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奇幻秀》的观后感10篇
《魔法奇幻秀》是一部由特瑞·吉列姆执导,希斯·莱杰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 莉莉·科尔主演的一部冒险 / 奇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演Terry Gilliam有够倒霉,一部由他精心策划了10余年的野心大作由于希斯莱杰的意外去世不得不停机散伙了大半年,真亏这伙计同时还兼做了本片的编剧,他在歇工的日子里把剧本的后半部分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魔法奇幻秀》。很多不知影片背景的 ...
导演Terry Gilliam有够倒霉,一部由他精心策划了10余年的野心大作由于希斯莱杰的意外去世不得不停机散伙了大半年,真亏这伙计同时还兼做了本片的编剧,他在歇工的日子里把剧本的后半部分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魔法奇幻秀》。很多不知影片背景的观众都会觉得全片没有中心主题,主要角色没有明显善恶之分,连最后坏蛋死了我们都感到不够痛快啊。慢慢慢,各位看官没听说这是一部非主流的CULT片么?在不弱智的奇幻片屈指可数的年代里,Terry叔叔能把一桩烂尾楼修成廉租房已属不易啦!且听我慢慢道来。
绚丽的画面和美女俊男们的组合是本片表面上的卖点,料还在里面呢!
开篇的剧情很容易让人想起歌德的《浮士德》,不过不管咱们的帕那索斯博士再怎么堕落也不会有啥天使长来救他,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个神人一般的所在啊。怎么想Terry Gilliam其人都不会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多半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975 )里就有大段对圆桌骑士及基督徒的恶搞,在之后的《万世魔星》(Life of Brian 1979)中,他又把调侃的魔掌伸向了天主和犹太教,一个如此热衷于讽刺宗教题材的导演自然在这部新片中也烙上了独有的个性标签。这次遭祸害的是哪一教派呢?看过本片的童鞋肯定都猜到了,是佛教。普及一下背景知识,由于某屏蔽词喇嘛在西方世界的不懈努力和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藏教密宗和印度佛教如今在英国等地是最时髦的玩意儿之一。我们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一代自然都知道哪些东西不靠谱,Terry叔作为西方先进知识分子当然也会对那些看不惯的玩意儿批判一下。于是我们看到了Mine Me这挫样的侏儒也可以是小神仙,而作为一派老大的帕那索斯博士更是被恶魔整治得没脾气。博士自称从远古起他们这帮子人每天就在坐那儿讲故事,然后就能浮在空中啦,飕飕儿滴~ 此处显然是指佛教中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的传承修炼方式。他们作为佛或菩萨的化身,担负代法之责和佛的形象代言人,讲故事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思想代代相传。可恶魔先生偏不信邪,封上了他们舌燥的嘴巴。看吧,太阳照常升起,是不?一帮骗子!Terry可能为了顾忌到当今主流观众的接受能力,不再像在老年间的小厂牌独立电影里似的对宗教大开杀戒了。点到即止,不过也已够瘾。
影片交待远古之时恶魔先生的到访,大象在印度佛教中时常出现,而在恶魔先生身上排泄的雪鹰是藏传佛教中的圣鸟象征。这些人的着装明显是佛装信徒。
细细想来博士绝对是个孱弱古板的loser,在幻想世界里与恶魔先生的数次正面交锋都已完败收场。他对所有人只会用一招:先吓唬!然后指一条所谓明路给人走。酒鬼确实是被铺天盖地的酒瓶吓个半死,但恶魔酒吧的一杯酒远比爬1728级台阶有吸引力吧。
第一次恶魔的诱惑,I think you can use a drink.
