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猿猴的把戏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猿猴的把戏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5: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猿猴的把戏经典读后感10篇

  《猿猴的把戏》是一本由Dario Maestripieri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一):从人性哲学科学,破开抽象之茧——谈谈本书对我在人性视角上的启发

  我想首先表达对吴老师感激之情。我最感激的老师有三位,一位是王老师,让我有机会接触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我自此开始关注人类学,进而得以一窥神学人类学的学术殿堂;一位是李老师,他叙事心理学的后现代视角让我开始关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社会学批判;一位就是吴老师,本书的译者,进化心理学领域里的一位孜孜不倦探索者。他就像一阵旋风,使得进化心理学的学术思想风靡全系。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对进化心理学的学术思想只及皮毛,但这种新视角的引入和启迪的确让人兴奋。吴老师现在译介了这样一本著作,读完之后,更是给我个人带来了莫大的启发,也让我对于生物社会学有了更多的关注。转念一想,是有我个人的情结在里面的。

  我一直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转变有着莫名的好感,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到对于异化劳动粗糙物质生产的批判,再到对于物质生产实践内在矛盾分析,马克思一步步摒弃对于人、社会、历史世界的抽象,从一切现实出发,完成了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的转变。我倾心于这种转变。正是如此,吴老师翻译的这本书才会让我受到很大震动。这本书是“一本探讨人性和人类行为的书。”人性,是一个久远但颇为陌生话题。说久远,是因为对于人性的哲学讨论自古希腊而始,说陌生,是因为历史上尽管涌现出无数哲学家天才创见,但人性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充满抽象思考的领域绝难得到统一,所以也让任何对人性本身抱有好奇的人无所适从。我甚至感到自己像一个游魂,在各种抽象思考的轨道上往返游荡,不能停泊。所以我最后只好选择暂时避开对人本身的单纯思考,转向一门从人和神的关系中看待人的本质的学科——神学人类学。虽然这门学科中不乏对于人性和人本质的深刻洞见,但这些毕竟是在神学语境之中进行的思考,难免有意识形态影响,且抽象晦涩,对于人性的论断缺少现实基础,仍属一种信仰之学。所以无论是哲学人类学,还是神学人类学,大多都是在哲学范畴中对人进行形上思考,如人的地位价值存在等,是对于人的精神样态所作的反思。尽管有哲学家如卡西尔者在《人论》中作出的判断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但思考仍过于抽象概括,难以展现人性的丰富。对于人性的探索,如果不能把人放在他们现实存在的地方——人的社会中,脱离日用常行地研究人,结果必然会是主观的、片面的。一句话,落地到人间。这样才能具体地对人进行全面的研究,掌握更多的资料建立更好的理论模型,做出更准确的解释,让人对于自身有更清醒认识把握。而从人的社会行为观察切入,便是这种探索理念的最好方法。该书即是如此,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讲:“人性更多地展现于我们的社会交往层面。”

  作者列举了颇为详尽的例子,包括人类和灵长类、甚至其他动物,从进化理论出发,提出了客观、理性的关于人性的科学模型,通过物种之间社会行为的比较,揭示了人身上所保留的进化遗产。毕竟,我们也是动物,也是猿。猿猴的把戏,何尝不是我们的把戏。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将我们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照得清清楚楚。另外,书中所概括的一些行为策略,不仅有思想上的启发性,对读者的现实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一提的。

  关于人性的哲学和科学,缺少其中哪个,都不会使人对自己产生相当透辟的认识。而对于人性的科学而言,这本书可谓是一部力作。同时,本书的译者水平很高,书中不乏极为地道的汉语表达,遣辞用句相当用心,令人拍案叫绝之处也不在少数,这和译者深厚文学修养坚实文字功底是分不开的。

