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明王朝1449》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明王朝1449》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0 03: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明王朝1449》经典观后感10篇

  《大明王朝1449》是一部由黄克敏 / 赵锐勇执导,严屹宽 / 张山 / 归亚蕾主演的一部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一):于谦,若你知你的墓地在1966年被毁.........

  少有关注,关注的人里又大多是非议,源于对这段历史和那些忠臣义士的忽视吧,远不及清朝戏来的热闹来的熟悉......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代宗。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请求议和,同意归还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广东有黄肃养分别叛乱,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作乱,都被于谦平定。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馀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明成化二年(1466),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在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于谦祠又经保护整修,恢复了于谦祠牌坊和甬道,现已成为湖西重要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后毁于1966年,今于谦墓为1982年重建。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看看这句话吧,天下百姓当真值得清官的一片爱民之心吗?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二):酱紫的小概率事件成功发生

  原来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看到过这一段情节,觉得就很离奇,我中华历史上发生这样的“惊变”真的是小概率事件,不过发生过了。

  我觉得这个“惊变”,首先是“土木堡之变”,我中华皇帝为北方少数民族所掳去;其二,就是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后,在漠北能左右穿插周旋,最后还被迎回,并且7年后离奇复辟。一个这样的皇帝,居然能成功复辟,真的是不可思议,不过确实成功了。

  朱祁镇,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皇帝这个职位也不是一般人放上去都能做好的,朱祁镇还是比较成功的,善于笼络对自己有利的人,来获取拥戴。朱祁钰,从开始皇位敬而远之感觉受用,一直到无法容忍别人的染指。朱祁钰,开始对太上皇还是一方面礼遇,一方面防范;后来才狠心的将其囚禁于南宫,并寻机废掉原来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另外还励精图治,变法图强;恰恰就是如此,得罪了石亨等人,太上皇也不失时机的拉拢。随着石亨等人的利益受到不断的削减和威胁,自然是他们生出了拥立太上皇复辟的想法,并计划实施

  于谦,一心为大明,拥立了朱祁钰,又迎回了太上皇,又得罪了石亨等人,也促使了太上皇复辟,并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这样的一个太上皇,能伺机复辟成功,是个成功的皇帝。

  朱祁钰只能成为“代宗”,算是一个过度时期

  成王败寇。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三):景泰陵祭文稿

  維乾元二千一十二年。歲在壬辰,時京師春風和暖,雨氣漸紛,是乃遊益定心之節也。故而國人洪亮共吾友蘇君XX,謹行以趨,來謁吾大明先皇代宗皇帝陛下之陵寢。帝德皇皇,吾人未有先行焚香祈告於陛下,是乃吾過也,若攪擾陛下萬年之清淨,吾且自省而乞諒之。帝其身故,附列天子之班,愈今五百又五十五年矣。五乃中位之數,其意乃中道不悖,身正德張之意也。前塵所牽,時人所議,歷此神木半季之秋,皆當如日夕之秋蟬,死而後矣,中道之名當附於帝也,帝且安息兮。帝若有靈,環顧神州,定當驚駭異變之劇。君不見胡酋據我中華,二百年終去也。倭王揮師,不過國破為虜之祚。國共黨爭,天下幾為魚肉,民生艱困,躍進反斷其後,間其湘君淩國,士農工商,互攻相訐,十年天下流火,國士名裂身剮,千載微言大義,付之一炬。噫吁戲,吾國何堪,是以天降桀紂不絕。吾民何苦,苛政暴行,以黎庶為質,惡鬥黨政,民生為之不顧。幸甚微毫,有鄧公啟改革之舉。孰料中途而廢,紫禁城前喋血,太學翰林噤若寒蟬 ,天下流言竄動,大意微而犬儒橫,是也如今,雖幾溫飽,然民生懸一線,肉食者動念起興,倏忽異變,不堪期也。帝於危急存亡之秋御極,支身抗暴,不屈胡酋,終保國祚,德庇後世至於今日。不料奸臣顧後,肉食者墮而忘義,起兵反顧,擁廢帝而奪天下,帝兄雖德,難御群奸,雖掌天下,掣肘於人。此乃內亂兮禍甚於外敵之故也,泰西有諺,城堡何固亦可內潰而破,古人亦雲,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此乃萬世不移之道也。吾今祈祝於陛下,是乃憤陛下之義舉,撫歷史之興歎,寓今日之諸公,籲億兆之國人也 。肉食者鄙,不足以謀之。社稷雖如一人擔之,實天下人所共牽共累。陛下泉下有知,定當護佑吾輩,著力有節而行平天下之事可就也。酹酒於斯,俯惟神鑒。