之后博士使骇人人面气球想把误入幻境的小顽童给吓走,反被小男孩给打爆了。。。要不是安东来救场,小朋友可能就赖着不走了。
贵妇人进幻境那会儿他索性化一佛陀做背景了,让巧舌如簧的托尼去自由发挥,要不是巧言善变的托尼把乘坐奈河上的贡多拉比喻为通往青春不朽的捷径,博士可能连一个灵魂都招不到。
全片最好笑也最恶搞的一幕是俄国黑帮追杀托尼的那一段,博士变出了几个黑丝警官大汉又唱又跳征兵,把俄国人恶心得半死,而恶魔变成了俄国人的妈妈保护孩子们进了裙裆。
总结下来博士用梦幻指导人生的概念是没错,但是方法有够简单粗暴。恶魔懂得满足人们的原始欲望:食欲、贪欲、性欲,保护欲甚至是自由,当然满足这些欲望的同事可能会带来危险。但从个体人的角度来看
,恶魔先生像是一个连坏事也会答应的圣诞老人呢。最终的赌局恶魔要求博士杀人,这难道不是危险的行为么?博士确实履行了危险的义务并换回了女儿的自由和幸福。
博士这个人物一生悲剧,唯一的快乐幻境是追到了个大美妞,托的还是恶魔的福。他自己早已不再相信幻想,原始信仰也被恶魔摧毁殆尽。这样一人,屎了算了~
本片中的场景在现代英国和梦幻世界中不停地来回穿梭,现实世界总显得黑暗阴沉,梦幻剧团组员时常穿着破衣烂衫,过着不可思议的穷困生活,这在摩登社会中显得非常突兀荒诞,也与人们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导演正想借此表达的梦幻的存在是普遍不被世人认同的,人们早已不相信梦想的力量。
看官们请务必记得让影片中两方斗争的起点,梦幻与危险这两元素存在的理想。
之后托尼对魔幻秀的大胆改革却获得巨大的成功,我想这也从另一方向足够证明了危险的必要性,幻想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如果你不放胆去做,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电影中如此,人生亦如此。这部电影颠覆了人们对恶魔的传统印象,亦或我们该问自己一个最初的问题,这个穿着黑礼服的家伙就必须叫做恶魔么?恶魔必须是恶的么?在我看来,这位黑礼服先生一点都不恶,还反借圣人之手除了一恶。这难道不是对“恶魔”的盛赞么?
本片中非主流的“恶魔”NICK先生,调皮而有城府的英国绅士派头
我想这也体现了Terry讽刺宗教的本意,宗教多有恶劣的排他性。比如基督教会告诉你天堂幻境并同时教唆人们杀死异教徒,这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洗脑行为。事物非黑即白的那是儿童片,作为这样一部有深意的电影,人们是否永远会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博士在结局处都无法说明。
很多观众都猛批这部片薄弱混乱的剧情而对众演员的演技表示肯定,但事实真是这样么?要知道把一个角色的戏份掰成几份,每个人都不会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我读到过关于这部电影的报导,Johnhy和其他人加入了Heath生前爱说的句子还尽量模仿了他的手势举止,但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让观众更加迷惑。因为Johnny标志性的微笑,Jude的五官和表情,Colin的口音和Heath都大相径庭,这就和表演所表达的原意有了诡异的背离。而且几位男星的存在感和气场太过强大,使托尼原来的形象不再深刻了。
去世的Heath Ledger曾在《圣战骑士》和《黑暗骑士》这俩骑士片里把英雄和恶霸都演绎得如此精湛,让人都怀疑这小伙子真正的人格了。托尼这样一个伪君子角色对他的挑战其实不大,用这样一个反面人物给希斯最后的演绎生涯画上句点也有些可惜。
Johnny Depp的表演风格一如既往地让人着迷,也是最本色最像Heath的一位,高潮戏好像让船长大人穿上白西装为Heath念了悼词。
Jude Law这次完全就是走过场的,分得了跳梁小丑似戏份。。。我必须说烟熏装和小胡子真的不适合他,哎~哎~不提也罢。
Colin Farrell还算占了不少戏份,可他的表演风格偏偏是最不像托尼的那个,让他代托尼枉死真是难为他了。他那标志性的爱尔兰口音和惊呆式明眉大眼表情实在是太“科林法瑞尔”了。他保持本色的表演路数让我不由出了戏,Heath所扮演的托尼在影片后半部分被观众逐渐淡忘,实属遗憾啊~
