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安夜》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平安夜》的观后感10篇

2018-09-19 01:5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安夜》的观后感10篇

  《平安夜》是一部由罗德尼·吉本斯执导,琳达·汉密尔顿 / Matthew Harbour / Romano Orzar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平安夜》观后感(一):人性伟大力量,可以跨越一起战争的丑恶~

  越来越喜欢场景简单制作成本但是情节富有张力感染力影片了~看了这个片子还蛮让人感动的~

  人性的伟大力量,可以跨越一起战争的丑恶~大家都是好人,一切是战争的错

  《平安夜》观后感(二):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寂静的夜

  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不错不错不错好看好看看了很多遍很多遍

  《平安夜》观后感(三):希望

  非常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就好像是在灰暗的房间里,一只细小纤弱的蜡烛顶着摇曳不定的火苗,有着令人震颤的美。浮在空中的灰尘在它的火光中跳着舞,一刹那,整个世界都亮了。

  二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之一,无数次的战役,无数的生灵殒命其中。那是一个迷茫时代原本敏感的心渐渐在血肉和离散中变得坚硬。爱已消失,希望和梦想也已经沦陷。心灵的那间小屋已满是疮痍。

  战士们如蝼蚁般在战场上奔忙,倒下、爬起来、再倒下。

  立场不同语言不通,但是有一点,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心中都有(或曾经有过)一个叫上帝的人。

  于是,1944年平安夜,三个德国士兵与三个美国士兵林中的小木屋相遇了。他们在女主人坚持下,把木屋作为中立地带,一地度过了那一晚。像朋友一样,他们聊了各自的家庭、战前的生活。没有冲突,没有牺牲,只有他们早已忘记微笑,还有圣诞节。

  在那个晚上,和耶稣一道,他们获得了重生

  在黑暗和令人窒息的年月里,在战争和死亡的阴影下,总有一些东西潜伏在人性中。编剧导演把他们挖掘出来,放大到银幕上,这是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光芒,是被我们忘记的梦想与希望。

  《平安夜》观后感(四):跨过仇恨的力量——人性

  战争总是到着枪炮的轰鸣,血肉的模糊悲惨的哭鸣。然而本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Silent Night 寂静,沉默。但带给观众的是战争的真实残酷现实理念的冲突,和最后带给所有人的希望,一种无法比拟的希望,应该说是人性的希望。

  国与国,在战争中,或许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概念。人与人,除此概念外,更有个人色彩。影片初始就交代时间日期,非常特殊。那是德国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刻,那是平安夜,所有人都希望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日子。所有的巧合都说明人会在那一刻透露最本性自己,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处境,但改变不了心里最深处的人性。女主人为何要搬到远离战争的郊区,是为了不想再失去自己儿子;德国军官看着引以自豪勋章却哭泣起来,是想到战争带走了兄弟,得到的只是冰冷的胸章;美国大兵出人意料接受了德国纳粹的小兵,是超出战争意义举动代表着希望和和平剧中无不体现出与当时观念格格不入想法,但这确是表达了人性最原始的想法,仇恨已不再是永恒主题,共同的理念在那小木屋中显得非常的特殊,坐在一起同吃晚餐,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影片的大起大落的情节,使观众痴迷,也更体现人物在现实与理念的极大冲突,人性在这其中起着重要决定性。在此刻,人性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战胜一切。

  《平安夜》观后感(五):其实都爱平安

  这是去年的时候胡乱写的一个东西,现在翻出来丢在这里。

  今天晚上是平安夜,刚好前一阵看过了电影《遭遇平安夜》(又作“平安夜遭遇战”或“寂静的夜”),便少不得也要来说两句了。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枪林弹雨的战争片,整个故事都只是在森林里一个小木屋的里里外外发生。二战结束前夕的德国,1944年平安夜,为了逃避战乱基督徒伊丽莎白带着儿子躲到树林中的小屋。大雪纷飞的夜里,母子俩迎来两队截然不同客人:美国中士班长布兰克带着一个列兵和伤员,德军中尉汉斯带着两个下属(其中一个列兵荷因里克还只有15岁)。在女主人伊丽莎白的坚持下,敌对双方达成了协议不把武器拿进屋里。最终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他们纷纷拿出不多的储备凑成了一桌圣诞大餐,并拿出自己的东西给伊丽莎白的儿子作为圣诞礼物,他们度过了一个祥和安宁的平安夜。