  尚饗!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四):《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惊变录》:精彩不如历史本身,经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

  ★德辛成己[述记]

  【电视剧集《大明王朝惊变录》(2004,40)观赏随记】

  1.该剧集为历史正剧,又名《大明王朝1449》,演绎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也就是从明英宗正统末年到明景帝景泰朝再到明英宗天顺初年)的明代宫廷政治历史。其中从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亲生儿子朱见济夭折用了四分之三强的篇幅,比较详尽,七分历史,三分演义,堪称经典精彩。而从景泰四年到夺门之变(1457)则仅仅用了四分之一弱的篇幅,非常简略,几乎只有夺门之变一场大戏,而且其间故事情节紧密衔接完全缺乏过渡铺垫,在时间上让人觉得朱见济夭折后没多久明景帝即一病不起,然后就发生了旨在拥戴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这场闹剧,就与历史事实严重不合了。

  2.纵观从正统到景泰再到天顺尤其是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的明代宫廷政治,可以说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加之造成大明王朝衰亡包括阉党、奸党、特务、吏治在内的诸多症结即肇始于这个阶段,故其历史很适合拍成历史正剧。由于有前四分之三强非常纪实和尊重历史的演绎,该剧集总体上堪称拍得不错,只是后四分之一弱有点潦草,显得敷衍了事,使得全剧的经典性大打折扣。所以,公论是该剧集经典性和精彩感远不如《大明王朝1566》(2007,46)。

  3.剧中由胡可扮演的女一号主角女贞很明显是一个附着在历史事实之外的虚构人物(所以始终没能成为于谦的继室),而由傅艺伟扮演的于谦夫人董氏实际上在土木堡之变前四年(即1445年)就病逝了(剧中虚构她病逝于北京保卫战取胜之后)。由蒋林静扮演的钱皇后倒是实有其人,而她与明英宗朱祁镇伉俪情深、不离不弃也实有其事。

  4.人心是会变的,尤其是在地位身份发生改变之后。

  5.剧中演绎的明景帝朱祁钰与于谦的君臣关系可谓君臣相知典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秦孝公与商鞅。而关于于谦在推行富民强国新法后遭遇阻力压力则有意比附王安石变法,让人觉得于谦之所以没像王安石那样功亏一篑只是因为他运气好。

  6.剧中的于谦给人以迂直可悲偏执可恨强烈感觉,不但凡事皆出于公心而公事公办,遇事不善也不愿变通,不重视团结可争取和依靠之同僚,甚至也不得志同道合者和鼎力扶持者之心,毫无为皇帝个人尽忠办事之心,一味树敌,身陷孤家寡人境地仍不改其衷、不易其行,忍看至爱亲朋有难而不施援手、不尽情义,坐视小人奸臣抱团而无所作为无可奈何,此等“顶天立地”之人何以成就大业?而其“石灰”式的“清白”又有几个人能受得了(《石灰吟》一诗相传为于谦青少年时代诗作,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凿一作击,浑一作全)?毫无疑问,有臣有官如于谦,固君民之大幸,而有夫有父如于谦,实妻子之大不幸

  7.剧中演绎了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三个小人奸臣是如何结成同党、沆瀣一气的(包括同谋毒杀明景帝亲生儿子朱见济),貌似合情合理,但早在景泰四年(1453年)朱见济夭折之前却与史实严重相悖(历史上的夺门之变并不是一场蓄谋多年的宫廷政变,三个小人奸臣结成同党乃是在明景帝病重之际,也就是夺门之变发生前不久,具有很强的权宜性,所以在明英宗复辟后不久的天顺元年即1457年,徐有贞即开始疏远石亨和曹吉祥,以致招致石、曹忌恨并陷害)。

