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拾穗者》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拾穗者》观后感10篇

2018-10-09 02: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拾穗者》观后感10篇

  《拾穗者》是一部由阿涅斯·瓦尔达执导,Bodan Litnanski / 阿涅斯·瓦尔达 / François Wertheim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拾穗者》观后感(一):打开工业化的褶皱

  伴随工业化,生活标准化。

  一切由复杂简单,快速呈现,效率存在前提感觉性的东西正在迅速消解或者趋于肤浅、大同。

  用平静心去串联现实,以时间的轴遁入思考平台,这是我所喜欢纪录态度温柔建设性而非粗暴释放态度而已。

  《拾穗者》观后感(二):《拾穗者》

  影片看似是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用她悲天悯人又不失随性乐趣镜头探讨消费主义或者社会分级。

  其实影片从横向是对时间的一种敬畏来源奶奶逐渐体会到于自身的流逝(这在八年后的《阿涅斯的海滩》越发明显),也来源于遗弃之物本身的利用、变质甚至是艺术转变;而纵向是一种价值体现,不管是因为生计、避免浪费艺术家创作企图,影片将那些拾荒者/拾穗者的动因转化为了物质世界的普世价值。

  现场见到奶奶,精神矍铄,异常健谈,和能在影片中看到的她一样可爱

  《拾穗者》观后感(三):“艺术的目的就是整理一个人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

  “宁愿捡破烂也不去乞讨”

  马铃薯跟鱼混着很好吃

  机器筛选剩下的马铃薯就倒掉,然后有人去捡。

  最后的审判重量轻的上天堂,重的入地狱

  法典允许穷人、无食物者在收割期后去拾遗。

  机器收割会遗漏部分产品农场主不去捡,这种事不会发生中国

  拾遗者当中有心理治疗师、有相伴50年的夫妻回忆当年初次见面的印象、有画家

  “艺术的目的就是整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

  好几首女声嘻哈。

  有一个素食者是硕士助教,后来去卖报纸,后来去收容所,白天拾遗吃东西,仿佛像原始人一样,晚上教移民文字。这是他过的人生,他的状态

  导演喜欢收集心型土豆和无指针时钟

  三星

  《拾穗者》观后感(四):我看瓦尔达

  我看瓦尔达始于这部片子。今天又正在看她的《尤利西斯》,再一次被震惊

  瓦尔达的纪录片/艺术片风格,是一种伟大的法兰西散文诗主义。从一些兼具隐喻具体性和历史深度感的意象出发,她的电影散文诗不断伸展,延异,不知所终,但每个自由联想中的细节丝丝入扣。那散文蔓延的触角,有时让人想起蒙田,有时又变身德里达式哲学文本,有时又充满文之悦(plaisir du texte),但深沉滞涩处,又分明是瓦尔达自己静静打探着一切历史,一切政治,一切人生的皱褶:一张照片,一条以达盖尔命名的街道,一副名画,一个来自荷马史诗名字,一场战争,一个关于拿破仑法典的问题……所有的片子又在我脑中变成了一首长诗,关乎欧罗巴的绵延,痛楚,和当下。

  《拾穗者》观后感(五):`

  拾穗就是收割后收集落穗 拾穗是古老方式 但现在有了机器 没有多少麦穗遗留在地里 就不需要拾穗了 拾穗的行为虽然快要灭绝 但是捡破烂的人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消失 城市农村都有人在捡破烂 他们以那些没人吃的东西为生 他们为捡到一点美味的东西而兴高采烈

  有人告诉阿涅斯 附近有个穿橡胶靴的人 靠捡拾垃圾维生 阿涅斯去采访了解到他有工作 达到了社会保障标准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捡垃圾 但他还是以捡垃圾维生 阿涅斯询问原因 他说是因为节俭对他来说是美德 他看到浪费就感到不能接受 很多扔掉的食物虽然过了保质期但一样能吃 他这样吃已经十多年 从没有病过 阿涅斯问他为什么穿橡胶靴 他说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这个城市的领主 能让所有的白痴都远离自己

  《拾穗者》观后感(六):拾荒

  我对家人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也对理解家人有无尽的欲望。2014年过年我跟奶奶聊她文革时期经历。她说地主被打倒了没有田,爷爷去坐牢了。家里人因为各种阶级压力相互都不能帮忙。奶奶独自带着孩子们,饭不够吃,她就守在大队食堂门外,食堂扔掉的烂菜叶,她就马上捡回去。她说起这段,止不住地哭泣。我好像一个记忆的拾荒者,去捡没人听因而奶奶也不再讲的往事。可是这一次对话,我就对奶奶,对爸爸,甚至对历史,多了许多了解,与深情

  我也有拾荒的习惯。甚至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爱好。我捡路上掉的橡皮筋扎头发纸笔也能捡,二手书正好,甚至工作职位我也觉得可以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买水果经常对歪瓜裂枣心生怜爱,被砍下的树枝我也搜罗到家里,疯长的藤蔓被我采了回去炒菜。拾荒是理解了生活,自己的生活成了体系,又简而又简而又多了自由。

