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经典观后感10篇
《黑泽》是一部由Daniel Gao执导,程浩杰 Enoch Cheng / Daniel Gao / 蔡小妍 Yan Cai主演的一部悬疑 / 短片 / 黑色电影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泽》观后感(一):愿每一个刷到影评的人都能如鹰一般展翅上腾,做你自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影片中找到那个曾经或是正在经历患难、困苦、逼迫甚至是死亡的自己。感谢当牛浩杰剧组拍出《黑泽》这部微电影,给每一个“渺小”的自己一份“礼物”,让每一个自我救赎的人看见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也包括我,再次感谢
走心的微电影,励志也很震撼。 浩杰的从头到尾,声音有点无力。 假如能从声音上,做点变化。 一开始无力,到最后走出黑泽,声音就有力起来。可能会好一些。 但是也有可能是你故意这样配音的。 因为很可能是我还没有看懂你为什么要浩杰无力的讲话。毕竟这微电影伏笔很多,细节也很多。也会有我看漏的地方。 彩虹不缺席!希望你们剧组继续加油~!!期待你们的电影!
《黑泽》观后感(三):感谢那群人
感謝有這麼一群人,把他們的第一次寫劇本,主演,拍攝以及編導這部電影做出的努力獻給了我們。他們在神的帶領下做著祂的事。感謝那些給予支持他們的人。現在想想神的安排是有趣以及別有用心的。當我在觀看這部微電影的時候,在我腦海裡所呈現的畫面以及感動的是因為爸爸的攝影工作,讓我和宏韜表哥有機會在小時候就可以接觸攝影機照相機這類的物件。所以從小我就對攝影,設計視覺上的藝術比較感興趣。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攻讀環保室內設計。因為在視覺藝術上能表達的信息傳達速度是最快的。如果能在去年看到這部影片,我想對於當時我的幫助將會是強大的。當生活在疾病還有藥物還有不理解是痛苦的。但是在過去的半年中脫離了大量的止痛藥物,沒有那麼多的副作用後,感受以及思考著如何可以讓人生過的舒暢些。看待事情的想法以及行動力改變了許多。其實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無論好與壞,都在自己的頭腦中。在我看來,對我最有幫助的是當人放下成見,能聽完我所要表達的一切。這比告訴我如何處理事情來的要強。我迷茫過,但現在的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要如何對這個環境做出貢獻。神知道所有的事!神給每個人安排他們的人生都是有祂的用意的。此片献给在迷茫中的人,内容深刻,值得一看。
《黑泽》观后感(四):意料之外的惊喜
《黑泽》这部微电影,是我偶然路过好朋友家看到的。在她家地下室里看,朋友提醒我,电影可能有些黑暗的镜头,让我有思想准备。我说好!27分钟的电影结束了。我们坐在黑暗里,静默了几秒。年轻的Daniel Gao 问我观后感。我用惊奇和激动的眼神望向他们—21,22岁年轻的男主角和男配角。.....是否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黑泽?也许你的童年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阳光的爱的守护。也许你的童年如男主角,父母离异.....成长、奋斗、成功、光鲜、恋爱。他的小黑也陪着他一起长大。薛泽涛不知道,他内心深处的小黑知道,那片黑泽一直都在。薛泽涛用金钱、名校、荣誉、爱情去填补的一个地方。黑泽却越来越大........是女主变了心?还是薛泽涛不敢去爱,毁了他们的爱情?他一天天憔悴、挣扎、与如影随形的小黑斗!仍然难逃丛林中,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被吞噬的结局!是什么在毁坏着他?他即将死去时才明白,斯坦福的博士学位救不了他。金钱、贴满墙的美元救不了他。母亲救不了他,谁也救不了他了。他在黑泽中挣扎,绝望、越陷越深,沉下去了……最爱他的奶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段多年前,奶奶常念的主祷文是那么清晰地响起,奶奶带着生命最初带给他的安全感走来,带着上帝给每个生命终极的安全感走向他,将他从窒息的黑泽中拽出来。就那么奇妙!生命回到他的身体里了。一切都明亮起来! 整部电影一气呵成!矽谷青年工作室的几个年轻人,用他们的专业电影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每个人的黑泽。让人看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太赞了!我激动地说着,不能停止下来。没想到他们这么年轻,能拍出这个深刻的电影。不愧获得美国湾区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奖!期待他们的第二部,第三部电影。 什么才是生命的拯救?唯有耶稣!我们每个生命都需要来自主爱的安全感。没有人可以自己战胜内心的黑泽!没有真爱,黑泽如影随形!可以吞噬你的爱情!吞噬你的身体!直至吞噬你的生命! 走出地下室,我告诉朋友,影片用电影语言表述的人的内心黑泽是最需要爱的地方!有爱就没有黑暗!有爱就不再有恐惧!耶稣的爱正是给我们人类终极的安全感的,最伟大的爱!
