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人在纽约》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精选10篇

2018-08-10 02: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精选10篇

  《北京人在纽约》是一部由郑晓龙 / 冯小刚执导,姜文 / 严晓频 / 王姬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一):去-留

  为什么要拼命留在美国?值得么?这个问题现在问也许有意义,在92年问也许人家会说你傻。

  看《西部世界》第2季第6集(也许是第5集)有感:当武士与歌姬来到了死去的朋友故乡后,谢绝了继续逃往自由世界的邀请。武士说:当一个人无法保护自己家乡时,他永远不会有安全感。这话听起来很爱国主义,却有理。不管把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要去维护它。

  回到这部剧。仅仅说情节(不说节奏忽快忽慢,偏离实际迎合想象,布景像舞台剧)。我能体会王启明为什么对郭燕忿恨,也能体会郭燕这种善良软弱女人决定:没钱生活怎么办。不过这剧可以作为工作环境性骚扰”的典型反面教材,嗯,居然都成了。

  王姬演的阿春最有味道可惜只是女二号。

  把我们熟悉人物(熟悉到可以很好的代入)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好玩。你看他怎么摸索,应激,适应

  也许出国是因为国内看不到改变,新希望?当头也不回的出了国,碰了壁,是否有勇气承认并回来?闯一个生活出来。闯,骑着马破门而入

  当年,92,93年上映,据说万人空巷。刘欢,千万次的问。小时候看,觉得很酷,很刺激,很神秘,很复杂。现在再看,已经略有不耐烦。对各种电视剧略有绝望,也许是回归书本时候了。痛苦的unzip。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二):郭燕和白秀梅

  继续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没有出国经历,甚至跳槽的经历都没有过。看过了,只能写对剧情的认识,对人物的感觉,只能写自己的感受。别想写出啥高度深度冷静客观

  最让自己纠结的人物是郭燕,其次是白秀梅。

  先说郭燕,剧中有关郭燕的两句话印象深刻,一句是“我和王起明十几年夫妻,到这分了。我们招谁惹谁了。”一句是白秀梅对郭燕的评论“她太软弱了”。

  郭燕和王起明的分手让我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就会分手呢?而机场分手后紧接着的场景竟然就是郭燕和大卫的婚礼,这样的对比反差强烈刺激我的神经,在还想不太明白分手的原因时,郭燕又走进了大卫的怀抱,一点不做作的说,作为观众,到这里,我则是对郭燕充满了怨怒。意识潜意识里都无法接受郭燕这样的成长

  当然,剧情里有了足够铺垫。来美国,生活没有着落,只能打工,王起明来到湘院楼刷盘子,郭燕到了大卫的制衣厂。郭燕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矜持、勤苦、任劳任怨,赢得大卫的好感,进而是对郭燕明确的表白狂热追求,虽然郭燕严正的表达了对丈夫王起明的忠诚,但美国人不管这套,认准了自己喜欢的,就无所顾忌的追求,没有中国的所谓道德讲究破坏别人家庭良心罪责。大卫的追求完全是美国式的正大光明,对郭燕表白,找到王起明说清楚,让王起明离开郭燕。对郭燕不停的加薪升职,参与公司管理,找各种机会带郭燕外出,增加和郭燕单独在一起的机会。通过对郭燕的无微不至关怀打动郭燕。作为一个到异国他乡衣食无着的女人,得到老板爱意深厚关切,不动心似乎也说不过去,虽然,她和王起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然,之后她和王起明又夫妻十几年,恩爱无间;虽然,他们共同来到异国他乡,希望坚持挺过风风雨雨;虽然,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十二岁的女儿,虽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虽然,但,外部环境的置换,让他们从小营造的三十几年的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爱,慢慢裂开了痕。能说郭燕对王起明的爱和王起明给予郭燕的爱不够强大不够坚韧,似乎不能又似乎能。不能是因为二人似乎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开,返程,回国。但只是似乎,郭燕在犹豫担心,担心的是大卫会不会来送她最后一程。王起明也没有忘记和阿春的忘情告别。所谓的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是不是只有在孕育传统的土地才能生长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根深参天,而一旦离开这片传统,离开故土营养夫妇之爱,就显得那么苍白脆弱那么无助无力,一如郭燕和王起明这样有着深不可测情感基础一样神马浮云