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演员除了名模Lily的好身材也就是成长在英国的新一代小天王Andrew Garfield了,他在本片之后还出演了大热片《社交网络》和青春片《别让我走》并担任了主要角色。小伙子的才艺在本片中已初见端倪,与Lily及Heath的演起对手戏来抢足风头。
而本人最喜爱的演员Christopher Plummer的发挥也算上佳,把一个时刻深感悔恨悲愁的父亲形象展现给了观众。可能我更喜欢看到一个风度优雅的绅士而不是一个潦倒的老人吧,对这个角色本身没有什么好感。毕竟《音乐之声》中的上校实在太深入人心了~
整部影片的味道就像个麻饼,直接的体验是香甜,当做大餐还是稍差了点。但吃完以后,待你把掉下的几粒芝麻塞到嘴里细细咀嚼,回味一下那些微小部分的余味还是一件颇为享受的美事呢~ 熟悉Terry的观众总是难忘《涨潮海岸》,《吹牛大王历险记》或《巴西》里的一些天马行空的场景,如今Terry利用电脑科技已能把我们心中最狂野的想象呈现在面前,就像托尼的那个问题:你的幻想值多少钱? 我想一张电影票钱总值得回,所以在此推荐大家都进影院悉心地观赏这部电影吧。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二):塔罗牌中的倒吊人
魔法奇幻秀,展示自己梦想的舞台,但又伴随着危险。能自己做好抉择,抵御住诱惑,摆脱魔鬼的纠缠,这便是一次愉悦的冒险旅程。
此片是希斯的遗作,而在片中希斯的倒吊人这个角色也是由四个人共同演绎出来的。
说到着就不得不说个题外话,导演在拍这部影片到中途时,因希斯猝然辞世而面临搁浅。而后为了保留希斯的戏份,不惜重新调整剧情、改写剧本,力邀这三位希斯的老朋友接棒出演,而他们均是零片酬出演本片,收入全额交给希斯的女儿。
托尼这个角色在片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现实中的托尼由希斯•莱杰饰演,而幻境中的托尼则由约翰尼•德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分别饰演。
1. 托尼登场时,闪电投影下显现的是希斯在水中正立跳舞的镜头。其实导演完全可以改变场景变成闪电投影下呈现塔罗牌中倒吊人相同的POSE。
后来我才想到,玩过塔罗牌的都知道,在占卜的时候会出现牌面倒立的情况。牌面倒立的情况和原本正面的情况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会成对立面。
牌面倒立的倒吊人:因为不想被束缚,便在不适合的情况下挣扎,从而变的没有耐性、任性妄为,最终会受到惩罚。
2. 托尼被安东救起后,发现瓦伦对他有所好感,便假装失忆想跟随马戏团顺便逃避仇家。在拔鸡毛的时候烧掉印有他身份的报纸,而后从安东那拿走看似对他很重要的口哨,都为后面做铺垫。
3. 托尼在每次魔法奇幻秀表演之前都能将人们吸引过来,之后说服大家把魔法奇幻秀弄的摩登化,表现出他口才很好,也为后面安东怀疑托尼是骗子做好了承接。
4. 托尼在富婆进入魔法奇幻秀后,好奇也闯了进去,此时便是约翰尼•德普饰演的托尼出现在屏幕面前。之后劝说富婆别去***酒吧,让人感觉他了解博士的魔法奇幻秀玩法即有通晓生死之意,为后面魔鬼道出他头上的黑魔法字符留下线索。
5. 就差一个灵魂,博士就要赢了。然后就在这时,托尼被之前杀他的四个俄国佬发现了,托尼为了逃避俄国佬的追杀便跑进的魔法奇幻秀,紧接着那四个俄国佬也跟了过来。此时展现在荧幕上的便是托尼心中所幻想的冲上云霄的云梯,裘德•洛饰演的托尼在这段戏中表现的异常兴奋,这便是托尼所梦寐以求的名利。而后被安东救后还是在追问安东想回到云梯那,然而安东确以察觉出托尼换了张脸,认为托尼有事在蛮着大家,并不坦诚。托尼没办法只好编了个故事给安东听,但是最后还是不忘追问安东云梯的事情,这也使得安东怀疑托尼。托尼每次在魔法奇幻秀中都不敢以真面目视人,便表露出了骗子的本性。
6. 魔鬼说莎莉不算灵魂之一,博士觉得时间也不多,便将赌局告诉了瓦伦,瓦伦很生气的离开了,安东找瓦伦的时候发现报纸上有托尼诈骗犯的报道。为了逃避安东的追问,于是便有了柯林•法瑞尔饰演的托尼在瓦伦的幸福一家的梦境中一幕。瓦伦的幻境很美好,但是好景不长,之后他们便踏上托尼的幻境。托尼果然是贪图名利、爱慕虚荣之人,通过安东的信息,瓦伦终于看清了托尼的本性。
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瓦伦终于受不了,便想寻死。此时摆在瓦伦面前的有两扇门:His-黄色的恶魔之门;Hers-白色的天使之门。瓦伦毫不犹豫的便想直奔恶魔之门,这时魔鬼从门里出来了,告诫她做好选择并和她跳了支舞。瓦伦就在跳舞时,趁魔鬼不注意跑进了恶魔之门。
