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用》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用》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8 03:2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用》观后感精选10篇

  《无用》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马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用》观后感(一):時裝也應該能傳達感情 - 劇情紀錄片

  繼《東》后,第二部我看賈樟柯的紀錄片,也是賈樟柯藝術傢三部曲的第二部。

  賈樟柯拍的紀錄片已經超出紀錄片傳統意義上的範疇。除了一些因尊重被拍攝者馬可的原話記錄以外,多處地方出現劇情片才有的故意擺拍,如最後一段在山西汾陽拍的礦工鏡頭。

  紀錄片原來只是拍中國服裝設計師馬可小姐,後來是因爲賈樟柯跟馬可聊天中得到啓發,於是才出現三段不同關於時裝的紀錄片,中間通過特定的橋段連貫起來。

  第一段是拍廣州一服裝工廠流水綫上日夜加班的女工們,鏡頭從遠到近地拍出女工們的認真投入,無論體態和感覺都拍出女工特有的魅力

  第二段是紀錄片的主角馬可在十年自創牌子例外成功后,反思商業上的“成功”后創作出“無用”參加2007年巴黎冬季時裝周。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囯卻沒有自己名牌,作爲服裝設計師的馬可非常感到可悲,所以在痛恨流水綫上出來的服裝時,創立了“例外”。“例外”牌子在商業上的成功也給馬可帶來機會,“無用”的出現是馬可對自然(土壤)與人的一種互動而成的時裝,帶有一定歷史意義的服裝才能傳達感情。

  第三段通過馬可“無用”裏的土壤連接到山西汾陽的礦工時裝上。礦區的小裁縫店偶爾會有礦工來光顧,也是汾陽當地人聊上家常的地方。在小裁縫店拍的那段,賈樟柯感覺如有神助,在問到一位進來光顧的女士,原來她老公原來是做裁縫的,後來這行不景氣,轉行做礦工去了。這一段的述説讓賈樟柯特別心有餘悸。

  山西汾陽這一段除了反映時裝主題外,還反映很多社會現實。如礦工的辛酸,和機械化工業進化讓手工產業無容身之所。公共澡堂裏的礦工們洗澡,脫去沾滿泥土衣服,裸體的身軀時裝已經不重要 - 脫去衣服的人們都是平等 - 強烈抨擊那些用服裝區人與人之間等級的人。

  最後山西青年人騎著摩托車相互追逐,脫下身上的襯衫,站立起來揮動著,並胡亂吼著一些聼不懂的東西。賈樟柯說那是他記憶裏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喜歡的一個畫面,他無論如何也要出現在他這部的紀錄片中,青年人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年輕浮躁懵懂地前進著。

  電影中的兩首歌曲都是賈樟柯自己挑的。一處出現在深夜加工的女工們時響起Beyond的《情人》,這首歌曲是因爲賈樟柯經常開車時聼的,已經有好久沒有換,並且聼起來讓他特別感動。 另一處出現在最後山西汾陽礦工的特寫時響起左小詛咒的《愛的勞工》,賈樟柯先住在北京,非常喜歡聼左小詛咒的歌曲。

  記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裏韓三明演的就是自己 - 一名山西礦工,所以可以說《三峽好人》也算是一部記錄片,特別是在電影最後部分,韓三明跟工友打牌和抽煙時的情景。所以說,如果說這部《無用》經過一些劇情的加入還能稱作記錄片的話,那麽《三峽好人》也能算是一部紀錄片。不過如何界定,討論也沒有那麽必要了。或許,賈樟柯就是忍不住要加入自己主觀的東西進去。不過,好看就行。我不介意。

  今天在BC播的《無用》,是加場的電影,同時也是今年亞洲電影節的閉幕電影。所以,賈樟柯也出席是次電影的亞洲首映,並且在問答環節時透露了接下來的拍片計劃 - 講成都的《24城》和一部講1949年國共的故事。那《刺青年代》去哪裏了?

