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生号》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再生号》观后感10篇

2018-07-05 03: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生号》观后感10篇

  《再生号》是一部由韦家辉执导,刘青云 / 林熙蕾 / 阎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再生号》观后感(一):千万不要变成马景涛啊!

  看了《再生号》,难看啊。我对韦家辉12万分的幻想又破灭了,在感情戏这方面他简直跟杜老不相上下

  你有《蝴蝶飞》,我有《再生号》。

  不管是神鬼系还是科幻系,无论故事有多么的复杂,因为说到底还是感情,所以请多花点心思啊。

  好看的感情戏,都是有许多若有似无的细节完整的。

  网上评论都大赞编剧厉害,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平行宇宙的事,你从这个时空跳入那个,她却从那个跳回了这个,最后大家在一个时空相聚,不难懂啊,但鬼哭狼嚎亲情戏真难看。

  刘青云这两年阴气越来越重,林熙蕾倒是符合银河一贯的女性审美观,但我看比起邵美琪还是差远了。

  至于年轻演员,,,还是不要提了。

  《大时代》里面的感情戏很妙,一男二女,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和谐,后来大决战,刘青云为了把对方运气彻底搞背,骗了郭蔼明跟她爸,这种做法实在冷酷无情极致了,但对着周慧敏又温柔缱绻无限,红河谷唱来唱去。还有那个邵仲衡,一开始跟李丽珍简直是山盟海誓,死生契阔,最后为了自己老爸,把人家几个姐妹一起扔楼下摔死了。

  这些感情观啊!!从8点档就开始了!!

  左手温柔乡,翻脸就是下地狱

  还是拍拍大疯片吧!如果想拍科幻片,那就少提感情,或者干脆像杜生一样,让刘德华给蒙嘉慧套个项链不就得了嘛。

  唉,不要最后变成马景涛,那就惨了。

  《再生号》观后感(二):单薄了些

  没有想象的好,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了穿越文本时空这样的花活上,家人相守之喜与宿命无常之悲或许都单薄了些。

  电影里,小说一度被视为某种拯救,但最终的现实证明了写作者未必全能,小说只能向后追溯,却无法做出任何救赎,更加无法真的颠倒生死,或许恰恰相反,它只能令人深陷其间无法自拔,至多如吸毒般获得某种舒缓或发泄而已。而在执与破执,生还是死、放下还是纠缠问题上,韦生给出的答案未免太过老套与简单,当然包括那个“孟婆汤”的段子

  补记:

  斯蒂芬•金曾经写过一部《黑暗的另一半》,内容大抵是小说人物走入现实,并对主角进行疯狂蹂躏,而对于《再生号》来说,或许人物形象一旦确定,便已经不再受小说作者控制,而拥有了自我的人格行为模式,并反过来对作者产生影响,也正因此,才能对作者施行形而上的拯救。但无论如何,站在天台上、决定拿起与放下的的毕竟是自己。

  《再生号》观后感(三):《再生号》的异色光芒

  也许是《再生号》的故事过于简单,也可是韦家辉导演这样张扬的舞台形式。电影的口碑好誉参半。输理一下某些印象深刻东西

  1。影片开场的跳楼戏与结尾段落首尾呼应,故事在正叙中开展。有些强化剧中剧的个人元素

  2。车祸戏,正面特写翻车中的人物倒立状态。代指镜像世界可能性

  3。汤爸领全家喝往生茶的时候。给出乐儿上天台的镜头。暗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宿命果报逻辑

  4。跳楼戏以旗杆为界分割两个平行空间的对立。以人物由右至左旋转镜头不断剪接逐渐贴合到同一立面。阐述“空间叠和的奇观”。

  5。收官处语出由爱化恨的狠劲 映现女主角的二元角力的张扬。

  香港编剧出身的导演大多强调故事的完成度和思路清晰,在这方面韦家辉导演的以一个传说开场讲到老板死亡后的传奇消失的《和平饭店》就是代表了。由讲述人的叙述增加了故事的传奇度。《再生号》由女主角自个“自话自知”道出文本意识强烈表达欲,以致这种感觉完全压制了大多类型电影所强调的群体观影的内源性需求

  可见《再生号》有点急切表明导演身份意味

  以镜像世界的对立讲故事的手法比较常见。前段时间看的《鬼妈妈》就是个完整的“镜像理论”的发挥。(还记得《鬼妈妈》中那个眼睛扣子暗示)《再生号》“盲女”话题也有同样的“成长因素设置