  如果没有返程的机票,继续下去。郭燕会有怎么样的选择?一种是离开大卫和他的制衣厂,另寻出路坚定对王起明的爱。但这不符合郭燕的性格,郭燕的性格,白秀梅的评价恰如其分“太软弱”,或者说,感情上太软弱。其实,当大卫在湘院楼和王起明见面,到郭燕的住处和王起明表明态度后,郭燕向王起明所标榜的决绝的态度和决心,已经是心虚表现不然,又何须多言呢。只有信任不足爱意不够才会信誓旦旦如何如何。好像说出了一定绝对的话,王起明才会放心下来,恰恰表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从前无猜无忌。而心虚,也是因为此时的郭燕对大卫由刚刚开始的戒备甚至一点点反感到了接受喜欢程度,正如大卫自己对郭燕所说的“我正在得分”。这是一个让我倍感感伤发展,为郭燕和王起明的婚姻出现裂痕,为郭燕不够坚定的爱情意愿,为大卫的步步紧逼渐渐得势。纯粹个人观看感受,心理上不能接受的正是郭燕的变化,当然,郭燕根本没有变化,她的心理、性格一直如是,软弱,容易被左右,缺少主见,依附性强。所以,情感慢慢倒向大卫也是情理之中。自己不能接受,也是个人情感上不能接受郭燕对婚姻的不忠,对王起明的离弃,虽然形式上郭燕没有但郭燕心理的变化王起明了如指掌。所以,从机场出来,王起明会毫不犹豫的与郭燕分道扬镳,各走各路。不管郭燕如何请求痛哭,王起明则毅然决然地把郭燕送进出租车,自己头也不回。王起明对阿春的态度不免暧昧,但他更不能忍受的是郭燕精神情爱的出轨,可能他认为,自己对婚姻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诚要比郭燕做得足够好,所以他无法原谅郭燕,所以机场一幕是事情累积必然爆发,分手已经是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问题。还有,或许他认为郭燕离开他,可以在生活上脱离暂时的苦难,不必跟着他受苦。大卫对郭燕的追求是真实无虚的,而郭燕心理情感的转变是难以瞒住王起明的。郭燕离开自己的归宿,必然是大卫必然是衣食无忧,物质上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不必整日为生计打拼奔走了。再不然则是王起明对郭燕背叛惩罚,这种惩罚是持续性的,分手只是开始。所以,当王起明把宁宁接来,宁宁入睡后,假扮夫妇的二人在客厅争吵。

  “就算我不该离开你,我也已经为此付出代价,你还要我怎么样?难道非要我跪在地上求你?求你宽恕我吗?”

  “你说你都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有意思吗,这么着?”

  “王起明,你变了,你是比过去有钱,也比过去有气派,可是你心眼变小了,你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我后悔。让我后悔不该离开你。”

  “你可以不后悔,我没逼着你后悔。你看看房子,你再看看这家具,你再想想女儿,要不是你当初那么愚蠢,这不是一个挺好的家吗?后悔”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的一切是怎么来的?要不是我两次背叛了大卫,你会有今天吗?”

  “哎呦,可笑,真可笑。”

  正如郭燕所说,王起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她后悔,后悔离开,后悔背叛,都是做给郭燕看的,都是对郭燕的惩罚。

  所以,没有回程机票的话,郭燕的选择也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大卫,没有其他的假设的可能。

  对郭燕关注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阿春。每当王起明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阿春都会提起郭燕。王起明的发迹源于郭燕的愧疚,源于郭燕因愧疚而对大卫的背叛,给王起明介绍安东尼,告诉王起明大卫的商业机密。两次对大卫的背叛让大卫破产,让王起明发家。这就是在感情上摇摆的郭燕。一切源于她对感情的“太软弱”。迈出了第一步,就不可能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诸般波折之后,郭燕之于王起明,王起明之于郭燕,都已经不再是陌路、朋友、爱人亲人所能解释的关系了。爱恨交织恩怨情仇,万缕千丝,欲说还休。

  另外一个让我非常奇怪的人物是白秀梅。她是大卫的助理少言寡语务实能干,善良聪明。她对大卫一往情深,但她爱大卫的方式就是让他得到幸福,看大卫和郭燕的结合,而不是去追求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在大卫气急败坏责问是谁向王起明泄露了自己的机密的时候,白秀梅选择了自己承担责任,而没有说出郭燕,还告诉郭燕,大卫已经怀疑她,让她做好准备。当大卫算准了王起明会因为股市过热投资出现风险,而自己就可以趁机东山再起时,他再度邀请白秀梅来自己这边工作,白秀梅说,自己不会帮着别人出卖你,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大卫的忠心。而当王起明陷入大卫设计的局就要走进去的时候,白秀梅又再次提醒王起明要弄清楚状况再投资,不要盲目合理而有分寸。当她和恋爱对象国内来的一陈姓画家约会时,无意听到了陈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她没有表现出生气恼怒,而是平静接受,继续交往、直到结婚结婚时,她向陈杰提出请朱丹来参加婚礼,明确告诉陈杰,这是自己的选择,无论陈杰和朱丹的过去如何,她都会和你陈杰结婚。那句话“你有才气,可想在美国立住脚太难了,我能做的就是帮你在美国弄到身份。”怎么听怎么感觉就是雷锋,心地善良,善良到婚姻都是在帮助别人的程度了。郭燕好像曾经问过她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没有爱情。白秀梅的回答也很简单“因为他需要绿卡,我需要一个家”,似乎结婚无关爱情。

