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幻人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奇幻人生》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2 02:2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幻人生》经典影评10篇

  《奇幻人生》是一部由马克·福斯特执导,威尔·法瑞尔 / 艾玛·汤普森 / 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奇幻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奇幻人生》影评(一):生活需要格式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重点,而对于我来说,我想说:我惧怕自己变成最开始主人公那样规律,格式化没有人情味的“一个人”。生活可能平淡如水,但那绝不是格式化的枯燥无味。就好比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才会对你微笑。生活任何微小点滴都有个它独特不可思议和非凡的意义。就像从宇宙爆炸到现在经过了150亿年就是为了呈现我眼前的一切。一切都是孕育了很久的奇迹,值得我们心存感激。所以怀着感恩的心,对生活微笑吧!美味的曲奇(^o^)/~,爱人的抚摸,友人拥抱~O(∩_∩)O~突然想起《mother》里的小女孩,她喜欢回转椅,浴室里的说声音,和猫咪对视~生活不需要格式,面带微笑色彩斑斓~平淡如水也可以是最澄澈的美,映出世界的花花草草~~

  《奇幻人生》影评(二):你得承认,我们都喜欢悲剧

  如果最后Harold Crick就那样直接被车撞死了的话,也许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会更多一点,就连那个教授在看到最改过的结局之后也从那「诗意的死亡」的评价变成了「挺好」。

  我们不太喜欢一帆风顺故事,和乏味风平浪静,那些会让你睡着打哈欠。就像Harold Crick一开始的人生一样重复枯燥,甚至每天刷牙的次数,去过马路坐公交走的步数,都精准的丝毫不差。

  教授叫他去试试他和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是悲剧还是喜剧,一开始他觉得是悲剧,后来是温馨浪漫作家意识到自己笔下人物是活在现实中的人物自己是马良,她发现她已经杀了8个人,为了小说为了文学。于是她最后一刻决定,把这个人生变成喜剧。也许庸俗,但是欢乐

  于是最后那一段跟绝望主妇每集最后类似旁白,那些家人爱人之间温馨浪漫的慢镜头镜像,一下子把这部电影降低了一个档次。所以为了文学,我们应该把Harold Crick杀死,因为我们都喜欢悲剧。

  但是这样的人生,也许媚俗了点,但是挺幸福

  《奇幻人生》影评(三):Poetic, philosophical, but just makes no sense

  oetic, philosophical, great narration, really great acting(espicially Will Ferrell, allowing me to his other side beside those funny and silly characters like the one in "Blades of Glory"), but, the story just makes no sense.

  I like the new ending though: he is almost killed yet saved, all because of a wrist.

  《奇幻人生》影评(四):一些想法……

  先说点题外话

  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电影总要有卖点才有人关注。特效,史诗场面或者片场外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也使得相对波澜不惊的生活浪漫类影片越来越难生存。这类电影往往投资中等,会有买明星面子来看的观众,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还是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来维持票房。尽管被无数人诟病,但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好莱坞爱情片剧情套路依旧格外的保守有情人终成眷属必然法则。然而我们又不再满足单纯爱情故事,而是要不断看到新鲜噱头。于是有了Holiday的交换女友,Click的万能遥控器,50 times first date的不断失忆,当然还有stranger than fiction的笔下求生。编剧渴望出奇制胜,于是让主人公们遇到种种怪事,哪怕它们异常荒唐或者超自然

  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爱情电影靠一个构思撑起整个故事,然后一切的情节建立于这个与众不同前提背景之上。

  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核心创意,然后故事照旧发展。编剧笔下求生的核心创意一出。Crick就开始外他的命运四处奔波

  这是很自然的走向,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编剧们“无尽的想象力”。

  然而,这种模式开始出问题了。

  当核心创意等于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电影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就已经绰绰有余了。stranger than fiction就非常典型。“一个人的生活正成为一部小说的情节,当主人公发现作者要将自己写死的时候他抛弃刻板的生活来努力改变小说,也是他人生的结局。”虽然这句话很罗嗦,但除了影片末尾,所有情节在简介里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我们在看电影之前完全可以凭借相当少的背景了解就清楚知道全盘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当创意从吸引人看电影的工具变成电影的全部时,荧幕前的两个小时极有可能变得相当无趣。你会看一部你知道走向的电影吗?这就是我再无聊也不想看Just my luck的原因