  考察影片给出“盲爸”这样的置换对象。“盲爸”于片中复明奇迹并没投射在女主角乐儿的故事里,这一段是女仔以“鬼差”身份交换带来的。而父亲是做为第一个意识到以“不说破”为代价的交换行为的虚假性,并做出选择了往生的决定。

  这是片中理性逻辑完整发挥。在此性上给“盲女乐儿”的再还原。构成了镜像自我认识感性基础。为结尾处的情感爆式的告白增加份量。当话音落下时也意味着“盲女”的长大以示威潜在力量所在

  早在韦编剧《大支佬》就看到韦生对佛教“业力”理论鲜明表现,用大支佬眼中李凤仪身后的浮影来表现业力果报。这种观点也用在了《再生号》中。所不同的是《再生号》中 “盲女”写书事与愿违处境与“盲爸”小说导致互相渗透的空间重合与叠加都不能完成对方所愿。(如《无间道》中卧底身份)

  决定结果的动因归结于对“自身处境”的个人意志的认知上而不是《大支佬》中决定权交由被渗透“恐惧事实”的抽象因果关系上。显然在这里《再生号》比起《大支佬》这种以本土意识和文化包装类型片来说要温和谦逊很多。当然也为了插入一个洋派的冥间做好借口

  冥府戏做为重要卖点主张以孟婆与“鬼差乐儿”的生死册硬性对决得出“作假”结论。直指乐儿企图伪装幸运方式经营自己只会失去更多。得出这种必然证明以表现对汤乐儿“自恋”行为的惩罚

  对于乐儿的世界观。《神探》中杜琪峰用了七张面孔来表现高志伟所谓的七种人格。七个人物各自割据了电影的画面,高志伟的生活空间相应划成七个等份。而互相侵占破坏的时候就是高志伟做恶之时。但这七份都只在一个维度里,更无拓展延续可能性。

  杜琪峰这个平面而夸张的手法的成功让韦家辉有种活在银河时空下的感觉。反观《再生号》的创作找来“神探夫妇”配戏。突出新人出演“汤乐儿”就有种急于突破的意味。于是在最后的“跳楼戏”奉献全片最为精妙的段落。

  影片中从两个乐儿的并列的画面来展现不同空间对应到后面以自述人单个影像复制—从身体的旋转—到旗杆的位移。只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切换就完成一组镜象逻辑的思维反射。通过这组镜头上的放大与突出加强片中自我迷恋的心理元素。

  更重要的是旋转身体的晕眩与堕楼失重所暗合观影快感与语境暴力是《神探》中那种平面美术所难以达到的。 由此可见导演感性而敏锐个体的空间意识。同时也清晰的区分开《神探》中那种社会化的直觉观感的效应

  * 在此点上这个突破对韦家辉自己来说还是深有意义的*

  再回到故事本身。“自恋”行为的被揭穿。鬼差身份被打回原形梦境被现实力量所破坏。这种将自我建立在对立二元分裂关系情境里。将“有命长命有活好活。”主观生存意志的建立对死亡主体地位屈辱感中。从而达到对心智上的慑服。完成了形式化的“自以为是主人奴隶”全过程。虽然说这样过于直白和露骨。但这种对人与死亡不平等的抽象关系和情感诉求正是构成个人信仰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部灵异电影《再生号》完整的清晰的展现出整个时空架构。让贪恋奇景的观众紧紧跟随,牢牢的将注意力捆绑在导演意志中。也许是中国星的市场策略。在舞台化的视觉奇观堆积过后相对于单薄的剧情让人有过度疲劳感。但还是期待韦家辉下一部电影。期待片中以“韦家辉作品”作为片头出现在影片中。那样的异色光芒更加耀眼夺目

  《再生号》观后感(四):韦家辉的鬼故事

  以为这回文艺了一把,那个鬼孟婆出来的一幕又露出了商业尾巴

  总的来说,故事还算完整。

  尤其是前半段,足以给个四颗星。

  一个孟婆坏了一锅精心酿制的小心思。

  爱与绝望

  一个硬币的两面。

  在爱里绝望着,在绝望中爱着。

  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轮回是宿命。

  被痛苦枝桠撕裂的空洞

  用什么来填补?

  爱吗?

  或者是,

  绝望吗?