  白秀梅这样一个善良到一直都是默默助人到无我的人物让我简直无语。固然是善良的天性,还是因应异域的环境才会如此呢,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三):”王启明,我操你姥姥“~~哈哈哈

  某个没有网络的夜晚,翻着电视无意又听到了那首经典“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中央戏曲频道怎么会放这部剧?恰巧之前看了中国好声音,唱小情歌人选择了刘欢老师,说自己第一次登台唱的就是《千万次的问候》。对这部与我年龄相仿的电视剧唯一的印象就是这首歌了。北京、纽约、刘欢、最近所闻所见种种关键词预示我,√,应该去看看这部剧。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21集的电视剧,对于没有海外生活经历的我,不能说感同身受,但是感动其中,感触良多。佩服导演演员编剧,这部剧放到今天依然有很大价值,相比近几年很火的中国电视剧,我也没怎么看过,没法作比较,但至少现在这部剧在我心中是最棒的。

  影片中姜文饰演的王启明从一个留着长发有着一脸桀骜不驯艺术家,为了生存,变成了一个手段卑鄙冷酷无情资本家。影片第1集姜文看着自己洗碗泡得发白的双手说“我这双手可是艺术家的手呀”到第17集他花5w刀组建自己的乐队实现自己的梦,讽刺的是这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操蛋的资本家,“我给别人送外卖,给别人洗碗,咱不怕,咱***是艺术家!"如果影片在这结束了一定是部荡气回肠励志片,但它不是。。。。。

  影片充斥着中英混合脏话、性、几乎每个镜头都是烟雾缭绕,放到今天广电局肯定是不让播,而当年却是在央视的黄金时段播出。。。。。每个场景都非常真实!!王启明在大街上飚国骂,骂孙子,骂爷爷,骂操鸡巴蛋,对着他的竞争对手冷冷地说”By the way,Fu$k you"。不得不赞叹姜文将王启明这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即使在他用卑鄙的手段赚钱时,我作为观众,还是不由得为他开脱,与其说他卑鄙小人,不如说是他为了生存比别人更能适应新的环境。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容易入戏,也许是在王启明身上看到某某某谁的影子。。也可能是自己的影子。。影片最后可爱的冯小刚又客串了一把,饰演从北京到纽约投靠王启明的一个朋友,抱着王启明给他住别墅幻想来到纽约,王启明二话没说啥,直接把他撂在影片开始时那个阴暗潮湿地下室,冯小刚望着开车扬长而去的姜文,追着大骂“王启明,我他妈操你姥姥”。看到这我不禁笑了,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呀,这是一个轮回

  文化差异是影片着重想表达的,让人印象深刻。片头姜文用沧桑语调说“If you love him,bring him to NY,for it is heaven.If you hate him,bring him to NY,for it is hell."提醒抱着出国梦的人,外面的世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精彩。就像看毛片一样,屏幕前看着是爽,但谁知道女优是真疼还是真爽呢?国外的生活美是美,但唯有自己去体会,冷暖自知。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的真实,那么出自内心。你问他们,他们可能会说我们不比谁钱更多,我们比谁更幸福。这他妈说的是屁话么,但你也只能接受。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社会体系更完整更发达。最近看到新闻说法国的什么变形金刚轮滑大师来中国挑战纪录,又有什么一群外国人跑到云南参加跳伞跳大桥比赛,我不禁想问他们怎么那么会玩那么会享受生活?他们不用工作赚钱?大放假的,我他妈天天还得背单词呢。。。。。他们的口头禅“我已经尽了全力”、“还有什么问题请跟我律师的谈”,你想反驳,却哑口。他们说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他们可以少想很多问题,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在美国没有什么比离婚更容易”看似个笑话,反倒觉得既然在一起不快乐,不如尽早离婚去寻找快乐。王启明说天天抱着老婆就跟抱着一块木头一样,但为了他们共同的女儿,绝对不会首先想到离婚。影片中David明抢王启明的老婆,他说他们过得不幸福,而我可以给她幸福,让抢老婆变得合情合理。抢别人女朋友、老婆就算放在当今开放的中国,还是觉得无耻下贱,但这么一说学学资本家的贪婪,对于女人、金钱的野心,做一个“坏人”也许会更幸福。影片中勤勤恳恳在美国边学习边打工8年,拿到了双学位的大李,依旧没有拿到绿卡却死于车祸,以这种方式永远留在了美国,是否在暗示着这是一个老实人吃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社会,在90年代那个闭塞的环境,编剧真是独具慧眼。

  生活的枷锁无处不在,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选择了一种限制方式。喜欢片中阿春的那句话“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战场。”该变就得变,一切为了更好的生存~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四):看完了。

