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蝌蚪找妈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蝌蚪找妈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13 02: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蝌蚪找妈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部由特伟 / 钱家骏 / 唐澄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一):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

  60年代,新中国动画奠基人特伟即在《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一文中,充分肯定移植于国外的艺术形式——动画和木偶电影,通过国内的探索创新,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

  也是这篇论文中,特伟对许多人对民族特色肤浅理解做出批判。民族风格不只是水墨画背景,也不只是动画人物穿着肚兜,这样的形象设计只是在造型上的形态模仿,更重要的是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生活习惯上的本民族特色。

  特伟民族动画“探民族形式之路”的理念,有自己先前的充分实践基础。1956年,他导演动画片骄傲将军》充分吸收传统戏曲京剧表现手法,择优采纳京剧脸谱、服饰来凸显人物性格,主要人物将军用大花脸,次要人物只用青白赭黑;动画人物的动作一板一眼借鉴了戏曲中程式化表演技巧,人物腔调也是抑扬顿挫余音绕梁;背景音乐结合传统民乐与戏曲中的锣鼓声。

  尤其为人称道的当属形而上层面,《骄傲的将军》也深深契合中国人思维、向世界展示中国味。国人尽知的成语闻鸡起舞”、“兵临城下”、“临阵磨枪”在影片生动传达,古典诗词意境营造更使得影片增色,将军凯旋,即是“踏马归来马蹄香”;敌军逼近,即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部动画电影,被后人赞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产生全国追求技术革新的大跃进时期,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宣告这一全新动画片种的诞生,黑白两色,浓淡虚实变化无穷,充满墨趣味。齐白石的大虾和虫鱼在屏幕上活起来了。《小蝌蚪找妈妈》、紧随其后的《牧笛》与特伟八十年代末的封笔之作《山水情》是这一画种的经典,也充分展现特伟善于吸取传统艺术养分大胆创造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动画蜚声世界。

  动画片开头即是中国风十足。一本素雅的国画画册,古琴琵琶声中,镜头幽静荷塘小景缓缓推入。片中出现动物有小蝌蚪、虾、青蛙、青蟹、乌龟、鲶鱼、小鸡,等等。每一种都各具神韵栩栩如生。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片子主角体积很小的小蝌蚪。诚然,它不似其他动物有足够头部空间来画上表现丰富表情五官。一群群墨点的表现力不在于面部神情,而在于流动队形的变化和快慢节奏:画上的蝌蚪尾巴曲几曲以示游动。背景是一张白纸,不加笔触,更不加特技效果,小蝌蚪游动时快时慢,人们感受到在水中。这样的刻画方法,深得国画静中显动的特色。同样的,影片也如国画一样要求观赏者仔细体悟景中情。小蝌蚪在水中游动速度与抖动的变化,是它们内心情感波动的写照:小鸡受到母亲爱抚时的羡慕、找不到妈妈时的惆怅、初见妈妈的疑惧、证明事实后的狂喜。齐白石国画一绝乃是画虾,虾在水中游动或是停息的姿态,虾体水墨浓淡相间,衬出它一节节透明的外硬内柔的质感,影片中的大虾神韵不减。

  《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片众多动的艺术形象,和齐白石花鸟画“笔情墨趣”的成功移植。不无关系。“墨趣”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色调层次变化和形态效果的韵味;“笔情”就是各种笔法,如点、线、皴、擦、染,在画面上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意趣。影片要求画面形象动起来之后,达到均衡统一而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之后的几部水墨动画,从活泼有趣转而恬静优雅,将山水画的悠远深邃体现淋漓尽致

  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不仅仅是他本人艺术创作关键之笔,也是中国动画学派得以显名、因民族性而在世界动画艺术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华东师范大学11新闻班洪超修习专业任意选修《动画大师研究》小作业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二):【怎樣的動畫片鑄造怎樣的大人

