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名格蕾丝》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别名格蕾丝》经典影评10篇

2018-08-01 02: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名格蕾丝》经典影评10篇

  《别名格蕾丝》是一部由玛丽·哈伦执导,保罗·格罗斯 / 莎拉·加顿 / 爱德华·霍尔克罗夫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别名格蕾丝》影评(一):第三集 凝视

  格蕾丝换工作了,为了摆脱帕金森家不停性骚扰半夜还狂敲门的少爷工资还高了点,新主肯尼尔家并没想象中那么美好,格蕾丝这种年轻貌美的小姑娘似乎只是从一个泥坑掉进另一个泥坑。 女管家南希跟主人肯尼尔不停的确认过眼神,他俩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这跟小格蕾丝也没有什么关系,单身多金的肯尼尔老头看起来不像坏人但似乎也不是什么良善,小格蕾丝这个时候跟只只会瞪大眼小心翼翼的观察世界兔子没什么区别,坐个车出个门就会被变态男性骚扰说是妓女担心接下来的剧情……还有这剧连排泄物都做得跟真的一样,看这一集的时间我在吃午饭……乔丹医生是不是对格蕾丝产生了其他感情,眼神跟笑容逐渐的不一样了。 ps:玛丽‘情人’送的戒指换了钱成了安葬她的费用。这一幕真的很讽刺了。

  《别名格蕾丝》影评(二):以女性为名的罪

  Margaret Atwood这篇《双面格蕾丝》甚至比《使女的故事》更让我喜欢,我看见了作者的悲悯,不只是对主角格蕾丝,更是对玛丽惠特尼,还有南希,对于剧中的每一个女性。

  格蕾丝的美丽,本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却成为她的一个弱点

  命运的第一次改变,在于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因为丧母年幼的格蕾丝被生父猥亵,她的坚决拒绝导致她被赶出家门成为女佣的命运。

  第二次改变,来自至亲好友玛丽惠特尼死后,无耻的少主对她日夜骚扰,逼迫她不得不抓住每一个机会离开第一任雇主。

  第三次改变,第二任雇主品行不端想要强奸(或许已经强奸,太隐晦没看明白)格蕾丝。同时已经怀上雇主孩子的女管家为了不被抛弃对格蕾丝百般虐待,格蕾丝被命运逼到墙角,无路可退。

  剧中的每个主要女性,格蕾丝,玛丽惠特尼,南希。都因为身为女性,被性所拖累。玛丽被少雇主欺骗感情,又被骗子医生随意流产失去性命。南希少年时被欺骗感情,经历了怀孕弃子,不得不投靠贪婪上校身体换取依附,再次怀孕,新鲜感不再,敏感多疑害怕再度被弃的南希心理越发阴暗嫉妒针对年轻貌美的格蕾丝。身为女性,美好的特质,却都成为弱点成为伤口

  比起美国班底的《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班底的《双面格蕾丝》显得节奏更慢。女性作者,女性导演,女演员们都在试图理解了这个两百年前真实存在的女性,试图想象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慢慢引导观众心中的悲悯。

  我们跟着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格蕾丝的内心,洞察她的罪与罚,透过格蕾丝的灵魂,我看见的是她心中在呐喊,正如她最后假被催眠爆的粗口,那是她的控诉,她对于男性的侮辱贵族压迫,命运的不公表面一直风平浪静,心里却一直啐着血的控诉。这一刻格蕾丝不再是她自己,她是所有她所见悲惨命运的集合,她在替自我呐喊,也在替不能开口的她们叫屈喊冤。

  .我有一点疑惑,为什么心理医生在催眠结束之后回去要和女房东发生关系?即使他心里根本是不愿意的。

  《别名格蕾丝》影评(三):获得了11项影视奖提名《双面格蕾丝》三衣合一的深刻意味

  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像一个淑女绅士一样,不可能讲究自己的出场和退场。电视剧《双面格蕾丝》,就是这样讲究的淑女和绅士。

  因此,该淑女、绅士的制造者——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斯特伍德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霸屏了。备受好评的《使女的故事》才在年末各大颁奖礼上斩获多个奖项,刚刚公布的“2018年加拿大影视奖”提名名单里,同样改编自其经典著作的迷你剧《双面格蕾丝》又获得了11项提名。如果全部实现的话,估计玛格丽特真的会拿奖拿到手软的。

  先看淑女是如何出场的。电视剧一开始,就像《红楼梦》的凤辣子出场那样,先声夺人:“他们说我是一个惨无人道的女恶魔,是流氓行径无辜受害者;说我性情阴郁脾气暴躁性格柔顺又人畜无害;说我奸诈狡猾头脑迟钝……我想知道,我是如何能同时集万千不同一身的?”柔美恬静女主角格蕾丝就自带光环及吊诡传说,极具个性化地出现于我们面前。