《黑泽》观后感(五):感谢你们的努力,我来给你们写第一个长篇吧。
收到你的邀请观看了您的作品,首先我特别敬佩努力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你们,我自己本科读的是导演,但是现在学的是设计和摄影,对于电影只剩张嘴了,但是为了尊敬电影本身和您的努力工作我会认真写自己对您电影的观后感,如果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请见谅。
公平的说电影应该是5/10的分数,看到我大三番的景,好亲切。
电影是可以看出导演的诚意的,作为一个摄影专业的,这个片子的拍摄我觉得至少是7-8/10分的,镜头,色彩和构图都很合理,虽然依然可以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放在网络短剧里已经属于非常好的了。
但是电影短板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大段的内心旁白,这是电影人的大忌,电影并不是做电视节目更不是诗歌朗诵,电影只有在最最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会选择用旁白来代替镜头语音,内心的活动需要演出来,或者靠人物关系来表达出来,但是片子里的表演并没有起到这些作用,影片里的人物感很弱,情绪也很平缓,所以在表演方面只能拿到3/10的分数。
作为经常出高分的精分题材,本片前面的铺垫没有做到位,导致最后的悬念揭开的时候缺乏震撼的感觉,甚至会让观众陷入很大的困惑中,我也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理解剧本的意思,造成这种困惑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导演诗歌式的叙事,我当然很理解导演是希望更走心更美的去呈现自己的作品,但是正是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本片失去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前后那么长时间跨度的故事,放在那么短的片子里,导致最后片子并没有把大部分故事和人物讲清楚,以至于观众很难产生代入感,片子如果拿掉从头到尾的旁白和大段的背景配音,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很难理解你的故事。在我心里,电影人更像是说评书的,故事需要有跌宕起伏,更多的是考虑听众的感受,而不是一个诗人,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
最后说说配乐,悬疑片的配乐是很重要的,但是配乐永远都只能用来画龙点睛,而不是让配乐变成情绪的来源。 配乐是需要有气息的,是需要适应电影本身节奏的,电影刚开场开门那一段的配乐就是一个配乐气息和镜头节奏失调的案例,观众看的时候十分难受。然后是十五分钟的时候,剧情的高潮,但是因为剧本铺垫比较单薄造成了配乐喧宾夺主的感觉。
最后的最后,希望导演能继续努力,虽然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观众是能感觉到您的用心的,相比国内某些拿脚拍片拿命宣传的导演你是走在正道上的人。
《黑泽》观后感(六):《黑泽》
其实一开始,看见Daniel在抖音安利。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态,过来看黑泽。没想到震撼了。第一次看完,感觉没有看懂。第二次才开始看出来了更多的细节。因为这个微电影,没有太多的旁白,我太笨了,只能多看几遍,盯着细节。到看第3次,我终于看懂了。当我看懂后,我被结尾被震撼的音乐和浩杰打开双手抱彩虹的一幕,深深的震撼了,流下了眼泪。 很励志,也引人深思。怎么去走出来你内心的黑泽?镜头带到了小时候。街上的拍摄,奶奶牵着小时候的男主去买菜,一切都是拍摄的如此自然。 电影中,镜头切换也很自然,完全看不出来是非专业的人拍摄剪切出来,如男主一开始牵着狗狗跑步,远景近景加上航拍。其实拍摄上,取景上的确真是非常用心。攀山涉水,户外取景,场景布置,还有导演连眉毛都剃了,其实那个光头没有眉毛的造型,的确很黑暗,也很适合。 我很期待,假如你们会再拍的新电影。我会一直一直追着你们。加油!!
我是先在豆瓣看了评论,再去看的作品。
没看到什么剧透类的影评,但清一色都是高分,让我很是期待了一下。
看完之后,脑子里浮现的只有一个词:“不莩众望”
我没打错字,真的,至少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不值得你们这样吹捧。
当然,如果我事先没有那么高期待,看完之后或许还会给个四星。这其中,有一星半都是给“国产”和“情怀式微电影”的。说实力,这电影顶多6.2分。
为什么觉得不够好?
