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周两天》经典观后感集
《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劳拉·瓦西里 / 弗拉德·伊凡诺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于2008-5-4
印象中是第一次看罗马尼亚的电影,第一次就震撼得不行,堕胎镜头、胎儿尸体让我这个学医的人也揪心不已,二女卑微地和医生讨价还价(那医生令人切齿),还有Otilia与医生身体“交换”后光着下身冲进卫生间冲洗(友谊能使女孩做出这么大的身体牺牲?),Otilia与男友吵架场景,男友典型的男性事不关己思维,让人愤懑,我还是把对话列出来吧:
“如果我怀孕了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你想过这件事情吗?”
“住嘴。”
“不,真的,这种事情可能发生的。”“再问一次,如果我怀孕了该怎么办?别翻白眼,你有想过吗?”
“我现在到底该想些什么呢?”
“如果我怀孕了,我们该怎么办。”
“但是你不会怀孕的。”
“你怎么知道我现在没有怀孕呢?”
“你怀孕了?”
“你都不知道我的经期是什么时候的。”
“我知道,就在这几天,对吧。”
“你在乎吗?这不是你的问题。”
“你怎么这么说?”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发生过吗?比如星期四的时候,我叫你小心出来外面,你记得吗?但是你再小心也不为过的。”
“你怎么可以讨论这种事情呢?”
“你做这种事情倒不害羞,却羞于讨论?”
“如果你没有怀孕,就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我知道你期待的是什么,别担心,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会负责的。”
“对,好吧。
“你什么意思?当你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有过没帮助你的时候吗?”
“你没有讲,那就不是我的错了。你的问题还要我来猜的啊?”
“……”
该片获得07年嘎纳金棕榈确实是名至实归!最近懒于写长篇影评,如果对一系列长镜头并不觉得闷且不惧血腥的人可以一睹为快。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二):一天
阴暗,或许会又潮又臭的楼道;其实宿舍内还是蛮温暖的。大学宿舍阿,原来罗马尼亚也如此,每栋楼内都有自己的小卖部,非法(规定)还是合法就不知了。
深记三段:
和医生讨价还价,作为看客,很虐,就是能理解,但不想接受。如医生者,太多,不过临走时还是蛮体贴的,其人之复杂性,不失为电影的绝好题材。
再有就是弃婴那段,很有代入感,心跳、粗喘、时刻紧绷、过度敏感的神经,真不知掀开垃圾桶盖是会看到咒怨里的那个小男孩还是窜出一只黑猫。
其实结局蛮温和的,不知如此温和的数字和那些因堕胎而屈辱死去的50万相比是大还是小。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三):艺术的再现
去年火爆的罗马尼亚电影,六十岁嘎纳的金棕榈,奥斯卡败给了《伪钞制造者》。看完电影后又看了看DVD中导演参加台湾金马时记者的访谈。台湾的记者也很土,什么都形而上的提什么什么新浪潮,人家就是拍部电影,有个毛的浪潮。电影的话题很沉重,特别是放到特定的国家制度之下。现在整个世界有个趋势,就是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体制变革之后对体制的反思,去年的《别人的生活》今年的《四月三周两天》,再远点《再见列宁》都是这类型的。这类题材很讨巧,因为这些事情你不可能再经历了,就好像你现在找到一个秦始皇的尿罐,也是艺术品了。当然我不是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好,我只是说他在立项阶段已经占据优势了。现在再讲讲电影拍得好的地方,那些美好的长镜头。在进行肉体交易的时候,导演非常NB的把摄像机对准了剩下的那个女孩,在丢掉弃婴的整个过程中摇曳晃动的镜头让你的心紧紧的和女主角纠缠在一起,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可惜也有些是我无法理解的,比如车票,比如80元一包的kent,还比如从医生包里翻出的刀。电影最后在一个非常cool的镜头中结束,好好去体会吧,五星。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四):观看过程几乎不能呼吸的《四月三周两天》
这是我最近几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
四月三周两天,这是影片的名字,也是嘉碧塔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
这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时期拍摄的电影。本片荣获第六十届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国际评论奖」以及「国民教育奖」三项大奖殊荣。观影之后,的确是实至名归!