  《再生号》观后感(五):补记:删繁就简与删简就繁

  《再生号》虽然是多层次叙事,假想与现实不断交错,至最后让观众几乎分不清什么时候为假想,什么时候为现实,但在很多情发展上保持直接而简洁的叙事风格,枝蔓的情节基本上不延展,车祸如何发生如何善后,人家的阳台为什么垮塌,观众不得而知,因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关于生死和人鬼的话题,于是电影开头,一家人在车中的谈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画面出现之时,已是一家人翻倒在车内,而紧接着的还是关于鬼的话语,melody始终不知道到底爸爸是否相信这个世界有鬼。

  这自然是一个铺陈。所以后面的情节推动地很快,只突出妈妈的伤心小孩子长大成人,然后到墓地一景,已是十年后。但妈妈一如当年一般,痛哭失声,再次暗合主题,预示这一家人对故人执着,方显出后续情节绝非生造。

  不过几个场景变换,melody开始写小说,电影迅速进入正题。这时,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的节奏又慢了下来。爸爸的房间是现实中一家人房间的再复制,窗外的缆车都一如现实中的存在。电影缓缓展现melody笔下的爸爸的世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继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进行和情绪变化。所以妈妈又有了笑容,家里又有了鲜花。为了强调写小说给一家人带来的变化,韦家辉仅仅只用了一个场景,就是两个充满鲜花的世界,一边是开朗起来的妈妈带给家里的喜气,一边是女儿在小说里表达她看到妈妈转变喜悦心情。鲜花又是下一个阶段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情节急转直下突然妈妈和弟弟也死了。这里编剧们做了更为简单的处理:死讯由警察带来,melody大哭一场,然后电影又快快地进入了虚幻世界。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电影,虚构情节占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关于现实的描绘反倒像是每一次虚幻世界里故事延续的过渡而已。这样的安排很好地配合思念中的再生之主题。失去所有亲人的melody早就失去了能够坚强生活下去的勇气,起码暂时是。她必须要选择马上进入一个虚拟空间来排解悲痛,又可以使亲人在假想中重生。而且在这样的世界里她可以生也可以死,甚至用死换回妈妈和弟弟的生命,或者再次回到爸爸身边照顾他。一切的假想不过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女孩于生死之间不停地犹豫着。在这一个部分,编剧们似乎不再懒得言说,而是极尽能事地把情节颠过来倒过去。结尾亦是如此,一个之后尚还有下一个,直待真作假时假亦真,观众才迎来的最终的尾声

  电影便很干脆地结束了。女孩活了下来,这是最好的且是最应该的结局

  《再生号》观后感(六):再生那夜。那梦

  在湿漉漉的梦里醒来

  刷牙、洗脸

  每天一次的触摸日渐消瘦脸颊

  她尖峰而陡立

  很像附近有个日夜轮转的红星砖厂

  挖空了附近的沟沟壑

  它生意的日渐红火

  宛如决然走向死路

  不再往复的心一般炙热

  梦里有东厢房、西厢房和

  画着长颈鹿、装满各式各样玩意儿方形饼干

  爷爷拿出一束铅笔妹妹

  我眼巴巴的看着

  每支铅笔有两个色彩,青蓝色与淡紫色

  嫩绿色与橘黄色……

  哦,每支铅笔都已经削好

  整装待发

  梦里有安祥的奶奶

  她在西厢房的炕上

  斜躺着、蜷缩着,沉沉的睡去

  奶奶!奶奶

  我透过小窗子,拼尽一切的嘶喊

  您转过身,冲我以陌生人礼貌微笑

  继续睡去

  ——东厢房

  爷爷继续给我找我要的痛风药

  九十岁的老人离不开人

  三十岁的人病入膏肓

  凌乱沙发床上留着残缺梦魇余温

  窗外细雨飞扬

  一道彩虹生生的浮现

  我直挺挺的躺下

  不再醒来

  不要放开我的手

  爷爷、妹妹还有最疼爱我的姑姑

  不要放开我的手

  我最亲爱的奶奶

  我九年未见的奶奶

  ——我抢劫了离我最近便利店

  喝光了透明橱窗中的忘情水

  再寻找那传说中的迷魂汤

  除了慈爱。忘了世间种种

  孟婆汤 入腹

  再 见血封喉

  往生

  ——写给成颢、苹果、leta、小可、凡凡还有我自己,因为他们都一样,你们也一样。

  原文链接:http://ephoenixfy.blogbus.com/logs/47162773.html

  《再生号》观后感(七):如果我死了,你看得到我吗?

