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经典观后感10篇
《罗塞塔》是一部由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执导,艾米莉·德奎恩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 安妮·耶和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塞塔》观后感(一):罗塞塔 Rosetta
恩将仇报的罗塞塔。导演达内兄弟在男性主导的《一诺千金》后,续势拍出这部女性主导依然反应就业低靡,青少年人性观的片子,却远不如前作。通篇大头像镜头晃来晃去,节奏催眠,作为一部电影它过长了~
《罗塞塔》观后感(二):生存的权利
在我们很多人对工作或者工作机会根本不在意的时候,真的有人是靠一份低微工作维生的。罗塞塔拼命捍卫的工作,也许是很多人都不屑的,随便都能获得的工作机会。但是一切到罗塞塔们眼里,那是生存的希望,生存权利的保障,甚至为此暴露人性最自私的一面,对朋友可耻的背叛,为了生存的自私。祝愿罗塞塔们。
《罗塞塔》观后感(三):底层的生活让人窒息,每天都在和雨靴较劲!
底层的生活让人窒息,每天都在和雨靴较劲!这个雨靴可能是生活何等艰辛的暗示,但属性不强!
镜头的摇曳在暗示了故事可能确有原型,这就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缩影。影片导演可能没有带着政治性去拍一部电影,但本片的确反应了一定的政治思想。
影片拍的的确很朴素,画面还是化妆基本都是朴素的,但是看完了额,我的内心泥泞了。
《罗塞塔》观后感(四):她的眼里没有任何人,正如她始终认为别人眼里从来没有过她
1.一贯的边缘人底层社会的主题,始终的手持现实感。2.罗塞塔对普通的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渴望,为了到达这个在我们眼中在平凡不过的生活她可以不择手段。3.她的眼里没有任何人,正如她始终认为别人眼里从来没有过她。4.那种被生活蹉跎,却又自私的倔强很真实的同时让人 5.之前看过的达内电影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唯独这部满满的五星。
道格玛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讲述底层人和需要关怀的人最真实的感受。那种感受看了让人难过,让人从内心最深处隐隐的疼痛。
导演在细节之处细微动作的把握十分得体,而这也是欧洲导演最为擅长的。当一个社会可以让一个善良的人最后为了生存而被判自己最初的那份本真,那这个社会是否需要去反省。内在的魅力抵挡住了花样年华的为赋新词,完胜。
《罗塞塔》观后感(六):镜子
没有什么,也想不到拿什么去经营任何一种东西,和与人的任何一种关系.朋友,母亲,邻居,老板.女孩最后选择的绝境与另外许多种人生终究会面临的绝境一样,都虚空乏力.只是,女孩面对死会更平和一些.生活束缚了她的欲望,拧干了她的纠结,褪掉了许许多多幻觉的颜色.就像背景里只有她沉重的喘息.
《罗塞塔》观后感(七):达内兄弟的短兵相接
《罗塞塔》观后感(八):艰难的生存,和点亮火柴一般的渺小希望
为啥还要偷偷的去钓鱼??
为啥不想救男孩
袋子怎么拿回来的?
为了自己只能杀熟…… 也是够狠的;可是感觉自己也活不下去了……
2013-03-11 17:35 写的评论
写作课上看的,没想到以这种惊艳的方式开始接触达内兄弟的电影,看罗塞塔真是让我一下午激动得语无伦次。真好看,转折好多,像看美剧一样,不觉已经90分钟过去了,真不想它结束;戏剧动作好多,每一个都能发人深省,写得真震撼;19岁的演员演得真好,人也好看,才19岁,把一个历经沧桑生活破碎价值扭曲的少女演得多让人信服;摄影也好,干净利索,手持摄影跟着演员的脸,带动女演员的所有动作都在让思考。200字远远不能概括我的赞美之词。膜拜,真膜拜
《罗塞塔》观后感(十):高调的拍摄张力下是用力过度的形式主义
高调的拍摄张力下是用力过度的形式主义——50年代的好莱坞反倒处理得自然、真实、合适……比如说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手持摄影平淡无味,其所体现的完全是一种“作者”式的主管臆想。仅仅从主题上说也单调无说服力。
既然提到了孤注一掷,索性多说一句:那部电影将社会背景融入叙述,而罗塞塔则缺少——可,也未看到它有多么深挖人物内心,这不是对几十年前新浪潮时代的复述又是什么呢?这种“可敬”的复述真是乏味透了。啧啧,它连一点詹森主义调味剂都没有,怎能叫人下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