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零的焦点》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零的焦点》的影评10篇

2018-07-10 0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零的焦点》的影评10篇

  《零的焦点》是一部由犬童一心执导,广末凉子 / 中谷美纪 / 木村多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零的焦点》影评(一):战争罪过却要让女人去承担

  松本清张,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之父,作品追求离奇惊险,而以推理剖析犯罪动机,揭示社会黑幕。了解了这些再来看这部根据他的同名代表作改编的电影,就不会纠结影片节奏缓慢,谈不上什么惊险刺激的剧情。

  因为松本关注的其实是罪案背后深层的社会原因

  作为战败国,二战美军占领日本的那段岁月带给日本民众社会上心理上的深深创伤才是本片的主题。这还不仅让我想到了另一部被我们熟知的电影《人证》,那首主题歌《草帽歌》更是因为电影而传唱一时。两部电影里女主人公的杀人动机几乎一样,都是为了掩盖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当你一脚迈上了罪恶之路,你注定只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尽头。

  影片几乎就是围绕着三位女性人物展开的,而对应的三位女演员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广末凉子依旧清纯可爱楚楚动人,中谷美纪再次展现了她在《松子被嫌弃的一生》里令人震撼实力演技,而木村多江温柔甜美长相角色天然重合。

  最让人感慨的是,悬崖边佐知子对宪一的那一推在观者看来是那么地没必要,可过去做伴伴女郎经历给佐知子带来的阴影又怎么会是我们这些观者能体会到的呢。

  美军用枪托砸向一个伴伴女郎的一幕希望日本民众不要忘记,战争失败带给他们的耻辱痛苦

  《零的焦点》影评(二):一陌影评:什么是爱自己

  跑步回来,看到楼下物业公告牌上之前贴的一家做课外辅导广告别人撕掉了,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人会去撕毁这样的广告呢?

  隔壁房东偶尔会回来,时常听他抱怨:“XXX号房的住户,白天老是把楼梯灯关掉,楼梯灯的费是公摊的,你出了钱,不开灯是浪费,反正是国家的。”

  大体是因为用水不用自己出钱,所以楼下做小区清洁阿姨衣服,从不心疼用水量,洗完了直接挂在我们楼下晾晒,也懒得把水拧干。

  这就苦了住在二楼的我们。正对我们家阳台下面有一大片积水。积水来自于清洁阿姨未拧干的衣服晾晒的时候积蓄下来的。积水过了几天都在,给蚊子提供了很好的寄生条件结果我们家被害惨了,朵朵刚刚能说一些不熟练句子,其中就有这句:“朵朵给蚊子咬了,要挠挠,要吹吹。”因为有积水,然后有紧邻小区的垃圾站,蚊子多的离谱,让我们非常苦恼,苦恼到我们一再考虑要不要干脆点,来次大折腾去另租个别地方房子。或者我买个甩干桶给楼下清洁的阿姨?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见不了社会的不公正,无法接纳别人,实质上源自于我们无法接纳自己。包括无法接纳自己的过去。红楼梦里贾雨村,是个典型封建官僚,在红楼梦第三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对他有恩的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在有难时候他不但不伸出援手,还落井下石,放过了强卖英连的薛蟠。那个提示他的门子最后被他问了个充军发配,就是因为门子是以前葫芦庙的小沙弥,知道他很多落魄时候的事,对于了解自己的人不用有罪他就会铲除,最后在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你或许说人不为己天诅地灭实在是他的人生第一哲学。而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如果你从底层一层层通过努力,走到一个这个社会的中间层。你反而特别厌恶曾经跟自己一样的人”,甚至于愤怒,施虐,“鸟尽弓藏”。似乎把人性说的太阴暗了。“我看不起那些跟曾经的自己一样的底层人”虽然你现在并不是什么多牛B的人,不过任何人任何时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更多的是一种心态见微知著,如果不反思升华权力影响力越大,危害越大。实际上当你内心突然划过这样一丝念头的时候突然很害怕,觉得自己很陌生。我妈去小区门口找人来收纸皮,他们说,只有纸皮的话不要。懒得跑一趟。“或许纸皮不挣钱吧,浪费他们的效率,但是他们确实在闲着啊。为什么不抓紧一切时间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有好多对他人的不接纳,对他人的“要求”。

  什么是爱自己?什么是不爱自己?不爱自己也是爱自己?爱“不爱自己的自己”就是爱自己。是不是有点绕。爱不爱自己的自己就是爱自己——这正是我要谈的,爱自己的核心之一:接纳自己。通俗说是悦纳自己。

  时常听说“负能量”这个词,这是个很别拗的字眼。从物理学上来讲,能量是守恒,转化和流动的。无所谓正负。不过,在这个鼓励“正能量”的社会,人们对那些所谓消极的、悲观的、不思进取情绪念头,经常是躲着走——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自我某一方面被挤压的越来越小——很简单,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是你的,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开心的

  对于心理咨询,很多来访者愿意咨询师多说一点,认为他们掏了钱,如果不听咨询师多讲几句就很吃亏。其实他们不了解,如果让咨询师把时间都占了,他们只会更吃亏。实际上,来访者为咨询所付的费用,超过一半是来自于咨询师“提供的接纳”——无言的倾听,同理心的反馈

  心理咨询不能让所有人都开心,难道就应该让不开心的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心理咨询无法去改变无可改变的事实,就让绝望的人不希图拯救?心理咨询如果都不能让人开心,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用?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用美国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观点作为回答。她说心理治疗目标,并不是制造一种廉价的甚至虚幻的开心,恰恰相反,它应当致力于让来访者有更高的内省力,更强的自主感,更符合现实自尊,更清晰认识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面对困境时更强的自我力量以及自我协调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熟依赖的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一种她称之为“平和”的心境。而那也许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

