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阳和人》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太阳和人》经典影评10篇

2022-05-25 02:0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阳和人》经典影评10篇

  《太阳和人》是一部由彭宁执导,刘文治 / 黄梅莹 / 冷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和人》影评(一):相关配乐

  电影的配乐施万春口述过于这部电影的配乐,详见《生活》杂志14期,“中国交响”专题。

  音乐不是蒙太奇——哪和哪接,各种和声和调性怎么安排,关系紧密,中国的制片或者导演,大多数不懂音乐,不会使用音乐,把音乐看成配角,可音乐是灵魂,是影片的灵魂,影片再好,配个糟糕的音乐,格马上就下来,音乐有很大的精神上的作用,戏剧发展当中,作用太大了,没有它,情节肯定调动不起来,甚至显得荒唐。

  有时真的是我带领着电影,比如当年给电影《太阳和人》写音乐,就像我前面说的,我要走音乐的第三条道路,我吸收了严肃音乐、现代音乐的技法,加入流行音乐的语汇,搞了电影《太阳和人》的音乐。

  那是人性的音乐,很好听,导演彭宁曾希望把电影拍成中国的“日瓦戈医生”,音乐也是,我写了三个月,写成了,后来我给导演写信,因为我无法派遣我的激情,我在信中写道:“她不是日瓦戈医生,她就是她自己,我已经为她一个星期睡不着觉了,我必须写信给你,让你为我分担一下。”有一个作家收藏了这封信,他说:“我从没见过作曲家的喜悦。”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在什么镜头都没有的时候,出现了一声爆炸和弦的锣,把看的人都震得跳起来,第一个镜头是银幕中央一个红太阳,下面是摇曳的小草,是人民,左下角飞出一只大雁,返回是一群,音乐是低沉的男声(唱),疲惫地,录音的时候,乐队哭了。

  整个影片穿插了一个女声的爱情歌曲,有艺术歌曲的味道,也用了8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气声。

  拍结尾的时候,军代表和女儿都找不到画家,他迷失在原始大森林里,彭宁导演问我:到底该让画家活着还是死去,“你写音乐吧,你怎么写我怎么拍”。我说:当然要悲剧,整个故事都是大大的悲剧,音乐是不可撤消的,不可冲淡的,不能有大团圆。

  于是,他拍的画面是雪地里画个大问号——问天,屈原那个。画家就以那个姿态死去。

  这部影片从音乐到剧本到文学构思都很成功。完全从人性来写。可惜后来没公映,内部放了600场,现在全国只有两部,我只有一个录音。也没有碟。

  后来,电影受到批判,作者白桦受到审查,导演彭宁也改行做生意了,他们很忧郁,但我却始终感觉很好,很好,片子和音乐在一部分人中引起了共鸣,这是我最大的喜悦,创作的喜悦是不顾一切的。

  《太阳和人》影评(二):触不到的太阳

  ——我落到这麽个田地,完全是为了爱情。

  ——爱情?

  ······

  ——你误会了,我爱的是她,历史,一部老老实实的历史。为了她不遭到强奸,我才落到这般田地。

  ······

  《太阳和人》影评(三):以爱为名的惩罚

  那么才华平庸又想博出彩怎么办呢,中国的敏感政治问题和当代历史为这些人提供了绝佳的出路。此类的政治内容大于艺术价值的影片便应运而生了。果然,效果立竿见影。影片中人物喊出的突兀的口号如“你爱祖国,可是祖国爱你吗?”,“谁知道爱国也是一种过错呢?”等等,深深刺痛了很多人的心,挑起了很多人敏感的政治神经,也唤起了一些人的恐惧,同时又令一些大胆而野心勃勃的人嗅到了同类的气息。讨论的环境就这样被营造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大讨论和政治运动后,到了1980年代,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光磨嘴皮子是没有用的,人斗人人吃人,只能令大家一起毁灭,所以要闭上嘴巴撸起袖管干实事,讲实话。这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所包含的最深重的历史教训和时代使命。

  那么,“我怎么想到爱国也是一种过错”,以及“你爱祖国,可祖国爱你吗”这两句台词所折射出的影片核心价值观,真的是一种光荣正确,无懈可击的质问吗?我看未必。鉴于水平有限,我就不反问了,我就试着分析一下这里面的逻辑。

