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父亲和母亲不去上海姐家过年了。
原因:
1. 胖妞的伤,还没好。缝了几针,冬季的缘故,伤口愈合比较慢,怕再有什么闪失。
我倒觉得无妨,小孩子磕磕碰碰的,很正常。往大了说,这是她的人生劫难。
有伤,也不耽误出行的,戴上帽子,随身备点药品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我不反对去上海。
但,我又不敢明确地表明立场。否则,丫丫立马会站在制高点指责我:你不心疼孩子!
乖来,一旦被扣上了这个帽子,多少年都白想摘掉。
2. 去姐家过年的话,会打乱人家的春节出行计划。你这么想,咱这边去了几个人,人家得招待咱吧。
问题是,大过年的,人家也有自己的亲朋往来,也想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和空间,总不能把精力都耗在咱身上吧?
不陪吧,显得不近人情,毕竟,亲家一年才来一次。陪吧,自己也累了一年了,也想放松放松。
两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反对去的。
家人问我,那你的意思,俺们到底是去不去?
我说,你们自己拿主意。
丫丫嘲笑我,墙头草,没主见。
最后,父亲说,算了吧,大过年的,还是不去了,不给人家添麻烦了。再说,孙女身体还有伤呢。
父母不去,姐妹就要考虑回来的事情。
妹回来了,带着孩子,父亲让我一起去接。
按理说,我是应该去接的,无论是站在孩子的舅舅的角度上,还是站在妹的哥哥的角度上去说。
因办公室有点事没处理完,耽误了点时间,便没去成。
在楼下,见到了妹和孩子。搭眼一看,就知道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跟本地的小孩有区别。
大城市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微妙的,但又是显而易见的。哪像胖妞,整天搁镇上混,横行乡里,所到之处,玉石俱焚,简直就是个山大王。
或许,下一代之间的差距,从现在开始,就已经慢慢地拉开了。
我一这么说,丫丫就不高兴。丫丫认为,胖妞是最棒的。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优秀的。
那,到底哪个才是最棒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未来,胖妞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别老问我要钱,我都烧高香了!
至于,能在某个领域混得比较出色,那必然是因为我们老王家的祖坟上狼烟四起。
承认孩子的未来是平庸的,不丢人。
非得一步步地被现实击败,慢慢地接受自己的孩子的确很一般,才不死鸭子嘴硬?
心气,是一点点被磨完的。
现在觉得孩子将来得考北大清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孩子的确没有希望,自己就把自己说服了,降低标准,能考个重点就行了。
孩子读高中了,成绩一坨屎,重点无望,唉,算了,算了,能考个一般本科也不错。
高三那年,孩子月考,成绩平平,连一般的本科都没希望了,你觉得,孩子能上个好点的大专,也挺好。
高考成绩出来了,300来分,大专都无望,唉,还是上个技工学校,学点专业技术,找份工作,能养家糊口过一辈子算了。
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说句难听的话,父母平庸,孩子多半出色不哪去。即便考上了重点大学,他的生活照样没有什么色彩。
无非就是找个了好一点的工作,罢了。况且,还未必。
当年,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家伙,是班长。
我记得有一回,他打着官腔,跟个娘们似的,叨叨叨,批评我,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能干啥?你说说你能干啥?!
我能干啥?我特么现在就能揍你。
真揍了,结果,班主任第一时间把我父母请到了学校,共同商榷王小二未来的命运问题,意思是,这个事儿,刻不容缓!
后来,班长考上了安工大,又是请客,又是干啥的。我没去,当然,人家也没请我。
那时候,班里是分派的,成绩好的一起玩,成绩差的,各有各的玩法。
现在想想,我还来气呢,你个B样,怪不得当年追不上李梦娇......
不过,据说,班长现在搁矿上的社区居委会当‘大妈’呢,一月两千多元,31了,未婚。
一想起这事儿,俺就偷着乐.....
在学校里,成绩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出了学校,说拼的是能力,纯属扯淡。刚毕业的小屁孩子,哪有什么能力?
如果非要说能力,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谁高谁低。出了学校,靠什么?
综合素质。
我说的综合素质,包括外形,脸蛋。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长相好,关键时刻的确是为自己加分的。
特别是谈吐优雅,得体,至少能上得了台面。
像王小二这种乡下出身的屌丝,矮矬穷,还特么土肥圆,想来想去也只能靠?
我艹,靠什么,我还真不知道。
当年,我特别羡慕我表哥。
他爸是矿上干部,他读书的时候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进矿,这也没多年时间,据说,已经连升好几个位置了。
典型的,老子的资源与儿子的资源做对接。跟他同时期进矿的同事,学的专业都是一样的,现在还是苦逼的技术员呢。
现实就是这样,很多单位的准入门槛,是一样的。而,提拔门槛,就不同了,水深了去了。
同样付出,你没戏,人家却节节高升。这背后,拼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家族的资源。
从人家的角度来说,我大爷是矿长,我特么一辈子当个一线矿工,那才叫憋屈!
你也不要怪,因为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谁让咱的父母跑慢了呢?如果我们再慢,一个基本现象则必然会出现:咱们三代都不如人家家。一代不如,代代不如。
当然,如,或不如的标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老百姓也没必要那么焦灼,过寻常的日子,有吃有喝,没病没殃(秧?),就挺好。
我是觉得,心态还是放平和一些。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顺其自然。当然,这是屁话。
这个道理,三岁小孩都懂,说了等于没说。
而接下来的这一句,三岁小孩则未必懂了:你干的越出色,别人往往就越看你不顺眼。
你趴在井沿,看看外面的世界,哇,好精彩,我要出去经历一番。可是,用尽全力,咋都爬不出去,低头一瞅,原来你的同事们正死死地抱着你的大腿,不撒手,就是不让你上去。
突然,又想起了那个故事:
渔夫捉螃蟹,一只螃蟹在竹篓里,篓子是需要盖的,防止跑掉。而一群螃蟹在篓子里,则是不需要把篓子盖上的。
因为,任何一只想要爬出去,其他的螃蟹便会伸出胳膊,给划拉下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