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是香格里拉》经典观后感集
《这儿是香格里拉》是一部由丁乃筝执导,朱芷莹 / 吴中天 / 丁乃筝主演的一部台湾 / 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一):小学生作品《这儿是香格里拉》
买碟的时候本来没准备买这张,看到封面上写着赖声川,丁乃筝和表演工作坊的名号才决定买的,没想到完全是小学生式的东西,以前还觉得表演工作坊的戏有些还能看看,但是,没想到他们制作的电影竟然这么烂!
完全就是一部风光片,加上一点通俗电视剧的故事,一点梦幻的东西,就敢拿出来show。说它是小学生的水平,当然是基于比较,和《心的羽毛》相比,同样是丧子之痛,《心的羽毛》呈现出来的是真痛,那种无法言说的,痛到骨髓的痛,沉默,那种痛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看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世间有很多东西,是没有解药的,除了时间这个仅剩的拐杖,别无他法,当然,前提是这种痛是真痛。到了《这儿是香格里拉》,却显得极其做作和虚假,近乎偏执的不讲理式的假装的痛,满世界地喊我好痛苦,当你见到这种人的时候,就权当是无病呻吟吧,别理他,让他自个儿喊去。表面上它似乎呈现了现代生活中一些矛盾,比如夫妻感情的单薄和流失,第三者插足,婚姻的脆弱,母子之爱,以及这种爱的缺失的补偿,仇恨与谅解,但是,没有深入剖析,没有批判,流于表面,就是表现形式也是极其低劣。相比《心的羽毛》,只是抓住一个承受失去的痛,往深里挖,呈现出近乎永恒的广阔的失去,让人在无声的哭泣中默默承受。唉,这才是大学水准啊。
影片中还有一点也让人很受不了,就是拿香格里拉做噱头,借女主人公的疗伤过程,完成对香格里拉的猎奇和梅里雪山的亵渎,对那里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我常常怀疑,很多时候当人们提到西藏,香格里拉这些地方的时候,完全是现代都市人的另外一种消费行为,这和买一个奢侈品有多大的区别,完全是城市里的东西玩腻了,就把贪婪的消费之爪伸向那些未知的领域,拜托你们手下留情吧,这个世间还有多少神秘的东西够你们折腾呢?香格里拉只属于香格里拉的人们,你们这些城里人,能不能留在城里玩你们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香格里拉可不是垃圾场,你们的现代垃圾自己吃,别到处乱丢。贪婪也要限度啊!什么疗伤,分明就是艳遇加风光嘛!
影片似乎要表现出某种救赎,但稍微一想,根本站不住脚,季玲和丈夫分明是夫妻感情破裂,然后把这种空洞转接到孩子身上,一碰到帅哥,马上就激情四色,哈哈,藏也藏好一点啊,而丈夫也早有婚外恋倾向,最后却风尘仆仆地赶到香格里拉,完成大团圆式的谅解,忒假了吧。那个撞死人的夫妇就更搞笑了,影片前面一再藏着掖着,还以为有多大的隐情,没想到又是一个婚外恋争吵出了意外,拜托,给点想象力好不好!而最后呢?用血癌对付撞车人,然后达成某种谅解,这是哪门子旧桥段,根本经不起推敲嘛!而那位“神秘人物”,开始出场的时候还有点神秘感,没想最后却是这么一个破玩意儿,简单地说就是一导游加艳遇雄性动物:)
当赖声川事隔多年以后,还拿着当年的《暗恋桃花源》这瓶旧酒进军大陆的时候,我就起了疑心,上次听到王墨林对他们的评价,便有些底,加上这部烂片,基本上知道他们是些什么玩意儿了。台湾电影有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这样的旗手,像《海角七号》《九降风》之流还能看看,那里面还有些真家伙,可是,没想到表坊还敢卖这种劣酒。
jude_chen
2009-5-20 上海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二):她不适合香格里拉
我看不出这部片子的好,也就是说在我眼中,这只是一个被台湾人的文化影响了的片子,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我真的这么认为。喜欢这部片子的人不要 介意。我只是说出心里话。
故事的情节像我们很多人幻想的一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很多的挫折和不愉快。于是就把心思寄托到一个没有忧愁的神圣地带。这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必然结果。毫无疑问,这部片子在这一点上太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了,以至于我们完全不懂台湾文化(尽管都是中国文化)的情况下还是这样的感兴趣和产生共鸣。
