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经典读后感10篇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一本由余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一):冷不防地,被余华敲了脑壳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最新的杂文集,这本书很好读,实际上它的阅读体验,就像一个人就坐在你对面跟你讲话那样轻松,毕竟本来也就是演讲稿的合集。

  余华有很多观念很有趣,譬如对于很多人耿耿于怀的翻译和原作之间的差异,他反倒很支持,他觉得正是这种差异,才让文学经久不衰。

  他说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完成,作者的完成只是出版和发表上的完成,而每个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一次又一次地延续作品本身。

  他用鲁迅的例子来说明,一个读者和一个作品的相遇是一种缘分,缘分没到的时候,就是没感觉。

  关于阅读,他说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因为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下去,都是因为离开了同时代的是是非非。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精神失常者上来就说,“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别人用成千上万字来写疯子的胡乱呓语,但鲁迅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精神失常了,余华举了自己应邀去国外某精神病疗养院出席活动的经历,借此印证了鲁迅的描述;那些精神失常者说话都是条理清楚的。

  说到对话小说的写作困难,他说写好对话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成熟的标准,我最近正在看《古希腊悲喜剧集》,里面的所有故事通篇都是对话来推进叙事,但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难度。

  他说起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乡村医生》,就说前者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却是一个写实的笔法,后者正好是相反的,一个写实的故事,却用了荒诞的笔法,一个不合理接着另一个不合理,但通篇的不合理却呈现出整体的合理性。

  读到这个,我突然就想起昆汀的电影,人物总是在极可能会死去的时候活下来,又在最应该活着的时候冷不防地死去,也是类似于这种通篇的不合理却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合理性。

  余华还说了为什么《活着》要用第一人称,因为在旁人看来,像福贵这样的人,除了苦难就没有别的了,但在福贵自己的眼里,他苦难的生活里充满了快乐,虽然他的妻子和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书里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和理解,几乎是醍醐灌顶的,读完就好像被人敲了一记脑壳,突然顿悟,哈,原来还有这样一层深意。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二):文学是一条比人生长得多的路

  最近去书展看到了这本书,名字很吸引人,和这全本实际是讲稿的合集其实无关,但我觉得它符合余华的气质。

  有恰到好处对时下一些浮躁风气和“作家”的针砭,但更多的是在讲阅读和写作,这也是我看重的地方。他说要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要向着困惑前进,我想做一个好的读者,或许有生之年还想当一个好的作者。

活着9.3余华 / 2012 / 作家出版社

  最早读他的书,是《活着》,余华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我们看福贵的人生只有苦,福贵看自己的生活却有妻子儿女带给他的乐,哪怕他们都先自己而去。

  阅读是为了改变与前进,而不是原地踏步。再一次站在书架前,我要做一个杂食者。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三):余华,so so,活得越来越透彻了

  本来,在天朝的所有作家中,余华是我唯一觉得可以拉出去的作家,可以拉出去跟爱丽丝门罗、麦克尤恩、巴恩斯、帕慕克等一众人比肩的中国作家。因为他特别明白,作家要干两件事情,一是要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二是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在读者眼里将是个什么。

  年轻的时候喜欢贾平凹,觉得他的字特别美特别有味道,后来慢慢发现他是散文写得特别正确,小说写得特别俗气。而已。

  晚些时候读的余华,惊为天人:他的苦他的痛,他将自己经历的历史撕碎的本事,惊心动魄。

  后来又读汪曾祺。

  后来读三毛。

  后来读鲁迅。

  后来读张爱玲。

  后来也读韩寒和郭敬明。

  然后又碰到余华,先是十个名词,后来是巨大的差异里,然后是这本《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起的不对,应该叫:

  我越来越活不明白了

  这样,书会更加真诚友好,也会卖得多些。

  o so.