  8.自作聪明的臣子是会让心如明镜主子厌恶的。

  9.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10.剧中第27集于谦在得知石彪私铸铜钱案的幕后主使为石亨后突然大发慈悲,因顾念结义之情而生出妇人之仁,要给石亨一个改新机会,又异想天开地指望石亨在忏悔罪恶后甘愿伏法,似有违于谦一贯铁面无私为人,亦不合历史事实(其间石彪私铸铜钱案、于谦与石亨义结金兰事均出于虚构,历史上并无其事。当然,作为石亨的侄子,石彪是真有其人的,只是石彪以“谋逆”之罪被诛杀已是天顺四年即1460年的事情)。

  11.剧中明景帝大施其帝王用人术,权宜性地封赏石亨和使用徐有贞,以致养虎为患,埋下夺门之变祸根的情节设计很显然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与史实不合。而于谦在“废立太子”劝进表上签名,令孙太后失望坚决不作解释,致使孙太后和明英宗对其行为产生误解,从而招来夺门之变后的杀身之祸,这一情节设计也是出于编剧的附会。

  12.剧中在演绎于谦的职权时采信了于谦在明景帝朝“权倾朝野”的误会。经查考,于谦以兵部尚书加少保职衔“统领朝政”当只限于景泰前期,在景泰三年(1452年)“废立太子”以后就不是事实了。

  13.剧中第36集于谦与孙太后密谋除石亨、徐有贞,石亨抢在动手前找孙太后,孙太后为让明英宗复位而赦免石亨、徐有贞,恰逢河南瘟疫致死万余人,钦差大臣“彭大人”意外感染瘟疫死在任上,于谦就此放下关乎朝廷安危秘密“除奸”事而辞别孙太后、赶赴河南抗疫救灾。这一情节设计实难令人信服事实上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是身在京城的,甚至对三个小人奸臣的阴谋也有所察觉,只是无所作为)。

  14.剧中花了大量篇幅演绎于谦之死,尤其是解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虽然未免用力过猛、表意过繁,略嫌矫情浮夸(如虚构明英宗前往刑场看望于谦,对于谦说“朕杀你是成全你”),但大体上均与历史记载吻合,这就是明英宗本无意杀于谦,因为他认为于谦“实有功”于大明社稷,只因为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此举(即“夺门”)为无名”,他才不得已为固皇位而杀于谦(因为“夺门”一旦师出无名,“天顺”就会“不明不白”)。

  15.剧中演绎明景帝死于曹吉祥之手,时间为夺门之变成功之际、明英宗再次举行登基大典之前,这一情节也与史实严重不合。史载明景帝驾崩于明英宗复位一个月后,晚于于谦、王直(剧中为王文)被杀近一个月,传为明英宗使太监蒋安以布帛缢死。

  16.剧中大结局(第40集)片尾朗诵字幕有“清官难清浊世,救时终难救世”之感叹,说来这也是该剧集的主题思想和对于谦的盖棺之论。

  【电视剧集《大明王朝惊变录》(2004,40)经典台词八条】

  1.吏治乃社稷之根本。(第15集)

  2.这[一个人]前后判若两人,总不是一件好事啊!(第21集)

  3.凡事不能只认一个“理”字,更何况这世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个“理”字说得清楚的。(第21集)

  4.有法不依,有理不循,国将不国。(第24集)

  5.一个人[只要]有了私心,[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第27集)

  6.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第28集石亨引汉刘向《说苑·谈丛》语,全文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7.有些事情我们自己是没办法的,大概是命中注定吧,该干什么的[人]还得干什么。(第31集)

  8.没有皇权,哪来的江山社稷?(第40集明英宗朱祁镇语)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五):日月为明

  因为个人比较喜爱历史,加之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看到徐阶斗倒严嵩,用的政治权谋,生死相争。虽无刀枪剑影,然而其中凛冽杀意几百年后的今天看后,也是扑面而来。