魔鬼赢了,然而魔鬼似乎感兴趣的并不是瓦伦,而是托尼,于是他便又和博士谈了一宗交易。看来魔鬼还是很忌讳托尼头上的黑魔法字符,最后还是借博士之手耍诈才将托尼给坑死了。托尼本性的一面与倒立的倒吊人的寓意得到完美承接。
最后博士通过绑在瓦伦脚上的铃铛也找到瓦伦,魔鬼确实没有食言,瓦伦和安东结成连理了,这算是好的结局吧。
影片很注重细节,小道具、小物品,例如塔罗牌、口哨、铃铛等,都体现的很好,另外每个魔法奇幻秀的场景都做的很华丽,是一部很精致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最后的桥段中让托尼这样安然的离去,似乎有点戏剧性,或许是不想让观众伤心;或许是想让观众不忍心此角离去;或许是想让观众觉得天妒英才;或许是想让离去之人得以缅怀;或许的或许……最后向希斯致敬。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三):奇幻文艺片
好了,说说这部片子。原来,奇幻片也可以拍的这么文艺,这么话剧。要不是片子里有那接近中无敌的男星阵容和我目前很喜欢的一个女星,估计也不会去碰这么部片子。
人的想象力其实还是有极限的。想象力,总是要基于自身思想的本身才能发挥,而这也取决于想象的那个人。而本片所推崇的“奇幻盛宴”,其实也不过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很大众化的“想象力”罢了。毕竟,能像以前那些电影大师或卡神这样的人还是少数。一个蒂姆伯顿就扫平一大片。
故事本身比较闷,而且这种突然出现的抢亲模式也很俗,连最火的大片《阿凡达》都没能避免。这也算是表现了现代人患得患失的典型了。后面的故事,也基本上用很难懂,哦,不,是用很文艺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类似《浮士德》的故事。那些普通人类,真的如此秀逗么?敢用自己才长了不到50年的脑袋,去对抗一个长了几千上万年的脑袋,还以为自己会赢。所以,一位前赌王先教育家说得好,打赌打赌,先能打再去赌。
女主角最近很火,毕竟,这种天使loli面孔魔鬼身材的演员多多益善,不过,装的太嫩就过分了,还是说,老外的16岁女孩儿就如此成熟?呵呵。那几位演员中,感觉裘的演技还少些特点,克林斯就是来打酱油的,另外两位很不错,很强。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四):惩罚或救赎
感觉这部电影有体现的主题是:惩罚与救赎。 魔鬼一直在用惩罚的手段去处置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包括闹事扰民的酒鬼,残暴贪婪的发高利贷俄罗斯地痞。帕纳索斯博士却是通过“讲故事”,通过传递善念和福音,企图感化世人;或者鼓励罪恶的人攀爬漫长而崎岖的帕氏之路,来让他们从苦难中悔改,实现自我救赎。电影开始,魔鬼能够有力的抓住酒鬼的心里并附和时代变化,巧妙的设计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bar,冰冷枯燥的救赎之路与之比较,难以召唤罪孽深重的人,最终邪恶的灵魂被魔鬼吞噬。电影后半段,博士“not afraid of the change”,讲故事更加“lively”,将梦境编织的更加“colorful”,使得虚荣贪财的灵魂得到恢复,精神得到宽慰与修复--她们甚至自愿交出自己名贵的珠宝和皮草--但是,罪孽深重与人性的瑕疵毕竟是有别的,人性的瑕疵可以通过故事的传播,得到修正;但是罪孽深重的恶棍,纯粹质朴的理想无法掩盖他们杀生强掳的行为,最终被魔鬼召唤,在地狱的炼火中得到惩罚。Tony是个特例,他明明拥有邪恶的内心,实施了肮脏的行为,但总是能够从魔鬼的惩罚中逃脱。魔鬼他显然不信任Tony,觉得Tony的慈善是伪善,但是Tony这类人的生命力却异常顽强,他们头脑灵活,口若悬河,他们自己就如魔鬼,所以一次次的逃离魔鬼的陷阱。甚至魔鬼都觉得困惑,一度怀疑Tony的灵魂是通过感化来拯救,而不是惩罚,因此魔鬼宣称Tony是博士的朋友。实质上,魔鬼通过博士之手来决定Tony的处决方式。最终,博士参透了Tony额头上的符号:Tony这类宣称行善实则放射邪恶的人,即使踏上帕氏族之路,也是在用邪恶的意念前行,用谎言来掩饰灵魂妄图逃过惩罚。
