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与阳光》影评精选10篇
《月牙儿与阳光》是一部由徐晓星执导,黄磊 / 寇振海 / 江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早以前看的一部电视剧,前阵子在学校内部网上翻出来,难得一集一集专心地再看了一遍。我已经很久不曾这么有耐心地去看一部大陆电视剧了,花了两天时间,没有哭,毕竟不是小时候了,但只要音乐一起,还是感触颇多。
这部剧由老舍先生的三部小说《月牙儿》、《微神》、《阳光》改编,我还没读过原著,所以谈的也只能是电视剧本身。
月牙儿与阳光,分别象征着剧中的两个女孩:张小月、罗灿阳。电视剧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女孩从小到大的生活展开的。白日灿烂温暖的阳光与黑夜清冷孤寂的月牙,它们就像没有交集的两端,永远无法体会彼此的悲与乐。
罗灿阳骄横、无理,拥有那个时代大家小姐的所有特性。可为了父亲的官路,她不能去招惹谭保罗;作为丙等生,即使再觉得丢脸,也得在比赛中冠上第一的名次;及至她的婚姻,也由不得自己做主。而张小月呢,不过仅抱着想要上师范的梦想,却因为扯上了官僚阶级间的争斗而屡次被打乱生活。
早起过的人应该都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黎明时分,有时也可能是早上,太阳升起,月还没有落下,天空的两端,日月同辉。美吧?可人家太阳不乐意,所以无论怎样,月总是一次次被逼迫着隐去。想起两人的第一次交集,应该是共同遇上“拍花子”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天生见惯吃惯了好东西,小小一颗大白兔奶糖如何产生诱惑?可穷人家的却不然,也许他们一生都不可能吃到这么香甜的东西,于是张小月落网了。两家人共同报了案,大街上巡逻队的倾巢而出与整齐收队最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事不在大小,爹大才最重要。孔夫子的思想在不同时代还有个推崇度高低的问题,可这一定律却是如磐石般历经数千年不变,直到今天也仍是真理中的真理。生活在晴暖阳光下,如何知晓漆寒夜里的孤立无援,如果说小月有错,那就是每次太阳要发光发热展现其魅力一面的时候她总是还未落下。
这不完全是罗灿阳的错,如若只是这样,她们也还是可以过上好生活的。可她们反抗了,原本是不同身份不同道路,到故事的结尾,却又是殊途同归。
那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女人,宁可失掉自由,也绝不能丢掉身份。”——罗灿阳的母亲就深深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哀。你可以是男人的附属品,可以是他们升迁的工具,也可以只是他们在外宠爱的对象,但你绝对不能成为主导者。张小月,罗灿阳,以及她们的母亲,分别代表着两个阶层女性的四种选择,殊途同归的结果是:再猥琐再无用,男人都是天,是支柱,是依靠。这是女人不可打破的规范。
其实每个社会都有它固定的一个规范,它不仅仅针对女人,更针对所有社会人。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排除杂念,沿着世俗潮流前仆后继,有如谭保罗,他无疑是次次跟紧浪潮前端的人。如若有一天,你一时执拗想要离开大流,不到形成自己的一股浪潮,势必已被一浪拍死在沙滩上了。于是看到这悲剧的人们就会更加坚信这个规范,失去了哪怕改变人生一丁点既定方向的想法与勇气。当然,他们绝对还是快乐的,有时充当充当看客嘲讽下那些被拍死的人也不失为一种乐子。
西格夫里•萨松说: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然而一个社会,多数人只会沉溺于蔷薇的芳香,而遗忘了心里那头猛虎。如果你察觉到了,请唤醒它吧!谁知道你会不会成为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就算不是完全完美,至少也是比较完美。所以我渴望猛虎与蔷薇同在,渴望一个个张小月都能有个好的未来。花开花落,年华之间总归绽放过!
《月牙儿与阳光》影评(二):“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
昨日, 与同事周妹带了李姐作的醋熘土豆丝,冒雨前往公司同事常爱去的“专业米线”吃米线。
吃完米线出来,周妹神秘地说带你走条不一样的街。小街两边简陋的店铺一家挨一家,有麻将馆、杂货店、美发厅,与其它的小街并没有什么两样,疑惑地看着周妹,周妹叫我注意站在街边的与店里的女子,这一看,确实看出些端倪,那些女子个个浓妆艳抹,不时与过路的男子搭讪,莫非是——,周妹点点头。
周妹说到了晚上,这样的女子更多,几乎会站满整条街,愕然,心里隐隐有些痛。想起看过的电视剧“月牙儿”里女主人公的话“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尊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将这尊严跟濒死的冻馁捆绑在一处,这尊严便全无了价值,也是任谁也消受不起的。
这些女子如果是出于这样的缘由,是值得理解的。——写于2007年6月10日
《月牙儿与阳光》影评(三):世界为何啊 花开花又落
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很欣赏用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又是一曲旧中国的悲歌.
