叙述里的一些片段以及佛教教义做一些笔记,也当是观后感

  作为宗教,就无法摆脱形式礼仪桎梏。身边人对于佛教的理解多限于寺庙的烧香拜佛,以为佛就是用来供养,以满足凡人无休止的欲求,只要虔诚拜佛,就能无所不有。影片里有个片段,佛陀说,“我的随从不应该出于虔诚而接受我的教义,而应该是出于自己的体验。”即使是佛陀本人为获得宇宙真知,也是历经艰难。如果有什么观点事实产生矛盾,用佛陀自己的话说,我们就有权利拒绝

  佛陀,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享受着人世间极端奢华富裕生活,为了探寻世间苦难本质,在约三十岁左右,离开妻儿,远离王国走向宇宙真知的探求之路。受苦受难的问题是他踏上了精神之旅,而后六年苦行僧的修行之路,又体验了人世间的极端贫穷饥饿,差点断送性命,却一无所获。而后,佛陀放弃苦行,于菩提树下静坐冥思,终于觉悟。佛陀说,通往觉悟的路径应是中间之道。

  佛教徒没有创世纪故事,也没有造物之神,他们致力于人类所受的苦难以及如何解决人类所受的苦难。佛陀对苦难的分析有四个方面,后来叫做四圣谛。

  第一个圣谛,世间是苦果。苦难即是不满。我们不是很高兴,或者说,即使我们高兴,可转瞬即逝,这也是不满。

  第二个圣谛,苦难是有根源的。这种苦难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自己的心造成的。

  第三个圣谛,人有可能从苦难中解脱,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问题在于欲望,如何与心中混乱纠结的欲望共处。人们常误解佛教,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过的话,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儿,欲望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欲望,我们该怎么生活呢?如果没有成佛的强烈欲望,我们如何能成佛呢?

  第四个圣谛,佛陀列出一系列指示让他的弟子去做,一条引导心灵通往觉悟的路径,叫做八正道,即道德纪律警觉智慧

  贝拿勒斯是印度最神圣城市,几千年来如此。在佛陀诞生之前,就有许多人来这里膜拜神明,在恒河洗浴净身。恒河上飘着很多尸体,因为这里被认为是最好的终所,许多圣典来源于婆罗门吠陀教士的古老做法。在佛陀时代,唯有婆罗门可以在神与人之间斡旋。只有他们能主持祭司仪式,据说是为了维护宇宙。婆罗门僧侣处于严谨社会等级制度顶端。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下面是武士,佛陀属于这个种姓。武士下面是农夫底层奴隶,更底层是贱民。种姓制度不光是社会惯例,而是根深蒂固于宇宙的本质。你不得脱离自己的种姓,社会存在取决于你不停履行所属的种姓功能。佛陀似乎不关心种姓制度,也不关心各种维护宇宙需要的祭司仪式,他的教义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你的尊贵取决于你能否明白现实,你是不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你的种姓。如果你有智慧,你就尊贵。

  人们通过思想体验一切意想不到事情,最危险、最深切怀疑是对自身的怀疑,对佛陀的怀疑。静坐冥思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愤怒、消除欲望,或者消除嫉妒。即使是出家僧人,由于秃头,遭遇别人的取笑,也时常感到愤怒。佛陀给他的弟子演示如何接受各种焦虑绝望,通过留意这些感觉,以加深体验。当他们体验这些情感时候,也深陷其中,受其纠缠,然而佛要穿越其中,平静地从另一头出来。这样才能使人生充实丰满,我们体验的不是片面真理,而是所有万物综合。通过不停的修行,修行者越来越平衡,最终进入一种情绪非常镇定状态。这种镇定的对象包括对物质和精神事物,也是通往觉悟的阶梯

  佛陀教导人们要反观内心,不断追问自身,以获取真知。你是谁,你怎么看待“自己”,这都在不断的变化,像河水不停的流淌。河里有水,杯子里有水,空气中也是水,而后水又回到河流里,水就在那里,但那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佛教思考自己的一种方法。此刻你很愤怒,下一刻你很高兴,你到底是谁?佛陀认为,我们可以消除这些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身的误解,这样便不会把事情弄得很糟糕。因为我们以前考虑事情的方式错了,一旦我们不再把情感集中在对自我的狭隘认识上面,此时油然而生一种单纯慈悲,对你自身苦难的慈悲,对别人遭受苦难的慈悲。慈悲,来自于对暂时、瞬间、流动的理解,一样东西如何变成另一样,每件物品和每个人都是相连的,此是、彼是,此现、彼现,此非、彼非,此消、彼消,此跟彼总是相连的,从来不是独立存在