  而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现实作为基础。仿佛一个人光着脚走在大地,他脱掉脚上的鞋,不光可能感受到大地的温暖,也可能会饱尝砂石的粗粝。如果一件事是让人痛的,那么一个真实的人就应该感受到痛,而不是痒,不是无感觉,不是嘻哈大笑。

  我相信生命美好的,我深信这种美好,即使我们身处严峻时代。但同时我也深信,这美好是一种复杂深沉体验,它同时包含着开心和痛苦,包含着我所体验到的一切真实。它承载我,如同大地。如果这种承载带来愉悦,那自然值得享受,而如果这种承载带来痛苦,那自然也就值得深深的哀伤——握着它,体会它的痛感,而不是幻想它变成一种别的什么。

  我深信包含着痛苦的生命才是有质感的。

  去年在四川灾区,和当地一个学校校长聊天。他说地震都过去一年了,老师们情绪还是很不好教学积极性很低。他很着急,他跟老师讲:失去的反正都回不来了,要向前看,要乐观,要奋斗。我对他说,这个思想没错,但这个态度错了。经历那样的痛苦,每个人都应该体会悲痛。这是对生命基本的尊重。用高亢的乐观去展望未来的美好,这是天上的东西;用严肃沉痛去体味现下的哀伤,这是地上的东西。而人类终究还是生活在地上的。我其实很不明白为什么一旦有人不开心了,就会有很多热心人凑过来,使尽浑身解数想让他开心。甚至连他自己都很着急,觉得自己没用,这么一点破事老是挂在心上,影响学习,影响工作。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倒行逆施。有太多人见不得别人不开心了,他们不但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干脆想成为救世主。他们对绝症病人说:“没事啊,你一定会康复的!”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他也许只会握着那个病人的手,试着感受他那种哀伤。——李松蔚

  于是生命那繁复深邃的体验,正因其真切痛楚,得以在刹那而永恒

  我再讲几个跟接纳有关例子吧。

  有个女孩跟她父亲关系不好,但她特别渴望跟父亲有沟通

  她从青春期就开始和总是批判一切的父亲进行斗争。她希望两人能够有某种程度的和解,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所以她十分期待着父亲开车带她去大学这件事,因为这是—个两个人可以单独相处几个小时的机会。但是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却成了一场灾难:她的父亲总是在埋怨路边丑陋的、满是垃圾的小河。而她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垃圾,相反看到的是一条没有受到污染、充满原野风味小溪。她找不到任何方式能够回应她的父亲,最后只得沉默。结果整个旅途就是他们看着自己的车窗外,互不理睬。

  后来,她独自一人重游故地,非常惊讶发现来路两边各有一条河。“这一次我成了司机”,她十分伤感地说,“而从驾驶员位置上看到的小河正如我父亲所描述过的那样丑陋而被污染。”但是当她学会从父亲的窗口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她的父亲早就去世了。

  我一直记着这个故事,不时的提醒自己,“从其他人的窗口看。努力从别人的视角来看世界。”直到我自己的爸爸用着呼吸机躺在ICU的病床上,我跟我爸的主治医生哭诉自己的无助,埋怨说自己的爸爸脾气不好,每次病好了自己不珍惜,让家人受累。医生突然说:“他是个病人,他有躁狂抑郁症史。他的脾气他自己控制不了。”听到这句话,我瞬间看到了自己的恐惧自私冷漠。还有对自己爸爸的不接纳。爸爸他终究还是离开了。当我昨天看《万能钥匙》开始的一幕,那个病人听着卡罗琳为他读着美丽的故事,祥和的离开了世界。想到自己的爸爸离开时痛苦而失望情景泪流满面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一个路牌下争论不休:一个人说这个路牌的颜色是黄的,另一个说是蓝的。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几近动起拳脚。

  幸好此时又来了一个人,他带着两个人看了路牌的这一面,又看了路牌的另一面。于是两人不再争。原来他们都是对的。

  另外,日本电影《零的焦点》,对“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过去”的人的人生痛苦经历,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强烈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见不了社会的不公正,无法接纳别人,实质上源自于我们无法接纳自己。

  接纳、自律、我选择我承担、爱和给予。是我认为的爱自己。接下来些一系列文章分别来谈谈

  《零的焦点》影评(三):《零的焦点》:永也洗脱不去的罪恶枷锁

  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刚刚新婚燕尔的一对夫妻丈夫要出差工作暂别几日,妻子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丈夫在预订日期并未准时返回,妻子心急火燎四处询问,最终决定孤身前往异地寻找。正当妻子在错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中苦闷摸索时,丈夫的哥哥也赶来帮忙,结果却离奇死亡。紧接着,关键的挖掘人也被谋害。一时间危机重重凶险不断,一个接一个的惊天大密也忽隐忽现。丈夫不仅在这里有妻子,还有诸多不为人知的过去历史,而真正的凶犯,正在身边与其朝夕相处

  影片在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新把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并由日本三栖女艺人广末凉子领衔,诸多实力派级演员配戏。以一对夫妻的悬疑故事来揭露处在战败后日本的重建期,不仅国家的建设在重新开始,历经各种涂炭的人们也在开始重新人生。但是,如失去男根的男人一般,整日被美军把控的日本地区,却在遭受着极其扭曲变态的一种别样心理,大家只能以无可奈何式的心态来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纠结事件发生

  由于故事过于尖刻,造成影片讲悬疑是假,揭露事件是真。尽管对揭发美国大兵的暴行只是轻描淡写,也足够激起惊天骇浪,从而来奠定松本清张的大师水准遗憾的是,更深刻的事件影片并未提及,由于日本政府当年为了阻止美国大兵别过度混血了日本的纯种,变成无种的民族,遂召集10万之众的妓女来应付美国大兵的荒淫,使得妓女在当时成为极其爱国职业来为日本躲过巨大灾难。不知道美国大兵在几十年后的当今,荒淫程度是否有所收敛。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对当年的罪行还未作出反思。一个不知反思的人,遭到应有的惩罚也就是一件不可避免事情。或许,日本人只希望这种惩罚来的更猛烈些,亦为可知!

