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与城市》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时间与城市》影评10篇

2018-07-21 02: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与城市》影评10篇

  《时间城市》是一部由特伦斯·戴维斯执导,纪录片 / 传记 / 历史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与城市》影评(一):我回忆和你无关

  清明空气夜幕捣得很蔫很糊。被电影海报所诱导而观看Terence Davies的“纪录片”《Of Time and the City》。本想触到一个平易近人的liverpool,却结结实实换了个感官上的营养不良

  整部电影就是一遍遍的回溯在我眼中相当疏离的往事幼时教堂码头球赛电台,还有披头士热……旧相片般一帧帧在你面前划过。那些在导演心目刻骨铭心的往事在旁人看来如同窗玻璃上的水渍,破布一抹就掉。这都不是什么文化隔阂问题了,这些残碎的影像给你的信号就是:我不想和你对话

  这是纪录片吗?即使是亨特·汤普森这种忽视媒体定义的人也会摇头吧。“We love the place we hate,then hate the place we love.”我承认诸如此类台词真的小小地感动了一下我,但从开始结束的喃喃自语让整部片子成了一部DV带,个人化,主观化,小众性,还有不可原谅粗糙(想像一下迪伦·托马斯的诗意风格糅上交响乐会是怎样恐怖效果)。谁没有过去,谁没有乡愁。贩卖自己感动,哪怕这感动真的兑入了太多的情绪,也换不来观者有效需求

  不过退一步说,我也真够脑残的。也许Terence老人家压根就没打算用这种影像来取悦大众:我自己感动着呢,你们管不着!你可以对一个人的自恋指指点点,但你终归没法制止他/她对自己回忆的孤芳自赏脑子,终归还是人家的。

  《时间与城市》影评(二):恍若隔世

  这是一部写给城市,写给光阴,写给自己的情书,没有具象化的命题,没有旁观者论述,亦没有清晰逻辑影片中所穿插的大量影像资料真实详尽,却并非按照理性线索铺开。在耳边始终环绕的是细腻大胆的配乐,琐碎感性旁白,一个老人喋喋不休的追溯着那些属于自己的岁月和愁思,整座城池深沉情感似乎就在一个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时而迷茫,时而坚定,时而怅然……有Terence Davies作为一位同性恋者对于信仰根源挣扎探索,有对城市工业发展变迁的沉思,有那些已经面目全非记忆,还有,对于光阴的执着追寻失落

  Terence Davies的倾诉可能会有些过于私人化,听来就仿佛是我还依恋着老人的时候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那些属于他们的记忆,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那么令人高兴认同,甚至难以引起共鸣,就好像我从前在听故事的时候时常会变得不耐烦和敷衍,久而久之,老人们也开始逐渐沉默起来。说来也有趣,似乎正是这种主观和情绪化的语言,令这部影像显得如此真实与亲切。在影片中,镜头时常对准的是那些散落在光阴四处的普通面孔,他们的生命与情感、美丽哀愁正是这样一座城池的历史,而Terence Davies对家乡深沉的眷恋,便是其中弥足珍贵的一笔。

  只是看完后又开始想起一个曾经偶尔令我迷茫的问题:我在想,等到我老了之后,心底悲伤和眷恋,又是否会有人愿意倾听?到那个时候,再来回望自己所经历的悠悠岁月,只怕也会是那种“恍若隔世”般的陌生和失落吧。

  http://www.pub8.net/review/of_time_city

  《时间与城市》影评(三):彼时彼城歌不尽——城市纪录片叙事

  在期中时,我观看了英国导演特伦斯•戴维斯的纪录片《时间与城市》,我便开始思索一个问题。纪录片与城市,都可以说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才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的,那么二者的关系如何?纪录片,她的视角,总离不开对人生活记录和对人的生存现状探讨。城市作为人聚集之地,自然是纪录片的好题材。因此,我参考了几部有名的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探讨了主创对于镜头内容叙述角度的选取。

  一、城市与纪录片的关系

  一切真实地纪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影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的英语为documentary,即文献、凭证之意,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国际纪录片大事尤里斯·伊文思不只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物纪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而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文明标志。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对城市的记录,其实就是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

