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拒绝再战》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拒绝再战》经典影评10篇

2018-08-22 02:3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拒绝再战》经典影评10篇

  《拒绝再战》是一部由金伯莉·皮尔斯执导,瑞恩·菲利普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罗伯·布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拒绝再战》影评(一):上乘之作

  影片中Brandon不像那个带着妻子孩子跑路的黑人士兵,他无法让父母跟着自己跑路。他是那么地爱他的家庭,他之前选择往墨西哥而不是加拿大跑路的原因也是因为墨西哥紧邻TEXAS,他可能还能偷着回来看看父母,最后关头他不能够承受那种亲人近在咫尺无法相见的痛苦,只能赌一把自己能有命活着回来。

  randon最终的选者及影片结尾处即将开赴战场士兵家人朋友、爱人道别的时候他们表现出的轻松汽车开动之后大家或凌重、或茫然神情产生强烈对比,恰恰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多数人已经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所蛊惑的时候,少数人是无法抗争的,正如那个参议员是不会接见一个逃兵,当你和所谓的主体价值观相左的时候,谁会支持你呢?正如“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一样,所谓人类社会文明标杆的美国尚且如此,可见芸芸众生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尘土而已。

  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战友之情,兄弟之情,亲情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正如迷你剧《兄弟连》所说,“我为我身边的人战斗”。影片中的父母知道儿子要当逃兵的时候没有义正言辞的斥责(不符合主旋律),而是老爸想让他回去自首,忍辱负重事情摆平;老妈立马跳起来想带他跑路,呵呵,天底下最无私最无条件挺儿子的还是他老娘啊。严重怀疑所谓的一系列大义灭亲事件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看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兄弟连》等等,拯救大兵瑞恩中那个翻译满腔怒火地开枪射杀了那个曾经被他们俘虏的德国兵之后释放了其余的德国兵,就是一种升华。无论什么时候,请尊重生命,即使他是你的敌人。基本上近30年以来美国所拍摄的战争片的目的都是反战的,拷问的是战争本身,拷问的是人性

  看完拯救大兵瑞恩,充满的是伤心,为CAPTAIN的牺牲难过,这是一个在残酷的战争时期还最大限度保留高尚人格的人,当大多数人抱着“为身边的人而战,让兄弟们活下来”的信念时,他还能为“更多的人而战,让更多的人活下来”,比如攻击那个本不属于他们任务中的高地阵地而不愿意枪杀那个战俘。同时对他战争之前从事职业的赌局也拷问了战争对人的改变,对人的摧残。战争之前,他是一看便知的教师,从事的是“启迪人心灵,拯救人灵魂”的职业,但是战争让他变得让大家看不出来他曾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师。影片结尾,CAPTAIN在临死之际对瑞恩说的“你要好好的生活下去,证明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不是所谓的主旋律,而是CAPTAIN知道,为了拯救瑞恩,所牺牲的士兵和他自己的生命都是无价的,他要瑞恩好好地活着,为他们而活着,替他们而活。生命是最最宝贵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看过这部《拒绝再战》,内心充满的是郁闷,是愤怒,是无奈。个人面对所谓集体时的无助,让人郁闷、愤怒、无奈。

  正因为此,这是一部上乘之作。

  《拒绝再战》影评(二):究竟是为什么而战?

  看完之后,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动

  相比较国内的战争题材电影而言,没有喊口号,没有英雄主义,没有不怕死的英雄,没有英明的领导

  只有战场上的杀戮,误杀平民,被游击队伏击,回国后酗酒,打架,当逃兵。似乎全部都是反面情节,串在一起却那么的深入人心

  也许有人说他是逃兵,是懦夫。可是有几个人是正真的不怕死,赶冲着枪口昂头向前冲锋呢?