  传说有人来找佛陀,说,“我要离弃你的教义,你没有告诉我人死后是否有来生,有没有另一个世界。”

  佛陀回答说,“我会经说过要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 没有,佛祖,没有。”

  “ 那你为什么认为我要给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呢?因为这些不是你需要知道的事情,你需要知道的是如何面对苦难,因为此时此刻,正是苦难使得你提出这个问题。”

  归根结底,佛陀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不指望追随他的人能明白他所说的一切,他鼓励他们跟他辩论争论,向他挑战。佛陀说,我可以简单概括我的教义。我也可以详细讲解,难找到的是能听懂我的人。而今,商业寺庙的横行更是对佛陀教义的最大曲解。

  佛陀在圆寂之前,众弟子大哭,说,“我们的老师没有了,以后,谁来给我们指引方向。”

  佛陀说,“我不是你们的灯,我不是你们的主。你们已经跟随我很久,让你们自己做你们的灯。”这也是佛祖的遗言

  佛教在印度已经盛行一千五百年,后来传播到斯里兰卡、中亚、东南亚、西藏、中国、韩国和日本,二十世纪传播到欧美,不管传播到什么地方,变成什么形态,都吸引着千百万善男信女,他们修习佛陀的教义。佛陀说,我们把世界变成一个充满痛苦的地方,而这个世界并不需要痛苦,人世间可以注满佛陀,关键是靠我们自己修炼成佛。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佛陀,只要你坚持修行,便能识见他。

  《炉香赞佛》影评(二):一些笔记

  - 他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被这个尘世束缚。在人世即不自由。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纵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终归不是自由的。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罗睺罗,绳索,束缚阻碍意思

  - “尘世的享乐已经伤害了我,我要走出家门,寻求安宁(peace)。”

  - 驯服,控制自我意志,控制强烈的情感,冥想

  - 如何彻底解决问题?解决痛苦?而非暂时性的。

  - 佛教最大的一个根本是慈悲,也就是我们对所有事物的那种深深喜爱。这个世界,星球,宇宙,他人和动物树木溪流,一切都是互通的,一切都是一体的,connected。

  - 佛陀顿悟时,感觉到纯粹喜悦

  - 解脱,顺其自然,中道。不是极端的奢华,也不是极端的贫乏,而是做个正常人,吃饭,睡觉。佛学其实是实用主义学问

  - 菩提树下,佛陀始终纹丝不动。他已经获得了保持平静的能力,稳如山巅暴风雨或是雪崩,极致的恐吓或是诱惑,佛陀都纹丝不动。不是出神发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对一切了如指掌

  - everything changes,佛教徒不是让自己麻木变成石头,而是去经历,去体验,去达成真实自我的觉悟,去做一个平常的人,过平常的生活,拥有人的感情感受一切,欢呼喜悦悲伤绝望。“在我走后,我不会再回来,不会重生,不会死亡,你们并没有失去老师,我所教授你们的佛法、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不要浪费时间悲伤,把时间用在你们自己的觉悟上”。

  - “我不是你们的灯,也不是你们的主,现在,做你们自己的灯吧。” be your own light.

  - be the one who woke up.

  《炉香赞佛》影评(三):人生是场修行

  悉达多在29岁那年决定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爱妻爱子去修行,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企图得到超越痛苦的方法。

  他做了六年的苦行僧,企图通过克服食欲来摆脱能带来痛苦的肉身,确发现这不过是对自己原来困惑和痛苦的注意力转移,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于是他在接受一个少女的施粥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并终于得到了顿悟,成为佛陀。这期间时间漫长残酷

  我对佛教只有非常浅显的认识,通过看这部影片,发现原来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前生来世的轮回,而是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并不是宠辱不惊,无欲无求,恰是能够平衡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情绪。

  它不反对人们有欲望,但倡导平衡内心,淡定面对。万事万物并未独立,都存在因果联系,把目光不仅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群,你就会心存慈悲。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态。但内心的感悟和教义应分享流传,有什么样的人心,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我最后想感慨的是:悉达多开始思考的时间是29岁,是不是正应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

  我也应该思考下。

  《炉香赞佛》影评(四):必须的欲望

  下文摘公益纪录片《炉香赞佛》:

  问题在于欲望,佛陀如是说,如何与心中错乱纠结的欲望共生。

  人们常常误解佛教,说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欲望是必须有的,没有欲望,我们该如何生活呢?没有欲望,我们如何能达到佛的境界呢?想要达到佛的境界的强烈欲望是必须的,但有些欲望不行