一部从头到尾都没有音乐背景衬托剧情的影片,纯粹靠剧情的发展来引导观众、造成心理冲击的影片,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怪不得是有史以来最棒的罗马尼亚电影。从剧情的开始,到进入房间进行堕胎手术,揪人心弦、让人透不过气的剧情一波接着一波涌来,到欧蒂莉亚把胎儿扔掉,才停止了紧张的气氛。
影片讲述:影片背景是处于共产主义最后统治时期的罗马尼亚,堕胎仍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范畴。嘉碧塔和欧蒂莉亚两个女大学生是闺中密友,意外怀孕使得嘉碧塔必须非法堕胎。在一家廉价旅馆里,两个年轻的女生与执行非法堕胎的医生见面;然而她们能够支付的手术费用却无法满足这位医生的要求——为了让自己的好友可以顺利堕胎获得解脱,欧蒂莉亚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当作代价。
影片中,欧蒂莉亚帮嘉碧塔预定房间,酒店前台的接待员态度非常恶劣,就像一个官员,官僚十足的作风,一定需要出示身份证,否则不开给预定房间;晚上过了10点如果客人还不走,就要收足一个人的加床费;乘坐公共汽车也要配额车票,否则不能坐;宿舍有专门的黑市用来交易香烟和化妆品。这就是共产主义时期的罗马尼亚写实。
那时候的堕胎是违法的,是刑事犯罪是要坐牢的;如果胎儿超过4个月才堕胎,罪名等同谋杀。欧蒂莉亚联系好了医生,还不知道作为医生处境的危险。医生在酒店里面提出绝对不是单纯为了钱而帮忙做手术,主要是为了性,在能够与欧蒂莉亚、嘉碧塔上床的前提下才答应进行手术。欧蒂莉亚是无知的,全部相信了她这位闺中密友,全然不觉自己已经进入了闺中密友精心设定的在一系列谎言掩盖下的连环骗局!这是冰冷的时代,冷酷的人性,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在面对医生提出的无理要求,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船又不得不开的局限条件下,欧蒂莉亚答应了医生的条件,尽管她打算抗拒,并且手上操刀自卫,但是医生却在金钱的面前也无动于衷,非得要性!事后在卫生间哇啦啦的水声中,欧蒂莉亚多么希望水能够冲走罪恶感。这个时候欧蒂莉亚充满了自责和无奈。为了朋友能够得以进行堕胎手术,欧蒂莉亚甘愿献身!这比男人对男人的两肋插刀还要有义气!