  看完这段不过瘾,又找明史来看,看完还不过瘾,开始搜索有没有这徐阶的电视剧。真找到一部,遂安心慢看。

  中国自秦以来,到了明朝,算是中国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时刻。唐朝内忧,宋代外患。明朝虽说也有弊端,然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他们确实做到了。

  明电视剧生不逢时,在二零一零年之后,广大的青年同胞们才开始关注电视剧。如心术、甄嬛传等,包括现在沸沸扬扬的好男人和余罪。然而,在电视剧终于发展的今日,却涌现出了一批辫子戏。就我来说,宫斗之间,没有任何宫斗比得上朱见深时期。

  来谈这部剧,总的来说,除了刻意抬捧海瑞,对历史稍有艺术曲改以外,还是非常不错的。大部分史实还是符合的。徐阶的虚与委蛇,张居正也没有和李太后(即片中闫妮饰演的李妃)有什么冬瓜豆腐。然而就史实来讲,还是有部分虚假,例如:高拱和张居正对严党的态度,高拱左右逢源,张居正虽说在徐阶面前喊打喊杀但是还是非常注重隐藏自己的。照着片中所说和严世藩对着怼,早革职流放了。

  不过导演对人性的把握及其到位,这也是本片的亮点,本片作为优秀电视剧的一大无所能撼动的地方。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六):贯穿始终的“民为重”

  这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但可能是剧本不好,还或者其它原因,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开篇于谦平叛,引出桃源王说的“民为重”的话题,到英宗听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最后被也先生擒。从此,于谦就像独木撑天一样为大明王朝解危渡难。其实,我是觉得很奇怪的,难道堂堂一个国家只有于谦一个人能干?还有就是郕王,真那么胆小如鼠?个人觉得,导演肯定没有仔细研读这一块历史。中间断断续续看了好几次才把这部剧看完。

  其中太后倒是挺深明大义的,关于景泰帝,觉得对于他的帝王心思拍的不错,但对于治国理政,仿佛除了听于谦的就没有别的了。

  至于英宗皇帝土木堡一战,伤亡情况应该是一半,但拍出来就像全军覆没一样。要知道,秦将白起一战灭亡赵国40万的历史是不多见的,更何况是50万没有投降的大明军队。而且还是在大明境内。感觉有点玩笑。

  大明反击瓦剌,北京九门出兵,这个场景拍的还是不错的,画面以及整体效果都挺好。中篇讲于谦改革,重振大明。其中很多施政方针触及权贵利益,这也为下文于谦生死抉择中很多大臣写的杀字埋下伏笔。从土地纳税,边境制度,纳税。以及于谦一贫如洗生活境态。民为重三个字渗透到这个明朝官员的生命之中。

  结局处,在政变的关键时刻,面对瘟疫灾害与关乎个人生死的宫廷斗争,他选择了百姓。面对成千上万的瘟疫百姓,他用真诚,与民同生死再次印证了自己的信仰“民为重”。

  其实,无论“救时宰相”还是“于青天”他都当之无愧,他是用行动与信仰活着的人。虽与岳飞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其实无论古今,一个优秀的官员虽不能成为百姓或者社会追求或者寄托希望。但再完美的社会或政治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故优秀的施政人员并不比良好的制度重要性低。毕竟,民为重!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七):没看也要说两句

  乘个地铁。旁边有人看剧集。并不知道看的什么剧。一个镜头有归亚蕾魏宗万两个人。百度这两个名字。出现大明王朝惊变录1449这个信息。知道了是这个剧。没看过还是写个影评。这个影评其实不是影评。是一点点历史感想。因为想起于谦之死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C!!!有关明英宗朱祁镇的影视剧,先骂他一个狗血淋头。中国历史为什么这么烂,就是因为天天出这些烂人,整天瞎急吧搞,搞得亡国灭种。于谦活活的文武双全安邦定国的民族脊梁历史伟人,就这么被这些烂人给弄死了,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千古罪名。