  我很少看电视剧,但这个电视剧,让我刹那之间,想起了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如托翁的《复活》、《安娜》,莫泊桑的《羊脂球》,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双面格蕾丝》同样是一部放射着人性光芒的、充满大浪漫主义的文艺作品。

  影视剧是人性的放大镜和哈哈镜,红尘中的法则世俗等在那里均会被放大、夸张。有人把握不好用力过猛,结果把夸张变成了荒诞甚至瑕疵。但作为女性主义风格强烈的写实派作家,阿斯特伍德在《双面格蕾丝》里面,可谓收放自如、拿捏得恰到好处

  她这个作品并非杜撰,而是取材于加拿大英属殖民时期发生的一起著名案件:1843年,15岁的女仆格蕾丝·马克思被控和马夫詹姆斯·麦克德莫特合伙谋杀了雇主托马斯·肯尼尔和管家南希·蒙哥马利。结案后,马夫获绞刑,格蕾丝却被关进了教养所,在服刑28年零10个月后,又被判无罪,当庭获释。

  事实上,关于该案的案情远非上述文字所能描述详尽。案件当事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扑朔迷离的案情分析跌宕起伏的案情进展实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冲突如此激烈矛盾如此尖锐人物形象如此鲜明,当事者命运如此悲催,折射的社会问题如此深刻,换作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想必都会对之全情投入,为之不懈努力创作的。

  马夫詹姆斯被认为是对格蕾丝有着狂热追求之心的男人,但偏偏造化弄人,“爱我的我不爱,我爱的不爱我”,格蕾丝却喜欢东家金尼尔先生,而金尼尔却又和管家南希搅在一起。

  在此情况下,读者也许会想到一点剧情发展:格蕾丝怂恿詹姆斯实施了谋杀。于是案发后,詹姆斯被判绞刑,身为未成年人的格蕾丝却因年轻和弱智被判无期,在金斯顿教养所服刑。

  服刑近十六年后,格蕾丝称自己丧失了记忆,于是大众试图帮她,就聘请了一个叫西蒙·乔丹的医生来帮她恢复记忆。医生采用了催眠试验分析了格蕾丝谋杀时的精神状况,大众获悉后,恻隐之心被激发,开始不断向当局请愿。就这样,格蕾丝被释放了。

  如同吃饭、睡觉、旅游一样,精彩的剧情从来就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该剧的出彩部分就在格蕾丝和医生的攻防中展开。静水流深,看似平稳交流背后,其实暗流涌动。

  医生经验丰富专业素养很高,常常设置下一个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小礼物,其实那都是伪装好的陷阱;面对如此“猎人”,身为“猎物”的格蕾丝则腾挪躲闪,甚至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一旦抓住有利战机,则在不动声色中给医生下套……

  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调查委员会邀请灵媒唤起格蕾丝的隐藏记忆,结果发现格蕾丝被死去的玛丽附身。对于这样的结果,乔丹医生自然可以拿出“人格分裂”的报告,可他在痛定思痛之后,最终选择半途而废一走了之

  其实如果从科学角度解释,即医生认为的“人格分裂”就是所谓的双重人格:“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人格(若相对独立的人格数目为两个以上则为多重人格),并以原/初始人格(未分裂出其他人格时的患者)为主人格,分裂/衍生人格为亚人格的一种精神变态现象,这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又称解离性同一性障碍。”

  现代科学认为,人可以有多达24重人格,而格蕾丝可能只是双重人格,导致其在不受意志支配进行了谋杀。但缺乏科学素养的牧师们哪里知道这些,他们认为格蕾丝被玛丽的灵魂附体、玛丽借格蕾丝的肉身来寻仇报复之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随着格蕾丝一案的展开,我们不难发现,女主到底有没有杀人已不算最重要戏份了。最重要的是,格蕾丝的回忆勾勒出一个“悲惨世界”的悲惨人生:19世纪40年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各种苦难绝望泥淖挣扎生活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格蕾丝的母亲移民途中不幸病逝,失去了庇护的格蕾丝则开始遭受酗酒父亲的虐待。后来她去富人家为仆,遇见好友玛丽,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一大喜事。但人生苦短,快乐总是稍纵即逝

  玛丽被富二代始乱终弃,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这会导致她丢掉女仆的工作。在当时男权大行其道的社会齿轮体系里,她只能沦为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最底层角色——娼妓。自然,玛丽的结局很不好:她死于堕胎后的大出血。

  尽管托翁感叹:“幸福人家大多相似,不幸的人家各有不同”,但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生活,让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个相同的“万恶旧社会”:《红楼梦》里的女性,看似锦衣玉食、光彩照人,其实她们的每一个方面都由男性掌控、支配,甚至都处在男性的监控之下。《红楼梦》里的女人,最后要么生病死掉,要么被赶出豪门,最好的结局居然是嫁人或出家。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可谓“同病相怜”,她们有且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成为仆人,要么成为娼妓。殊途同归,两条路其实导向的都是悲惨的结局。因此,中外女性遭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也就毫不奇怪了。