  电影的主题很简单,只是在揭示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不论是前来攻打德国的美国人还是制造战争的德国人,他们内心深处本都不爱争战,而是深深渴望向往着和平、安宁。而战争中的敌对的双方和平地共处一室,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关怀能做到这点。

  战争实际上只是杀人机器,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被它深深地伤害到了:女主人伊丽莎白的丈夫大儿子都是德国士兵,他们一个战死,一个已无音讯;美国人是因为战友都已战死,他们在森林里迷路才转辗找到小木屋的;德国中尉汉斯的哥哥在战争中被打死,并被拔去了身上所有的东西(武器、勋章、衣服),荷因里克才15岁,但因为德国已经没有成年男子服兵役了,他也必须入伍……

  正因为各自都受到了如此深的伤害,所以平安夜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平和安静的,美国人、德国人、女主人伊丽莎白之间都发生过对峙,甚至几乎演化成了剧烈的冲突。德国士兵来到来时,面对的是小木屋里早已放下了武器的美国人,在伊丽莎白的极力劝说下,他们把枪口低垂下来;尽管如此,两队士兵都还在不断冷嘲热讽,汉斯还冷笑着提醒伊丽莎白:“美国人还并没有赢得战争!”

  电影真正的高潮是德国中尉汉斯看到美国兵包里一枚勋章(美国列兵用香烟从战友那里换来的),这使他想起了战死并受到凌辱的兄长,于是他又拿起了武器!美国士兵里的伤员这时从昏迷里醒来,立刻拔出了手枪对准汉斯。双方各自拉住自己的人,伊丽莎白挡在中间并劝说和安抚他们。汉斯再次放下武器时,实际上标志着已经完成了一个转变:他们从战争中走了出来,从几乎只知道拼杀的斗士回到了有血有肉的人,从硝烟密布的战场回到了平安夜的小木屋。这一个归回和转变完成后,紧接着的情节虽也紧张,却显得自然而然了:清晨,一个说英语、扮成美军的德军上尉制服了他们,他命令德军处决三个美国人,并要下手枪杀伊丽莎白,这时,汉斯击倒了他。

  统治者网罗来的所谓国家荣誉集体利益、以及自己受到的伤害,都会把战场上人们的双眼模糊,于是,敌人不被看成有血有肉的人,可能只是靶子;而自己也不是活生生的人,可能只是听从指挥的机器;杀人大概也不会被看成残忍活动,可能也只是作为一个角色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并且,完成了这任务后,还很可能得到汉斯一度痴迷的“战争里的荣誉”。然而人毕竟是要从战争里走出来,当他们走近看他们过去枪口对着的“靶子”时,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是在战争中已经伤痕累累的人,发现彼此之间其实还可以相互交流了解的,发现原来大家都渴望着和平和安宁……这时他们看对放的目光就慢慢转变过来了。电影里美国兵和德国兵固然都是受到了善良的伊丽莎白的感染触动,然而,我想更多的还是他们每个人带着的那种疲惫和渴望,不然来自伊丽莎白的感染和触动似乎也缺乏运作起来的机制

  这是一个天真的故事,我们都喜欢听到。只是电影的结尾还是没有让我们在天真的漫想里越走越远:分手时,美国人劝德国兵跟他们走,因为当时德军已节节败退,跟他们走更有机会活命,然而汉斯犹豫之后只让15岁的荷因里克跟他们走了,他自己则和列兵走向了自己的阵地。其实,残酷还没有结束,尽管他们也可以不再只从靶子的角度来看对方,但是所谓的荣誉、国家利益仍然横亘在他们中间。

  顺便说一句:电影快结束时,背景音乐赞美诗《听啊,天使唱高声》,这是圣诞节经常唱的——我不知道电影在这里是否在暗示人想望着和平的时候,中间也有着另外一种力量:这个诗歌歌唱的力量介入作用着,但,我愿意这样认为,也许还有许多人也这么认为。