  豆瓣,衝擊到我的不是那些奇形古怪的伊朗或者以色列實驗動畫電影。

  也不是那些艱澀的哲學書籍。

  而是昨天晚上無意看到的這些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國產動畫片。

  這些老舊的動畫片貫穿了我的整個童年時代。

  甚至到了初中,偶爾電視臺裏還會播放其中一些,而我居然仍舊可以耐心地看完那些已經看過無數遍的小人兒小動物們的表演。

  當我還是個小小孩子的時候,看這些動畫片是一件順其自然事情

  小兔子陶陶、神筆馬良、人參娃娃、阿凡提、巴依老爺、葫蘆娃、三個和尚、黑貓警長、一只耳、邋遢大王,能變出珍珠的寳盆……

  小學時代看《小神龍俱樂部》,一連三集放不同的動畫片,每天都對電視欲罷不能……當時,真的怕,怕這一輩子都這麽愛動畫片這樣抱著電視不眨眼——那可怎麽辦。

  ……

  很多年以後,終于發現對動畫的熱情減淡。這是個悲哀的發現。

  最後最後看的一些國產動畫應該是根據鄭淵潔先生作品改編的《舒克和貝塔》、《魔方大廈》、《太陽之子》。

  彼時電視裏的《魔方大廈》反反復復來來回回都是那麽幾集。那個時候沒有VCD更不要說電腦光盤。每天每天都在想——下一集演的是什麽

  沒有完整看過《寳蓮燈》。更不看《藍貓淘氣三千問》。

  這些動畫片,單説動畫角色的設定已經非常粗糙

  而且,故事情節鋪陳程式化,總是帶著説教的口氣,擺出説教的大道理。用高中時老師講的就是——總是上綱上綫。

  動畫片難道不是給孩子看的麽?

  那些粗製濫造歷史題材的動畫片兒啊,甚至讓我一度認爲都是電腦惹得禍。

  如果扔掉現在這些製作者手中的電腦,他們,是否就能夠做出像以前那樣單純美好的動畫作品?

  人心變了。浮躁的大環境,令得這環境下本該單純的事物都蒙了層灰。

  很久以前和爸爸討論那部可愛的水墨動畫片,三個小豬,一只小狗,小黑豬說——媽媽說,山裏有妖怪……配音超級可愛。三只小豬也可愛到讓人想摟在懷裏。

  如果,看過什麽樣的動畫片就長成怎樣的大人。

  那麽,我突然很慶幸自己出生在八十年代中期。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三):不要盲崇老动画!

  中国发明了一种新的动画制作方式——水墨动画,种动画很耗时,也充满着中国特色滋味,赢的了世界动画人的尊敬,也为中国带来了空前的荣耀传说,当时日本来中国“取经”,学会了这种技法。但却一直不敢动手。为什么?因为很耗钱,耗时间,投放市场根本不能收回本钱

  这就是症结所在,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是好东西?如果按照市场的规律,这种动画不是好动画,因为它不能回收成本

  放在民族这个层面上,这是杰作,它给中国人挣足了面子,把中国特色完全呈现给世界,也给中国赢的了荣誉

  其实是做不出?还是不敢做?请大家想一想。

  我以前也很盲崇这种所谓的中国传统的美术片。但是后来看了好多东西,具体的是应该那本中国动画黄金八十年。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片子都是一个地方制作的----上海美术制片厂。只有一部好像是东北一个制片厂制作的,还时早期的。(详细记不太清楚了)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那是在怎样的环境体制完成的,这也是中国动画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的原因,这也是中国动画滞后的原因。

  我常常在想那时间的美术片,除了给中国带来了自豪感外,还带来了什么?人才?没有!前途?没有!技术?没有!现在哪个动画公司还会做这样的动画,不是做不出来,是做不起,做了赔,SB才做。也就是在那个时间,政府拿钱来做,赚和赔无所谓,也不需要

  而更悲哀的是现在的好多人都拿那个时间的古董当宝,痛恨现在的动画“崇洋媚外”,却不知道现状是那个时间铸成的。

  上海美术制片厂还有那批老古董真的害惨了中国动画事业,你给动画留下了什么?留下那部没有新瓶装的旧醋《宝莲灯》?

  只是一断美好的回忆。当面对美国和日本动画时间,请你承认吧!

  所以请各位仔细想想,你现在应该做的是什么?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四):曾經像變臉一樣是國家機密

  讀設計時導師說過,這種水墨動畫的製作方法曾經是國家機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試想想,一般動畫製作都是每格電影畫一張畫,每張畫一點點的不同形成每個動作......大家都知道的;但這種水墨動畫並不只是換支毛筆,試想想例如小雞的身體是用兩筆完成的,這兩筆在每一張畫上都卻不是完全相同的,那最後這兩筆在成為動畫後便不停地跳動;當然大家看到小蝌蚪找妈妈並沒有這個問題,一筆就是一筆,好像每一筆都是活的,會自己動起來,在沒有電腦的年代,這可能嗎?這個問題除了製作人員,多年來國內外沒有一個人猜得到,後來好像是有關部門自行公開,真相才大白的

  他們製作的方法是,將水墨畫每一種筆法,每一個力度,都造成一個一個蓋章!"畫畫" 時其實是用這些蓋章一筆一筆蓋出來的!於是,同一筆在動畫中才可以完全相同!本來水墨或是任何一種有筆觸的都不適合做動畫,這種方法卻成就了最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動畫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五):神啊你来告诉我什么叫进步?