  如果我死了,你还看得到我吗?还是渐渐地将我在你的世界淡忘?

  如果我死了,我会不会喝下孟婆汤,将你在我的世界里淡忘?

  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是阴阳,彼此永远藏在彼此的身后,即使转身,仍在身后,或许听得到呼喊,或许仍感觉得到我的存在,但是,留给你的只能是伤感,因为一觉醒来,你才发现这原来只是个梦魇。即使,不是梦魇,可我,已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任你疯狂、任你伤感,你再也触碰不到我。

  而我,却可以注视着你。看着你翻我们的照片,看着你听我们爱听的音乐,看着你细数我送给你的礼物……看着你在看着它们的时候默默流泪的样子,我伤透心,却无法给你安慰,抚摸到的终究是一场空。于是,我透过梦境,让我们在那重逢,在那拥抱,在那欢笑,也在那离别。可终究,你更加痛苦。于是,我决定喝下孟婆汤,好让我忘了你,也让你忘了我,在你的世界里好好活着,欢声笑语……

  于是,樯橹间,灰飞烟灭……只剩我坟上的玫瑰枯萎……

  《再生号》观后感(八):韋生一出,誰與爭鋒 (2.0版)

  這是神的劇本

  怎會有地球人想得到 (某香港網友語)

  唯一的解釋是

  韋家輝就是神

  -------- 題記

  能寫好《再生號》影評(注意,我說的是影評,不是觀後感)的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level與大腦轉速能與韋生媲美的,另一種是對敘事理論(narrative)相當有研究的。很可惜,本人兩種都不是……智商不夠,遍數來湊。在去電影院觀賞過兩遍《再生號》後,以下為本人拙劣的分析。

  如果說《神探》玩的是多視角敘事,《再生號》則將電影的多層次敘事推向了極致。片子不算長,但觀看時的心理時間會比實際的84分鐘長,因為腦子一直要保持高速運轉才跟得上情節,不輕松。剛開始只有三個敘事層次,並不特別複雜,但到後來出現新的層次並且幾個層次間互相交疊、重合,就算把所有腦細胞都調動起來可能還會有些力不從心。而情節的發展又快過觀眾的思維,那就意味著當你上一個問題還沒想明白的時候,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所以到了最後,觀眾基本上都被故事所控制著走,不得一絲喘息機會。

  我嘗試理清一下片子的敘事層次。第一次看完片子之後,我認為其中有五個層次。第二次觀看之後,我糾正了之前的錯誤觀點,因為實際上,《再》的敘事層次多達七個……簡單地說,這七個層次大致上遵循“俄羅斯娃娃”(相信大家都玩過,一個大娃娃裡藏著一個小娃娃,小娃娃裡還有小小娃娃,小小娃娃裡還有小小小娃娃…)式的敘事套層結構。大家都很熟悉的這種套層敘事就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跟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故事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只是在《再》裡,套層的方式不是“講述”,而是“寫作”,小說中有小說,小說中還有小說。如果在看此片之前建立起這個概念,片子會變得好懂一些。

  以下對敘事結構的分析肯定會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並且討論。需要說明的是,這算不上劇透,因為就算你知道了這些劇情再去看電影,也不會影響觀感(因為就算這樣你也不一定會看得明白…… -_- )

  第一層:Melody(閻清)的現實生活。爸爸(劉青雲)在車禍中死了,剩下盲了的她,還有弟弟和媽媽(林熙蕾)。他們太傷心,希望通過寫小說來寄託對爸爸的思念。Melody開始用盲文寫小說。[畫面色調:陰冷]

  第二層:Melody寫的小說。在這裡,爸爸是主人公,情況跟第一層相反:車禍後,只有他還活著,Melody、媽媽、弟弟則死去了,而他也盲了,陪伴他的只有一個菲傭Maria。為了寄託對家人的思念,爸爸開始寫小說。[畫面色調:飽和]

  第三層:Melody小說裡的爸爸寫的小說(繞口令開始了…)。同樣是爸爸做主人公,其他三人死去。因為太過思念,死去三人的鬼魂回到活著的爸爸身邊一起生活,以非常奇幻非常韋生的方式一家團聚了。但是陰陽相聚違背天理,他們只能暗地裡小心翼翼地維持這脆弱的機會。[畫面色調:比第二層更飽和]

  故事發展到這裡,敘事層次還並不複雜,見下圖(“│”表示上對下的包含):

