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造物弄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造物弄人》影评10篇

2018-07-17 03: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造物弄人》影评10篇

  《造物弄人》是一部由乔恩·阿米尔执导,保罗·贝坦尼 / 詹妮弗·康纳利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弄人》影评(一):并非穿越——《造物》二三语

  看完PB新片《造物》后,忽然想起去年圣诞前夜曾在西门堂领了份《方舟》五周年特刊,把路德的部分看完了,审判达尔文那个版块没看(所谓战争只有妥协从来没有终止么?),于是找出来翻了翻,我本人骨子反感一切狂热的、非此即彼的论调,不过还是有几句可以摘录出来,跟电影关系不大。

  “与其说进化论科学,不如说它是宗教。”

  “进化科学很像一种宗教的理由是达尔文主义者企图征服全世界的那种狂热。”

  “不论科学参加什么别的目标——宗教、政治种族——之后,科学家本身必然沾上狂热。”

  CREATION中文片名翻译成《造物弄人》不对,但却相当具有讽刺性。电影选取在查尔斯·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前后这段时期,他因为写这本书遭遇到的精神折磨家庭内部的障碍。电影没有完整故事线,而是充斥了大量的碎片,达尔文在现实记忆幻觉三重时空中穿梭,他的喃喃自语、他的怀疑、他的自我斗争,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

  一切开始于他挚爱的长女安妮的死亡。安妮从一出生就被父亲作为“类人猿”性质实验对象,达尔文在笔记本记录下了女儿幼儿时期成长点滴情况,安妮从小接受了他的进化论教育和对生物学兴趣。并且由于她的进化论知识,她还与牧师起过冲突。在一次海滩旅程中,安妮不慎着凉,得了重病,达尔文将她带去接受他所信赖的水疗法,水疗法没有成功,安妮死去。达尔文陷入巨大悲痛与自我罪疚中。因为他和他的妻子是近亲结合,达尔文认为这造成了安妮的先天缺陷。电影中点出达尔文和他妻子结婚目的是为了养育优越后代(?),但这桩实验因为安妮的死而破产了。达尔文进一步把罪责归结到自己强行带安妮去接受水疗法,并且隔绝了妻子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机会深刻负罪感痛苦使他陷入了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在幻觉中死去的安妮仍不时出现在他的身边,与他交谈。宗教信仰的丧失亦使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亡中获得安慰。精神上的不正常导致了身体也出现衰败,他不能持续写作《物种起源》。与此同时,约瑟夫胡克和赫胥黎又激烈地敦促他尽快完成《物种起源》,以彻底坚决地击败有神论者,摧毁宗教,杀死上帝。在家庭内部,曾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由于安妮的死转向了宗教,她对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则抱着抵制与谴责态度曾经好友的牧师也与达尔文决裂。

  电影中还穿插了两段达尔文讲述的故事,一段是英国人企图通过对荒岛原住民小孩文明化,来彰显基督荣耀以使得这些未开化状态下的原住民归向基督信仰,但这项实验可笑地破产了;第二段故事则是一只猩猩命运,她从丛林来到伦敦动物园,最后得了肺病死亡,死亡前向喂养她的饲养员做了一个人类的安慰手势,抚摸了他的脸。前一个故事显得荒谬,后一个故事在达尔文的叙述中却充满了关怀悲伤。这第二个故事也是安妮最喜欢听的一个。

  如同《美丽心灵》里走出疯狂的约翰纳什,达尔文最终也获得了自我斗争的胜利恢复意识上的清醒肉体上的健康,写完了《物种起源》这部影响巨大的进化论著作,在家庭内部,他也获得了妻子的谅解支持子女们的亲近回复到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来,电影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交代《物种起源》之后的命运,也没有对科学与宗教之争发表任何明确的观点。看似乎这又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全片中处处充斥着一种黑色的、压抑情绪,无从宣泄的痛苦,其实全片到结尾时也未能够解决达尔文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单单是安妮的死亡所带来的,还有他自身的怀疑,只不过被表现得很隐晦

  CREATION里已经竭力避免去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它把焦点集中在了达尔文个人的精神挣扎上,并且还表达语焉不详,非常混淆,这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脱离了大背景,如果观众看它会产生什么联想,那也全是观众自己联想出来的。关键(电影里提都没提)在于,达尔文理论后来被政治化了(也可以说宗教化了——达尔文主义者),它成为了反基督的尖锐武器(而且绝对不是单纯出于科学必须推翻宗教的目的)。达尔文一开始想必就意识到了这点。(在人类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达尔文主义的大流是灾难性的,适者生存的理论为强权创造了毫不羞耻口号道德上的障碍完全可以忽视了。)