  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死亡才显示出生命最高意义。死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玛丽死了,格蕾丝生无可恋,加之为躲避恶少的纠缠,格蕾丝找了一个新雇主,遇见了管家南希。她以为对方是第二个玛丽,未曾想“知人知面不知心”——南希却是雇主的情人,为此深怕格蕾丝的出现令自己失宠,从管家沦落为流落街头的妓女,所以南希处处对格蕾丝使坏。

  嫉妒、刁难导致的矛盾总爆发,南希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乔丹医生为之感慨:“我在想,女性是否有机会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是否有机会用更为大胆直白语言,而无需任何人许可

  我想到格蕾丝充满暴力童年,以及她年轻时的遭遇,经常被虐待,总是受骚扰。我在想她会因此承受多少压抑愤怒……”最终,深深了解格蕾丝的医生没有提交报告。或许,正是那些太过凄惨经历,令他产生了代入感、无法正视内心的判断了?不得而知

  优秀作品塑造的人物从来都不是一枝独秀。《双面格蕾丝》里的配角就像国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配角一样光彩照人,比如格蕾丝的朋友玛丽·惠特妮。

  虽为女仆,但其解放意识甚为强烈,对尘世的诸多不平不公及很多伪善之事,她就像一个观察家一样进行了细致入微、形象直观评判,如她对格蕾丝说,“如果你看到了床底下露出一只脚后跟,最好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他们白天可能是正人君子,晚上就变成了男盗女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格蕾丝却认为玛丽说话很粗俗遗憾的是,看透一切的玛丽就像晴雯一样,看不透自己的命运,因此遭遇了巨大悲剧:在感情上被欺骗,未婚先孕又不能声张,最后含恨而死。

  还有配角乔丹医生。从剧情看,他是喜欢格蕾丝的。乔丹曾有一些心理活动幻想自己就住在金尼尔的房子里,格蕾丝是她的女管家兼秘密情妇。然后他质问自己为什么是情妇——格蕾丝是他想娶的那种女人,“美丽而不轻浮,会理家而不俗气举止朴实慎重小心,甚至她的钩织技术一定比菲斯·卡特莱特好。”

  剧作塑造的乔丹这个男人,颇像《复活》里的男主聂赫留朵夫:性格温和但也有些大男子主义;文质彬彬但并不刻薄,再加上他对格蕾丝的性幻想,从中可以看出,其内心多少是有些直男癌症候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乔丹所处的阶层,尽管让他对女性抱有同情之心,但在骨子里也有着一种玩弄女性的动物性残存,如在其女房东蕾切尔遭遇丈夫毒打虐待时,他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但他很快又和蕾切尔做出了风流韵事,不能不说,身为医生的他,面对要治疗的、具有双重人格的格蕾丝,他很可能也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因此,当他察觉自己无力帮弱者改变命运时,就“拔剑四顾心茫然”了,只好选择逃避

  有人说,读书有两种收获,一是知道了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收获到的是知识;二是知道了自己原来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被唤醒和激活后,个人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叫智慧。格蕾丝也读过一些书,所以相对于粗俗的玛丽来说,她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其表达是多元而细腻的,如她在心里告诉医生她做了一个被子图案叫“天堂之树”,这其实和《圣经》里提到的“生命之树”和“知识之树”是一脉相承的。

  格蕾丝认为,“生命之果和善恶之果是一样的,如果你吃了这个果子会死,不吃也会死;如果你吃了树上的果子,至少死的时候不会傻得不开窍……”

  格蕾丝从入狱到出狱再到结婚的经历,让她逐渐明白了一个宿命式的规律:无论是怎样的选择,她其实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她相信智慧的力量,所以她只对明白、洞晓其心迹的医生敞开了心扉。而医生在首次见她时,给了她一个苹果,这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知识之树上的果实。

  电视剧的最后部分,被释放的格蕾丝缝了一床被子,上面有格蕾丝的监狱睡服,玛丽的衬裙,南希的粉色洋装。“这样,我们三个人都在一起了。”

  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苦难,相同的结局,通过一条具有深刻意味的被子,表露无遗。格蕾丝清楚地知道,自己最后还是要走向死亡的,那么她和玛丽、南希这两个不幸的女人汇聚一起,就代表了一个受难的整体——“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

  格蕾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获得了生存的、生命的智慧,但却是一种悲凉的、惨淡的智慧。  

  《别名格蕾丝》影评(四):影评,双面格蕾丝 Alias Grace 第一季

  One need not be a chamber to be haunted.

  需亲临幽室便能体味精神折磨,

  One need not be a house.

  无需亲临暗宅,

  The brain has corridors surpassing

  Material place.

