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略知她一二》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略知她一二》经典观后感集

2018-10-10 01: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略知她一二》经典观后感集

  《我略知她一二》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安妮·杜普蕾 / 玛丽那·维拉迪 / Joseph Gehrard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一):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看到这个电影居然只有一篇长评,不过上面那人的标题我想起之前写过的一篇妓女哲学家的文章结果引起了围攻,那是我第一次见识网络围攻的力量,不过本人挺无所谓的,我挺讨厌一开口什么事都和道德扯的人,就像书金阁寺里那些个虚伪的人一样人生在世不就是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不过话说回来,看法国人的电影也是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对艺术感觉细腻温柔触觉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二):戈达尔之梦

  戈达尔似乎就没正常的拍过一部片子。他的电影总是随心所欲,满是"实验性"。可以说他的电影并不是我们常规所看的电影。场景很乱,意义不明的几组镜头反常规的拍摄手法,充斥着戈达尔对电影表达手法的"叛逆"。我不能明确的说出电影讲了什么;是,影片描述了那个时代女性生活;也是,影片讽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战争;但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每一个镜头想要诉说的,我只是能分辨出黑纱后面的影子。但这影子,倒是有某种不可名状滋味。这滋味不是属于电影的,而是属于生活。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三):我略知她一二 - 长短

  爱上这种间离效果。面向镜头讲述自己,接着转脸融入生活。这样的镜头是真实存在的,它并不会出现在生活场景中,就如电影里不会出现摄像机实体。但镜头是存在的(只有望着它时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所以述说在继续,那是意识短暂觉醒,随后又半睡而去。这是对《柏林苍穹下》那层层叠叠内心呢喃的离散与抽取。这是对克氏的那句话的(世俗)注解:"To be exist is to be with oneself alone before... the Camera." 语言家园阿,是在这片空无中抓住的零星半点,但空无是必须的,所以不能让语言充塞,所以镜头隐去,所以转脸融入生活。

  这种间离效果还体现音乐上:它响起一如它终止那样突兀。

  镜头是一种来自高空的绝对注视,借此我们真实存在。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四):2 or 3 Things I Know About Her

  大师作品,总是要膜拜一下的。而且,总是在看了别人写的评论后,才真正理解的。

  福柯、德勒茲等哲學大師年代,電影的哲學化,總是難免枯燥、晦澀、難懂,但,卻是回甘無窮。

  60年代除了哲學背景外,巴黎城市結構的變化,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如何把中產階級留在城市,成為很多城市面臨的問題,一如NYC。

  电影中没有明信片式的巴黎,卻好像是百廢待興的建设中的一座新型的城市一样。

  曾經優雅的巴黎女人,內心的空虛與壓力,隨著生活之地遠離巴黎腹地,而变得重心全失。而这个女人的身世、背景复杂

  影片中,大量的符号意向,意义丰富至极。大量的廣告,彷彿暗示著某種生活狀態。Landscape成為主客觀鏡頭交替的場域。

  始终让我费解的是:影片中场景过度,或者故事分段时,起始镜头的重复一次的意义何在,那种one more的方式,似乎多了一层视角空间之感。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五):妓女都是哲学家

  久仰戈达尔此片,总算是细看了一遍,相当的Impressionant。不愧是先前学校入学考试的常考导演。以巴黎市郊扩张工程镜头作为电影的衔接,如同采访一般的对话

  由于这学期无数老师推荐此电影,实在顶不住诱惑,找来看了一遍,真是相当的有建筑感,美丽的妓女们以独白形式对建筑,对城市,发表着自己的感慨,对存在,对艺术。不禁感叹那年代巴黎的妓女都是哲学家啊。(笑)

  六,七十年代巴黎有福柯,德勒兹这些欧洲思想巨头,电影也因此哲学的来一塌糊涂

  艺术就是把所有的事情成人性化的行为,这句电影中独白的台词,到是对艺术相当精辟概括。只可惜法国这个年代早已不走在世界尖端,不少思想,美国的先驱们早已重复多时,比如电影开头对于社会信息化的畅想。

  总之真是相当有意思的片子,毕竟电影海报就是一个habitation collective 加上一个balieue urbaine。。。跟建筑,或者艺术沾边的学生们,怎能错过呢。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六):一些台词。