  《无用》观后感(二):贾樟柯先生的反讽艺术

  这是一部关于“例外”品牌设计师马可小姐的纪录片。现今淘宝上充斥着各种例外仿版的衣服,因为原版很贵。而制作原版衣服的是珠海某服装工厂,旧旧的电风扇吹着厂房内不流通的风,打工妹、打工仔聚集在这里讨生活,很多特写镜头记录了不同年龄工人,但共同的是繁忙而无生气工作以及他们身上廉价的汗衫、毫无表情病怏怏的脸。

  镜头转向广州例外专卖店白领小姐们挑着几千一件的衣服,它们都有着精美的吊牌和例外的样式。马可小姐在镜头前表达着她的审美,她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但,那是和底层生活无关的事情,呵呵。

  于是,她开创了无用,另一个服装品牌。把衣服埋在土里,看岁月对衣服所产生变化。这类似实验行为艺术的举动导演产生了联想。

  回到山西汾阳,裁缝店的男老板去挖煤了。那里人们追求的是简单物质城市人看到的是另一种诗意,而当地农民向往的是丰衣足食。他们每天从煤矿出来最重要的事是把身上的土洗干净

  关于泥土——贴近自然生活的象征,在城市与乡村的人们看来是不同的。衣服——保暖物品,在城市它代表品位。城市人以为穿高档棉麻、种种花草就很田园;乡村人以为穿色彩鲜艳的名牌就会摆脱身份。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极大讽刺双方看似在向对方的生活回归或前进,但却越走越远。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生活一无所知偏见,由此产生了想当然看法。在同是人类头脑中,某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降级了。而同作为社会一份子,这样的差别本不该存在

  这让我想到《半边天》张越采访过一个农村女孩,她说,我想学中文,因为文学浪漫的。我想改变我的生活,我不想每天都和黑黄的泥土打交道。那如何改变呢,张越问道。女孩说,从打扮开始,我想穿鲜艳的衣服,不要和这块土地一样,然后我买了很多红色的衣服。但城里人看见了,还是说我土。张越无言以对

  《无用》观后感(三):谈谈「無用」

  「托尔斯泰是祖鲁人的托尔斯泰」

  ——Ralph Wiley

  大二时候,在课上看了「无用」。教授讲,这个纪录片为什么好呢。贾樟柯,很厉害,用影像串联起不同的群体——你看他一会儿在拍时装周(马可,独立设计师,在巴黎为她的「无用」系列策展),一会儿镜头一转,对准一排缝纫机前的女工,在beyond「情人」伴奏下,亮晶晶的汗水。汾阳的男裁缝和她的妻子坐在炕上,局促本身成了飘来飘去的幽魂。他们相视而笑,偶尔,低头不语。妻子特意穿着丈夫给她从县城买的粉色套装,镜头外有人问丈夫为何放弃裁缝去当煤矿工,丈夫摆摆手:「现在我在超市给她买一件衣服只要四十块,而我替别人做一件西装的手工费都不止四十,做不下去了。」很好。采访者和导演都对这个答案满意

  「他让消费者制造者,彼此不再陌生。」在这个本身就像一个寓言的下午,微缩世界般的大学教室里,教授幽幽地讲。

  我真不同意

  贾樟柯的「无用」,和马可的「无用」系列高級時裝,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艺术性语言,行话(他不断为自己的作品说明书),都是挥汗如雨的矿工们无法参透的。时尚,或是消费品本身,背负着记忆。艺术形式永远负债累累。为了不费力气欣赏一个漂亮的镜头,你要追溯它的美学逻辑,你要尝过许多、许多好片子,还要踩过许多、许多烂片子。你看到一个漂亮镜头,这种似曾相识,这种绝处逢生,基于你从前无数次和它的复制品的相遇。一种奢侈的相遇。这是贾纪录片的局限性。贾的观众,和「无用」系列的消费者,根本是同一群人。你有时候觉得,你一只脚踏进一个座谈会,里边的人都已经自顾自地,翻来覆去地,讲了几百年了。

  而我,你,我们,都在劫难逃。在外的这些年,我愈发觉得正在加速度离一种语境远去。女朋友给我发来她的笔记,「当我在街头,看着倒在门口的破旧黑色摩托车,店里噗突突翻滚着的煮食物小巷里走出端着馄饨的人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对世界,是一种想要予以置评,却无从说起的距离。」在西方的注视下,我习得的,是一种既不属于我的时代,也不适用于我生长的地方的眼光;无用。「与外人看来,我的战斗与爱大概也像面对风车一样可笑。」但我也更加不忍,永远匍匐在西方的注视下。

  后来,和朋友们谈起这个电影,他们讲,你有没有发现,「话语」几乎都给了设计师马可。劳动者总是沉默的。我说,话语无用,话语能换钱吗?在一些土地上,你想说都不敢说、不能说。「会说话是一种奢侈品」这个概念本身就太布尔乔亚。

  再后来,有一回喝酒,见证一个男子,试图勾搭一个女子,大谈「山河故人」,過去、現在、未來,三座迥異的城市,一部完美的作品,云云。我瞧着他,想,别说了,别说了。

  《无用》观后感(四):写实,是一种情怀平凡,是一种伟大

  贾樟柯,又是一部现实题材,是他一贯的风格主题是衣服,“无用”是设计师马可的品牌,深圳的服装厂里受剥削压榨的外地打工仔、巴黎时装周上的中国设计师马可、汾阳县城的三家裁缝铺,三个地点窜起整个片子,贾樟柯片中扮演提问者发声亲自上阵。