  思想能带你穿越置身其中。

  ——Emily Dickinson

  借着美国著名女诗人Dickinson的一段诗歌,让我们缓步走进Grace的世界,领略一番新晋加拿大剧情片《Alias Grace》的风采。

  加拿大剧《Alias Grace》(双面格蕾丝)

  作品类型:犯罪、剧情

  主要演员:Sarah Gadon(饰演Grace)、Edward Holcroft(饰演Simon)

  故事概述:以女佣Grace是否谋杀雇主为起点,探究整个杀人事件的前因后果

  上映时间:2017年9月25日在加拿大上映,共六集(已完结)

  作为上月完结的高分之作,《Alias Grace》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场悬念大餐,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终曲响起之时,一幕幕画面重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接下来的时间,请允许我带着各位一起欣赏、解析这部迷人的系列剧。

  I,原著

  继本年度4月《使女的故事》横空出世之后,加拿大作者Margaret Atwood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双面格蕾丝》被推上了荧幕。女性题材的高端作品再次迎来广大观众的一阵喝彩之声!

  (注释:Margaret Atwood,堪称“加拿大文学女王”的老妇人,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优雅的语境描绘、深邃的内涵思想,在业内享有盛誉。)

  II,意境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结合。本作在这两个方面,做到了极致,堪称完美。

  ”情理“,顾名思义,就是指作品中的感情表达、情感宣泄。虽然很长时间内,Grace总是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诉说她的过往,但从不断穿插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Grace的情绪变化。

  害怕、忧伤、担心、绝望,这些感情在她看见Mary(由于堕胎)离世之后显得更为突出。

  “形神”,说直白些,就是听影片中的台词、看影像中的画面。

  文学化的台词与对白,将女主角的冷静、克制、内敛、等特质完美的刻画了出来,很古典、很诗意。

  画面方面,犹如Grace与Simon的对白一般,淡雅温和,没有极致的阴冷、也没有骄阳的灼热,一切都是淡淡的,恰到好处

  III,女性

  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Grace的自述中度过——对话、回忆、沉默、思索...(周而复始)

  导演通过女人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向观众们讲述了一个女佣的故事,然后透过这个故事本身,又向人们展示了19世纪中叶加拿大女性的生活状态。

  Mary Harron(导演)利用镜头语言,结合原作中浓烈的“女权主义”思潮,用自己独有方式强烈控诉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漠视。

  ①揭示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

  ②表露在男性支配的社会中,女性的失落、不满。

  ③批判“女性”商品化文化浪潮。

  IV,罪恶

  什么是罪恶?

  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圣经》马可福音7:21-22)

  上面所列的一系列行为都是“罪恶”!

  理清基本概念后,再回到本作中。除了剧情中的主要事件“女佣Grace和马厩工James合谋残忍杀害了雇主Thomas及情妇兼管家Nancy”(凶杀罪)之外,还有没有哪些隐而未现的罪?有!

  ①贵族们的贪婪

  通过虚伪的假象(绅士气质、金钱攻势)来博取女佣的信任,等一切完事以后,又甩手走人,Mary所经历的就是很好的实例。

  ②女人之间的嫉妒

  ancy察觉雇主Thomas特别关照Grace,这一点让她十分不满意,感觉自己的地位终有一天会被取代,于是嫉妒之心日渐膨胀。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罪”中发酵,最终使人陷于“罪的网罗”。

  V,启示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在看完本剧后,找到了案件的真相?

  Grace是不是凶手?或是帮凶?笔者不得而知。

  在我看来,那些破碎、残留的信息根本无法得出实质性的结论!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剧情这样的安排,或许正是本作的亮点所在(导演刻意而为之),意在通过案件本身,影射深层次内涵(比如前文所说的“女性社会地位”、“男尊女卑的错误思想”、“女性崛起的思潮”等等),用来启示当代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

  最后的最后,同样以Emily Dickinson的一段文字来结束这篇影评。

  Ourself, behind ourself concealed,

  隐藏在外表下的自我,

  hould startle most;

  是最可怕;

  Assassin, hid in our apartment,

  藏匿于屋室内的刺客,

  e horror's least.

  却最没有威胁。

  ——Emily Dickinson

  导演★★★★★(完美诠释原著,观赏性、思想性颇高)

  演员★★★★★(Sarah Gadon彻底将主角Grace演活了,她的内心活动、对于现实的无奈与压抑,对于未来的渴望与期盼,演的妙到巅毫)

  剧情★★★★★(双线并进。主线一:1859年,Grace与Simon的对话;主线二,1843年,Grace的回忆)

  视效★★★★★(唯美、清新,大气、典雅)

  音效★★★★☆(ED很赞,BGM曲调悠扬,可惜出现频率较低)

  推荐度★★★★★(文学气息浓郁的女性题材系列剧,推荐给所有爱好文学、影视、艺术的朋友们)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别名格蕾丝》影评(五):你需要了解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加拿大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女杀人犯的故事

  私以为去年的加拿大电视剧《别名格蕾丝》(Alias Grace)可以算是去年最好的时代剧。在我看过之后,立刻对我从事电影行业的加拿大朋友表达了我对此片的浓厚喜爱。