  早些时候写过一篇日记,可为注解。

  https://www.douban.com/note/659556333/

  余华经常被说是很国际化的作家,但其实写的都是最“土”的中国事。也许有些人认为只有所谓阴暗面的题材才最容易吸引国外读者的眼球,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偏见,据某机构统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报道更多的是偏向正面的。不过话说回了,其实歌功颂德的小说估计在哪个国家也不会太有群众自发阅读的基础。

  以前写读后感,很少提及封面,就是提也多放在最后面,但这次我想放最前面。因为这封面真心太难看了,弄得我收到快递都有些后悔买了这书。也许完全不写书名倒是更好的封面。别怪我,我的审美就是接受不了。

  还好这本书还是不错。这本书是《收获》2018年推出新专栏《行走的年代》的开篇之作,专栏透过作家的生活与人生经历,揭示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所以在书里,你可以看到余华和他的时代。这本书里的内容基本都是作者参加各种活动时的讲演稿,简单易读,这正是余华的语言风格,但却很深刻。喜欢写作,喜欢思考,喜欢文学艺术的人都不妨一读。

  真正的作家,哪怕是小说,讲的都不是故事,而是人生,讨论的是“人是什么”。书中开篇《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从参观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谈起,讲述了人与人在本质上的相通,包括精神病院里的人们。书中间引用了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段著名的话:

  当初他们屠杀工会人士,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人士;后来他们屠杀共产党,我也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还是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基督教徒。最后他们要杀我了,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因为能够说话的人都被他们杀光了。

  他虽为牧师,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对人的理解不如那个保护了犹太人的那个农民。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人性的善良和纯洁看似天真软弱,但是爆发时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偏见而且偏见都穿上了真理的外衣,我的意思是真理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件随时可以换掉的外衣,他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堂而皇之的外衣。

  在《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中,作者曾经问韩国崔元植教授如何看待南北分裂问题,崔元植教授的回答很发人深醒:

  南北分裂并不是朝鲜民族最重要的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朝鲜民族是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这四个大国的包围中生存。

  那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呢?

  关于文学和艺术:

  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的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被叫醒,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所有形式的艺术如同叫醒闹钟,让人们虚构世界里的情感、欲望和想象获得起床出门的机会。

  作者在谈及电影《爸爸出差时》说到:生活是那么的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

  如果只将民族传统的一部分随便阉割下来保存与展示,并将鼓吹国民生活现在与将来的暧昧乐观论当作民族文学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正经文学,对民族大多数成员也无益。

  文学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对错,只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出对与错的评语而已。

  关于阅读和写作:

  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就是挑食似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狭窄起来。

  在《语文和文学之间》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对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分析文章,其中有两段非常好:

  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

  黑格尔对内心世界的定义:内心世界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抵抗外在世界的不合理。对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冲动,往往是因为我们被外在世界的所压迫,意识到自己对外在世界不可能有任何的作用。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时的先锋小说,也是作者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说。如果想了解余华,可以先上网搜索一下这篇文章。

  最后,摘抄一首对作者影响较大的诗,这首诗让作者的写作中的同情和悲悯之心因之而激活。

  丧钟为谁而鸣

  【英】约翰·堂恩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每一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

  欧洲就是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个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五):读书写作 从无到有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 这是一本杂文集,里面太多演讲稿和命题文,看得出是近几年作者去往各地演讲的见闻。 读起来主题性很明确,立意也很准确,可是集合就会有明显的弊端:大量的重复性话语在各篇章出现,这个问题在汪曾祺的散文集「慢煮生活」中也同样出现过,所以还是有点容忍度的。 此外,这本「我只知道人是什么」里面主要讲述了作者历经文革以后如何从小镇牙医慢慢的成长为一个作家的历程。期间很详细的讲述了余华眼中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作家在写作文章的时候,首先是一个读者,然后才是一个作者。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能在书中端详出来,一路边读边写的模式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还有零散的几篇文章也都是作者生活或者读书的一些感悟,作家的观感也都是不同于一般人,看完感触很深,作者身边也有对其影响至深的人或事,幽默风趣的记录下来读者感官不错。 写作初期川端康成的日式细节文学对作者的影响可谓深远,以致于后期深陷其中,已成泥淖。幸得卡夫卡的「乡间医生」,其随心所欲的写作风格将余华从固式中拉扯出来,开创了新的际遇。还有鲁迅文学犀利而又有力的重量给了余华重重一击,影响深远而有余力。在上个世纪,一个作家的成长必定不是一帆风顺,期间风雨飘摇,船的桅杆就是他们心中的坚定,风帆就是对于文学的追求,海浪虽大,必不可少的热情却足以激流勇进,到一切平息之处,也是一片坦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