不知道是我的喜好原因还是事实就是如此,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细节处理的有点邋遢。没有达到文艺电影的指标。比如那些本来就很美的香格里拉风景。比如那些让人如临梦境的镜头,处理的都不够娴熟。但是很不好意思我去看完了这部电影。因为第一点说的,产生很多的共鸣。人类只要是有了共鸣就不在乎好坏了。就想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很不才的人,结果被人几句话说进心里,很快你们就会认识,甚至成为朋友,以及知己。
故事的情节充满了幻想和梦境恐怕是这部电影值得骄傲的地方。当我们钻进电影的大环境里,唯一可以值得陶醉的,恐怕就是和他们一起体验梦境和幻想了。当然还有那个让人尴尬的***。仇人的孩子?或者说“预谋”的相遇。这些不得而知,但是***本身还是挺美的。每一个在生活中的人都是喜欢的,不管你是保守还是开放,***总是会很让你冲动。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想想。这部片子里面的女人是否有点不通人情。的却孩子是被人撞死了,撞死人的通知没有善心。但是女人丈夫的做法我觉得是一种宽容而不是懦弱。男人应该有的胸怀,但你的孩子已经失去,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摆脱阴影好好生活。但是片中的男人何尝不是苦闷和悲哀的人呢。我看过之后最大的感慨就在这里。说出来慰藉我自己。
来自s7eps.cn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三):只是想做不同的自己而已
或许导演和演员花了大力气来打理这个片子,也或许这样的所谓文艺片可以给云南带来足够的旅游收入,不过就电影本身来说,其实是一本很平淡的电影,缺乏可欣赏性。
我去过青海湖,那里天很蓝,空气很清新,世界很干净,和电影里的画面一样美丽,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可是无论哪里都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或者拉萨都是一样的。香格里拉无非是人对于圣境的一种向往而已,等到真的到了那里,或许才发现不过如此,也或许人永远都到不了所谓的香格里拉,就好象西方基督教的天堂一样,只是给人一个期盼和念头那里,虽然那里遥不可及。
又:为什么人们想去丽江,想去香格里拉,想去梅里雪山,无非是给自己一个借口而已,以为去那里可以放松,可以远离世俗。为什么在那里有艳遇,或许是因为没有人认识,可以做不同的自己,可以换一副面具生活罢了,但那还是自己而已,只不过是去掉某些掩饰的自己罢了。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四):这儿是香格里拉的救赎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真实。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里面的很多情感是不是太过极端,比如季玲对孩子的想念,对对方的仇恨。但这些都只是剧情而已。我看重的是每一个人心里都想要得到的救赎。
生活在不经意之间其实早已经给我们围上了层层的枷锁。试想想,谁不曾经历过痛苦的人生低谷,谁不曾在黑夜中独自一人痛哭呢,谁不曾于茫茫人海中感到彷徨无措呢,谁不曾后悔过自己深深做错的一件事呢!
这部电影借助季玲丧子的故事,其实表达的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愁苦、怨恨、对自己的不宽容,对自己对他人的指责。怀着这些沉重,我们的生命似乎难以再开出花来。
季玲其实是很多人的代表。我们都在寻找救赎。
是我们迟迟不肯放手,宽容自己,宽容他人。
无论谁对谁错,何必要抱着大包袱前行呢,过去的都已经过去,生者何必要活在死者的阴影之中呢,未来又何必总是呆在过去的晦暗之下呢。
我们最难克服的也许不是对他人的原谅,而是对自己的。后悔当初不该又如何,在一个后悔又一个后悔中,我们错失了现在。我们不要以为生命关掉了一扇门就是关掉了所有的门。
生命中我们本身就很难要求事事圆满,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可以圆满的。在风雨中,我们日益坚强。最好的人生,不是事事圆满,而是我们内心愈见平和淡定、从容不迫,愈见温暖四溢、智慧饱满!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五):心,才是香格里拉。
画面很美,但电影给人的感悟比画面更美。
母爱是那么伟大,以致于作为母亲始终活在仇恨、悔恨与思念里。其实,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错过很多东西,这种遗憾让你始终惦记,让你多种情感交织,一直沉浸在这些错过和失去的世界里。不能释怀,就无法向前走,无法向前走,就止不住痛苦。总是在这样一个怪圈来走不出来。