  我不否认这些创意本身非常富有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可眼前一亮之后,我们还有必要演员把这个过场走一遍吗?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遵循着大致了解剧情再决定是否观看的择片模式,仅靠一个构思为框架摆出来的影片,往往很难真的有观众。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创意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的往往还是老套的情节,男女主人公换个背景直接上……

  在夜宴结束之后,一度认为冯小刚下一部的下一部电影将是喜剧《贵族》。这貌似是个类似《王孙梦》的中国版故事,又是可以一句话说清的。后来冯导接拍雅虎搜星的广告短片结果使用了这个创意,于是前者的拍摄计划就自然地被取消了。几十分钟的短片,两个小时的电影,骨子里都是一个意思

  核心创意=整部电影?编剧们在偷懒……

  关于stranger than fiction

  收一收,收一收

  tranger than fiction看完给人非常完整感觉导演手法运用非常娴熟,现实与小说自认地融合,交叉,浑然一体界限分明。如果说有缺憾,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比较兼得的创意拉成两个小时总会有点点冗长

  影片的主旨发人深省的,Crick机械的生活使他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去追求爱情和快乐,而生死威胁使他重新认识生活。

  我是人定胜天坚定拥趸,所以从影片开始就再努力寻找这种趋势。姑且算它有吧。人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Crick的努力也正是为了改变命运。他四处寻找奇怪声音的来源拯救自己。当然电影不仅仅是这样。后来Crick读了Karen的小说,被文艺力量感染,甚至愿意为不朽的作品牺牲。撞车是心甘情愿,这又何尝不是他在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大可以要求Karen让他活着,这无可厚非,可他选择了顺着剧情,成就经典。不说这个情节怎么找都有些别扭,Crick从一开始就在控制着他的生活。我始终愿意相信,是Crick自己在决定他刷几次牙,而Karen的文字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巧合……

  结尾的众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记得最后Karen把定稿拿给教授看的时候,面对后者的可惜,她说她改结局的原因是Crick是个好人,而好人应该活下去。这是很真诚的,却是被我们忽视的。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善报,他们利他,他们是高尚的灵魂,他们高贵,应该被保护,被尊重。我们总是强调自信勇敢正直,那,善良……

  影片中Crick选择了用生命伟大作品,而作家Karen到反而选择了牺牲作品换Crick的命。文艺与生命,究竟谁轻谁重?这个,真的很难说……

  关于演员的表现忍不住加几句。喜剧往往对演员要求比较低,大牌们也多是露一下脸罢了,不用真刀真枪飚演技

  法瑞尔的木讷总觉得很不自然,就像看李亚鹏演郭靖(其实比那个好很多)。女主角么一开始拽得很后来就柔情似水了……

  Emma Thompson的歇斯底里我看起来很到位(文艺片看太少),人物整个也比较合理。达斯丁霍夫曼就有点倚老卖老了,大量文学知识和游泳教练这些细节沦为标签,人物印象深刻

  《奇幻人生》影评(五):如果有一天文学可以杀人,世界为什么还需要原子弹

  片头多么的苍白琐碎,以至于在大概片头的10分种内,一种似曾相似的无聊感袭来,提醒原来我曾经忍无可忍关掉过这个视频。今天,在同一个时刻,我意识到了它的无聊。一部电影,两个时刻的同时感受,这大概是故事的张力。这个故事确保它准确无误的主旨传递

  不过,有趣的是,这就这部电影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在琐碎的日常中去反思,如果我是一部作品的主角,是谁在写我的人生?是否有提醒我的旁白作家?又或者,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人正在写你的故事?

