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
丫丫不在家的这些天,家里被我捯饬得跟狗窝似的。
鞋子直接扔在门口,底朝天。飘窗上的花花草草也没有浇水,已然干枯。沙发上,书桌上,床头以及床头柜上到处散落着书,再也无人替我整理。
丫丫在家的时候,我回家大都比较晚。她不在家的这些天,我反倒回得早了,可能潜意识里是这么认为的,你不在,我有义务把家守好。
昨晚回到家,看到狼藉一片,于心不忍,便开始收拾整理,扫地拖地,洗衣服,刷锅刷碗灶台,清洗洗脸盆.......
这一忙活不要紧,足足花了3多小时的时间,忙到凌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以前,我还觉得,做家务,顶多个把小时就搞定,很简单的。
现在看来,是我认知肤浅了。看着没啥活,忙起来却很耗费时间,且干活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好几个小时。
结婚那么多年,我还真没有干过一次像样的家务,说来还蛮惭愧的。饭,倒是经常做,但做完吃完之后,基本就不管不问了,大都是丫丫去刷洗。
而这些年,她竟然没怎么抱怨过,这更让我惭愧。
昨晚,丫丫跟我打电话说,我6号回去,晚上的高铁,你抓紧打扫好战场,白让我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不然你死定了。
我说,知道了。
她说6号回来,实际上肯定会提前,或许今晚就到,打我个措手不及........
从昨晚到今天,丫丫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一会问我可把她晒的鞋子收起来吗?一会又问这问那的,这或许就是女人惯用的查岗方式吧。
表面上,是在问家庭琐事,实际上,她正通过通话,通过我的语气,判断我在哪里,在做什么。
昨晚打,一早又打。
上午又打,当时我在办公室,有点忙,我有些不悦。她说,恁姐恁妹给我微信转账了,还要来看望我爸,非要来,我该怎么回复呢?
我说,也该去看望看望的,毕竟恁爸刚手术完。不光要看望,还要表示表示,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她说,嗯,给我转钱了,但是路途太远了,太麻烦,我不想让她俩来,我现在该怎么回复呢?
我说,转过钱了,就没必要再去医院了。你就说,太远了,不方便,不要让她们去了。
丫丫照办。
这里面有个小过门,丫丫没有悟透。
比如,我有个朋友住院了,如果我打算去探望对方,那么我就不会提前微信转账,而要在病房里当场掏钱,有面子。
毕竟,咱不能空着手去看望病人哪。即便转账,也是在病房里当着许多人的面转。
如果我提前转账,那就说明,我压根没打算去医院看望对方。但是,我还得表达出去探望的意向,这就需要对方给我一个台阶下了。
我:兄弟,搁哪个医院呢?
对方:人民医院。
我:我有点忙,给你转点钱,你让家人给你买点好吃的,犒劳犒劳自己,等抽空我去医院看看你。
对方:兄弟,咱都是自己人,你白那么客气。你这个钱,我绝对不能收。
我说,正是因为都是自己人,所以,你必须要收下,白见外。
对方:我真不要,等着自动退回吧。
等对方收下钱之后,我继续说,你先好好休息吧,我这边忙完,抽空去看你。
对方:我没啥事,都快恢复好了,你不用专门跑一趟了。
对方:真没必要来,医院里吵,也不是说话的地儿,要不等我出院了,到时候咱们再联系,找个地方一起坐坐,聊聊。
这个时候,我才可以说,那好吧,现在不去也行,等你出院了,咱再联系。到时候,我安排!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要表现得很遗憾。甚至,略带埋怨。你看,我要去看你,你非不让我去,那我也只好不去了........
这是微信信息版本的拉锯战,或是面对面,则是一番推搡的景象了。
类似的景象,我儿时在乡下见多了。
乡下人走亲戚特别有意思,吃罢饭,亲戚该走了,这个时候才是上演重头戏的时刻。
在乡下,别人到咱家走亲戚,拎着礼物。这些礼物,咱们是不能全都留下的。要不然,人家光说咱不懂事,太贪、
而留多少,退回去多少,也是有讲究的。所以,关于礼物的去留问题,自然是重头戏。
举个例子:
比如,只是打个比方,我大姨去看望我姥娘,拎了2箱酸奶,40个鸡蛋,10斤猪肉,人一到,便把礼物放进了里屋。
许久未见,叙旧归叙旧,吃饭归吃饭。饭毕,大姨说,天不早了,我得走啦,家里还有事。
这个时候,姥娘会慌得去里屋,把2箱酸奶,40个鸡蛋,10斤猪肉全都拎出来,跟大姨说,妮,你来就来了,还带啥礼物?你看看你这个人,那么见外。家里啥都不缺,你都带回去吧。
大姨连连摆手,扯着嗓子说,不要不要,也没买啥,都是不值钱的东西,留着恁老两口吃。
这个时候,姥娘要拎着礼物朝大姨的车子走去,试图把礼物放进车厢里。
而此时的大姨必然要匆忙地挡住姥娘,说啥也不把礼物带走,且要表现出很坚定的样子。
俩人就在车旁,你一言,我一语,推推搡搡,甚至拉扯衣服,那场景,真跟打架似的。
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留一半,带走一半。或者把鸡蛋留下,把猪肉带走。酸奶,也留一箱,带走一箱。
如果大姨把礼物全带走了,姥娘则抱怨了,你看,带的东西,又全拿走了。
倘若姥娘把礼物全留下,那么大姨则不高兴了,你看,老两口,年龄都那么大了,能吃多少?留一半不就够了?酸奶留一箱不就行了?两箱啥时候能喝完?喝不完,不就过期了吗?
事实上,姥娘知道大姨不会把礼物全部带走,大姨自然也知道姥娘不会把礼物全都留下。
自一开始,大家心里就心知肚明。那才是真正的:一开始,便猜到了结局。
但是,推搡的过程是必须的,是走亲戚最最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不推搡,显不出关系近,不推搡,显示不出双方的诚意。
去走亲戚,说到底,就是去推搡的。无推搡,不亲戚。
这些场景,在我儿时的时候,见得真是太多太多了。即便今天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写出这些文字,回忆起她们以及他们的音容笑貌的时刻,我仍忍不住笑出了声。
在乡下,你经常分不清对方说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比如,来就来了,还买啥礼物的?那么见外!下次白再买了。
如果咱当真了,下次真的空着手,那就是咱不懂事了.......
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误会,不要觉得王小二在讽刺挖苦这种现象,我就是单纯地觉得好玩,有趣。
农村是人性最赤裸的地方,仔细想想,的确特别有意思。许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的父老乡亲们都很可爱。
他们生于那片土地,长于那片土地,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除了农活,便是家长里短了,便是瞎扯淡了。
又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不扯淡,又去干嘛呢?
也就吃饱等天黑,睡了觉等天亮。
等有一天,子女结婚了,有娃了,自己当爷爷奶奶了,也就老了。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一生的生活轨迹。
我也一样,看着怪能,其实也是瞎蹦跶,蹦到最后,蹦成了一把灰.......
至于什么成功,什么失败,这些都是扯淡的,白把自己油盐酱醋的日子搞得多神圣,多庄严,多有仪式感。
普通老百姓压根配不上这两个词,自一而终,生活都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过着寻常百姓的日子,哪里有什么成功失败之说?
没有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