女性的倍受压迫以及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滑稽与可笑,麻木与可悲,无奈与凄怆.当这些
那个时代,新女性所谓的摩登女郎,沉浸在接受着自由的洗礼中,却不知自己无法摆脱
掉的愚昧与腐朽.她们读过书,穿洋装,提倡着新女性的权利,她们要自由恋爱,围绕着
她们的是父母高官升迁的光环,她们离开不了的是身份,是钱财,是所谓的尊严...还有
不得不接受的婚姻.
那个时代,旧女性-那一群悲惨的女人们,仍处在一片阴霾...没有所谓的同情,忍受着欺
凌与屈辱,永无法挣脱的一直到死...她们没上过学,她们遵从着一切需要恪守的规矩,
旧道德就如此这般的束缚在,无法呐喊的阴暗角落里,还有不得不接受的婚姻...
我想了很多,无奈得只能摇头...这是多么无助,又多么让人乐极生悲...正如片头曲写的
那样:世界为何啊 花开花又落...
那"忽魂既以魄动"的旋律很深很深,不经意的一瞥,果然是三宝作的曲子...
quot;远远的看见 他们飞走了..."是啊,那个时代,那群女人,都跟着不见了...
《月牙儿与阳光》影评(四):没有永远的悲剧
刚给朋友推荐了《月牙儿与阳光》,改变自老舍的著作《月牙儿》和《阳光》。一直不喜欢读老舍的文章,总是被他庞大的人物阵容、激烈的社会变迁、悲苦的角色命运以及那最底层的观察视角疏离得敬而远之。我情愿品咂林语堂行云流水的语言,齿颊留芳,玩味钱钟书戛然而止的讽刺,掩卷沉思,触摸张爱玲尘埃抖落的爱恋,沧海桑田……我曾经是个热爱生活、渴望温情的简单女孩。
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再平淡的生活也难免有顺境逆境,有时侯会突然看不到希望,曾经的开朗乐观暂时短路,只剩下恐惧和无助。看了《月牙儿与阳光》后,我被故事里两个女主角天各一方的人生和殊途同归的命运深深地震撼了。两个女孩,张小月出身贫寒、家徒四壁,清苦的童年和艰难的世道没有压抑她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罗灿阳出身官宦、千金之躯,自小的万千宠爱和荒诞的家族矛盾形成了她张扬倔强的个性。美貌、聪慧、顽强不屈使得两个女孩在物欲横流的芸芸乱世中与众不同。而故事就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不清。
有生就有希望,纵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张小月也会希望冬天不要太冷、路上能多拣一些煤渣、母亲能少挨继父的打骂、生死未卜的情人突然出现在面前;而衣食无忧的罗灿阳更是希望父母关系融洽、所有的孩子都乐意陪自己玩、继母早点从家里消失,拥有一份自由热烈的爱情……希望是简单而本能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多阻的命运就在一次次满足人们简单的愿望,让人仿佛触碰到幸福边缘的同时无情地扼杀生的希望,陷入无边的黑暗。
绝望是没有尽头的煎熬。张小月善良热情、勤劳淳朴,当她历尽坎坷沦为街娼,重逢的母亲擦干眼泪望着久病初愈的女儿说:“多吃点饭,好有力气接活啊!”时,我感受到的没有遗憾、指责、愤慨,只有埋葬在绝望中深深的无奈。相比之下,罗灿阳性格乖张傲慢、仗势欺人,一切的苦果似乎都是自作自受。然而她无论是被爱人遗弃、被丈夫羞辱还是被亲人拒绝,都能摆出一副玩世不恭、无限生机的倔强,我不免暗暗佩服。当父亲的政敌为了利用她要营救她逃离关押她的牢房时,她居然说:“这里吃的不赖,我出去连个住的地儿都没有呢。”太阳升起了又落山了,人来了又走了,爱情降临了又死去了。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我一直在想,我们读悲剧的意义是什么呢。感叹别人悲惨的命运?欣慰自己平淡的人生?看清世俗的丑恶嘴脸,还是鼓舞与一切困难抗争的斗志?当看到悲剧中人物逆来顺受、麻木地任凭着生活的凌迟时,我们往往会善意地希望他们死去,死亡是一切悲剧的解脱。
如果顺着故事的思路,仿佛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厄运让人猝不及防,命运实在无需准备。然而生活的乐趣就在于他的变化无常,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没有永远的喜剧也没有永远的悲剧。现实生活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变的是自己,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身边的一点一滴。人生的路漫长而曲折,有人的路光明坦荡,有人的路上荆棘密布,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再苦再难也要亲身走下去,生活的书页必须一页页翻过,就像天上的飞机,没有刹车也没有倒挡。
白岩松那本《痛并快乐着》,里面有句话对我影响颇深:“每次遇到困难,我就想象是在过隧道,总有看到光明的那一刻。”我回避悲剧,是为了回避他惨淡绝望的结局,其实我们无需接受作者展现给我们的结果,从小听故事我们就懂得问:“然后呢?”有“然后”就有生生不息的希望。世上哪有永恒,顺境逆境都是暂时的。君子其所谋者大,则必有所忍;其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谨以此文送给暂时看不到希望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