  《零的焦点》影评(四):你的眼中、永遠看不到「幸福」。

  所以不喜歡松本清張的作品。

  松本先生總會完美的構造一個偉大的女權。

  然後再釜底抽薪的將它擊碎。

  松本先生總會刻畫出一個人見人愛的美男子

  女人們為他死的死、傷的傷。

  然後再把這男子賜予一死。

  在松本先生的筆墨里,永遠看不到「幸福」。

  中谷美纪演出佐知子的時候,隱隱約約的看到了松子的一些東西。

  這大概也是女性的性格

  無論再怎麼逞強也終究是個柔軟的人兒。

  女權性格里的不服輸、即便自知是一條路走到死,也絕對豁出命的去守護此時的勝利。

  因為父母空難雙亡、佐知子必須要帶著弟弟扛起一個家。

  「戰爭能使一個孩子很快的長大」。

  就像松子在監獄里時那樣,一旦進入了那個大環境、就要逼著自己成長。

  逼著自己變強。

  但是。

  面對自己唯一的朋友久子,她一邊下狠心要殺死、一邊因為自己毀掉了久子終於盼到的幸福而悔恨。

  內心的掙扎使她無法動手殺掉自己的朋友。

  久子自知自己已經無路可走,被佐知子一步一步的推向深淵。

  卻沒想到一屍兩命。令佐知子徹底的懂了自己的罪。

  追根溯源、只怪世間男子太多情。

  這也是松本先生的風格。

  一個是獨立的母系,一個是父系的大和撫子,一個是相敬如賓的新時代小妞。

  這三個女人,宪一都很愛。這三個女人,都很愛宪一。

  松本先生難道不該虛構個一夫多妻制的架構嗎...= =

  ((雖然已經逝去多年了...

  誰都無法得到幸福好悲傷。

  所以不喜歡松本清張的作品。

  《零的焦点》影评(五):《零的焦点》:改编的失败与伟大

  人物改编的失败与伟大

  新婚的板根贞子刚度完蜜月,丈夫鹈原宪一便离奇失踪。贞子远赴北陆,同丈夫的同事本多一同寻找宪一的下落。然而,似乎知晓内情的宪一的亲哥哥竟然在金泽遇害,而逐渐接近事情真相的本多也在东京被杀……  

  《零的焦点》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同名代表作。松本清张是成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世界第三位侦探小说大师。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读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人生百态和日本社会的本质,因此社会派推理小说成为一本精彩迭起的日本国情教科书。所以,作为“松本清张三大杰作”之一的《零的焦点》也不例外,它将战后的社会百态通过一宗罕见的失踪案把战争带给日本人心理和生活的那深不见底、难以愈合的伤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无限悲凉。

  看过小说之后发现,本片对于人物的改动是最大的。由鹈原贞子,室田佐知子,田沼久子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和追求所交织出的《零的焦点》,注定是一部彻彻底底地女人大戏。我们从导演选角方面就可看出此间的分量,这三个女性角色分别由日本著名影星扮演,任凭哪一个都是有实力又不失人气,称演技又极具美貌的气质女星。欣赏这三个女人同台飙戏必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享受。影片的编导把这三个女人都赋予了一个主题,分别是家庭、事业(也可以说是地位)、爱情。这三个主题生生把这三个柔弱女人变成了三个超级女战士,而家庭、事业和爱情是她们毕生的信念、梦想,亦是武器,在必要的时候可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奋斗到死。这一点是本片在人物改编上比较独到,清晰的地方。但是除了这一点,我认为大多数的人物改编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我来举几个例子,首先是整个案件的幕后主使者室田砖厂的社长夫人——室田佐知子。她是本片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真正的幕后真凶,为了隐瞒自己曾经是“伴伴女郎”的事实,保住自己的家庭和地位,而不惜杀死四条无辜的生命来做代价。小说中的室田夫人是到第四章才出现的,到了小说的三分之二处才仅有三场戏。佐知子的第一次出场,松本清张在书里是这样描述的:她的容貌算不上国色天香,但是皮肤白皙,给人以好感。而且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会眯起来,越发觉得亲切可爱。种种情况表明,作者想要极力的让读者忽视室田夫人的存在,就算你怀疑谁也不会怀疑室田夫人。可是电影中的室田夫人却与小说大相径庭。我们来看看佐知子的第一次出场,贞子和本多先生为了寻找失踪的鹈原宪一,第一次去拜访鹈原宪一的重要客户室田仪作导演可谓是绞尽脑汁让佐知子的登场华丽而隆重,首先是一个急速行走的女人的脚的运动镜头,穿插在一场砖厂开除员工的残酷场面当中,这双脚上穿着白色高跟鞋,裤脚是白色针织面料的女士西裤,暗示出优雅与干练。接着是一袭高贵洋装的女士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全景,然后紧接着女士脸部的特写,周围的灯光随着女人的脚步逐渐亮起,我们看到了她精致而冷峻的面容,直到她悄然地走到工人们中间站住,这组运动镜头才结束。从旁边的工人下意识的给女人让出位置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人在这家砖厂中的特殊地位。她的来头一定不小,有慧根的观众可能已经猜出了她老板娘的身份。这样一位美人的出现与工厂正在进行的压抑、残酷、悲凉的“开除大会”在表面上有些不协调,但是这组运动镜头的运用又使这个女人的内在气场与整个事件的气氛不谋而合。之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室田夫人的戏份在不断的增多,我们看到她作为本市名流,为了金泽第一女市长而劳心劳力、热情高涨、无所畏惧,虽然她并不抛头露面,但是她却是这场选举的绝对幕后推手。她做这些似乎不仅是为了自己,她甚至有着和马丁路得金一样伟大的梦想,就是想要真正的改变女人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实现女人当家作主的日本新时代。所以,她想要极力掩盖曾经做过“伴伴女郎”的不光彩的过去,在这样一个完美而强大的女人身上,她的过去就像是“阿克琉斯的脚踵”不可触碰。她不愿就这样被遗弃在历史的烂泥澡里,她要挣扎,要斗争,要挺胸抬头的走下去。但却终究逃不过命运那不怀好意的微笑,让她遇到相知的故人。于是这一场与命运的生死较量便由此开始,只是一旦开始,便回不得头,收不了手。如果说小说中的佐知子,野心是藏在心里的,那么电影中的她的野心却是赤裸裸的摆在外面的。其实电影编导有改编原著人物的权利,而且《零的焦点》这种程度的改编也绝对没有越线,甚至还比较丰满、流畅。但是编导你难道忘记了吗,本片是一部悬疑片耶,观众要的就是永远猜不到的结局和让人瞠目结舌的真相,就像《小岛惊魂》,就像《第六感》那样不可思议。其实小说在室田佐知子的问题上已经给了编导一个很好的悬疑范例,就是让她深藏不漏,虽然她才是这个具大漩涡的中心,但却永远像个局外人,带着端庄的微笑观察着故事的发展。如果是我,我就会参考原著小说来塑造人物。但是本片的编导和室田佐知子一样有野心,给这个故事冠以一个时代的大背景,给这个人物赋予扭转时代更迭的重任,使之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从人群之中走到银幕之前。只可惜加重了戏份和厚重感的人物势必要削减神秘和悬疑的初衷,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正是这个道理吧。