  人们科幻虚构、故事都忍不住要去寻找逻辑与前提,以至于可以用常理去质疑和推翻它。但是对于巧合,就只有束手就擒,因为那关乎宿命,而宿命挑战人的主动性,人只有被动地去接受它。

  矛盾的是,人既然无法改变宿命,因为宿命的本质定义就是上天规定之类的言辞,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哈罗德的宿命被一个作家命定了。作家怎么写,他怎么活。不是行动影响思考,而是行动取决于思考。

  如果有一天文学可以杀人,世界为什么还需要原子弹

  这部电影大概也在讨论一个文学的现实意义,就如同里面的一句台词:悲剧的本质在于英雄死去,而故事长存。但问题在于文学的意义不是文学存在本身,就如同文学的来源一样,文学为的是让读者感受不同于琐碎平淡生活的故事。

  这又回到了第一点,你如何解决生活的平淡和琐碎?

  呵呵,貌似在我看来,这部关于人生的电影被我纳入了关于“平淡”主题的讨论。

  《奇幻人生》影评(六):随笔

  tranger than fiction

  又有多少人生,奇幻如剧本呢?

  或大家都清楚明白,现实的残酷就是它束缚着你的追求,你的梦.

  有多少人甘于平庸?有多少人不想随着自己内心热潮迈步走出去?

  多少人心里佩服着楚门走出自己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世界"的勇气?而自己只能默默地叹息?

  很喜欢哈罗德学吉他和弹吉他的那一段,生活如果充满对爱的热烈追求,对改变和结果的憧憬,那该多美好.

  《奇幻人生》影评(七):从笔下拯救人生

  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有时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Harold Crick是个国税局的审计员,与无限数字打交道的人,其生活也如数字般精确。连续12年的每个工作日,每天清晨Harold都会把他的牙齿刷76次,前后来回38次,上下38次;他会以将近57步一街区的速度跑过6个区,正好能赶上8点17分的那班巴士...这些数字构成了Harold Crick精确但却极其单调的生活,他的生活麻木平静,没有丝毫激情,更没有任何爱情

  突然有一天早上,Harold听到一个声音,如电影旁白般不停地念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个声音洞晓着他正在经历或是即将经历的种种生活细节。这个声音对他正在经历的生活的精确讲述使其惊诧不已,而这个声音对他即将经历的生活的精确预测更使他惊恐万分,特别是当这个声音预测他即将离世的时候

  Karen Eiffel是个著名的悲剧小说家,自我封闭、整日嗜烟如命。

  她最新创作的小说遇到了构思瓶颈,这使她本身的自我封闭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也可以说是自我的封闭甚至自毁的倾向使得她遭遇了构思瓶颈——如何让小说主人公合理且伟大的死去

  就像那款游戏模拟人生》,游戏者设计着游戏中人物的各种生活细节,Karen Eiffel用小说设计着Harold Crick的整个人生,包括他即将死去的命运。但不同的是,奇幻的是,Harold Crick知晓自己的人生被那个“声音”设计着,他试图改变命运

  小说情节发展与小说创作过程虚幻与现实,讲述这两者交叉进行的电影还有部法国导演Francois Ozon的《游泳池》。只是《游泳池》更具惊悚感和文艺气质,而《奇幻人生》更具娱乐性与现实抨击力。与其说Harold Crick要从Karen Eiffel笔下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如说他们俩从笔下、从小说的结尾中拯救自己的人生。这个饱含生活哲学与道德寓言的奇幻故事,警醒着如Harold和Karen般麻木或者挣扎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

  欢迎加入豆瓣小组Trembling Blue Stars(独立音乐 原创影评 本站下载预告)

  http://www.douban.com/group/ilm/

  《奇幻人生》影评(八):我们就是自己的造物主

  奇幻人生

  tranger than Fiction

  因为白天看了《创意云世纪》,李欣频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这部《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让我很感兴趣,花了一晚上看完。简单说说想法吧。

  可以把我们自己看作是主人公,也就是这个男主角Harold,把这个作家Karen看作是造物主,或者神,类似超能量。

  好,我们的命运由造物主一手策划和安排。这句话对应在电影中,就是男主角其实是作家正在创作的一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

  当男主角得知自己即将死去后,他一开始的反应是,他要想方设法避免这场死亡。这其实就相当于,当我们知道即将有一些厄运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本能地就会趋利避害,想去避免。

  但恰恰,这种害怕、恐惧,想去避免的念头,反而让我们被深深地套在造物主的既定安排里,我们在挣扎和反抗自己的命运中,反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想要反抗的结局。