  佛陀所教的极乐,也就是涅槃。这种极乐可以通过静坐冥思,在一瞬间找到。佛陀给弟子展示如何接受各种焦虑和欲望,通过留意这些感觉,通过更多的意识,更加注意到这些感觉,有一首古老的诗说,“如锚似箭,智者把他颤抖的思想固定住,一件无常不息的武器。”

  很多时候时候,我们的心都不够静,我们意识到也许我们有必要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心灵。以及如何平衡各种情绪,如何平衡我们的思想,以获得更多的喜悦。

  困难在于我们的内心,人们通过思想体验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危险、最深切的怀疑,对自身的怀疑、对佛陀的怀疑。

  静坐冥想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愤怒,消除欲望或者消灭嫉妒,即使当了僧人,我们仍然常常体会到愤怒。每当我们体验到这些情感的时候,我们就深陷其中,受其纠缠,但是佛要穿越其中,然后平静从另一头出来,我认为这就带给我们更多喜悦。这才使得我们的人生更丰满,不是体验片面的真理,而是所有万物的总和。理解这一点需要时间,然后通过不断修行,修行者越来越平衡,最终进入一种情绪非常镇定的状态,这种镇定包括对物质和精神事物,是通达顶峰大本营——觉悟。

  百万的朝圣者从中(印度为纪念佛陀建造的寺庙)获得灵感鼓舞,佛陀的精神永远在这些地方,但是佛陀真正的神圣之处,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我们必须把它建在体内,建在我们的内心

  《炉香赞佛》影评(五):从佛经易经

  世界上的那些流传至今的哲学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这些大思想家互相之间有过沟通呢?还是真正的哲理是universal的?

  这部片子里讲Middle Way,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中庸吗?也是亚里士多德的Nicomachean Ethics里说的mean。勇敢懦弱鲁莽中间偏鲁莽的位置,真正的美在美和丑之间偏美的位置,太美的东西反而不真实反而会有问题。

  佛经里说到的变化,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改变,这一秒的你绝对不会是下一秒的你,也是易经的哲学。还有古埃及哲学里对一切哲学问题采取变通的态度也是对世界万物变化不停的诠释。易经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虽然我还没有看完,但只看了乾坤突然点醒了我看待周围人事物时的角度。以前看金刚经也有这样的感觉,突然以前很多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就通了。我一直觉得,能在年轻的时候接触到这些书,本身就是我的幸运

  今天看到一个同学转发学校一个无神论activist在Reddit上发的一张图片,此图被顶到了第一位(http://inspirationalfreethought.files.wordpress.com/2012/09/webuiltit.gif?w=604),大意是说世界上比如防止洪水的大坝,抵抗疾病的药物都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和神没有关系,如果神真的能保佑的话,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被痛苦折磨?

  其实我觉得他这里说的和佛教的哲学正好是一回事。佛说:不要相信别人说的,连我说的都不要信,去自己看自己体会,然后相信自己所真正感受到的。片中的一个知名喇嘛也说到类似的。整部片子的主题就是围绕在佛祖出宫微服寻访后提出的问题:“What is suffering? Why people suffer?”佛祖并没有说,大家信了我就不会再有痛苦,连佛祖自己都去体验痛苦,想真正了解痛苦的根源,最后发现其实要解决痛苦的问题还是靠自己,痛苦来源于我们自己内心所产生的想法和我们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那个知名喇嘛说: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未来,是由你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佛教承认痛苦是存在的。佛教让教徒念佛,是让教徒意识到痛苦的存在,进而意识到佛所说的那些解决痛苦的办法(acknowledge the existence of suffering and the ways to deal with suffering)。而这些解决办法你自己不付诸行动,是无用的。

  佛祖的开悟故事就是一个立志的成功学教育题材,佛祖付出了努力并最终取得了成就。

  我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

  《炉香赞佛》影评(六):有情众生皆是佛

  democracy demands wisdom

  何弘毅基金

  诞生

  史实

  梦:白象

  故事

  蓝毗尼

  各种传说

  口传,辞世500年后方有笔记

  家世

  cuddling荣华富贵;婚姻美满

  老病死,超脱

  from完美to不完美

  from纯真to无常

  29

  儿名“束缚”

