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10-06 02: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精选10篇

  《等候董建华发落》是一部由邱礼涛执导,邓树荣 / 艾敬 / 李尚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一):诚意居然盖过

  邱礼涛算得上是烂片常有但我很喜欢导演。这部电影勇气之可嘉,立场偏颇,想说之庞杂,心意诚恳手法拙劣,真像足了学生作业。邱导可是在香港电影圈浸淫了数十年的老手,竟然还有如此学生气作品,我不得不说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赤子之心了。

  绝对不是讽刺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二):呃.

  谁来阻止我的死亡

  谁来阻止他们的死亡

  这些带血的刀

  和棍棒

  什么可以阻挡

  欲望

  你分割成那么多块

  都带着血

  带着血

  是少女失去贞操的血吗

  还是人们为了某把座椅还有冥币

  而争抢撞坏了脑袋喷出的血

  呵

  呵

  妈妈你在哪儿?

  真相你在哪儿?

  都在哪儿?

  在哪儿

  ...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三):无尽的等待!!!

  “等候英女王发落”,刚听到这个罪名感觉还蛮好的,没有判死刑或无期,只是等待判决而已,但其实这个等待却一直遥遥无期,把一个少年变成了青年,也许还会一直变成老年。。。

  本来“等候英女皇发落”按说是一条充满人性的法令,但却因为港府的变迁以及一些工作人员负责态度,而形同虚设,以致到回归后一些犯人的量刑居然比成年人还长。。。

  从小就觉得相对无期的话宁愿被判死刑,起码一了百了,不会无休止的无自由行尸走肉般活着。。。

  :从来就很不屑“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四):等候命运发落

  --等待

  从小失去家庭走上歧途的少年,杀人但因年纪过小被判等候英女王发落.

  等待是件折磨人的事,意味着希望,可是又遥遥无期

  Deadline的意义在于,你知道过了那个节点,一切就可以结束

  97是个milestone,你以为可以有个答案,可是翻过去还是只有等待.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可是有所期待总是好的,哪怕只想在颁奖礼上握住你的手.

  --救赎

  quot;他和你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他?"

  有时候,与其说帮助别人,更多的是帮助自己

  当女主倾听少年在经历十二年的牢狱之后无人探访,积下的苦闷时,想到的未必不是自己心底埋藏的不堪.

  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再此之前,请别放弃希望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五):邱礼涛也能拍出这么写实的电影啊

  完全没有想到一向剑走偏锋拍cult电影的邱礼涛拍了一部这么写实的电影,直接把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如何处理港英政府遗留问题摆上台面。 从来不知以前的香港还有等候英女皇发落这样一种刑罚,片中那些事件的确震撼,也的确很难处理,也的确表明了当时的很多香港人对97后特区政府的不信任。包括最后董特首的处理,可以说是导演把自己的不满借电影直接骂出来了,胆肥啊(借犯人之口直接骂董建华),当然也可能只是如实的记录。所以这部电影真的是没有一点藏着掖着。 电影中反映青少年犯罪问题最终如何处理,看完我也一直纠结,韩日好像判罚比较松,当时还觉得放过了很多该死的熊孩子。而电影里面香港却如此不讲情面,又觉得青少年心智成熟这一条好像有道理杰作看完就是让人思考啊。 此片剪辑了很多回归时的政治画面特别是董建华向李鹏宣誓那段,寓意颇深。 该片无明星无知演员(唯一认得的还是大陆曾经火急一时的歌星艾敬),但演得都像当事人一样,特别是梁议员印象深刻。 本片配乐一流,特别是片尾曲选用了BYEND的《我是愤怒》,太棒。杰作,不容错过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六):法律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汉谟拉比法典》里有个案例:一个人新房的墙倒了,压死了他的儿子,于是房主把砌墙的工匠告到了汉谟拉比那,最后巴比伦伟大的王判工匠的儿子要去抵命。因为汉谟拉比认为是工匠的过失导致了房主儿子死,失去儿子的痛苦是由工匠造成的,所以应该让工匠也尝一尝失去儿子的痛苦。

  法国大革命时,人民的伟大领袖左拉,用他的阶级理论把无数人送上了断头台。后来有个叫夏洛蒂•科黛的24岁女孩,为了要拯救自己国家,不想国家陷入野蛮之中而杀了他。当人们为了制止罪恶,而犯法杀人,就如二战时,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菲尔想刺杀希特勒。法律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

  20世纪初,美国律师单诺用尽全力为一个杀人犯辩护,除了为证明他有精神病外,另外就是在讨论死刑的问题,到底死刑代不代表公正呢?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让另一个人死是不是能够换回那个死去的人,他所失去的正义以及他的尊严呢?