  《北京人在纽约》终于看完了。心很沉。

  哪个发达了的人未曾拼过命?问题是,过劳死是随机的。心高命薄的崩了,命大的活着。生活的选择是一场赌博。

  王起明就得配阿春。

  是纽约激发了王起明在国内被埋藏的赌性,而这赌性是郭燕不能理解也没有的。 刚来到纽约,看着曼哈顿繁华的夜景,初次激发王起明的野心,他兴奋地想象自己是个指挥家,陶醉地指挥起来,可以看到他操控的欲望。而郭燕只是静静地坐在那,一言不发。王起明初到纽约,想当爷的他和谁都有冲突,包括阿春。郭燕,和谁都没冲突。在王起明自己设计毛衣图案时,郭燕对他说,必须按着客户要求的图案来做。王说这是天才的作品,郭燕却觉得自己的丈夫不成熟——生活已肌寒交迫,王起明却在做梦。于是她改嫁给了David,那里有现成的别墅、车子、身份。只有和王起明流着同样血液的阿春看到了投资机会,也知道王的聪明加上个性会在纽约发财,帮了王一把。

  王起明大叫着不想当孙子,就想当爷,郭燕劝他安份回去阿春的餐馆打工。王起明在最困难时向阿春提出辞职,阿春却说早把工钱准备好了。从一开始阿春就如此了解王起明,即使那时已经喜欢王,还是放他走,她懂他的不甘心。

  郭燕在David破产后离开了他,就像她当初在王起明一无所有时离开王一样,她只选择眼前的东西。她最初离开王起明时,哭着对秀梅说:“我和王起明十几年夫妻,到这分了。我们招谁惹谁了!”她离开破产的David时,对姨妈说:“可惜我没这个命。”看到这明白,郭燕不是没享福的命,而是她不懂得她已经来到了纽约这个冒险家的天地,她不懂这里冒险家的心,也不敢与冒险家在一起。她看不到潜在的利益。

  男人的征服欲和好奇心与小孩子并不二异。无理性地泼冷水、骂做梦、否认其自身能力没有任何好处。未成功时他会说你小瞧他,成功了不会记得你支持过他,成功的他此时却与另外的女人在一起,而与你在一起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听了你的话根本没有尝试过。索性如阿春般放手,只是客观地点列出利弊,让其自己选择,并不否认其能力,碰壁了自然会回来找你。男人未成功时觉得你相信他,成功后会感激你的好,失败后知道你提醒过他。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五):再低一点

  今天一天连轴转终于看完了剩下的七集

  姜文是个妙人

  想认真地抒发点什么 但又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

  看某个场景的时候脑子里就不停地闪回经历过的类似画面

  从丽江到昆明的火车上 手机又没电了

  我决定开始思考人生

  想来想去无非是 希望不给这个社会添累赘 但同时也差不多意味着 堙没在人群中

  从来没有严肃地宣称过打算出人头地的类似想法 但是心里还是怀着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留待后世称颂的愿望 不说出来就有余地

  而现在能够坦然地承认这一点 就说明已经放弃了这个其实很少女心的愿望

  承认了其实自己的存在并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或更糟 愿望也仅仅是愿望而已 就像概率 一个人有这个想法的概率假设是百分之五十 实现它的概率又是百分之五十 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零点零一 乘 再乘

  说真的不可能一直有这么好的事儿 故事最后主人公还是成功了 至少世俗意义上是这样 但是他又失去了一些东西

  摇滚小青年北漂的时候哪个不是住的地下室 有的出息了 他们就变成励志故事 有的涅槃卡一半了 他们就变成报纸头条 更多的 受不了了扛上行李回家过年 再不然咬牙一直忍下去 保不齐忍到什么时候可能这一辈子

  更为深沉的真实的世界告诉我们 成功者的伤春悲秋不过是炫耀间隙的调剂而已 loser如我现阶段就是这么想的

  但也有可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即过度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苦难

  说到底至少最后还是得到了些什么

  那些说有钱不一定幸福的人肯定没有过过有钱的日子 但应该也没过过没钱的日子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六):1993纽约,2016上海

  这部片子出来的时候,我4岁,远远没有到出国的年龄。然而,23年后,人在上海,感觉几乎是可以套用人在上海的翻版。

  公车_地铁来回地换在通勤的路上。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

  不论原本你在家乡混得如何,在这里通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工作人员。拿着刚好可以支付房租和饮食的收入。

  王启明那句:问我是资本家吗?这么说,当你们能进到这家公司成为雇员时,你们是不是很开心,相对于那些落选的人讲?这么一来,你们从没有被剥削的价值晋升到有权利被剥削,你们应该感到庆幸。

  还有,不要对我抱有幻想,我就是个坏人。如果你们一开始就认清我就是个坏人,也可以安全放心,不存有主管幻想,我就是个坏人。

  人要本分,这也是种美德。……”

  也许,套用在我现在的领导身上,正好适合,“不管他对你笑得有多甜,他始终是你的老板。”秀梅指着David对郭燕说。

  23年后,同样的场景发生在上海。老板私下对我嘘寒问暖,生病介绍医院给你,下班顺路带你回家,但是,倒了炒你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关于爱情。

  “在美国,骂总统还是上床,都可以很容易,难得是借钱。”

  朋友和他女朋友,认识半年后结婚,然后,不到一年,俩人离婚了。

  再看看上海,人们为了买房省利息,排着队去离婚……

  “你跟我结婚是不是为了我的房子车子还有我的钱?”

