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天》观后感10篇
《大雨天》是一部由小泉尧史执导,寺尾聪 / 宫崎美子 / 三船史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雨天》观后感(一):黑澤明遺作
黑之雨
黑澤明的遺作《黑之雨》充滿著道家的哲學。強者的安慰說話像取笑弱者,一向處之泰然的最強武士,無心挑起了事端,也許隱退是最好的抉擇。做甚麼事並不重要,最重要是為甚麼而做。黑澤明之雨如天降甘露,用自然之道潤澤觀眾。
《大雨天》观后感(二):怀念是一场无法回收的雨
片子是作为黑泽明遗作而闻名,包括导演是大师长期的副导,服装设计是大师女儿,角色里有三船敏郎之子,剧本也是大的等等,但除此之外,事实是一部很不黑泽明的电影。
散淡的情节,没什么大道理,没什么大冲突,没什么大角色,有人性里面但没多少味道,有历史但模糊,而已而已。
《大雨天》观后感(三):黑影子
有色彩的电影
在我的影响当中是不属于黑泽明的
我买黑之雨的时候
售货员就说
这是黑泽明的遗作
是他的剧本
当时我心里就阵了一下
还是想看看
竟然是一些侮辱的话
有黑泽明的影子
为什么只有影子
因为不是黑泽明的就一定不是黑泽明的
从前看黑泽明的电影
总有颤动
人性的颤动
我不是批评该导演
只是觉得不爽
若然这电影是用来怀念黑泽明的话
那黑之雨带给我的只有对黑泽明更怀念
武士三泽伊兵卫在旅途中因连天豪雨被困于住满贫
却令无意中谋得的高职得而复失......本片为小泉
用,难得永井城主慧眼识珠,可是由于伊兵卫赌博
伊兵卫真的做了城主的大教头,幕府内的明争暗斗
间,与庶民同喜同悲。
甚至动了典当随身武士刀的念头。侠士亦有一位通
武士三泽伊兵卫武艺高强古道热肠,却因笃实而仕途不顺,和妻子二人四海为家。一天,他们在旅途中突遇大雨,河水暴涨。便投宿一家河畔客栈,等待河水退去再启程。第二日,大雨初歇,伊兵卫外出散步,于林中制止了城中武士的私斗,得到赶来的城主和泉守赏识。城主认为伊兵卫德才兼备,欲聘其为剑术指导,但此举遭到城中保守派的反对。最后决定由伊兵卫与竞争者比武来使众人信服。比武中,伊兵卫轻松击败挑战者。和泉守也用长枪与其交手,却被伊兵卫失手击落水中,颜面尽失,伊兵卫悻悻而返。数日后,城中家老告知伊兵,由于他先前为救济客栈的贫民去武馆比武赌博,而剑术指导不能由赌徒出任。伊兵卫只得和妻子再次踏上旅途,就在这时,豁然顿开的和泉守骑马追了上来……
这是一部节奏舒缓而蕴含哲理的电影。故事的情节铺展,私以为大抵类似于古典文学中反复咏叹的手法(例如《蒹葭》里“蒹葭苍苍”、“溯洄从之”;或如川端康成《父母的心》)。围绕伊兵卫是否能明珠归椟的问题,通过
1.
