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学哈姆雷特,死于中年危机
怎样才能治愈对中年危机的恐惧?
〖引言〗
哈姆雷特和中年危机有什么联系吗?
如果仔细读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知道他也是位中年危机患者。
面对命运骤然施加的压力,他思虑过度,怯于行动,最终功亏一篑。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两本传世经典,深刻探讨了人性的两面。
就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人的情绪也围绕着平衡的心态往两个极端波动。
没有过度的爱,就没有过度的恨。
贪婪是渴望边际上多一分的占有,恐惧是害怕边际上多一分的失去。
也许从传世经典对人性的思索和追问中,能找到克服中年危机的精神解药。
〖一〗
2017年,关于中年现象和中年危机的讨论此起彼伏,有很多血淋淋的案例,令人痛心。
倘若这时又恰好面对家庭压力、事业瓶颈、经济困境、自我迷失等痛苦,那必然陷入绝望的境地。
网上有一部分文章,奉劝人到中年的同志们,不要生二胎,让老婆出去工作,做好理财规划等等,言之凿凿,好像自己已经安然渡过中年危机似的。
另外一部分文章,就是举一些走过中年危机、人生重新辉煌的励志案例,告诉大家,只要穿越绝望,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一定是你!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精神上的危机,触发的因素不尽相同。
只不过中年更加突出一些。
个体的成功案例,没有普世的寓意和疗效。
怎样才能治愈对中年危机的恐惧?
我也不知道。
但,归根结底,每个人都需要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
不害怕失去当前的金钱、权力和地位,挣脱社会、家庭、亲朋等世俗看法的枷锁,重新找到内心深处的渴望。
哪怕再微小,哪怕明天是生命最后一天,也渴望去做的事。
看了那么多迪斯尼的动画电影,其实都是一个主题,爱、希望和行动是战胜恐惧的力量。
过去以为是成人的童话,现在想想真是成人的解药。
静下心来,读读那些传世的经典,也许能净化、滋养、升华我们的心灵。
〖二〗
哈姆雷特的中年危机源自两点:
作为丹麦王子、法定继承人,面对弑父占母,夺权篡位的叔父,他报仇的决心总是被眼前的身家利益所纠缠,以致左右摇摆。
虽然最终他杀了那位十恶不赦的叔父,但结局却是同归于尽的方式。
“谁若在牺牲时认为先得权衡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和获利可能,那他就未必肯牺牲自己了。”
所以信仰不坚定,是痛苦的根源。
甚至对于纯洁的爱情,哈姆雷特的内心都蒙上了犹豫摇摆的阴影。
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奥菲利亚得了失心疯溺水而亡。
屠格涅夫在他1861年的那篇著名演讲《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中曾反问道:
“难道洞察人的心灵、充满讽刺意味的莎士比亚决心赋予这个渗透着分析的腐蚀性毒素的利己主义者、怀疑论者一颗挚爱的、忠诚的心吗?”
其次,哈姆雷特过度思虑,怯于行动。
他天天被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折磨得够呛,非常痛苦,不断自我伤害。
哈姆雷特是一位利己主义者,对自我充满怀疑,对自身弱点不断放大,并为此而鄙视自己。
他的利己主义,带有强烈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责任感,虽然他的责任感多数来自于他的处境,而不是他的理想或信念。
他的怀疑主义也并不意味着混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哈姆雷特从来没有停止对自我灵魂的鞭挞,他的悲剧性在于,不断的自我批判并没有立即转化为行动。
思维与行动的分离,这造成的痛苦又变成新一轮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的源头。
由此造成循环往复,难以摆脱的痛苦。
也许,艺术家、哲学家的痛苦,以至于最终疯狂,都源于此极端人性?
