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心理测验的原因
前几天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类似心理测验的东西,会帮一个人测试他自己的性格——在他内心的深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住着怎样一个小孩。
当然,是付费的。
我问他,你测的准吗?
他说,特别准。
我说,我的也挺准的。不过我是瞎选的。你可以再瞎选着测试一下,估计也差不多。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手边刚好有类似的测试,也可以试一试。
几乎所有这种测验,即使你去随意选择,最后得出的那个结果,对一个人内心的阐述,也会在55%以上。
超过半数的准确率。
如果放在股市,这是可以让一个人发大财的。
但用在理解一个人上,却足以让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那最可贵的东西。
而这些不同,所带来更多的,并不是治愈。而是割裂。
先来大致讲讲这个心理测验好了。
在这个心理测验中,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找到他,认识他,就能够更了解自己一些。
比如“自闭小孩”的关键字,是隐忍和理性。对待感情,认为合适比爱更重要,在工作上以结果为导向。
比如“贫穷小孩”的关键字是节俭,保守主义,害怕失去。他在感情里,需要被关注,缺乏安全感,是付出敏感型,但又格外上进,努力和现实等等。
接着又去分析形成这些性格的原因,从遗传,到社会文化,到成长经历等等。
比如认为“自闭小孩”性格的成因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过度情感的忽视,所以容易导致成年过后出现“情感表达不能”的障碍。
好吧。
“你是不是也曾害怕失去?”
你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好了,下面来到第三个问题。
你是否会觉得,结果比过程更重要?
这里的答案,就绝不是必然的了。
三个问题,两个确定,一个不确定。
我还是得到了超过半数的准确率。
还有,在这个心理测验里,讲了这样一点,就是一个人长大后之所以成为了这样的一种性格,有一些原因是来自于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
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内心的问题是:
到底是哪些需求未被满足?是不是孩子的每种需求,都一定要满足,他才可以顺利成长成一个健全的人?
是不是践行了这些理论,就必然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我需要平复一下。
就比如那本非专业性的心理科普书籍《影响力》,大致上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在其中讲述了许多这种技巧。
当然,有些人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心才学习的心理学。
而且是很大一部分人。
他们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内心的痛苦。
是因为他们心中满怀善意。
让他们可以重新收拾好所有的破碎,继续在心中投入对这个世界的爱。
好了,我平复得差不多了。
我还得继续写下去,不然没办法在十点前更新了(写完之后我还得用我这古董一样的五笔输入法敲到电脑上呢,希望今天不会再有昨天“沌洁”那样的错别字了)。
我不否认心理学的正向价值。
就比如这种心理测验。
我不知道创造这个词语的原因是什么,但每当我说出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与内心感情的割裂。
可是,当我仍旧使用父母的时候,我就能重新找回心中的爱。
这就是我相信的,人与人之间,那最宝贵的东西。
也是为什么,那些流传了千载的古老智慧,总是很少去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原因。
因为你和他人之间的不同,是不必强调,就格外明显的事。
你的成长经历,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
包括你内心里那些感受,到了细微处,亦是如此。
那些智慧,只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
因为这些相同之处,虽然真实存在着,却又因其不像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那样明显,而容易被人忽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
这种并不算多的相同之处,就是“大同”。
一个能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大同”的人,自然就能够做到“和而不同”。
能够接纳并尊重所有的不同,而不会“党同伐异”。
他不会因为缺乏内心的安全感,去寻找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拥抱取暖。
因为他知道,那些亘古不变的,人性中的美好,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去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大同,去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无论你如何成长,都请记得人性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不完全是环境的产物。
“何谓天地?”
“不仁。”
“何谓人?”
“爱人。”
lt;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