戏剧性的是,在本应能够换来纯净灵魂的帕氏之路山顶,博士用一个绞刑架来迎接万恶不赦伪善徒,用魔鬼的方式惩罚了Tony。
这就如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一样。当道德在感化拯救的道路上幻灭时,法律的触角必将被伸出,打碎用高尚道德做幌子实则行恶的伪君子的面具。但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又不仅局限在次,因为“魔鬼”的处决显然更加公正,摆脱了人性的禁锢。这就是为什么,维娜最终获得重生并拥有美满的结局。就像“魔鬼”所言:“你认为你会收到惩罚吗?不是吧?”“You have no idea, you are only a kid.”维娜向往家庭温暖,稳定生活,没有任何的邪念。虽然被Tony蛊惑了,但是最终能够醒悟: I hate you! You make me sick !!"(她在击碎镜子,对镜中的自己所言)。 因此,维娜并不是魔鬼管辖的灵魂,她实则是在自己父亲的故事中醒悟。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五):与魔鬼的交易
虽然把#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翻译简化成#魔法奇幻秀#,也没有降低这场神神叨叨表演的天马行空程度。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一部费脑力的片子了,如果没有稍微看过简介,或是看的过程中跟不上叙述的思维,大概很多人会看不懂这部片子。不适合想要消遣的观众,这是一部哲学和人生、真实糅合的魔幻之旅。
很多人大概是冲着演员去看的#魔法奇幻秀#。虽然希斯莱杰的表演只占了三分之一,片尾字幕的“献给希斯和他的朋友们”却让人很是感触。约翰尼·德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共同完成了托尼的角色,分担了托尼的能言善辩,邪气贪婪,绝望疯狂。其它老戏骨的演技不用多评,而年轻演员其实也很有灵气了。
有人看#魔法奇幻秀#会代入《浮士德》的世界观,可惜帕纳索斯博士在得到想要的东西后也一步步的失去很多,结局里博士不再试图和尼克抗争,选择了平静的生活。而托尼的形象倒是和博士塔罗牌中的倒吊人贴合了,妄为然后失去,归于虚无。故事比起叙事更像抽象的舞台剧,背景在现代却更有中世纪的浓厚。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六):冷淡的魔幻世界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感觉很新鲜,写得却很糟。
这部片是在学校看的,和哲姐一起,看的通宵电影。她看这部片只是为了看希斯·莱杰,却成功地比我先睡着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事后上了度娘,我不知道这部片有这样传奇的经历。怎么说呢,平心而论吧,在不知道这部片背景、来历的情况下,本人应该是会给它差评的,因为无法找到这部片的亮点及高潮,有时候甚至是不能理解这部片本身想要表达的含义。不过最关键的,本人认为应该是这部片没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
从它一开头,就让我有点诧异,那个流动的奇幻马戏团的车子看上去是那么诡异,夸张的妆容和服饰,更让人感觉这其实是一个有关黑魔法系列的故事。但是魔镜里面的场景及特效的画面更让人感觉到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画面,而非原创的画面。
主流的影评上说,这部片像是《浮士德》的蓝本,但在本人眼中去也像是《格林童话》的蓝本,恶魔像是女巫,为了完成王后(僧侣)的心愿而下咒,然后在小公主16岁的花季时将她带走……当然,结局可以预见,一定是邪不胜正,恶魔被打败,如果再内什么一些,也许还会被净化……(其实我也没有看完)
还有一点是,整部片用了许多插叙镜头,若不是可以耐心看下去,听下去,是很难理解里面究竟讲了些什么的。
所以不免会有种“剧情很凌乱和抓不住点”的感觉。
但比较欣赏这部片的一点,是它与中国片不一样,人性的美与丑恶会划分得那么详细,好人就是绝对的好人,坏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坏人。在影片中的人物,是活着的,是无明确的好坏之分的,是有人性的特点甚至是很大的弱点的。