  现代城市与纪录片,它们都是工业革命产物,城市与纪录片的关系,很像是一对“兄弟”。城市是“哥哥”,在电影“弟弟诞生之时,“哥哥”正处在青春期,“弟弟”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哥哥”,之后,它成了“哥哥”的“跟屁虫”,总是注视着哥哥,亲眼历经“哥哥”不断地成长、最终“成人”……

  一位获得“艾美奖”纪录片拍摄者曾说过:“我拍摄的纪录片主要是自然历史题材的,而且我拍摄的题材常常都是在人迹罕至边缘地区比如说南极、北极、西藏。” 其实这位拍摄者也恰巧说出了观众的一些看法,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纪录片选择的故事都是非神秘、非常吸引人的或是讲述一些探险故事,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对“城市纪录片”的印象相当的模糊

  但其实城市是纪录片重要素材之一,也是纪录片最忠诚听众。纵观纪录片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来不曾停止将镜头对准城市,这个有人、有物,有真情,有故事的地方。纪录片主创叙事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客观记录城市影像

  纪录片的灵魂是它的纪实性。主张记录现实的纪录片,能够忠实展示城市的在那一刻的情况。人著作历史,即使是声称不偏不倚可人何尝能拥有完全全的理性,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描述,都难免会因自身的好恶而有所偏差。而没有好恶、没有情感的“电影眼睛”,克服了人类感性的缺陷,它的传达,少了很多人为因素,因此在记录历史时更具客观性。这类记录城市影像的纪录片,就像是城市的一面镜子”,只将投射在镜中的影响反射出来,至于“照镜子”的人,看着镜子会有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情绪,那就是个人的缘故,与镜子无关。在这类纪录片中,“城市交响乐”是最具特点,最有魅力的。

  提到“城市交响乐”,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部《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这部“城市交响乐”的经典作品,其中没有演员、没有情节,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柏林这座城市,胶片不带有任何感情地呈现着柏林这座城市的影像。导演瓦尔特·鲁特曼,用电影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捕捉、记录20世纪20年代春末某一个工作日,德国首都柏林这座拥有200多万人口蒸蒸日上、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场景。奔驰的火车,飞快地掠过鳞次栉比房屋,驶入了城市。此时,清晨的城市刚刚苏醒,上班人群摩肩接踵行色匆匆。轰隆隆的机器声,飞快转动的车轮,这是繁荣的工业,也是城市人生计来源。下班后,这里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有温馨的小酒馆,有奢华大酒店,还有尽情享乐的人们⋯⋯通过摄影与蒙太奇手法,导演将它们转化成一幅幅抽象富有动感画面,以象征人们常说的“柏林生活节奏”,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始终流动着的工业化大都市的生活流。

  “城市交响乐“之中,客观记录是其灵魂的叙述视角。受到新客观派电影的影响,电影的任务被视作客观、详尽、真实地再现现实,影片就是相片,就是镜子,其主要特征是“拒绝提出问题,拒绝表明观点态度”。而“横断面”电影(querschnitt film),也为纪录片对城市的表现做出了范例,它们要去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人为描写中心,并且排除对于表现对象的好恶情感。拍摄时,常用活动的摄影机,连续记录下大量的实景影像,然后通过熟练的蒙太奇技巧,将其剪辑成流动的画面。这样的方式,可以说是忠实地记录下了一个城市活生生景象,对于城市的评价,对电影的观感,主创人员是想交由观众自己来评断。虽然也有评论,认为这些所谓的对于城市的客观记录,称不上真正的现实主义,不过是自然主义缺乏逻辑的表现,但毫无疑问,正是有这些影像的存在,一个城市彼时彼刻最本真的样貌被记录下来,这种刨除了个人情感与意识形态的态度弥足珍贵

  三、 镜头内容的选取表达立场

  尽管纪录片以客观、真实为追求,但只要有了人,绝对纯粹的理性是不存在的。一部纪录片,导演选景时、拍摄时、剪辑时,都会体现出自己的想法。

  在前文提到的纪录片《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中,导演鲁特曼追求的是“赤裸裸的现实”,但在选择影片素材时,未必没有搀杂进自己的思考。在他记录城市日常生活之外,还有意识展现了柏林这座大城市的若干阴暗面:街头斗殴事件、乞讨的老妇人、拉客的妓女,赋予影片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一些对比性的镜头:街头饥饿儿童与临街餐馆丰盛的酒宴、投河自尽的女子和桥上的目光冷漠好奇的围观人群⋯⋯对于大城市繁华后人情的冷漠,尽管导演自己没有出声,但画面“说出”的话,更具有震撼力。