季玲寻找同同的宝藏,其实是在寻找怀念和救赎。当来到这片圣洁又纯净的土地,当她在自己的意念里见到了同同,并和同同进行对话,她终于解开了同同的脚链,让同同可以飞走了,飞去梦一样的天堂;同时也解开了自己心中的脚链。
不过肇事者是故意还是无意,这场车祸也给他和家人带来了痛苦。人生就是在一瞬间犯下的错误,会让一辈子去偿还。当他流泪说完对不起,也许他这样才能闭上眼睛吧。我们不去追问孰对孰错,用一颗忏悔的心灵去面对自己伤害的人,也需要勇气。
丁乃筝是[暗恋桃花源]里“偷人”的春花,是赖声川妻子丁乃竺的胞妹,是“表演工作坊”多部话剧的主演、编剧和导演。该片源自其自编自导的音乐剧,不过首度移师大银幕,又是置景于他乡,丁乃筝即便才情不凡,即便祖籍云南,也不免水土不服。
八岁的儿子同同不幸车祸身亡,两年来季玲始终无法走出丧子的悲痛,对肇事夫妇心怀怨恨,与丈夫的关系亦临近冰点。影片对于季玲因丧子而偏执的种种书写,显然走向了矫情造作,编导好似恨不得把“痛苦”两个大字直接做成字幕打在画面上。琼瑶般的歇斯底里,反而让原本应该感人至深的母子情深流于无病呻吟,从一开始,就让人对女主角心生厌恶。
季玲一日发现儿子生前玩寻宝游戏时留下的线索,于是只身离开台北前往香格里拉,初到他乡便丢了全部家当,所幸邂逅神秘英俊男子Alex,主动任其向导,并生出一段纠葛情欲。作为一部“疗伤系”电影,从季玲前往香格里拉的那刻,我们就知道电影的后半部将致力于救赎,不过这段横生出来的情欲,却让人不知所措。Alex作为肇事司机继子的报复心理,并不能为其千里迢迢勾引季玲找到了一个足够强悍的动机,在情欲上费的大量笔墨与Alex的内心缺失及走向不明相对照,更使得这场情事也终成了季玲一场不可饶恕的***。
季玲随后不甚跌落梅里雪山,醒来后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悠远村落,并遇见了一个神秘的藏族男孩。如果电影之前所犯的错误,均可归于舞台剧转成电影的水土不服,那最后季玲得到救赎一场戏,则可称是彻底的高原反应。同同现身与季玲交流,带着粗重脚链,说着“我好辛苦”,最后季玲为同同揭开脚链——我相信这场戏如果是在舞台之上,将会是如何的震撼人心,但这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部讲求真实和生活化的电影,如此戏剧化、象征化、简单化的设定,无疑与影片气质格格不入,让人只有荒诞之感,而无唏嘘之意。虽然最后交待这只是季玲的梦一场,但仍旧因为缺乏先期铺垫,只是在粗糙的逻辑中毫不讲理地给予所谓救赎,最终如高原反应般,头疼气短,绵软乏力。
好在这儿是香格里拉,还有高原美景可以一窥。可惜季玲受救赎过程之简单粗暴,让所谓的“香格里拉”只是沦为舞台上平面的美丽背景,与剧情、主题缺乏互动,即便换成南京路或者王府井或者中环也无不可。说到底,“香格里拉”在这里,仍旧只是对于藏地附庸风雅似的意淫,无关救赎。
原文刊于《看电影》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七):寻找心灵的归途
香格里拉,常被认为是世外桃源的代名词。在藏文中意为“心中的日月”,象征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无上的境界。历经数年,“香格里拉”逐渐被人们赋予了“永恒”“和平”“宁静”的深刻含义。这样,它似乎也成为了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代社会下的人,多少把生命格式化,机械化了,从而忽略了身边美好的“景色”,更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这儿是香格里拉》这部电影的导演丁乃筝就是要用故事和影像来表现一种现实,给予人们一个警告,并引领和帮助现代人去找寻属于心灵的那个“香格里拉”。影片中,导演将香格里拉拍摄的非常美丽。在一般人眼中,那些镜头甚至是有些空洞和虚假。其实,导演除了要展现美丽至极的景色,还要表现出一种圣洁的感染力。也只有构建一个这样的美丽而又圣洁的地方,人们才会在宁静和纯洁的环境下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感悟,从而使灵魂得以救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明澈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地,奔驰的骏马,浓香的酥油茶,淳朴的民风……导演就在“香格里拉”这人间仙境中,为当代人讲述了这些“戏中人”在“寻宝”过程中“赎罪”的故事。
【一】命运与生活使然——“赎罪”与“自我救赎”
生命的长河裹挟着人类的种种,在时间的史册上奔腾而过。个体方向的偏离在所难免。于是,犯错误总有其必然性,存在即是有理的。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却是难倒了当代人的问题。由此来看,《这儿是香格里拉》中主人公的故事也不例外。面对命运安排的“矛盾”与“挫折”,戏中角色似乎并不懂得如何最好的处理和善后,所以他们才会各自有各自的痛苦:
女主人公季玲,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自己七八岁的儿子同同在马路上玩耍时出车祸而死。
肇事者白姓夫妇在车上争吵,因为他们的过失,导致幼小的生命永远的终结,更为恶劣的是,他们在慌乱之中做出了最终困扰自己一生的抉择:肇事后逃逸。
季玲的丈夫王一帆因为妻子的过度悲伤而难过,可是看着妻子一天天的为打一场没有任何证据的官司而活在泪水与恨中,他却无能为力,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出轨”,来对妻子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报复”渴望使妻子觉醒。
肇事者的继子Alex心存愧疚,并对继父心存芥蒂,为了赎罪他偷偷跟踪季玲来到香格里拉,当季玲与Alex之间有了感情却又得知Alex的身份之后,勃然大怒,毅然离去……
剧中人都在对自己的错误以不同方式赎罪:季玲去了香格里拉替儿子“寻宝”;丈夫品尝了孤独之苦;肇事者最终罹患血癌;肇事者的继子化为守护天使一路保护季玲……这些,都成为了香格里拉之行的前提,也是故事构架的基础。最终,还是围绕的季玲的行迹展开了讲述。
影片开始,导演运用了“心里蒙太奇”,借“季玲”的角度,回忆了“同同”生前的景象。同同喜欢“寻宝”,他想让妈妈给他讲故事,与他一起玩寻宝游戏。可是,作为家庭条件优越,家庭又美满幸福的季玲,似乎被美好的生活状态迷惑了,却时常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好的生活环境并不能完全满足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的渴望,他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季玲”的形象就是当代青年父母的典型代表之一,更多的考虑了物质上的创造与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亲情上的慰藉和人文关怀。而在同同死了之后,一切事故都爆发开来,接踵而至。季玲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大意,只好把“将肇事逃逸者绳之以法”这件事情作为自我救赎之法,于是“恨”就升级为无穷无尽的追逐。一家人都精疲力竭,可是死者已去,打赢官司,将肇事者送进监狱又有什么意义?
女主人公无意中在儿子同同的屋子里发现了寻宝的线索,她顺着线索,去往了香格里拉。这正是导演通过严谨的故事结构顺理成章的细节的设置,引导着观众跟随“季玲”去完成一次心灵的救赎。“救赎”贯穿始终,“寻得真宝”就是他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中国式的解决途径——寻宝
中国人对死亡问题的解决是把它转化为生,把死的悲哀转化为生的欢乐。导演由此出发,通过镜头讲述故事,引着我们来到了香格里拉,也引领着那位失去儿子的母亲进行了一次救赎之旅,使我们见证了这位母亲的心灵蜕变的过程。而旅程的线索是由“寻宝”而来。
“蓝色蝴蝶”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道具”,母亲季玲内心蜕变的过程也以“蝴蝶”作为见证,虽则难免落入俗套,细细品味回来,却似乎又是唯一的选择。影片后半部分的那段救赎之旅似梦非梦,这就为故事的合理性作出了解释。
那么说到“寻宝”,“宝”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首先,“宝”是香格里拉本身内在的,并且当代人所缺失的那种品质。导演丁乃筝是通过“季玲”丢了自己的包包这样一个情节设置展开了对于香格里拉全方位的展现。
季玲需要找到自己的包,也要去往“同同”提示的一幅画中的“梅林雪山”,于是旅途开始了。一方面,香格里拉那里的生活环境似乎是较为原始的,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灯红酒绿,就连小店里的“stardooks”(假冒星巴克之名)的咖啡都会使台湾的游人捧腹。可是,就只在这样一个看似“蒙昧”的地方,人情味却浓厚不已:
季玲刚下飞机,打车去目的地,出租车司机适当却不失热情的与季玲说话,还为她唱歌。当季玲将一个包落在车上时,司机师傅主动叫住季玲,下车把包递到她手中,并祝季玲“扎西德勒”。
在小镇上,一汽车司机撞伤了季玲和Alex,便立刻下车询问情况,还主动帮助他们寻找丢失的包,并寻找住所。这里与影片中撞死季玲儿子的夫妇的做法应该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也使人们进入沉重的反思之中。物质未开化并不代表精神境界的蒙昧!