  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世间的繁华如此脆弱,我们的文明为什么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多少次,我们的族群就要消失在历史之中。是谁,力挽狂澜,扭转了族群命运。一年又一年,我们有了多少进步。一年又一年,我们又出了多少烂人。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元代时候,华夏地域全境沦陷,成为外来者的殖民地。不合作的人们宁愿归隐山林躲避苛政,把我们不屈的精神传承下去。世人隐忍的反抗力量不断地积蓄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朱元璋起于微末,处心积虑地想着一姓长久。他后来删孟子,(哎,怎么一说就要说很多的样子,这才开个头,待续)

  《大明王朝1449》观后感(八):《大明王朝惊变录》观看日记(只有最后几集)

  原来想着看一集记一集,可是看着看着就忘了。

  三十二集

  朱祈钰疯了,因为他的儿子被太上皇派人杀了。

  这个在做成王时显得唯唯诺诺胆小如鼠的男人,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的凶残,那么的富有心计。

  原来那些都是装出来的。

  挺喜欢高虎的,喜欢他是从他演虚竹开始的,,,,,

  于谦依旧是那个个性,典型的书呆子式的忠臣。他眼里没有人情世故,没有家,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有社稷朝廷。

  这样的人挺适合咱们学校的,可以满足我们校长的要求。

  石哼变化很大,成为一个贪婪的人。

  不喜欢徐有贞,小气,贪婪。。。。。

  总之不喜欢。

  于谦身上的那种浩然正气,真的喜欢,真男人。

  宫中孕育着一场战争,,,,,,

  屠杀要开始了,谁会胜利呢?

  居然要自己缝制龙袍,这是要干嘛?

  宫中现在风潮涌动,朱祈钰成了孤家寡人。自食其果。在石哼的那件事情上给自己挖了一个太大的坑。这就是信小人的后果。朱祈钰那里知道,他的身边早已危机四伏了。

  太上皇深沉,不再是当年土木之变的那个傻皇帝了。人都是要经历磨难才会成长的,皇帝也不例外。

  最怕的就是小人啊,歪曲是非,真是防不胜防。徐有贞

  朱祈钰最后死亡,与他自己生性多疑的性格和狭窄的心胸不无关系,也与他信人不当有关。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朱祈钰的身体是不行了,看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太对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一场宫内的血拼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三十三集

  于谦被太后卖了。

  和太后的合作,真是于谦的败笔,他以为,太后也是以社稷为重的,可是没想到太后是个女人,她也有私心。

  所以当太后知道武清侯和徐有贞是太上皇的人后,原来制定的计划马上成为废纸。

  于谦去救人,武清侯却在宫里干大事,,,,于谦分身无术啊!

  一场厮杀就要开始了,,,

  太上皇已经复位了,可怜的朱祈钰还在睡觉,唉,,。,

  朝廷啊,封建社会,一个家族就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的弊端吧!

  于谦还被埋在鼓里。

  真是干事的没有什么好处,搞阴谋的却总是获得功勋。

  为大明朝廷奔波了一辈子的于谦,就这样被押出去了。而搞阴谋诡计的石哼等人,却成为了忠国公。

  真是可笑。

  于谦的下场很惨,这个为了大明朝廷奋斗了一辈子的人,为朱家的江山社稷着想的人,最后却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于谦之错?皇家之错?亦或是圣贤书之错?

  悲夫!

  于谦的死还是活,老百姓的态度可见一斑。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即使杀了于谦的身体,可是人的心,却是有历史来评判的。

  太上皇失而复得皇位,有一种报复的感觉,更狠!

  最后一集

  于谦被判死罪,其儿子于勉塞外戍边,永世不得回京。

  这就是政治,尽管连皇上自己心里也清楚,于谦无罪。

  可是还是得杀。

  终于看完了,明英宗为了自己的江山,将于谦杀了。

  看完之后,一种无奈的感觉,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个人都是无法改变的,它就像一轮滚滚热流,将争议的或者邪恶的、肮脏的或者干净的,全部都化为灰烬。

  逝者已逝,来者依然。

  每个生命最后都只不过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尘埃,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几十年或者一个人的is恒又算什么呢?太微不足道了!

  挺喜欢明朝历史的,总觉着有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