  “那你到底是爱我还是爱你钱?”

  “钱。”

  一家老小,原本其乐融融,夫妻甘苦共度十多年,共同育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

  到了纽约,家庭分裂成原子化。——妻子嫁作他人,丈夫外有情人,女儿刚满18岁就结婚,还是嫁给一个比他老爸还大的白头发老爷子。

  年轻有为又帅气活泼的美国男孩,以为遇上他可以相扶到老的中国美丽妻子,但结局确实,这妻子害得他家财散尽,公司破产。

  “说到底,他不过像所有美国年轻男人一样,充满热情,聪明,反复无常。但只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成年人总想着相互了解。”

  “你知道,除了你我心里不会再爱上别人。”

  在这里,纽约,结局草草,谈不上喜剧或悲剧,每个人都孤独收场。每个人都为一次出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个给了你无数诱惑和成长机会的城市机制,到底是好是坏?得与失之间,孰轻孰重?如果重头来过,是否有更好选择?也许,不论怎样选,都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像,不论怎样逃,都没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充其量不过是隔靴搔痒,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七):感

  王启明最后在美国有钱了,不用刷盘送外卖赶工累死累活地挣钱了,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起码在我看来。他未必成功—失去了音乐家的梦想;他未必幸福—妻离子散,尤其是宁宁,简直是最大的牺牲品。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赴美?

  这是个无谓的问题,人生就像单行道,开弓了哪有回头箭?只会越想越困惑,越想越有挫败感。

  王启明与郭燕的分手,说不上谁对谁错,因为那是在纽约,发生在两个生存都成问题的人身上。他们两个,后来也都受到了惩罚。王启明是典型的北方爷们儿:情绪化(估计艺术家更甚了)、不服输、要面子、大男子主义。心里真的很在乎郭燕,分手后也一直是这样,嘴上又满不在乎,不向任何人流露。

  郭燕一直是个传统的中国女子,善良,却软弱,导致她的纽约客生涯快纠结成了麻花。

  阿春呢?够冷,够魅,够能干。一个沧桑的女子。

  大卫,简单,他喜欢郭燕,就找王启明单挑,认为是两个男人间的事;却也鲁莽,丝毫不考虑这个家庭的幸福,对王启明郭燕的分手负由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在想:如果没有大卫,这两口子会不会分手?假若王启明牛了,会不会经得起诱惑,尤其是来自阿春的。

  这部电视剧比较久远了,不知道真实的华人在外生活究竟怎样。

  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有着A面和B面,关键是你想看那一面。work hard,as well as take it easy。

  走走看看停停,可停即停,能看即看,走是常态。人生何处不艰难?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八):其实并不是北京人在不在纽约的问题

  这部电视剧首播是在1993年9月,距今已经18年。

  当时我才几岁呢?即便我不去具体探究,至少我还记得当时爸妈还没离婚。因为剧中一场非常经典的戏:

  纽约喧嚣的大马路上,当王起明得知自己的女儿宁宁即将嫁给她之前高中男朋友的老爹时,惊愕的咆哮道:“你怎么回事儿?!这不是内什么斯蒂文他爸爸吗?!就是内狗日的!是他吗?!那你现在怎么回事儿?!你跟他儿子好你现在又要嫁他!!?!这是……你这叫乱伦了都要!!!!”宁宁烦躁鄙视的边摇头边说:“你这也太没文化了!我跟你上床,那才叫乱伦!!”

  就是这段,我记得我爸当时看的直嘬牙花子,摸着他那个尖瘦的下巴壳子滋滋儿的干笑个不停。他说马晓晴这个演员选的太神了,除了她也没人能把宁宁演活,硬是把她老爹气的浑身冒青烟儿。可能正是因为跟爸爸相处的时日太有限,所以才能牢牢记住每一个片段跟细节,经常会突然的从箱子底下翻腾出来,换作他的思维方式再琢磨琢磨,这也是我自创的唯一一种尝试了解他的方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先说说当年跟着大人看完之后,至今残存的印象。

  首先是姜文,马晓晴,王姬这三位演员的名字从此烙在了我心中,尤其是这两位女演员:马晓晴的野蛮放肆让我害怕,当时她饰演的宁宁破处那段真他妈让年幼的我惊心动魄;以及王姬的性感风韵,这样的女人才能跟姜文配对儿!

