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民公园》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民公园》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8 01:0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民公园》经典影评10篇

  《人民公园》是一部由史杰鹏 / Libbie D. Cohn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 / 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公园》影评(一):两个美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日常

  不用旁白也不要对白完全交给画面,不带任何主观,只是客观呈现,而且基本上是长镜头一路走到底,甚至没什么停顿剪辑。很酷。纪录片而言,这是最真实手法了。

  一座人民公园,一座城市以至一个国家众生态。老太太们的舞尬是最大亮点,看乐了,现如今这种尬舞正在全国走红,还有很多年轻人加入,而因为直播流行,尬舞颇有成为一种新型大众娱乐的趋势,就如同街头卡拉OK,广场舞片子最后有个小姑娘鄙夷的眼神惊艳

  镜头的视角有点奇怪肯定不是肩扛,是装在一个小推车上吧?原来是坐在轮椅拍摄,好创意,轮椅很平稳,而且代替了轨道,可以在人群中同行无阻,比肩扛更平缓,肩扛的话难免晃动激烈,不太适合公园中很多闲适民众

  《人民公园》影评(二):观察人类技巧

  就像一个人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在公园里看到的一切。或者说,我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探测器,我漂浮在人间深海搜集信息。从这个视角看行走的人总有一种凄凉美感影片结束后,感觉人类每天都这样一群一群地走动,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说话,实在是一场集体行为艺术荒诞荒凉。那个时光好像是虚假一样,在那个特定时空中那样安排、分布的人们再也不能像那样按部就班了。那是只属于特定时空的集体表演,人们就在那个时候聚在一起然后各自消失。通过透析人群的运动,察觉到人世无穷的变化流转。这个影片做到了这一点,它穿越了我们个人走动时的主观局限,而是一种在平滑时空中的穿梭,它仿佛把一整个时间段不同空间的人的走动都呈现了出来。而你观看着这不同时空走动的运动的整体,就像观看水塘水波轻轻推动的卵群一样尽收眼底,实在是很奇妙体验。我以后也试着这样观察人类。一个人走动的时候,当自己在时空中穿梭(好像不这样想就不是),不想其他的事情,只观察人和事物

  《人民公园》影评(三):《人民公园》:液态影像典范

  镜头一:《穆赫兰道》

  电影开始时,丽塔遇到了一场车祸。从车厢里爬出来的他沿着下山的路拐进一处私人住宅,后面我们将会知道这是贝蒂的姨夫姨母家。当丽塔带着蹒跚的步伐迈上台阶,进入敞开的大门时,摄影机镜头如同一个醉汉失去重心般的浮动着,像是被安置在某块漂浮于水面木板上,随着水流的波动运动着。这创造了一种诡异的影像观感。在《双峰3》的访谈中,林奇具体谈到了如何将摄影机放置在摇臂上获得这种镜头。

  镜头二:《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开始的那个长镜头,以摇动的方式拍下即将渡轮过江的群众。如同一个横轴画卷的展开,让我们缓慢窥视到一组普通人民的群像。目露惊慌,还是凝聚客观,都不是;在“局内”,还是“局外”,它保持住一种平衡。是一种空间内部的游动目光,被某种力量阻滞,却又不断向前。侯孝贤的电影之所以还不算空间-影像,原因在于他的摄影机只是左右摇动,这显现出摄影机的机械性,而不是在模拟某种生物性。

  镜头三:《铁道

  史杰鹏在2014年拍摄的《铁道》,以相似的方式记录下中国人在铁道上的百态生活。在某些镜头中,滚滚向前的火车车厢内部,摄影机以缓慢的速率“游动”着,以某种类海洋生物感知方式“触摸着”火车上的芸芸众生。如同那列永远在行驶中的火车不再有开始与结束,这是在创造一种无始无终、永远处在流动生成中的崭新影像。

  镜头四:《人民公园》

  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人民公园》作总结。《人民公园》以一个长镜头记录下了成都人民公园中在某个热天午后发生的生活。史杰鹏通过让自己坐在轮椅上,镜头同样获得了一种“游动”的感觉,好奇感触眼睛所看到的景观,既有一种距离感,又有一种亲切。轮椅从地面获得的阻力传染到了摄影机上,它好像在冲破一些阻力,就像鱼在水中游动时,必须抗拒水给它的阻力。