  《别名格蕾丝》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同名历史小说,取景于多伦多。这个故事探讨了加拿大历史上一桩著名谋杀案,描写了臭名昭着的女谋杀犯Grace的谜团般的性格。

  1843年,加拿大西部乡下,人们发现绅士Thomas Kinnear与他的管家Nancy Montgomery被谋杀在家中,而两名仆人Grace Marks和James McDermott却消失潜逃。落网后,James McDermott被吊死,Grace坚称无罪,依旧被判无期徒刑。

  Grace声称不记得在谋杀当天发生了什么,且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症状,结果被投入精神病院。由于案发时她只有十几岁,却在精神病院长久受到非人折磨,又在监狱中渡过了漫长年岁,卫理公会的绅士和女士委员们对她充满同情(或是借此满足自己的道德仁慈感),希望能够赦免和释放她,因而请来心理医生对其评估,希望得到对Grace有利的报告。于是故事就在Grace与医生的谈话中展开,由Grace娓娓道来她的一生。

  这桩当时惊天动地罗生门故事,其实倒也不算太复杂。故事中有爱尔兰移民与英裔的矛盾,阶级矛盾,被上层男人损毁遗弃的女佣们,众说纷纭的杀人案。拍出了一种波澜不惊的表层下时代激流汹涌的意味。

关于加拿大历史背景

  过去空旷的美洲大陆不过是有些印度安人罢了,这意味着当殖民者出现在新大陆时,没有文明种群存在在那里,所以殖民者们只需要插一面旗帜就可宣称拥有了这块空地。但后世的我们知道,这显然需要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与澳大利亚等移民地不同,加拿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止是一个英国殖民地,而是法国殖民地和英国殖民地并存。1756~1763,英法进行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通常被视为第一次全球战争),英国人赢了,接管了魁北克。魁北克本来充满了法国天主教徒,但是众所周知当时英国是新教徒国家,制定有针对天主教徒的法律。英国全面接管后,存在宗教矛盾。

  可宗教矛盾还只不过是麻烦之一,加拿大还有阶级矛盾。因为加拿大位于新大陆,紧邻了充满探险家暴发户的美国,受到民主精神鼓舞,许多人不服英国的等级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贵族阶层没有权利控制和掠夺一切资源财富,人们应该靠劳动获得财富和特权,而不是靠世代继承。1837~1838年,加拿大爆发过两次武装叛乱(Lesrébellionsde 1837),叛乱失败后,叛乱分子逃亡美国。但此事件极大程度震惊和撼动了加拿大贵族阶层,使他们不安。

  叛乱是否想要推翻英国王室历史尚无定论,但叛乱分子认为公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政治进程是最重要的权利,他们力求使立法委员会由选举而不是由任命产生,最终导致了1867年的“英国北美法案”,在该法令下创立了后来的加拿大政府。

爱尔兰移民

  早在18世纪,不堪英国政府残酷统治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就开始了向美洲的移民进程,到了爱尔兰大饥荒时期(Great Famine 1845~1849)移民出逃更是达到高峰。(我之前写到过这回事https://www.douban.com/note/611496244/)

  最初移民船的条件极其简陋,与之相比,后来《布鲁克林》时代的船已经可谓豪华。在19世纪那种小船上,虽然水火不容,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却不得不混杂一处,连两边神父的祷告都互相听得见。

  我们故事的主角Grace移民到加拿大的时间是在加拿大叛乱之后,爱尔兰大饥荒之前。

  由于之前爱尔兰爆发过多次反英叛乱,对当时的上层人来说,仅仅是Grace出身于爱尔兰这一条,就算得上她的罪行了。

  可其实Grace有一个身份上的冲突,她是来自于北爱尔兰,她的父亲甚至是英格兰人,新教徒。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庭审上以及后来,格蕾丝会一直强调自己家族是新教徒。这不仅仅是宗教差异,在当时,英国人与爱尔兰人被认为是有着完完全全的种族差异的。

  可是,爱尔兰这个出身无疑为她的罪行盖棺定论,法庭与报纸都没兴趣探讨真相,来自爱尔兰,再加上疑似叛乱分子谋杀上层社会主人的故事使她遭受了接下来15年的牢狱之灾。这是一个宗教与阶级斗争的悲剧故事。

女性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剧中,在船上,Grace的父亲当着孩子们的面打母亲,随意打骂他的女儿们,甚至在妻子死后猥亵自己的女儿。

  女人们没有独立地位,财产属于丈夫。中产阶级女性可以做家庭教师等工作,或妄图嫁个有钱丈夫,实现阶级飞跃。最惨的下层社会女性,在那时的穷困的爱尔兰,每6个女人中就有一个是妓女。如果下层社会女人不想沦为面向水手等阶层的下等妓女,除了做女佣、女工等体力职业以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