  男主角向一位文学教授求助,他的一番话道出了真相。大意是,既然知道自己要死了,那就接受吧,把生命当作还剩一天的生命,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把旧版本删除,活出你真正的样子。因为如果想去改变命运,恰恰就是被造物主设计好的。而跳脱出来,干脆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就做自己,反而能够轻松自在。

  男主角最终与自己的造物主见了面,拿到了手稿。他在公车上一口气把小说读完了。令人意外的是,他完全接受了小说的结局,也就是自己的死亡。他是为了救一个摔倒的男孩,而被公交车压死的。那一刻,他自己消失了,他来到了一个无我状态。对啊,如果把这一切安排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看,从一个造物主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安排是完美的,虽然主角死了,但是男孩得救了,主角的死也将唤起很多人心中的爱、悲悯、仁慈。从这样一个高度去看的话,他的死,其实是这个环节中的必要链条。

  男主角完全臣服了自己的命运,在明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会导致自己的死亡时,也毫不犹豫地替男孩挡在了车前。

  而这种臣服与大爱,其实也就是一个真正高版本的自己。这反而感动了造物主,也就是女作家,她主动地修改了结局,将原先的死亡修改成了重伤。正如女作家所言,这样一个有爱的人,我怎能让他死去?

  其实,并不是造物主修改了男主角的人生版本,恰恰是他通过他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了一个新的人生版本。

  所以,结论是,我们并不是为了阻止某件事不发生,或因为不喜欢我们此时此刻的人生,去换一种人生版本。换句话说,只要你仍旧抱持着以上这些念头的话,你根本无法更换人生版本。

  人生版本的更换,只可能在你不想更换时、完全臣服时、接纳自己时、平静喜悦时,才会发生,当然,上面那几个用顿号连接的并列短语基本上都是同时出现的。

  这听起来像一个悖论,但确实如此。我们生活中应该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真的非常想要某件事某个人时,它永远不会来,而当你真的无所谓了,放下了,好好过你的生活了,不再纠结了,它反而不期而至。

  《奇幻人生》影评(九):奇幻人生 这是谁的命?

  这个有点疯狂的女人,站在楼顶上吸烟,想象他因为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纵身坠楼,四肢如干枯的树枝般被摔的七零八落,头部脑浆迸裂,洒在地上,如同耶稣身后的辉光。

  不,他该死的更有戏剧性。

  她在大雨的时候,走在街边,想象他可能驾车出行,然后因为车子打滑而坠落到河道里。

  不,他该死的更有诗意。

  她怅惘于如何杀死一个男人,整日把自己关在空旷的房间里,她在纸上千百遍地设计他的死亡,却没有一种能够让她满意。

  她开始吸烟,大口大口的吸烟,因为她说,尼古丁能够给她一点安全感。

  有人敲门进来了,是个胖女人,黑色的皮肤,一见而知她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女人。

  女人说,她是来帮助她的。

  她点上烟,眯起眼睛看着她,有点蔑视地问道:“你懂写作吗?”

  畅销书作家凯伦已经十年里没能写出一个字了,出版社仍然不愿意放弃她,于是为她派来了一名高级作家助理。

  第一次见面,助理就见识了脾气古怪的凯伦。

  凯伦说,我现在在思考如何杀死一个男人,助理带她四处走动,以找寻灵感。

  哈罗德生活中充满了数不清的数字、算数,他自己却沉默寡言。

  他每天都要刷上他32颗牙齿,每颗76遍,来回36遍,上下38遍。

  他每天都以每街区57步的速度,走过6个街区,刚好赶上8点17分的公车。

  作为税务局的审计员,他每天都要审阅7134份税务文件。

  而除此之外,他十年来没休过一次假,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幻听,他整个生活将盲目而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在空旷的档案室里,他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那个冷静的声音,准确而毫无感情的描述了他的生活。

  “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数不清的数字、算数……他每天都要审阅7143份税务文件。”

  于是哈罗德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他找到心理医生,而医生则肯定的认为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那不是精神分裂症,哈罗德这样认真的解释。