  而在另一部“城市交响乐”纪录片《尼斯的景象》中,导演甚至采用了搬演的手法,一个男子正望着一名女士,这位女士前一秒还是穿着锦衣华服的贵妇人,下一秒同样的人就变成赤裸裸的了。这种对于城市的描述,表达了导演心中对充斥着金钱欲望浮华世界反感厌恶,它不一定完全客观,但将他人心中的事实转化成画面的事实,这种叙述角度依然是单纯的,也却是极有力的。正如我国电影学者李恒基说的那样:“《尼斯的景象》是部纪录片,它记录了尼斯这个旅游地的形形色色。它像是一个心地纯正孩子,从外部观察这个奇怪的世界。它把尼斯当作玻璃罩下的一个标本,这个标本在纯正的孩子的观察下,被离析出腐败组织和肌理;悠闲的旅游者于是泄露出空虚的灵魂,豪华外表掩盖不住社会内部已经开始的溃烂。影片的结论是这里的一切注定要灭亡。”

  纪录片是用来呈现给观众的,导演主创也是想通过其唤起观众的思考。因此,在拍摄纪录片时,许多人还有着深刻使命感,希望能用他的镜头、他的故事真实反映一些事情的时候,同时也要向面对的观众提供正确信息;希望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放映这些影片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变观众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而至于观众,因为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个人由于性格、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观众的观感也各个不同。但导演的责任已经尽到。

  四、个人角度的叙述

  除了追求客观记录城市景象的纪录片之外,也有很多的纪录片导演,通过镜头,在画面播出的同时,讲解自己的故事,想要向观众揭示一些他们原本了解的一段经历、一些故事。在这种导演个人化的叙述下,将自己对于城市的感情蕴涵于影片之中,引起观众的共鸣。

  2008年的英国纪录片《时间与城市》中,导演戴维斯利用20世纪50年代利物浦、默西塞德郡地区的旧影像资料,结合者新拍摄的片段创造出一个有着不同节奏与质感的黑白与彩色相结合的影像, 用珍贵影像回溯这个城市的历史,呈现出这城市曾经的模样,表达出自己对于故乡热爱怀念。在这种个人化的叙述之中,城市不再是我们习惯认为的公共空间了,它有了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也许这对于城市历史一般的记录并不合适,但城市却能从其中展现出最大的魅力来。

  再比如中央电视台2003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的纪 录片, 作家用自己的回忆折射城市的历史,用自己的经历编织城市的变迁,用自己独特的观察阅读城市的风景,用自己缜密的思考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作家孙甘露眼中的上海,就不再是高楼密布、灯红酒绿的时尚大都市,而是一个充满了破败、孤寂气息的老城邦。随着主讲人的叙述,镜头回避了喧嚣的都市场景引人注目标志性建筑,而是一番潮湿阴沉的景象。这种视觉上、心理上的强烈反差,使人们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感受到作家对城市的 另一种感情

  这类城市纪录片,比起之前提到的纪录片的客观、全面范围或许显得狭窄,观点也许让人觉得片面。一个像铺陈开放的“城市通史”,一个则像细腻深入的“口述历史”。城市,有了人才有了活力,有了发展。个人对于城市的观察,往往是敏锐的;而城市的变迁带给人的触动,也往往是刻骨铭心的。这种个体化的叙述,依托于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思考蕴涵于平实的叙述之中,它不直白、显露,“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打动观众,带着他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时间与城市》影评(四):纪录片《时间与城市》的观后感

  很难不被这部纪录片的叙述吸引。诗一般的语言,华丽而富有节奏。如刀子般锋利的思考,毫不留情地嘲弄了时代变迁中的“缺陷”。我的感觉,叙事者像是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洞察。在宗教热情还没退却的时代,他嘲弄宗教的虚假。他曾经对宗教充满信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智的思考将自身解放。他还嘲弄英国皇室,批评这个保存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固的君主制”。它用荣誉掩盖了皇室的特权与富裕。而忽视了——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问题——许多人还处于贫穷。基于对贫穷的关怀,他批评现代中的旧时代遗留。而基于对消逝传统的怀念,他又批评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变迁。他在摇滚乐大行其道的时期怀抱着古典音乐。在面目全非的城市中感怀旧时的生活。他确实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与很多事物为敌,又与很多事物亲近,而且总有他的道理。