如尼采、梵高、伍尔芙夫人等。
尼采痴迷于哲学思想,以为认识了整个世界,最后发现依然敌不过我执和欲念。
思虑过度,徒增痛苦。
哈姆雷特对自身的处境极为敏感,不断臆想、放大其处境的艰难性。
认识处境的方式是思维,但是改善处境的出路却是行动。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很难突破与自己的欲望和执念做斗争的痛苦,殊不知思虑过度是无益的,只有行动才能破我执。
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也有哈姆雷特的翻版。
长篇小说《罗亭》里,主人公罗亭的性格特质被概括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
“半途而废”是罗亭的宿命。
对罗亭来说,他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苦闷,可是不知道如何用行动去消灭苦闷。
他有做事业的雄心,然而既不懂得怎样去做,又不愿去持之以恒的追求。
“有多少次我像一只雄鹰那样飞去,却像被人砸碎了外壳的蜗牛那样爬回来。”
究其原因,除了时代的羁绊以外,他性格中的哈姆雷特气质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芸芸众生都处于人性钟摆的中间,但偏向哈姆雷特。
这也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永垂不朽的原因,他道尽了永恒的、普世的人性。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到哈姆雷特的影子。
〖三〗
我们再来看看哈姆雷特人性的反面,堂吉诃德。
伟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创造了这个永恒的形象。
非常巧的是,据传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同年同月同日死,1616年4月23日。
堂吉诃德的外在行为貌似荒唐不羁,但他却为信仰而坚决行动。
他内心充满了无畏的梦想,哪怕近乎荒唐和幼稚,也竭尽生命去捍卫。
“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理想和信念,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甚至牺牲生命。”
“他珍惜自己生命的程度,全由其是否体现出理想和信念,能否在人间确立真理和公正而定。”
“那些以伟大的新事业为己任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和性格必然也会渗入某些可笑的成分。”
然而,怀疑主义者们,他们没有堂吉诃德般视死如归的勇气,没有“到那个不见一个旅行者归来的国度去”的勇气,最后终将沦为平庸,或沦为享乐主义者。
也许,郭靖、阿甘、巴菲特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只不过他们执着于实干,更果于行动,再加上命运垂顾,而取得俗世的成功。
堂吉诃德的死令人感动。在这一瞬间,他成就了自己人生的伟大意义。
当侍从桑丘·潘扎想要安慰他,说很快就可以去从事骑士游侠活动时,临死的堂吉诃德回答说:
“不,这一切都过去了,我请求大家宽恕,我已不是堂吉诃德,我仍是善人阿隆索,过去大家都这样叫我,善人阿隆索。”
面对死亡,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会消失,显赫的高位、权力、通晓一切的天才,都将化为灰烬……
“在堂吉诃德这类人的一生中总是会受到猪蹄的践踏,他们由于莽撞行事而造成遭际维艰。”
“由于态度怠慢、举止粗鲁而显得不谙世故,不断付出代价,让伪善者来打他们的耳光。”
“然后,他们也会死去。但是,他们通过了艰难困苦的种种考验,赢得了不朽的声名,他们将万古流芳。”
绝大部分人都是为金钱、权力、名望、美色等自我欲望或执念而活的,或者说得更贴切点,是被这些欲念驱使着前进的。
只有极少部分人是被爱、梦想、使命等来源于自我欲念之外的信仰所点燃的。
我们都渴望像堂吉诃德那样热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却缺少他对理想的单纯、炙热和坚持。
最终,反而像哈姆雷特那样累人害己、一事无成。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揭示的是两种极端化人性的倾向:思虑的悲剧性和行动的喜剧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中年危机,都是哈姆雷特式的气质,过度思考、过度担忧、过度恐惧所引致的危机。
也许,逆向思考一下,或者回归初心,重头再来,所谓危机,不过是危中有机而已。
在濒临绝望的那一刻,像堂吉诃德一样,站直了,别趴下。
〖四〗
人的思虑过度和自我怀疑的性格,究竟是先天如此还是后天使然?
在心理学上有种说法,童年时缺乏父母之爱的人,成年后会不断的怀疑自己,陷入自怜的情绪,这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像哈姆雷特一样不断质疑自己,不断自我攻击。
这种自我攻击,相当于内心深处的“本我”和“超我”不断的苦战,最终苦了“自我”,会耗费掉太多的正能量。
所以,从积极的角度而言,认识到了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前面说过,行动破我执,那怎么行动呢?
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没有痛苦,就没有进化。
面对挫败和困窘,直面痛苦,学会自嘲比自我攻击是更高明的解脱之法。
正如屠格涅夫在《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中描述堂吉诃德那样:
“你所嘲笑的人,就是你已宽恕的人,你甚至准备爱他。”
这句话讲得真好!
所以,多多自嘲,然后学会慢慢爱上自己。
不必把得失看得过重,多多自嘲,反而是一种治愈的力量。
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给生活注入希望,然后坚定不移的去行动。
当然,话说回来,无论我们是哈姆雷特,还是堂吉诃德,对这两类人不应有过度的褒贬之别,都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然。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
“每个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发现美、创造美和品味美。”
其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自身审美的最高体现。
有人认为金钱、名望和权力就是最美的,有人认为为社会公益奉献自己就是最美的,有人认为隐居山林,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是最美的。
要破除自我执念,多元的、包容的审视这世界上不一样的美。
无所谓对错褒贬,只要能钟情一生,并抚慰好自己的这颗心就可以。
从更宏大的宇宙观来说,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最终都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太阳能量会耗尽,地球会终结,貌似结局是悲观的。
其实不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几百亿分之一的极小概率事件。
活着,就是上天赐予的极大幸运。
生命无非死前的一段旅程而已,旅程中看什么样的风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选择。
要充满热爱的去拥抱生活,去渴望生活。
去爱最可爱的、听最爱听的、看最爱看的、吃最爱吃的,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正如莎士比亚在十四行时里咏唱的那样:“一切终将过去,惟有爱和希望永存。”
哈姆雷特代表了中年的摇摆,堂吉诃德则代表了少年的无畏。
让我们挣脱一切虚妄的束缚,勇敢的拾起那颗少年时无畏的初心,
在有生之年,用果决的行动,去追寻爱和希望,或许就是中年危机最好的解药。
作者简介:
周唐,男,79年生人,投资人。实践于投资,陶冶于美学。个人公众号:周唐集。
好报
每个生命都要发光!
长按二维码关注
↓↓↓↓↓↓
好报30天写作群第23期报名入口
↓↓↓↓↓↓