  主题和主题的连结 那个转移 如果有可能的话 这些东西会联到一起 也就是说在社会上生存 共同存在的东西 但是社会关系经常是暧昧的 我的思考结合之后又会分裂 讲话的时候我能接近我的思路 但是一沉默又不知道思路在哪里 我看着我 主观地认为别人也在看我 这种想法客观现实差距很大 因为我明明无罪 有时却被当成罪犯

  所有事情可以左右我的生活 我经常进行思想交流 有时我会崩溃 不能从客观的角度问题 有时不能从主观束缚解放出来 有时候也会高估自己 因为自己不能摆脱虚无主义影响 我还在听 应该抛开以前的看法 重新审视自己的四周围世界

  形象和语言有时候不能走到一起 生存在今天社会中的结局 就好像活在一部动画片之中 但语言本身 不能跟形象一样 具体表现某些东西

  乱用各种符号 只能招致对语言的怀疑 我连头都已浸没在文字意思泥沼中 现实 被想象力洪水淹没了

  想象是好是坏都有可能 在我乱套的理性面前 良知就会再度出现 与人相比会吸取深刻注意事物理由 这就是 事物存在的方法

  我无法忍受称霸世界的美国 我知道思考的过程 我没有进行题材验证 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诗是用来教训人的还是用来作装饰的?装饰人生的东西就全部是教训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七):語言是什么,生存是什麼

  小假期的第一个潮湿的早上选了这部来看,断断续续一直看到下午。断断续续是因為看到精彩地方都要暂停下来,记下来。 影片开场是画外音在叙述,叙述的主角為谁,不知道,也许是戈达尔本人,也许是在巴黎生活的一个新闻编辑部偶尔去灯区街边排解的小激进职员。片中的声音说到8月19号巴黎首都圈的扩张计划作為一种政令被公告,几个全景空镜头之后出现本片的女主角,她是谁,她叫什麼,都可以,因為片名就甩给你了嘛,我跟她不是很熟,她或者是个女演员是个妓女,总之是个女人,在这个社会里活著的实体,我们只是在一次打炮中认识,我可能记得她的头髮顏色或者不记得了,随后又开始叙说,资本家们对金融垄断以及后面提到的不管无產阶级死活这点,这是影片的社会背景,也是戈达尔想要引起人们警戒的社会现象,几个镜头交代家庭关係后一段母子各自陈述了各自的梦随之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语言是什麼” “语言就是人住的地方,像家一样。” 而这随后的一系列论文式的独白全由语言组成,或戈达尔的电影从来没有主题,我也总结不出这部影片的主题,因為他想要表达的似乎太多(这是我抄电影台词抄的最多页的一部电影) 在这之后影片交代了朱丽叶的职业,一个入不敷出的母亲和一个兼职进行性交易的妓女。 随后她去服装店,自我分析,去咖啡厅观察别人。 在此我也不得不佩服戈达尔对於女性的心裡剖析之準确,在朱丽叶看中一件衣服而準备去银行取钱后有了这样一段独白: “感情不见得常常会和物质混合,例如慾望,有时时刻清楚慾望对象,也有不知道慾望对象的时候,有时认為没有什麼,具体要说什麼也不知道,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儘管没什麼放心不下的理由,在表现上,也有一些现象是不和物质结合的,比如,秩序理论。虽然也有使我哭泣的事情,但我流泪的原因,并没有在泪痕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人们知道有些行為所引起的表面上的后果,当我在做什麼,没有动机的行為,我是无法说清的。”

  这种对自己行為的不确定性我认為在我自己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了,在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谁又是时时刻刻运用逻辑清晰準确地表达自己呢,每个人都通过彼此外在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来判定彼此的心思(我们总爱揣测,也总擅长误解),我对野草莓的开头维克多的叙述特别印象深刻:“在我们同他人的关系中,总是充满了对对方性格和做派的议论评价。因此我放弃了几乎所有所谓的关系。这使我的老年生活倍感孤独。我的人生充满辛劳,我心怀感激。”

  如果我们追溯起人类语言的产生使用就会知道,语言的产生是智人区分开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主要的原因,人类独特的语言的灵活性社交功能使得我们更高效率思考与沟通。它的虚构功用使得人类发明各种社会制度文明国家以及法律等等,以使人类更好的互相协作,运转人类社会。从近代开始,人们的沟通方式随科技发展迅速变换,但自人类开始进化起,我们的境遇真的有所改善吗:交流快讯,浏览快餐,搭乘快铁…伴随而至的思维奴性与感受麻木精神越加的滞后,由语义不当而生的误解比比皆是…所以现代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流模式是否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没有语言人类是否真的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爱彼此,而不是总那么草率地“了解”与“同情”他人呢,扯远了…