无论如何,如果你是这部影片中某个演员或是导演的追随者,这部片还是可以一看的,不过——需要极大的耐心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七):一场华丽的秀
希斯•莱杰的猝然离世,为《魔法奇幻秀》增添了一个传奇因素。从影片出世到进入内地院线,已有两年时光,现在来看,希斯•莱杰造就的传奇因素,并不足以让这部作品不朽。作品传世,常有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但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靠作品自身的资质。当然,无论每个人对《魔法奇幻秀》的评价如何,对于希斯•莱杰的影迷,这部电影永远有着格外珍贵的纪念价值。
帕纳索斯博士与魔鬼的赌注,容易令人想到歌德的《浮士德》,还有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博士获得了永生,在天平的另一端,他陷入了悲剧的循环。像所有古老的故事一样,博士试图摆脱命运,不得不和魔鬼下了新的赌注,继续着无法逃离的宿命。这样的故事,通常有一个悲伤的结局,导演特里•吉列姆安排的结局,有点伤感,但并不悲观。博士与女儿没能厮守,但希斯•莱杰饰演的恶人终被惩罚。
与沉重的主线相比,故事的情节充满了谐趣。博士和他的马戏团为戏中的观众,带来一场场绚丽的虚幻旅行,让戏中观众和戏外观众,都有点眼花缭乱。除了视觉上的绚烂,情节铺开的枝节似乎非常繁杂,一段尚未厘清,又开始了新的一段。抽掉那些庞杂的细枝末节,影片的主线其实非常简单,大致遵循了时间和因果上的线性叙述。契约期限降到,魔鬼现身,博士想方设法赢取新的赌局,直到新的赌局结束。这不是一场华丽的叙述冒险,影片的叙述模式相当简单,相比特里•吉列姆的其它作品如《涨潮海岸》,本片称得上通俗易懂。
博士思想里的奇幻世界,用了极尽华丽的影像呈现,作为影像的首要道具,影片的演员表也堪称华丽。希斯•莱杰中途离世,约翰尼•德普、裘•德洛、科林•法瑞尔的加盟,让影片变得更加星光熠熠。希斯•莱杰戏份最多,德普等人只是各串了一场戏,明星数量和影片情节不至于让人无聊到去“数星星”。希斯•莱杰的死,带来一股凉意,德普等人的助阵,让他的最后一场银幕秀变得盛大而华丽。
在明星的耀眼亮相之外,博士思想里的奇幻世界,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元素。博士思想里的奇幻世界,展现了他人以及博士自己的愿望和欲望。你的愿望或欲望得到满足,随之你会失去另外一些东西,这和影片的主旨吻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博士的思想里度过,他脑中囊括了人的欲望、选择和失去。特里•吉列姆用极尽华丽的画面,呈现了人的欲望,影片是一场明星秀,更是一场华丽的想象秀。影片处处弥漫着一种奇异的味道,如马戏团在现代的边缘角色、博士与侏儒的人物设定、大胆的倾斜镜头等,它们在表明这是一部多么独特的影片。而安东对博士女儿的暗恋、博士女儿被希斯•莱杰吸引等情节,又是非常普通而简单的情节设定。从故事到主旨,已有《浮士德》那些名著在前,影片很难在思想上超越它们。影片像是一场奢华的秀,华丽有余,深刻不足。对于喜好幻象的人,本片应该有些独特的魅力,不管把那些奇幻画面当做潜意识还是纯粹的想象,特里•吉列姆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具体化的意识世界。
■《新快报》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八):魔法奇幻秀:只是为了纪念
早知道这部电影不甚好看,或许本来已经不打算去看。但真的到了放映的时候,虽然作为引进的批片,已经迟到了3年,但是,还是忍不住,去看了。这只是为了希斯·莱杰,虽然也谈不上是他的粉丝,但他的“小丑”实在是太过于经典了,于是,还是看了。