  一

  │

  二

  │

  三

  第三層裡奇幻而溫暖的一家團聚給第二層的爸爸以及第一層裡的Melody母子三人帶來鼓舞,他們都有了重新投入生活的勇氣。可是這時,在第一層的現實生活中,悲劇再次發生,媽媽和弟弟意外身亡,剩下Melody獨自面對這個看不見的世界。Melody心理崩潰,並且將這種絕望投射到她筆下的爸爸中,所以在第二層中,同樣的意外也發生了,只是死的是菲傭Maria,剩下爸爸一人獨自面對這個看不見的世界。爸爸也崩潰了,他的絕望投射到他的小說裡,也就是在一家團聚的第三層裡(我講清楚了嗎…?),陰陽相聚逆天而行,受到上天懲罰,作為鬼魂的媽媽、弟弟和Melody也煙消雲散了。

  在煙消雲散的段落,影片第一次出現了層次的交疊,第三層的媽媽與第二層的Maria擦身而過,並見證了Maria的死亡。因為媽媽第三層中假借Maria而存在,當真的Maria死了之後,媽媽的身份也就泄露了。小Melody濫用私權創造的一家團聚也被揭穿,所以引致了懲罰。

  後面越來越複雜……

  第一層裡的Melody受到媽媽和弟弟身亡這一巨大打擊,極度絕望下她再次以小說寫作尋求精神的宣泄。在小說的世界裡,她是作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主宰一切。所以她在二、三層次之外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敘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媽媽和弟弟沒有死,發生意外死的是她自己。這是敘事的第四層次。[畫面色調:黃色,曝光過度]

  到目前為止,幾個層次之間的包含關係可見下圖。

  一

  │ │

  二 四

  │

  三

  可以看到,四與二層次是並行的。在[四]裡,媽媽和弟弟沒有發生意外,他們回到家裡,卻到處找不到Melody。原來死去的Melody以鬼魂的形式去了[二],因為她知道[二]裡爸爸的痛苦,決定去照顧他。也就是說,她穿越了。如她所說,她是來跟爸爸相依為命,“我自己一個人,沒有地方去。你也是一個人,不要趕我走,讓我留下來照顧你。”這個時候,[四]與[二]的空間竟然交疊在了一起,在同一間屋子裡,Melody和爸爸聽到了媽媽和弟弟呼喚的聲音。他們互相可以聽到對方,卻看不到彼此的形貌。這是影片第二次的層次交疊。[四]裡的媽媽弟弟是活著的,而[二]裡,他們是死亡了的,當[二]與[四]重疊,等於是兩個相悖的平行宇宙發生了重疊,造成了時空扭曲。在時空扭曲中,Melody與媽媽弟弟掉入了有孟婆存在的死亡世界。而爸爸則進入了[四]的空間。

  呼……大家一起來歇一歇……

  這個死亡世界是一個沒有維度的、包含了所有時空的新宇宙。孟婆告知了媽媽弟弟他們已經在[一],也就是現實生活中死去的事實,而Melody在現實中並沒有死,為何會來到這裡?正在孟婆查看了生死簿,要將Melody打回陽界時,小Melody出現了,她也有一本生死簿。因為小Melody已經在[三]裡煙消雲散,所以這裡出現的她是[一]裡Melody(也就是書寫這一切的作者,為一家團聚而有求死之心)的強大信念的化身,如孟婆所說,“原來你是求死的那個Melody!” 但這種擾亂生死的做法不會得到孟婆同意,她將被寫死的Melody打回了她來之處,也就是[四]。

  靠,寫到這裡,我快要被弄瘋了……

  我們剛才說了,爸爸這時也在[四]裡。在這個空間裡,他成為了鬼魂(因為他在這一層早已經死了,而且他變得能看見東西)。他看到了被孟婆打回來的Melody,她仍一心求死,但陰陽相隔,爸爸沒辦法阻止她。Melody跑上天台跳樓,爸爸打開門追出去,跌進扭曲時空裡到了死亡世界,見到了在那裡的媽媽和弟弟,三人終於相聚。孟婆奇怪為何爸爸死了十年卻一直沒前來投胎,原來他一直以小說人物的形式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如片頭所題,“愛,讓死去的靈魂在思念中再生。”