事后,欧蒂莉亚质问嘉碧塔为什么撒谎?为什么不先告知实情?为什么要说她是她自己的妹妹?为什么不告知医生她的真实身份?为什么不自己去请医生?为什么说胎儿是2个月而不是将近5个月?为什么不自己用电话订房?为什么要这样陷朋友于不义?一系列的疑问,引出一连串的陷阱。
嘉碧塔强调说没有撒谎,是迫不得已,顾左右而言他;她一直强调“我以为”,强调她也是无知的、无辜的,是想当然的,是不知道就这样就把朋友骗入局中来了。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计谋,一切都是为了欺骗朋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没有半点悔意,没有半点歉意,更没有道歉。
女人为了自己,撒谎,不顾朋友声誉、生死。当面对不光彩的情景或不可告人的事件,尽量把自己隐藏起来,隐藏得很深,从来不愿意露面也不愿意出面面对,掩饰与自己有关的任何关联事实,把自己完全与事件隔离开来,。在朋友面前,在同学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过。这应该就是女人在面对声誉的时候所作出的反应。
欧蒂莉亚的伟大,对比嘉碧塔的自私;欧蒂莉亚的善良,对比嘉碧塔的邪恶。
欧蒂莉亚是有完美的爱情,有条件很好的男友的爱。当天做完手术,从酒店赶去她男友家里见未来的家公家婆。家庭聚会气氛非常好,但是欧蒂莉亚心不在焉。老是想着她朋友在酒店是否安全?堕胎是否顺利?是否有生命危险?短短的一顿饭光景,她就打了2次电话回酒店,但是都没有人接听。于是她更加担心朋友安危,希望赶紧结束聚会赶回酒店。在与男友在房间独处的时候,她愧疚、后悔、不安。她问她男友:如果是我怀孕,你会怎样做?当一个女人在外面做错之后回家。她的态度会显得反常,她会很不高兴,还会埋怨你;她生气,但是不一定就是你做错了,她是在生自己的气;是她做错了,她需要心理置换,需要转移注意力,把自己从刚刚发生的事件当中解脱出来,感觉不是她自己的错。请注意:当女人有了外遇或者做了错事,她就会有以上反应。
欧蒂莉亚在回酒店的途中,黑夜,寂静,一个女人独行,呼吸急速的奔跑。这段画面相当冰冷压抑,是死亡与危险的表达。
酒店中的嘉碧塔已经睡着了。婴儿出来了,用毛巾草草包着胡乱地扔在卫生间的地板上,人却安然睡去,电话也不接听了!她不知道,欧蒂莉亚对她的安危是多么关心多么担心。
酒店睡觉的安稳,对比黑夜独行的危险。
欧蒂莉亚把带血的婴儿包起来,放入自己的书包。又是一段黑夜狂奔,又是一段害怕被警察抓住的担惊受怕画面,黑暗的街道上隐藏无限杀机,独上高楼抛婴儿。黑夜女英雄,仁至义尽。
扔掉婴儿,回到酒店。欧蒂莉亚还没有认真吃过晚饭。酒店已经没有新鲜的饭菜了,只有喜宴的剩余饭菜,但是恰好是非常倒胃口的肝脏。
嘉碧塔静静坐着,吃着婴儿身体般的动物内脏,很安静,很恬然。当欧蒂莉亚坐到她对面的时候,不再提起所发生的事,不再致谢欧蒂莉亚为她做过的一切,好像完全没有事情发生过一样。镜头闪过,转入黑色。简单而突然的结尾,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整部影片没有音乐的衬托,但是所造成的冲击却是排山倒海。积聚在心头的紧张、不安、恐惧、抑郁挥之不去。
扭曲的人性,变相的友谊,欺骗,谎言,骗局,责任。当你面对责任的时候,该如何抉择?这就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五):怀孕总长
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其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法律禁止堕胎。布加勒斯特被男友抛弃的女大学生Gabita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兼好友Otilia(Anamaria Marinc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并估算着筹集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不想,她们所筹的钱无法满足医生的要求。在做手术的地点——一家廉价旅馆里——医生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同男友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而影片名字“四月三周两天”,正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六):死亡的母性
