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电车狂》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电车狂》影评精选10篇

2018-10-06 01: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电车狂》影评精选10篇

  《电车狂》是一部由黑泽明执导,头师佳孝 / 菅井琴 / 伴淳三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电车狂》影评(一):没有季节的很好

  人无非两类:

  (1)思考实践根本存在宏伟蓝图,并自以为崇高理想制度化的生存着。

  (2)完全不思考不实践,空白麻木,并自以为愉快的生存着。

  其实我更喜欢主题的《在底层》,1957年。

  《电车狂》影评(二):看之前请准备好一支烟

  看完大师的这部片,情不自禁地想抽烟,不是因为有烟瘾,而是因为沉闷。沉闷,因为片中人物的各种看似异类行为,超出正常人的行为逻辑范围,但并不代表现生活中的不存在。从一个大多数人的逻辑角度来看,这部片实在太难拍了,无法进入影片中这些少数人逻辑,所以也谈不上理解,但也不乏旁观者的致敬。

  《电车狂》影评(三):看不见的电车带你游历人性光辉

  一直很闷的电影。直到看到那个一瘸一拐的男人带着同事自己家里~~

  同事们看到一个蛮横讲理的臭婆娘,这个女人竟然是那个瘸拐男人的

  老婆外人都看不过去这位“坏”老婆,顿时引起几个同事的唏嘘

  懦弱的男人不断被老婆辱骂,直到其中一个同事实在看不下去了

  开始大声责怪他,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个“臭婆娘”过日子时候~~

  令人意向不到的是,这个懦弱的男人突然动手打起这个为他说话的同

  事~并激动的说:~~

  “你们知道什么!日子过不去的时候,是我老婆用底部蘸水的碗,每

  次买米时候偷偷多粘些粮食,我才没有被饿死……”

  看到这里,无以名状的感动,顿时油然而生~叫人落泪

  电车狂是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从黑白时代,到绚丽色彩胶片时代,黑泽明不变的还是那,对市井

  活中充满人性光辉的细节放大!真的很到位!

  《电车狂》影评(四):大师还是大师!前后两次观看的短评,记录于此

  20110508 kyxq 大师黑泽明的平庸之作。日本新浪潮骑士之会制作视角瞄准垃圾场中的边缘底层贫困人群,有弱智、懒汉、酒鬼残疾乞丐落魄者、小偷等,剧情分散无主线情绪悲观部分观点确实很难苟同(胜子杀人、懒汉段落、偷情妻子丈夫段落)。没了三船,让人着实沮丧。3星弱

  20180709le重温,底下层的彩色版。黑泽明太高估那个时代的观众了,如此的现实主义,如此的悲凉,如此的残酷票房惨败是预期之中的。

  然而,尽管当时口碑或许不佳,决不能否认影片的价值,尤其是导演巨大的悲悯情怀,生而为人,真是一种复杂事情啊……没有季节的小墟,只剩下苍凉的秋。树枯死了,就不再是树了,那人呢?

  没法言说的复杂而沮丧的心情大概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这个世界吧。

  色彩和叙事技巧都很厉害,黑泽明首部彩色片,本来可以选择一个稳妥武士电影或者他拿手侦探电影,却继续挑战现实主义影迷只能对此表示钦佩。当然,最后的成果也是有水准的。大师还是大师。4星

  《电车狂》影评(五):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救赎……

  世界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着,亦或救赎……

  智障的小六以为自己是电车司机快乐于自己的幻想之中——Dodesukaden、Dodesukaden、Dodesukaden……母亲面对孩子的快乐则痛爱而悲伤

  除了小六的家,《电车狂》还展现了小职员工人、制刷工、乞丐等一系列低层民众生活。乞丐爸爸在想像中的山上建造着一座理想的家园,小乞丐每日除了忙碌着乞食,还心甘情愿地倾听着爸爸的幻想。在一次食物中毒后,他临死前希望爸爸在那座家园建一个游泳池……

  小乞丐、小六,以及刷子匠家的孩子同样生活在小墟,却有着不同幸福和对生活的向往,他们周围那些沉浸于幻想和米酒成年人们所言所行则更多反映生活在底层的无奈情绪。他们通过幻想和米酒麻醉自己,希望获得片刻救赎……

  当然,生活并非没有希望。黑泽明用眩目色彩的反衬人物内心的悲伤,至于小六家画满色彩艳丽电车的墙以及玻璃窗不仅仅是着应衬那些灰色内容,还着意于突出小六和母亲对生活的期待

  尽管那期待来自导演内心世界……

  《电车狂》影评(六):电车世界?