  抛弃妻子,抛弃权利,离开父亲继母

  出家

  祆xian1教的不能满足

  城市经济发展

  出家潮流

  轮回痛苦

  乔达摩的轮回

  固执与轮回

  拜师

  瑜伽冥想

  仪式不重要

  瑜伽:一为身体,更为深层冥想

  仍旧痛苦,外在只是逃避

  二次拜师

  苦修

  五个苦行僧

  身体极限,超越身体

  六年苦行

  反倒困在身体

  春耕毁虫的故事

  compassion慈悲

  ure joy纯粹快乐

  肉糜(种种情感)

  苦行失败

  to look within

  菩提伽耶

  最神圣处

  释源

  菩提树下的冥想

  lord of desire

  与内心作战

  接触大地,而非站在其对立面

  前世种种【宇宙大能】

  涅槃,就在当下

  享受宁静

  布道

  great compassion

  第一次,失败 who is your guru?

  鹿野苑

  路遇苦行旧友(第一批佛徒)

  禁欲纵欲的中间路“调琴弦”

  创世纪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

  uffering (disatisfation)

  cause

  finding coure: disire

  oble eight pathes

  贝拿勒斯

  婆罗门的唯一解释权(种姓制度)

  智慧

  僧团

  无视种姓、性别

  liss, nirvana [from meditation]

  eaceful mind

  哭是我,笑是我。我是谁?

  万物相连相依

  托钵乞食

  欲望之火:greed, anger, ignorance【贪嗔痴】

  对来世的期盼是因为今世的苦难,所以消除苦难、不问来世

  神通

  冤冤相报何时了

  外界的纷乱不因“神通”消失,拯救内心才能改变外界

  拘尸那迦

  变质食物

  不拒绝感受

  地动山摇,花开花落

  realism. it's pretty hard to accept the reality.

  四圣地

  有情众生皆是佛

  《炉香赞佛》影评(七):赞佛炉香

  炉香赞佛是一部关于佛教起源,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如何成长为一个佛陀并普度众生的纪录片,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片中所阐述的佛教教义更加偏向印度佛教或者藏传佛教,而非汉传佛教乃至禅宗。

  悉达多的出生被添加了许多的神话色彩,简而言之,俗到爆的神灵感应,悉达多的母亲梦见白象献荷,然后从她身侧钻了进去————唯一一个有点新意的地方。然后不满十月的怀胎,大树扶枝,悉达多从王后身侧钻出。开始了他注定不平凡的一生。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伏笔,悉达多出生不久,王后便死去了,象征了一件事,即,从我们初生之初,苦难便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死去。然后在我们重生以后,继续跟随。

  国王知道预言,但希望悉达多成为一个贤明的国王,而非一位精神上的圣人。所以他对他的儿子隐瞒了这个世界的残酷,让他在这样虚幻的快乐中度过了29年。直到某一个时间段,他经历了启迪他的四大事件,开启了他追寻解脱的旅途。这四件事是:一,看见衰老,二,看见疾病,三,看见死亡,四,看见精神追寻者,修行的人。这些事促使他思考,思考这些生而存在,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苦难。

  于是,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他在激烈的心理斗争过后,终于选择了离开。而就在他越上高空时,欲望之神玛拉出现了,他诱惑着未来的佛陀,要他回去,做庞大帝国的缔造者,当然,这被拒绝了。或许这也是一个隐喻,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内心里斗争的两个小人的故事,每当善良的那一面想做一些积极的事时,阴暗的那面就会做各种阻挠的事。或许吧,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欲望之神,让你在这个花花世界没有抵抗地沉沦下去,直至沉没。

  总之,悉达多开始了他的追寻之旅,他没有求助于当时的宗教,婆罗门或者袄教,他们都深陷于繁琐而虚无的仪式里日渐堕落。他找到了比他更早就拥抱独身苦修的修行者们,向他们学习瑜伽与冥想,观照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直接接触到最终的知识与智慧。但是,他失望了,这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又投向了苦修者的怀抱,他希望通过苦行修道,惩罚身体的方式获得平静和智慧。在我看来,或许他是这样想的,俗语饱暖思淫欲,当一个人满足了最低的生存需求后他就会开始寻求高级的欲望满足,而这些欲望在苦行者看来是可鄙的,于是苦行者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克制自己的欲望,超脱身体的某些限制,获得生命的宁静与满足,我佩服他们,也不屑他们,就像某段时期的顾城一样,在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无视甚至压制自己身体的欲望,这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对抗,并不能得到安宁的。而言归正传,悉达多很快又成了这些苦行者中最憔悴的一个,他每天只吃一粒米,通过喝自己的尿液维生,他变得四肢如藤,脊鼓如珠,肋如旧橼,眼窝深陷,乃至头皮萎缩。但最后他什么都没获得,他发现这样只能使他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