  《平安夜》观后感(六):原来如此——摘一个有关这个故事的段子

  The hope that we see now could sometimes even be glimpsed in the darkest days of the war. I'm thinking of one special story -- that of a mother and her young son living alone in a modest cott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woods. And one night as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exploded not far away, and around them, three young American soldiers arrived at their door -- they were standing there in the snow, lost behind enemy lines. All were frostbitten; one was badly wounded. Even though sheltering the enemy was punishable by death, she took them in and made them a supper with some of her last food. Then, they heard another knock at the door. And this time four German soldiers stood there. The woman was afraid, but she quickly said with a firm voice, ``There will be no shooting here.'' She made all the soldiers lay down their weapons, and they all joined in the makeshift meal. Heinz and Willi, it turned out, were only 16; the corporal was the oldest at 23. Their natural suspicion dissolved in the warmth and the comfort of the cottage. One of the Germans, a former medical student, tended the wounded American.

  ut now, listen to the rest of the story through the eyes of one who was there, now a grown man, but that young lad that had been her son. He said: ``The Mother said grace. I noticed that there were tears in her eyes as she said the old, familiar words, `Komm, Herr Jesus. Be our guest.' And as I looked around the table, I saw tears, too, in the eyes of the battle-weary soldiers, boys again, some from America, some from Germany, all far from home.''

  That night -- as the storm of war tossed the world -- they had their own private armistice. And the next morning, the German corporal showed the Americans how to get back behind their own lines. And they all shook hands and went their separate ways. That happened to be Christmas Day, 40 years ago.

  ——From Remarks at a Joint German-American Military Ceremony at Bitburg Air Base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May 5, 1985, By Ronald Reagan

  《平安夜》观后感(七):过年了还打仗吗?