电影的结尾来得十分的突兀,碧姬塔和欧蒂莉亚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身心俱疲的欧蒂莉娅面前放着一杯白水,冷冷的望着对面那个在吃牛肉猪肝的女友(这个女人刚刚从双腿间拉出一个血淋的胎儿),这一天,在她看来,是那么的漫长。紧接着,欧蒂莉娅,把脸转向了摄影机(观众),眼神紧张的,似乎想说什么,但没有给你体会的时间,画面却嘎然而止,一片黑暗。。那一直被紧紧抑制在心间的紧张,不安,恐惧,却挥散不去,郁结在心头。。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几乎忘记这只是一部电影,最开始那个从浴室开始的长镜头,直白,简练,让我以为是在看拉斯冯特里尔,肩扛摄影机拍摄,镜头总是微微颤抖,没有任何的配乐,没有明亮的灯光,冗长平淡的对话,我心想:好吧,就让我再一次受到冲击,并且困死去吧。。 而事实上,我是想错了,电影只在前二十分钟故事没有突显的形式下,才显得有些迷糊,当欧蒂莉亚带着神秘男子贝贝和自己朋友碧姬塔走到一起时,故事就突然一下变得绷紧起来,随着商议手术,再到肉体交易,紧接着又是去男友家中的会面,摄影机一直紧跟着欧蒂莉亚在走,纪录片似的跟着,像一双眼睛,也是观众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富有活力的年轻女性的角色。镜头很跳跃,人们很冷默,电影则显得很有力量。 医生的角色是电影中颇具力量的一个典型,贪得无厌,虚伪做作,竟然要求两个姑娘(其中一个还有身孕)先后与其做爱,以来充当手术费用,在另一角度,他又对手术的姑娘体贴入微,极尽职责,在两个姑娘和他的母亲面前,他言语激亢,自势高人一等,却在要求他放下身份证的服务员面前卑微无声,更是体现了他被社会制度夹缝扭曲变形的那可怜的自尊心。 在欧蒂莉娅去男朋友家中参加生日宴会的那个场景中,让我极其的震撼,坐立不安的她坐在桌子中间最明显的位置,却一言不发,任由大人们在饭桌上的高谈阔论,这个镜头长得惊人,欧蒂娅亚就像一个汽球,随着时间的漫长,胀得越来越大,这些社会上层人士的谈话对于她这个乡下孩子来说(只能嫁张乡下教师或是牧师的大学生)像是一根根尖刺,不停的往姑娘的心里扎下去,随时都有爆裂的可能。。这一切的不安,在随后和男朋友的对话中,变成一场愤怒的尊严讨伐,在欧蒂莉亚的质问下,男人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懦弱,无能,就像在他在饭桌之上的表现,只能躲在后面虚弱的喘气。这场饭局,赤裸裸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城里人与乡下人,知识分子与乡村教师,医生与工人,甚至男人与女人,都分成高低不同的两个阶层,影像再一次真实有力再现了独裁者占领的那个时代背影。 《四月三周又二天》的片名,是指女人怀上胎儿的时间,用医生的话说,打掉这么长时间的胎儿这相当于谋杀。电影的色调一直都很冰冷,阴郁的镜头布满了令人压抑的气息,电影并没有把主题放在堕胎这个事件上发挥,并不打算将婴儿终结的生命做为放大镜来控诉生命与道德的伦理学,导演更多的只是一种讲述,用更宽大的把镜头放在对当时整个社会的背景之下,间接的来表达出在那个混沌年代里自由被禁锢,人性被麻木,希望被僵死的凄惨。影片从头至尾,黑暗,寒冷,阴郁,不安的基调布满屏幕,走到末尾,欧蒂莉亚去弃婴,寂静的夜晚,焦躁的杂音,画面越来越黑,甚至有几处,是一片死寂的漆黑,这不光折射出女人灰茫恐惧的内心世界,更加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恐怖与阴冷。《四月三周二天》以其精简的电影手法,独特定实的电影风格,再现了一个混沌的年代缩影,冷静,平和,充满力量的影像,给一个时代刻上了清晰的注脚。并且还透过欧蒂莉亚这个坚毅,年轻的生命,用其冲破压抑的时代阴影的力量,给人予更多的希望和慰藉。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拿下戛纳的金棕榈,完全是理所当然。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七):两个女子的同一段生命
如果看想长镜头,那么力荐这部电影。这里的长镜头一点没有让我无法忍受。相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我几乎感觉不到这部影片中长镜头的存在。既然已经有那么多影片是从长镜头的角度来分析了,我想我不必画蛇添足,我想就剧作和故事方面的内容分析一下。
1987年的罗马尼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明确禁止堕胎。虽然很多人对于罗马尼亚这时期的政治氛围和历史不甚了解,但是通过影片中Otilia从黑市买烟和三人在旅馆里谈论堕胎的风险我们依然可以了解这时的时代背景。影片的名字叫做《四月三周两天》这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但是片中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又或者我看的版本快要被逼疯的翻译没有翻译过来)但是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堕胎日记》,这个名字相对好理解多了,事实上我是先看到名字又看的电影,所以当看到第一个镜头,窗前静止的桌子时,我理所当然的以为,接下来是一张床,床上是云雨过后的男女,惭愧,当镜头拉回来,Gabita出现时,我依然是这样以为的,因为《七磅》是这样开头的,可恶的先入之见!当然稍过了那么一下,我便改变了想法,因为那张床实在不像能躺下两个人的床,况且,床上放着一只行李箱。当Otilia的声音先入画后,我便释然了,果然第二种猜测是对的:他们准备去堕胎!