  他坐在沙罗 双树下,忽然想起了某日他的父亲带他参加春日耕种节,他看着小虫和他们的虫卵们觉得很有趣美好,但下一瞬间这些全都被农人们的农具毁了——多么让人深思的一个现象,春耕对于农民们是快乐并充满希望的,但是对于这些除了生命力别无所有的小虫来说,这却是世界末日,它好像嘲讽地告诉了乔达摩悉达多,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会永远地沉溺在这样的轮回里,无法逃脱。但下一刻,让我无法理解的事发生了,这个奄奄一息的男人,忽然顿悟了,他发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都是彼此息息相关的,这个世界就好像一整块水晶,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然后,他好像,就放下了。不再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也不放任自流,而是寻求一种平衡的道路,怎么感觉跟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么像-。-是说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理最后都指向同一个源头吗。。但是,这顿悟是如此突兀,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或许这才是顿悟的精髓吧。但我更愿意根据上下文来做另一种解释,他在无数的前世中经历许多,感悟许多,像一棵树一般,枝干越来越高大繁茂,而根系越来越深入延展。他现在的顿悟其实只是厚积薄发的一种结果。

  顿悟之后的他看见了轮回,看见了自己所有的前世,然后忽然感觉到一阵饥饿,希望能吃东西,而就在这时,一个少女拿着一碗稀饭走来,给与了他施舍。这时影片给了一个很精彩的对比和解说,在基督教里,这样的恩赐来自上帝,而在佛教里,这样的布施却是来自一位少女的善良。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之后的事就比较俗了,他在鹿野苑讲经布道,说四圣谛,八正道还有许多的道理,做许多的事,然后死去。最后成为现在的佛陀。但我在这些事件里发现一些有趣的矛盾,一方面,影片中无处不在对他的神化与包装,比如神灵感应,贤者预言,再比如凌空而上,踏荷而行,喷射火焰和水。再比如,以自身慈悲感化发狂的大象。种种而言,俱是神迹。但是另一方面,影片又强调他也不过是一个明白了某些道理的先觉者,比如在他觉醒之后,最开始居然并不想传道,认为会被误解和驱逐。这是害怕,少了慈悲。另一方面,他的第一次传道是失败的,影片中的解释是他的返璞归真让他的气质无从流露,但这样却又不能解释他以一己慈悲感化大象的事了另外,他也无法感化国王们,改变这个战争横行的世界。他的布道是失败的。最后,他对自己无可避免的死亡似乎也表露出一丝悲哀。这让我又不由的将他和面对死亡鼓盆而歌的庄子进行对比了,高下似乎又立判。当然,也可以这么解释,他担心的并非自身死亡,他只是觉得在他的有生之年,人世依旧如火海,被欲望灼烧,心忧众生,是大慈悲。但上述矛盾却无法这样解释了,而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相信那个显得平凡的他才是真正的他。那个光芒四射无所不能的他只是被需要偶像的人们捧上了神坛而已。比如常常出现的大象,比如典型印度人特点的佛像,都是人们对于无常未来的一丝寄托。

  而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并尝试做了一些自己的解释。

  比如关于佛教仪式的事,佛陀不寻求当时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沉溺于繁琐无意义的仪式戒律,而在佛陀顿悟的道理中,这样的仪式戒律恰恰是不需要的。但是在之后的过程里,却有了剃发易服,一日乞讨一餐等等的戒律,传到中国之后甚至变成了不得娶妻生子,饮食荤腥。或许吧,这就是一个宗教的发展过程,真理的光芒渐渐被仪式戒律所掩盖,用一层神圣庄严的外衣来震慑所有不敬佛法的人。最后又渐渐归于腐烂。

  第二个问题,我看见影片中的某些修行者,手持佛珠,盘坐于鹿皮之上,这些都不是一个一般人所可能拥有的,那么来源只有两个,一是出家人自己家底丰厚,二则是来源于富商馈赠,让人感叹啊,原来修行,也是有门槛和天花板的。而这又让我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根据影片,为什么某些富商愿意资助修行者乃至他们的子嗣都愿意去参加这样的修行呢。我想了想,觉得可能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印度,战火连天,处处都是杀戮,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产生一种人生虚无的感悟,所以会有这么多富商乃至王公都想出家苦修吧,因为,太惨了,真的太惨了。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印度苦修和轮回思潮如此之早出现又如此盛行的原因吧。就像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子,我们一直在重复。