  影片开头煞有介事深情款款的旁白里说,无论身处何处,功成名就,人面对自己的祖国,就像孩子穿着短裤和背心,面对母亲展开的胸膛一样。很清楚了,祖国是母亲,那么“我”就是那个穿着背心短裤的孩子。孩子爱母亲,其实是一种索取,与其说爱,不如说离不开,要到母亲的胸膛里吃奶求温暖。那么,当这个母亲遭受凌辱和灾难,濒临死亡,心怀仇恨的时候,吵着要回来要索取的孩子,是不是不懂事了一点呢?更别说当索取不到的时候,“孩子”的知识分子小伙伴还有这样委屈的台词:既然是同胞何必要给我设圈套,既然打算让我戴上镣铐又何必面带微笑,既然准备从我背后插刀又何必把我拥抱(配以始终不间断的《送别》BGM)。这个对祖国的质问如果用母子关系转换一下,其实就是,既然不给我吃奶,又何必生我出来,既然要送我离开,又何必生我出来,既然要让我在外面受苦,又何必生我出来。哎,真的无语了。孩子啊,你敢不敢争气一点啊。就像电影里自己拍的一样,母亲把孩子送出去让他跟着有本领的亲戚去学会生存,是一种不得已,但也算是最好的选择了。可是这个孩子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吵闹,还赌气说,祖国爱你吗,爱国也是种错。哎,如果大家从母子的角度看看这层关系,可能都无语了吧。这爱国爱的,简直是要把母亲给活活气死祸害死了。其实这个时候真正的爱国,是擦干眼泪,自力更生,像个男子汉一样出去闯荡,减轻母亲的苦难,甚至为母亲改善生活。可是影片里的主人公,真正的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动不动就扯着喉咙乱喊“我不要出海,我不要离开,我要跳海,我要你赔”,“我要回家”,“我爱祖国”。。。就差满地打滚了。母亲但凡自己能过下去,能把孩子推出去吗?再说了,不是给你找了个可靠的开陶器店的大伯吗,也没把你直接扔大街上啊。这爱的是哪门子国啊。简直就是小孩无理取闹啊。母亲无法给予,就开始骂娘嫌娘丑。就算在外面的世界能立足能混下去,也非得回来气死老娘。这不是在报复社会吗。人长大了,可心还没长。人学会了喊口号说爱国,可实际上还是在跟老娘要奶吃。要不到就开骂。

  再看影片中的其他一类角色,如70多岁帮忙去“借”伙食的老历史学家,大伯,老和尚,老船长,周叔等比男主角年长的父辈和大哥样子的男性角色,无一不对主人公凌晨光包容爱护备至。当凌晨光吵着闹着要回国要跳船时,老船长实在气急攻心才说,你这条命还是我救的,你还吵着要赔钱,你找谁赔?全船的人都把灵丹妙药捐出来给你了,你还吵着要回去,你烦不烦?大多数时候,这些男性都是有耐心的,乐观的,包容的。没吃的可以去偷,听说凌晨是个画家,就想办法帮他去弄颜料,凌晨光不高兴了就说个笑话劝慰几句。但是,当老历史学家好不容易替晨光弄来颜料时,他说,他画不了画,因为没有蓝色的颜料。他说天空大海都是蓝色的。哎,我看到这里有点疑问了。凌晨光不是说,他要像一个赤子一样描绘母亲的胸膛么?不是有绿色的颜料可以画青山绿水,有红色的颜料可以画花朵朝霞,有黄色和褐色的颜料可以画大地和山川吗?为什么缺少蓝色就完不成他自诩为画家毕生要描绘母亲的志向呢?到底是“蓝色”的颜料重要,还是描绘祖国母亲之美重要呢?看来,寻找“蓝色”是要比母亲重要得多啦。老历史学家又不得不去寻找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连弄口吃的都困难。但他依然乐呵呵地说,万一我回不来。。。不,我一定能回来的。

  “蓝色”,历来是权力、平静和父亲的象征。当凌晨光面对老历史学家这样好脾气乐观包容的父辈男性时,他又开始淘气了,他又要他去找蓝色了。现成的“父亲”就摆在面前,他还要支使人家去再找代表着更高威权的”父亲“。凌晨光啊,我说你什么好啊,面对没奶给你吃的母亲时你撒泼打滚瞎胡闹,面对和蔼慈祥的父辈时你又婊里婊气地要去找父权。谁也不理你时,你又高喊爱国口号,悲痛欲绝,赤诚可见。好像全世界就你一个伟大光荣的爱国主义画家。当珍贵的颜料画笔摆在你面前时,你又说没有蓝色(父亲),你画不了祖国(母亲)。也正是在你噪音般的爱国口号和畸形的惩罚心态下,你的女儿开始质问祖国,痛恨祖国,离开祖国一去不返了。这大概就是你爱国的最丰硕的成果。