  朱丽叶接著去了咖啡馆经过一个路人甲乙身边后朱丽叶旁边坐著两个人,一个男人在翻动报纸和搅拌杯子里的咖啡,他对面的女人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意识地反复翻著一本没有内容的杂誌就像我们天天遇到的无数个陌生友邻一样,第一眼看上去,贫乏透了,第二眼看上去,更加不想费时间加以了解。於是我们的思想者反问道,物质是什麼··接下来又是一段可以当作警示的一副长诗篇。其中有这麼几句我有感的: “有时我会崩溃,不能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有时不能从主观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时也会高估自己,因為不能摆脱虚无主义的影响,我应该倾听,应该拋开以前的想法,重新审视自己的周围,我的同胞我的兄弟。“

  (看完这段,我想把观点扩张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荒唐人的梦》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3ef794a90100mg8a.html 是影响我最大的短篇小说之一,这个小说讲述了一个自杀者在准备结束自己生命前的遭遇和他经历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梦,遭遇与梦使他感悟了生活,如获新生。虽然这是一个荒唐人的经历与梦,却是所有人类的生存反照。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放弃了自杀,而是决定寻找人生真理,认识幸福规律,他说到【重要的是你要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这是关键所在,这也就是一切,别的什么都无所谓,因为你马上就会知道如何建立天堂了。】可以说呼应了上一段戈达尔的“聆听自己的同胞”。也可以说是一位虚无主义者(认定生命无意义)的一次重生。生命本身并无意义,谁都会死,宇宙和时间箭头的规律是前进,消亡和衰败,所以重要的并非追寻值不值得活下去,而是是你赋予它了什么意义,这个意义是否会有实现的可能,能否让你的生活发光发亮,足够给你的邻人热量勇气。)

  《我略知她一二》观后感(八):导演说

  本片的“故事”内容取自当时《新观察家》杂志的一篇报导。该报导指出,有为数不少的法国妇女为了支付现代城市高消费生活之所需,而不得不从事半职业性的妓女生活。这样的社会现状报道落入其他商业电影导演的手中,很可能会产生出以色情热点、带着煽情,并对女性肉体及其社会阶级意识进行再一次压榨剥削的通俗剧。但是,在戈达尔手里,却导出了一篇“社会学论文”,这篇“论文”探讨的是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消费概念经济行为如何主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建立及自我认同感形成。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探究的是:如何把上面这个陈述表达出来?换言之,这是一篇探讨如何写论文的“论文”。如果我们对本片的主题有所感应,它似乎在诉说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作为消费主体的虚妄意识及主体认同商品经济原则所摧毁;其实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对这样“义正词严”式的政治、社会、道德修辞陈述做了严格的质询,探讨这样的言语活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这篇电影论文谈的是“电影如何说话?如何再现?”的问题。

  也正因为戈达尔把这个原来具有强烈感性力量的素材放到知识论的范畴中做理性的处理,致使本片自始至终散发出某种虚无主义的基调。虚无主义是既可爱可恨的。可爱的是它所进行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苦肉计”模式,自我鞭笞挞伐,不断地把分析探索的解剖刀指向自己的五脏六腑,而却又经常迷途忘返,因毙迷宫;可恨的是,虚无主义苦肉计式的自惩过程中的每一鞭响都让我们惊觉我们曾酣醉于感觉及思想的迷障中浑然不醒;每一刀都砍向我们脆弱不堪的论证角架,使我们的信念系统崩溃,或令我们狼狈不堪地掩面而逃,不敢再次面对自己。

  这种对虚无主义及其可能效应的形容绝非夸张,因为这正是观赏此片时的观众的惯常反应现象。狼狈不堪是由于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电影直觉经验及电影概念被翻搅得一塌糊涂,而信念系统崩溃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判断评论这部影片及其世界的惯有美学道德论述基础。这部影片从头至尾充满了虚构影片和纪录影片间距离的错误失焦,“虚拟”和“真实”的并列错置,现象和本体思考间差异的消失模糊,视与听的混乱脱序,以及因而产生的支离破碎的叙述体。也正是这样的反叙述论述形态,使得我们无法“专心”于“故事情节”中的悲欢离合或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的发展渲染和跌宕起伏,遑论由观看此片所可能得到偷窥的乐趣快感能不在一波三折的折腾中弄得精疲力尽。在本片中,反叙述体例只是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把商品生产模式对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主宰支配及嘲讽,和影像意义生产模式对人作为认知主体的塑模控制及锁定,做一次寓言式的比拟。于戈达尔而言,片中呈现法国城市妇女从事肉体交易行当的社会现象并不一定就比对影像意义探讨来得更迫切。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思考“影像意义是如何构成的”这个复杂却又基本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以影像来描述形容“消费社会与妓女”这个看似基本却更复杂的现象呢?