  其次则是两个镜头,一个是在剧中反复出现的街头的打鼓(塑料桶底子)人——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代表着主人公王起明心中对本我的回忆与凝视,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打鼓人没有出现,也正是王起明跟郭燕说他当时虽然没有上飞机,但却已经把北京的那个他连带自尊跟羞耻心一起稍上飞机了,打包回北京了;一个是影片最后一段儿——王起明的朋友从北京来纽约投奔他,没曾想被老朋友撂在了地下室的门口就扬长而去。当然了只有观众才能哈哈哈大笑,这种“每个人都得从头来一遭”的人生轮回命题,仔细想想确实是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是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同时又是公平的。

  最后则是刘欢执笔的片头、片尾曲,以及所有原声音乐。如此经典的影视剧配乐自然是给剧集加分的重要一笔,在时间的冲刷下,我们可以确定它甚至起到了保值的作用。在我印象中,国产电视剧作品的配乐能做到以上两点的,除了《北京人在纽约》,再就是《围城》。

  ……

  未完待续。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九):往昔亦如今日

  往昔亦如今日。

  一

  美国、纽约、自由、财富、理想、天堂,这一连串看似美好的字眼,对于身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艺术青年王起明来说,似乎马上就要成为现实。

  那时候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还没过几个年头,一穷二白,土了吧唧,绝大部分国民的生活基本上还处于很低的水平线上,穷怕了的中国人大多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过上好日子,而这时若能得到一个去美国谋生的机会,似乎就等同于拿到一把金钥匙。八十年代的美国早已从越战阴霾走出,在里根的主政下,经济民生各方面都趋于稳定,而老对手苏联则已是暮年黄昏,彼时的美利坚像一个硕大无比、炫目耀眼的金字塔,吸引着无数大陆中国人前赴后继争破头皮往那里跑,虽然目的各有不同,有些是怀揣着对于美好未来的梦想,有些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有些纯粹是为了面子,主人公显然属于第一种。

  王起明神气十足地背着他那把笨重的大提琴,满脸憧憬地带着他老婆郭燕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漂洋过海来到这个星球上最强大、最富裕、最先进的美利坚合众国,人生的全新篇章就此展开....

  许多观众看到“北京人在纽约”这个剧名不禁会断定本剧内容无非就是讲述“北京人”或“大陆中国人”在美国纽约的艰苦奋斗史,比如克服了种种挫折也好歧视也好苦闷也好屈辱也好,最后飞黄腾达,将美国梦死死抱在怀里。他们说:“诶,肯定又是一部鸡汤剧。”还真不是,剧名里的“在”字已经完美概括了本剧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主角王起明,生动再现了赴美华人的各种生活状态:他们很拼,很能吃苦,有的成功了,有的还在挣扎,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孤独、彷徨、无助。美国梦遥不可及,却又感觉时时刻刻形影不离,这种压抑说不清道不明。而彼岸的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完全可以投射到如今身处国内的我们身上,那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一群中国人的心灵史。单凭这一点,本剧就已可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出色之一。没有做作、没有废话、沉甸甸的,姜文、王姬生来就是当演员的料,换其他人,撑不起这台戏。

  话说回来,王起明后来心中有结论了吗?纽约是天堂,还是地狱呢?

  自打他和郭燕下飞机那一刻,“麻烦”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各种面目的麻烦纷至沓来,或许根本就不能称为麻烦,现实本来就是如此无情,特别是在尊崇强者的“世界之都”纽约。郭燕的姨妈让夫妻俩在一座公寓的地下室安顿下来,撂下一句“我先帮你们垫付了这个月的租金,还有这五百块现金先拿着,到时打工拿到工资再还我”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自尊心极强的王起明大怒,觉得自己被瞧不起,却被郭燕顶了一句大实话:“人家都这么帮咱了你还想怎样?没人逼我们来,都是咱们自己要来的。”

  大提琴师王起明本想来美国大展宏图,在音乐界闯出名堂,可是怎么个闯法呢?人生地不熟,没有人介绍,什么都是幻想,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去中餐馆的厨房里洗碗拖地切洋葱,生活沦落到如此境地,这是王起明万万都没想到的一件事。但在这人生的低潮期里,另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 —— 餐馆的女老板阿春,从此两人结下不解之缘,缘分的奇妙就在于此。

  二

  挣扎还在继续。

  砰地一声,王起明被狠狠一拳击倒在地,“在国内是个香饽饽,老拿自己当根葱,走哪儿都想当爷。”那个满脸蔑视、同样来自北京的加油站老板朝他耻笑道,“今天老子正有气使不出呢,正好被你撞上了。要钱吗?爷有的是钱,给,拿去当医药费!”美钞一张张甩在王起明脸上,羞辱?不如说是残酷的无助吧,更大的羞辱还在后边。