  愿吴老师收养更多像这样的好孩子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二):好基因圣母

  今天上班的时候一边喝豆浆一边思考,忽然发现人真是奇怪,包括我自己。

  你看我有很多好基因。

  对有些人来说,努力好像是一件非常耻辱事情,就算是自己拼尽全力得到的生活,也会说哎呀我就是靠家里啦,哎呀我就是运气好啦,哎呀你看我只不过是啃老啊。最后发现不过是为了表现自己有一个好基因,向所有人说,你看我是靠基因活着,我在基因上就赢了你,就算我自己基因我不好我家里基因好我靠家里,那我的基因也不错啦。为了考高分半夜背书,为了省一点钱顿顿吃素不出去买东西,为了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光鲜美好,背后吃什么苦都羞于说,好像展现自己在努力生活是低人一等一样

  你看我有一颗圣母心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人啊,就是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嘛。努力不努力先放在一边,也有一些人非常牛逼,确实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在和别人讲的时候,就会说你们这群小罗罗,我当年怎样怎样,你们还是不够努力,就很像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人变老了之后跟别人讲自己曾有过这样的人生,到处去做成功演讲,让别人信以为自己像他一样努力就能拥有和他一样的生活。当然这个分类下面还会有一种人,就是你造我有多努力嘛,营造出一种他非常努力的感觉,但是其实生活没啥大的变化,很多事完全是喝了鸡汤走了胃完全没有走心。

  有时我是一个好基因,有时我也是一颗圣母心。也许是因为看了《猿猴的把戏》,想了很久猴子和人的问题。当初猿猴变成人真的走了很多的路,当时肯定也是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否则不会有人这样大程度的去改变自己的现有的生活的,尤其是在物种的变化上,一定是这个变化是非有利的,并且在没人的道路上这群猴子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这个努力很大程度上是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真的,人类的一生都在消除孤独感,所有的社交都是在消除孤独感,所有的艺术文化也都是在消除孤独感。想想孤独感真的好可怕,还不如做一只猴子。

  希望能不在做一个好基因,也不再做一颗圣母心,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管理好自己的时候,人生就会一点一点地发生改变了。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三):进化论的几个观点

  跟之前达尔文的广义进化论是衔接的,非常开心的看过,因为是纸质版,可以留下美好的鬼画符。研究的范畴很有趣,几乎都是灵长类的动物范畴,认识了好多近亲的各种猿猴猩猩,好兴奋。

  重点讲的是漫长进化史中基因自我复制所选择的特征,所有动物都保留着进化模块所保留的基于本能情感情绪反应社会关系,以及其他特征。从比较适用于原始社会原始状态从采集社会开始的领地意识到后来调动更多大脑资源参与的多种各种关系,核心有限利他的利己主义。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有过较多接触的大概就是支配关系和裙带关系,可以联想到马基雅维利式的相关内容

  支配关系: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发展出来的一系列亲子朋友男女间的各种平衡规则政治策略。

  裙带关系:社会群体关系里有限的利他主义,如道金斯所说的文化模因复制子-传播并确保此种程序的繁殖,鼓励一切有利于该模因组并有利于宿主的一种关系。

  依恋关系:与婴儿母亲的关系相同。即维持亲近,分离焦虑保证安全,且常角色互换。有人说这种回到幼儿时期依赖有助于重塑和完整人格,当然是在好的体验前提下。

  联系测试也是进化出来保证自己安全的一个模块。

  题外话:最近看的书有点交互,所以会稍微打破一点框架同意进化是一种生物相对于另一种生物的繁殖优势目的并不是最大化人类的快乐和幸福,当远古设定的基因程序无法适应剧变化的环境时就与个人目标产生冲突,即产生原始冲动与理性行为的抉择难题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四):每个人的基因里都住着一只猴子

  当你在狭窄电梯上上下下时,你感到过时间更缓慢、更凝固吗?电梯中只有你和一个陌生人时,你会害怕生意外吗?碰到半生不熟邻居同事或者领导时,你通常会怎么做?