伊兵卫义阻私斗、得到赏识,倾诉身世、加深钦佩。—— 城主决定任用伊兵卫。
家臣反对,要求比斗。 ——似乎受到阻拦。
此为第一个波折。
和泉守赞赏伊兵卫的武艺
昨天晚上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那么地好,但是我却很想写写;总有些地方打动了我的心。
这部片子是黑泽明写过脚本以后就去世了,由他的弟子小泉尧史导演完成的。
影片以大雨开场,以天清气朗结束,暗喻武士的逼仄境地;虽剑术无人能敌,为人谦卑,却总遭人嫉恨才能,无法在官府任职良久。大约在流浪途中被连日大雨阻住不能渡河,因此住在河边旅馆里,与一众走江湖的艺人。 艺人们钱已经花光,温饱难以维持,武士遂进城与人赌博比武买来食物和酒赠与艺人们。
直至雨住。期间武士得了一个当剑术教官的机会,又因不慎击败城主,城主嫉妒,又失了去。
雨住了。
武士和妻子一起渡了河,走了好长的山路,到了山顶拐弯处,看见了一整片的大海。
心灵相通的两个人,有技艺傍身,行走天涯,‘找不到自己的职位’又何妨。
仍旧是海阔天空。
片子没啥大道理,也不试图说大道理。拍得很静,只有沉得下心来拍片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镜头才能有这样的沉着安静,才能拍出世间无对手的武士的寂寞,又无人敢赏识任用的落寞;那森林里的树、苔、石头、瀑布、流水那样的寂寞。
几场群戏拍得好极了。比方晚上旅馆里艺人们在收到了食物和清酒赠予以后,开始弹琴唱歌的群戏,光线色彩和构图人物动态非常伦勃朗 (可对看比如‘参孙和黛里拉的婚宴’);卑微人物散发出来的光芒。)
构图上亦有黑氏的影子,横向构图;不过,拍动态镜头就不够好了,比如城主率众马匹过河一段就全无精神。可是细腻安静却是自家风格,比如森林武士练剑一段,以及武士和妻子两人走在山中。
大约我是被这样的安静沉着深深地打动了,也被武士和妻子的生活打动了。武士和妻子让我想起了夏目漱石《门》里那对生活在城市却如同隐居山中的夫妇。
《大雨天》观后感(七):《黑之雨》
外界都把[黑之雨]称为黑则名的遗作,其实老黑只写了剧本,但写完便谢世了。作为导演,把其称为遗作有失偏颇。[黑之雨]导演实际上是小泉尧史,熟悉黑泽明的人可能对他有些印象。在黑泽明最后的五部影片中([影子武士]、[乱]、[梦]、[八月狂想曲]、[袅袅夕阳情]),小泉都是第一副导。也正因他对黑泽明的了解,黑泽明的长子黑泽久雄决定将父亲的“遗作”[黑之雨]交予小泉,希望他能把影片拍摄出来。当影片于1999年在日本上映时,几乎得到了评论界一致的好评。
从影片的拍摄来说,中景的运用延续了黑泽明的风格,不过这可能是除了剧本之外唯一比较黑泽明的了。而且小泉的中景很有趣,他有时把人物置于镜头的两侧,然后各拍其四分之三,也就是说他不把人物拍完整。[黑之雨]与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比较接近,都讲究武士的“内修”,但那个时代谁又可做到?戏剧性的冲突就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中展开,所以没有了刀光剑影的血腥。影片的叙事几乎是由对白撑起的,如抽丝剥茧般引人入胜。这与黑泽明的风格大相径庭。黑泽明的武士电影,选用的演员都极具张力,如早期的三船敏郎,后期有仲代达失。[黑之雨]的主演寺尾聪则完全是本色派的风格,看他演戏就如看他生活。另一位演员,城主的扮演者三船史郎,没错,即是三船敏郎之子。他在影片中把一个率直而哲思的统治者刻画地入木三分,甚得其父真传!