  因为本片是女人戏,所以男人角色的塑造似乎比女性角色更加难以拿捏。就知道他难,所以编导终不能幸免,其中室田仪作就是个败笔中的败笔。在小说中,本多对室田仪作的第一次评价:室田先生是个好人。他为人亲切,乐于助人,所以在本地很有威望,兼任好几个社团的名誉理事,是本地的名流。但是在电影里,在室田仪作未出场前,本多向贞子介绍这个人时却是这样说的:室田仪作从九州的碳矿町流落至此,白手起家,因为是那样一个人所以有点儿手段强硬。若是用平常手段是不可能获得如今的成就的。后来我们看到了这位社长果然又高又硬,在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除自己的员工面前冷酷无情地点燃香烟,第一次见到合作伙伴的妻子(贞子)就无礼的上下打量着她,还当着员工的面嘲笑鹈原宪一的失踪,公然在妻子面前把其他女人带进家里,还不止一个,活脱脱的臭流氓一枚。让我觉得室田仪作娶佐知子就是为了报复她。记得潘桦在《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中这样写道:人们在生活中往往重视第一印象,相信直觉,因此影视剧抓住人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在室田以作老流氓的形象深入我心时,编导却给我来了一次大反转,一直在背地里默默调查着自己妻子的室田仪作,竟然为了能够彻底隐瞒佐知子的过去,成就妻子的一番霸业而选择用枪爆头!这让人家情何以堪啊。在小说中室田夫妇可谓是相敬如宾,两人感情非常好,尚且没有做到谁为谁牺牲性命,何况电影以这样一种几乎可称之为“畸恋”的状态来成全室田仪作的自杀,实在是不妥。其实我了解编导的用意,编导是想要塑造一个复杂而悲情的伤心男人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却发现妻子的心根本就不在自己和家庭身上,他是个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却发现他根本就hold不住妻子的心,他对妻子的愤怒,报复,恨只不过是虚伪的表面,在这样一副钢铁般冰冷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颗充满爱意的心,所以最后作为知情人之一的他选择了利用死亡这种极端又安全的方式来成全深爱的佐知子。可是当我懂的这些用意后不免更觉编导这个人物在把握上的无力,编导没有给我们看到情感路线的过程就强迫观众去接受如此突然地结果,大家当然不会买账。就像气球,如果你不给它充足的氢气,它是无法顺利升上蔚蓝的天空的。

  不知是不是编导嫌这部戏阴盛阳衰,太过阴柔,所以在戏里凭空添加了一个室田佐知子弟弟的角色。可是这个弟弟的加入,在我看来则是画蛇添足。弟弟是个颓废的画家,总是酩酊大醉的回到姐姐家里。每天看着姐姐、姐夫相互折磨过日子,出场次数本就不多,还有一些镜头拍出了些许不伦的调调。他的出现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在贞子发现一切后向贞子诉说佐知子青少年时家庭的不幸遭遇,为的无非就是想要博得观众对佐知子的同情,这一番真情诉说在我看来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一场戏与之前那一场“回忆伴伴女郎生涯”的戏作用雷同。因为那场追忆当年凄惨生活经历的戏份已经做得很足了,也达到了编导的目的,而弟弟口中的“童年故事”就像弟弟本人一样,在小说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出现均达到了破坏影片完整性,起到了电影“小累赘”的作用。弟弟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完成佐知子的人物画像。之后我会讲到这幅肖像画的作用,还是很奇妙地。但是抛出上一项毫无用处的作用,单靠着“为画作而生”的人物设置目标,还真是单薄了许多,这样的一个人物真的不足以称之为是成功的人物改编。

  细节处理的失败与伟大

  原著小说有二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是存活在贞子脑海里的推理过程,所以这部小说的改编难度实在不浅。有一句流行很很久的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用来定位此片的改编成败上最为合适。