  我曾经在电梯中即使不痒也会挠头、强迫性地检查自己的手表、假装查看自己的拎包,以显得有事做,也曾经想要带动话题和偶遇的半熟人说点什么…

  通常一臂之距会让人觉得比较安全,而在乘电梯时,基本上做不到这一点。在电梯这种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我们的行动必须不能让别人感觉受到威胁、奇怪或暧昧。最容易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就是避免直视。心理学家菲茨吉本说,电梯打破了所有常规的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保护罩”,乘客没有移动的选择,这引起了某种类型紧张。奇怪的是猴子们也会这样。

  猴子之间发生激烈战斗风险非常高,它们的社会规则通常是:每当有一只猴子非常靠近自己时,它们就会迅速地又抓又咬,除非对方是一个可能的性伙伴

  科学家们曾经把它们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以观察它们如何相处。然而真实情况是:它们会想尽办法避免发生打斗。它们或小心翼翼地移动,或装作对对方无动于衷,静静的坐在角落里,望着天花板或地面,或者一个笼子外面的虚点…这是很好的短期策略。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紧张,总会一个开始发怒。为了避免攻击、减少应激,它们需要做点什么来破冰,让对方觉得自己没有伤害性。

  猕猴们是怎么做的呢?作为人微笑行为的进化先驱,它们大多通过露出牙齿来表达恐惧友好,如果这种“呲牙展示”被对方接收到了,就能发挥类似于理毛行为所具有的作用:一只猴子帮另外一只梳理皮毛、打扫卫生按摩皮肤的同时吃掉上面的寄生虫…其实也就是类似于你在电梯里与陌生人、邻居做的事差不多:微笑和闲聊。

  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有更多联系的不是在电梯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是跟我们熟悉的人互通有无。社会关系可以是齐心协力合作,也可以是剑拔弩张竞争,当有利益冲突时猴,咱们要么文斗、要么武斗对吗?动物们也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方案叫:支配结构。强的支配弱的,通过打斗、强制、恐吓、合作等方式进行。

  对一群萨瓦纳狒狒来说,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与其他成员维系着某种社会关系,包括支配关系,它的实际影响力就是“优先使用权”:不管是食物、还是一个有吸引力配偶,或者是夏天里的一块阴地….从属者甘愿画上几个小时为支配者服务

  当你和你的领导、导师在一起时,是不是大部分时候选择聆听,上菜时优先让他动筷子

  虽然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爱和信仰的能力比祖先更进化,不过在面对可能具有危险的社会场景时,我们大脑的应对方式并没有任何新意身体受伤之后,我们会感觉疼痛,这种反应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什么改变,灵长类的大脑做出的反应也没有多少变化。虽然2500万年前不同的灵长类祖先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但人类、黑猩猩甚至猕猴的心智都依然保留着最初设计图的痕迹

  人类从灵长类祖先那里进化而来,它们的行为跟现存的猴子和类人猿是拥有不少相似性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关于人性的存在,有时除了从心理学找参照,或许还能看些进化生物学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五):超越规则之前得先懂规则

  超越规则之前,得懂些规则,当然,那些运气一直忒么好的不在讨论之列!

  得知非言语君有译著成书,老实说触动很大。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到他

  有说过有翻译的初心诧异动作之快,感叹投入兴趣极大推力!

  刚看这本书时,正逢公司各种复杂纷争。看不清为什么A未伤害过B,却

  为B所设陷。在看<猿猴的把戏>之时,很多困惑得以豁然!