[黑之雨]当年摘得日本电影学院众多奖项,除了电影界对已故大师黑泽明的缅怀这一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对小泉尧史自我风格的一种肯定。前面提到,除了剧本(剧本也不是黑泽明的一贯风格)和中景处理外,[黑之雨]已经是小泉个人化的再现。结尾处喜剧和谐的皈依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黑泽明的电影中总有失败的一方,或者两败俱伤,他表现的是对人类渺小而无尽欲望的控诉,但同时也显得很无奈。[黑之雨]无论从镜头、对白、布景还是表演来说都是宁致的。但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把握表象下的内省却又是极为不易的,小泉在这一点上无疑做得很成功。
《大雨天》观后感(八):大师的暮年心迹
大雨竟日连绵不绝,一众欲过河之人只能留在客栈,包括一对浪游的武士夫妻。丈夫三泽伊兵卫忠厚近于拙笨,妻子多代则恬淡安然。武士夫妻之行,目的地是到江户发展,路上也一路谋职,筹措路费。为助客栈穷人过得快乐,三泽伊兵卫上城和武馆中人比武赌博,羸得的钱就化作了大家的酒食。妻子责怪他此种行为,说有一不可有二,他却淡然一笑。
一日,武士在林间散步解闷,见一伙血气方刚莽徒要比剑,遂上前制止,为路经的当地藩主和泉守见到,赞其贤,邀其至庄园,意欲聘其为剑术教练。然藩主手下人不欲三泽伊兵卫抢夺其饭碗,要求比试。三泽以木棍代剑,一连击倒两人,精湛武技表露无遗。和泉守竟然亲自下场比试,竟尔被三泽击落水,大恼。手下人从中作梗,更谓三泽身为武士竟然与人赢钱比剑,破坏规条,三伊遂不被聘用。然而其妻多代则站起来代丈夫说话,说丈夫为助穷人快乐去比武赌钱并无错,意谓拘泥于武士规条是笨伯,须要考虑到人情义理,喷了对方一面屁。
天放晴,武士夫妻渡河继续前行,翻越过山岭,前面是一片浩渺无垠的海,天上有苍鹰盘旋。两人心旷神怡,武士说:我已将所有的遗憾留在身后。
据黑泽明遗作剧本拍成的《雨停》,台前幕后几乎全为黑泽明的班底:导演小泉尧史任黑泽助导多年,服装设计是黑泽明的女儿黑泽和子(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的服装设计也是她),演员方面,饰演三泽伊兵卫夫妻的寺尾聪和宫崎美子,一众配角包括原田美枝子、井川比佐志以及客串剑术大师过月丹的仲代达矢都是黑泽明晚期作品的常用演员,扮演和泉守的三船史郎更是黑泽明当年御用爱将三船敏郎的长子。如此看来,《雨停》可视为黑泽明的最后作品。
改编自山本周五郎的作品,《雨停》可谓是大师暮年由绚烂归于平淡心境的反映,片中武士三泽伊兵卫更是为自己的剑侠片写下句点:三泽虽然看似拙口笨舌,一路上谋求教职都失败了,他武艺高强,但隐忍、抱拙,淡泊名利,对得失看得开,豁达潇洒,对人更是温文谦卑,忠厚良善,与穷人打成一片,不惜为他们破武士不赌博的戒条。
片中的大雨、河流、森林、山路、大海等是日本剑侠中常见的符号,当然是人生旅程上的种种遭际的隐喻。黑泽明在片中更借武士的刀点明不少哲理。如三泽伊兵卫和剑道宗师过月丹比刀时,明知对方武艺高强过自己,索性装出不以为意、呆若木鸡的表情,反令过月丹看不出破绽,无处下手,甘愿抛剑认输。和泉守说:“武士的刀就是他的精神”,三泽自己则说:“刀不可用于私斗,因为那砍杀的是自己的心。”尾场时,三泽夫妻渡河爬山时,他在流泉瀑布旁的树林旁练了一阵刀,似将前此所有的斗心消释,练毕,他对妻子说:“我刚刚已经去掉一切不舍了”。凡此种种,都发人思省。
然而黑泽明的暮年真的已甘于淡泊,却又不见得,《雨停》透露了不少端倪,我分明读到他的弦外之音。三泽一路谋职不遂,他的妻子为他叫屈:“像你这样一位好武士,竟然找不到安身之地,真是讽刺啊”。这不啻是黑泽明的夫子自道,内中的辛酸不言而喻。武士的经历,适足是他中后期不太顺遂的职业生涯的写照。武士之妻接着说:“这样也好,你不会因之而夺人饭碗。一旦有机会,你仍能够实现理想。”可见大师仍有不甘,生涯蹭蹬,仍然不颓丧。大师之为大师,不仅因为拍出大作品,也指其创作意志之大--强韧,然则他也因此必得面对超于常人的大寂寞了吧。我翻译Audie Bock所写的黑泽明一文,透过字里行间,常常读出此种意味。钦佩叹服之余,又不免之为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