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春晚串亲戚拜年...居然能增加幸福感?|仪式感的心理学秘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看春晚串亲戚拜年...居然能增加幸福感?|仪式感的心理学秘密

2019-02-07 14:01:12 作者:好好过年的 来源:简单心理 阅读:载入中…

看春晚串亲戚拜年...居然能增加幸福感?|仪式感的心理学秘密

  本文字数 2000+ / 阅读需要 6 min

  转眼间到了初三,假期也过了一半(哭哭),我们各个微信群已经纷纷进入过年吐槽模式

  实习妹妹本想早到家多歇几天,结果赶上了扫除日,一回家就被当成壮劳力,立刻就把一年的家务活都补齐了。

  一名同事小心打碎一只碗,忘记及时喊“岁(碎)岁平安”,结果被老妈嘟哝了好几天,非说这会导致明年家里破产。

  还有一位同事今天被爸妈押去串亲戚了,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跟一群据说是亲戚,但真的不认识的人说说笑笑,顺便把七大姑拎过来的礼物送给八大姨。”

  都2019年了,咋还这么多过时且无意义讲究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正是这些讲究,构建出了属于我们的“新年仪式”,而这种仪式感,可能已经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

  今天,我们想带领大家从“仪式感”的角度,重新认识春节的各种讲究。

  仪式感是什么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

  每一个体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

  人也一样,本就是需要仪式的动物,包括因天象过渡所举行的礼仪,如季节的过渡,譬如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

  而“春节”作为一个大型仪式,便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春节间的各种小仪式,比如看春晚、拜年、发红包、贴春联,也是为了加深整个“春节”的仪式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繁琐的小仪式,“春节”才能成为“春节”,才有“年味”。

  我们从中体验到的感受情绪,也帮助我们真切的感到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虽然大家都在吐槽新年的各种讲究,但其实,仪式感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意义。

  仪式背后,是我们的愿望和需要

  你也许知道,新年庙会上的很多表演本意都是给鬼神们看的。人类期望通过祭拜鬼神,能获取来年的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长辈们过年给孩子们红包,是为了压住邪祟,期望新的一年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而初六才能扔出去节日积存的垃圾,俗称“送穷鬼”,表达了大家对于富足生活的期待。至于元宵节吃汤圆,挂花灯,更是体现出我们对于“团团圆圆”的祈盼。

  这些仪式的背后,都有我们一些渴望满足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仪式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需要和愿望。

  仪式是一种自我暗示,有助于我们达成目标

  每年初一,我同事都要和家人一起去附近的灵山烧香。一家人会起大早,开几个小时的车到山脚下,兜里揣着一大把零钱肩膀上扛着一大柱香,到山顶寺庙祈福。

  爬上山顶烧了香还不算完,还得去磕头。每个大殿有二十个左右的神仙,一共有几十个大殿,需要一个一个神仙拜,每到一个神仙面前就需要磕一个头,再放进去一些零钱。

  他说,每年最打动他的是那些祈福的老人们。他们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磕起头来却一丝不苟。在他们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到一种坚定信赖

  他问他们,这么去祈福,愿望真的会实现吗?老人回答说:“心诚则灵。”

  从心理学来看,“心诚”确实有助于我们实现一些愿望。

  “心诚”,意味着我们有强烈动机去做某件事,动机会激励着我们的行为,去为实现愿望做最大的努力。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当我们沉浸在仪式的氛围中,更容易受到这种自我暗示。

  人们通常会将这些愿望的实现,归结于仪式后“有如神助”的力量。但是,通过仪式产生的自我暗示,才是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原因

  而这种自我暗示的核心,是“相信”。我们相信仪式可以帮到我们,保护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确实变的更有力量,有能力可以去达成愿望。

  仪式,带给我们对于自身身份认同

  还有一名同事说,每年过年,他们家都会有祭祖的习俗。要先摆上酒菜,然后烧了黄纸,每个人依次去磕头许愿。等大家一个个都磕完了头,年夜饭才正式开始

  他从小生长城市里,对于农村老家没什么太多的接触。每次祭祖都会让他感受到,其实自己是一个庞大家族中的一支,从而感觉到一种深深联结庇护,即使身在城市也不会孤独

  对于他而言,“过年”是串联起他和老家的唯一方式。正是一个个关于“年”的记忆,组成了他对于故乡的记忆,让他隐约得出“我从哪里来”答案

  仪式往往会有一系列的程序,这种程序制造秩序性,营造了仪式的氛围,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到自己也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从而可能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能感到自己作为社群的一员,和整个社群的共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到安全和满足。

  新年的仪式,让我们有了根。

  通过仪式感提升幸福前提

  是我们“真正的认同”

  我们总嫌弃现在年味越来越淡:

  “没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了,因为平时想吃什么都能买到。”

  “在大城市待久了,很难理解家乡人际模式,走亲访友常常很尴尬,满脑子只有这是谁、这是谁、这又是谁。”

  “春晚也不好看了,连吐槽都懒得吐槽了,然而再也没有那种一家人一起跨年的感觉了。”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传统的新年仪式逐渐丧失了带给我们感动的能力。

  但不管是热闹人群,还是复杂的程序,都不是带给我们“年味”的必要保证

  因为,仪式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自己所认同和相信的。

  其实现在很多新的仪式,也在重新给我们带来新年的气氛。比如和家人朋友一起,想尽办法去找敬业福;大早晨被爸妈叫醒,督促自己去抢亲戚群里的红包……

  和小伙伴们每年一次的牌局,和姐妹们每年一次的八卦大吐槽…… 这些个人化的,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年仪式,构建出属于我们自身的“年味”。

  所以,仪式感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体验。

  这种内在的体验可能会让你感受到:爱,思念回归新生等等。而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在于我们究竟赋予仪式什么样的价值

  除夕守夜时,我们会不断看时间点,会不由自主的总结过去一年做了什么,为新的一年设立目标,我们会体验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切都很美好

  元宵节要吃汤圆,我们希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这种和家人团圆的仪式,让我们体验到温暖安心,让我们感到家人对这个家庭都是有爱的,重视的,我们是有爱的归属的。

  有人说,仪式感可以帮助人对抗“死亡焦虑”,但是我更愿意认为,仪式感是我们“人生中一些重要片段,罩上美丽童话色彩,让我们短暂生命得意义”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好啦,春节还有好几天,希望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仪式带给你的幸福感~

  本文已被收录在知乎专题——

  如何与「过年」好好相处?”

  要面对与新年相伴的压力差异陌生疲惫...也许你也需要一点勇气

  想看更多「过年」专题文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哦~

  梁娟 ✑ 撰文

  悠悠+酒鬼编辑

  心思研究  /  心理干货  /  咨询师问答  /  情绪治愈

  心里有事,来「简单心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