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待》经典影评集
《北京等待》是一部由张伦执导,凯利·尼克斯 / 宋琇萱 / 塔拉·阿什拉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等待》影评(一):大bug
在影院看了《waiting in beijing》,烂得无与伦比的片子,不是因为电影院的效果估计不到一半就早拿出来扔了。
别的懒得说了:
你没看过的话,我说了你也不知道如何烂;
你看过了的话,不用我说你也已经知道多么烂了。
最抢眼的是主角开的红色甲克虫,是不错,也是我选这个片子先看的一个原因,其它的原因是因为讲了好几个国家的人,还有,讲的北京。
身边的专家一言不发,看完后,就说了一句:03年的时候中国根本没有引进甲克虫。。。
至少要先做个基本的调查来显示时间背景,不然就跟古装片出现iphone一样。
原来love bug(甲克虫车)是片子最大的bug。
,出来之后只想因为那些拙劣的地方笑个不停,我说,原来这是个喜剧。
只是,这个世界有那么地方需要人力物力,拍这样的电影浪费,造孽呀!
据说爱情是美好的,但让人记住的永远是爱情的悲剧!据说生命是美好的,但让人扼腕的却是战争与疾病对生命的无视!据说等待是一种承诺,但失去却是一种常态!于是,将爱情与生命与等待相加,那么悲剧便注定了!
―――韩兮
身为燕赵悲士,本应击剑咏酒,但看这部《北京等待》,正值秋夜秋思,不免小资了一把,于是心有戚戚!
这绝不是一部完美的爱情电影,但却是一部主题明确情节完整的影片,尤其对于一个初执导筒的新人来说,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云南姑娘朱迪默默地去成全美国小伙乔治的异国之恋,最终却如梦如烟,一切都化成了记忆,悲伤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本片中关于爱情的解构是相当全面的,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而提出了几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有些是美好的代言,有些则是残酷的无奈!
等待,这是片名中强调的字眼,也是乔治的心灵归宿。影片中的乔治家世显赫,长得也算不错,但却在经历着两次无可奈何地等待。一个美国小伙与伊拉克姑娘的爱情,虽然有些斧凿的痕迹,却为等待这个爱情中最常见的情节铺设出相当充足的理由。于是,我们了解到,这段爱情的等待是战争的结果。世界电影史上表现由于战争因素而等待的爱情故事有许多,一般来说,会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便是等待之前的美好,第二便是等待的艰难。越美好的爱情,等待起来越是艰难,从而反战的精神也愈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此片从精神实质上,是极度符合国外这些经典名片的制作方式的,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原因,也许编剧无法将乔治与伊拉克姑娘娜迪娅的爱情美好充分表现出来,于是,如风光片一样,美丽的巴黎衬托下,这份美好的爱情却显得有些无力。而乔治等待的艰幸却又由于朱迪的出现而淡化了,显然,这段由于战争引起的等待不应该是影片中的主旨。
那么,乔治的第二次等待便出现了,即朱迪。在忽略了娜迪娅与乔治的爱情之时,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所着重体显的其实是这种乔治对朱迪的等待。从故事情节来说,影片用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来讲述朱迪与乔治的交往,带着乔治去游览名胜,帮助乔治去寻找娜迪娅的下落,以及最后守护生死边缘的乔治。无疑的,这是一种暖昧的交往,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要反映出等待的艰幸,一定要把等待之前的美好做足!当朱迪失踪之后,乔治的等待也便开始了,影片虽然没有具体表现出乔治第二次等待的艰苦,但却为这种艰苦铺设了极其丰满的理由,于是这一次等待的结果如何已经完全可以留给观众想象了!这一次的等待显然没有第一次那么残忍,虽然也属于悲情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更加阳春白雪一些,即失去中还残存着的希望,这却极度符合中国女性的读片视点以及心理适应能力。