  贞子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缜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推理能力堪称女版柯南。如果谁碰巧娶到了贞子这样的女人,那么你这辈子都别想在外面偷腥儿了,因为你的老婆必会拆穿你的一切谎言,定位你的所有行踪,然后准确无误的找到你,把你与小三一网打尽。因为就连自己的丈夫鹈原宪一和久子的丈夫曾根益三郎是同一个人贞子都推理出来了,当我看小说看到此处时不免感叹贞子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很赞赏编导在此处的处理方式。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怎样物化成银幕上的画面让观众来理解呢?光有内心独白是没有力度的,此处编导利用了一盒糖来解决这个问题。贞子在火车站送别鹈原宪一最后一次回金泽办事处交接工作时,鹈原宪一坐在靠窗的车厢里,贞子站在窗外,两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鹈原宪一安慰新婚妻子说很快就会回来,并在自己的上衣兜里掏出了一盒软糖(类似于瑞士软糖的那种)倒在贞子的手里一颗,贞子幸福而害羞地微笑着,丈夫挥了挥那盒软糖向贞子告别,软糖在晃动的盒子里发出了饱满、沉闷的沙沙声。而当贞子来到田沼久子曾经的住处,进而发现原来自己的丈夫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以曾根益三郎的身份和田沼久子同居时,糖盒又一次出现了,它空空如也的被遗弃在田沼久子家的地上,随风飘落在贞子的脚边。糖果是甜蜜的,在第一次出现时,满满的装满糖盒,鹈原宪一把糖给了妻子一颗,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爱。而第二次出现时,糖盒象征着鹈原宪一,空空的盒子随风飘逝,暗示了鹈原宪一已经死亡,而它出现在田沼久子的家里,也正暗示了曾根益三郎与鹈原宪一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之前说过,设置佐知子的弟弟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这幅画。弟弟是与这幅姐姐的画像联合出场的,当时贞子第一次去佐知子家里,看到了这幅完成了一半的画作,接着就看到了窗外醉酒回家,也在注视着她的弟弟。弟弟画姐姐,画出了姐姐光鲜的外表与错综的内心,画出了姐姐的隐忍与残忍,也画出了对姐姐的痛惜与怜爱。当最后因亲眼见到旧友久子为了自己跳崖自杀后回到家里大哭大喊、情绪失控时,她无意中用玻璃划破了这张画,正好划在自己的脸上,这一刻的癫狂则是佐知子人性底线的全线崩塌,这一道伤疤就像是点睛之笔,而这一幅画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所以这幅肖像的完成与佐知子悲剧命运的形成是同步的。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日本早已走出了战后的萎靡与阴霾,我们看到银幕上出现了飞驰而过的新干线、高楼林立的街区、熙熙攘攘的人群。。。眼前的一切完全是一幅繁华、气派的国际大都市景象,然而就在观众快要从遥远的雪国北陆被拉回到温暖平和的东京时,镜头却带着观众来到了一面橱窗前,橱窗里面正是那幅残破的佐知子肖像,当之前发生的一切已封尘海底,当眼前的一片祥和已拒绝往事重提,这幅画作就像一道伤疤,提醒着这个民族,你可以选择隐藏、忘记或是抛弃你的过去,但是历史却永远不会弃你而去,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另外,我总觉得编导有点儿想要丑化男人的心思。影片中一共死了四个人,分别是鹈原宪一、鹈原宪一的哥哥,本多和田沼久子。贞子第一次被叫去认丈夫的尸体时,导演给了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下来,已经被摔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一个中景镜头,在鹈原宪一的哥哥死的时候,导演让其死得甚是惨烈,脖子上爆着青筋,嘴巴里吐着白沫,庞大的躯体瞬间倒下。本多先生的死相也不输前两位,他被室田佐知子用短剑一般的东西钉死在田沼久子家的窗户上(小说中是毒死),几天后,附近的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发现了窗户上本多那一张面目狰狞到扭曲的脸。似乎除了久子这一女性死者外,前三个人的死亡过程,导演都刻意用专属于B级片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处理手法实属低级段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影片开头交叉剪辑的那一段侵华战争的纪录片镜头,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史实镜头的插入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厚重感,进而提高影片的艺术档次。但是导演既然把品味拉了上来,又何苦要亲手推下去,这种云霄飞车似的影片定位实在有些不靠谱。其实导演可以学习一下他们国家的电影界老前辈黑泽明先生,用一些留白的拍摄手法来表现惊悚的死亡,只制造触目惊心的气氛,让恐怖的画面产生于观众的想象,并震慑在观众的心底,也许效果会更好。

  《零的焦点》影评(六):与原著相去甚远……

  不知道不看原著,先看这部电影会是什么感受,但看了原著再来看这部电影,就忍不住想宣泄一番,为什么电影要把原著改编的面目全非?!……这里说的面目全非并不是指剧情,而是作品的精神主旋律——一个时代的无力,一段人性的救赎!

  原著中表达的是在无奈的时代中人对人的救赎,人性是可期待的,电影的结局简直就是人吃人,把对方逼入绝境的快感得到大肆张扬,看的我如坐针毡,尤其是最后贞子对佐知子的一系列行为,得到松本先生的认可了么?我相信宪一所爱着的贞子是可以救赎他人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松本在整部作品中安置的一个神化的角色,可能显得不真实,但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洗清人们心中罪恶的信仰与寄托,宪一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不顾要抛下沼田也要和贞子在一起的吧。而电影结局,不禁让我失望,不是对影片的失望,而是对整个人类人性的失望,因为在那个浑噩的社会,连最后一点救赎的光辉都泯灭了,当最后贞子挂着那副恶鬼一样的眼神,恶狠狠的对着佐知子大喊“玛丽”的时候,我的心情也随之跌落,这一刻,我听到了人性分崩瓦解的声音,这样就好了,哼哼,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站在了绝境的角落,无论怎么迈出下一步,毁灭都是不可避免的了!还有,室田大叔,您最后的替罪举动是出于什么意义呢?无法想象,难道是爱情?!那我只好为你一把年纪还保有少年般纯真的心而感动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电影的结局都远远不如原著!

  可能电影改编剧烈让我产生的抗拒,评价苛刻了些,其实电影本身还是制作不错的,那个时代的日本国,北国的景色都很美的展现了!