  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不是口号,而是真实情感

  在汤米的葬礼上,军队代表国家向汤米的家人表示歉意。这是国家欠这个家庭的。

  那么,在海外的美国大兵,究竟是为了谁而战斗?很简单,是为了他们身边的兄弟。总统,参议院,上司都是可以fuck,唯有身边的兄弟可以依赖

  这才是感动我的原因。

  《拒绝再战》影评(三):stop loss

  迄今为止,唯一喜欢的战争电影是《black hawke down》,那刻骨铭心的痛永远无法抹去。而这一次,我的名单里又多了一部从格调情绪相当类似的电影——《stop-loss》。

  我喜欢在看一部电影之前什么都不希冀,什么都不去了解,以保持那份慵懒纯粹。这一次,我仅有的所知是那个叫ryan的男子和反战的号角

  黑鹰已经给过我最彻底的反战情绪,不过那部电影依旧逃不开立场纠缠——先进装备潇洒的野战部队明显爱国主义基调,尽管一切在最后都灰头土脸……作为一部纪实片,我们不必苛求更多,相较“拯救大兵”那样的故作崇高,或者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集结之号”,黑鹰可以称得上杰出!而当镜头掌握在了一位曾拍出过《男孩不哭》的女子手中时,那份情绪又有了不一样的滋味

  9.11之后,无数青年热血沸腾投入到美对伊的战斗中,如片中主人公Brandon所言,复仇似乎成为了当时唯一的理想!这其中,也包括了女导演 Kimberly Peirce的亲生弟弟,于是一瞬间,Peirce成为了军属,“切身感受到了那种毫无疑问挫败感沮丧”。最初,为了了解弟弟的真实经历,她走访了很多现役军人,想拍摄一部纪录片。但是渐渐地她意识到了这群孩子对于战争的不满,甚至有很多人,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失去了信仰,一些人为了逃避stop loss而流亡国外……通过和弟弟的一次谈话,她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镜头把这一切公之于众

  呐喊并不是为了成为英雄,从那些毫无刻意渲染画面里,从那些无所畏惧对白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什么国家立场,有的,只是对年轻生命的捍卫和热爱!一直以为,战争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黑鹰告诉我,还有杀戮,而止损却把更血淋淋的事实轻轻地摆到我面前。当我们的国家还不遗余力地向下一代灌输着自以为是的爱国主义的时候,当所谓先进的某国一遍遍地装作反省着越战的罪孽的时候,新一代年轻人却在政府的指使下经历着最恐怖的摧残——丧失信仰!战争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生生地摧毁了人类历尽千辛建立起来的自尊和信仰,这无异于自杀!所以那个痛失好友的男孩选择了结束生命,留下一个抱着吉他孤独背影,我记得他走的时候嘴角还泛着平静微笑……死亡甚至无法唤醒已经完全失去理智的steve,而唯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Brandon,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屈服,那股疼痛瞬间又蔓延开来,仿佛要把人沉进湖底,无法呼吸。我想他不会忘记他曾经说过:”I'm not going back. I'm fightin' this thing. “我也依然相信,他并不scared, 而是pissed off!告别时,他勉强的微笑过后是失落黯淡眼神充满着无奈,却并没有完全失去光彩!他的灵魂还在,清醒依旧,也许他会继续不惜一切保护他的队员,他的胸中,可以怀着更纯粹的信仰。

  这个屈服,使电影圆满现实即是如此,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是好莱坞神话,而神话什么都拯救不了,但现实可以!灰暗却包含感情的画面,犀利的言辞,深沉出色表演,尽管如此尖锐的电影注定不会为大多数人接受,但它的存在便是一种胜利感谢 Kimberly Peirce的勇敢决绝,感谢Ryan Phillippe、Channing Tatum 、Abbie Cornish 、Joseph Gordon-Levitt 、Timothy Olyphant 这群年轻力量的不遗余力……于是,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谨以此献给所有战争中的孩子们和所有高举反战旗帜战士们!

  《拒绝再战》影评(四):以正义名义

  这两天听新闻,在电视里看到美国的老兵们在白宫门口抗议示威,反对美国卷入到对利比亚的作战当中去。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因为毗邻地中海,被称作是欧洲的油库。

  经济学中有一个说法叫资源诅咒,是指有的国家似乎得天独厚,有很丰厚自然资源,但是这些自然资源并没有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富足的生活,反而使国家陷入争斗贫穷。塞拉利昂的钻石(相信看过血钻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伊拉克的石油……所以有人把这次法英美和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称为“十字军东征”,只不过这一次领头的不是罗马教皇,目标也从“遍地留着奶和蜜”的耶路撒冷变为地下满是石油与黄金的利比亚。

  接触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制度(比如美国法庭的陪审团制)后对美国还是很向往的,没想到即使是最主张人权的国家也有自己的烦恼,这是我第一次听说stop-loss这个词,强制返征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古代的征兵制:“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是杜甫的兵车行里描述过的场景

  至少和平时代的我们担心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房租、看不起病、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墓地房价一样望洋兴叹?)但是,不会担心服兵役的问题(人多也有好处?)