  更严格地说来,上面这项辩证陈述应该做些修正,因为它暗示了:“当清楚地思考了影像意义是如何构成的”之后,“如何描述形容消费社会与妓女此一现象”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其间的关系并非如“手术刀和病人的身体”间的关系那样清楚。或许所谓的不同层次只是虚拟的假象;这根本是同一层次的两个问题。就好像本片中混淆错置的一些电影基型一样,虚构情节和事实记录有本质上的差异吗?这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没有高低优劣或价值轻重、次序先后的区别。在生活意义的创造中,有多少所谓的事实真理是无法通过严格检验的虚构成分?但是,通常那样的“事实真理”却被视为唯一检验真伪的标准,在影像意义的创造中,记录性的真实有太多是刻意演出的结果,而虚构的安排演出有时却也同时是一种(演出的)真实记录。最终,我们将发觉,虚构和真实间的对立,原来可能只是一种因思考之便而刻意制造的对立罢了。就好比前文中,因为便分析诠释戈达尔在本片中的意图而假造的两个对立前提来衍生出一连串的思辨。事实上,在“思考影像意义的构成问题”时,无法不把“消费社会及女性形象”的问题牵扯进来看影像(消费结构、意义生产、女性形象)之间的支配及反支配关系;而在着手描述形容“消费社会与妓女”现象时,影像构成及其再现能力对(女)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虚妄意识之塑模此一问题,早已陈仓暗度了进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片中的几个段落。

  片首朱丽叶出现在高楼阳台上的那段落便已宣告了本片的思考方法。伴随剧中角色朱丽叶同时出现的是戈达尔本人低沉的声音:“这个女人是玛丽娜·维拉蒂。她是一位女演员。她穿着一件有两条黄色斜纹的深蓝色毛衣,她有俄裔血统,她的头发是深栗色或浅黄色,我并不确定哪一种。”然后玛丽娜开始说话:“老爸布莱希特要我们演员说话如同引用人的话语一般。”接着戈达尔的声音再度出现:“这个女人是朱丽叶·詹生。她住在这里……她没有俄裔血统。”然后朱丽叶开始诉说生活上的经济问题。从这个段落中我们看到演员和其他角色间关系的分离辩证。演员不再融入角色以获取观众的认同;相反,演员很自觉地观看自己在扮演他人的角色。我们因此观看着演员正在观看自己演戏。如此瞬间拉开的几层距离决定了以下整个影片的基调以及观众和影像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种特殊关系首先造成的效果便是观众心理和戏剧能力的疏离,因而感性的认同和情绪的渲染力就显得非常薄弱,角色心理动机的刻画也就不再具有立体效果,而成为平面的了。所谓的故事情节也因此被自由出入于故事与非故事世界之间的演员(角色)冲淡得所剩无几。