  过年了还打仗吗?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想了这么个标题 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打响二战最血腥的战役——阿登战役。这个战役前后厮杀一个多月,德国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双方伤亡惨重。德军伤亡人数达10万,盟军伤亡8.1万,其中美国士兵占95%以上,达7.7万人,牺牲近2万将士,是美军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12月24日,平安夜。 地点是德国战区许特根森林。森林深处,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维肯的德国妇女,为了逃避战乱带着12岁的儿子弗瑞斯住在林中一个用于狩猎的小木屋里。这种为躲避世界纷纷争而隐居山中颇有些中国武侠剧中得道高人,大侠高手的风范。故事中的这对母子的泰然若之和处世不惊也有一些侠隐的味道。 妻子做好饭和儿子等丈夫回来,丈夫应征在附近小镇当民防军,是一名厨师。每天的食物靠丈夫带回来。(厨师在战乱年代绝对是个好职业) 正当儿子以为父亲回来了,跑去开门时,却发现 两名美国大兵站在门前,还有一名则躺在雪地上,好像死了。其中一人用他们不懂的语言说着什么。这三个美国大兵是美军第8师第121步兵团的士兵,与自己部队走失,在满天风雪中,他们一面躲避德军的追击,一面寻找己方阵地,已经在森林整整徘徊了三天三夜,饥寒交迫,身上满是冻伤。其中一个美国兵大腿中弹,失血很多,生死未卜。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没有一脚踹开木屋,没有举枪杀人,他们礼貌的敲门了然后站在门前恳请主人收留。母亲懂了对方的意思,沉默着。儿子看着母亲。纳粹德国规定,收留敌军者格杀勿论!这一点母子心里清楚。出人意料的是,母亲把美国大兵请进了屋。她将伤兵安置到儿子的床上,将床单撕开做成绷带为伤兵裹伤。她让儿子去弄一桶雪,为冻伤的士兵揉擦手脚,又让他去把家里公鸡捉来,另外多拿6个仅剩的土豆,做成圣诞晚宴。简陋的木屋,香气四溢。 这时候,又有敲门声!儿子以为又是迷路的美国大兵,去开门,发现是4名德军士兵!德国士兵说他们与自己部队走失,在森林中迷了路,要借宿一晚。(这中间很考验演员的功力,任何细微的表情动作都是各种思想的碰撞表现)母亲并没有过多迟疑而是温柔地说:“欢迎进来暖和身子,也欢迎和我们共享圣诞晚餐,不过我们还有其他客人,这些人不是你们的朋友,希望你们容纳他们。”德军士兵警觉并厉声追问:“是美国人吗?!”母亲问答说“是”:“今天是平安夜,你们谁也不准在这里动干戈,请将武器放在门外。”(这里就是全片的精华和整个故事的重点了,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如何让双方放下武器,一个母亲简单的几句话做到了)德军士兵眼睛盯着母亲。母亲静静看着德军士兵。(双方的眼神都是纯粹而复杂的)最后,德军士兵放下了武器,走进小木屋。 而小木屋内的美国大兵,早已准备好决一死战。一名叫拉尔夫•布兰克的士兵已经亮出了手枪,手指扣在扳机上。母亲拦在他们面前用法语说了同样的话:“今晚是平安夜,不准杀戮,把枪给我。” 母亲收缴了美国大兵手枪。 德美两方士兵就这样共处一室。因为房子太狭小,双方士兵不得不紧紧地挤在一起,肢体碰触。他们彼此提防着、警惕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斗随时会发生。 唯有母亲面带微笑一边和他们说话,一边忙来忙去准备圣诞晚餐。 小木屋的温暖、食物的香气、慈母一般的热情与平和,让士兵们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美国兵将自己的香烟盒掏出来,请德国士兵抽烟,德国兵则从背包中拿出一瓶红酒和一块面包,与大家分享。一名德国兵走过去为美国伤兵检查伤口,并用自己的急救包为他处理包扎枪伤。这位德国士兵是几个月前才从海德堡一所医学院肄业一个的学生。他能用英语与美国兵交流。他告诉美国兵说,因为天气寒冷,伤口兵没有感染,仅是失血太多,应该无生命危险,休息和营养会使他恢复健康。双方的猜忌与警惕渐渐消失。 晚餐端上了桌,母亲开始做饭前祈祷,(老外的这个习惯真是太好了)她含着眼泪祷告说:“感谢主的恩典,让大家能在这场恐怖残酷的战争中和平地共聚一室;在这个圣诞之夜我们承诺不分敌我,友好相处,分享这顿并不丰盛的圣诞晚餐;我们祈祷尽早结束这场可怕的战争,让人人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乡,儿子可以和妈妈团聚,可以与姐妹拥抱。”伴随祷告声落下的是,年轻士兵们的眼泪。他们想念家乡和亲人,渴望和平。这个平安夜,7名士兵同床共眠。 第二天早上,伊丽莎白给美国伤兵喂了鸡蛋汤;德国下士用地图告诉美国兵他们阵地的所在地,并特意告诉他们不要去蒙夏镇;因为德军已重新占领该地区,去那里等于自投罗网。德国兵还做了一副担架,给美国伤兵使用。双方再三感谢母亲和男孩之后,握手告别,朝不同方向离去。 故事仍没完。14年之后,1958年,小男孩弗瑞斯长大了,他居然移民到美国夏威夷,还开了一家比萨饼店。在美国朋友的敦促下,他把这段经历写了出来,投稿给《读者文摘》。 弗瑞斯 多年来,弗瑞斯一直渴望与7名士兵重逢,但迟迟不能如愿。直到整整51年之后的1995年,美国电视系列节目《未解之谜》,将弗瑞斯的故事制成视频播出。不久,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镇一家养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未解之谜》,他那儿的一名二战老兵,多年来也在讲述同样故事。很快,相隔51年后,弗瑞斯和拉尔夫再次见面。二人相拥,喜极而泣;拉尔夫对弗瑞斯说,“你妈妈救了我们的命!” 后来弗瑞斯又联系上了另一名美国兵,但他,却始终未能找到那些德国士兵。 弗瑞斯与他和母亲当年拯救的美国大兵会面,就是那位在小屋里掏出手枪的拉尔夫•布兰克。 弗瑞斯2002年辞世。同年,好莱坞出品了一部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名字叫《寂静的夜》(又名《遭遇平安夜》)。 我讲的过于简单了这故事中间是有很多冲突和暗流的。只是从人性出发我们能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美好的故事,我们也从一开始就希望这是个美好的故事。陈永仁还在看电影

  《平安夜》观后感(八):平安夜,不杀人

  之所以忍受了九十分钟的渣画质和译制腔,完全出于好奇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剧情会怎样发展。而许久不看译制片,才发现央视播出的上译译制片已经被各种字幕组拍死在沙滩上了。英语的普及加上配音人才的没落,译制片究竟还有没有前景这里按下不提。