  就像,拾荒这个词,也不常见了。可是我花点时间捡起它来,对自己又多了些热爱

  《拾穗者》观后感(七):瓦爾達電影裡的 觸摸和提醒

  1.拍摄手法

  《拾穗者》的开篇,她查阅了书籍,她拍摄书被查找的过程,并且说着,“ 在以前只有女人拾荒,而现在男人也加入进来了。” 这就像我们不明白一个词语需要翻阅字典知道后会自己对自个说:“哦 ,原来是这样啊。”然后镜头转向位于奥萨伊米勒的《拾穗者》,有很多人在博物馆里看这张画,她们和它合影离开。这里是第三人称,她在旁观。接着镜头转向现在,一个女人讲述着她拾穗以及妈妈对她的影响,她就站在田里,自豪的说着话,就像在路上你碰见熟人或是感兴趣的人上前聊一会那样正常 。这里阿涅斯的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阿涅斯常用人物场景远景直接拉近至人物脸部的手法,有

  时候在一个人物上反复使用(如图片这样直接切换)

  《拾穗者》观后感(八):拾荒者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过七旬的阿涅斯·瓦尔达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的过程中,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时代法国拾荒者们的影像流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家们从废铜烂铁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原料,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是出于反对浪费的品德。除了拾荒,影片还有一条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副线,表现了一些表面看来与拾荒毫不相干、其实关系密切人和事,比如采访一位兼做心理医生葡萄园主,与发明电影的先驱者之一马莱的后代谈论电影问题。此外,本片还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画像,瓦尔达不时从镜头后面走到镜头前面,即使当她在镜头后面时也有意地适度表现自己,而且有些镜头是她亲自拍摄的。这部受19世纪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而拍摄的纪录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在瓦尔达看来,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喜欢拾荒。”本片的完整片名是“拾荒者们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尔达本人。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尔达本人也是拾荒,她在拣拾被人遗忘的记忆。

  《拾穗者》观后感(九):拾穗或拾荒的乐趣

  拾穗,是说在谷物丰收之后,去捡拾那些遗落或丢弃在土地上的麦穗。引申开来,上文的谷物可以替换为农作物也就是说,不单捡拾遗落或丢弃的麦穗叫拾穗。捡拾遗落或丢弃的马铃薯、葡萄等,也叫拾穗。拾荒,是说捡拾那些人们不要的生活废弃物,诸如饮料瓶、废纸箱、旧报纸等。在之前的我看来,无论是拾穗或拾荒,都是捡拾他人所遗漏或丢弃的东西,因而捡拾的人和丢弃的人相比,总有种身份上的卑贱感。看了电影之后,让人强烈感觉到,这只是一种偏见。如果要说捡拾的人和丢弃的人之间的区别,便是捡拾的人在丢弃的人看不到价值的地方窥见了价值。长相畸形的马铃薯,看上去像一颗颗心。不能用的电冰箱,可以拿来当展柜。也许,这便是拾穗或拾荒的乐趣。

  当然,拾穗或拾荒,也不都是充满乐趣的。尤其是在中国,很多拾穗(不知道中国的农场主会不会允许别人在作物丰收之后前来捡拾)或拾荒(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很多高档小区门口公然打着禁止拾荒者入内的牌子)的行为都是出于生活所迫。

  拾穗或拾荒,如果再把意义推进一步,所捡拾的东西不一定非得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于是,捡拾的不一定非得是水果、蔬菜和生活垃圾。也可以是一切凝结着时间的东西,如一绺渐白的头发、一只满是皱纹的手。苍老固然丑陋,但如果想到这份苍老所经历的那些年岁,便有着一种美。诗是什么?或许诗便是这时间的凝结。

  《拾穗者》观后感(十):垃圾是放错地方的东西

  我买这个片子是因为片子介绍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介绍过去的拾穗情况,并将拾穗引入到勤俭节约这个主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机械操作使浪费现象更加严重,本片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多是带给人们对“贫困,浪费,节俭”这个社会主题的思考。

  就想片中一个人说的,那些东西(姑且说垃圾吧)都是有生命的,有过去,有故事,我们不应该自己认为他们没用了就抛弃,相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

  我们已经习惯了抛弃,没有人想过如何做到“物尽其用

  当中有个人说他是考吃拣来的食品吃了食品有15年左右,他从来没有因此而得病。他说我们现在对食品的要求太高了!

  是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为了所谓的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我们都成了生产厂商牺牲品,都陷在了现代消费生活的陷阱里。我们被他们左右,缺乏思考的能力,被他们一句句广告词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和能力来冷静认真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人都想过幸福生活,可是幸福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是广告宣传光鲜美丽的生活还是真正的生活?

  三室一厅还是十套西装

  我说我们买了他们的产品并不意味我们能买到他们在广告上宣传的幸福快乐生活。可见幸福生活不是买来的。

  此外我也想到收集也是种病态的心理:因为贫穷所以收集。看看不喜欢看书人,几本书就够了;不喜欢音乐的人几张碟片就够了;

  而只有那些心理贫穷的人才拼命收集,永远觉得不够。从衣服的收集,到碟片的收集,到我书籍的收集。只是不同的收集代表不同的贫穷,或者思想,或者知识,或者物质,收集的东西不一样,思想和境界也不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