  但是他没法说服自己,那耳边该死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意思。

  哈罗德找到了一位文学教授,企图让教授相信自己的处境。

  哈罗德耐心地解释说,自己可能生活在一个故事里,而耳边听到的声音,大概是故事作者的声音。

  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点子,却不愿意承认这是事实。教授唯一的建议是,尝试下改变你的生活。

  凯伦点上了烟,她认为在杀死那个男人之前,应该给那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一份爱情。

  于是她安排男人来到了一家面包店,遇上了性情活泼的店主帕斯卡女士。

  凯伦想象着拘束紧张的男人如何同帕斯卡交往。他先后几次在不同的场合遇上了帕斯卡,男人以为这是他的艳遇。

  每个男人都在幻想着艳遇,凯伦这样认为。而当她厌倦了这种无聊的对答游戏后,她决定让男人和帕斯卡的关系更进一步。

  于是男人出现在一个夜晚,有点呆滞地叫住了帕斯卡女士,手捧上了他送她的礼物。

  蓝色的是小麦粉。

  紫色的什么面粉?男人老实地说不知道。

  沉默片刻后,男人开始笨拙的组织语言,他对帕斯卡女生说:I want you!

  帕斯卡有点意外,但是随后淡淡的一笑,已经说明了她的心意。

  凯伦决定让他们相爱,因为她觉得,把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用生死拆开,是最具有戏剧冲突的,更加有冲击力的。

  凯伦心情很好,因为她马上就要完成她的小说了。这部名为《税务员与死亡》的小说,将是她最杰出的作品。

  凯伦点上了香烟。

  哈罗德请了长假,他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

  他不再早早起床,不再按照固定的数目刷牙,也不用再去赶那班固定的早班车。

  他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发现苍白无力,还好他记起了儿时的梦想,他去买了一把吉他。

  他开始笨拙地学习吉他,从简单的音符,到慢慢缀连成曲的乐章。

  他开始享受这些,可是他还渴望着什么。

  结束了假期,他重新开始工作

  他要去见一位漏税的店主,那个名叫帕斯卡的女士。

  凯伦的打字机上慢慢出现了长长的故事,如果她能顺利写完这个故事,她觉得她该休长假了。

  凯伦决定今天就结束这个故事,今天就结束那个男人的生命。

  凯伦像往常一样,点上了一支烟,打字机噼啪作响……

  凯伦写道:“他匆匆跑想了电话,然后按下了一组号码。”

  “接着,电话铃响了!”

  凯伦房间里的电话同时响起,她惊呆了。

  她接着写道:“电话铃又响了一次!”

  凯伦有点害怕。

  “电话铃第三次响起!”

  凯伦房间的电话也同样第三次响了起来,她快速地跑过去,接听了电话。

  “你好,你是凯伦吗?我是哈罗德!”

  “这一定是一个玩笑。”凯伦这样对自己说。

  …… ……

  (更多乐趣,请观赏电影)

  《奇幻人生》影评(十):小说写作者被给予的启示

  作为一个小说写作者,在开始任何一篇章的时候,他们都会认为自己很神圣,像造物主般自虚无中诞生一些人物,并为这些虚拟人物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所有这些虚设任务所发出的动作所有这个虚幻世界所进行的事件,都由小说写作者杜撰。作为一个小说写作者(尤其是一些悲剧小说写作者),在结束任一篇章的时候,我们从不正视自己的残忍,像刽子手般让一些人物的结局奔赴死亡,让先前生龙活虎的虚拟世界变作死灰。在小说以外的世界里,小说写作者从来都只是只体验创造生又创造死之间的喜悦,从未设想过,毕竟,他们无须为小说人物的死负责,无须为这样的谋杀行为受牢狱之灾,他会说,我创造了虚拟的“他”,“他”的死也可以由我来主宰。

  小说写作者从始至终未曾想过,至少作为三分之一个小说写作者的我来说从未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笔下所写就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一个准确无误的对应,也就是说,我们由笔迹创造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他生命里所进行的任一个动作,甚至他的所有思想,都跟随着我们写作的步伐游走。

  电影《奇幻人生》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说写作者与她笔下的人物之间发生着的故事,带着诙谐的味道,带着伤感的味道,带着启示的味道。