说到女性,不能不说朱迪。影片几乎完全采取的是朱迪的视点,她的行为贯穿了影片的始末(直到她出走那一刻)!很明显,朱迪其实也是在经历着一场等待,她爱上了乔治,但由于有娜迪娅的存在,她不得不隐藏着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等待其实是无望的,所以,她只有把爱当成友谊却奉献。但娜迪娅由于战争的原因死去了,朱迪的等待便有了转机,这么说似乎有些失了人情,但爱情恰恰是这样的,虽然无法对抗生死,但却可以维持生的希望。于是,朱迪在悉心地照顾着病中的乔治,她等待着乔治的苏醒,当然也在等待着乔治的爱情。但十分不幸,流言成了这份等待的终结者,灰姑娘能否变成公主不但要有王子的追求,更要有灰姑娘本人的果敢与无畏。在这方面,朱迪是符合中国女性那份对流言的怯弱性格的,于是,她为自己的等待划上了句号,虽然有些可惜,但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片名《北京等待》其实是相当符合影片实质的,乔治等待娜迪娅,北京是一个承诺,而乔治与朱迪之间的等待则恰恰是一段北京的情缘。
等待是爱情中的一种仪式,但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是与生死有关的。没有生命,无所谓爱情,但生命最大的敌人恰恰是战争与疾病。于是,战争与疾病便成了爱情的终结者。
前面说了,在许多反战影片中,都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因为人们希望美好的爱情能继续,不希望战争对爱情带来伤害。影片中乔治与娜迪娅的爱情便由于战争而终结了,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如果说人们憎恶战争是由于战争是人为的,有一个可以谴责的对象,那么疾病便是一种宿命,是冥冥之中的伤害,让人无法左右。影片中引入了非典这个非常时期的概念,而主人公乔治也处于病患之中,虽然他是由于先天心脏病的原因,但疾病的确曾让人一度绝望,非典反而成了一种佐证。朱迪在看护乔治的时候,透过病房的玻璃看着街上的行人,那个路口是相当具有寓意的,这组镜头虽然看起来有些幼稚,却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桥断,反复地对切体显着多层意义,时间在流逝,非典的恐怖终于过去,病榻上的乔治慢慢地好了起来。影片编剧并没有落入俗套地把疾病当成爱情终结的另一大凶手,只是设了这么一个局,让朱迪的等待更令人信服,但客观地来说,这样的不落俗套却在无形中降低了疾病的可怕,同时也降低了爱情的艰难程度以及悲剧性。战争与疾病并没有达到统一的程度,使得影片的立意便轻淡了许多。
爱情终归是个人的,本片所表现的主旨也是爱情本身,于是,诸如战争与疾病这种较为宏观的概念其实的确不必特别强调,立意的轻淡也在所难免。而令朱迪出走的流言倒是极其符合爱情个体性的终结问题。这样便将爱情归于个体化了,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流言对爱情的终结更甚于疾病,更具有杀伤力。
等待,终结,奉献等等,这些都是爱情的讲述,本人也一直强调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影片中对爱情的许多方面都给出了一种暗示与表现。但即便这样,我必须说,这份爱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感人,主要由两方面原因,第一是细节的处理,尤其是乔治与娜迪亚的爱情,其美好几乎令人看不见的,而朱迪前一段爱情史几乎并没有任何作用。当然,还有许多细节是过于通俗,过于阳春白雪,过于高层次了,不是俺这种市井氓民所能理解的。第二点则是影片导演的心路历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最大的问题便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电影成为自己心路的一个代言工具,所以影片往往混乱不清。此片多少也有类似的毛病,虽然我们可以明显地体味出影片的爱情,但也常常会被一些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念所影响。