  炉香赞佛,The Bubbha,我的感悟。就酱。

  《炉香赞佛》影评(八):《炉香赞佛》影评

  佛教讲的是过一种寻常的生活,跟普通人一样,做普通事。这也就意味着你面前的人就是佛陀,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佛陀。

  佛陀,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享受着人世间极端的奢华富裕的生活,为了探寻世间苦难的本质,二十九岁时,离开妻儿,远离王国,走向探索真知之路。四次出巡,让他明白: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完美;每个人都会生病;人生很短暂,人生也充满着苦难,而且也必将会走向死亡;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同样也需要精神食粮。

  如何面对苦难的问题使他踏上了精神之旅——六年苦行僧的修行之路。

  佛陀放弃苦行,于菩提树下静坐冥思,终于觉悟。西塔琴调好了,跳出来的舞才漂亮;给我们调西塔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大家就能尽情起舞;但是如果琴弦太紧会断,音乐也完了;如果琴弦太松,就没有声音,更无音乐而言。有一条中间之道把琴弦调得不低不高,我们就能尽情跳舞。通往觉悟的路径就是中间之道。

  佛陀对苦难的分析有四个方面,后来叫做四圣谛。第一个圣谛,世间是苦果。苦难即是不满。我们不是很高兴,或者说,即使我们高兴,可转瞬即逝,这也是不满。第二个圣谛,苦难是有根源的。这种苦难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自己的心造成的。第三个圣谛,人有可能从苦难中解脱,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问题在于欲望,如何与心中混乱纠结的欲望共处。人们常误解佛教,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过的话,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儿,欲望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欲望,我们该怎么生活呢?如果没有成佛的强烈欲望,我们如何能成佛呢?第四个圣谛,佛陀列出一系列指示让他的弟子去做,一条引导心灵通往觉悟的路径,叫做八正道,即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

  佛陀经历六年苦行僧修行之后,一无所获,而后在菩提树下冥思觉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经历四年大学生涯之后,一无所获,而后在社会中出人头地呢?因此,六年的苦行僧经历对于昔日生活奢靡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成为日后普渡众生的佛陀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大学四年绝对也不可能是一无所获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每天忙碌,但却会在一学期结束发出“我究竟在忙什么”的感慨;虽然每天奔波在教室与教室之间,行走于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但是却要面对工作以后重头学习的尴尬;虽然每天都会与心爱的男男女女微信QQ,但都改变不了毕业以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的残酷现实……虽然这些都过于绝对,但是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回头看来,似都是些荒唐之事,却都是些必经之路。我们经历今天的经历,我们收获明天的收获。正如佛陀所说:苦难,不满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的心造成的。

  佛教并非一种“教”,并不教你如何信仰追随它,而是教你如何控制自己的内心。

  《炉香赞佛》影评(九):滚入红尘

  下午看了NHK拍的纪录片《北京鼠族》,只能用“我整个人都闭嘴了”来形容这种观感。什么是“鼠族”?就是北漂的一群人,租不起体面的房子,只好租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300块钱一个月,比地上最便宜的公寓还便宜。

  片子里有个一直表情都挺冷淡的姑娘,她学动画,也想好好做份跟动画有关的工作。地下室有邻居来串门,她就捧着电脑给邻居看她的画,她说:画上的模特,是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但是我没有画好。她说自己没画好,我都看得出她对画画这件事多么认真。

  在片末,这个喜欢画画的姑娘眼中的冷淡的神色略微松动,她说:“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合意的工作,来北京这么久,也不知道以后能混成个什么样子,心里没底儿,再加上家人本来也是不支持的,我觉得多少还是想家的,不过觉得要是就这样回去了,还是挺丢人的。”

  说着说着,她开始抽泣。

  我能怎么办呢?只好跟着哭。

  这是一个纪录片,故事是真的,画面也是真的。在真实的画面面前,描摹的文字总是显得无力。比如阴冷潮湿这四个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如果你能亲眼看到那种阴暗、逼仄、狭窄、肮脏……的生活环境,那只会让你想哭。

  原本我只是想写一篇《炉香赞佛 》的观后感,但是NHK的纪录片简直牵动情肠,所以要提一提。《炉香赞佛》是一部介绍佛教起源的纪录片,对佛教不感兴趣的人听到这里就可以打哈欠了。但它的确做得很用心,可以看出制作人是投入了感情的,不只是冷冰冰地剪出一个片子。