影片虽然讲述的是Otilia帮助室友Gabita堕胎,但是视点是在两个人之间转换的。从两个人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Gabita是懦弱、无能、没有主见又擅自做主的人,当医生因为价钱等等原因要放弃为她堕胎时,她近乎哀求着拉住医生的胳膊,虽然说自己造成的烂摊子要自己收拾,但是她没有能力承担后果,她的愿望的满足是以牺牲Otilia的身体实现的。Otilia核实房间时发现第一个旅馆没有她们的预定记录,所以Otilia另外找了一家旅馆,对此Gabita在电话里指责过她,但是当Otilia接回医生时Gabita却没有完成Otilia交代给他的任务,200列伊都没有借到,而且忘记了带塑料床单。相反,我们看到的是Otilia在片中一直为了友人的事四处奔波。两个场景最让人印象深刻,Otilia参加男友母亲的生日宴会时因为挂念正在堕胎的室友而心神难安,整个宴会只有一个镜头,始终停在正前方,拍摄魂不守舍的Otilia,其余的人物在镜头两边比手画脚谈论各种无关痛痒的话题,他们的脸部几乎都不出现在画面里,只有摆划的手部不时入画。另一个段落是Otilia丢弃打掉的婴儿时长长地跟镜头,昏暗的巷子里,我们看不清Otilia的表情,但是她急促的呼吸声和匆忙却无目的的脚步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焦灼、恐慌和紧张。但是,终于她还是没能完成Gabita的请求将孩子埋掉,而是依照医生的吩咐将孩子丢入楼道的垃圾通道。
虽然片中两个女孩儿在一件事情上经历了不同的挣扎,但可以说Gabita堕胎的过程也让Otilia脱胎换骨的成长了一次,因为这次经历中她收到了混蛋医生的侮辱,见到了被她们联手扼杀的孩子并亲手将之丢弃,更重要的是让她可以重新审视她与男友之间的关系,如果她怀孕了,男友会怎么办?虽然男友说她会负责,但是他会怎样负责?可能娶她,可能?事情没有发生,谁都不能肯定到时候自己会怎样做,但是不能肯定并不代表事情就不会发生。
有人说这像《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我不这样觉得,因为《维罗妮卡》中并不涉及到两人性格的对比,也没有讲述两人经历同一件事,《维罗妮卡》只是表现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自己”,两个生命会有心灵感应。而这部影片中虽然两个女人都可能经历同样地事情(Otilia现在还没有遇到堕胎,但是从她与男友的对话表明今天堕胎的Gabita有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但是两个人的成长是不同的,Gabita可以在刚刚扔掉从自己的身体中滑落出来的胎儿就边吃猪肝、猪脑等内脏边看报纸,Otilia却不可以。影片结尾Otilia与Gabita在餐桌边相对而坐,这样一个对称构图呼应了影片开始的窗前空镜。一样的构图,一段故事后两人的心境却已完全不同,一个仍停在原地,一个可能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方向,Otilia在最后一个镜头中突然看向观众,这个动作突然将影片之前一直维持在两人之间的视点打断,将观众也拽入其中,Otilia直勾勾盯着的是我们,我们之前一直在看着他们的故事,而此时Otilia将故事交给了我们,我们参与了事件进程,事情到此,我们有何感想?也许将来经历这样事情的是我们。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八):金棕榈大奖给它,没人敢不服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如果说兰兰是戛纳的亲儿子。
(从出道以来,几乎年年在戛纳有所斩获。)
那克里斯蒂安·蒙吉,就是戛纳的学霸。
派爷也不是第一次安利蒙吉了。