2003年对于中国人和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美伊战争与非典都是人类的灾难,而影片中也适时地引入了两件事情作为背景。娜迪娅的死可以说是美伊战争最直接的后果,而非典期间朱迪对病房中的乔治的等待也可以说是相当感人的。但既然是背景,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背景的感觉,很不幸,这一点导演的功力还很欠火候,美伊战争靠剧中人的言语说出来,偶尔有电视或广播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加上淡化处理了娜迪娅与乔治之间的爱情,于是便更让人产生一种游离的错觉。如果片中出现一两个对战事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的人,也许更好些,当然,这具有相当大的审查风险,那么例入乔治的生活习惯,显得与众不同一些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至于非典,更是一种形式上的,无论是空旷的街道还是带口罩的人群,都没有体显出恐慌的背景,剧中人的接触更是完全游离的。只是前面所说的那个窗口对切的一组镜头是对非典的美丽描述,可怕的病魔终于过去了,被战胜了,虽然与乔治的病在对应着,但还是有些形式的意味。
导演的第二个思考便是文明古国与现代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通过朱迪与娜迪娅极其相似的话表现出来,多少有反电影的感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乔治这个美国财团的公子被两个文明古国的女人所吸引,尤其朱迪的表现以及朱迪身世的古老性,从中我们倒可以看出一种自信与自尊,最后导演之所以表现云南那美丽恬静的风景也大多用意如此。但愿这是一个美好的梦,当然,这个梦在爱情的过程中还是相当有份量的,哪怕它仅仅是一种等待。
爱情的双方往往是吸引与被吸引的关系,所以爱情中最有戏剧性的人便是那个吸引者,而最佳的视点往往是那个被吸引者。在本片中,乔治由于坚守一份承诺成为了朱迪的吸引者,所以用朱迪作视点人物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故事的讲述中却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即乔治的等待笔墨过少,并没有特别强调地表现出来,于是这份吸引便显得有些失去力度了。而导演过于急迫解决问题的心态也令乔治失去了神秘感,影片在情节处理上便有了断裂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本片虽然在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在故事的完整性以及主题明确性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更主要的是,影片整体的感觉是极具商业爱情片元素的,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国际性思维的爱情电影,这一点是它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
韩兮
2008-10-17于通州
《北京等待》影评(三):迟到的北京申奥片
据说《北京等待》也“申奥(角逐奥斯卡)”了,大惊,何以如此初级的拍摄手法也可以“申奥”呢?大屏幕的画面质量竟然比不上电视机播放的宣传片,场景、配乐、剧情,都老土到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影!!
通篇故事水到渠成,完全没有高潮,所有的情节都在预料中。但是这种过分写实的手法,也是本片相较于很多故弄玄虚的片子成功的地方,至少事情是说清楚了,这对于一个首次做导演的人来说,还是不容易的,而且人家还极度业余,是个商人。在这种前提下,还是要对导演给予肯定的。他自己砸钱圆梦,至少没白花钱。
据说导演花了20年来准备这片,为的就是申奥。不知道导演是从20年前就开始写剧本,还是这20年都专注于商业,忽略了潮流,影片还真有20年前的风格啊!画质、摄影手法、音乐、情节,甚至主人公在谈情说爱时不忘忧国忧民的革命情怀,都不是普通的过时啊!但是凭良心说,导演确实很费心思去拍了,至少跑了不少的地方去拍,基本上没有多少棚景,就已经不容易了。从影片拿了美国AOF国际电影节导演杰出贡献奖及最佳摄影奖,就可以证明这点。
影片的演员估计都是华裔,口语很地道,至于演技嘛,不予置评,反正不坏吧。男主角很帅,女主角太丑。
为什么说这是迟到的申奥片呢?这里的“奥”,是奥运的“奥”。影片把北京景点介绍了个遍,长城、香山、十三陵、北海、颐和园、天坛逐个亮相,最后还来了一把云南丽江泸沽湖大全景,哇,配合不跌宕起伏的剧情,简直就是一部风光纪录片啊。既表明了中国人对待美伊问题时的政治立场,又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热情好客、爱憎分明,最后还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舍于割爱的大爱情怀,不是优秀的“申奥(申办奥运宣传)”片吗?