  电影中对神创论的直接驳斥几乎没有(至少我没看到)。有趣的是达尔文的那两次激烈的反驳,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还有坐在凳子上对牧师说的那段话,把牧师给气跑了……神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竟然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这是不义的,世间存在一个不义的上帝,怎么能解释上帝是这样残酷的,不能解释,所以上帝不存在,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去解释,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这根本不是从实证角度,只是从逻辑角度嘛。

  另外,《美丽心灵》那片子我觉得人性的不是“意志终于获胜”,而是意志终于被迫必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也可以用dark triumph来形容。

  《造物弄人》影评(二):最终,还是信仰得胜

  影片的名字叫做”造物弄人”,所讲述的是100多年前达尔文撰写发表“物种起源”的故事.这个看似充满科学的名字下却是一部充满信仰色彩的电影.

  影片的海报有意思,达尔文先生伸出手指与猿猴的手指相触,表面上的意思当然是说达尔文创立了物种起源学说,揭示了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说明了人类为猿猴所进化而来.但更深层的含义却是宣传模仿<<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亚当的记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创造亚当>>,将这幅海报置于上帝的名义之下.同时也为影片定下了信仰的基调,暗示了信仰与科学的主次关系.

  因该说这部电影充满了信仰与科学的相互纠缠,这一点从影片的开头便有显现.达尔文为自己的大女儿安妮讲述皇族希望用信仰的力量同化蛮夷的故事,而现实中的安妮却呈现在照片成像的科学镜头中.安妮的夭折不仅对达尔文有着沉重打击,更对其具有信仰崩塌一般的效应.当安妮病危之际,达尔文在教堂面对主虔诚祷告:愿用余生虔诚地信仰,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女儿的平安.然而他没能如愿,从此他与自己虔诚的妻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就像是自己面对医生时所说:一个向宗教寻求慰藉,一个向科学寻找答案.达尔文从此陷入了最痛苦的煎熬之中.他爱着他的妻子艾玛,却同样渴望用科学的语言去解释这世界的一切.艾玛说”你在与上帝作对,所有人都明白失败的一定是你. 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达尔文同样害怕受到上帝的惩罚,害怕伤害心爱的妻子.所以他犹豫不决,痛苦煎熬,在现实与幻觉中游走,在信仰与科学间徘徊.在虚幻中他对安妮说,他害怕这世界的一切法则因为他一人而彻底改变,他害怕这世界从此没有爱,没有信任,没有责任,没有信仰,一切都无所谓.

  “宗教不能给你慰藉,那么你有任何信仰吗,达尔文先生?若没有,这世上所有的水都不能医治你。”这是影片中达尔文的医生将其堵在门口的一句追问.也揭开了影片最终所要宣告给观众的价值.那便是信仰高于一切,信仰涵盖科学.同样,影片的最后,艾玛将书稿包裹起来递给达尔文,说:”你有权利将它发表,愿上帝饶恕我们.”所以我想,达尔文先生的这部著作,同样是上帝带给人类的恩赐,一个充满了科学与理性的恩赐.可是这世界并不只有科学与理性,更需要信仰与感情,就像是当达尔文对妻子说”因为我们是近亲,也许当初我们就不应该在一起.”而艾玛的回答是,”如果有可能重来,我想说我还会嫁给你.”… 世界因为信与爱而温暖.

  片尾的字幕旁白这样写道: Charles Darwin’s “The Origin of Species” was sold out on its day of publication. Charles and Emma remained happily married until his death aged 73. He was buried with full Christian honours, in Westminister abbey. 看到这里,我更加确信是信仰得胜,更加确信信仰与科学从不相互为敌.达尔文的著作得到了世人肯定,因为他彰显了上帝的荣耀.