  《时间与城市》影评(五):最喜欢的一段

  etween sleeping and waking, earth does not revolve, and slow turns the life of meagre timbre of dullest breath.Between birth and dying, some lovely moments grow, and sorrows not known until tomorrow, cloud the happy hours spent dreaming in the sun. Between joy and consolation, no easy path, some flights of fancy, some colour, glourious old Hollywood, small comic England, black and white. Between loving and hating, the real journey starts, let go the latter, embrace the former, then fall to heaven on a gentle smile. Between waking and sleeping, the earth resumes its turn, the soft light fills the room, the nightly demons perish from the bed, and all humanity braves another day.

  拙译:

  在酣眠与清醒之间,世界静观其变,循环往复的呼吸渐渐放缓。

  在生与死之间,那些美丽的瞬间静静滋长;直到明天,那些无忧无虑地做着白日梦的时光,才在心上投下淡淡悲伤的阴影。

  在欢愉和宽慰之间,没有捷径通向永恒。

  思绪翻飞,色彩变幻;光华古老的好莱坞与狭小滑稽的英格兰,黑与白,爱与恨;此间真正的旅行方才出发。让后者行远,让前者与我们同在,带着微笑坠入云彼的天堂。

  在清醒与沉睡之间,世界继续它的轮回。

  熹微的晨光氤氲在每一个角落,夜之恶魔在床头消弥,而无上的道义,赐予我们新的勇气。

  《时间与城市》影评(六):思念是玄妙的东西

  这部影片处处流露出悲伤与留恋。斑驳的墙壁,倒塌的工厂,破碎的窗户能直接看到远处的烟筒,拥挤的海滩浴场,女人粗鲁的笑声,干净的小姑娘在街边唱着幼稚歌谣,两个疲惫的工人,一条百无聊赖的狗,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整个街道,王公贵族们排场夸张地庆祝节日,贫穷的人民挣扎在饥饿与空虚的边缘,新城与废墟之间的对立组成了所有当时年轻人心中不灭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中年男人,站在废墟之中,脚下的一条土路延伸到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也许这正象征着时间给城市带来的一切——有废墟,也有新城。发展,就是产生新事物的同时旧事物在不断消逝。过去的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清晰。城市的变化让人越在年老的时候越觉得周围的陌生,对过去就越发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年老了,就处在时间的十字路口上,必须作出选择,这就是悲伤。留恋着以往的一切,却也知道不可能回到过去,只好在记忆尚未发黄时,多多地珍惜。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沿着时光的轨迹走下去,有痛苦也有欢乐,会阅历人生百态,会变得世故圆滑,会学着长辈把腿翘起抽烟,会给小孩子诚心的忠告,会在某个心情低落的下午假装怀念消散的过去,但是,没到生命的最后,谁都无法彻底理解落叶归根的冲动,那是大自然的规律,而我们也终究是其中的一员。

  《时间与城市》影评(七):穿过时光的利物浦

  原来一个城市走过的光阴可以用那么冷静的诗意来表现

  片头是一抹很绚丽的宫廷红,看着就很有历史感,你一看就必然地不得不相信这会是一次有分量的陈述

  色彩很冷冽很厚重有时光的气息;彩色与黑白的交替能让你清晰地看到时光在这座城市的一道道划痕

  音乐很悠扬很严肃有一种纵容和一丝慵懒;最喜欢沙滩选美、游戏场、舞场、太阳西下后开始于影片第四十四分钟的这几段配音,那么温柔那么悠扬配上孩子们跳动的身影、微笑和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生活痕迹,真真是值得人为之热泪的

  旁白很冷漠很浑厚有随意的郑重;我常常猜想配音的这位绅士应该会上点年纪了吧?没有利物浦那么老但是肯定也见过了数不清的繁芜道不清的聚散离合,他最喜欢的应该是午后阳光两个人的TEA TIME和一个人的雪茄。或许是一个衣着整齐大腹便便总是打着个蝴蝶结的白发老头,眼光沉稳不多言.有点刻薄很是幽默......