  在初开始的那几分钟里,我曾经以为整个电影走的是幽默轻松的娱乐路线,主人公Harold Crick的生活规律得能引发我的阵阵笑意,围绕在他生活圈子里的数字像是一些顽皮的精灵时不时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上,Harold Crick的所有似乎被囚禁于一整套严密的数字定律中,一如他作为国税局审计员的身份。电影一开始的人物独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乎于Harold Crick以及他的手表的故事,然而我们会始终关注Harold Crick那只平凡普通的表么?我们注意的只有Harold Crick本人,或者说电影在最开始为我们定义好的Harold 有趣的却又普通的生活。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最自然的情节之下发生了,Harold的生活与电影里的独白女声交叉影响在了一起。那个沉稳的女声在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叙述着Harold的生活,一并叙述作为电影观看者的我们无法窥测到的Harold的内心活动,于是我们了解了Harold的人生观,他实际上从骨子里讨厌这样太过“精密”的规律性生活,这种生活割断了他所梦想要过的生活,也阻碍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乐趣,只是他不愿意也不能够去改变他进行着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有勇气敲破我们平静生活所构建出的那面坚冰?——他很软弱,并对其他人有着一种过分谦恭的礼让。似乎一旦他将这种生活结束掉,生命便引领他朝向一个永不可知或者万劫不复的境地。

  电影在此时画面一转,进入让人心悬的一个场景中,一个妄图自杀的女人在高楼俯瞰着这个现实世界。我们从她的眼神当中读出了绝望、厌倦、疲惫,甚至带着点点侥幸。或许任何企图以自戕的方式结束掉自己生命的人总会表现出这样的心态,或者说,那些在生活里郁郁的人,多多少少也都拥有这种心境。实际上这个画面只是女作家Haren Eiffel在幻想着Harold Crick的死亡方式,她意欲杀死Harold,或者说只是杀死由她的笔端创造出来的Harold。作为一个悲剧小说家,Eiffel在她所构建的悲惨世界里曾经谋杀了太多的人,并且在她看来最理所应当的一点在于:一个悲剧故事当中不可能会没有一个人不死去。Harold此时被作为Eiffel下一个意欲谋杀的对象出现在Eiffel的小说里。Eiffel,沉溺于悲剧氛围里的黑色小说作者,其生活亦难免被浸染上黑暗的色彩。有时候在观看电影的人的眼里,Eiffel的生活实际上便趋于病态。她像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女巫,在小说以外的世界里踽踽独行,以自我,或以其小说本体为中心,丝毫不去顾虑其他人其他事。

  两个主人公的品性主宰着电影的情节走向,电影情节也随着主人公品性的变更而转化。Harold发现了其存在的实际性质,他已经能够听到实际上只发自于Eiffel内心的小说语言——即电影的独白,他惊叹于原来自己的人生被一个他并不认识,并且极有可能是距其千里之外的小说家写定了。但是Eiffel却没有发现,她仍旧继续着自己的小说,并且在脑子里幻想了许多种杀死Harold的方法。为何Harold发现了这一有悖于常理的事实,而另一主人公Eiffel却没有发现?或许源自于Harold过分谨小慎微的生活习性?源自于Harold软弱的性格极度容易被生命当中的意外刺伤?也或许源自于Eiffel习惯生活在虚拟的生活中,源自于Eiffel冷漠的性情从来不会被别的物事干扰。不过真正的原因或许来自于我在上文所提出的那一观点:

  小说写作者从始至终未曾想过,他们笔下所写就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一个准确无误的对应。