  为什么很多人会夹着尾巴做人,难道真是他们能力不足懦弱胆小么?为

  什么绝对好人不存在,绝对的坏人也不存在?为什么诚信商场如此重

  要?难道真是他们生来如此?为什么裙带关系存在于全世界?为什么成年

  人多数不会再信美国的公平自由民主那一套忽悠?为什么很多书上说林肯

  老婆脾气那么坏,林肯却还要忍受,背后的原因到底为何?为何明明很

  多信息谣言,有些人却拿它们拿来做为晋升的武器

  这世界早就有其存在的规则。2013年天涯有很火的帖子《寒门难出贵

  子》,前些日子有部很火的纪录片《56UP》。结合着《猿猴的把戏》

  来领悟一些人世的规则,或许我们的困惑不会有那么多!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六):评《猿猴的把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这是在政治课上背熟了的句子。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的类特征出发去揭示人的本质的错误观,从而给出政治经济学上的人的定义。

  读罢《猿猴的把戏》,却可以在生物学意义上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在书中可看到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方式十分的复杂,这个复杂性的决定因素是:基因和环境,以及两者对人类大脑、情绪和思想的影响。动物的行为像化石一样,为人类研究提供了一枚钥匙。作者的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关系规则和模式大都是进化过程的结果,同样的进化过程已经在其他动物世界里导致了相似的模式。作者强调人类参与的游戏不是我们这一物种所独有的,也就说,许多人类玩的把戏,其他动物也会玩。人类的本性不过是整个灵长类动物本性的一个特殊版本而已。

  作者的研究方法是理性的科学模型、和进化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的论证。作者在书里并没有空洞抽象地讲道理,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加论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作者拿自己做例子,直接剖析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支持自己的理论。作者的这一研究模式,运用在动物行为心理研究上,所得出的结论,使读者更能信服;也使读者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有意思之处,可以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或者你周边所有的人,你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读这本书我一下子联想到,最近读的另外两部书----一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国古斯塔夫  勒庞著 戴光年译,新世纪出版社2010年版;另一本是《体态秘语---肢体语言手册》,英国卡雷特著,季广茂、邱娟、丁洁如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三本书的内容可以相互认证、补充。《体态秘语---肢体语言手册》附有大量插图,有很多插图移到《猿猴的把戏》里也很适合。

  《猿猴的把戏》的第二章“痴迷权力与统治”,说到支配关系中支配与被支配和微笑的运用,对照《体态秘语---肢体语言手册》的第三章“屈从性的体态秘语”,有关内容,你会感到异工同曲之妙。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七):原来我中计了

  吴老师这本书给人一些很新奇的感觉,简单的说,书很好读,很有意思。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在看电视剧《大秦帝国》,这段历史总是打来闹去,或者是明里合作,暗里斗争,说到底,关系就是不稳定,就如楚人市井之言“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打”,从看到猿猴的把戏里提到的“支配权”的时候开始,发现国家之间的关系像极了猿猴之间的关系,合纵、连横从来都不是人类的独创,老老老祖父早在很久就用这些方法给咱占地盘、抢资源,老老老祖母估计也是被老老老祖父连哄带骗搞来的,而我们呢,其实也不是爱情的结晶,借本书的名字来说,就是猿猴把戏的结晶。 作者把书写的风趣幽默,然而这还是一本严肃的心理学书籍,专业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巧妙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看起来都很有意思,最大的影响很有可能是你在电梯里或者食堂里以怪异的目光盯着某个人,然后会心一笑,当然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还算好的,最可怕的是某天和同学吃饭,他突然对我说“其实咱两在一起时会争夺支配权”,吓得我连连给“师傅”“理毛”。 前一阵子看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讲述东晋时期皇权如何旁落,各大家族怎么通过斗争兴盛、崛起、衰落,当然“猿猴的把戏”在政治斗争中也是一次次的上演,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当时真实的场景,不过是选择合作还是斗争,是给自己树立一些好名声,还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想必当时的人得三思而行,不过当时最简单省事的方法,还是书中说的,拉一些盟友一起战斗,就不会孤单,所以在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门阀也能派上用场,人多示众,任人唯亲,这样咱们家族才必须牛逼。当然很多人觉得任人唯亲不靠谱,不法治,不过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下,信任是一切的前提,至少基因比一些承诺更靠谱一些。所以用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一些问题,可能更多的看到淋漓的生物本性,而不像社会心理学家那样看重对行为对心理的影响,或者像经济学家更多考虑“收益-损失”条件下理性的抉择,然而很多时候并不是“肉食者鄙”,他们也会考虑自己的未来,为未来投资。 就像自己现在写书评,可能是中了作者的计谋,因为自己比较高的评分可以给他带来很多好的名声,而我也会通过这种互惠获益。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关系之中,就无时无刻无法脱离这些把戏。但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达里奥和译者透过书本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新的视角和很多有意思的生活…好吧,希望感谢也是一种示好的“露齿”行为。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八):本能的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也日趋复杂。很多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者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类的行为模式以及成因。动物学家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在生物学领域里进行长期观察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许多人类玩的把戏,其他动物也会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我想,这也是本书书名的来源。