  我们从小被灌输爱国主义,但是战争就是战争,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自相残杀和冤冤相报,不管是不是以正义的名义。为了自保不得不去杀人,在铲除恐怖武装的同时付出几条无辜百姓的生命和战友的鲜血!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战后依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那是挥之不去梦魇

  为在战争中的死伤的普通人和失去丈夫、孩子和父亲的家庭祈祷,God bless you !

  《拒绝再战》影评(五):Stop-loss——shock me

  反战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多如牛毛,前有《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世纪经典,后有“Flags of Our Fathers”、“In the Valley of Elah”,也算震撼,“Stop-loss”夹在其中并被淹没并不稀奇

  起初,我只是冲着Channing Tatum才看的,客观的讲,我并不觉得它能打动我多少,本人对战争片多少有些小免疫,因为其套路实在固定没什么新意,看多了自然排斥……

  可是当Brandon被“Stop-loss”的时候,(这里要说明的是,Stop-loss原本是指投资失误时设法把损失限定在较小范围内的一种行为,后来被用来代表军方在其认定的紧急情况下,强迫可以退伍的士兵延长服役时间的一种行为。)我的心揪了一下,这就意味着美国大兵终日想摆脱的梦魇又将重现,联想之前Steve表现出来的反常暴躁和一些人整日沉迷于酒精,还有的因脑中不断出现幻觉而行为错乱这一系列的举动,不难看出,战争带给他们的,是内心深深伤痛,这种痛,无法忘却,无法抹去,只有回想,只有铭记……

  影片开头就以浓重的战争场面冲击眼球,15分钟的生离死别让人们了解到,美国大兵不是只会酗酒,杀人,强奸平民的废物,他们也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关键是,他们也很无奈——谁愿意看到自己的战友、好兄弟死在自己的面前却无能为力,谁又何尝不想和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爱人快乐的生活,谁又希望伊拉克的无辜百姓惨遭杀戮?如果有第二个选择,我是说如果,相信他们都愿意回归平淡的生活,可是,这只是一个梦。

  回到影片,虽然战后Brandon King(Ryan Phillippe扮演)、Tommy Burgess(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和Steve Shriver(Channing Tatum扮演)等几人回到故乡,受到表彰,心情却很沉重战火血肉模糊的场景不断在他们脑海中浮现,这就是所谓的“战争后遗症”,每个士兵原本都是抱着保卫祖国热忱参军的,但经过战争的摧残,善良热情个性逐渐泯灭,残暴和冷血却渐渐滋生,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与正常的生活脱节,在战争中迷失自己却不能自拔,当然,我指的是心态。片中,Tommy和Steve就是这样的“政治牺牲品”。

  只有Brandon还算清醒,在被“Stop-loss”的时候,他知道进行反抗,知道逃离,但个人力量的薄弱和政治地位的底下的客观条件不容许他与总统讨价还价,无奈之下,只有逃离,不,应该说是放弃

  我忘不了Tommy前一秒钟还在树林吟唱嬉戏,下一秒钟就开枪自杀的举动,忘不了影片最后Brandon 对Steve说的那番话—— “You know that box inside your head? that box inside your head where you pu bad shit you can’t deal with. Well mine’s full. And it’s spilling out. Steve, it is fuul of all the people I got killed. Preacher,Randy,Harvey,Thomas.All the rest I’ve lost in this fucked-up war.(翻译:你知道在你脑袋里面的那个盒子么?那个盒子,在你的脑袋里,你把所有你没法应付的东西都放在里面,我的已经满了,已经溢出来了,Steve,盒子里装满了我死去的伙伴们,Preacher,Randy,Harvey,Thomas,还有那些在这个该死的战争中我们失去的)”。大概这就是影片的精髓,就好像一次性的釜底抽薪,让人们了解美国政府有多么混账,然而这现实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结尾处很具讽刺意味,场景又回到了大家出发去战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青涩却热忱,眼神清澈却坚定,只有家人那丝淡淡的哀愁验证了战争的残酷,真不知是他们的悲哀还是人性的悲哀……