  故事的开头是年老的叙事者在向后辈讲述历史,然后镜头就拉回了二战末期的德国战场;

  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是林中小屋,最早登场的是德国母亲(看到结尾才发现是终结者里那位辣妈)和被纳粹精神严重洗脑的正太。

  母子在争执战争观点之时,包括一名伤员的美国一行三人登场,长官对德国人充满戒备,而一等兵则显得犹豫不决。

  正太在母亲示意下把美国兵的枪藏了起来,接下来是正太与一等兵的对手戏:

  “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你们是来摧毁我们的国家和杀害元首的。”

  “孩子你后半句是对的,如果我见到希特勒,我很乐意宰了他,但我们不是敌人,他才是你们的敌人。”

  此时德国兵三人登场,长官,一等兵加上一个娃娃兵。

  敌我双方剑拔弩张,女主的介入促成双方缴械进入木屋。

  德国人帮助美国人料理伤员的过程中气氛逐渐缓和,但实际大家都紧绷着弦,表面友好,实际充满戒备:

  “我们表面上友好,这就跟斯大林跟德国人签的条约一样。”

  德国长官推测出母亲在平安夜来到战争腹地的目的:向美国人投降,避免已经接到入伍通知书的正太卷入战争。

  这一段戏主要是德国人,美国人,母亲价值观的碰撞,德国长官始终坚守第三帝国军人的荣誉,而美国人要随意的多,饱受战争之苦的德国母亲只想战争快点结束。

  美国一等兵:“我把一辈子都计划好了,直到你们入侵了波兰。”

  德国长官:“我们迫不得已,要不是他们进攻。”

  美国长官:“胡扯,骑着马的波兰人能对你们的装甲车造成什么伤害?”

  接下来是敌对国士兵在同一张餐桌的平安夜晚宴。双方都拿出自己随身的补给,美国士兵都是包装精美的罐头食品,而德国士兵的食物粗糙难以下咽,这里暗示德国已经强弩之末,战争就快结束了。

  德国长官大谈战争的荣誉,而女主则用自己悲惨的经历告诉他,战争带给平民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不要在我的餐桌上跟我谈什么战争的荣誉。

  德国的娃娃兵不懂英文,但他们却有相同的宗教背景,一首安静的平安曲甚是动人。

  美国一等兵发放圣诞礼物时,德国长官发现了他包中的铁十字勋章,想到战死的哥哥,一时失控和美国人打成一团。在伤员激动掏枪误伤德国娃娃兵之后,双方彻底和解,此时德国长官和小正太应该都已经明白了什么。

  平安夜过去,木屋里突然出现一身宪兵制服的长官,原来是假扮美国兵的德国军官,而在德国军官要杀死女主之时,德国军官出手打昏(死?)了宪兵长官。

  假宪兵的突然出现略突兀,他一个人怎么会突然大早起摸到一个林间小屋去的,而且还一身美国制服,在战争的腹地穿成这样是想当自己人的活靶子么?

  但是估计为了展现德国长官的感化刻意安排的角色还算自然,二战期间德军中的美裔德国人。

  剧情的流水梗概就是如此,在如此封闭的空间内能展开将近九十分钟的故事而不无聊,除去题材的原因,剧本算写的很好了。

  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在圣诞前夜的温情下消弭了一切火药味,作为一部反战电影,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

  片中老人回忆平安夜晚宴,说道这些人本是敌人,脱去士兵的服装每个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作为敌人来到木屋,离开时却成了朋友。

  因为节日的魔力,小小的木屋成了微型的中立地带,放下武器的军人看起来同样是普通人,也想“回布鲁克林,在老妈的厨房里吃面条酱”。

  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不管窗外如何炮火连天,木屋里壁炉交映的人性不灭,我们就应该始终心存希望。这世界哪怕在战火中毁了一遭,只有人性未泯,就总还有重建的一天。

  没经历过战争的人说这些未免浅薄,反战归反战,我始终觉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能消亡的活动。这星球上只要还有生存,就还有战争。

  人性的光辉固然伟大,但怎奈何残酷的自然法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