  为了论证作者对于人类和动物行为的解读,达里奥引用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以形象通达的语言来陈述和分析,必要的时候还结合自身早期服兵役和艰难进行学术研究的经历来辅以说明。这些论述在我看来,合情合理且具备相当的说服力,充足的论据也表现出了作者的严谨及其论点的耐于推敲。

  在解读人类行为选择和社会关系策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与此同时,通过与动物进化学相关知识的结合,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人类的很多行为策略都是在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受益的。作为非常聪明的灵长类,我们具有特定的灵长类本性,共同的基因赋予了我们本能的力量,在社会交往方面展现我们的人性。

  存在即为合理。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具备了理性与适应性,这种从灵长类祖先那里得来的适应性便体现为我们的本能。本能是我们极为可贵的进化遗产,并且已经渗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备了无形的强大力量。它不需要被评判,更不能够被忽视,因为,诚如作者所说,“技术与新衣服并不能掩盖我们作为灵长类的历史”。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九):我们都爱笑

  从译者的微博知道这本书Games Primates Play。对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的观点南辕北辙,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珍惜和热爱,却让我动容,在当今知识分子中这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没看过中文版的,但想,中文底子不错的人,翻译应该也不会差。

  封面设计,原版一目了然,中文版则颇有情怀。两者的目标读者或许并不相同,也挺耐人寻味。

  看过很多心理学的科普书, 所以书中的许多概念并不陌生。最深刻的一章是最终章,因为自己曾和那个年轻人站在同一个拐点上,他借由的途径是大量阅读,而我则是亲身经历。年轻人所纠结的中心是社会生物学太有说服力了。科学对生命的解释和宗教给出的完全不同,生命来自于虚无没有上帝之手,生命也没有终极目标,和世间万物一样,人生就是一出每况愈下的悲剧。在预知必然失去且无法作主的当下,恐惧失控融为一体促使年轻人选择自杀以对抗。作者认为科学并不是宗教所以没有义务要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或是传达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好比满腹经纶的苏格拉底痛苦不堪,而沉溺吃喝的猪却活得逍遥快活,知识并不能保证带来幸福,责怪科学没能给出一个大团圆徒劳无益。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还是放下这本书吧。本书再一次证明人身不过是个载体,帮助基因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可能连自由意志都没有,所思所想的不仅和猿猴相近还有一部分直接从鸟类草履虫打包而来。换句话说,我们一点都不独特。和后记里年轻人不同的是,我终于领悟出“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这句话所包含的价值。

  说白了,这本书就是通过各种理论传递出一个信息,不管你是否信服,人类的两大终极目标就是生存和繁衍。丧失或放弃生育能力的群体(如老人,不婚,丁克,同性恋等)被众人唾弃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西方国家普遍对堕胎持保守态度或许也有这个潜意识。

  本书的第一章讲了“电梯困境”,望文生义就是两人搭乘一部电梯会引发神经紧张,这种反应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对这一说法我半信半疑,乘坐电梯我(我的邻居)毫无压力,不过确实仍没攒足自信去直视陌生人,即便在广阔天地中也不行。这可能是我生活在摩肩接踵的上海,生长在相爱相杀的石库门,远古在洞穴中狭路相逢打斗的记忆已经被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给改写了。