  同样的演员(角色)疏离关系出现在片中许多其他场景。在咖啡店中,在服装店中,在美发院里,在旅馆接客时,朱丽叶、玛丽娜和其他演员、角色偶尔行走生活在故事里,偶尔却又跳出来面对着摄影机独白一段和前后故事不相干的琐事细务。这样的疏离效果的作用在于打乱一般叙事电影中的统一观点,叙事视点的建立旨在为观众预设一个舒服安适的认知位置和窥视秘角,进而提供获取观赏的快感或道德理性的价值确认及判断。但是,像本片中“分崩离析”的故事情节和叙事逻辑所带来的视点的不一致性,则是要迫使观众重新思考电影叙述体的必然性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条件的基础之上,影像意义之形成和叙述体间的符号暴力关系是否建立在观众竭力寻找感知认同的强烈欲望之上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导向清晰明确的答案;反而,纷陈不一的观点所呈现的是众声嘈杂和符号与意义间的摩擦龃龉。例如在第一次的咖啡店场景中,首先是朱丽叶和邻座女子及桌上摊开的一本女性杂志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被割切成完全不符合主观镜头接合原则的大杂烩,以至于主体与客体、观看者与被观看物之间的意义生产支配关系受到严重干扰。接着,镜头缓缓伸入一杯咖啡的液里,让液面充满了整个镜头和银幕,蠕动旋绕中的黑色液体和烟气泡沫停留在并不代表任何角色视点的银幕上,失去任何与故事之内之外的指涉意义,同样的构图及大特写也出现在其后朱丽叶和罗伯特在卧房中的一景,即朱丽叶点燃的烟头塞满了整个镜头;影片的结尾处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罗列在特写镜头中。另外,在朱丽叶前往会见罗伯特在车厂工作的场景中,镜头突然切到路边一棵大树的叶丛间流连逡巡。在这些例子中,本来具有某种固定意义的物体被放大到与其符号意义生产环境脱离了正常关系后,固定意义便已不复存在。这种意义的消失脱轨其实并非没有意义,而是更多的意义互异。它们其实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种意义取得支配垄断性的位置,是符合暴力倾轧的结果;是叙述体例夹杂着一种因果逻辑和目的论述而压制其他众多意义潜能的结果。推拉镜头只要多伸进或多退出一点,物体的物质属性或符号属性就会有所不同。所谓的意义和意义锁链间的联结,其实不过是我们的欲望中,快乐原则被压抑在现实原则下的一种旦夕不保的胜利状态;也是意义主体在绝望地追寻那永恒失落的原初意义徒劳无功时所任意祭出的傀儡客体,以便主体参照并获得主体的一致性和完整独立。然而,这傀儡客体却取代了主体所欲追寻的失落意义,越俎代庖,使主体因而满足于自我影像由镜中反射出的光辉眩目,耽于自我迷恋并且无视于主体自我影像的确认乃由客体所预设并锁定的位置来观看窥探此一悲惨事实。所以,上述几个段落中的例子就是要尝试切断惯常的意义生产和影像符号之间的锁链,要我们不再只将眺望远方锁链的彼端系着的是什么终结意义;当片中这些段落成为影片中的“叙事噪音”时,它们就好比紧紧捆绑在我们四肢上的锁链,直到它们发出了刺耳的尖锐噪音时,我们才惊觉它们的存在原来可以节节断落,各成意义,而不必定指向唯一的尾端。

  戈达尔在本片中的反叙述体例不但发生于镜头间的各种关系,同时也发生在声音和影像的辩证上。自影片一开始,工程建筑的噪音,咖啡店中弹珠游戏机器的闹声,家用电器的操作声,天上的飞机声,卡车拉拽声,路上汽车声便灌满了我们的听觉神经。反叙述的发生是因为声音的大小高低并未由于画面影像的出现及其秩序而改变,依循影像支配性的次序而由前景退到后景并支持确认画面对真实拟仿原则的要求。所以,这些真实声音的记录并未让位给影像的叙事流程权威,反而和演员/角色的辩证一样,形成音/画间的剑拔弩张。影像的叙述体也因此受到干扰中断,观众也再度被迫在不悦中来思考影像意义生产模式曾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赖音/画之间的共谋才得以完成观众理解位置和观察角度的设计。

  在本片中几乎听不到一般电影中常用的音响剪辑手法,在一般电影中,音响剪辑是和影像剪辑一样,都依循透明式原则,将不同层次的音效、音响、人声对话和音乐融入天衣无缝的故事世界里,强化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流露或整个情境的氛围。但是,本片音响剪辑却和它的影像一样“支离破碎,分崩离析”。人物间的对话通常被室内室外各种杂音掩盖下去。在片首阳台上戈达尔介绍朱丽叶的场景,楼外施工噪音自始至终没有停过。几场咖啡店中的对话也几乎被店中游乐器不曾间歇的机器声压过。最令人扫兴的是,当影像叙述被切断得体无完肤之后,观众多少尚依赖音响、对话或戈达尔本人的许多旁白独语来借以重组这被打翻了的拼图,但是不仅这些对话受到噪音的严重干扰,而且戈达尔那几不可闻的低沉画外音更令人气馁,微弱难辨得使人怀疑戈达尔作为一个叙述者的可信度还剩多少。更有甚者,片中人物对尖锐刺耳的噪音全然无动于衷、弃耳不闻,因而取消了角色和环境间的所有可能的互动,也使得观众对噪音的难以忍受无法得到角色的共同感应,观众和角色间的认同也因此再受到一次破坏。