  《零的焦点》影评(七):相比之下我大大中华其实是个很包容很善良的民族(纯吐槽)

  过去就是过去,再怎么弥补掩埋也不可能改变它的存在。很遗憾这是现实。

  身边很多做了人家三儿情儿靠着别人老公攒下钱财过着光鲜生活然后趾高气扬好像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同学,我该同情她们么?她们是讨生活的可怜少女么。

  我不明白。

  Mary,你可以不要杀那么多人的。你的过去跟我的这些同学比是高尚的。起码你不是为了虚荣是生存,谢谢你让我分辨了分界点在哪里。

  我喜欢广末凉子。也喜欢鹈原桢子。不管是小说还是原著我都喜欢。关于电影里面她最后的那句Mary,我觉得她没有报复。她没有不善良,她只是恨铁不成钢。她是在救赎。

  Mary,你可以不要这么龃龉自己的过去的。你的伟大和光芒本来跟你的过去就没有一点关系的。

  害死你的人是你自己。其实这一切可以都不发生的。

  你们伟大的大日本帝国,尽管不及我大中华包罗万象众相百生,但是人类的社会里,笑贫不笑娼这一点应该是相同的。你看看现在那些女明星,谁会在意别人说什么,说什么也不能改变她们过得纸醉金迷觥筹交戳光芒四射的。你说,你杀什么人呢,还弄得自己那么难过。

  不过,我还是有疑惑的。

  Mary,我是应该惋惜你对自己人生的洁癖,还是感激现在这个社会"英雄不问出处"的胸襟?

  算了,这对我这么个容不得一点沙子的人来说困难了点。我还是吐槽一下算了。

  我讨厌这个对道德无底线漠视对金钱权力无限崇拜的时代,也为你所在的那个只一心找人来做出气筒的无能时期感到悲哀。

  《零的焦点》影评(八):《零的焦点》中人物的符号化

  今天无意中读完一本推理小说《零的焦点》,书中的推理现在看来固然是无味,但是让我感到惊讶的反倒是细腻的笔触。作者把人物分析的清晰透彻,而且寥寥几笔,简洁明了,却又不失准确。这样的功力,自然让我想到了王朔。案情也是漏洞百出,比如小说中没有交代佐加子是怎么和宗太郎接触上的,又为何一定要杀了宗太郎?以及佐加子和宪一商量的“假装自杀”究竟怎么操作,毕竟死要见尸,这都是不容易操作的。

  读完小说后,百度百科了一下,发现居然还有同名电影。搜来看完,发现和小说还是有一点不同的,有所进步。最起码,刚才的两个坑,被编剧强行填补上了,而且看得出来,确实很勉强,很生硬,很明显。而且,片子的剧作水平并不低,诸多亮点,也让我再一次坚信,好的剧本和好的创作者制作出来的影片,在一个画面内,或者同一个场面内,肯定包含不少于一个信息点。让我惊讶的是,在片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叙事视角开始变化了,前一个小时10分钟,观众和女主的视角是一致的,后半段,则是双视角,一个是女主的视角,继续调查,另一个便是佐加子的视角,而且后者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其实谜底在影片惊醒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透露给观众了,只是剧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女主还被蒙在鼓里罢了,直到她知道久子死了,才反应过来,原来凶手应该是佐加子。至此,观众早已领先女主近半个小时知道凶手。那这半个小时真的是败笔吗?我认为并不是,这半个小时里,基本上在以佐加子的视角来回忆过去,也就是交代前史,这也是片子所表达的重点,剖析历史,讲述历史对人性的折磨。所以,片子的重点不在悬疑,而是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况且小说原著松本清张是社会派推理的开山鼻祖,世界三大推理小说家巨匠。片子在这样的一个高度上进行延伸,格局自然不能仅限于男欢女爱,三角恋这么普通的主题。

  片子的主题很大,格局也很大,甚至我认为片子里的人本身都是一种符号的代表。佐加子是一个生活在过去里的人,她十分渴望摆脱过去,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她做到了吗?即使大选胜利,但是女主的那一声呼喊,一下子把她拽回了现实,佐加子代表的是历史。女主代表的是现代,这是毫无疑问的,甚至女主和佐加子最后的那个对话,是日本历史和日本当代的隔空对话,是对历史的审问,佐加子说“宪一说跟你在一起,就是幸福”,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创作者的态度,忘记过去,开始崭新的未来。宪一和久子代表的是什么呢?代表的是游离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人,他们忘不了过去的痛,也对新的事物有所恐惧,受到村民的冷眼,不被社会接纳。另外,原小说中并未有佐加子弟弟这个人物,这里我认为佐加子的弟弟代表的是佐加子的另一种人生的可能。佐加子生活的特殊性,导致她不可能像现在社会中日本女性那样,她没有选择。她的命运本该同久子一样,但是她渴望新生活,渴望自救,但是她至死也不可能赶上自己的弟弟,弟弟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注意弟弟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有成就,还是在东京),佐加子渴望自己能像弟弟一样,但是她根本没法实现。

  片子结尾,镜头给的是现代都市的几组画面,从一幢大楼摇到街上如织的人群,寓意片子中这种痛苦和折磨又何止是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呢?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痛苦啊,一个民族共有的记忆和痛苦。

  《零的焦点》影评(九):世界归为一曲虚无的悲歌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

  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那场耗尽国力的战争已经结束,日本民众所执着的、名为“大日本帝国”的幻象,自明治维新后便如坂上之云一般飞升,随着日本往亚洲各处派军而不断膨胀,最后跌进了两个原子弹炸出的深坑里。

  与此同时,民众面对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在街头亮起的霓虹灯、日夜轰鸣的工厂,以及崭新的选票。

  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新旧交替的时代。战争的罪孽尚未被洗净,战后的饥饿、恐慌和屈辱仍旧在人们心中徘徊,敏感而脆弱的人们急切地告别了阴影和不堪,开始崭新的生活……

  20世纪50年代的东京

  在战后的新时代成长、读着夏洛蒂·勃朗特的女大学生板根祯子,嫁给了从战场归来、供职于广告公司的鹈原宪一。新婚后丈夫在金泽失踪,祯子与同丈夫的同事本多一起寻找宪一的下落,这时祯子发现,自己对丈夫几乎一无所知。