  [四]中的Melody終於求死成功,她跳下了樓(第一次跳樓),應了孟婆生死書上的時間。但奇怪的是,另一本生死書,也就是小Melody的那本上,Melody的死亡時間是一分鐘後。小Melody是[一]裡Melody的信念投射。雖然Melody在小說中將自己寫死了([四]),現實生活[一]中的她仍然無力面對生活的絕望,決定從天台上跳下去(第二次跳樓)。一個人不可能死兩次。孟婆勸小Melody(也就是Melody的信念)放下執著,讓親人往生,同時也消除了生死書上Melody的死亡,用再生號去了[一]的空間,在半空接住了跳樓的Melody,讓他們最後終於實現了短暫的一家團聚,然後Melody被打回了[一]。

  孟婆說,死亡不是懲罰,而是再生。Melody醒悟了死亡的意義,決定即便是一個人也要好好活著。她微笑著準備開始新生活。

  故事並沒有結束。鏡頭繼續搖上天台,我們發現,那裡還站了一個Melody。原來剛才我們以為在[一]裡發生的事情,並不是現實生活,而是現實生活中Melody在小說裡創造出來的第五個層次。也就說,從第二次跳樓開始,敘事空間就不是[一]而是[五](這樣的語無倫次證明我終於瘋了…)。

  現在的包含關係是:

  現實

  │

  五 (跳樓被接住,在再生號上一家團聚,決定開始新生活)

  │ │

  二 四 (跳樓已死)

  │

  三

  [五]投射了Melody的矛盾心情──也許生活還是有希望的。然而,在寫下自己開始新生活的積極結局後,現實中的她(也就是鏡頭搖上後我們看到的她)最終絕望地拒絕了這個可能性,從天台上跳下來(第三次跳樓)。

  就當我們長出一口氣,以為“好了,終於到結局了”的時候,鏡頭再一轉,Melody蹲在天台上大哭。原來剛才我們看到的還不是現實,還是小說!!!

  韋家輝你個瘋子……

  也就是說,“第三次跳樓”其實是第六個層次,而我們最後看到這個蹲在天台上大哭的Melody才是真真正正的[一]。

  一

  │

  六

  │

  五

  │ │

  二 四

  │

  三

  [一][六][五]其實都是在表現Melody對於生存與自殺的矛盾心情,但好在,她最後還是決定了勇敢地活下去。

  還沒完……

  在[六]的時候Melody問天,“我在小說中決定生死,生活中是誰決定我的生死?又是誰在寫我?”也就是說,新的敘事層次出現了,它就是全知的上帝視角,或者換句話說,編寫Melody故事的韋生(其實它一直存在,貫穿全片,只是在這裡被點明了)。這是第七層。

  …………

  韋…家…輝…

  我真想看看你的大腦是用甚麼做的……

  …………

  ===============本人也死去活來的分界線============

  生與死,愛與親情,幻覺與信念,寫作與真實。這絕對是一個讓腦細胞大片大片戰死的腦力遊戲,觀眾的對手是韋生。剛開始他還有興趣跟你對上兩盤,到後面則完全自顧自的,壓根不帶你玩了。這也注定了它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對於習慣了抱著爆谷坐在電影院裡,讓大腦停止運轉,只讓眼睛耳朵開動起來的觀眾,《再生號》會讓他們覺得相當迷惑和辛苦,不被他們待見也是意料之中。而對於影迷,相信《再》會成為值得一看再看一說再說的經典。

  當然,對於韋生寫出這樣漂亮的劇本,我一點都不奇怪。在入場前,我反而更關心的是他的導演能力。因為我一直很懷疑他和杜sir合導的銀河出品裡,到底有多少屬於掛名,畢竟從《喜馬拉雅星》、《購物狂》這些他的個人作品來看,他的導演水平實在是慘不忍睹(《購物狂》最後亂七八糟的結婚戲簡直就像一場災難)……令人欣喜的是,《再生號》的導技雖然稱不上十分完美(的確有少量冗余的或視覺信息表達不準確的鏡頭),但已經明顯進步,光是那一絲不亂的掌控力,就甩出之前的作品幾條街!(鼓掌~~)特別是特技的運用(據說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特技),十分出色,讓韋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了視覺的載體,形成了既有西方奇幻又有東方靈異的風格,在香港電影中非常少見。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能不能跟得上《再生號》的理性邏輯,它在直觀感性上也有很大感染力。剝開它層層敘事的外殻,內裡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絕望的女孩不惜一切代價希望讓死去的家人復活。想必這是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必然會經歷到的情感。在殘忍的現實面前,人總會下意識在幻想中尋找避難所,就像Melody,每次遭受重大打擊之後,她都會馬上投入到小說,在那裡創造一個與痛苦現實相反的世界。