  说“佛教”这两个字,总显得别扭,因为佛教于我而言并非一种“教”,而更像一种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若改称“佛学”也很别扭,总感觉像装逼。其实我更想谈的,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佛教的误解。谈到佛教教义,给人感觉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的东西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接地气。比如你讲“道法”,“玄学”,或者“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之类的,然后转头看一眼北漂一族们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或者流水线女工麻木的眼神,这这这,简直就是梦幻蒙太奇的剪接法。

  片子是美国视角。美国人喜欢务实不务虚,他们的想法是:佛陀,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对此我深以为然。当然这种理解或许和很多国产知名大师不合,不够深邈。大师们说,要有空性,要天人合一,等等——我好奇的是大师们是如何把这些玄乎其玄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呢?比如面对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慢性失败者患者,你要如何开导他,如何跟他谈“空性”?

  对于佛教的一个普遍误解,就是以为学习佛法是为了破除欲望,为了练就“心如止水”的境地——咯,既然痛苦是由“欲望”引起的,那么消除欲望不就消除了痛苦么?可是亲爱的,消除了欲望,且不说也就失去了快乐的可能,吃行住购,没了你要如何生存下去?

  佛教徒没有创世纪的故事,也没有造物之神,佛陀致力于人类所受的苦难以及如何解决人类所受的苦难,它本身就是很实用的学问。所以有心修行的人们啊,请别执着于遗世独立的姿态。回到红尘里,回到土地上。

  佛陀在世的年代,他传道授业的大门就向众生敞开。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以聆听他的教义。令我尤其动容的是,佛陀要求他的弟子们回到市井之中,而不是威严的讲坛上,去传授教义,他说:

  “僧侣们,去吧,为了普罗大众的快乐。为了世间的慈悲。有些人的眼镜蒙了灰尘,如果他们听不到教义,就无法生存;如果他们听到了教义,就能获得解放。”

  僧侣只能靠乞讨度日,以此保持精神的纯洁,而且只能乞讨今天的食物,从正午到次日破晓之前不能进食。要得到午餐,就必须布道,如果你没办法提供有用的服务,市民就不会给你任何食物。这样就迫使僧人与尘世的听众合流。这种真诚多令人感动。

  这种平等心,哪怕以今日的眼光看来,都难能可贵,更何况在佛陀生活的那个年代,古老森然的秩序将印度人划分出严苛的种姓等级,最上层的婆罗门,执掌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享有许多特权;刹帝利,也就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吠舍,即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首陀罗,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最后是贱民,婆罗门阶层连提都不愿提的种姓。种姓制度不光是是社会惯例,也是而是根深蒂固于印度教的哲学——社会的存亡取决于你忠诚地履行所属种姓的功能。种姓歧视、性别歧视……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应有之义。

  所以佛陀的有教无类,无疑是超越时代的举动。我们都知道,佛陀在离家之前,名唤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国王父亲给予了他极尽富贵奢华的生活。比如他的莲花池就有三个,一个开满红荷,一个开满白荷,一个开满蓝荷。父亲希望安于他所生长的优越环境,继而去扩张和巩固这种优势——去征服十六国,成为印度的国王。据说依凭当时悉达多所在国家的实力,统一印度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约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悉达多开始认识自己的夙命。那年王子外出巡游,国王早已打点好了一切,可惜终归百密一疏。

  第一次出游,王子看见一个老人,就问仆从:那是什么?

  仆从说:那是变化,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完美。

  第二次出巡,王子看见病人,于是问仆从,那是什么?

  仆从说:哦,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的,不要以为你是王子就不会生病。

  第三次出巡,王子看见一具尸体漂浮在恒河上,等待法师的诵祷。那是死亡。

  生老病死,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悉达多离宫后尝试过瑜伽和苦修。因为据说让肉体体验极致的痛苦,就可以体会到精神的宁静,但他最终失望地发现,瑜伽带给人的愉悦只是片刻,或者从根本上说,这只是对真正苦难的逃避,问题还是会回来。他又体验了人世间的极端贫穷饥饿,差点断送性命,却一无所获。

  经年累月的思考,悉达多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觉悟。他想到儿时有一天,他与父亲坐在河边参加一个春季耕种节,他一边看着舞蹈边看着草地,树影摇曳,世界的美全呈现在眼前,那时,几乎出于本能,他以瑜伽的姿势盘腿而坐——这就是纯粹的喜悦。

  佛陀悟证的是一条新的道路,既不是苦行僧的修炼,也不是对感官的放纵,简单来说,是回归中间状态的生活,是普通人的生活。修行之人可以欢笑、痛苦、起舞、狂喜,甚至感到绝望,因为这就本来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修行不是为了在内心铸就隔阂。