  《造物弄人》影评(三):神说要有光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所以说被达尔文放在嘴里含着的样子奇特的甲虫也是从上帝那双神秘而万能的大手里蹦下来的。但是达尔文又把这甲虫捡起来,用一本巨著告诸世人:世界并非神创。

  这部电影展示了在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问世前,其作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创作过程心路历程。这是一部将达尔文拉下神坛又将其去符号化的电影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在宗教神学包围中单打独斗的科学怪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爱家人,会哭泣的男人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中反映出来一些值得注意地方和我的感想

  一、达尔文的学术研究

  影片中多次出现达尔文院子里的木质鸽舍,这是达尔文请人在他伦敦郊外的达温宅造的,并有人专门看着这些鸽子,为达尔文不时提出来的要求对鸽子进行解剖等操作,或者有选择地让鸽子进行交配,观察其后代的变异,这是为了比较不同的鸽子在形态学上的差异,这对研究动物起源和动物分类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知道十九世纪的英国有过一股鸽子热,有时女王也派鸽子参加信鸽大赛。达尔文的鸽舍最鼎盛时有上百只鸽子,他还很自豪地写信给朋友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看“全英国最好的鸽子”。出版商给在收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后给他回信,提到《物种起源》的书稿难懂而又缺乏证据建议达尔文将其改成一本有关鸽子的通俗读物。 如果达尔文当时听从了编辑意见,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本《鸽子起源》了。不过也可见这些鸽子对达尔文的在学术研究和休闲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达尔文的女儿安妮最喜欢听爸爸讲珍妮的故事,珍妮是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达尔文观察它的表情,并发现这与自己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在襁褓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面部表情都有着惊人相似,我想这也是激发达尔文“人的起源是猩猩”的想法来由之一吧,在电影中,我看到珍妮穿着干净衣服在达尔文的怀抱里像是他的女儿,达尔文和它握手,玩耍,丝毫不像现在的研究者们隔着玻璃窗远观动物就能发表一些看法,我认为只有达尔文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电影中有一幕很和谐很美好片段就是达尔文全家去海滩玩,他带着几个孩子岩石,跟他们讲述沉淀在这里的沙粒是几百万年前这里发生强烈暴风雨迹象。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有举例说到“沿着由不很坚硬岩石所形成海岸走走,并且注意看看它的陵削过程是有好处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些记录无不展现着达尔文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迹象并习惯记录,这些记录不但使他的学术著述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他的重要资料。也可见达尔文在科学研究方面涉猎之广。

  二、达尔文对宗教和信仰的态度

  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气氛。哥伦布的航行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必须推翻有关创世、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来源和目的的整个框架,并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头脑思想变化教会也没有可能实行独裁统治,因此科学家们不会重蹈布鲁诺的惨剧。

  在多重因素影响作用下,我简单地把达尔文对宗教的态度按照人生经历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1、小时候的达尔文受传统思想教育,信奉圣经,还在剑桥大学修读神学成为牧师。

  2、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贝格尔号”科学考察旅行,此间,达尔文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生物地质资料,并都记录下来。这次考察对达尔文的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他开始怀疑物种不变论。这种怀疑态度在达尔文成家生子之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他在很多方面流露出他对宗教的怀疑与不合作态度。电影中亦所表达:家人在饭前祷告,感谢上帝时,达尔文只是尴尬地坐在桌子一端拿着刀叉等待祷告结束;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所有人都在唱着赞美诗,只有达尔文一个人闭着嘴巴。

  在爱女安妮生病(无确切记载,但据考证推测应该是肺结核,在当时属于无法医治的疾病)阶段,达尔文又对宗教展现了一些信仰,这主要表现在他向圣母祈祷,向上帝许诺,只要安妮能好起来便余生相信上帝。这一时段非常短暂,使我不得不怀疑此时的达尔文是否真的寄托了希望于上帝,还是受吓于水疗师告诉他的: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1851年,安妮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对达尔文的影响非常大。从此,他开始倾向怀疑主义。我们不能说达尔文从此没有了信仰,因为达尔文只是失去了宗教信仰,他还有别的精神寄托;也不能说达尔文就是一个无神论者,这一点他本人也是否认过的,但我觉得不可知论是对他的心思更为准确的描述。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达尔文的认识加深,也出现了很多对达尔文的信仰假设。比如说把进化论看做是一种基要主义的神学,或者是一种维护科学正统的工具,这些简化的符号化标题背后都有不同的推论和证据,我认为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玄学化,自然科学也无法避免这一趋势,但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带给我们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三、达尔文与家人