  片头十几分钟的服装厂纪实,很打动人,这是相当部分打工者真实生活。贾樟柯,很好地诠释了生活和真实的力量,打动、震撼发人深省

  汾阳,贾樟柯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并了解了这个山西小县城,更赋予了他新的文化魅力。贾樟柯电影,便是极好的城市名片

  总以为家乡、身边的人、事、景太平凡、庸俗不值一提狗肉丸子上不了桌面。但贾樟柯与汾阳是个极好的例子,再普通平凡的生活,都可以挖掘出一个世界,这里的故事,既是地方的个人的,更是中国的和人类的,此乃虽文化多元,然人性普同所致。

  告诫我们:不要总以为的别人的、异地的、大城市的、外国的比身边的好、重要、有意义,其实我们身边的再普通平凡不过的事情上,都可以发现伟大或震撼的东西,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呈现的技巧,而贾樟柯用镜头做到了。

  《无用》观后感(五):《无用》:在控制中失序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片可以看做是一部默片——很少有刻意的对白,除了导演在摄像机背后,问其中的一对夫妻的那一段;还有,采访设计师的那一段,也有明确的标的。

  所以,看完这部影片,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分类,如果说是电影,里面几乎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如果说是纪录片,其中又有太多导演刻意雕琢的痕迹。只能说,这是一部非虚构电影。

  工业流水线的制衣工厂、个人设计师、贾樟柯的老家汾阳周边的小裁缝……衣食住行,衣字为先,在这个混杂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里,每一种形态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点,从这个维度来讲,这部影片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只是,在导演极有控制力的镜头和表述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力量的强大,从片中缓缓而出的字幕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只是,观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新纪录运动那些摇晃、昏暗不规则的镜头,与之相比,贾樟柯的这部非虚构影片,是团体产物;而那些单枪匹马的独立制作人,倒是有点像手工作坊了……

  导演对影片的控制极其节制,每一个独立的镜头似乎都有微言大义可惜的是,所有的镜头堆砌在一起,反而失去了表现力。毕竟,贾樟柯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无用》观后感(六):不能回避

  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看到贾樟柯的《无用》,有点幸运

  原来我后知后觉买的那场加场,是百老汇的3院,订票时也不知道旁边的4院是在放同一部闭幕电影,盲打误撞的参与了贾导亲临的闭幕。大会安排妥善,在3院即时转播了在4院进行的放映后讨论会。这样的安排对我最好,既可收到讲者对观众说的话,且不用面对那些有点烦人的星光熠熠。

  大部分放映后讨论会都是令人感到倒胃的,我一般都避之则吉,但贾导的我从一开始就有听,从没有不满意过。贾导有心,说话坦率温和,甚至话有时重复了,还是他由衷觉得必须一说再说的,还是充满感染力。难怪有些人会说,听贾樟柯谈他拍电影比看他的电影更教人感动

  贾的纪录片从来都不是精雕细琢,但总是有话要说,令人不能回避。到今天我还是听到有中国人说贾是拿中国人在洋人面前丢架来换奖项。我觉得贾樟柯那种不理会主流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拍电影方法,的确会令影评人多加两分尊敬,但却不是一味向外国人展示丑态。

  贾拍时装设计家马可,最后还是要返回山西老家,拍拍煤矿工人黝黑的脸孔,拍拍他们脱下衣服用洗洁精洗掉身上的黑渍,是要告诉观众,同一个世界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活着。你不一定要怜悯,也不一定要欣赏那些生活环境如此恶劣的人们,但你必须了解有这样的一个巨大差异。在贾的镜头下,几乎人人平等,那些主角,并不是因为异常突出,而是刚巧遇上了,就想深入了解。贾樟柯关心的是无法突出的平凡人,而不是某派贵族或某个英雄

  《无用》看起来没有新内容观点,然而那些老掉牙的论调,和那些老掉牙的巨大差异,同样没有因为老掉牙而消失,反而愈见深远。正视它,不回避它,是坚持着那艰难迈开了的第一步。

  著名的闻天祥问贾樟枸问为何拍着车衣女工时放上黄家驹的〈情人〉,贾说他从来就非常爱Beyond的歌。他说车间的女工密密缝时很动人,他还说当中有个像年青时的张曼玉、有个像老了的舒淇。他说到今天听到家驹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还是会很感动。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15