  板根祯子

  在本多和金泽本地名人室田佐知子的帮助下,祯子发现,自己的丈夫婚前似乎化名曾根益三郎,与金泽的一名女子同居一年半,而丈夫的失踪似乎是自杀。然而,同样来到金泽寻人的宪一的哥哥、丈夫的同事本多接连遇害,凶手似乎指向与宪一同居过的女子田沼久子。

  随着调查的深入,祯子渐渐触摸到宪一、久子、佐知子三人那不为人知的过去。

  原来,久子和佐知子曾化名Amy和Mary,在东京做“潘潘女郎”(即战后继续从事色情行业、为美军服务的暗娼),并在警方的一次取缔行动中接受了宪一的帮助。几年后三人在金泽重逢,身为前台小姐的久子爱上了宪一并与其同居;佐知子成为了金泽当地的名人,努力扶持女市长上任。宪一婚后重返金泽,想以假死挥别旧情,反遭佐知子谋杀;宪一的哥哥和本多知晓了其中秘密,也被佐知子杀害……

  田沼久子

  未愈的创伤

  电影依靠祯子的猜测完成推理,严谨度打了折扣,但影片的重点并非推理,而是对社会现实和日本人战后心灵创伤的披露——在新时代重生的渴望促使人们对曾经的经历讳莫如深,然而战时的屈辱犹如无法洗去的血污,造成了他们难以言说的矛盾、痛苦。

  这也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室田佐知子

  佐知子受过高等教育,却因轰炸失去了一切,不得不沦落为东京街头的“潘潘女郎”。来到金泽后,她将这段过去深深掩埋,以室田夫人的身份成为当地名流,投身政治,推动日本首位女市长在金泽市的诞生。

  越是向往阳光,越是惧怕重温黑暗。纵然有着对新时代的向往和热情,佐知子内心的不安却如影随形。当发现自己的过去被人所知后,她变得疯狂,不仅杀掉了宪一、宪一的哥哥和同事本多,还促使昔日好友久子自杀。

  佐知子并非天生的魔女,她在最困难的时刻依旧唱得出歌,她在最黑暗的夜里依旧拥有光明的信念。若在和平时期,佐知子的智慧与魄力将会推动她的梦想,然而时代的裂痕将她的心吞噬在黑暗里。在雪夜的悬崖边,佐知子一身黑衣,面孔苍白,举止疯狂,状似鬼魅……

  次日,金泽市选出日本首位女市长,佐知子的努力和才能得到承认。然而此时的她已是满身伤痕。随着祯子喊出她的昔日名字Mary,她直直倒地,就像一个破碎的花瓶,再无照人的光彩。最终,佐知子因无法承受良心谴责而自杀。

  原著作者松本清张在尾声中说道:

  “由于(日本)吃了败仗,日本妇女饱受迫害。时至今日,这创伤不仅未愈合,而且一经风浪,好了疤的伤口重新流出令人心酸的脓血来,使一个昔日身心饱受美军蹂躏的日本妇女,如今沦为谋害善良的罪人。”

  潘潘女郎

  影片以一个男人的失踪牵连出三位女性的命运,不仅塑造了丰满的女性角色,也满怀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佐知子与久子极力想要遗忘的过去,是身为“潘潘女郎”,被美军侮辱、还要躲避警察的追捕的日子。这份耻辱,在佐知子心里变质成了疯狂和暴戾,在久子心里酝酿成了苦涩与绝望。这份耻辱,在冬日的雪夜爆发,将二人引向悲剧的漩涡。

  然而战后的日本街头,靠着出卖色相为生的“潘潘女郎”并不在少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其国土迎来了约35万美军的驻扎。然而美军刚刚登陆,就发生了两起美军强奸日本妇女的事件;再加上日本人长期受到“英美鬼畜”、“如果战败,男人将全被阉割,女人将全被作为娼妓”的宣传,东京警视厅牵头建立“特殊慰安施设协会”RAA(Recreation and Amusement Association),召集日本慰安妇,以求减少美军对平民女性的侵扰。

  8月26日,RAA协会正式成立,专门在天皇皇宫大门外举行了结成式,并冠冕堂皇地声明称:“为维护民族的纯洁性和百年后的未来,作阻挡狂澜的防波堤,作战后社会秩序的地下支柱。”RAA人数最多时曾达7万人,俨然就是“国家卖春机关”。

  以国家的名义设立妓院来慰劳占领军,这一龌龊的勾当受到了美国国内的谴责。1946年,各处慰安所被叫停,5万5千名慰安妇遭到无情的遣散,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很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继续从事色情行业。

  这些站街招揽生意的女人们被称作“潘潘女郎”。她们的典型形象是:抹着很重的口红,穿着美军仓库里出来的布料作的连衣裙,聚集在美军营地附近赚取营生…她们从慷慨的恩客手里得到了巧克力、糖果、口红,甚至丝袜,同时遭受着本国民众的鄙视甚至斥骂,还要躲避着军警警察的驱赶、追捕。

  潘潘女郎们从美国大兵手中得到了金钱与糖果,日本同样接受着美国的接济与压制。潘潘女郎的悲惨命运——身体上的屈辱、被摧毁的安宁生活、难以改变命运的无奈、国家战败的自卑情结——恰恰是日本战后被侵略、被奴役的境况在底层女性身上的体现。

  战后的日本,尝到了全民族狂热推动战争、残酷侵略他国人民的苦果。境遇最为悲惨的,还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潘潘女郎”们。这份血泪和悲歌,也许是在新时代的东京成长、读着《简爱》、以幸福家庭为梦想的祯子所难以理解的吧。

  街头的潘潘女郎

  空白的新时代

  影片穿插着佐知子帮助上条女士,为金泽选出日本首位女性市长的过程。当一切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居首功的佐知子却因难以掩盖的罪恶备受煎熬。佐知子拥有着对崭新时代的信念,然而正是她亲手毁灭了其他人的梦想,也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时代,到来了。

  我们告别黑暗的时代,向着新的时代,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曾经一度失去了一切:故乡、历史、爱还有快乐,这一切都离我们远去了。

  那时,支持我们、给我们勇气的,是每个人梦中出现的,接下来的时代——

  它的将来,很快就会来到!

