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争哪里人最能吃辣了!能吃辣≈穷
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贵州人辣不怕。”这三大省吃辣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随着近几年全国菜肴的大融合,四川麻辣火锅、湖南口味虾这类辣味菜肴越来越流行,几乎在全国都形成一种吃辣风气。
以至于小龙虾、火锅这类菜肴称霸餐饮届的top5,成为全国人民都为之疯狂打call的网红一线明星。
那为什么人们这么嗜辣?️呢?
辣使人产生痛觉,欺骗大脑产生对抗疼痛的内啡肽,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危险中。吃辣和饮酒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自我伤害来获得同伴信任的社交行为。
共同喝酒和共同吃辣,也就暗示着“我愿意和你一起忍耐痛苦”,当然也有可能是炫耀忍耐痛苦的能力。
这就需要追溯到500年前辣椒来到中国的那个时代探究下,下面我们一起跟着《中国食辣史》这本书看看辣椒的那些历史趣闻。
曹雨
1492年,他带着一波人赶往美洲发现了辣椒,并带着辣椒走遍了全球,这种小果实就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很多地方的饮食文化,比如印度咖喱、韩国泡菜等等,当然也包括中国。
不过辣椒最早传入中国却最有可能是在辛辣指数最低的广东、宁波,因为当时的海上贸易中国得以从马六甲海峡接触到葡萄牙人,而葡萄牙人又是从邻居西班牙人那里得知这种小果实。
确切来说,就是十六世纪下半叶,即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辣椒随着港口进入中国。不过在这之后发生了一件长达100年的乌龙事件——
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辣椒的文字记载是一位明朝杭州的养生大师,他把它称作“番椒”:
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篇的一行文字“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包括汤显祖的《牡丹亭》里也是把人家当花赏了。直到康熙年间,辣椒才慢慢地由药用过渡到饮食里。
有趣的是,葡萄牙人在果阿(印度)种植辣椒是以食用为目的的,而辣椒在其原产地中美洲也早就被当作调味料使用。
但是中国商人们似乎并不了解这一点,在辣椒从葡萄牙人手上传到中国手上的过程中,物的本体传过去了,但使用辣椒的信息丢失了。
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给了欧洲人一方砚台,却没有说明它的用途,这样一来,砚台的使用信息就丢失了,那个收到了砚台的欧洲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把砚台当作一块异域石头充当摆设了。
也就是说古代人对着辣椒观赏了一百年才发现它是能吃的!
康熙六十年《思州府志》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这是最早辣椒记录为食材的文献信息。思州即贵州,也就是说最早开始吃辣的地区就是贵州啦。
如果辣椒是从广州、宁波等地传入,那为啥最早吃辣的是贵州呢?
辣椒当时从港口进入后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宁波港口沿着运河向北传入华北地区,然而粗旷的北方人似乎看不上这种小果实。
另一条路是经广州通过珠江和南岭贸易向西、向北经湖南传入桂云川贵等地。
在西南诸省中,贵州有不少文献记载“辣椒代盐”的习惯,其中还有不少认为这不是“正味”的指责。
大家都知道人是必须吃盐的,而古代商贸不发达,有些地区的人民就吃不起盐。
贵州是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势必导致盐价较高。
由于食盐的匮乏,西南地区以别的调味方式“代盐”的情况并不鲜见,见于历史记载的主要有四种代盐方法,即以草木灰代盐,以酸代盐,以辣椒代盐,以硝代盐。
辣椒代盐是贵州山民严重缺乏食盐的无奈之举,而在用辣椒代盐之前,他们已经尝试过多种不同的代盐方法。
心疼贵州人民1分钟……
不过湖南、四川两地的缺盐状况比贵州人稍微好一些,所以他们普遍吃辣的情况可能就要到嘉庆年间了。
江浙广东等地更是自古商贾发达,吃啥都不成问题,当然也看不上这小小的红色果实。
辣椒在南方山区贫农中受到欢迎,这种情况也给辣椒打上“穷人的副食”的阶级烙印。
这种印记使得辣椒难登大雅之堂,即使在传统食辣区域以内的大型城市和官绅富户之家,食辣也并不普遍。
饮食文化是分阶级的,在古代贵族吃的都是精细饭食,自然瞧不上这类粗鄙副食,以至于晋惠帝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让人笑掉大牙的话。
前段时间有个热搜说中国死亡的头号杀手是中风,研究指出高钠摄入是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中国人盐吃多了。
这就不得不提中国人对于“下饭”的执着,也就是平民热爱辣椒的原因:下饭啊——
在古代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下饭”这件事对于中国人非常重要,也促成了我们形成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的饮食风格。
采用重味道的调味副食来佐餐,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下饭”,是一种廉价而实际的大量进食主食的办法。这也是我们这么热爱吃咸肉、腌菜、酱菜的缘故。对于吃不起盐的山区人民来说,就只能靠价廉味重的辣味来弥补了。
除了山民这个群体,还有个群体也爱上了辣椒。那就是——
江湖人
提起江湖,很多人会联想到武侠,然而官府高居于庙堂,庶民躬耕于田亩,真正在江湖上“兴风作浪”的是商人。
他们雇佣武师,形成帮派,运粮的青帮,贩盐的盐帮。在小说家的渲染下,原是主角的商人被隐去了,反而突出了武人的形象。自中国近代开埠,城市工商阶层崛起,“江湖菜”应运而生。
江湖菜也分帮派,包括现在流行的杭帮菜也是漕运文化的遗存。
走江湖的人大都从事非常重的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大,需要吃大量肉食。
可肉贵啊!所以他们只能吃下水或不太新鲜的肉类,但这些食材比较腥臭,那怎么办呢?
勤劳而智慧的人民就想到了辣椒!用浓烈的调料盖过食物的本味,辣椒炒过的菜即下饭又香!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了“麻辣烫”“毛血旺”“红油火锅”这类菜。
目前餐厅里流行的大多数菜式都是江湖菜,也是江湖菜的传播真正让辣椒成为了流行口味的最强C位!
随着近三十年人口移民越来越多,饮食上的融会贯通就越来越多,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把吃辣的习惯带到了城市,随处可见的小餐馆大都是“重口味”。
在以前,人们吃的零食都是炒豆子、豆干、瓜子之类的咸食。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低成本和强风味成为了商品零食的最强搭档。
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农产品损失严重,大豆价格高涨,当地企业为了维持生计,只好采用廉价的小麦粉替代大豆生产,因此产生了面筋类零食。
慢慢地,辣条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青少年中就开始流行。后因为这种零食制作工艺简单,河南省也很快复制了过去,从而诞生了辣条界的明星——卫龙。
另一方面,在咸味基础上增加辣味,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也促进了辣味零食的流行。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辣椒的同命兄弟——土豆。
土豆也是穷人的食物,在三百多年前的欧洲,土豆的地位和辣椒在中国差不多,欧洲贵族认为《圣经》里没有提到土豆,因此这是一种野蛮人的食物。
土豆生长在地下的形象,和高贵挺拔的麦穗不可同日而语,不配作为日常的食物。
不过随着底层欧洲人跑到北美去搞开发,土豆终于翻身农民做主人,成为北美人的流行食物,随之产生了薯条、薯片等许多的土豆产品。
后来,随着美国的崛起,快餐文化来到欧洲后,土豆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代表,从而流行起来。
辣条和薯片这类廉价食物的流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可爱的坚韧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不断的社会经济变迁中,为自己的生存寻找更好的空间。
◐
参考 | 《中国食辣史》
作者 | 阿里梅梅
辣椒拌米饭能吃好几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