  那么,在20世纪末的香港,在那个文明社会,法律正无人道地囚禁一群希望改过自新年轻人。它们把看成垃圾东西扔在一边,就以为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法律本义应该不是惩罚,而是让人与他们所处的世界更美好吧。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七):比想象要好

  艾敬演出确实麻麻,不过不是职业演员能演到这个份上过得去吧。

  邱礼涛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确实也不易

  看完了之后对梁耀忠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因为之前对香港的民主活动也没有太多了解,从千言万语那里知道一点,从这片也看出点。「臭罌出臭草」的时代我还在读初中,不太喜欢他的。

  未重犯求情减刑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办到的,珍视每个人应有的人权,特别是重刑犯,很值得佩服。不理会其他人的不公看法,亦不求结果觉得是对的就去做,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

  邱礼涛自己说了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他成功了,影片也相当不错年少的张誉玲、监狱中的张有铭、其他“等候英女皇发落”的青少年犯及他们家属故事都牵动着人心。年少的时候我们都犯过错,即使杀人的命案同样也有社会的责任

  一幕幕的场景“家属探监”、“回归后确定刑期的通知”、“张有铭自杀”都在揭示“等候英女皇发落”所致的摧毁力。

  我最感动的就是:“梁忠勤责罚儿子的对话”,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家庭方面出现问题,梁忠勤也担心自己两夫妇的工作对儿子将来的影响;而“张有铭自杀”监友虽然提出这个方法去逼政府重视而张有铭也一心想来个了断,但真正自杀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希望这个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的老死就此离去,张有铭最后也勇敢的放弃自杀念头希望重新投入社会。

  其实04年的时候真正宝马山双尸案的尹三龙已经正式放監,香港的一些媒体也作过相关的报道,最后董建华的发落就是这样了。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八):一直等待

  来自于烟头的BLOG,2006年2月14日。

  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由于碟片的原因,我只看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死活放不出来,很遗憾

  应该是大学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吧。VCD的效果很差,但还是很有兴趣。今天突然在某个地方见到艾敬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部片子

  说什么好呢?这部2001年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这部注定无法在大陆公演的电影,这部让我思索人权和法律的电影,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感觉很微妙

  故事的中心是曾经凶恶的少年杀人犯,因为曾经残忍的杀害了一名英国青年而身陷囹圄。因为是少年,所以不能判处死刑;因为曾经罪大恶极,所以不能从宽处理。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名为“等候女皇发落”的罪名。是的。等候。wait。只有等,无休止的等。

  等待带来荒谬。因为死刑的废除,那些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成年犯人得到了有限的刑期,很快刑满释放了。而那些等待女皇发落的少年们,也在监狱的黑暗岁月慢慢长大了,成为青年。他们发奋学习努力悔改,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等待。等到过了97,等到女皇离开,等到董先生到来。议员和志愿者为他们奔走,呼吁,从港督政府到特区政府,换来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灰意冷

  我说过,我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可是我大胆的揣想,也许根本没有结局。他们的命运,或许还是只有等待。只不过从“等候女皇发落”变成“等候董建华发落”而已。

  现实无奈,法律无情,反抗无力,而命运,一早注定,无法改变

  我想起那部有名的剧作。等待戈多。

  Wait. Just wait……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九):每个明天都是希望,又都是绝望

  “发落”这个词,很有皇帝权利意思,不过也真差不多就是皇帝般的人物了。

  邱导的拍摄题材总是独特,这回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非常轰动香港的宝马山双尸案,是一起童党杀人事件。童党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越来也少,但依旧还是有着不可小觑的存在数目(而且很难明确界定),成为社会学及犯罪学常常研究课题,也是黑社会类型影视剧常用的人物背景。这些孩子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未成年,因家庭和社会原因,或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摆脱不去的阴影,导致性格反叛,成为社会犯罪的隐患。而当犯罪已成事实,在法律的裁定部分,又是一大难题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不能等同于成年人,我还是不太认可的。犯罪还分年龄差别吗?这是法外情的部分?对于未成年人受侵害我们会更愤怒更心痛,但未成年人犯法同样应该更愤怒,仗着自己年纪小就能为所欲为吗,就应该得到更多层的保护吗,那低龄犯罪岂不成为一种优势了!低龄不是低能,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成人无异,一样的犯罪结果就应该得到一样的判决。