  刚刚看到很多评论,评论很有趣。

  有趣到莫名其妙

  都扯着嗓子喊,中国动画倒退啦!中国动画失败啦!老电影老动画万岁

  拜托。有点儿脑子

  老动画是好。可老动画好在哪儿,新动画差在哪儿,都说说吧。

  然后再扯句题外话,中国漫画差在哪,日漫港漫又好在哪?

  动画就跟漫画一样,不在乎技术。你用水墨做也是做,你用马赛克粘土3D也行。我们都知道吉卜力是好的,但宫崎骏是因为千寻身材比例极度和谐一举拿下金熊奖的吗?还是因为他连蛤蟆都用上当配角了?

  老宫是靠将动画上升到人文关怀高度以及越来越偏向电影语言的镜头设置,更重要的,丫偏执

  连小偷都知道,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每一行里都有类似的偏执狂人。对人生偏执,对专业偏执,对艺术偏执,对商业指头缝里抢生存偏执。

  老动画好!个人认为好就好在“偏执”二字上。连金融市场都奔腾年代节节走高的60年代的社会跟现在能比吗。那是标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生出来的孩子,只此一部。错过了,少一样都得畸形

  不过再人和也得看清楚中国动画特殊在什么地方。那个小蝌蚪找妈妈的年代,杰瑞都在找女伴了。我不是说60年代很懵懂,60年代既不懵懂也不昏聩。外面的世界都是乱世,那么你只有在片子里纯净一下。大家普遍纯净了,于是这就是60年代。

  我记得那时候的片子还有很多,比如《小鲤鱼跳龙门》,最后发现自己跳的是龙门水电站的泄洪闸。过了很多年我看到此片惊悚不已,自己的爹妈也是从那种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回忆夏天就是循环往复地跑到水库里游泳捞鱼然后被揍一顿。单纯的人对单纯的鱼,结果当然是早跳的鱼儿有人吃。

  我记得我当时抱着很难过心态看完了片子,还为小鲤鱼默哀了,此后的一天当中,脑子里回旋着各种各样的烹调办法……

  点题点题……一不小心废话了这么多。无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多么纯净多么无暇,没人文就是人文。(唯一留下较深刻的人文印象的找妈妈故事大概只有《小龙人》和《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仅仅是个故事,只是故事的表现手法很让人新奇。咦,我没见过啊!哦,水墨也能做动画啊……

  所以中国动画作品缺乏人文气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商业化的恶果,这根本就是传统。但!我并不是说,中国动画都没人文内涵,我只是针对“当今社会的主流动漫为何低幼”做了个有条件的解释。老动画的美和那一些偶然闪现的“人文精神”是大势所趋,是故事叙述必要手段而非自觉

  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动画原先的受众群体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构成。

  万籁鸣做动画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识字,人民群众难免家长里短听戏喝茶来交换信息。在那种时代,《铁扇公主》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只是对新兴的电影技术的一种探索性运用,在商业价值上来说,跟皮影戏河南梆子山东快板苏州评弹是一个性质。只是你不用花钱上戏院,不必捧角儿了,也不考虑人家什么时候才有场子。就好象西洋景一样,你随时看。

  基于儿童消费会连带成年人消费一贯雷打不动千古不朽的真理老少咸宜的动画片就是这样来的。

  你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戏曲的身段,听到鼓点,这些对儿童是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但,大人会在潜意识认同。所以,“人文”这个词在那种年代只是个寻求认同的手段而已。显得陈旧而无新意

  如果那时候的动画片也如现在那样主要迎合幼齿系的口味,那么好……中国动画这才算从根子上就烂掉了。

  再回过头来说现在。没有思想吗?NO!

  无论你说动画漫画我都驳你到底。

  问题是,有人文觉悟,并且有时间有技术制作动画的人起码都是高中以上。啊……这是个敏感而善感的年龄段。不成熟的人文觉悟使这群人更关注的是自身年龄段的所思所想。一个正常的年轻人通常不会想着如何征服全世界的(而中国的动漫产业运行机制导致那些应该“不惑”的蜀黍们已经没有精力再去人文)……

  不上不下的世界观。而西方早已涌现过无数的思潮(各行业都如此),复古的先锋的折中的。在别人的思想体系已经过滤过几拨的时候我们却在完成这些思潮的初次洗礼,其结果可想而知。当这些思潮带来的速食文化和光怪陆离的先锋试验都以现在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投射到动画行业的时候,混乱肤浅脑残的大时代就依次登场了。

  你来告诉我什么叫进步?你来告诉我怎么进步?你也不知道?那就只好去问神了。

  不过就我个人看到的一些情况看来,一直在大叫受不了的时候只要愿意拿着显微镜,还是能找到中国动画前进的蛛丝马迹= =

  所以不用那么瞎悲观啦~就算你等不到,你曾孙子会看到中国动漫好起来的那一天滴。要对你的后代跟后代的同胞们的智商有点信心。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六):小蝌蚪找妈妈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太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池塘中来游水。小蝌蚪看见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妈妈来了。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他们一起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

  “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呀?”