季玲的皮包历经千辛万苦,被人送还回来,尽管观众看不到其中的过程,但是一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并会为之深深感动的。
其次,“宝”是香格里拉最珍贵的一种精神:包容。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香格里拉本身就是“包容”的最好例证。它全身心的去包容一切外来者,教化他们也要善良和学会宽容。
影片中,季玲穿着藏族的服饰,与一群语言不通的藏族同胞在一起载歌载舞。那个时候,季玲才真正的忘却了心中那份“恨”,这是他来到香格里拉受到熏染的最重要的地方:宽容。所以,之后,他终于原谅了自己,也对“同同”放了手。最后,季玲还与丈夫一同看望因血癌而奄奄一息的“仇人”。这都是香格里拉带给季玲的灵感与教化。教会了她学会放手和宽容。
最后,那一宝要回归到最原始的一宝:卡娃葛宝。也就是电影中所指的季玲的目的地“梅里雪山”。
“同同”看了一本叫做《这儿是香格里拉》的童话书,卡娃葛宝是他从中读到的一个妖怪的名字,也就是现在说的“梅里雪山”。同同一直也自称为“卡娃葛宝”,导演通过真正的“圣山”和同同的故事书中的“卡娃葛宝”两者的重合,巧妙的为故事的结局设置了一个合理有完美的结局和归宿。“旅行”中,季玲收获了梅里雪山所赠与的精神洗礼,回到家中,在看到书中同同所给出的“寻宝”的答案:一个妈妈的吊坠后,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寻宝的真相。
【三】含义深刻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季玲与藏族小朋友走到了山谷底,遥望着山巅的女孩。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环境来表现:俯拍季玲和“同同”站在谷底,表明这已经是一种结束,一种最低点的状态。仰拍“同同”渴望追求的“最爱”站在山巅的阳光下,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生活。导演运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了“同同”脚上的那个铁链,一种亲情的枷锁,也是季玲强加于他的一种早该放手的“爱”,季玲终于明白,是自己那么残忍的将自己的孩子束缚在了某个不应该属于他的世界中,他是渴望自由和圣洁的新世界的,那么就放手,同样,也要为自己解脱。季玲亲手解开了“同同”脚上的“枷锁”。一切都释怀了。这个情节被承载在一段梦境中,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是想一想,导演正是利用这种似是非是的情景,吸引观众进入一种灵魂超脱的佳境,人们仿佛自己深陷其中,自己就是主人公,自己就是那个享受解脱和释怀的主角。
这种深刻的隐喻效果时刻穿插在影片中,让整个故事结构流利而又不失跌宕起伏。又用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人物和情节链条,将故事串起。导演在最后,特地安排季玲打开窗户的一个场景,外面的景色不再是曾经出现过的那种高楼林立,细雨迷蒙的压抑的城市,而是展现了“梅里雪山”的全貌,这就再一次的扣住了题目和主题:这儿是香格里拉。只要你学会了宽容一切,哪里都可以是香格里拉。这也是导演想构建的那个永恒的香格里拉。
这部电影不失为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和心灵的净化。在充满孤独声和机械化的现代城市中,观众不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香格里拉!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八):是部开头不错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是被他的开头吸引了,才认真看完的。
开头的那些墨画那里给人的感觉是很不错,究竟是什么不错就讲不出了。反正觉得很美就是了,不过看那样子也是没什么喜感的电影。接下来的寻宝线索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很想参与到里面去看自己能不能从同同的角度去想问题并解出谜底,郁闷的是只给出了两个线索,而且我从头到尾都没猜中,到最后宝被寻到了也没恍然大悟的感觉,而是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又拉回去看还是一头雾水,只好放弃看第三次。
感觉上应该原本要表达的东西是很不错的,可是就是很多没交代清楚,电影不是说有好的题材就可以去拍电影的,还是需要把这个题材交代清楚的能力。就像我一样表达能力不好,所以写了这些东西什么都没说清楚,而且是我什么题材都没有,说来说去都是不知所云.....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九):扎西德勒
听说这里的风景很美
这里的风景确实美到不真实...