  看完这个电影我问过一些人,当你已经预知得到你即将被人谋杀,你将持着何种原由心甘情愿地接受被他人掠去生命的结局,又将持着怎样的心境去面对你即将完结掉的生命?我得到的答案自然众口不一,却都没有任一个回答像Harold给我的回答那样令我肃然起敬。电影终于结束掉逗趣幽默的基调,换上沉重的面孔给我们观看电影的人一个悲凄的形象。Harold从Eiffel的小说手稿里读完了自己的一生。他从坐上公交车起开始阅读,孜孜不倦,并不受打扰。他周遭的人谁都不知道这个坐在椅子上沉默阅读的男人实际上是在提前审阅自己的人生。他看到他的的人生太短了,不管是碌碌还是充实,都太短了,那只是一路公交车的车程,他自上车时阅读,而当汽车行完每一站走到终点站时,他阅读完了小说,阅读完了他的整个人生。他在知道他即将死去以后悄悄结束掉了他那原本规律的生活,他勇敢了一点点去扭转自己的生活。那时候他比人生任一时刻都接近自己的梦想与爱情——那个梦想关乎美妙激昂的摇滚乐,那个爱情关乎与之截然相反的一个女孩。他的人生多么美好,可他却又用尽了所有的勇气再一次扭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说是结束掉这种世人都会渴望与羡慕的生活。公交车行完了一天的路途在终点站整个车身接受了一次洗刷,Harold读完了Eiffel的小说,他会因为人的灵魂就像这辆公交车一样行走完一程,接受过洗礼后,又开始新的一程吗?不是这样的。他找到了Eiffel,将手稿交还予她,说出了属于他的理由:

  “I love your book,and I think you should finish it.”(我喜欢你的小说,并且我希望你能继续下去。)

  Harold是很平凡的一个人,拥有一些微小的优秀品质,却也正是他的这种平凡与优秀品质让他在电影当中,在小说写作者Eiffel的眼中,在小说里,变得如此高大:有着一种过分谦恭的礼让。

  Harold同意了Eiffel来谋杀他,Harold知道他们之间没有仇恨,或许是Eiffel欲图谋杀他,他同意了。Harold明白,似乎只有自己的死亡,才可能成就那部卓越的小说,他的人生是简短并且不会被太多人所瞩目的,而伟大的小说则不然,一如电影当中的文学教授所言:The hero dies,but the story lives on forever(主人公死去,但故事永远流传)。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部伟大的小说献身,在这部小说成功之后没有人会相信人世间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人,为了促成小说的伟大而牺牲自我。他是另一意义上的烈士,却不会有谁用崇敬的目光在他亡去后瞻仰他!Eiffel将提纲延伸成为一部小说时——之前Harold阅读的只是小说的提纲手稿。在Harold命定死亡的那一刻Eiffel被深邃的痛苦与自责击溃了,与此同时的Harold则是悠然地进行着其马上就要死去的生活,他最后的那些语言动作再自然不过了,像其每一天所进行的那样,就算是那个能够结束掉其生活的举动,他进行起来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而最让人惊讶的应该就是他早已知晓自己会在这一举动后死去,却仍旧义无返顾地去做。

  Eiffel所写的小说里Harold因为他的手表而死去,于是Eiffel说是一个Harold与他的手表的故事,Harold如Eiffel所设定的那样遇上了车祸,但谁也无法体察到的就是Harold已经悄然改变了Eiffel的生活与思想:Eiffel再也不该写悲剧了,我们总是应该热爱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将之变作美好。于是Eiffel改掉了小说的结尾。尽管这样一来小说确实没有原先的要好,更或许它已经不能成为一部伟大的小说。这是Harold与他的手表的故事,Eiffel在小说结尾也就是电影结尾仍旧使用了那只手表拯救了Eiffel的生命,这样,或多或少都没有改变掉Eiffel所写就的这个小说的初衷。

  Eiffel在Harold处得到了启示,我们的人生太过短暂,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像一部公交车,它总有属于它的终点站,它太短暂,于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短暂的一生变得美好。Harold提前预知了他的死亡,却任由死神掠去其生命,且在死前努力地将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Eiffel说像Harold这样热爱生活的人真的不该被提早夺去生命,更何况,Eiffel可以将他的生命延续。小说或者电影等等所该拥有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是它能永世流传、它能在历史上闪闪发光,而是它应该给阅读它、观看他的人关于生命的一些启示。早前Eiffel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直至Harold出现。小说家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启示,有着让人惊叹的意味。

  热爱生活吧,我总是想替Eiffel说出这句话,这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得到的启示,更是Harold给予世间所有人的启示:我们自身或许真的不能决定生与死,不能决定人生的长与短,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通过努力将我们的人生变得美好,于是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掉我们所拥有的这一伟大权利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