  书中引入Beta这一概念来测量猴群竞争的激烈程度。如果新生儿的爸爸都是猴王,那Beta就是1;反之Beta就是0。Beta高说明这是个胜者通吃的市场,也意味上级不会善待下级,出生低微的猴子只可以通过揭竿起义来颠覆政权。Beta低则说明见者有份,也意味着要当上领导得按资排辈或者和领导沾亲带故。然而无论在哪类社会,底层阶级的交配机会总是相对稀少,要改变命运不是另谋出路就得拉帮结派。推演到人类社会中,美国糟老头娶上漂亮得泰国女孩。作者是意大利人还用黑手党的家族观念来形象地解释了后一种策略。当他移民到更为自由平等的美国后却发现美国也不是一方净土,有学者为此振振有词,说开后门也分好坏,雇佣一个没能力的亲戚确实引发后院起火,但影响范围也着实有限不就是那个被排挤的候选人么;好的则是提携一个有能力的亲属,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再者,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人类社会的基石就可能土崩瓦解。似乎和“拼爹合理性”不谋而合。

  好在美国地大物博,即便是资源稀缺的现在,每个人头能分到的东西也让发展中国家的眼红,让有才能却无亲无靠的作者也有机会当上教授。再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补充。上海有面包店傍晚5,6点钟全场打折,精明主妇往往会提前选择好面包后在店里徘徊等到那个时刻才排队结账。可想而知,姗姗来迟的顾客若能买到面包就已值得额手庆幸了。墨尔本超市的面包晚间也打折却货源充足,不是当地人不爱便宜货而是需求都已被满足,卖剩的面包最后的下场就象政治课中的牛奶白白扔掉。(我每次看到理货员扔面包心里就一抽搐,按阿加莎在Cards on the Table的说法, 一看就知道这种人过惯穷日子。)

  作者成为大学教授后也就在社会等级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他有点自嘲式地通过和下属-学生电子邮件沟通的不对称性阐述了人际交往中的支配关系。一边是学生费时费力地遣词造句,另一边教授则三言两语地打发了事。在这种关系中,吃亏的永远是从属方。然而,如果每一次争端都要通过打架或谈判才能解决,那结果往往是没完没了或两败俱伤。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兄弟姐妹配偶朋友等)的最优策略是从建立之初就明确主次,请参见《极速前进3》刘翔和老徐的互动。//人类激赏天赋秉异却鄙视服用禁药,性质上两者有区别吗?如果支配方够聪明的话,他/她会给部下一些甜头或画一张大饼。但不管如何涂脂抹粉,底下人的利益注定被损害,作者又指明一条安顿心灵的出路,教授的上级是院长,学生会跃升成教授,教授有一天会退休。

  经济学的成本效益法则也主宰着人类活动,譬如各种利他行为(行善、捐赠,牺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实质性的回报。书中提及如果得不到正向回应或者回报无法跨领域地自由转换,那根本没人肯做好事。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收到资助的团体机构大张旗鼓地表彰捐赠人,贴光荣榜立碑塑像。也因为成本效益法则的作用,但凡利大于弊,法官的儿子也能成小偷。作者历数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教授在匿名评选同行论文时的种种龌龊,也记载了有坚定宗教信仰的特蕾莎修女为攫取财富不惜支持独裁者的卑劣行径。这些并不出乎意料,我感兴趣的是扎尔伯格和陈光标同样在高调献爱心,国内的反响为何却是背道而驰?再譬如,上海宜家中老年人占位事件爆发后支持宜家作法的理由听来很奇怪,忽略了最根本的成本效益规律,而简单地归纳为人口素质,上海电台新闻编辑室的教授嘉宾甚至把商家拔高为平等自由。我家里有只宜家饭碗,碗底贴着中文标签从上海来,特意对比了两国价格,澳洲的要比上海的便宜。