  流动与生成:液态影像的创造方式

  空间好像被某种液体充满了,摄影机幻化为某种水中生物,如同鱼在水中那般游动着。一方面是尾和鳍的摆动产生的向前运动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来自液体本身的阻力,两股力量相互作用,从而让影像获得了一种神秘观感。一种新的生成可能,模拟鱼的观察方式。瓦解了观看者惯常的以人的视角展开的感知,目光被规训为水生生物。这是一种空间-影像的创造方式,让观众获得了生成-非人的体验。

  《人民公园》影评(四):扫射:人民公园

  quot;一镜电影"《人民公园》入围纽约市现代美术馆(MoMA)电影部与林肯中心电影协会(FSLC)联合主办的“新导演·新电影节(New Directors/New Films)”, 影片三月下旬分别在各自机构展映一场, 纽约首映. 导演张莫(Libbie D. Cohn)与史杰鹏(J.P.Sniadecki) 到场做映后讨论, 张莫去年耶鲁毕业, 《人民公园》是其首作, 史杰鹏履历丰富, 出自哈佛感官人种实验室(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年活跃于中国独立电影现场, 多次参与南京, 北京, 重庆独立影展, 学术艺术两不误.

  该项目始于11年两人在成都巧遇, 旅者与学人的碰撞, 或说是游记都市人类学的叠加. 镜头前是四川成都闹市中心的集会空间, 画卷开启, 咚咚咚. 影像以几乎匀速均质开始生成, 与数据以像素体在存储卡上不断累积曲线保持一致, 自然这是一种另类<清明上河图>的画法, 一种以二维图像, 在小径分叉的公园"推出"一道蜿蜒的立体曲状通道, 而成片的投影则是两位作者以第一人称在闹市人群中集体目光下表演的公开展示, 一起跳舞. 口口相传的七十五分钟一镜到底, 作品本身的录像语言已经发展成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噱头, 与多数纪录片研究所重视关系结构背道而驰, 远离或说忽视主客体对峙僵局, 着力在形式语言上寻求探索, 企图抵达全知体验.

  同时作为一部民族志作品, 其试图偏转的是这一类型简单故事的技巧 , 工艺流程的记录所忽略的往往是影像本身连带散发的更多可能, 将影像假设为与人类一样的感知媒介, 会听会看, 通电导热. 并且将人类学写作描绘的"单一案例"与电影语言联系起来, 抵消影像冗余的科教意义, 内化"说书人"的优越感, 欢迎多种观看方法诠释可能. <人民公园>以单一视角记录事件, 作者本身进入成为"发生"的一部分, 导演介绍了拍摄方法, 全程均未入画的二位, 史杰鹏手扶轮椅, 张莫持便携式DV控制镜头, 以"外星人"身份公开窥视在地者热天午后的日常生活. 午休者, 沏茶人, 平实成人孩童, 娇艳的老年舞者, 多位熟悉的"师傅." <后窗>私家室内移动受限的轮椅越洋来到到成都看似民主自治的公共空间, 成为看不见的交通工具, 权当作全球语境下的又一注脚.

  http://artforum.com.cn/film/5062

  《人民公园》影评(五):坐这儿看一个多小时和自己去公园逛一个多小时的区别是什么呢

  本来还想赞叹开头那个交谊舞的长镜头大胆又不失有趣,意外但还算合理结果发现这个“长镜头”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全片一个多小时居然打算一镜到底。这真是反电影的片子,如果我们对电影的理解里蒙太奇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它还是个纪录片,相比之下,那些精心设计跟排演过的剧情片,不管是毕赣热衷的越来越长的真・长镜头,还是《鸟人》那种巧妙遮掩剪辑点的伪一镜到底,都比它一路游走拍到啥算啥的状况容易让人接受得多吧。