  《拒绝再战》影评(六):好评只因“反战”光环

  首先这不是一部商业大片,所以场面不可能华丽,也不会有多少特技,只能走心理震慑路线,让观众感同身受,以获得好评。

  在影片当中这些回来修整的士兵生活一团糟,ALL ARE STUFF AND FUCK THEMSEVS UP,但是镜头的选择,转换等等等等也是一样的糟,镜头的糟糕是否就能告诉别人战争很糟糕呢?片头一段战斗场面,既不猛烈,也不精彩,算什么?充数吗?如果要表达主角经历的东西,那么用间隔回忆的方式就很好,这个方式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手法,为什么不一直这么用下去?开头完全可以用主角在回国的飞机上开始,看着窗外,看着自己旁边剩下的队友,回忆起战场上发生的事情。

  止损,a really ridicular reason,一个可以大加发挥的题材,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没有看到更多的冲突,力度不够并且太单一,从欣赏的角度上来说,是在是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

  好料做成了烂菜,好评只因反战!

  《拒绝再战》影评(七):人性,也止损吧

  作为一名战功累累的老兵,布兰登被国家授予了代表着荣誉的勋章,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仰,但是止损政策却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遭人唾弃的逃兵(AWOL).政府这一看似迫于无奈而又严重违背了人性化管理的征兵制度,凸显了美国这所谓的世界和平警察在内部军队组织管理环节上的尴尬局面。

  政府以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尊严的名义为幌子,吸收大量爱国青年入伍,然后被派去恐怖区域维护和平,爱国志士们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所谓的“和平和正义”都是次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利益和威信”,而在跟恐怖分子交战的过程中,无数的平民也惨遭殃及。当你消灭一个恐怖分子,连带夺走几个无辜平民性命的时候,你觉得正义得到捍卫,恐怖得到遏制了吗?没有。在前线的士兵们实际上是一直带着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度日,精神时刻处于一种高度警备状态,战场是残酷的,你无法灭敌就等于你就要被敌灭,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杀敌不如说是自保,在这样的心态左右下,要权衡自我保护、消灭敌人与保护无辜这三种关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这些行动就是一种杀戮与再杀戮。

  对于退伍老兵来说,战争给他们身体带来的创伤是痛苦的,甚至是无法愈合的(比如说剧中的二等兵),但是,战争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却是致命的、永久的,长期浸淫在战火硝烟中,炮弹轰鸣中,战友们与恐怖分子的惨叫声中,自保与制敌的焦躁中,心理上已经产生一种战争惯性。以致退伍之后,许多老兵都无法从现实与战场的边缘游走中摆脱出来。身边所有的响动经过耳朵过滤都很容易被转变成枪声炮声,身边举动稍微过大的人都会被视作假想敌,这种神经上的创伤直接导致他们的暴力倾向,不但影响自身健康,还严重危及家人以及社会的安全。更严重的是,精神压力长期过大导致不少老兵产生轻生情绪,片中多次酗酒闹事最后自杀的汤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这个层面来说,在战场上马革裹尸的逝者比起凯旋而归而又创伤遍体的老兵要幸运,至少他们的痛苦只是一刹那间,而老兵们的伤痛往往伴随他们的下半生。

  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对退伍大兵进行心理疏导,给以他们人文关怀,让他们尽早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并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而为了避免利益损失而采用stop-loss政策,无异于是在退伍老兵的伤口上撒盐,让他们重新面对恐惧与梦魇。重新要投入危险的战斗,重新要告别身边的亲人,之前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无奈。不知道在反恐战争中因止损政策而被强制重新招募的八万多老兵中,心甘情愿的有多少人?

  片中的史蒂芬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重新入伍,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爱情,他的无奈也写在脸上。最后,布兰登在逃亡和重新入伍中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逃亡会令他失去自我,但选择后者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他笑别亲人,而融在笑容里面的却只有苦涩和无奈。更让人心酸的是重度残废的二等兵的弟弟也被招募入伍了,等待着他的会是什么呢?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但战争的缔造者能不能稍微有点人性呢?