  王起明老婆郭燕通过姨妈介绍去了美国白人David开的服装厂上班,心灵手巧、长得还不错的郭燕很快就引起了David的注意,乃至爱意。David是个直率又果断的典型盎格鲁撒克逊人,发动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甚至跑去王起明地下室的家找他,开门见山地说:“你看你现在这个处境,能给郭燕幸福吗?只有我才可以!”遭受此等奇耻大辱的王起明差点就逼着郭燕跟他一起回国了,但在临登机一刻他反悔了,坦然放手让郭燕嫁给David,自己也决定继续留在美国,或许是因为阿春在他临走前对他不争气的怒骂让他最后想通了,不能这么窝囊地回国,一定要出这口恶气,复仇,成了王起明最强烈的愿望。

  背负羞辱感的仇恨总能激起巨大的动力,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上天多少还是眷顾王起明的,他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就复仇成功,用了一种外国人觉得匪夷所思、但中国人却会心一笑的方式。郭燕因为内心的亏欠感及念在过去十几年夫妻的恩情上三番五次偷偷帮助王起明,王也毫不迟疑,先是抢了David的大客户的订单,自己迅速发展起来,最后甚至把David的员工都给挖走,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郭燕的“相助”。 深受良心谴责的郭燕受尽了David的怀疑与责备,两人感情彻底破裂,最后独自跑到姨妈的乡下别墅,天天酗酒,颓废了好长一段时间。王起明在这场事关男人尊严与生存的较量中大获全胜,完美翻身,虽然方式有点下作,但总算报了夺妻之仇。全盘皆输的David出人意料地决定去王的公司上班,他认命了吗?正如郭燕之前对王说的:“你和David其实在性格的某些方面很像,简直就是同一个人。”内心坚韧的David只是在伺机等待东山再起。

  一个中国人因为自己的妻子而与一个外国人在异国他乡展开了生意场上的残酷决斗,这种桥段就算放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剧里面都是很新鲜的。

  三

  春风得意的王起明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购豪车、买豪宅、出入奢华赌场、扩大工厂规模,此时的他获得了比身边的其他北京老乡多得多的财富。王开了个家庭party,召唤所有在纽约相识的人都过来,众人对于他的成就又惊讶又羡慕,与他刚到纽约那会儿简直天壤之别,而许多人此时仍在为生计日夜奔波着,其中就有王在餐馆打工时的同事大李。而这一路走来,自然少不了红颜知己阿春的鼎力相助,其实在生意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心照不宣成为情侣了。两个人本可以从此安安静静地过好日子,可天不遂人愿,此刻本剧的一个定时炸弹出现了:王起明把还在国内的女儿宁宁接了过来,宁宁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个混世小魔王,不得不佩服出演者的表演功力,将宁宁身上那股天生的狠劲与暗黑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一口咬定是阿春拆散了她父母。在初次见面时,带着切齿仇恨的宁宁竟然三两句就把阿春给气走了。王起明的美好构想再次落空,后来就陷入了与女儿的长期对峙,由于祖父母的娇惯以及父母长期的不在身边造成宁宁人格上有极大缺陷,王因此极为苦恼。当他每天晚上一个人孤零零坐在豪宅家中的沙发上时,心中除了郁闷还是郁闷,该有的都有了,可为何还是感觉那么失败?终于,宁宁肆无忌惮的胡闹有一次让他彻底爆发。

  “宁宁,我跟你说几句话好吗?我觉得作为父亲,我是对得起你的。你难道愿意到你妈那里去吗?你愿意有个后爹吗?”

  “我也不愿意有个后妈。”

  “好吧,是,我也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我想错了,我以为你可以多玩些日子呢。可是你应该上学了,不愿意在家待着,对吗?我明天去联系一下学校,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收拾起来。明儿我帮你收拾也行,女孩子应该有个女孩子的样。”

  “我要是不听呢?”

  “宁宁。”

  “别跟我耍老板的威风,大不了我回国找我爷爷奶奶去,你们两个我一个都不要。”

  “你这孩子傻呀,你是我女儿,这跟当老板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你过去有那么大的脾气吗?我把你的琴弓子弄断了你说过我吗?”

  “这不是一回事啊。”

  “这就是一回事!你现在有钱了,长脾气了,你整个就是一个剥削工人的臭资本家!”

  “你说什么?”

  “臭资本家!你就是臭资本家!怪不得我妈要离开你,那个David就是比你强,你有钱有什么了不起啊,有本事把我妈叫回来啊!别以为谁都愿意跟你在一起,你滚!你滚!我不要见你!”