  讲完生存,接着谈繁衍。

  在进化论的眼里,男性希望性伴侣越多越好;女性希望和强壮的男性交媾,和友善的男性共同抚育后代。大自然独独造出处女膜或许是为了保护天真男性公民的基因能代代相传。

  如果看过《黑猫警长》,你已经对累赘理论(Handicap Principle,简称HP)有所了解。片中,为繁殖后代,公螳螂牺牲小我甘愿给母螳螂当食物。我看这集时曾暗自庆幸自己是女性!身为女性人类真的可以完全豁免么?绝对不可能。譬如喝巴黎水买钻戒就是HP的表现形式之一,昭告天下你是有品味的有钱人。HP创始人Zahavi还大胆假设舌吻、拥抱,性交也都适用这一套理论,毕竟亲密接触大大提高细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以下是我个人的穿凿附会,在中国老年人的地位从老祖宗一落千丈为老不死,除了生殖功能的退化,是不是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家有一老不再是家族人丁兴旺、钟鸣鼎食的HP了。没有HP或者HP太低,找对象都有困难,繁衍就成了痴人说梦。

  作者认为离婚是常态,用不着大惊小怪。生物学发现只要一方能独立抚养子女,那么大自然必然解放另一方,譬如猴宝宝就完全仰仗母亲的庇护。我们是灵长类的近亲和比翼双飞的鸟类隔得较远,可人类新生儿却又是未成品需要双亲投入方能茁壮成长,自然之手就稍稍改造了我们的身心。成家立业后的男性睾酮素会大幅度下降(插播句闲话,特朗普的睾酮水平441.6 ng/dL,平均值是270 ng/dL),女性的排卵期也不会像我们近亲那般广而告之,而罗曼蒂克 - 母婴依恋关系的成人版则是在情绪上做好准备(在机场依依惜别的恋人和在校门口大声哭闹的幼儿何等相似)。生儿育女后,这一联盟也就自然而然地失效。作者拿珍妮弗·安妮斯顿和布拉德·皮特的爱情来举例,而现在当时爱得死去活来得绯闻主角也陷入婚姻危机,似乎验证了作者的先见之明,随着时间推移爱之火逐渐熄灭。当然世间有千万万对夫妇白头偕老从一而终,原因可能是他们滞留在父母角色里无法自拔,他们尚有共同的目标,他们在一起的效益大于成本等等。当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当子女不再依赖父母买房子带孩子,是否会进一步拉高中国的离婚率?

  但凡有科技的新发展,肯定有人担心自己/后代会被取代,也肯定有人认为前者是杞人忧天。然而只要学习过进化论的皮毛,会懂得生命只是某种岩石,气体和水的幸运混合物,我们人类并不高贵到无可替代,We are not fallen angels but in reality we are risen apes.

  《猿猴的把戏》读后感(十):有时候,读一本书就是一种寻求验证的过程

  我买的书还在朋友那里未取回,只能先根据试读部分,断章取义的先说一点感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于我而言,就像是在验证一些猜想的过程,或者相符或者有别,但当曾经自己当做兴趣的一些行为,被愉快的科普的时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

  未曾试读之前,没有着急取回这书,现在,我决定尽快把书拿回来。因为知道了书里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我去验证。比如我猜想的“人际交往成本论”貌似在书中也有涉及。

  电梯这个环境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地方,每次乘坐电梯,我都喜欢站在一边观察电梯里的一切。在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电梯可以呈现太多的东西。书本告诉了我们这个环境下,人类一些奇妙动作的依据。但个人还是觉得电梯环境下的人类有着猴子表现不出来的太多奇特的社会关系。比如,办公室地下恋情的恋人、比如政见不合但又不得不合作的两个领导,这种比较微妙的关系,在电梯环境中会被放大,狭小的电梯总是充满着神奇的故事。

  我是一个纯文科背景的人,我喜欢这种快乐的科普模式,更喜欢这种严谨的快乐。

  毕竟只是试读部分,简单的说这两句。等读完再做详述。很期待,验证完所有想验证的环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