我从几个大的角度去说。当然,我不是什么专业影评出身,但是搞动画原画的,所以勉强还算有点专业知识。大多立场,还是站在一个业余观众影评人的角度。
1.镜头运用
必须得承认,镜头语言用的很娴熟,在必要时候表达必要感情,从分镜排布、到切镜、摇镜的运用,以及配色和光影的考虑,都能看出诚意和足够的水准。
但是,镜头太太太太太长了。
一个特写,定格超过10秒钟。同样的环视镜头,以慢速来回播放N次。以开头走进“陌生的房间”为例,给男主脸部表情的特写时间非常长。然后,镜头在男主进门时,就已经较为详细的交代了房间布景,也有几个墙上照片的特写。结果在男主特写之后,又重复式的使用镜头,并且速度和角度几乎没有变化,只有音乐在愈演愈烈。这个时候,给观众的感觉很难是某种情绪的推进,反而有种“我草这经费不够吗?”“这音乐没完没了”的违和感。
尤其放在开头,过长的镜头实在是拖慢了影片节奏。好不容易被精彩开头抓住的情绪,就因为这段长镜头全都消失了。
2.剧情设定
利用倒叙插叙,虚实结合等等各种非常“玄妙”的叙事手段,确实为这个原本非常单薄的故事增色很多。可以说,这些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让原本实际上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优秀学子因童年阴影形成抑郁症,后在自己的调整和他人的关心中走出阴影”的故事,硬生生拍了三十多分钟,并且感觉十分丰满并不拖沓,可以说是个成功。
但是,无论技巧如何,都掩盖不了剧情本身的BUG。
要说疯狂玩弄叙事技巧,我想,昆汀的《落水狗》应该是个范例。你看,一个警察卧底的简单故事,被他硬生生弄出了一百分钟,而且扣人心弦、酣畅淋漓。
然而,除了技巧之外,昆汀还有更多的别的东西。
比如说,细节。再比如说,强烈的个人风格,暴力的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三观,玩弄观众的技巧。
而本作呢?说实话,除了娴熟的技巧之外一无所有。虽然也有在学习这种玩弄观众的技巧(跟踪者的出现,丛林里的恐怖一幕,小黑恐怖扭曲的状态等),但说实话,成效不明显。
而且,剧情本身还有巨大的BUG。请问,编剧真的TM有认真研究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吗?抑郁症是不可治愈的,只能改善,并且反复发作的可能性极高。也没有哪个傻逼医生,会告诉患者治疗的根本是放下对爱的怀疑。因为,抑郁症是有“生理根源”的!!!意思就是,和癌症一样,这TM是目前治不了的。心理调节只能说,缓解焦虑症状,可能出现“治愈”效果。但是就算被“治愈”了,ta还一直是个病人!!!
人格分裂更和抑郁症没有直接关系。人格分裂目前还没啥关于“生理根源”的说法,而且关于这个方面的艺术创作也很多(《禁闭岛》《致命ID》等)。可以说,这不算个雷区,基本是爱咋编咋编的。所以,这点的使用也算不牵强的说得过去。
但是,二者合一,就给人一种强烈的、东拼西凑、玩弄叙事技巧、编剧没有好好研究、纯凭空想创作、不实证科学性的不严谨感觉。
3.配音
这个我真是TM……诶诶诶,配音真的是中国人吗?为什么我觉得这片子里中文说的比英文还生疏十倍?真的像是外国人在给中国片子配音,十分造作奇怪的转音+刻意低沉的嗓音,以及……根本就听不出是个正太的男主童年配音……
好吧,我承认,成本有限,演员和配音肯定都不专业……但是说实话,我觉得,就算是没有感情的发言稿式念白,也比造作更有亲切感。
整个台词感觉,也跟整部作品的风格一样:疯狂炫耀技巧,实则毫无内核。
4.内核
看似非常牛逼,年轻一代的迷茫、对心理状态的反映、抑郁症的关注、对创伤和爱的思考、对美好未来坚定的向往和追求……
但是,然而,这,真的TM成功传达给观众了吗?
如果作品的本身意义不是商业,就是想传递某种内核。那么,就一定得用最亲切、最平易近人、最容易共鸣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而这个内核中,除了“年轻人的迷茫”之外,其他的内核,大多本来就远离观众。因为中国的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状态,就是不断的被外界麻木和被自我麻木的。抑郁症离他们很远,创伤好像也远,美好未来更像是毒鸡汤。就算是唯一接近的迷茫和心理痛苦,大多人也是选择自我蒙蔽和麻痹。
而作品想要激起观众对这些“远离自己的破事”的真正思考,靠的绝对不是用更加不接地气的方法,用高级的镜头、牛逼的叙事方式、技巧娴熟的配音,阐述一个在国外最牛逼的大学读最牛逼的书,开最牛逼的车,泡最牛逼的妹子的“抑郁症患者”如何挣扎和自救的故事……
这些都太TM远。所以观众看完之后,想到的根本不是“迷茫”“心理痛苦”“抑郁症”“爱”,而是“哦这个微电影好像很牛逼”“哦我好像被煽情了”“感觉心里有点苦我得去蹦个迪”以及“哦,这群牛逼的人可真TM无病呻吟,分明啥都有还这么作”
而且说实话,撇开内核表述不合适之外,这个内核本身,我觉得也没什么可吹捧之处。
现在连央视的公益广告都在说'“关爱抑郁症儿童”,我真心没有GET到这个内核到底有什么超前和高端。顶多是符合时代+政治正确。再加之这并不出彩的内核表现方式,说实话,我觉得和国家分发的什么“预防艾滋”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册是一个级别。
5.总结
娴熟的镜头+技巧+适度的包装+看似高端的内核+国产+业余选手制作,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这一部实力6分,却能打8分的“牛逼微电影”。
虽然得说,这些全都应该算是实力的一部分。毕竟,豆瓣某些高分电影(《星际穿越》之类),我觉得也就是这样的套路。成功的迎合和推销,就用原本并不出彩的内核和技巧,达到了一个票房口碑双收的目标。
但是,那是商业电影才该做的事。
而《黑泽》呢?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为了钱不顾一切,也不是为了梦想逆天而行而后粉身碎骨。而是,分明在朝着钱走,却浑不自知,还自我麻痹,“我在为了梦想”。
认清自己,莫要自欺欺人,更莫要欺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