  《拒绝再战》影评(八):止损

  我认为这部片子可以成为现代最有价值的战争片

  他没有落入俗套的一味强调反战这个意思 没有那么的激烈的要求什么

  他只是把这样一个现状呈现给观众 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需要被关注

  相比之下 那种大场面的类似拯救大兵之类的片子看起来就像是那种感情骗子

  赚得一番眼泪 之后显得索然无味

  以前受到的外界的影响 类似看过琼瑶的戏码 辉煌的美国电影大片 中国爱国教育片

  让我幻觉人的最主要的感情是激昂的 澎湃的

  爱要轰轰烈烈 恨也要真真切切

  后来发现 这些都是“骗人”的 尽管 很多时候还是敌不过这些煽动

  人最大的成功在于选择 面对 解决 他就是这样流进自己的生活

  看完片子并没有哭 只是让我心里很难受 (曾经 看《处女泉》时 也有这样的心理反应)

  国内关于社会现象的片子也大多是隔靴搔痒 既不深入人心 也不振奋人心

  那个去年的战争片 也无非在赚人眼泪 留下最多的印象 就是国内也能拍出类似斯皮式的大片子

  贾樟柯 曾经说过 他认为好的电影不一定是要说了什么真理 而在于他有多么丰富的感情。

  他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

  在我的价值观看来 好的电影是对人类有益的 一句骗人的话 呵呵

  无论如何 这是一部 现代最有价值的战争片

  《拒绝再战》影评(九):拒绝再战

  政治是最黑暗和霸道的,对于国家来说,个人算的了什么?“止损”就止损,让你回去你就回去,不回去就逃兵,就叛国,义务参军为国而战,后悔了吧?!参军满役了还是得回去打仗,这是国家的需要,这是爱国@!都是战争惹得祸,美国咋就这么好战呢,反战电影也拍的最多,依然如故,你拍你的电影,我征我的兵我打我的仗,“美国佬”要维护世界和平消灭恐怖分子。不过那个“止损”政策也太霸道了吧,人家本来义务参军为国服务的现在确逃脱不了又得回去被迫参军了。电影最后男主角没去墨西哥还是回去伊拉克了么?片尾的时候最后一个镜头特写不是显示他额头上的疤了,说明他又“屈服”于“止损”政策回队伍了??(里面的音乐不错)

  《拒绝再战》影评(十):新型反战片

  (每次发现好片子,都是追着帅哥来的。可见美男也懂得选好剧本。我等有福了。)

  描写世界大战的反战片,大都用战争的惨烈来激发观众的隐侧之心。后来局部战争没完没了,美国人满世界剿匪,于是战争的性质变了,反战的性质也变了。

  窃以为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仍然不想打仗,才是真英雄。揍人的乐趣消失的很快,也只有极其文明的人,才会转头来想想这到底是为了啥。这片子的主题,和70年代Make love, not make war的极其人文的精神其实挺相通的。

  当年英国参与一战,不少澳大利亚殖民地的英国人就死活不参加征兵,被同伴们斥为懦夫神马的。那种压力,那种气节,真男人也。

  而片子的主人公们,无疑是给21世纪的德克萨斯人发了无数好人卡。在小布什的老家Fuck the President,是挺痛快,可惜不过是编导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不知道德州人的民意现在如何。但“我有一杆枪,你别招惹我,我也不招惹你”的西部拓荒态度,其实让这片子解释的很到位。如果美国人都跟这些枪法奇准,但骨子里是尼采所谓的“文明的,太文明的”男男女女一样,那些局部战争会消失的很快的。

  片子里的两个帅哥都超养眼。Ryan Philips真是个妙人儿,且不说他驻颜有术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他在这里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猛劲儿,真让人佩服。如果不看着片子,你怎么也难想象他那小身板儿和粉嫩的小脸能和日渐糙壮Channing Tatum一起打架,而且不落下风。

  他在这里的形象,总让我想起Flag of our Father's里面他演的医护兵,脸蛋是男孩子,但骨子里是个地道男人。

  就是不装正经,看看帅哥们花痴,这片子都值得一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