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
我天天都能看见过去
真实得就像是现在的风景
只是再也触不到你...
我的世界却已经天翻地覆
我天天守望着过去
不真实得就像是现在的风景
我想要到你的世界去..
两个痛苦的人互相依偎
想要逃避却是错误
风景再美
我也不愿把你遗忘
就让我到你的世界去..
不曾想过 原来你一直都在
一直都在等待
我给的自由
原来 你同样必需遵从着自己的命运
你同样从来不曾真的埋怨
我早该放你离去
宽恕自己和他人的失误
如果不放下
又怎能得到
如果
你也偶尔想起我
是否也会如我
嘴角泛起浅浅的微笑...
《这儿是香格里拉》观后感(十):《这儿是香格里拉》,才怪!
《这儿是香格里拉》是中国新电影•云南影响项目组和台湾表演工作坊共同合作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两岸近年来的首次跨海合作,因而才引起了多方关注。然而当广大文艺青年们都热切关注这部影片时,其实不是因为上述的缘由,而只是在关注影片上“表演工作坊”几个大字和挂上:赖声川/监制的响亮名头而已。
“表演工作坊”,以《暗恋桃花源》和《这一夜,我们说相声》等舞台剧在广大文艺青年的心中扎下稳健的根基,赖声川也以舞台剧大师的身份而闻名遐尔,从另一方面而言他是台湾乃至中国现代舞台剧的先驱之一,无论是在商业运营还是在剧目的实验色彩上!事实上,声名鹊起的除了赖声川还有其所领衔的“表演工作坊”团队,在金士杰、李立群等老一辈核心台柱或斯人已逝或隐退的情况下,真正的台柱应该仅剩“表演工作坊”这块金字招牌。从前二年至大陆重新编排并全国巡演的《暗恋桃花源》到后来同样是重新编排的《这一夜,WOMEN说相声》等剧的风靡,都说明了“表演工作坊”的品牌效应。于是乎,《这儿是香格里拉》这部电影的推出,能让文艺圈有所震动,依然靠的是这个金字招牌。
招牌响亮,但这部影片的阵容也不算糊弄人。影片改编自“表演工作坊”的同名音乐舞台剧,舞台剧和影片的导演都是丁乃筝。她是赖声川的夫人丁乃竺的妹妹,丁乃竺也在这部影片里参与了影片幕后策划的角色。除了这些大牌的制作以外,演员的阵容也不弱,有朱芷莹(《色戒》中的女二号,也就是王佳芝的那个女同学的扮演者)和尹昭德这样的台湾中生代实力派演员,也有吴中天(男主角ALEX的扮演者,台湾MTV当红VJ)这样的新生代偶像。不过,这些无法说明什么。
人们通常在对某样事物产生落差后都习惯用:“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来慰藉自己。这句话同样适合送给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们。影片本身的致命错误应该是舞台剧种种习性的延伸,不得不说从故事架构和人物表现上,那种清晰、刻意的痕迹充斥太多的意境追崇,电影允许人们发挥想象,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故事是往超现实或现实主义的二选一抉择。剧情以台北的中产阶级夫妇痛失爱子的线索拓展开来,一场寻找与求知真相的故事让影片的刻度在禅理与现实的生活中摇曳不止。前半部份的影片完全是故事简介式的白描,以香格里拉取景的后半部影片才是电影的关键,除了如画般绚丽的香格里拉景色让人多少有脱离现实的错觉外,剧情也带出了一段刻意制造玄虚的寻子剧情和男女主角洒狗血般匆忙的***。导演在影片中不断的回叙剪辑和梦境营造也让我回想起韩国导演金基德近期的作品《悲梦》,两部影片都充斥着同样多的符号化表达。在人们认为电影只是休闲娱乐的一部份时,这样一部在商业片与文艺片类型上摇摆的电影是很难获得来自任何一方的肯定,反而只能说明导演故弄玄虚过了头或者根本传递不出真正要表达的意图。毕竟看一场电影,大多数人都不想动用太多的脑细胞去解码什么玄机奥妙!
(泉州广电报 稿,商业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