当《黑暗骑士》还没有上演,尚处于后期制作阶段,而希斯·莱杰就突然去世了,尚未来得及进京任何补拍。不过,诺兰还是如期完成了他的作品,而且,成为了一部里程牌一样的现象级作品,而“小丑”也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从这个程度上,《黑暗骑士》与“小丑”已成绝唱,表演者虽死而无憾。乃至于,在莱杰在去世的时候,只完成了《魔法奇幻秀》里的1/3部分的演出。如果为了完美,观众们更愿意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就这样没有完成好了。但是,作为导演的特瑞·吉列姆还是将作品完成了,而且还请来了约翰尼·戴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来完成了莱杰剩余未完成的部分。《魔法奇幻秀》终于是完成了,也因为是希斯·莱杰真正的遗作而备受关注,但限于电影格局的局限,这部片子早就注定了无法是经典。更多的,只是展现莱杰,展现他最后的作品而已。
就像《小团圆》不是经典,但因为它是张爱玲的作品,所以在张去世之后的出版,还是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只是因为它是张爱玲的作品罢了。
而希斯·莱杰加上约翰尼·戴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四人同饰一角,也不是没有先例,在稍早一点的《我不在那里》,作为一部传记片,居然出现6位演员同饰一角的表现,而且6位演员中还有男有女,有白人也有黑人的情况,作为同一个传记片同一个传主的故事,居然可以这样,而且还博得了满堂彩。所以,《魔法奇幻秀》也不算过分,而且因为莱杰的去世而修改的剧本,还对这种变身给予了一定的解释。
但是,电影总体格局的局限,还是无法掩饰电影其他方面的拙劣,于是,我们只是看到了莱杰,却无法看到一部经典。甚或者说,是莱杰的离世而成全了这部作品本身,使得它获得了原本不应获得的那么多的关注。假如,莱杰还活着,相信,这部电影早已经被人遗忘了,甚至是活着的莱杰本人。
《魔法奇幻秀》这个翻译,是迎合了中观众的观影需要,它本来是“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也是一部有关帕那索斯博士的故事,莱杰在其中,其实只是一个反客为主的配角,真正要表现得还是帕那索斯博士,一个活了上千年的博士,因为跟魔王打了赌而痛苦地生活着。而且他所生活的方式还有他所要表演的奇幻秀,都已经过时了,不为眼下的世界所接受。一个怪人,还有他奇异的生活方式,在大众生活的边缘之处辗转生活着,而他所用以赚钱的所谓的奇幻秀,其实只是一种放大人的欲望的表现形式而已。这种所谓的法术,只是让肥胖的女人在法术之中可以看到自己消瘦的一面,还有她所想要的高跟鞋,以及能够得到的奇妙的性爱而已。或者是让小朋友在其中得到他想要的各种冰激凌,还有各种好玩的东西罢了。所谓奇幻,只是让迷幻而已,让人在迷幻中得到片刻的安慰,得到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安慰。帕那索斯博士的小把戏,一旦被看穿了,就会觉得很无聊,但这种无聊如果被更加无聊乃至别有用心者利用的话,就会有另外一种局面出现了。而这个别有用心者,就是希斯·莱杰所饰演的托尼,他洞穿了帕那索斯博士的把戏,然后利用它去 博取财物,最终命伤其中。
或许,这个故事本来看起来也比较有趣,但幻术或者梦境的穿越,观众已经看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有《盗梦空间》,两者卓异的表现,都让这部《魔法奇幻秀》看起来拙劣无比,还有寒酸的可怜。而希斯·莱杰加上约翰尼·戴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的接力,也完全没有《我不在那里》那样的不着痕迹。于是,为了希斯·莱杰,看了《魔法奇幻秀》,但看了也只是看了,能留下的大概只有莱杰的一丝笑容。有关他更多的记忆,还是回到《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吧。
相见不如不见。现实中,我们的世界里,其实也每每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而且林林总总。很多的人,都会悼念自己的初恋,或者是中学时的朦胧好感的某一个同学,而这种好感就如幻术一样的美好,而要打破它的最佳的做法,就是相见。当多年以后的相见发生,才会发现所谓的美好,都是那样的不堪。它只存在于记忆中,就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他对于曾经与他发生过关系的鲁侍萍的纪念,只是发生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而见不得真的鲁侍萍的存在,一旦发生,便是美好回忆的幻灭的原点。对于莱杰,最好的印象,其实就是保留在他的“小丑”之中,邪典的美,奇异的恶之花,像罂粟一样美好。