大热的《毕业会考》推荐过后。
给你们带来他当年的成名作——
《四月三周两天》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派爷推荐这部电影始于一句影评。
你就像在饮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结束时手一抖,水撒了一地。
电影貌似小众,却给人实在的灵魂震荡。
斩获戛纳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名声大振。
蒙吉也崭露头角。
对于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观众更熟悉他的新片《毕业会考》。
那派爷简单梳理下蒙吉的履历。
2007年,《四月三周两天》获得当年的金棕榈大奖。
2012年,《山之外》夺得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多项大奖。
2016年,《毕业会考》获得最佳导演奖。
蒙吉一向作品少而精,一出手必有收获。
作为蒙吉的成名作,《四月三周两天》尖锐而大胆。
1987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明令禁止堕胎。
女大学生加比塔(Costica Babu 饰)发现自己意外怀孕。
室友奥提莉亚(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饰)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
四月三周零两天,即加比塔腹内胎儿的时间。
(左室友奥提莉亚,右加比塔)
虽说围绕堕胎,故事的主角却是奥提莉亚。
在当时的罗马尼亚,为了扭转生育率。
别说堕胎,连避孕都是犯法的。
大家始终在为避孕而焦虑。
女生宿舍的讨论是黑市上的避孕药。
如果发现被发现偷偷堕胎,医生和病人一起坐牢。
奥提莉亚四处筹钱。
为加比塔找宾馆、联系黑市的医生。
和《毕业会考》一样,通过一个少女堕胎事件。
用几个角色的生活,勾连出了国家的大历史。
苏联解体前夕,罗马尼亚人民生活状态。
知识分子的担忧和牢骚。
为整个故事的张力作了足够的铺垫。
让故事的发展更加合理性。
从早上到酒店准备堕胎,到晚上处理掉死胎。
电影时间跨度在一天之内。
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大量使用长镜头。
用冷静的画面构成了这部动人又纯粹的影片。
有时候摄影机架在那里好久不动。
从一片寂静里,滋生出无奈和恐慌。
让观众也跟着紧张而敏感起来。
突然的响动,甚至会吓人一大跳。
电影不仅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还在记录、再现罗马尼亚动荡的过去。
乍看起来,导演什么题外话都没有涉及。
这恰恰就是导演最最高明的地方。
让人恶心的是,不仅仅堕胎这么简单。
黑市医生临时「加价」——他得和室友奥提莉亚发生关系才能做手术。
而孩子已经四个月,再拖就连堕胎都不能做了。
这恰是电影最高潮也是最平静的地方。
这一切就那么平静地发生了。
而奥提莉亚还要去参加男朋友母亲的生日聚会。
还要操心室友加比塔的术后状况。
奥提莉亚看着热闹的一切,如坐针毡。
这也是影片最折磨人的一个长镜头。
奥提莉亚每一秒钟慢慢走向崩溃。
从聚会脱身,奥提莉亚回到酒店。
看到卫生间的胎儿,奥提莉亚注视了很久。
这本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他准备来到这个世界,却被扼杀。
奥提莉亚感到恐惧,还得处理掉这一切。
国家的极权从各个方向绞杀个人自由。
一直入侵到最隐私的子宫。
杀死胎儿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而这只手更让民众丧失良知和道德。