  电车白痴开着他的电车,到这片小墟,小墟无聊人们嘲笑着他,正常人的生活是多么高贵,而这个开电车的人正是白痴、疯子。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压抑一家、又一家,荒唐甚至罪恶形形色色家庭,小小破屋的生活,默默承受?不,是把一切的不公平,一切的虐待,一切的非伦理当做习惯,当做理所当然,麻木都不足以形容,完全是被换了脑(先生太太无礼认可侄女对姨夫非礼的默认,两家夫妇换妻换夫,盲人对以前妻子的态度,小乞丐对老乞丐“爸爸总是对的”,刷子匠对老婆生的别人的孩子的认可)。

  在这样看来电车白痴仿佛比他们正常,比他们衣冠整齐,吃穿有着落,活的比他们好,比他们更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看看七彩各式各样电车的画,分明被摆在了阳光里,而且放在了剧尾。

  黑泽明的电影,总是会有各式各样生活底层的家庭的堆砌,自得其乐的组合,还有一个智者老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穿针引线,仿佛暗示着那就是黑泽明自己,一个乱世的智者,一个灵魂的引路人。但是他也羡慕缤纷多姿儿童纯净的电车世界,多彩的,风雨无阻的。

  《电车狂》影评(七):恓惶人生

  市井百态,來自底层的噩夢與挣扎! 電車白痴每日沉浸在虚無缥缈的夢幻之中,對外界人事一概不聞不問,只留下愁苦老母日日垂泪嘆息。這邊是辛勤工作却夜夜买醉的丈夫過着互换妻子的‘和谐’生活,喑哑的胜子被懒惰猥琐的姨夫压榨着過着行尸走肉的日子;那邊是悔過的女人得不到丈夫的原谅而黯然離去,宽容大度老公面對風流成性的老婆却知而不怪。还有,一堆婆娘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窃窃私语,不停地讨论着他人的私密之事。流浪父子不断在心中构建着完美的如同宫殿辉煌壮丽房子,却夜夜蜷缩在被废弃的小汽車中,過着紧衣缩食,捉襟見肘的贫穷日子,唯一擁有的家当不過是那赖以存活的讨饭器具。生活在這些失意人士中間的那位慈悲智慧老者能度多少苦難,又能解多少忧虑慰藉多少愁肠呢?!同样的服饰,同样的運行轨迹,一成不變的封闭生活,久居在偏遠一隅的市井小民,他们的喜與樂,悲與懮無一不被這片空冷、寂寥土地所吞噬淹没,一颗颗跳動着的只是些破碎的灵魂,懷揣着的都是些溃烂的器官。 而结尾处绚烂多彩的電車图案则预示着光明,如同頭顶高悬的太陽——雖遠却近,雖遥不可及却也灼熱灼亮。

  《电车狂》影评(八):待救与自救

  混乱、盲目的生活,没有轨迹可循,一切都是不规则的。皆因人性本身即是盲目且不规则,每个特殊个体的存在即是没有先例。看《没有季节的小墟》中的人们,仿佛即是看芸芸众生,今日不知明日事,所以只好依据现时的状况下去吧,今日的决定也许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许是依了自以为审慎打算,然而往后的发展到底是如何,终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理性的过活,是不现实的,因为感性的人们无法精确的推算自己的感受到底由何而来,无法精确的定义自己的感受的性质,无法精确的计算自己的每个感受有多深,而且感性的人们也不可能去测算无时不在的每一个感受与每一个念头,不可能去具体考察每一个念头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与错,应该或者不该,可取或者不可取,都没有任何的标尺衡量更何况绝大多数的时候,没有谁去费心地想这些东西,不像机器一样做定时检查。活在情绪中的人,依着自己当下的冲动,就这样继续下去,有人幸运体验到了较少的痛苦,有人不幸,体验到较多的痛苦。而痛苦的形式千奇百怪,无法尽数。痛苦这个词,只是个大概的描述,不知道包括了多少,也不知道包括了什么,人所能体验到的,语言不能描述。能不能活的更好呢?到底怎样才好呢?貌似每个人都待解救。

  最幸运的人,是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换个说法就是有点信仰的人。无论这信仰是什么:可能是个希望,可能是个想象,可能是个信念,可能是个理论,可能是个宗教。它是人精神上的指引,在盲目的人生里给人指定了一个确信的方向,给人的所思所为定了一个调子,给人的意识活动铺出一条路。可是信仰这种东西本身是值得怀疑的,都因为这东西细细追究起来境界太高,标准太严格,太难找到,大多数的都很容易幻灭。那些以为可以充当信仰的东西,想想都不是理想状态下的信仰。所以我是不相信信仰这个词的,任何信仰都经不起推敲,最后都归于虚无。但是,还是装作有信仰吧,在信仰永恒缺失情况下。这是避免盲目的唯一方式啊。

  在这个电影里,我看到了所有人的盲目,也看到了一些些人的自我解救。开电车的孩子,电车开动的时候,看起来真好看啊,而且他一直在开。还有做手工老头,还有那个养了五个别人的小孩的爸爸,还有对泼妇老婆感恩的瘸腿男人,还有送清酒的小伙子,还有乞丐父子的房子美梦

  《电车狂》影评(九):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全是疯子

  老乞丐分明就是苏格拉底,小乞丐就是Glaucon。苏格拉底给Glaucon解释怎样建造一个理想国,苏格拉底有各种各样主意,但是每次Glaucon的回答只有一句:“对” 或者 “是的”,偶尔会争辩几句但是都给苏格拉底驳回了,他还要到处找吃的来喂饱游手好闲的苏格拉底。最后小乞丐死去前不谈论痛苦却在谈论如何造游泳池,让我想起了斐多篇。