至于《魔法奇幻秀》,首先,连看懂它都需要费一点脑力,而在一部非经典的片子上,去耗费脑力,有些不该。但是,看它,还是为了希斯·莱杰,虽然不完美,但毕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有有关的他的友情,约翰尼·戴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的出演,是没有收取任何片酬的,他们都将他们应得那一部分的,送给了莱杰的孩子。这是一种美德,值得纪念。
对了,作为配角,一幅长不大的脸的莉莉·科,还有新蝙蝠侠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表现都还不错,值得小赞一下。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九):谨献给熟悉西方文化和热爱希斯莱杰的影迷
谨献给熟悉西方文化和热爱希斯莱杰的影迷
我想这部片子的开头应该先打上这句话
而其余的观众可以洗洗睡了……
其实我不是特瑞的粉丝,当年的12只猴子就看的吃力,格林兄弟生生毁了我从小对格林童话的痴迷
估计谁也没想到,在希斯过世两年后,中国竟然开始缅怀这位天才
估计是广电总局哪个有权利的同志是希斯的粉丝,于是CCTV6开始纪念希斯,佳片有约放了黑暗骑士,连大银幕也破天荒的搬出了奇幻秀
尽管时间已是2011的年尾,因为希斯莱杰的忽然过世,因为三个救场的大牌,因为这部电影的传奇,我还是坚定的走进电影院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安静的影院,真的,坐了2/3的影院,从头到脚楞是没有一点声音,没有熟悉的笑声,交谈声,吃东西的声音,什么也没有,我不知道大家是睡着了还是看呆了,连前排的小妹妹也一动没动过,影片结束打出字幕,大家还愣愣的,听到一个哥们嘀咕了句:回家再看一遍,这电影得好好琢磨下,嗯哈,忽然很感叹国民素质,忽然大家都变的深思了
好友前一天去看这片,回来不停跟我抱怨,你推荐的什么烂电影,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可是我不觉得啊,是因为中国的影院从来没上映过此类型的影片呢,还是大家的观影感受还没习惯呢,这部片子中有大量的隐喻和西方文化元素,不熟悉的人还真看不出所以然来,忽然想到一幅名画,奥菲利亚,人们只看到画中的奥菲利亚躺在水中,但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又有几个呢
电影就像一场华丽的舞台秀,就像影片的开始那样,露天的马戏团,浓妆的木偶,在这样的冬夜盛放,好像提前过了圣诞节,还有塔罗牌,还有黑魔法,有魔鬼有赌局,导演仿佛要把所有的西方元素塞在电影中,唯一可惜的是故事讲得太松散,情节太跳,很多时候还没讲完前半段就跳到别的地方去了,你必须全神贯注稍不留神就被他甩在后面了
主演就不加多说了,都说烂了,全部都是喜欢的,lily好美的,所有的镜头都像拍时尚大片,当然最闪的一定是希斯
最后的最后,跳出一排话,希斯和他的朋友们的电影
心忽然被抽了一下
《魔法奇幻秀》观后感(十):那些可怜的小梦想
散场,走出影院。身边的一个姑娘说道“这是我有史以来看过的最难看的一部电影啦。”呵,除了这么笑笑之外,真没有什么合适的表达。
疑惑的看向同行的朋友。几年没见,她已经嫁人了,挽着老公的手,她笑说:“呵呵,是比较荒诞……”
“……”这省略了语言的几秒钟,我就好像身处于帕纳萨斯博士的幻想世界中一般,和我的朋友是置身于完全两个不同的境界。
我们近二十年的交情,这种渐行渐远的感觉,不免令人感伤。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没有必要活成一个德行。我实在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我们都只是做了自己的选择。
看电影也是如此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说这部片子的特效硬伤挺多,是因为我那可怜的幻想已经被禁锢了。
幸好我还能体会到其中的隐喻和幻想,至少说明我那小小的梦想还没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