  剪取的镜头偶尔绚烂偶尔朴素偶尔震撼处处都是回眸时候的真实感;总能轻轻在不经意间就把拉回到时光隧道中,仿佛看见的每一处角落自己都曾真切走过。

  整体节奏很镇定有一种让人沉醉的力量,有一种魔力让人惊叹:BBC的纪录片原来是这样子讲述真实的

  这一次爱上了一个声音,爱上了一次旅行,爱上了BBC

  《时间与城市》影评(八):time and city and people

  We love the place we hate than hate the place we love, we leave the place we love then spend a life time trying to regain it. Come close enough and see your dream. James Joyce

  每座城市都有它不堪回首的过去,贫困和贫富差距,消失的传统和建筑。。。《时间和城市》里就是一个普通市民所体察到的城市的变迁,孩子的时候在教堂里祈祷哭泣,在宽敞的街道玩耍,在电影院和学校度过的岁月,那些赛马比赛和摔跤比赛里人们的呐喊,放弃流行音乐而喜欢上摇滚,一切都留下了无法抹灭的记忆。如今,岁月,时代让那一代人老去,他们搀扶着走在大街上,新生的希望诞生了,带着忧伤和痛苦,深深地知道再顽强的生命都会老去,我知道天堂里会很平静,众生平等,当我们老去时,世界渐渐变得陌生,比生死轮回更难触摸。我叩问灵魂,接纳事实,为逝去的一切哼一首爱的旋律。哦,但我热爱和熟悉的利物浦去了哪里?你抛下我去了哪里?如今的我在故土却陌同异乡。时光匆匆,风过无痕。岁月啊,时代啊,你轻轻地走过,生疏地旋动钥匙,打开时间,让年华在人们背后流逝。那难以把握的时间凌驾于这世界之上。只有希望才能保护我们。轻叩门扉,然后悄然关闭。但永远不向黑暗低头。

  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但一切的探索又回到原点,地球留给我们的就是最终的探索都会回到原点,最简单的情形却耗尽了所有。愚昧铺天盖地,理性腐烂沦丧,一切的美好转眼即逝。再美好的事物都无法勾起一丝情怀。Is it sleeping? Or is it a death? Goodnight, ladies, goodnight, sweet ladies, goodnight!

  片子更多的是对一个城市变迁的见证,很多大事件都只是轻描淡写,主角就是这座城市和无数的对它过去和现在凝视的镜头。当时的建筑和群众组成了最重要的一环 。

  “横断面”电影(querschnitt film)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人为描写中心,并且排除对于表现对象的好恶情感。拍摄时,常用活动的摄影机,连续记录下大量的实景影像,然后通过熟练的蒙太奇技巧,将其剪辑成流动的画面。这样的方式,可以说是忠实地记录下了一个城市活生生的景象,对于城市的评价,对电影的观感,主创人员是想交由观众自己来评断

  《时间与城市》影评(九):DO YOU REMEMBER?

  看一个老头子在画面之外喋喋不休的讲话,即便你不一定懂他要讲什么,但这样的坚持总是先让人觉得可爱,固执的可爱。因为Terence Davies坚持从头讲到尾哦。

  不过如果让你花了73分钟坐在电脑前面,忍受着被压缩得没有美感可言的电影视频,还要听一个老人用失落和唏嘘的情绪念长篇长篇的旁白,其实,还满想纠头发的。

  利物浦,在这样一个标签时代,几乎是反射性的与披头四划上等号,而在这里,它是导演Terence Davies的出生地,在迟暮之年回到故土拍摄,城市的变迁与时间的魔力迅速的勾搭上,成为画面上的主角,而一个老人在画面之外喋喋不休的念着大量诗句,大段旁白,为时间的蚕食力量备注一股失落的情绪。

  在这样失落的气氛下,他的往事很难有太明亮欢乐的情节。事实上,也谈不上情节,他做的只是按照时间之轴,将彼时琐碎记忆和变化呈现在屏幕上,辅以他的旁白,或者听了耳颤的古典乐。听起来十分的不起眼,但作为08年伦敦电影节开幕电影之一,原因在于他能说,有话说,而且言之有物,说到人心坎里去了。We love the place we hate,then hate the place we love.可能不是你 ,但至少是那些评委们。

  纪录片在我的认知里,应该是用客观的角度挖掘表象下潜藏的问题与矛盾。而《Of Time and the City》显然颠覆了这样的认知。但换个角度一想,不管是客观还是主观,最重要的还是服务于它要表达的观点。《Of Time and the City》的个人色彩十分的浓厚,乔装着“个人回忆录”的面具,在回忆的字里行间,掩藏不住时间的冷酷蚕食下,城市从熟悉到陌生的变化。这样的发现让我跟着失落。谁说我们的城市就逃得了这样的魔力呢?

