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大数据:有些人,早该拉黑了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文/南川大叔
朋友圈又一次被刷屏,相对于前几年的数据分析,今年的报告简单了许多。
报告中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一条数据:每天有超过4亿的音视频呼叫成功。
相比三年前,视频通话用户多了570%。
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老家守候的父母以及异国、异地的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微信见面”。
微信视频通话刚出来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不怎么用的惯,屏幕上都是自己的大脸,看过来,看过去,怎么都觉得别扭。
可是现在貌似视频通话成为了一种日常。
同事说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在微信里聊天,突然发现大家都不知道彼此的手机号了。
手机通讯录里存的手机号,不是空号就是停机。
其中一个人道出了真谛,她说,现在的人啊, 打电话不一定接,但是微信一定回。
电话空号?手机停机?没关系的,一个视频通话,肯定就能找到对方。
文字表达不出来的爱意和情绪,一个视频通话就搞定了,生气时的噘嘴,委屈时的眼泪,双方都能够看在眼里。
虽然摸不到,抱不到,但能够看见,就是异地恋苦中的一点甜啊。
说她和男友异地,男友却用晚上宝贵的视频时间,给妹子表演打拳,而且是不停的打拳。
下方网友纷纷贴出自己的男友,有表演翻单杠的,有表演举杠铃的,表演大猩猩的....
很搞笑,却也很暖心。
视频通话拉近我们和朋友、家人的距离,更温暖了异地恋中的小情侣,挺好。
除了视频通话多了,通讯录朋友也比三年前多了110%。
其实我觉得它表达的不是那么准确,不是通讯录“朋友”,而是通讯录“人数”。
因为用微信越久,你就越发现微信里的朋友是越来越少了,客户、同事、微商、代购是越来越多了。
亲人的微信不一定秒回,但工作群里的“收到”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微信人数上千人,微信上的朋友却只有个位数。
以前熟悉的朋友,做了微商,整天刷屏,不好意思删除,只能选择“不看她的朋友圈”;
以前要好的同学,整天让你点赞、转发、投票。你反感,但还是回复了一句“好”;
当初亲密的闺蜜,在别的城市,和你不认识的朋友,去着你原本要和她一起去的地方。
真孤独,那些志同道合、把酒言欢的朋友,现如今,茫茫人海,形同陌路。
有些人,早该拉黑了。
微信报告中还提出了一个数据,就是90后,起床最晚,荣获了“晚起鸟儿”的称号。
为什么起的晚?
因为睡的也晚。
前几天看到一个00后的采访视频,视频中问道:
“你觉得90后有什么特点吗?”
其中一个00后回答道:
也不是他们自己想熬夜,很多人都是被迫熬夜,因为有些人的工作就是在晚上。
同事的男友2018年一整年都在上夜班,晚上上班白天睡觉,两个人虽然住在一起,但能碰到面的次数真的是少之又少。
前几天男友给她发了这么一条微信,让她无言以对。
90后男友说,自己19年好不容易上了白班,上班第一天,就被同事说夜班熬得头都秃了。
还有些人呢,上的是白班,可到晚上依旧舍不得睡觉。
因为白天用来工作,用来奉献社会,只有夜晚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微博来来回回刷了好几遍,朋友圈打开又关上,看完这一集电视剧就睡觉.....
总觉得年轻可以多熬熬,但是从深夜偷出来的时间,总有一天会叫你还回去。
现在熬夜,以后熬得就是健康。
90后还有个数据,看起来很不可思议。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90后基本上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90年出生的,如今也已经快30岁了。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空巢青年,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
粉丝思宇总是加班到9、10点,不是因为真的工作忙,而是因为反正回家也是一个人。
窝在小小的出租屋里,玩手机到深夜,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他盖被子,也没人关电视,真的挺无趣的。
唯一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他从那些公众号写的文章中发现,其实并不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孤独。
其实大家都一样,思宇总是在账号下方的留言中找到同感,寻求情感共鸣。
原来,孤单的不是我一个人,真好。
粉丝阳光说,自己有一阵子工作不如意,身体也不好,就是看着公众号里的励志鸡汤走过来的。
每天在朋友圈发一篇文章鼓励自己,为自己打气,那段难熬的日子也就这样熬过去了。
光看这些真的会让生活变更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2018微信数据报告》中的最后一章说,微信8年,很开心有你一路同行。点击按钮,就能够看见这是你与微信同行的第几天。
有些人1000多天,有些人2000多天,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那个你爱的人还和你在微信上聊天吗?
注册微信时的昵称变了吗?
第一次发朋友圈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你把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了,你删除、拉黑了那些无效的假朋友,你不再被微信绑架了。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那些不在微信上社交,不发朋友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