  這是何等無力且絕望。

  我沒有失去過親人,在看片過程中不只一次害怕這一切終有一天會到來。在看到Melody一家四口近在咫尺卻陰陽相隔,聽得見呼喚卻不能夠擁抱的時候,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疼得我淚流滿面。

  《再生号》观后感(九):《再生号》:韦家辉的知天命之作

  ololau/文

  尽管韦家辉在叙事技巧上秉承一贯的风格玩足了噱头,将时空交错铺排的多元叙事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但《再生号》最大的亮点却不是形式上的新奇夺目而是电影实质内容中关于宿命的严肃命题和他寓于本片当中不可忽视的人文精神。

  向宿命和因果妥协

  宿命和因果是银河映画一直都很热衷的主题,几乎每一部银河风格的电影都被这四个字所包围着,而韦家辉更是将“宿命和因果”玩味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处女座《一个字头的诞生》在今天看来依然风格浓烈,颇具先锋色彩。电影《再生号》剧本的复杂难懂程度远超他的上一部作品《神探》,估计那些将叙事技巧玩弄于指掌的大师们也就这程度了,而多元复杂的叙事结构中表现因果宿命的主题较其他电影叙事形式来说更为直观。

  电影中因为接受不了父亲去世一直生活在哀伤中的一家人通过由女儿构思代笔一起写小说的方式来排解忧郁的内心,很快他们从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精神情感寄托,也得到了内心的快慰。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魅力,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可以寄托情怀,抒发心志,表达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在创作中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小说不是真实生活,一切的起承转合生死离别都由它的作者来决定。于是在小说的世界中因果改变,爸爸可以不死,死的是其余3个,而且借助女儿做了小孟婆还可以使妈妈和弟弟以另一种形式陪着爸爸生活。这充满想象力的构思从我们这些观众的角度来看很温馨,同时又是那么摇摇欲坠。一帆风顺的故事不能叫艺术,只能叫幻想。残酷的现实中母亲和弟弟的死讯令姐姐悲痛不已,只剩下一个人的无助和恐慌感令这个本来已经不幸的盲女更加悲痛欲绝,这股悲情的宿命感令人不忍。悲愤交加的盲女开始真正和宿命与因果对抗,她将这种抗争表现在创作和幻想中。随即几个平行空间出现了模糊地交织现象,随着一次次“因”的改变,“果”变得更加莫测。但最终的结局却大同小异,都是只剩下姐姐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同的是小说中的姐姐选择以自杀来泄愤,向宿命表达自己的愤慨。交织空间内的姐姐在再生号上与家人短暂团聚然后选择积极的心态独立地活下去,而现实中的姐姐没有勇气和宿命去抗争,也没有勇气去以死亡向宿命控诉,她只有接受现实然后默默地活下去。

  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韦家辉的心态有了改观,从以前《一个字头的诞生》戏谑宿命、叹息因果无常,到如今《再生号》向宿命妥协,如一个固执的愤青在经过沧桑之后感悟到人生一样。其实像贝多芬一样号称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之类的话语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没有人能真正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作为一个“乐圣”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巨人他的一生在不断地经历着宿命带给他的一次又一次磨难,而他所谓的“抗争”所谓的“反抗命运”也只是在宿命留给他的狭小空间内坚强地残喘着。“扼住命运的咽喉”只是句空话或者是生活在磨难中的人自己的心理安慰。人所能做的就是像《再生号》里交错空间中的姐姐一样积极地正视磨难并且乐观的走下去相信希望相信自己,抑或像现实中的姐姐一样默默地承受灾难,即使不接受也没有办法,事实无法改变。经不住宿命打击的人只能像小说中的姐姐一样从高空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中刘青云面向观众悲愤交加地喊着“为什么又是我们家”,对于这个问题孟婆也无法回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没有人能说清楚宿命,只能默默承受。生活在现实中的平凡人生或许是最幸福的,一生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成就,但命运无常,现实中活在灾难中的人不比电影中的少,汶川地震一瞬间数万生命丧生,人命如蝼蚁般脆弱,我们要做的或者说能做的只有坚强乐观地把握当下,并且保持一颗博爱的心,贝多芬和命运的抗争虽然充满了悲情,但他之所以是巨人是因为他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紧握着拳头。