至于奥斯卡,导演还需要去电影学院进修几年,然后自己再多砸点钱实践个三五七回,若是有慧根,还是有希望的,我说,是希望。
《北京等待》影评(四):《北京等待》:当爱点亮了希望
导演说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卡萨布兰卡》与《乱世佳人》。所以在影片中他多处向《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乱世佳人》等经典爱情电影致敬。
所以,不用说《北京等待》是一部非常传统的爱情片。其实,所有的爱情简单的说无非都是男人爱女人,女人爱男人,当然,非主流一点的就是男男女女的同性相爱,不过,既然说这是一部传统的爱情片,当然就不会出现同性之爱。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该怎么说呢,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跨国三角恋,这样听起来会比较有趣点,而这场跨国三角恋的时间又发生在2003年,2003年美国政府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而北京也发生了“非典”危机,而故事的男主角,一个美国跨国公司老板的儿子乔治在法国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女儿娜迪娅相爱,由于伊拉克战争爆发,娜迪娅不得不回国,两人相约在北京见面。而乔治在北京等待恋人的时候又认识了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族姑娘朱迪,于是,像所有的经典爱情大片一样,原本简单的爱情与战争和瘟疫挂靠在一起后,也变的看头十足甚至具有了史诗片的气质。
作为一个在海外从商多年的转而为了圆电影梦而拍摄了《北京等待》的导演来说,他的处女作算不上完美,虽然导演本人借影片在多处表现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冲剂对撞,战争与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展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等进行了相当多的反思,而且影片在在美国AOF国际电影节上也获得了导演杰出贡献奖及最佳摄影奖,但影片的剧情多处的逻辑问题有头无尾的设定不免让观众容易产生疑惑,电影的结尾女主角消失了,而男主角去寻找她也没有结果,画面上的待续两字使得观众非常困惑,是有下集还是没有下集呢。导演没没有给出答案,导演在一个采访节目中说这样有悬念的结局是为向《卡萨布兰卡》致敬,但《卡萨布兰卡》与《北京等待》的处理显然还是不一样,以《北京等待》的结局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导演埋下的伏笔是为了下集的出现而设,不过,有没有下集恐怕这是只有导演才知道的了。
而在笔者看来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选择的主要中国演员非中国本土演员,影片中主要采用英文对话,女主角朱迪的扮演者是来之加拿大华裔女演员宋丽清,虽然有资料说她被亚洲FHM的读者评为“2006年度世界最性感的女人”,被Playback在加拿大评为2006年“娱乐界最被看好的10人之一”,但显然这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不可否认宋丽清本人的气质与演技,但是当她抛开英语说出那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时,不免会让观众产生极大的疏离感,过多的英文对白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电影的中国味淡了不少,如果把故事发生的城市换到另外某个国家,把影片中大量对中国景点的风光展示换成其国家的景点展示似乎也完全不会有什么问题。
虽然,这确实是一部中国导演拍的中国电影,但从它是由中美等国合资拍摄,导演又是一个在国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人,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它不是一部纯粹的中国电影,像有网友说“《北京等待》属于拍给外国人看北京的猎奇之作,这说法倒也非常得当。当然,抛开以上问题,作为一个初执导筒的导演来说《北京等待》也算得上是合格之作,从剪接、配乐、摄影等技术角度还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都可算是让人满意。