  而电影中,这群未成年罪犯又处于一个十分特殊时期,香港回归前后,于是他们的刑期从“等候英女皇发落”变成了后来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在等待中绝望的他们开始了另一段没有希望的等待……甚至最令人发疯的大概是,最终宣判的刑期远远低于自己已经服刑的岁月。如今的香港以法治令人生畏,不知在未成年人法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完善到什么程度了。

  片子已经很老了,更有浓浓的港味,和时代特殊的气息。那些想要突破权法,为罪犯寻求生路的人,也都在经历着内心剧烈挣扎,佩服他们的理性,因为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只充斥着“他们该死!死无葬身之地!死一百次都不够!”正如整部片子的基调,也都是客观得如同一部纪录片,带我们了解相关政法的变化历程,以及囚牢内外的人们所受到的牵扯。

  不要纠结公平,总有人需要成为通往公平路上的一砖一瓦。

  《等候董建华发落》观后感(十):董建华好在哪?

  别管是少年犯还是妓女,都是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导演将镜头对准他们,意图在于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这种恶心的酸话平时的我是断然不会说的 - -)。然而,和妓女相比,少年犯显然不够好。

  妓女1很早之前看的,还是dvd,我心理阴暗面啊……片子感觉还不错,有些半写实的味道,也有艺术上的修饰,而且朱茵演的还不错,给影片添了彩儿。通篇的妓女生活的最后是她们一心向往自由身的结局。看得有点久了,不知道脑子里的印象是不是已经有偏差了。少年犯其实和妓女1是一个意思,通篇的让观众看,他们是怎么怎么惨,如何如何背,最后给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尾。这套路安妓女身上也许还能打动一些人,可安到剥夺了他人生命权利的罪犯身上,让我浑身鸡皮疙瘩

  导演一方面在渲染当年宝马山双尸案如何惨(说实话我真没觉得惨,虽然也玩了几个歪歪扭扭的镜头以及一闪而过暴力场面,比人肉叉烧包什么的差远了,可惜导演的才华没能得到施展),一方面又在高呼那些少年犯成为了体制转换时期的政治牺牲品。通过讲述二十三名少年犯面临着把牢底坐穿的黑色未来来抨击两任政府法制健全无视人权这种换汤不换药丑恶行径。但可惜,对少年犯的惨表现的不够到位,我并没觉得他们有什么值得我去同情。他们为什么不能一直坐牢?他们是故意杀人犯,冷酷无情手段残忍,属于有组织团伙犯罪,因为年龄没枪毙了他们算他们走运,因此,我自然就会觉得不管等候谁发落都没什么不人道的。这样一来,导演的意图就会大打折扣

  对议员的刻画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位敢说敢做,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直人士(导演认为的正直 - -)。但是每到关键时刻却偏软,比如临近末尾记者还问他为什么被赶出去的时候那么听话,他也是避而不谈。从开始的女工罢工失败到最后的为少年犯争取生存权的妥协,这都是一个看上去且他自己也以为自己牛掰的责任感强烈的社会人士,其实在家里一样的受老婆气怕孩子骂。写完这段我发现貌似对他的刻画又是不成功的 - -

  对艾敬,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她在自己的文艺小天地里活得挺好的,希望她以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周游世界去吧 - -

  这个片子流于表面,不能打动人心,有些地方甚至起了反作用,比妓女差了很远,不是说沾了政治、社会边缘的边就一定值得看的,表演更不用说了,除了张有铭,其他几位都可以无视。也许导演是因为有了这片做底子积累经验妓女才拍的不错吧……

  最后这不是cult片,如果说cult,也许只有人肉叉烧包算。个人以为买凶拍人是经典的港cult,AV也许也可以算一部,彭浩翔是香港唯一一个cult片拍的好的,现在貌似也不拍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