  活在当下,这是智慧凝练的一句话。你在这里,活在你所呼吸的此刻,这就是全部。既不要去到哪里,也不必回归何方。若要快乐,要营造,要改变,就此刻去快乐,营造和改变。没有什么多余解释可言。这很直白,很世俗,但就是这样。

  佛陀对苦难的分析有四个方面,后来叫做四圣谛。

  第一个:世间是苦果。苦,更准确地说是不满足。阴天下雨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想要踏春的心情。人世间的问题永远存在,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二个,苦难是有根源的。没有哪种苦,是无缘而起的。一个人的痛苦不会单独成立,一定是有因由,令其痛苦。

  第三个,人是有可能从苦难中解脱的,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

  第四个,即是佛陀列出一系列指示让他的弟子去做,一条引导心灵通往觉悟的路径,叫做八正道,包含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的内容,这具有很细致的实践性了。

  佛理的精义,在于面对真相。想要解除苦难,必须面对真相,你人生的真相,社会的真相,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治愈的第一步是面对。

  禅修即是反思,去面对你自己的问题,跟自己对话:你厌憎,你失望,你烦恼……无论怎样,去问自己。让自己去回答,或者让未来的自己回答。总之你先面对,然后才有答案。但面对自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相信每一个实践过禅修的人都体会过。

  HK的纪录片透露出来的,是跟佛教相通的处世态度:要解决社会的症结,首先是要去直面问题本身。你不需要剃度修行,研读经书,才可以成佛,只要你有对他人苦难的慈悲心,以及面对真实的勇气和毅力,就够了。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耳光响亮,统统都可以闭嘴,任何粉饰、遮掩,都是自作多情得可笑。

  此外,佛教并不反对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简单说起来,发展经济和科技可以解决贫穷的问题,这本身即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当然,就像你不可能靠冥想来治愈牙痛一样,你也不可能靠利他林来治疗成见和我执带来的痛苦,精神的问题仍要由精神的方法来解决。

  至于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佛教会变成仪式繁琐,空谈觉悟的宗教,为什么这么多人烧香礼佛是为了让自己心想事成,就像一桩买卖,这就是题外话了。但我想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应该关注的是教义内核的本身,而不是采取什么坐姿,吃什么菜,上什么香。

  记得片子里说,佛陀在圆寂之前,众弟子大哭,说,“我们的老师没有了,以后,谁来给我们指引方向?”

  佛陀说,“我不是你们的灯,我不是你们的主。你们已经跟随我很久,让你们自己做你们的灯。”

  是以共勉。

  《炉香赞佛》影评(十):超化群体

  色相是一种业障

  只有摒除掉一切的业障,人才能升华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打坐入定,通过冥想,可以看到很多问题的根源

  如个人只看到生和死,这是众生相

  个人跳不出这个圈,看不到问题的真本源

  所谓的生和死,只是个体的,即众生相

  但是每个人通过个人的修行,达到一种群体的超化

  而这种超化是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下去的

  个人不管生和死,其过程都在推动了群体的超化

  即你是一个零件,坏了再换一个零件

  但整个群体,就是一个机器,可以良好的运转

  《炉香赞佛》中的佛学是本源的,朴素的佛学

  是一种道

  我们个体摒弃不了众生相,就始终跳不出大轮回

  不能让群体超化到可以跳离这个轮回

  佛学的本意在修道,让修为可以去影响周围的人,去超化别人

  让整个群体达到一种升为

  总体在进步

  人在宇宙之中是很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星球,由于受到球体本身的环境所局限

  会影响着那里的人类

  而人类的肉体很难有效地做到在宇宙中穿梭通行

  但通过修为,超化后的群体,是拥有将意识在宇宙中自由通行穿梭的能力

  我们人类,来到地球,受限于地球的环境,智力无限衰退到只拥有原来很少的一部份

  历史中曾经出现个几位觉醒者(释迦牟尼是其中一个)

  通过打坐入定,通过冥想,得到了原有的一些大智慧

  人类的文明不断的在地球中开花,结果,然后凋谢

  这是一种大轮回

  没有超化到成更高智慧体之前,始终上演着这种轮回

  一旦超化成更高智慧体,即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到处传播,到更新的星球上去播种

  这种超化体,亦即是神的状态

  以上的思想,是我通过观看以下的几部电影中悟来的

  《炉香赞佛》

  《K星异客》

  《超验骇客》

  《超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