  “......你骂完了吗?喊够了吧?啊?你知道你爸爸没钱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这张唱片,你知道吗?值多少钱,十块钱(美元),”王把唱片狠狠摔在地上,“可是你爸爸当时为了挣两块钱,我得骑着自行车,我得跑几公里!有时会更远,你知道吗!我甭管下多大的雨,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雪,我得、我得给人家拿一口热乎饭吃知道吗?我得按时把饭给人家送到,我就得这样,陪着笑脸,知道吗?我他妈就跟个孙子似的!我是臭资本家?我为了挣第一笔钱,为了做第一笔生意,知道吗?你这个爹,我七天七夜呀,七天七夜,我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的觉,我他妈差点淹死,淹死在那个澡盆里头!!那是你爹,知道吗?我是臭资本家?我当这资本家我得先他妈喝自己的血!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拿起唱片,“这是唱片,是吧,多高雅,多浪漫,你爹是干什么的?你爹从小学了二十多年的音乐,知道吗?我没理想?宁宁,你爹我多少年都没摸这琴了,可是你爹挣的钱,足够装备一个交响乐团!!!十块钱不是吗?我撅了它!”说完,一张张唱片被掰碎,王起明把这些年心中积攒的怒气一口气统统发泄了出来,而宁宁自然是被父亲的狂怒吓哭了。

  四

  起起伏伏,王起明的美国梦犹如过山车,一个高峰上去,紧接着来了个极速俯冲。他在事业上的野心膨胀得过于巨大,服装厂的生意已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故而转战房地产,计划贷款买下一整栋大楼,而阿春早已提醒他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力劝他三思,因为股市的剧烈波动隐约预示着新一轮经济萧条即将到来。

  David也早就预料到了形势的不妙,向王起明辞了职,他已准备好一雪前耻了。但他们两人内心深处早已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属于男人间的和解,在某天上班时间,王把David叫进来办公室,和他对饮二锅头,然后给了他重重一拳,“我告诉你,我这一拳是为了郭燕,她跟了我十几年了,让你这个狗日的给破坏了!妈的,我们俩从小在一起,我们俩是青梅竹马,你他妈也不懂什么是青梅竹马!”David当然没那么老实,狠狠回敬了王一拳,“这一拳是为我妻子打的,我爱她爱得比你深,你这杂种,她才跟我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就让你这个王八蛋给毁了,起来!混蛋!起来!”两个男人各自被揍得眼冒金星,扶桌而笑。他们都没错,都已经尽到了男人的责任。甚至在王起明一意孤行硬要买下那栋楼之时,David还非常君子地提醒他不要鲁莽,但王置若罔闻,如鬼迷心窍般,结果一败涂地........

  这是他天性中的狂妄与赌徒气质使然。

  来到纽约五年之后,一切又重回原点,王起明也弄明白了,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他只是被命运一路裹挟到这里,就和同期的许多中国人一样。他一无所有了吗?至少,阿春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她是他“纽约唯一的亲人”。王起明回头一望,家乡在脑海中早已模糊,纽约,或许这辈子呆定了。

  剧中总有这样的镜头,王起明站在纽约街头,呆呆看着正在忘我敲击水桶的业余艺人,一直敲啊敲啊敲,不知疲倦地敲。王起明想必很纳闷:这哥们究竟怎么看待“生活”呢?我这么大老远跑过来又是为了什么呢?正如那些从中国三、四线城市、甚至小县城、小乡镇一路涌到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只是迷茫、疑惑、转过头、继续前行。当中绝大多数人很想一直留在充满活力的大城市里,那里有无限诱惑,可在这繁华夜色之下,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所呢?

  大李算是圆了这个心愿,最后出车祸死了。王起明在他葬礼上遇到了失踪很久的女儿,宁宁说出了王不知道的真相:“我替大李叔叔谢谢你,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绿卡,倒是你替他买了这块墓地,把他永远地留在了美国,留在了纽约。”

  《北京人在纽约》影评(十):变和不变。

  花去了三天时间看完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对这个电视剧最初的印象应该是在读小学的时候。

  当现在重头再看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启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血色浪漫里面的钟跃明是不成立的。

  王姬饰演的阿春的那个角色让我想起了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面的林青霞。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感觉上的相似。人物的故事是完全没有共同点的。

  冯小刚在最后一集里出镜了,从审美学上看,那时的冯小刚比现在的他丑得更多。

  唯一可惜的是没有看到艾未未的出镜。不知道那时的他会不会比现在还胖。

  王启明的梦想是做个艺术家,拉大提琴的。

  但是最后他的事业却经营是一家制衣厂。

  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的那个情节那样“对了,我忘了告诉你了,你住的不是楼上,是地下室。”。

  只是这句台词在最后,是从王启明的嘴里说出的。

  一个梦想成为艺术家的人的嘴里说出的。

  有时候看着看着我就想起血色浪漫里面的钟跃明,我觉得这两个电视剧应该是姊妹篇。

  只是《北京人在纽约》证明了钟跃明是不成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