美国的乔治、伊拉克的娜迪娅、中国的朱迪三人在大时代中的感情纠结,我们不谈战争、不谈瘟疫、不谈国家与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只有爱情,等待与被等待,所有的希望都因为有了爱而被点亮,也许,这才是一部电影的本质。
《北京等待》影评(五):《北京等待》谁的菜?
首映式搞得挺排场,500多座位的橙色大厅过道上满满都是银。李连杰,高圆圆,王小帅,陆川等圈内人士都来捧场了,陈楚生等媒体伙伴也来参与了,内容古今结合,背景中外合作,一切看起来挺美的。
接着看电影,叹服不已果然是传说中的雷片呀。不得不拾人牙慧概括这部电影:一个王子与两个异族灰姑娘的磨叽旅游三角恋。三角恋故事发生在03年,美国打了伊拉克战争,北京发生了“非典”——男猪自然是现代版王子乔治在法国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女儿娜迪娅(全片唯一靓点)相爱,伊拉克战争爆发,娜迪娅不得不回国时候,留书约定战后和王子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大喊三声“娜迪娅”就能见面(别问我为什么喊,问导演编剧去)。而王子在北京等待恋人的时候就在红男绿女冷冷清清的打工酒吧认识了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族姑娘朱迪(这个摩梭族的名字很国际接轨滴说),于是,剧情在爱来爱去和跑来跑去中吹出了梦幻泡泡。
爱情+战争+灾难,这大概就是编剧眼中奥斯卡经典爱情片的特点么?远有《卡萨布兰卡》与《乱世佳人》,近有《英国病人》,看来只要加上这些元素,什么样的剧本至少都可以升华到大片或经典片的范儿了。导演原来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用爱情和王子灰姑娘来吸引女性市场,用战争时事来吸引男性市场;用酒吧和旅游风景来吸引上班族,用政治文化冲突来吸引小知识分子……..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的华人演员基本都是非大陆演员,英语很地道,华语也很“地道”;演技完全依托剧本和角色定位,保证不会有游离的火花;男主角很适合作为全球通用标准王子--年少英俊绅士体贴关键时刻有成功爸爸站出来;女主角的外貌很兼顾大中华+主攻欧美市场(BTW,女二号应该是负责台湾市场的吧)。这样的元素搭配中外雅俗共赏,男女老少通吃——至尊宝诞生了。
导演说他在此片中向《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等经典爱情电影致敬。所以观众可以成功的在一场电影里领略到上个世纪数个经典桥段+旖旎美丽旅游广告的混合加强版本,甚是超值。故事剧情稳扎稳打,把冲突和高潮统统控制在一个认知风险范围内,绝对不影响观众消化爆米花和小睡休息时间--至少我附近那位大叔鼾睡醒来后,不需要问朋友“那个谁谁谁怎么样了”,想来喜爱韩剧的女性观众,也同样喜欢。能让观众看懂故事情节,这是近几年中国电影做的最棒的功课,君不见《英雄》《无极》都说的非常清楚,为了观众更容易看懂,剪刀手还辛苦负责的把《大块头》《无间道》《文雀》这样的过于玄虚的电影整理成适合神州观众理解的快速入门作品,能够紧跟这样化繁为简的潮流,这对于一个第一次做导演的人来说,还是不简单的。
电影的结尾女主角自动失踪了,男主角寻遍全国也没有结果,导演说这样的悬念结局是为向《卡萨布兰卡》致敬,但以之前的瞎猜看来,这是一次向好莱坞式续集伏笔结尾的国际惯例靠拢的成功体现,不过,有没有下集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了。
最后,罗列几个雷到偶的地方:酒吧论菜男,长城历史政治课,伊拉克博物馆,酒吧和女猪家2003年的大平板电视. 金鸡电视台(刘长乐一定很乐),鸭王饭店,药迷女猪,口罩宫女上菜,国贸的同款项链....
从来没关注参选奥斯卡的底线到底在哪,也许就在这一部吧。
《北京等待》影评(六):编导放下给广告部乱来的极品
我善意化地把此片创作人员设想成自己,一个有很多话要讲,并在想象中有了清晰版面呈现的编辑。
接着盛大的支持场面开始了,宣传部、奥组委、市委、广电总局甚至外交部纷纷将此列为重点项目,但一毛不拔。拿着这些大名头,赞助商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甲壳虫、奔驰、LV、卡地亚……纷纷要求至少5秒钟的镜头植入。这还不够,丽江市委宣传部、法国旅游局、工体MIX都给出地盘打上软广。
如同操作一个大选题时,主编、美编、经营人员什么的都插上一手,这时责编经常的选择时,***,你们愿怎么来就怎么来吧,老子赶快敷衍完走人。
估计本片编导就是面临此等窘境。
毫无经验的演员想怎么表达喜怒哀乐都是他们的事。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植入广告大杂烩的烂片!