  不容忽视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和社会的重视,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分钟都有人以自杀的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电影中活在小说中的姐姐割腕之后又从高楼上跳了下去,她接受不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事实,面对命运连番的打击,她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并通过死亡去和家人团聚,却不知道死去的家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活着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其实自杀并不是一种控诉,而是一种懦弱地逃避,生命都没有了何来与命运搏斗?生命是个严肃的命题,不可儿戏。交错空间的姐姐在跳下高楼的瞬间被再生号接住与家人见面。在亲人又爱又恨地苛责中醒悟,积极独立地活了下去。我们今天的学者们一再强调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重视人文精神,其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人本精神。韦家辉通过电影传达给我们的无非也是这种积极的精神元素。灾难、生离、死别,但人们面对这种种生命中的波折的时候不要去怀疑生命本身的价值或者立刻对生命失去信心,而是要去考虑如何站在当下去面对。

  而现实生活中平凡而忙碌的人们,当我们被《再生号》的至爱亲情所打动的时候会不会立刻打个电话给家人问候。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生命比想象中更加脆弱和飘忽。把握当下,珍惜生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感情,韦家辉在电影中的笔触充满了人文气质,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神也值得观众去深思。

  电影《再生号》的叙事手法复杂巧妙难以捉摸,在形式上将叙事技巧玩弄到了极致。但他的笔调却异乎寻常的细腻,字里行间中透出一个近乎知天命之年的韦家辉对于生命的感悟,无常的宿命下人要珍爱生命把握当下积极面对一切,珍惜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这也许是韦家辉通过这部知天命之作最想表达的东西,当然这也是名副其实的人文精神。

  《再生号》观后感(十):观《再生号》:姐写的不是小说,是寂寞...

  艳照事件过后,好像小柏芝们都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冒出来了。

  Harry Potter 的 Global Marketing 做得真是好,连孟婆都要向 Hogwarts 借校服和魔法火车。可惜他们不厚道,给了辆缆车,也忒破了点。

  今天在酷猫高清BD电影站上看了部叫《再生号》的片子,地址:http://www.kumaobd.com/movie/220.html 有必要想说几句。呵呵!

  我认为好的电影技巧是:用简单的(但不是简陋)手法去承载、表达深邃的主题。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用复杂的手法来传达简单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这种复杂的手法是导演不得已为之,那说明他无能;如果是有意为之,则说明他装腔作势。如果这种复杂是以累赘和繁琐为基础的、而表达的主题又是比简单更加直白浅显的,那只能说明这个导演既无能又爱装腔作势。香港现在无能的导演多了去了,再加上一个自以为是的,不过锦上添花。

  对于《再生号》,我还没有看过任何影评,但我知道一定会有人称赞其结构的复杂性,就像《神探》上映的时候那样。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对我来说,“复杂”不是一部电影值得被称赞的理由。对于这么一个“复杂”的剧本,我只是觉得可笑,像看马戏团小丑表演。确实,剧中演员的演技也是儿童舞台剧式的。

  关于逻辑性与合理性,我想说这部电影是逻辑与合理的,任何电影其实都是逻辑与合理的。不管再怎么荒谬的剧情,都可以有一个解释。就算把这部影片掐掉结尾,在最令人迷惑的段落嘎然而止,至少也还有两种办法解释剧情:1. 从心理学的角度; 2. 从平行宇宙的角度。所以去讨论剧情本身的逻辑并没有多大意义,评价标准是影片的主题是否需要这种九连环式的结构。如果说电影是一个心灵探索的过程,那么剧情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应该正好契合人类需要获得最后‘顿悟’的自然历程,这是一部影片真正的内在逻辑。

  在《再生号》中,Melody 要生要死的逆转完全是自己内心的随心所欲,没有推动力,缺乏说服性。既然如她自己在幻想世界中得到的安慰:死了还有知觉,死了有孟婆,有再生号,还可以和见到家人团聚——那死有什么不好?何必贪生?这个女人活着无力面对现实,要自杀又没有勇气,只是唧唧歪歪地一遍遍幻想自己自杀的场景,忽而生忽而死,重复了太多次之后,实在令人厌烦,恨不得冲她大骂:八婆!快点死了算了!

  令人遗憾,影片的题材和创意其实都不错,但是要制作出一部好的影片,靠这些远远不够。眼高手低是大多数的人通病,理想与现实总是有那么大的差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