在森严的专制下,人性的光辉、面对苦难的勇气,依然难以磨灭。
正如派爷在开头是说的。
这部电影如果是一杯白开水。
结束时,观众们手一抖,水撒了一地。
这才是电影的良心。
戛纳这个奖,让派爷服气。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九):很多
因为时间关系跳着看了一下 本来对毕业会考无感导致对导演避开 但这个拍的很好 不做女主那样的人 深刻体会到一个法制反人性的国家是多么可怕啊 这导演拍的还都是挺震撼的现实的 我知道会发生这种不知感恩的事 习惯性做好事从来不会被感谢的
隐形矛盾只要一个催化剂
至于吵架那块 我餐桌那里没细看 不过感觉这男的只是被一下吓住了 他还是挺好的 也说了会娶你什么的 至于问为什么道歉 我觉得这就是女的太把自己的遭遇强加到男的身上了 男的是没体会到她这么多情感的 肯道歉的态度就已经很好了 有问题平时就应该当场说出来 男人一根筋的根本猜不透 女主的反应其实也是自责 男人对她越好 女主越不安
看到胎儿我都打寒碜了
《四月三周两天》观后感(十):直面堕胎,不宜过度延伸政治
很多评论谈到该片,总是第一强调是东欧剧变之前的几年。实际上,该片的政治色彩较淡,更多着眼于一个不合理的法规——禁止堕胎,所以,从女权的角度解读是较为合适的。
片子确实拍的蛮好的,无论是表演还是镜头还是剧本,都相当牛逼。导演具备相当水平,有大师的气质,我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这在近几年很少见。
电影用的是35毫米胶片,新现实主义风格,节奏、调度都不错。唯一略显不足的是结尾,我觉得仓促了一点点,两个人坐在餐厅里,就这么结束了。太仓促了点。
除了电影性、技术和人性的状态,我很难再从片子中解读出什么更深的意味。其实,这也就是该片最高的价值所在:电影性的高度体现。
该片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对电影的概念,已经多年没有再出现了。但比起《特务风云》、《燃情岁月》还是差了不少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就是这样,强调电影性就容易削弱叙事性。电影性强调镜头叙事,通过影像本身来传递叙事信息,有力量,但对影像要求过高。
早期我写的《刮刀》也存在这个问题,剧本极为冗长,有127页,大约3个多小时。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将叙事全部压缩在影像本身,忽略了故事、台词和戏剧结构技巧,再后来,我就特别重视结构。没有一个好的结构,就很难达到精巧的叙事方式。
不过,几乎所有导演出身的人都有这种弊病,《末代皇帝》原片有五个多小时,其实也未必好。后来北影厂把它剪辑为2小时20分钟,我觉得就剪得很好。很大气,很过瘾。
相比《一次别离》,该片的影像和力度都要更大一点,但还是不够。最近几年并没有出一些让我特别激动的电影,只能反复看《特务风云》,一次一次又一次。
艺术总是要有一些新鲜、刺激的创作动机,不然,一次一次炒剩饭,又有何意呢?虽然安东尼奥尼很好,但也不能总是他的风格吧?
目前的电影业似乎出现了相当的创作疲软,无论是欧美还是国内,香港、台湾都是如此。侯孝贤的也不行,王家卫的也不行,倒是有一些新鲜的90后网络电影很有点意思。
还是陈丹青和焦雄屏的对话说得好:90后不喜欢宏大叙事,他们对着老一辈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相当的嫌恶和讨厌,他们的态度是,你们不要跟我说那些,我不关心那些东西。
但是,自80年代的消费主义兴起后,政治运动的式微、自由主义的衰退和科学囚笼的慢慢降临,你们不关心就真的不需要了吗?90后对“科学信息”的迷信,已经到了邪教崇拜的地步了。对于该片的人文关怀,我想,应该是90后所最缺失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