  同时,由于上层社会男人生来习惯了将一切都视为自己的东西,引诱再抛弃女佣是常有的事情。女人只好不得不随时保持警惕,保护自己的贞洁和名誉。剧中的三个下层阶级女性,Grace生活在被男人觊觎的危险中,Mary被公子哥甜言蜜语诱奸,怀孕后遭到抛弃,流产手术后死亡,Nancy则早已名节受损,索性委身于雇主做他的情妇,也不幸怀孕后担心遭到抛弃变得疑神疑鬼。

  对女人来说,那是个糟糕的时代,也难怪,片尾曲选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英国民谣《不要让男人偷走你的百里香》:

《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Come all you fair and tender girls 美丽温柔的姑娘啊, That flourish in your prime 正值花季, Beware, beware, keep your garden fair 请小心守护你的花园, 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 别轻易让男人偷走你的百里香 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 更不要将心所托非人, For when your thyme it is past and gone 当百里香消散之后, He’ll care no more for you 他也将一去不回, And every place while your time was waste 你踱步过的每个角落 Will all spread over with rue 将弥漫着懊悔之痛Will all spread over with rue 将弥漫着懊悔之痛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人生每一个阶级都由男性控制,无论他们的父亲,丈夫,主人还是医生。

  充满哥特迷信色彩的《双面格蕾丝》中,看相人告诉Grace:You will cross water three times(你会涉过险阻三次)。

  而这三次,都是男人所造成的。第一次,父亲强奸未遂,导致Grace离家成为女仆。第二次,Mary死后,公子哥不但没有受良心谴责,反倒开始不断骚扰Grace,使她不得不再次逃离。第三次,换工作到Kinnear家,Kinnear绅士对女仆们有着情色意味的喜爱,更有男仆James McDermott的粗野求欢。

  Grace或许真的参与了谋杀,但这不是一个女杀人犯的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的多方斗争下产生的附带损伤中的一个小故事而已。

  爱尔兰那点事儿https://www.douban.com/note/611496244/

  比这个故事稍早的英国时代剧《波达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06283/

  时代剧爱好者,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穆尔登格

  《别名格蕾丝》影评(六):女人的悲歌

  由《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另一本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电视剧只有六集,主创全女性班底,拍得比《使女的故事》细腻得多。这才是真正的女人的故事。 故事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加拿大发生的一桩真实的犯罪事件为蓝本。格蕾丝真实存在,她因参与两桩谋杀案而被起诉。她被指控伙同男仆麦克德莫特,杀害雇主金尼尔和金尼尔的管家南希。

  蛇蝎美人,总是引人瞩目更引人联想。

  一群绅士和贵妇人成立了一个组织,旨在游说当局释放格蕾丝。他们认为格蕾丝无罪,即使格蕾丝当庭认罪,并被判了无期监禁。当地的牧师聘请来自美国的精神病医生乔丹,希望他能审断格蕾丝,更重要的是,出示一份格蕾丝无罪的报告。

  格蕾丝虽然还被关在监狱,但每天都会到狱长家中帮工。每当狱长夫人开茶话会,格蕾丝都会被叫去展示一番。这好理解,贵妇们的生活,除了为奇闻逸事大呼小叫,还剩下什么呢?

  在所谓的同伙麦克德莫特被处理公开绞刑的时候,行刑场人满为患。其中,不乏贵妇们的身影。

“也有不少有教养的女士,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他们想把死像高级香水一样吸进去。”

  从这层意义上说,被死亡的气息包围着的格蕾丝就是限量版顶级香水。

  格蕾丝格蕾丝声称不记得谋杀案发生时打底发生了什么。她到底有没有利用自己的魅力指使麦克德莫特杀人?她是主犯还是从犯?她与麦克德莫特和金尼尔之间有没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她逃跑的时候竟穿着被杀的南希的裙子,这是出于何种心态?

  乔丹医生用的是谈话疗法,他企图从格蕾丝的话语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同时帮助格蕾丝恢复失去的记忆。随着格蕾丝和乔丹医生之间对话的徐徐展开,格蕾丝的一生逐渐拼凑起来。一块又一块,就像格蕾丝一直在缝的被面。

  那时的加拿大,每个女人出嫁之前都被亲手缝制被面,因为床对女人来说是那么重要。生、死,以及结婚之夜。

“有人管这叫爱,也有人叫它绝望,也可能就是人必须经历的侮辱。”

  格蕾丝的被面由三块组成,一块来自好朋友玛丽的衬裙,一块来自死去的南希的裙子,另一块来自她在监狱里穿的睡衣。

  玛丽是格蕾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好朋友。用现代的话说,玛丽是一位具有进步意识的女仆。她不是一味听从雇主的差遣,有反叛精神,懂得保护自己,警告格蕾丝不要轻信男人的话,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什么都说得出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热烈的少女,被东家的小少年欺骗,像我们宅斗戏里的小丫鬟们一样,怀了孩子。玛丽去和小少爷摊牌,小少爷给了她五块钱当作封口费。玛丽去私人诊所堕胎,因大出血而死。