  和影像剪辑、音响剪辑一样采取疏离手法的是本片中的色彩运用。依写真拟仿原则,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以不妨碍大叙述体的进行,掩饰色彩存在的独立性,及辅助对人物情境气氛的刻画及暗示为最高表现。所以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大多以调和色为主,使物体可以轻易地融入叙事空间中,隐而不彰,并由侧面来暗示某种情绪心境的形成或转移。但是在本片中,大块原色的强烈对比,使得色彩不得不独立于叙事空间之外自我招摇。例如许多室外工程建筑的段落中,陆桥是蓝色,栏杆是白色,工程车是红色;朱丽叶在第一场卧室景中,她的上衣、床单、被套也是蓝色、白色、红色;片头设计中,法文字样的片名也是依蓝、白、红的次序出现,咖啡店中桌上朱丽叶翻阅的杂志,其中的女性图像将嘴唇抹成醒目的英国国旗图样,也是蓝、白、红;罗伯特在咖啡店中涂写的笔是红色,纸是白色;室外加油站招牌及抽油机也是大块大块的蓝、白、红。这样的大量运用强烈对比的原色,在观众的视觉上造成一种不安的骚扰。缺乏中间调和色的中介,蓝色和红色的极端对比,在视网膜神经的极前与极后造成极为繁忙的压力和负担,令人无法不注意到色彩刺目地存在的意义之间于影像叙事及其可能。明度级数极高,饱和度极大的这些原色块,由于缺乏色调渐层的缓降差异,使得色彩透视空间被压缩成色块平面,加上本片几乎千篇一律的硬调和高调用光,所有可能透过色彩配置来产生的纵深感或人物的心理空间及叙事空间的指涉联系都被一笔勾销了。因此,本片中色彩的运用(及用光)是非指涉性的,非戏剧性的,非心理暗示性的,更确切地说,它是自我指涉性的,自给自足的,不为叙事体服务的独立存在的电影元素。换言之,它和本片中的影像、音像一样,是不为固定符旨所维系的、不断自由漂流的一种符码。

  从表面上来看,戈达尔的这部作品似乎是一次完全脱序的随机组合。但是在以上所分析的万般矛盾冲突和不协调中,仍存在着一种坚决的一致性,那也就是无论在电影符号的哪一层面,戈达尔都不放弃任何一次与传统电影叙述体例决裂的尝试,同时却在作品中保存了叙述体的故事残线来凸显符号意义生产过程中,支配和反支配论述语言的交互指涉。这也是戈达尔和大多先锋派电影作者最大的差异所在。后者倾向于完全蔑视影像生成的刻板意义如何在政治社会间造成巨大感染力的历史问题,而驼鸟似的埋头于自己形式光学图像实验的沙堆,或是公开展览一己虚矫苍白的灵魂垃圾;戈达尔却从不曾对影像社会中,影像消费结构及影像意义的散播流通掉以轻心。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个美学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之所以是个政治问题,因为在(影像)符号产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影像)知识和支配主导的优势(影像)诠释集团的权力结构交互运作勾结,知识和(影像)意义生产过程的历史性被扼杀了。

  在我们共同拥有的贫乏影像经验及概念中,影像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再被传播、消费的历史问题是不曾在我们所最熟悉的叙事电影中出现过的,而戈达尔在本片中所尝试的,就是要颠覆刻板影像生产意义的心理图像及叙事空间,把所有符号及其固定指涉意义之间的想象纵深空间压成扁平面,如戈达尔所说,“回到零点”,然后再从零点开始建立影像符号意义的历史性,如果戈达尔在本片中一再延迟推诿对故事内容中涉及“消费社会及妓女”现象的正面处理或对细节的窥视探究,那是因为其中牵涉到的社会、心理、认同、欲望等问题是个历史性的问题,这不是非历史性的叙事影像体例可以有能力分析描述的。在本片断壁残垣式的故事里,我们见到一座城市混乱施工的状况,同时也看到一部影片中音、画、色彩矛盾龃龉的施工状况;我们目睹商品如何在消费社会中主宰主体意识的现象,同时也隐隐觉得电影作为一种商品也一样主宰了我们的影像意识。而戈达尔所提的建议是:如同玛丽娜从朱丽叶的角色疏离出来审视她自己一样,我们要从大叙述体为我们设置好的意义消费位置上挣扎出来,审视自己主体意识和影像构成的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