  达尔文的妻子艾玛是比他年长一岁的表姐,有过10个孩子,其中3个夭折。有很多人把三个孩子夭折的惨剧归结到达尔文与艾玛的近亲婚姻。电影中的达尔文也想艾玛说过:“也许我们不应该结婚,因为我们的血缘太近了”。大女儿安妮10岁时死于肺结核,可是主治细菌感染的青霉素在大半个世纪后才被发现投入使用,当时的流行药品中都是汞、砷等重金属。另外电影中提到的一个治病方法就是水疗。据我研究发现水疗的几个基本作用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降低疼痛感、消除水肿,这些对安妮的病症丝毫没有帮助作用。二女儿玛丽活了三个星期后死亡,当时的医学可以说是极度不发达,新生儿死亡可以说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小儿子查尔斯在两岁的时候死于猩红热,猩红热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他的好友赫胥黎也有一个孩子死于猩红热。并且,达尔文的其他孩子都非常有作为,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一个结论就把达尔文的婚姻称为败笔。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镜头就是达尔文将写好的《物种起源》书稿交给妻子艾玛处置,这位纯正的基督徒最后却让达尔文将书稿寄给出版社出版。那一句“愿上帝原谅我们”彻底让我感受到艾玛这个女人的伟大。这一句话不是对达尔文反对神创世界的讽刺,而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教会一直宣扬着的神创论的松动和艾玛对达尔文的支持。

  电影中反映最多的我想应该是达尔文与女儿安妮之间的感情。从片头开始就是达尔文不顾摄影师的责备给正在拍照的女儿讲故事;安妮因为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恐龙的存在被罚跪至膝盖青紫时达尔文怒气冲冲地要去找老师理论。然而安妮死后,达尔文对安妮的思念充满了他的世界:还有爬到安妮照片里的蝎子,在福尔马林水里呐喊着爸爸的安妮的声音,将培养瓶击碎逃出来的小蝙蝠们……安妮粉红色的连衣裙在雾霾的巷子尽头消失,达尔文却始终找不到她。幻听和幻觉充斥着达尔文的生活,他痛苦不堪,又开始进行水疗,但是收效甚微。

  最后改变了达尔文这种困境的还是妻子艾玛,他们大吵一架,矛盾冲突关于现实,关于安妮,关于忏悔。但是时间总回不到过去,艾玛选择:即使是明天,我还是会嫁给你。达尔文终于振作起来,他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开始不久就有两个年轻人跑来达尔文家催促他写书,这两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的虎克和赫胥黎。我觉得这两个演员很好的表现出了他们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期待,和真人有着神韵上的相通,这部电影在演员上还是很有严谨的精神的,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也令人佩服。毕竟是电影作品,其科学严谨性还有待考察,我试着找出一些电影中关于时间安排和科学理论上册纰漏,只有几条线索,但还没有足够时间继续考察下去,不在此赘述。

  电影在达尔文寄走书稿之后戛然而止,最终一幕是他带着女儿回家的背影,画面平静而安详,与那部书稿引起的革命相比照,展现达尔文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博学家的全面形象。

  我想,创世纪可以这么改:神说:要有人,世界开始了进化。

  《造物弄人》影评(四):是造物弄人 还是造化人?

  最近在看《传播学史》第一章是讲达尔文先生对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之前对物种起源也有些肤浅的了解,但是在看完达尔文先生的简介后便对此人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网上搜出了此片----《造物弄人》

  1、是不是思想的巨人都要经历与自己的搏斗?

  本月初又看了一遍《黑天鹅》对其中女主角与自己心灵斗争以及在斗争时产生的种种臆想印象深刻,本片也有类似的情节。达尔文总是幻想到他已经死去的女儿,从而回忆到当年他们在一起时与女儿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而他想象到的女儿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的化身。他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次的对话,他在挣扎要不要告诉世界:本没有god~ to be or not to be他在这边缘

  2、婚姻对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在书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样,达尔文探究了幸福婚姻给不受干扰地从事某种革命性理论研究带来的那种一成一变的安全感(米勒和范卢,1982)。 但是显然,婚姻带给这位思想家的并非安全感。在他的物种起源已经基本成型时他那信仰上帝的妻子却成为了阻碍他发表自己观点的最大阻力。或许中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像马克思先生的玛丽一样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才会带来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吧~影片中冷漠的妻子以及那些不解的眼神,让人徒生一种悲哀。我为达尔文先生过早的陷入一段婚姻而悲哀。