  很快,很快,那个辛酸的时代就会过去,

  我们苦苦等待的、只有在梦中才会来到的未来,

  也许就可以抓在手里了!

  这番公开的讲演,是佐知子的梦想。她渴望的新时代,是一个人性的力量得以崛起的时代——人不用在战争的阴影里苟活、不用被迫出卖自己的身体、也不用在外族面前弯曲脊梁,尽情享受心灵的安宁、自由、舒畅……

  然而,人们希冀的新时代,真的能到来吗?

  战后的日本,畅想着新时代的民众,其整个精神世界早已化作云烟:

  明治时代的意识形态轰然倒塌;“大日本帝国”的政治神话被战败的事实驳倒;天皇本人告诉他的国民,自己是人,而非神;神道教、佛教和儒教都已丧失了对日本人头脑和心灵的控制……正如汤因比所说:“日本人民经历了心灵世界的崩溃后,留下的精神真空依然是一片空白”。

  心灵的真空需要填补,战争的罪恶需要净化——战后的日本,“原罪”与“净化”的观点盛行。

  这一观点认为,日本发动的战争本身是“原罪”,而战后所受到的种种苦难,正是这一“原罪”的代价,东京大轰炸、战后的饥馑、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被美军凌辱身躯的“潘潘女郎”……都是日本净化“原罪”的方式,“正如没有瑕疵的羔羊被宰杀,作为燔祭被呈上神坛,以救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国家的原罪”。

  这样一来,战争本身就是“施害者”,而国家则是战争的受害者。整个大和民族则以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死亡洗清了原罪,日本发动战争的“原罪”被“净化”,重新变得纯洁和神圣。

  日本政府由此提出了“一亿总忏悔”的观点。这一论调将罪行“平等”地分成一亿份,发动战争的军部和街头的小贩承担同样的罪责,而这种罪责碎成一亿份分到每个人头上,每个人承担的罪孽几乎等同于零。

  然而人终究要背负着过去前行。没有直面历史与屈辱的勇气,这种怪诞的和平主义,只能成为暧昧地逃避罪责的借口,不能使战争带来的心灵疮疤痊愈。而无法治愈的心灵,如何真正开启新时代的大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日本,早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越来越不满意作为美国的附属,渴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努力突破和平宪法束缚、摆脱战后体制、天皇退位遭受重重阻碍……日本迎来了战后的人们所渴望的新时代吗?大概谁也说不清吧。

  “零的焦点”,想来应该是以“心灵世界崩溃后的虚无”作为焦点。当整个精神世界归为虚无后,应以什么新的精神愿景摆脱巨大的精神失落感?这也许是日本人如今仍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零的焦点》影评(十):零的焦点

  作为一部与战争紧密相关的日本电影,我一直在揣测它对战争的态度,包括导演一直想勾勒的远景。然而,无论是多么深远的意境,都掩饰不住从头到尾,缓缓流淌的悲伤。她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我对那个理由的展开,前所未有的有耐心。

  那个理由荒唐而悲怆。不需要多加描绘,粗笔勾勒便能写完一个短篇。那是一个如今推理小说惯用情节,但仅是放在一个不同的背景下,却多了那么多的复杂情感。我平静的听完了整个故事,对每个细节多可以做出清晰明了的阐述,可我仍然不能理解那创伤,那属于切切实实的经历过的人的悲怆。

  那个时代离我太远了,无声无息,悄然逝去。或许我听过很多关于那场战争的故事,中国人民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有无尽的伤痛。而对于侵略国,我们不该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因为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我头一次不那么反感美国。我只知道我们的伤,却难以看清别人的痛。战争究竟是主观的,然而作为后人的我们,不会再有机会将它原原本本的还原。我不想说同情的话,因为总有更深的伤口。

  我不知道那个女人身上背负了多么大的痛,她尽了一切的努力去获得新的生活,想要永远的摆脱过去的阴影,因为太恨了,所以无论用什么手段也要遮挡耻辱的过去。她以为杀光了所有知情者,就可以永远安宁,却忘记了作为原因的自己,从未真正走出来。那是无论她杀了多少人,也拔不出来的泥潭。结果只会报复自己,被时代背弃。她为了自己的新生,而扼杀了别人的。她的不放弃,成了时代抛弃她的理由。那反抗早变了味道,只做无谓的牺牲。

  然而,并不只有她一人,数以万计的牺牲者,平民们,前仆后继的冲上来,以各异的姿态,做着不同的挣扎。结局都是被新时代的洪流掩盖,但冷暖自知。人们所谓的忘记,又能代表什么呢?向结局的女主人公那样,平静的回忆完整个故事,然后烧掉了丈夫留下的东西,转身开始新的生活?她亦不是忘记。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她向我们讲完了她所知的所有,然而她从未走进过逝者的时代。就像她对丈夫的了解一样,对他的过往,几乎全然不知。她从不属于那个时代,从未拥有,何谈忘记?她所谓的悲伤,也只是个人对失去丈夫带来的希望之后,对未知命运的惶恐罢了。因此她痛苦的哭嚎,仍是单薄的。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那个女人也死了,绝望的自尽。她终不肯承认她是被时代所遗弃的,她被扔在了战争的过去,终究失去了左右自己命运的资格。然而在电影的结尾,我又有了新的感受。21世纪的今天,东京的接头熙熙攘攘,人们行走如飞,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和平的美好,谁也没有注意到,在街边的橱窗里,挂着的那幅画像。是那个女人的画像。橱窗中她平静的眼神,仿佛在拷问着每个过路人。然而,她始终微笑着。

  那是存在过唯一的痕迹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