《北京等待》影评(七):搞笑评论:一个美国人眼里的北京等待
我从美国来北京时间不长,但已经看过两部电影。一个是《画皮》,一个是《北京等待》。后一个叫狐狸的中国朋友请客看的。虽然这个朋友叫狐狸,但他并不能变成《画皮》的性感美女小唯。非常遗憾。
看完《北京等待》之后,狐狸说,这个片子实际上是给我看的。我说为什么,他告诉我虽然这部片子是在中国拍的,并且叫作《北京等待》。但它和以前的电影都不一样,它是给全世界人民看的故事。并不只是因为电影都是英语发音,也并不只是因为所选用演员大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人。他说,你会比我更对这部电影着迷。
是的,我很多次被震撼了。长城的雄伟让同一部片子里的埃菲尔铁塔显得锈迹斑斑,后海胡同的味道让巴黎的街头显得宽阔却冷清,天坛、颐和园、十三陵、香山……都让电影的名字有了特殊的含义。我想,每一个到过和没到过的北京的人,都会认为这个名字是为他们起的,他们相信,北京在等待他们。而他们也非常期待着,在北京与电影里看到的这一切相会。当然,更让我们震撼的,还有云南的风景,群山之间的浩荡水面上的三艘小船,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比《特洛伊》里无边的舰队逊色。当然,北京的味道并不影响了它作为北京大都市的一面。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办公环境,都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是一个国际之都。他们的医生都说着流利的英语。
走向现代的当然并不只是北京。整个中国都在给全世界带来安全感。相反的,看看我们美国,成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在这个爱情故事里,美国人的角色非常尴尬。一个叫美国人乔治和伊拉克美丽女子狄亚娜的爱情,因为美国政府发动的战争而毁灭了。而中国人,成了两个异国情侣相约会面的地方。然而,美国人到了中国,但伊拉克女子,却没有能到达这个他们安详之地,没有在中国实现他们爱情故事的圆满结局。
如同,狄亚娜所说的,伊拉克和中国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地方。但是伊拉克在现代却迷失了自己,最终被美国趁机蹂躏。但中国,却依然在世界上屹立。她和乔治讨论了这个问题之后就上床了,并没找到答案。但在长城上,中国女子朱迪,在她对长城的评价上,却给了我们答案。她能那么如此客观地看待中国古代的文明和现代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充分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审慎和清醒。这大概就是这个民族再次崛起的原因。
我想,这是这个电影带给我,一个美国人,最重要的感受。
好莱坞电影曾经广泛地影响着全世界,包括中国人。但如今,他们的电影也开始了国际化路程。全新的视角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但却很快就适应。他们会更成功。我相信。
I love Beijing!
I love China!
《北京等待》影评(八):在神州大地做情圣
中美合资5000万拍摄的《北京等待》若非偶然参加观影,哪怕拥有美国AOF电影节“导演杰出贡献奖”和“最佳摄影”两大头衔,也难引起笔者关注。即便该片在中国各大城市公映,通篇全英文之对白,也将大幅度缩减了观众数,成不了势如破竹的票房巨作!但论其质量,《北》片有板有眼,不仅摄影与配乐水准上佳,况且剧中两位主角在穿插的历史背景下,守挚爱,重真情,整体效果ROMANTIC,别有回味!
打工的酒吧里的乔治(凯利.尼克斯扮演)巧遇来自云南摩梭族姑娘朱迪(宋丽清扮演),前者由于誓守女友娜迪娅(Tala扮演)的诺言,苦苦在北京守侯。朱迪昔日曾遭男友出卖,本不相信有真爱,却被男主角的至诚所感动,一颗芳心牵挂于君,伴其在京游玩。
剧情起初,就将巧遇后两位主角安置于中华古都中,他们共同旅游参观,于是北海、天坛、长城等名胜旅游,完全展露于观众眼前。况且导演闪回到从前乔治与娜迪娅相爱时,再将巴黎风景拍了个遍,凭借着取景之优势,摄影又发挥得淋漓尽致,视效绚丽多彩,配乐也较抒情。最有意思还乃穿插着一位神秘的美国老板,总要见男主角,却屡屡遭对方躲避,几次被涮,惹得观众捧腹,编导们甚至还设计了一场北京街头追车,张驰中改变了节奏,增添了商业观赏性。