  3、伟人身后都有支撑着自己的朋友

  赖尔,那个戴着眼镜的帅叔叔,把"生病"达尔文从床上拖起,也将他从犹豫中托起。“是的 你是有无数的敌人,但是你要知道,你还有朋友!”如果没有那些更加勇敢的朋友作为达尔文的后盾,他的思想或许还要过上很久才能从之于众,当然影片中也提到了,华莱士先生用20页纸简单的叙述了物种起源的精髓,这也是促使达尔文重新站起来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因素。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有很多站在达尔文背后的人与他通信,与他交流,甚至争吵才有了那本厚厚的《物种起源》。志同道合,多么美丽而又遥远的词语。

  ok

  ·啰啰嗦嗦就是这些

  from:Eve

  《造物弄人》影评(五):这是一部关于普通丧女父亲如何自我挣扎与治愈的乡村伦理励志片,而已。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简介知道是讲达尔文的传记史,我简直忍不住想把这部电影归为惊悚片的分类。因为剧情设计实在是,太tm虚(扯)幻(蛋)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因为涉及大女儿去世的伤痛,所以剧中达尔文从始至终都在大女儿的阴影里无法自拔,沉浸在死亡的痛苦里,与大女儿的幻影对话。

  如此纯情绪描绘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剧情,于是这样一个已经明显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主人公彻底向我们展示了神叨叨的形象特质。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这是达尔文的传记片,不如说只是一个普通丧女父亲如何自我挣扎与治愈的乡村伦理励志片,而已。

  电影的另一条线涉及《物种起源》对于人类信仰的影响,抑或说是剧烈的冲突。当我们的内心无从依靠,最令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未知。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只是信仰其实并不必须要和宗教相关,我们可以信仰正义,信仰善良,信仰爱,甚至信仰自己。

  那么,你信仰什么?

  《造物弄人》影评(六):假如全世界都不在相信爱和恩典!

  明贤法师说:在我们的心里空间除了有理性和感性这两大板块之外,还应该有一种神圣性的板块。有太多的时候,人们需要一种强有力而权威的声音来赋予内心以力量。 科学和宗教,像是山峰的两面,以不同的方式解释着世界,但是殊途同归,总有一天二者会碰面,共同到达山峰的顶端,共通有无,共同来解释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科学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也需要宗教,来呵护柔软脆弱的心灵,毕竟我们总归要面对温热的生命。 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思想著作,这其中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使每一个开始读书的中国小孩相信了我们是猿猴变来的,而在遥远的欧洲,有40%的人不知道达尔文先生的这一学说。这一理论在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在我们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时,又将我们的精神、心灵、爱和恩典置于何地呢?达尔文本人也曾陷入这样的纠葛之中。 安妮:什么使你如此害怕?它只是个理论。 达尔文:不,他们说的对,它会改变一切的。或许整个世界都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一切。没有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了,没有爱,没有信任,没有信仰,没有诚实,只剩下兽性。除了这些,它还会伤了你母亲的心。 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自酝酿之日起,就在进行着一场斗争,与精神信仰和上帝的斗争,也是与他自己的斗争。 达尔文先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四处求医,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找出病因来,尝试了很多疗法也没有好转,病魔伴随着他的思想一直折磨着他,加上九岁的女儿安妮早夭,使他经常在实验室里臆想出安妮,和她对话。达尔文先生内疚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安妮,是上帝的惩罚,因此也曾谦卑的臣服于上帝面前,希望上帝能解救安妮,但上帝仍然带走了安妮。这也许让本就不相信上帝在七日内创造了万物的达尔文,在心里更加排斥全知全能的上帝。饱受折磨后,在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斗争后,终于还是交出了《物种起源》的手稿。 进化论的出现,让上帝处于尴尬的位置,人们再不能相信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人类。但对于那些爱和恩典,信任和诚实,又无法抹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一方面在追溯着人的由来,一方面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我想达尔文先生提出进化论并不是为了要和上帝抗争,进化论用科学的方式演绎出了人类的进化历程,这可能也更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但当人们饱受苦难折磨之时,进化论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慰藉。尽管上帝不再是主宰人类一切的造物之主,但至少还统领者人们内心里的一片小小空间,在无助痛苦的时候能得到力量。 尽管我们是猿猴进化而来,但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这已经足以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只有兽性的动物。我们每个人承担这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有分工合作,也有信任、爱和诚实。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人类终于还是迎来了我们的文明,我们有我们的科学、艺术,甚至宗教和信仰,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这些光明的东西来压制残暴邪恶的一面,以此来找回我们身为人类的尊严!