“我不会因为任何人感到寂寞而责怪他。”

  玛丽死后,东家怕格蕾丝口风不言泄露了家丑。没了玛丽,小少爷把目标转向格蕾丝。

  格蕾丝只能离开,来到金尼尔家。金尼尔和南希之间的关系不清不楚,所以南希虽然是女仆,能穿有裙撑的华服、带金耳坠。南希阴晴不定,对格蕾丝的态度时好时坏。

  南希发现金尼尔对格蕾丝有不单纯的想法,同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南希知道,男人们总是这样,兴趣从怀孕的女人转移到年轻的女人身上。她害怕自己被格蕾丝取代,扬言要把格蕾丝赶走。

  南希之前曾怀过孕,孩子一出生就死了。她被金尼尔看中,带了回来。无论她愿不愿意,她都只能跟着金尼尔。不然,她得去做妓女,一年或两年后,因病去世。如果被格蕾丝取代,南希的命运也只能如此。她只能拼命守护住自己的领地。

“当你在故事中间时,故事就不是故事了,而只是一团糊涂,一声黑暗中的吼叫,一阵双目失明,打碎的玻璃和劈裂的木片的残骸。”

  格蕾丝没有像玛丽一样被小少爷的花言巧语迷惑,她坚持着。可等待她的是什么呢?

  成为南希,过不了几年,她就会被更年轻的第二个“格蕾丝”取代。可如果拿不到雇主(即南希)写的推荐信,她很可能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沦为供水手消遣的妓女。

  如果嫁人,肯娶她的只有男仆麦克德莫特。麦克德莫特和格蕾丝的爸爸一样,酗酒、吹牛、不务正业。亲眼看着妈妈去世,格蕾丝知道未来等待着她的是什么。

“尽管我在车里直往四壁上撞,又是叫,又是哭,请求上帝让我出去,但是那火车听而不闻,锁得紧紧的。”

  格蕾丝的爸爸曾企图强奸她,原东家的小少爷企图撬开她的卧室门,金尼尔对她虎视眈眈,麦克德莫特从第一次见面就用言语对她进行性骚扰,监狱里的狱卒对她污言秽语,律师吹嘘格蕾丝曾勾引自己。牧师要拯救她,至于拯救之后,谁能不被黑寡妇吸引?

“他不明白罪恶不来自于你所干过的事,而是来自于其他人对你做过的事。”

  就连乔丹医生也是如此。在谈话过程中,乔丹医生被镇静、睿智的格蕾丝吸引,他想撕开格蕾丝的面具,他想看到格蕾丝的臣服。可他从不敢直面自己的欲望。

  格蕾丝呢?她怎么不爱他呢?

  他帅气、有教养,愿意听她说话。虽然没有点明,但无疑格蕾丝和乔丹医生,都爱上了对方。格蕾丝希望诊疗能尽可能长一些、再长一些,让她有更多时间与乔丹医生相处。所以,格蕾丝的回忆才那么琐碎,那么亦真亦假。

“无论我说什么,即便说大实话,都会被人委屈。但我现在感到好像我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只要我说,无论说什么,乔丹医生就会微笑着记下,并告诉我谈得很好。”

  乔丹医生的诊疗进展缓慢,因为他从不曾真正了解格蕾丝。乔丹医生来自一个富裕家庭,他想成立一家精神病院。因为父亲的破产,他的生活不如以前那么如意。他亟需格蕾丝这样一个轰动的案例,打响自己的知名度。

  可碰到一点困难,他便退缩了。当他发现他暂时无法攻破格蕾丝时,他把主动投怀送抱的女房东当作格蕾丝的替身。当他知道女房东的丈夫要回来了,他连夜逃走。

  可惜,当时格蕾丝已经对他敞开了心扉。只是他没有用心去听。

“一种被人撕开的感觉。不是肉体被撕开的感觉,因为并不疼。而是桃子被撕开的感觉。根本不是被撕开的,而是桃子太熟了,自己裂开了。桃子里面有个桃核。”

  阿特伍德笔下的女性总是如此,脆弱,无力,但又坚强得耀眼。小说不停在转换叙述视角,故事就像格蕾丝的被面,一片又一片。非常有趣的写法。可能刚开始读会显得琐碎,如果读进去了,会像读任何一本侦探小说一样,迫不及待想知道格蕾丝到底是不是罪犯,乔丹医生又发现了什么线索,格蕾丝和乔丹医生的爱情会以何种形状收场。

  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都不重要了。

“我仿佛是沙子,我仿佛是白雪——别人在上面写了又写,轻轻一抹就平了。”

  (个人微信号 光影与文字的交错 抽风式更新 欢迎来玩呐~~)

  《别名格蕾丝》影评(七):不由人

  人的不由自主是吸引我的,她最终得到平静,可是经历了太多,仿佛没能逃掉算过的命。加诸自身,会是什么感受,愤怒,无力,绝望,煎熬,顺从……而在故事里,这让我着迷。

  催眠那段眼神和讲话的语气绝了。我承认我在等,既然标题提到双面,那么最后一集总该给个反差吧,然后我看到了,演员的演绎比我想象得还要精彩。和医生想的一样,那时的她有多让人觉得可怕,敬畏以及真实,就意味着曾经的遭遇有多么痛苦,一点一滴,累积在心底。一切的一切织成了一张网,让人动弹不得,如果这么想,和黑纱是相互映衬的?