曾出演《律政俏佳人》的凯利.尼克斯以及塔拉分饰的外国恋人,一个帅气,一个美艳,相当般配。尤以好莱坞男星凯利.尼克斯,他风度翩翩的绅士气质,忧郁的眼神,演得非常钟情。至于华裔加拿大女演员宋丽清,虽曾被亚洲FHM读者评为“2006年度世界最性感的女人”,但稍显迟暮的外表,总叫笔者怀疑中外审美差异。但小女子演得轻松活泼,又带着那种为爱惆怅的忧愁,永远默默帮助男主角度过难关,足够有说服力证明情感戏驾御恰当。此外,台湾台中市长胡志强的千金胡婷婷也在片中客串配角南希,颇为有趣。
在爱情主线之下,片中也把背景联系进真实历史事件,娜迪娅因反对美国开战,远去伊拉克,最后闹得一对有情人难成眷属,故事微妙间批判了战乱。而酒吧中,顾客们因争执战争原由,大打出手,砸毁一切,又告诉着世人美伊之战牵连得实在太多。2003年,世界上不仅有战乱,又是“非典”爆发的危难时刻,北京街头寥寥的行人,还面戴口罩,环境勾画得到位。
恰恰此时,男主角终于知晓了娜迪娅的死讯,导致心脏病爆发,老套的故事推进,反而让女主角朱迪开始了漫长等候。所以当她精心照料着病榻上的乔治,甚至卖掉了私家车筹医药费,无私为爱的奉献精神,顺理成章打动每个融入剧情的观众。《北京等待》注重细节描写,缠绵之处,配乐幽婉,相对许多庸俗爱情片,还算真情流露。
初执导筒的张伦,据说筹备该片长达20年,功夫下得够足,流畅的运镜,适当的剪接,配乐、摄影、布景,技术活完全不见马虎,剧情虽未打破俗套,但推进得合情合理,又贴近了历史事件,主要人物刻画得认真,看不出新晋导演的那种稚嫩,作为处女作,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北京等待》属于拍给外国人看北京的猎奇之作,虽联系到03年两大历史重要事件,野心十足,但因受题材限制,深度上并未太过挖掘,仅成为优秀的偶像爱情片,稍有可惜。
《北京等待》其实片名就早点明了主旨--忠贞为爱。片中乔治会等待着娜迪娅回京相聚,朱迪也会默默等待着乔治从病榻上苏醒,而终于醒来的乔治呢?当他发觉真正要爱的人已溜走,立即乘飞机赶赴云南,天涯海角也要寻得伊人......剧中的两位主人翁,即便有战乱阻挡,即便有疾病袭击,即便空间把距离拉得那么遥远,仍尽心尽力痴情等着真爱,此之为神州大地的情圣也!
《北京等待》影评(九):挑战你的极限!让我们在等待中浪费时间!
总以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
看了这部片以后,才知道,这世界绝对好是没有的,但是有绝对差!!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绝对的烂片,这部片绝对一看!!
近来发现电影院的影消费直线下降,我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好久了,终于在昨晚一鼓作气杀到电影院.因为是一时意气风发,也没查什么相关咨询.选了一家最近的电影院,查看时间价目表,发现在我们那个时间段里可供选择的只有四个:动画片牧场什么的----男友不爱看,剑蝶---看看海报就够呕了,画皮和北京等待,我对画皮的感觉是看看宣传片就差不多看完了.
本来打算打道回府了,走到门口时男友忽然突发其想:我们看北京等待怎么样?我们对此影片一无所知,演员导演没一个认识的,预告听都没听说过,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可以挑战一下,我想,电影院里放的电影再怎么也不能差到哪儿去吧,反正都来了.
拿到影票时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下,看了看离开演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急忙杀到超市买了些吃喝坐到舒适的坐位上时已经开始了各种影片的预告.
果然不同凡响,音响,环境,无可挑剔.
心里美滋滋的期待着,同时也想,现在看来大陆电影越来越有了好的形势,也不是什么都得一棒打死的.又想到了<独自等待>....又想了想令人怀念的北京.......
就这么想着,
电影开始了,
画面色调很怀旧,有点八十年代电影的味道,然后人物出场,对话竟然是英语,呵呵,不错啊.还整了点洋的.男一号那口标准的美语,足足可以让人当教材用了......女演员长的实在不敢恭维.....化妆服装,都很怀旧......难道这是讲八十年代的故事的?
故事情节梗概:
一位来自云南在北京外企工作的女白领,因为在公司不会恭维献媚拍马屁被老板开除,心中苦闷于是独自来到北京一个各种白领和老外聚集的酒吧喝的烂醉如泥,在酒吧里结识了正好是她所在公司的老板的儿子,这位美国年青人为了实现和自己心爱的伊拉克姑娘的承诺,隐姓埋名藏身到这家酒吧里做一个酒保.此工作也可谓白领工作,可以随时出去和云南女白领游览北京各大旅游景点,当然游览观光时也要四处躲避正在追寻自己的父亲.在女白领的帮助下酒保终于找到了心爱的伊拉克子.......