  当然也不真是那么混不吝的拍到啥算啥,拍摄的方法和路线必然经过设计,也很可能拍了好几次最终选择了这一条。

  那么,如果没有因为感到被愚弄而愤怒地提前结束观影,生生磕下来这一个多小时,和自己真去公园逛上一趟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拍摄者移动的速度正常的步速明显是要慢上许多的,(不晓得用的什么稳定器,丝毫不晃),而因为慢了下来,观看者被迫沉浸其中细细观察,这是一种并不寻常的体验。哪怕是个热衷于在路上边走边观察生活的人,也不会以这样慢的步速持续前进一个小时来看世界,而且除了头尾的两场广场舞之外,中间基本都是保持匀速行进绝不驻足。就这一点来讲,片子呈现的影像与我们逛公园能获得的见闻还是很有差别的。

  其二,和观看所有其他影像作品一样,观看《人民公园》的过程中我们是借他人之眼来获得信息的。画框截取大千世界的哪一局部不受作为观众的我们所控制,持摄像机的人是唯一能够自主决定目光以何种速率朝哪一方向前行、又对哪一对象稍加瞩目甚至回首留恋的创世者。当某一处镜头的运动违背观者兴趣游移开去的时候,摄影即“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的这一特性将被得到凸显。而那些剪辑精妙、善于控制人心的影片常常容易让我们忘记这一点。

  其三,《人民公园》(以及其他所有电影)还是以机器之眼来捕捉图像的,这尤其体现在镜头进入长廊后的一长段,因为摄像机的自动感功能并不能完美模仿人的眼和脑对光线的自适应能力,这段影像与肉眼所见的差别尤为突出,造成一种非日常的体验。而机器带来的另一重效果则是拍摄(或者说观看)行为对被拍(被看)对象的侵入感大大大于普通的悄然旁观。基本上,如果你死盯着一个陌生人看,对方也会感到被冒犯,而如果你对着他举起相机,对方则会更快察觉并作出反应。在影片捕捉到的这么多人里,对被拍摄浑然未觉的也有,而一旦有人注意到镜头,我们便会看到一张张或戒备,或好奇,或热情欢迎的脸,也有一些跟随相机移动的反盯回来的视线,或者更少数的人,轻轻一瞥过后接着该干嘛干嘛。

  我大概一年前就有了要去公园拍个纪录片的想法,但还真想不到一镜到底如此先锋主意。细品一下,私以为人民公园这个题和这个拍摄方式的确是相当契合的。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偶然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片头片尾处镜头稍加流连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相比之下也正是流连这个空间最多的一群人。游离的镜头捕捉到又很快错身而过的每一个人的状态、每一处地方面貌,基本上足以让我们得见公园这个空间及置身其中的人民们的样子。这不是一个通常所见的要“讲故事”的叙事型的影像,而是更类似《柏林大都会交响曲》的那类影片,不过编排设计的余地要小得多得多。

  我最近在读剪辑教科书《眨眼之间》,默奇开篇就说“总是在事物的极端情况下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比如冰和水蒸气可以比液态的水能展示更多水的本质。”所以《人民公园》这种一刀不剪的极端做法,恰能让人反过来理解剪辑的作用

  我认为,相比持续摄影,反倒是经过剪辑的影像更符合人类观察世界的规律记忆机制会对连续不断进入视野材料进行选择,大多是经过短时记忆一轮游之后迅速被丢弃,而那些被注意到的、值得停下来驻足观看的、甚至看完还会反复回想再三咀嚼的部分,才得以进入并构成我们的记忆,它们恰如被剪辑过的影像一般,看似前后接续实际却是存在许多断裂的。几乎不会有人能够完整回忆起刚刚的一个多小时里镜头在人民公园这个空间中如何游走,前后又都接连见到了些什么人什么活动

  如果说摄影师是代替观众的眼睛来框取“往哪看”,剪辑师的工作则是代替观众的脑子处理这些拍回来的素材,把不重要的过场统统丢掉,最多留一点衔接环节以保持不跳戏。

  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自己东西变得很有障碍文字逻辑是连绵的,但我的思维模式已经变成了片段/断片式的了,连词成句、组句成段、拼段成篇都成了有难度的事情。关键词笔记已经足够记下我想到的东西,它们是跳跃的,缺少一些只有连缀作用而不增添更多意义的连接词将其组接起来。

  坚持写了三天每天一篇纪录片影评,这篇是最长最通顺的了。加油,再接着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