  寄居在叔叔婶婶家的女孩或许就是维特根斯坦,沉静但是又异常暴力;有强烈的自杀倾向,但严重害怕被这个世界遗忘。罗素明白他,但是罗素又不明白他。

  造刷子的父亲有很多孩子,但是都是他的妻子偷情生下的。有一天孩子发现真相,问父亲:“你到底是不是我的爸爸?”他回答:“如果你们认为我是你们的爸爸,我就是你们的爸爸;如果你们认为我不是你们的爸爸,我就不是你们的爸爸。”——这个爸爸分明就是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者

  红衣服矿工就是伯克利,一开始住在自己哲学房间里,喝酒喝多了就窜到神学的房间里去鬼混了;黄衣服的矿工就是尼采,本来是住在神学的房间里,但是一喝了威士忌就要跑到哲学的房间去。两个人窜来窜去,不过最后伯克利把妹成功,但是尼采烂醉如泥什么都不知道了。

  或许唯一正常的就是那个老人。小偷来偷他东西他把钱给他,警察抓住了小偷他却拒绝指认;寻死的人苛责他是谋杀犯,但还是受他教导迷途知返。最后他目睹了孩子的死去,在悲伤欲绝的父亲身旁放下蜡烛去悄然离去。他是完美的,但他是谁?一个从酒疯中惊醒的醉汉给了我们提示

  “他说要和我交换我们彼此的生活,但我想,他住的地方那么高那么高,这让我感到愧疚,我有罪。”

  -------------------------------------分割线不懂这些------------------------------

  拍电影的人拍的是他的幻影,但看电影的人看到的却是自己的玄身

  ——没错,其实我也是个逻辑实证主义者。

  小康

  《电车狂》影评(十):黑泽明电影--电车狂

  耐着性子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车狂》,我的心情沉重。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贫困市井人们,渺小卑微地活着,这部电影名叫《电车狂》,可是并没有花很多的篇幅去讲智障小六,如何喜欢上电车、因为智商不高被欺负,然后因为自己善良感动他人,一类传统故事情节。其实小六更像是这些活在现实中,却遭受不同的痛苦的卑微的人的参照物,小六是片子里面最幸福的,每天沉迷在自己幻想的五彩缤纷电车世界里,有一个爱他的母亲操持着饮食起居,不用担心菜米油盐,每天最苦恼的是幻想出来的电车保养员失职,没有保养好自己的电车,开车的路上又遇到哪些不长眼占道的路人。

  片子还用了很多西方的宗教学典故,做精美的手工艺品的老者,是智者,他游走在各种不同人格的人当中,主动把自己钱包给入室盗窃的小偷,还特意交代以后缺钱了,尽管来问他要,但是要从正门进来;和患有智障小六交朋友关心他的电车运转状况;对醉酒耍酒疯,拿剑伤人的酒鬼说,帮他换换手,以便他砍人不会累到自己;把假的毒药交给想要自杀的人,唤醒了自杀者的求生欲望;他同情患了腹泻的小乞丐,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大乞丐,让他给小乞丐看医生,被拒绝了,老者没有强求,他对周围的人说:他只不过是可怜弱者。最后小乞丐死了,老者拿着小乞丐的骨灰交给老乞丐,然后离开了。智者就像上帝,俯瞰着芸芸众生在这个世界上,痛苦而绝望地生存着,他是有同情心的、同时又是理智的,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生存规则,不同的方式生存着,有意义的、无意义的,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生存方式,他只能引导他们、但是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存现状。

  病态的社会、各种病态的人物,是我对这部片子的第一感受。红、黄工人兄弟过着整日以酒买醉,公开换妻的性生活,用来麻痹自己的神经,获取更加新鲜刺激的肉欲,满足最原始最底层的欲望。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个独处的男人,住在一个破烂的铁屋子里面,两眼无神、神情呆滞,终日只会撕布织布、煮饭、从来不说话也不与人打交道,他被自己建造的牢笼困住了,他不愿意原谅那个深爱的妻子出轨,他折磨自己,到死也不愿意原谅她,让那个出轨的女人愧疚一辈子。寄住在叔叔婶婶家的女孩子,遭到懒惰猥琐的酒鬼叔叔的压榨劳动和强暴,这个世界上唯一让她感到一丝温暖的,只有送酒小哥每次送酒时的问候和关心。女孩怀孕了,自杀前,为了不让送酒小哥在她死后忘记他,选择刺伤小哥。小哥伤好了之后,没有怪罪女孩,他能理解女孩的行为,但是却无法拯救她悲惨的人生。那个帮别人养五、六个孩子的造刷子的父亲,女人看不起他,一把刷子的毛非要数够30根,在外面找了很多男人,头顶一片大草原,但是依旧将孩子当作自己亲生小孩那样对待。

  这部片子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小六和大乞丐终日活在自己的梦想里面,未必不幸福,但是我们都活在现实中,如何才能把有限的生命活得精彩,不妄人世间走一遭,才是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