当确定那个喝醉呕吐表情做作的就是女一号时我想,靠,这演员是不是业余的?也许大陆能说口标准英语的好演员太难找了.所以找了个也许真的是哪位会说标准美语的白领来客串,可这位白领穿的也太土了!也许导演出不起钱了让演员自己找服装,演员一气之下找了几身最土的衣服来调导演胃口.台词设计比我们学英语的短片还不如,幼稚的无话可说,男一号和伊拉克女友大谈国际形势,女友在抱怨了一通美国的不耻后两人深情拥抱接吻......简直荒诞!
有点如坐针毡了,幸好不是我一个人来看的,和男友调侃着:算了吧,咱当喜剧片看吧!
如果好导演找了烂剧本,那么剧本也会有好的体现,如果烂导演找了好剧本,那么好剧本也成了烂剧本,如果好导演找了烂演员,那么烂演员也会有好表现,如果烂导演找了好演员,这个演员又有足够的素质的话,那么演员也会把导演提高点层次,如果烂导演找了一部烂剧本又恰好碰上了烂演员的话那这片就是<北京等待>!影片画面土气十足,场景俗不可耐,演员一个个面目可憎,台词幼稚虚可笑无聊至极!别说我花了银子跑到电影院里看浪费了这钞票,这点钞票在这里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简直浪费了我的时间,我的生命!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电影院里也不是随便什么片都能看的,同时让我见识了真正的烂片,再烂的片还能烂到哪儿去?不要以为大陆电影在蒸蒸日上,那是假像!
影片后来又用非典时期做为背景,酒吧内顾客与老板们的祝词简直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虚伪,此时我们连买来的吃喝都有点难以下咽.
急忙逃出影院,避免自己的呕吐增加了电影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为了表示浪费了我们时间的愤慨,更为了及时把自己失去的时间找回来.罢了罢了,天气如此寒冷,我们就当坐在那里取暖!本以为可以当喜剧看,后来笑都笑不出来,只想拍桌子跺脚蹦高骂人!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什么叫做烂片,又想测试一下自己对烂片的承受能力,那么这部影片我给你一百个推荐!
《北京等待》影评(十):没学过戏啊,那就别洒狗血了
如果《北京等待》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一档介绍北京风土的栏目剧的话,四个字评价,一无是处。
如果权势是张爱玲的春药,那么政治简直是导演的印度神油,以至于他不到处播种自己的理念就达不到高潮。导演口中的国家关照和民族情怀充斥到影片每一个可以填充和不可以填充的角落:中国女子在勾搭美国小伙的第一次约会,就跑到长城声泪俱下的探讨2000多年封建专制的利弊;美国小伙和伊拉克女友在互相指责对方政府愚蠢自大人性泯灭之后,迅速的上床嘿咻;而所有在三里屯酒吧喝酒寻欢的老外,每一个都似长期潜伏于新华社,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与人民X报社论保持了高度且精炼的一致。甚至带着白口罩依依惜别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中国人民一定会战胜非典的!”
除了所有人物不说人话之外,人事儿倒是都干得挺顺。除了偶尔出现邀请老板迷奸女友这种《知音》故事之外,其他桥段每一步都在观众的预期之中,中国女爱上美国男了,伊拉克女就得死了,死了男的就要昏倒,昏倒就得是心脏病,心脏病就要做手术,做手术就要卖汽车,卖完汽车男的就醒了,醒了就该喜欢中国妹了……不是说这样的故事没有起伏,可是要看这种欺负打开电视看韩剧就完了,还来电影院顺便学校中国近代史干什么。
当然,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拍电影能公映拿了个不知名的小奖还号称有机会冲击奥斯卡,已经完全值得他高兴得找不到北京了。
电影是个砸钱的行当,砸钱可以请来李连杰捧场,可以搞定势利的中影集团,可以公关一个“导演杰出贡献奖”。可是,只靠砸,砸再多钱也鼓捣不出一个好电影。电影这个东西,虽是人人可看,还真不是人人能拍。
当年程蝶衣教训菊仙的话犹在耳畔:“您挨哪儿学的戏啊?……没学过,那就别洒狗血了!”
您瞧,辉煌如陈凯歌还能砸出《无极》呢,何况一个半路出家的生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