  《无用》观后感(七):谈何无用呢

  片中每个人是主角也是路人,是路人也是主角。正如马可是众星捧月的设计师,也是心如止水的修行者。这里有不同身份的你我他,不同经历的几十年,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皆以衣服为主线,抒写着时代变迁众生百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淡中各司其职。 这些平常人的生活桩桩件件看似无用,却是最真实最普遍的生活状态。

  马可的无用大概是想表达衣服应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本质,而不应生硬地归类为工作服,晚礼服等等用途,人与衣服皆有感情,会在穿着中发生变化,比如带着主人穿过之后特有的褶皱,独有的气味,岁月留下的轻微褪色。

  这让我想到了谢德庆的行为艺术。在笼子里呆一年,每小时打卡打一年,这种把无用以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想必是最接近生活本质的,又谈何无用呢?

  《无用》观后感(八):无用——爱的劳工

  有一段时间了 给孩们放时又跟着看了一遍

  一部难得的

  有关中国顶尖时装的纪录片

  关于影片是怎么去记录中国顶尖时装品牌的

  不废话了 自己看吧

  一开始就是贾式慢镜头

  很多人会看着快进 睡着

  再过十年 二十年 ...年

  相信那些曾经看着快进 睡着的人们会瞪着眼睛称赞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没办法

  影片结尾前响起了左小祖咒的“爱的劳工”

  同时画面上出现三个小青年骑摩托车戏耍的场景

  绝对的贾式拍法

  让贾樟柯迷们一下回味起贾早期的“小武”“站台”

  .......................

  《无用》观后感(九):马可你被黑了啊!!!

  本人理解力有限

  最初一段一直没有看明白,难道这是一个马可的软文广告记录片?去当工人没有创造没有价值,当设计师有创造有价值?

  直到马可的CRV在路上跑过,镜头转到路边的朋友,我突然意识到,前面都是序啊,故事才刚刚开始啊。

  这妹子挖空心思创造的设计是无用的啊!山西煤矿早就有了啊,她把衣服埋土里,矿工天天穿着衣服往土里去啊,她往模特儿身上抹土抹油漆,尼玛矿工师傅每天工作出来直接不用化妆就是这个造型啊。你搞半天的衣服,你直接去矿上找工人师傅买就行了啊,模特儿不用请的啊。你搞半天让巴黎的妹子穿上衣服抹上土,人家不理解啊。这边矿工大叔每天是想换下它,把身上洗干净啊,你是不是搞错位了啊,你被黑了啊。

  《无用》观后感(十):无用之用

  贾樟柯的无用里,还是看到三峡好人里一贯的风格。镜头里呈现的生活背景,像是城郊结合部的地方,马路上尘土飞扬,天空都是黄灰色的背景,大卡车开过扬起遮蔽视线的尘土。人们的穿着和神色也都是灰色的,土黄色的、泛白的深蓝色,脸色黝黑,连粉红色的衣服都难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光泽。人们埋头干活,面对镜头最自然的表现是沉默,出口连篇才会觉得那是刻意安排的情节。

  从设计师马克的出场完全打破了设计师本来给我的印象,比如电视里那些在装修精致,灯光漂亮的工作室,设计师妆容没有瑕疵,上天入地地谈论自己的作品理念,融入了这一季xxx的流行元素,说起某某明星穿的都是我们家的高级定制,在巴黎或者纽约的时装周获得了怎样的认可。马克的出场,是在一个破旧的改良过的厂房一般的地方,自然光线照射进来也略有一点昏暗,没有射灯和干净的地板,帮衬的助手看起来和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小弟别无两样。而她本人,也是穿着背心,素颜,马尾辫。她说服装要建立的是和生活和自然的连接,比如妈妈做的一件衣服,一穿可以很多年,很多经历都埋在了这细小的针线里。而现代工业下流水线下的产品,每个季度在商业的驱使下更新变幻,很快被抛弃或淘汰,你无法知道制作这件衣服的人是谁,因为机器化的生产下,物和人的连接变少了。所以当镜头马上转到那些奢侈品店里的时候,那些品牌兴许也有自己的故事和传承,但服装的本质是什么?一件衣服也是因为手工、情感、过程而有了和自己充分的连接而变得独具价值。

  而马克在巴黎的展出,是概念化的。以巴黎作为背书,其实还是需要获得市场的价值认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一点,对于马克创建的品牌持续发展或许会有更大的帮助。但,商业化也不该成为另一种对立面,至少贾樟柯的镜头下所呈现的事实,提醒着人们,去感受一下衣服和情感的连接带来的体验,而不仅仅在于是什么品牌价格多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