  时光网的一个影评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看这样的电影都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它不能满足你,却只能让你更不满足”。

  《时间与城市》影评(十):Quoted Poems(Besides Terence Davies His Own)

  A. E. Housman (1859–1936). A Shropshire Lad. 1896.

  XL. Into my heart on air that kills

  INTO my heart on air that kills

  From yon far country blows:

  What are those blue remembered hills,

  What spires, what farms are those?

  That is the land of lost content,

  I see it shining plain,

  The happy highways where I went

  And cannot come again.

  Francis T. Palgrave, ed. (1824–1897). The Golden Treasury. 1875.

  . B. Shelley

  CCXLVI. Ozymandias of Egypt

  I MET a traveller from an antique land

  Who said:—Two vast and trunkless legs of stone

  tand in the desert. Near them on the sand,

  Half sunk, a shatter'd visage lies, whose frown

  And wrinkled lip and sneer of cold command

  Tell that its sculptor well those passions read

  Which yet survive, stamp'd on these lifeless things,

  The hand that mock'd them and the heart that fed.

  And on the pedestal these words appear:

  quot;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

  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

  othing beside remains: round the decay

  Of that colossal wreck, boundless and bare,

  The lone and level sands stretch far away.

  王佐良的译文如下:

  奥西曼提斯①

  客自海外归,曾见沙漠古国

  有石像半毁,唯余巨腿

  蹲立沙砾间。像头旁落,

  半遭沙埋,但人面依然可畏,

  那冷笑,那发号施令的高傲,

  足见雕匠看透了主人的心,

  才把那石头刻得神情唯肖,

  而刻像的手和像主的心

  早成灰烬。像座上大字在目:

  “吾乃万王之王是也,

  盖世功业,敢叫天公折服!”

  此外无一物,但见废墟周围,

  寂寞平沙空莽莽,

  伸向荒凉的四方。

  ①奥西曼提斯即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埃及王雷米西斯二

  世。他的坟墓在底比斯地方,形如一庞大的狮身人面像

  Ulysses

  (and this is not a poem)

  James Joyce

  As you are now, we once were.

  23-24,Psalm 107,King James Bible

  They that go down to the sea in ships, that do business in great waters;

  These see the works of the LORD, and his wonders in the deep.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和合本《圣经》)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also,this is not a poem)

  Friedrich Engels, 1845

  removed from the sight of the happier classes, it may struggle along as it can.

  Victim

  (Ok,i know,not a poem again,a film about homosexual)

  lot Synopsis:

  A plea for reform of England's anti-sodomy statutes, this film pits Melville Farr (Dirk Bogarde), a married lawyer, against a blackmailer who has photos of Farr and a young gay man (who is being blackmailed and later commits suicide)in Farr's car. After the suicide, Farr tracks down other gay men being extorted for money by the same blackmailer.The well-educated police Detective Inspector Harris (John Barrie) considers the sodomy law nothing more than an aid to blackmailers, and helps Farr in calling his blackmailer's bluff. The movie, far ahead of its time, ends with Farr and his wife coming to terms with his homosexuality after the public exposure he faces in the blackmailer's trial.(from IMDB)

  alm 137,King James Bible

  1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2 We hanged our harps upon the willows in the midst thereof.

  3 For there they that carried us away captive required of us a song; and they that wasted us required of us mirth, saying, Sing us one of the songs of Zion.

  4 How 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

  5 If I forget thee, O Jerusalem, let my right hand forget her cunning.

  6 If I do not remember thee, let my tongue cleave to the roof of my mouth; if I prefer not Jerusalem above my chief joy.

  7 Remember, O LORD, the children of Edom in the day of Jerusalem; who said, Rase it, rase it, even to the foundation thereof.

  8 O daughter of Babylon, who art to be destroyed; happy shall he be, that rewardeth thee as thou hast served us.

  9 Happy shall he be, that taketh and dasheth thy little ones against the stones.

  1.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2.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3.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4.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5. 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6.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7. 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阿、求你记念这仇。

  8. 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阿、〔城原文作女子〕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

  9. 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和合本《圣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