  以爱为名的畸形惩罚心态,总是败家子和畸形儿管用的伎俩,也是一个家族一条血脉行将终结的显著特征。然而惩罚的最终只能是自己。别人虽然心痛,但依然要活下去。

  综上所述, 影片结尾处雪地上的大问号,以及屈原天问的画像,我只能理解为主人公要问的是,哎呀祖国我的娘呀,我那么爱你,你为啥不给我奶吃啊。哎呀爸呀哥呀,你们为什么那么不中用,你们为什么不是李刚啊。哎,男主角啊,凌晨光啊,要是屈原知道你那么滥用他,他也会被你气死。人家屈原都比你强。人家捶胸顿足顶多也就是在问,楚王啊,我长得那么美,我出身那么高贵,我那么有气节,关键是我那么爱你,可是你为什么就不爱我啊。人家这天问也比你高级一点吧,至少是在问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同性为何不爱他吧。更何况人家还是几千年前的古人呢。凌晨光啊,读那么多书还那么幼稚真是现世宝坍台啊。

  最后,忍不住再吐槽一句。熊孩子,瞎逼作,死了就活该吧。画问号也没用,没人理你。太阳一出来,大雪很快就化了。

  爱我草,既然都是烂片了,我还写那么多字我是傻逼啊。

  《太阳和人》影评(四):思想的挣扎与生存——有感于电影《苦恋》的遭遇

  电影《苦恋》事件的来龙去脉:

  《苦恋》的电影剧本由白桦、彭宁两位作家联袂创作,发表于1979年第3期《十月》杂志。剧本写了画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在旧中国,少年凌晨光虽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得到不少人的器重,生活上也处处得到人的照顾。青年时,被国民党抓壮丁,被船家女绿娘搭救,彼此相爱。后来,凌晨光因参加反对国民党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被特务追捕,逃到国外。在美洲的某个国家,他成为著名的画家,享受着有别墅、汽车、画室的豪华生活;绿娘也来到美洲,有情人终成眷属。祖国解放后,凌晨光夫妇返回祖国。在轮船驶入祖国领海看到五星红旗之时,他们的女儿生了,并取名为“星星”。回到祖国享受了短暂的快乐时光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凌晨光一家的命运,如同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堕入谷底:全家人被赶到没有窗户的昏暗斗室。在凌晨光生日那天,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女儿星星觉得在这个国家已经不能容身了,决定和男朋友到国外去。凌晨光表示反对,女儿反问父亲:“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凌晨光无法回答。此后,凌晨光被迫逃亡,藏身芦苇荡,成为一个靠生鱼、老鼠粮生活的荒原野人。剧终时,雪停天晴,凌晨光的生命之火已经燃尽,他用最后一点力量,在雪地里爬出“一个硕大无比的问号”。随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摄制成影片,由彭宁导演,改名为《太阳和人》。公演前,先在内部放映,部队和文艺界的不少同志都看过这部片子,有的赞扬,有的持保留态度,有的认为问题很大。当时,电影事业由文化部主管。1981年9月7日,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文化艺术工作问题的汇报,其中详细讲了《苦恋》问题。周巍峙说:“根据《苦恋》拍成的影片《太阳和人》文化部在审查这部影片时,感到问题很大。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我们和文艺界一些领导同志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这部片子在政治上有严重的错误,不能对外公开放映,但如简单予以禁演也可能引起文艺界不必要的波动。经请示上级领导,决定对编导进行教育帮助,希望他们进行修改,修改后再决定是否公开放映。”周巍峙还说:“《苦恋》的作者之一白桦同志过去写过比较好的作品,近来也写过比较好的作品。对白桦同志要采取团结、教育、帮助的态度。《苦恋》是公开发表的剧本,对外已有不良影响,对这个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严重的错误倾向,应当进行公开的、严肃的批评。”周巍峙的讲话,概括表述了当时文化领导部门对《苦恋》的态度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办法。

  作者是想写一个在旧中国出身穷苦家庭的青年画家,飘流海外,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祖国,想献身祖国,受到了“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的故事。“苦恋”在剧情中写在他的一生中恋爱生活的苦情,也含意他对祖国热爱而“苦恋”的双关语。

  然而人获得的主观感觉是具有区别性,看过电影的几个干部同志有以下几个看法:

  一、这个剧本想写“四人帮”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剧中不仅写了对画家晨光一家的迫害,还有对诗人、教授的迫害,逼迫他们过原始人野人的生活,只能长期隐藏湖荡吃生鱼、鸟蛋为生。写了画家一生,热爱祖国、忠贞不渝、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这点说来,有一定意义。

  二、作者在探索“电影诗”,追求电影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样式和风格,这种想法也是好的。

  三、作者想通过艺术形象隐藏着自己的倾向,而不是说出来的,这种艺术探索是可取的。

  四、对于剧本有以下几点看法:

  1.整个剧本的构思与艺术形象的表现,使人感到在影片拍成后是悲怆的情调,这个剧本没有反映出“四人帮”横行前,党对于知识分子总还是重视的,(虽然有“反右”扩大化的问题),归国华侨中有许多人、许多知识分子是受到重用,也发挥了他们的为祖国服务的才能。这个分镜头剧本在结尾,写了晨光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雪地里爬行,寻找他的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是在一个大问号的那一个点儿上冷却了身体,他用两手尽量向天空伸去,两眼睁着……这和文学剧本开头引了屈原的《天问》篇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相呼应的,这样表现是不好的,使人感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晨光却死去了是为什么?没有解答,令人难以理解。

  2.这个剧本大写雁在天空写成人字,从开头贯穿到晨光的死去,最后结尾是“一枝芦苇在风中晃动着,坚强地挺立着……”这种寓意是很含蓄的,放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晨光死去了再现的,更加深了对死的渲染,这种手法也是值得深思和推敲的。

  3.整个剧本所描写的,由于采用“电影诗”的手法,对于年代、时间,虽有所表现,但是,有许多使人看不明白,如晨光到天安门前贴一张屈原《天问》的画,背景是“白花山,白花海……”只能使人联想“四•五”事件;粉碎“四人帮”前后也是分不清的,还有一些其他情节不一一说了。据说长影对这个剧本,有不同意见,导演彭宁同志曾将拍过的两本样片,请夏衍同志看,夏衍同志因看其他影片,稍看了样片,夏衍同志说,我未看过剧本,不好发表意见。(看过样片的人认为,样片的调子低沉,主人公晨光是在雪中爬行,最后死掉,脚手朝天,有人打了火把来找他)。

  现在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思潮的撞击也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很自然地要回顾历史,总结、一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谈谈对《苦恋》事件的前前后后,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回顾历史时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这个工作做好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过去、开拓未来,尤其能够更好的让我们这个世纪的大学生有更清醒地对待历史,展望未来。

  毫不怀疑地说,思想永远会是反映时代的一面不倒旗帜,检验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思想滋生在土壤,进而挣扎,成长,繁殖。不论是中国的过去还是中国的未来,我们都在积极努力地开辟广阔的土壤,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重要的砝码,它在称量中国历史的维度、深度和广度。拥抱思想,也寄寓了我们对过去,对此刻,对未来深层次的鉴赏与考虑:思想的挣扎与成长是社会的问号,时代的叹号,我们大学生在这一个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值得去思考,值得去面对。

  《太阳和人》影评(五):对《苦恋》的批评

  作者:赵厦明

  1979年,《十月》3月号上发表了由白桦和彭宁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1981年,彭宁根据此剧本拍摄了电影《太阳与人》。该据故事梗概如下:

  《苦恋》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否应该天经地义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对人犯下了许多过错时;人是否可向自己的祖国追讨公正?祖国应否向它的人民道歉?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在林彪四人帮身上,正如伤痕文学提出的问题一样,除了林彪、四人帮,还有谁?是否我们所有人都参与了一个巨大的阴谋?《苦恋》受到了全面的批判,先是《解放军报》,接着《红旗》杂志、《人民日报》、《文艺报》都发表了重要文章,对之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最后由胡耀邦做了总结性的概括,12月27日,在会见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胡耀邦说:"有些作品政治情绪不健康,主要是忽视和否定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而把我们工作种的的失误和和林彪江青反革命的破坏都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好。比如白桦同志的《苦恋》就需要批判。他认识了错误,做了自我批评,这很好。《苦恋》的问题就完满地结束了。白桦同志还是党员,还是作家,还要继续写作。为了我们的伟大事业,谁有错误就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白桦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冲击,他继续写作,1981年5月,他的诗歌《春潮在望》获得了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新诗奖。

  有人这样评价对《苦恋》的批评:"摆事实将道理、与人为善,着重欲分析,受到了包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肯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