  如果是演戏,那我得说她演技高妙,如果是真实,那么她的朋友是她很在乎的人吧,所以失去了她,有了自己的第二种人格。(她和催眠师互相保守秘密,所以演戏的可能大些?这里没看懂

  她讲故事的本领的确厉害,我这个局外人也被吸引了,以至于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蓝色的眼睛也是人深陷的理由。我还记得第一集她的笑。

  对医生是难过的心情,粗暴地对待女房东,更加不好受的是他自己,宣泄不了什么,事后反而会有内疚的情绪吧。女主说他和狗狗相似的形容很到位。片子里如果有真的绅士,我能想到的也只有他一个。所以很难接受编剧为他安排的结局。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每集会有一瞬间黑屏,这个处理有何用意想不明白。

  《别名格蕾丝》影评(八):第五集 悲剧

  这一集把玛丽之前对格蕾丝说的各种男人,上流绅士那种卑鄙行径全呈现出来了。女人穿着不暴露,言语不挑逗,行为端庄得体。身为女人就是原罪吗? 在没有乔丹医生在旁记录的回忆里中的格蕾丝,她无辜吗?我说不上来,她有给南希预警,有尝试着要支走肯尼尔,但都没有成功,那要怪她什么呢?怪她不够努力吗?南希、肯尼尔、格蕾丝,竟没办法说谁更无辜了。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麦克德莫特会放过格蕾丝?会带着格蕾丝一起逃亡?或许是因为孤独,是因为不想自己背负着人命,所以取走格蕾丝的围巾捂住了南希的脖子。制造了共犯的假象,这么个狠话说了几十遍都没被当真的狂躁份子,真的成了杀人犯。 乔丹医生的脑洞很危险啊,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也是‘J’,期待最后一集了。

  《别名格蕾丝》影评(九):第六集 活着

  看完结局不开心,看前五集我都很难过,但第六集让人心痛。我很不喜欢结局,但这种结局又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格蕾丝跟耶利米合演的大戏迷惑了所有委员会成员,这一段演得很惊悚,既然导演编剧让观众猜,那我维持第六集对这场凶杀案的判断。 每一个男人都喜欢用自己的角度去臆想女人,不管对错也不管对这个女人的声誉处境是否有不好的影响,吹嘘夸大为了自己声望可随意的编造,法律果然是给权利金钱准备的,为了配合创造的律师的名誉,格蕾丝、杰米都是牺牲品,格蕾丝为什么要原谅杰米,我想是她人格伟大。法律不全司法不公是她对监狱与精神病院那些经历的所有看法,真的很了不起了。 人们只看自己愿意看到的真相,受害者渴望倾听又拒绝被看到伤疤,格蕾丝的伤疤又岂止一点点,唯一不同的乔丹医生,到底是可惜了。我很欣喜她最后能获得平静的生活,从头到尾都明智的女人,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被无限的伤害却一直很勇敢,其实,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了。

  《别名格蕾丝》影评(十):Atwood的诗意与独立

  #Alias Grace# 看完了,剧荒期意外捡到这部好剧简直太满足了!剧情不表,说说拍摄上:

  女主把Grace悲苦小女佣角色演活了,不引人注目仔细看却很美,贯穿全剧的内心旁白声音太好听,peel the peach一般讲故事;

  男主气质也非常适合角色,不丑不帅,原话是not ill-favored,难得算decent,没有对Grace上下其手,虽然心里想了无数遍,而且没有被Grace的故事绕进去为她所用,次生伤害是与女房东(她自己也有主动);

  场景还原1840s的加拿大,辽阔,人少,新移民多为英国逃出来的,治安混乱。衣服好看,主仆有别,女仆统共一件体面裙子,一件nightdress;

  Jeremiah好像中国走街串巷的货郎,箱子里装满女生小饰品,在后厨摊开大家开心挑选的时候,想起红楼梦里宝玉探春他们打发人从外面买来不值钱小玩意的时候;

  音乐好听,女主爱尔兰来的,其他有苏格兰来的,音乐分不清具体哪个风,有点悲凉,就像这两地历史,叛乱、独立与失败;

  镜头好看,除开农场静谧大场景,还有监狱里阴暗场景,拍的很诗意,每一帧都美;

  Atwood用词讲究,台词不仅文法美,还很有哲理,可抄下来背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