  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你们自己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妈妈!”

  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鱼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

  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乌龟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小蝌蝌看见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妈妈了。追了上去,连声大喊:“妈妈!妈妈!”

  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蝌,你们认错了。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鹅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哥来‘各各各’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鹅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荷叶上“各各各”地唱歌,他们赶快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了我们的妈妈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来‘各各各’的………”

  青蛙听了“各各”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吗呀”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我们的样子为什么跟您不一样呢?”

  青蛙妈妈笑着说:“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就可以跟妈妈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头来:“啊!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好妈妈,好妈妈,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

  青蛙妈妈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和她的孩子蝌蚪一块儿游玩去了。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七):中国水墨动画的先驱——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童年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部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水墨动画片是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由盛特伟,钱家骏,唐澄担任导演,方慧珍,盛璐德担任编剧。 该片讲述了青蛙妈妈产下蝌蚪卵后离开了,蝌蚪卵们慢慢长出尾巴变成一群小蝌蚪,在虾公公描述了它们母亲的特征后,它们决定去寻找妈妈。一路它们错把金鱼、螃蟹、乌龟、鲶鱼当做了母亲。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作为中国动画萌芽状态的时代下,每一部动画的选材和寓意都非常的有讲究。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部构建儿童自我认同的影片。小蝌蚪们主要是追寻自我的主体性建构,即我是什么样的,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我又会长成什么样。渴望长大,也是儿童的一种心理倾向。 故事发展还是三段论的,十五分钟娓娓道来的叙述。 影片只有紧紧十五分钟,可是却用这十五分钟使人投入着迷,有种回归本性向往纯洁的美好向往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八):传递传统美学理念,记第一个水墨动画片

  在日本漫画充斥的当下,很怀念儿时看过的一些三观正而且极具艺术性的动画片。那个年代的中国,物质水平并不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很是丰富,动画片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大人小孩的关注,日本还算是后期之秀了。

  《小蝌蚪找妈妈》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取材于齐白石创作的鱼虾形象。悠扬的古琴和琵琶乐曲,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故事非常简单,小蝌蚪羡慕小鸡一家其乐融融,在虾公公、金鱼、螃蟹和乌龟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这是一个有趣的幼儿科普故事,但是其艺术价值却非常高,传递了中华传统美学理念,营造出了的单纯、质朴、简洁的童话世界,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不禁为老一辈的美术工作者拍手叫好。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九):单纯而美好

  《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画为选材基础,整段视频背景以冷色调为主。作品由青蛙妈妈产卵后为觅食而离开,以至于小蝌蚪诞生后没有看到自己的妈妈而四处寻找,经过一系列误认亲人得到的提醒后与自己妈妈团聚的故事!整段视频舒缓清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对螃蟹妈妈、乌龟妈妈的误认来自于小蝌蚪们对于自己从未谋面的妈妈的形象是在脑海里想象出来的画面,表现了儿童简单的思维,同时也表现了儿童对于母爱的向往和渴望拥有母爱而从中获得的安全感。 《小蝌蚪找妈妈》整段视频画面灵动,活泼,有很大的启蒙意义。它是一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而且从中也折射出儿童天真无邪,单纯可爱的孩童形象。

  《小蝌蚪找妈妈》观后感(十):曾经的辉煌与美丽

  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

  那时候,那些老艺术家们花了多少时间来创作啊。

  白石老人笔下的青蛙蝌蚪还有虾,就这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动画片中,就这么活了起来,动了起来。是写意,可是那种形似神似真的让你觉得他们就在你的眼前啊。

  白石老人的蝌蚪,尾巴曲一曲,他们就那么生龙活虎地动了起来,快乐地游动,也会忧郁地游动。就那么简简单单的白纸,在这游动中就变成了一汪清水。而悠扬的古琴和琵琶声则又更添了一份古韵和情趣。

  据说当时茅盾先生还作诗一首,有这样的句子:“莫笑故事诞,此种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三美俱全,该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唯一不太喜欢的,是配音老师的声音,还有整个故事的呈现方式,似乎有点大人讲给小孩听的意思。

  总觉得,这个给孩子看就可以了,应该和他们是平等的吧。

  但是无论如何,画面太棒了。

  1961年的这部片子,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获得了瑞士第十四届洛家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二等奖。

  那是怎样的殊荣啊。

  我们还能做出这样的片子么?还能么?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