  《造物弄人》影评(七):一个伟人的另一个视角

  看的第一部传记类的电影,一开始有些看不懂,觉得略显枯燥,到了中间觉得还挺好看的!为达尔文对女儿的爱和对生物研究的坚持而感动,感觉这部电影更侧重于达尔文的情感,比较少描绘他的成功和事业。

  感觉他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家人吧,和他对科学的坚信。我想在那个时代的伟人,能冲破宗教信仰去相信科学,验证科学,并且写出举世闻名的著作,一定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世人的不理解,宗教界的打压,家人的劝阻。可达尔文拒绝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坚定了自己《物种起源》的理念,才让这一理论流传后世并千古留名。

  获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点代价的。

  很好看的一部传记电影。

  《造物弄人》影评(八):他过目不忘,才华横溢。同样,他饱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终于撸完。叹一口老气。 110多分钟的电影,***100多分钟都是煎熬。 巨机巴沉重。最痛苦的心情是无能为力。 情感细如秋毫又重如泰山。每一帧画面都优雅而悲伤。 完美诠释Darwin地痛苦与执着。 是的。他过目不忘,才华横溢。 同样,他饱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全世界都与他为敌,连其枕边人也。 他与世界作对,为的却不是自己,是人类。 是的,最能令灵魂颤抖震撼的, 是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无论善与恶。

  《造物弄人》影评(九):一部关于勇气和爱的电影

  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死的难以释怀,以及他和妻子(也是他的表姐)因安妮的去世造成的心结,连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不存在上帝和天堂的暗示造成的他和妻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伴随着达尔文发表伟大之书《物种起源》的最后几年。而《物种起源》的最终出版正是伴随着达尔文的“安妮情节”的完成和他与妻子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的缓和的。

  C的这部电影以达尔文和妻子之间的冲突为主线,描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回忆和爱,描述了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和妻子的压力,达尔文在这些冲突下,尤其是在家庭的冲突下,出现幻觉,跟随这些幻觉和回忆,我们得以回顾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的个人经历来源,电影回顾了贝格尔号将两名火地岛土著少年从英国社会送回野蛮社会的经历,达尔文在动物园见到来到英国的第一只大猩猩Jenny并意识到它所具有的心智和情感的故事,看到安妮在的时候,达尔文一家的快乐生活,看到至少在达尔文的回忆中安妮是如何与他心意相通的,在某种程度上,他回忆和幻象中的安妮对他坚持完成和发表《物种起源》起了帮助作用。也看到,最终,在他决定完成和发表《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的来信又给他带来沉重一击。

  接着,我们看到达尔文的心结是如何以一种类似于精神分析的疗法最终得以完结的。他的心理压力是他病倒了,胡克建议他重返Malvern接收水疗,安妮就是最后去这个地方接收水疗未能痊愈而死亡的,这种前往重返多年前造成困扰他的心结的故地重游,是达尔文得以恢复的关键。水疗师与他的谈话是富于心理治疗的味道的,他使达尔文重新回忆和谈起安妮的死带来的他和妻子之间的冲突,最后在安妮的幻象中,达尔文返回安妮病重和死亡的那间房子,在那里他回忆起安妮的最后时刻,并大哭了一场,哭泣带来的宣泄使安妮情节得以完成。当他返回家中后,他与妻子重新启动了多年来没有过的对话,开诚布公的谈论孩子的死亡和因这件事造成的夫妻之间的隔膜,化解了他们之间的冲突,随即,他和孩子们因为他对安妮的偏爱造成的紧张关系也得以化解。

  影片中,安妮与达尔文之妻爱玛的确长得很像,的却表现的非常聪敏,对达尔文一家乡间生活的刻画也非常真实。这部影片让人看到勇气,更看到爱。正是达尔文的勇气使他克服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和他自己的精神状况。

  《造物弄人》影评(十):翻译成传很不贴切

  去看这个电影其实很偶然。我总是觉得这样的传记型电影可能会很无聊。但是看过了之后觉得完全是错误的判断。

  首先这不能算个传记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这样重要的人物,但是电影里他是个平凡的丈夫,父亲,经历着种种不幸,经历着种种误解,经历着精神的折磨,和自己的角力。

  我说这部电影是只有在英国能够看到的,那种淡淡的调调,徐徐地叙述,隐忍的情感,波澜不惊的故事。

  我很喜欢影片里演员那种舞台表演的张力,还有很多用画面的晃动叙述的慌乱的情绪。还有精心设计的镜头,光线,细节,都非常让人回味。

  影片里父女的感情的叙述非常夺目。那种爱到贪婪的唯一,那种非他无人的排异,那种知己的惺惺相犀。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我最喜欢的情节是讲述土著孩子的故事,动物园里的小猩猩的故事,还有治疗疾病的那些情景。

  总之吧,是部给人惊喜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